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裝置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絲桿軸向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絲桿是機床上用來實現(xiàn)進給運動的一種極其常見的零件,絲桿安裝到機床上以后需要軸向固定,傳統(tǒng)機床采用的絲桿固定方式中,絲桿的固定麻煩,固定裝置多為固定結構,無法或難以調整,有些機床上采用壓蓋,但壓蓋的固定不夠合理,導致絲桿固定不可靠,因此設計一種壓合螺母的位置可調,絲桿固定方便,壓蓋固定方便、可靠,壓合螺母調整方便、省力的絲桿軸向固定裝置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絲桿的固定麻煩,固定裝置無法或難以調整,絲桿固定不可靠的缺陷,設計了一種絲桿軸向固定裝置,壓合螺母的位置可調,絲桿固定方便,壓蓋固定方便、可靠,壓合螺母調整方便、省力。
本發(fā)明所要求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絲桿軸向固定裝置,包括底座、絲桿、內六角螺釘,所述底座用所述內六角螺釘固定在機床床身上,所述底座的中間加工有軸承座孔,所述絲桿采用向心球軸承支撐在軸承座孔內,還包括壓蓋、壓 合螺母,所述壓蓋用所述內六角螺釘固定在所述底座的前側面,所述壓合螺母旋合在所述壓蓋內,所述絲桿的端部由所述壓合螺母固定。
所述壓蓋中間加工有圓孔,其內表面攻有螺紋,所述壓合螺母即旋合在所述壓蓋的螺紋孔內。
用來固定所述壓蓋的所述內六角螺釘共有四個,均勻設置在所述壓蓋的內孔和外圓中間對稱的圓周上。
所述壓合螺母的中間后側面加工有環(huán)形沉臺。
所述壓合螺母的外圓周上加工有均勻分布的缺口槽。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采用底座、絲桿、內六角螺釘、壓蓋、壓合螺母相結合所設計的絲桿軸向固定裝置,本發(fā)明所公開的絲桿軸向固定裝置,壓蓋中間加工有圓孔,其內表面攻有螺紋,壓合螺母即旋合在壓蓋的螺紋孔內,用來對絲桿進行軸向固定,壓合螺母的位置可以調整,因此對絲桿固定方便,用來固定壓蓋的內六角螺釘共有四個,均勻設置在壓蓋的內孔和外圓中間對稱的圓周上,固定方便、可靠,壓合螺母的中間后側面加工有環(huán)形沉臺,絲桿的端部即依靠環(huán)形沉臺進行軸向固定,壓合螺母的外圓周上加工有均勻分布的缺口槽,調整壓合螺母的位置時,扳手等工具能夠方便地卡入其中,調整方便、省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前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壓合螺母后視示意圖;
圖中各組件和附圖標記分別為:1、底座;2、壓蓋;3、壓合螺 母;4、絲桿;5、內六角螺釘;6、環(huán)形沉臺。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一種絲桿軸向固定裝置,包括底座1、壓蓋2、壓合螺母3、絲桿4、內六角螺釘5,底座1用內六角螺釘5固定在機床床身(圖中未畫出)上,底座1的中間加工有軸承座孔,絲桿4采用向心球軸承支撐在軸承座孔內,壓蓋2用內六角螺釘5固定在底座1的前側面,壓合螺母3旋合在壓蓋2內,絲桿4的端部由壓合螺母3固定。
壓蓋2中間加工有圓孔,其內表面攻有螺紋,壓合螺母3即旋合在壓蓋2的螺紋孔內,用來對絲桿4進行軸向固定,壓合螺母3的位置可以調整,因此對絲桿4固定方便。
用來固定壓蓋2的內六角螺釘5共有四個,均勻設置在壓蓋2的內孔和外圓中間對稱的圓周上,固定方便、可靠。
壓合螺母3的中間后側面加工有環(huán)形沉臺6,絲桿4的端部即依靠環(huán)形沉臺6進行軸向固定。
壓合螺母3的外圓周上加工有均勻分布的缺口槽,調整壓合螺母3的位置時,扳手等工具能夠方便地卡入其中,調整方便、省力。
本發(fā)明所公開的絲桿軸向固定裝置,壓蓋2中間加工有圓孔,其內表面攻有螺紋,壓合螺母3即旋合在壓蓋2的螺紋孔內,用來對絲桿4進行軸向固定,壓合螺母3的位置可以調整,因此對絲桿4固定方便,用來固定壓蓋2的內六角螺釘5共有四個,均勻設置在壓蓋2 的內孔和外圓中間對稱的圓周上,固定方便、可靠,壓合螺母3的中間后側面加工有環(huán)形沉臺6,絲桿4的端部即依靠環(huán)形沉臺6進行軸向固定,壓合螺母3的外圓周上加工有均勻分布的缺口槽,調整壓合螺母3的位置時,扳手等工具能夠方便地卡入其中,調整方便、省力。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