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切割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本申請還涉及一種等離子弧割炬。
背景技術:
等離子弧切割是以高溫、高速的等離子弧為熱源,將被切割件局部熔化并利用壓縮的高速氣流的機械沖刷力將已熔化的金屬或非金屬吹走形成狹窄的切口的過程。主要由焊接電源、割炬、控制系統(tǒng)、氣路和水路組成,割炬是產(chǎn)生等離子弧的裝置,而電極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等離子弧切割系統(tǒng)配件中電極是極其重要的易耗品,電極作為切割系統(tǒng)的易損件,在使用過程中損耗更換屬于正常情況,但目前在使用中存在電極更換頻率高,損耗過大過快的現(xiàn)象。目前市場上的電極整體為整體不可拆式結構,鉿絲消耗完后整個電極都需要更換,使用壽命低,大大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
如何提高等離子弧割炬中電極的使用壽命長,并降低其使用成本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提供一種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使用壽命長,且使用成本低;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等離子弧割炬。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包括電極本體與耗損件固定部,在所述電極本體內設置有第一固定腔,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腔內且與所述電極本體可拆卸連接,在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的內部設置有第二固定腔,所述第二固定腔的兩端與外界連通,在所述第二固定腔的內部設置有限位部,在所述第一固定腔內設置有推送機構,所述推送機構與處于所述第二固定腔內的耗損件接觸,以使得所述耗損件始終與所述限位部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推送機構包括彈性件與頂撐件,所述彈性件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腔,所述彈性件的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固定腔,所述頂撐件的一端與所述耗損件接觸,所述頂撐件與所述彈性件連接,以使得所述頂撐件具有向所述限位部移動的趨勢。
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所述頂撐件包括連接部、阻擋部以及頂撐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阻擋部固定連接,所述頂撐部與所述阻擋部固定連接,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連接部上且與所述阻擋部接觸,所述頂撐部遠離所述阻擋部的一端與所述耗損件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所述頂撐件包括頂撐部,在所述頂撐部上設置有阻擋部,所述頂撐部的一端與所述耗損件接觸,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頂撐部遠離所述耗損件的一端且與所述阻擋部接觸。
優(yōu)選地,在所述第二固定腔包括耗損件容納腔以及頂撐件容納腔,所述限位部設置在所述耗損件容納腔遠離所述頂撐件容納腔的一端的內壁上,所述頂撐部遠離所述彈簧的一端置于所述耗損件容納腔內,所述阻擋部置于所述頂撐件容納腔內,所述頂撐部靠所述彈簧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腔內。
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二固定腔內的圓臺,且所述圓臺與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為一體結構。
優(yōu)選地,在所述第一固定腔內遠離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彈性件容納腔,所述彈性件置于所述彈性件容納腔內。
優(yōu)選地,在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腔內的部分的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在所述第一固定腔的內表面設置有內螺紋,所述外螺紋與所述內螺紋匹配。
優(yōu)選地,在所述電極本體上遠離所述耗損件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壓桿,所述壓桿約束在所述電極本體內,且所述壓桿能夠沿所述電極本體的軸向移動,在所述壓桿上套設有壓簧,所述壓簧使得所述壓桿遠離所述電極本體。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等離子弧割炬,采用了上述任意一項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
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由于包括電極本體與耗損件固定部,在電極本體內設置有第一固定腔,耗損件固定部的一端置于第一固定腔內且與電極本體可拆卸連接,在耗損件固定部內設置有第二固定腔,在第二固定腔內部設置有限位部,在第一固定腔內設置有推送機構,推送機構與耗損件接觸,以使得耗損件始終與限位部接觸。在該結構下,隨著耗損件的耗損,推送機構推送剩余的耗損件與限位部接觸,直至耗損件完全耗損掉,當耗損件耗損完后,將耗損件固定部從電極本體上卸下,將新的耗損件裝入第二固定腔內,在推送機構與限位部的作用下固定在第二固定腔內。因此,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當耗損件完全耗損時不需要更換整個電極,使得電極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從而使得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又由于耗損件在耗損的過程中,在推送機構的作用下均與限位部接觸,因此,起弧效果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堉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撰寫。
請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包括電極本體1與耗損件固定部2,在電極本體1內設置有第一固定腔11,耗損件固定部2的一端置于第一固定腔11內且與電極本體1可拆卸連接,在耗損件固定部2的內部設置有第二固定腔12,第二固定腔12的兩端與外界連通,在第二固定腔12的內部設置有限位部3,在第一固定腔11內設置有推送機構4,推送機構4與處于第二固定腔12內的耗損件5接觸,以使得耗損件5始終與限位部3接觸。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隨著耗損件5的耗損,推送機構4推送剩余的耗損件5與限位部3接觸,直至耗損件5完全耗損掉,當耗損件5耗損完后,將耗損件固定部2從電極本體1上卸下,將新的耗損件5裝入第二固定腔12內,在推送機構4與限位部3的作用下固定在第二固定腔12內。因此,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當耗損件完全耗損時不需要更換整個電極,使得電極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從而使得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又由于耗損件在耗損的過程中,在推送機構的作用下均與限位部接觸,因此,起弧效果好。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耗損件5優(yōu)選為鉿絲,也可以是鎢絲。
其中,推送機構4包括彈性件41與頂撐件42,彈性件41的一端置于第一固定腔11內,彈性件41的另一端置于第二固定腔12內,頂撐件42的一端與耗損件5接觸,頂撐件42與彈性件41連接,以使得頂撐件42具有向限位部3移動的趨勢。
當將新的鉿絲放入第二固定腔12內時,頂撐件42與鉿絲接觸,在彈性件41的作用下,頂撐件42推動鉿絲,使得鉿絲與限位部3接觸,頂撐件42與限位部3的作用下,鉿絲被固定在第二固定腔12內。新的鉿絲裝入第二固定腔12時,彈性件41處于被壓縮狀態(tài),隨著鉿絲被消耗,對彈性件41的壓縮漸漸變小,在此過程中,彈性件41推動頂撐件42在第二固定腔12內移動,從而使得頂撐件42始終處于頂撐鉿絲的狀態(tài),從而最終使得鉿絲始終被固定在第二固定腔12內。
其中,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彈性件41為彈簧,頂撐件42包括連接部421、阻擋部422以及頂撐部423,連接部421與阻擋部422固定連接,頂撐部423與阻擋部422固定連接,彈簧套設在連接部421上且與阻擋部422接觸,頂撐部423遠離阻擋部422的一端與耗損件5接觸。
在上述結構下,使得頂撐件42與彈性件41完全可拆卸連接,拆卸方便。
當然,頂撐件42還可以為,包括頂撐部423,在頂撐部423上設置有阻擋部422,頂撐部423的一端與耗損件5接觸,彈簧套設在頂撐部423遠離耗損件5的一端且與陰擋部422接觸。
作為一種優(yōu)選,阻擋部422與頂撐部423為一體成型結構,且阻擋部422與第二固定腔12的內壁接觸。阻擋部422與頂撐部423為一體成型結構,使得頂撐件42的的成型更加容易,且其使用壽命更長;阻擋部422與第二固定腔12的內壁接觸,使得第二固定腔12能夠對頂撐件42的移動起導向作用,使得頂撐件42能夠沿第二固定腔12的軸向移動。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第二固定腔12包括耗損件容納腔121以及頂撐件容納腔122,限位部3設置在耗損件容納腔121遠離頂撐件容納腔122的一端的內壁上,頂撐部423遠離彈簧的一端置于耗損件容納腔121內,阻擋部422置于頂撐件容納腔122內,頂撐部423靠彈簧的一端置于第一固定腔11內。
第二固定腔12之所以包括耗損件容納腔121與頂撐件容納腔122,其目的在于,由于鉿絲與頂撐件42的直徑不同,耗損件容納腔121的內徑與鉿絲的內徑一致,使得鉿絲在被推送的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徑向形變,頂撐件容納腔122用于容納頂撐件42,由于頂撐件42與彈性件41并非固定連接,僅為將彈簧套設在頂撐件42上,為了使得當鉿絲耗盡時,頂撐件42不會從彈簧上脫落,即使得彈簧與頂撐件42處于相對固定的狀態(tài),設置了頂撐件容納腔122,頂撐件容納腔122的內徑大于耗損件容納腔121的內徑,且阻擋部422與頂撐件容納腔122的內壁接觸,當鉿絲耗盡時,阻擋部422剛好移動至頂撐件容納腔122的盡頭。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限位部3為設置在第二固定腔12內的圓臺,且圓臺與耗損件固定部2為一體結構。該結構的設置,使得限位部3與耗損件固定部2的連接更加穩(wěn)定,且加工成型更加容易。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第一固定腔11內遠離耗損件固定部2的一端設置有彈性件容納腔111,彈性件41置于彈性件容納腔111內。彈性件容納腔111的設置,使得彈性件41在第一固定腔11內能夠相對固定,提高彈性件了41工作的穩(wěn)定性。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耗損件固定部2置于第一固定腔11內的部分的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在第一固定腔11的內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外螺紋與內螺紋匹配。
通過外螺紋與內螺紋嚙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耗損件固定部2與電極本體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使得耗損件固定部2的拆卸更加的方便。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電極本體1上遠離耗損件固定部2的一端設置有壓桿6,壓桿6約束在電極本體1內,且壓桿6能夠沿電極本體1的軸向移動,在壓桿6上套設有壓簧7,壓簧7使得壓桿6遠防電極本體1。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等離子弧割炬,該等離子弧割炬采用于上述的用于等離子弧割炬的電極。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