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加工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復合刀具。
背景技術:
目前,大型機械設備組裝連接時,為確保零件連接螺紋孔的同軸度精確性,都要預制孔再進行鉆孔、鉸孔與螺紋加工。而在上述的加工工藝中,要使用不同的加工刀具,在刀具裝卸、對中心、找基準時操作復雜、麻煩,導致加工速度慢,加工后的螺紋孔精度相對較低。
對于水龍頭閥芯的內(nèi)腔和內(nèi)螺紋加工,目前行業(yè)內(nèi)是用雙頭鉆攻專用機床采用傳統(tǒng)工藝,先在第一個主軸頭鉆車內(nèi)孔后移到另一個主軸頭上攻或套螺紋,如此加工工藝相應的導致機床結構復雜,機床制造成本大,加工精度偏差多,加工效益慢,造成產(chǎn)品質(zhì)量不穩(wěn)定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復合刀具,其能同一刀具一次裝夾加工出水龍頭閥芯的內(nèi)腔和內(nèi)螺紋,使得相應的加工機床結構簡化、所簡化員工的技術熟練程度,提高產(chǎn)品加工速度,降低加工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復合刀具,包括刀軸、刀座、鉆鉸部、攻絲螺紋部,刀軸連接刀座中心,所述的刀具的前端設有鉆鉸部,鉆鉸部后設有攻絲螺紋部;所述刀軸、刀座、鉆鉸部、攻絲螺紋部同軸設置;
所述的攻絲螺紋部的直徑大于鉆鉸部的直徑;
所述刀座為圓柱凸臺結構,包括前刀座和后刀座,前刀座、后刀座同軸設置;
所述的鉆鉸部為組合刀具或鉆頭;所述組合刀具包括兩個合金車刀片,兩個合金車刀片對稱的固定于刀座前端,其有兩處刀刃,分別指向前端和側(cè)向;所述刀座上還設有退屑空腔;
所述攻絲螺紋部為鎢剛絲攻,其內(nèi)嵌于刀座之上,其外壁上設有退屑凹槽;攻絲螺紋部外徑大于前刀座外徑;
所述后刀座還設有三個(或四個)三角車刀片,分別用于車工件端面、車工件外壁棱邊倒角、車工件孔口棱邊倒角;其一三角車刀片刃口垂直于刀座軸線(用于車端面),用于車倒角的三角車刀片傾斜設于刀座上,其刀刃與孔口成30°-45°夾角;
后刀座上設有排屑槽;所述退屑空腔、退屑凹槽、排屑槽依次連通。
本發(fā)明所述的復合復合刀具的螺紋加工方法,步驟如下:
1)、在設備或板材上對打孔位置進行定位,利用復合刀具的鉆鉸部對定位好的位置進行鉆孔;
2)、復合刀具的鉆鉸部嵌入孔后,利用其組合刀具進行打孔(加工工件內(nèi)腔);
3)、打孔完成后,利用攻絲螺紋部對其孔內(nèi)進行螺紋攻絲,即完成了螺紋孔的加工。
本發(fā)明所述的復合刀具的螺紋加工方法,所述的步驟1)-3)中復合刀具向前進給;
所述的步驟3)中攻絲螺紋部采用旋轉(zhuǎn)方式進行攻絲;
所述的復合刀具可由人工旋轉(zhuǎn)操作或通過機械旋轉(zhuǎn)加工。
本發(fā)明提供的復合刀具,其將鉆孔、鉸孔,攻絲等加工工序一次性完成,無需進行復雜的對孔和校準,使得加工精度得到了提高,簡化了加工程序、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復合刀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所示,一種復合刀具,包括刀軸1、刀座2、鉆鉸部3、攻絲螺紋部4,刀軸1連接刀座2中心,所述的刀具的前端設有鉆鉸部3,鉆鉸部3后設有攻絲螺紋部4;所述刀軸1、刀座2、鉆鉸部3、攻絲螺紋部4同軸設置;
所述的攻絲螺紋部4的直徑大于鉆鉸部3的直徑;
所述刀座2為圓柱凸臺結構,包括前刀座21和后刀座22,前刀座21、后刀座22同軸設置;
所述的鉆鉸部3為組合刀具或鉆頭;所述組合刀具包括兩個合金車刀片31,兩個合金車刀片31對稱的固定于刀座2前端,其有兩處刀刃,分別指向前端和側(cè)向;所述刀座2上還設有退屑空腔32;
所述攻絲螺紋部4為鎢剛絲攻,其內(nèi)嵌于前刀座21之上,其外壁上設有退屑凹槽41;攻絲螺紋部4外徑大于前刀座21外徑;
所述后刀座22還設有三個(或四個)三角車刀片221,分別用于車工件端面、車工件外壁棱邊倒角、車工件孔口棱邊倒角;其一三角車刀片221刃口垂直于刀座2軸線(用于車端面),用于車倒角的三角車刀片221傾斜設于后刀座22上,其刀刃與刀軸1軸線(工件孔口)成30°-45°夾角;
后刀座22上設有排屑槽222;所述退屑空腔32、退屑凹槽41、排屑槽222依次連通,排屑槽222開口連通刀具外部。
圖中標注5為加工工件。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