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鏡頭模組。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電子設備不斷地朝著智能化發(fā)展,除了數(shù)碼相機外,便攜式電子設備例如平板電腦、手機等也都配備了鏡頭模組。
相關技術的鏡頭模組包括鏡頭筒及設置于所述鏡頭筒內(nèi)的鏡片組,所述鏡片組包括多個鏡片。然而,所述鏡片之間的配合方式多為鏡片堆疊或者整圓斜面坎合,這種配合不僅方式單一,而且配合不穩(wěn)定,承靠時易有傾斜現(xiàn)象產(chǎn)生,影響所述鏡頭模組的成像性能,同時模具加工方式也很單一。
因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鏡頭模組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鏡片配合結構以改善鏡片配合不穩(wěn)定問題的鏡頭模組。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鏡頭模組包括鏡頭筒以及設于所述鏡頭筒內(nèi)且與所述鏡頭筒相連的鏡片組,所述鏡片組包括第一鏡片及與所述第一鏡片堆疊設置的均位于同一光軸的第二鏡片,所述第一鏡片包括第一成像區(qū)和環(huán)繞所述第一成像區(qū)的第一承載區(qū),所述第一承載區(qū)包括朝向所述第二鏡片的第一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設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向遠離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凸起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與所述第一表面相連的突起的第一圓弧面,所述第一圓弧面背馳光軸方向設置;所述第二鏡片包括第二成像區(qū)和環(huán)繞所述第二成像區(qū)的第二承載區(qū),所述第二承載區(qū)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鏡片的上表面以及與所述上表面相對設置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向所述下表面凹陷形成有平臺部,所述平臺部包括與所述上表面相連的第一斜面,所述突出部至少部分插入所述平臺部中,所述第一圓弧面與所述第一斜面抵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圓弧面以所述第一鏡片的光軸為中心呈環(huán)狀分布。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上表面相隔一定距離。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上表面抵接。
優(yōu)選的,所述突出部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圓弧面另一側相連的第一平面,所述平臺部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斜面另一側相連的第一承載面。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承載面相隔一定距離。
優(yōu)選的,所述鏡頭筒包括開設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自所述第一筒壁彎折延伸的第二筒壁以及由所述第一筒壁和所述第二筒壁圍設形成的收容空間,所述第一承載區(qū)的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筒壁朝向所述收容空間的表面抵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筒壁朝向所述收容空間的表面包括與所述第一筒壁相連的第一抵接面、自所述第一抵接面沿遠離所述通光孔所在直線彎折延伸的延伸面以及自所述延伸面彎折延伸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承載區(qū)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側面,所述側面與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承載區(qū)還包括連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連接面,所述連接面與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鏡頭模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的鏡片配合結構,第一鏡片的第一承載區(qū)設有突出部,第二鏡片的第二承載區(qū)設有平臺部,突出部的第一圓弧面和平臺部的第一斜面抵接配合的方式使得第一鏡片和第二鏡片之間配合穩(wěn)定性好,同時提高第一鏡片和第二鏡片之間的定位精度,配合度可以根據(jù)設計需要進行控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鏡頭模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鏡頭模組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3為圖1所示鏡頭模組中鏡頭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鏡頭筒中B部分的放大圖;
圖5為圖1所示鏡頭模組中第一鏡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所示鏡頭模組中第二鏡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鏡頭模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所示鏡頭模組中C部分的放大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鏡頭模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所示鏡頭模組中D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所述鏡頭模組1包括鏡頭筒11、設于所述鏡頭筒11內(nèi)且與所述鏡頭筒11相連的鏡片組13及遮光件15。
如圖3所示,所述鏡頭筒11包括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筒壁111、自所述第一筒壁111彎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13以及由所述第一筒壁111和所述第二筒壁113圍設形成的收容空間115,所述第一筒壁111的中央開設有通光孔1111,定義所述通光孔1111的中心所在直線為光軸117。
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筒壁113朝向所述收容空間115的表面包括與所述第一筒壁111相連的第一抵接面1131、自所述第一抵接面1131沿遠離所述光軸117的方向彎折延伸的延伸面1133以及自所述延伸面1133彎折延伸的第二抵接面1135。
所述鏡片組13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111的第一鏡片131、與所述第一鏡片131堆疊并同軸設置的第二鏡片132、第三鏡片133、第四鏡片134、第五鏡片135以及第六鏡片13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鏡片組13包括了均位于同一所述光軸117的六個鏡片,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根據(jù)需要只設置兩個鏡片或者設置其他數(shù)量的鏡片。
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鏡片131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成像區(qū)1311和環(huán)繞所述第一成像區(qū)1311設置的第一承載區(qū)1312。
所述第一承載區(qū)1312包括朝向所述第二鏡片132的第一表面1312A、與所述第一表面1312A相對設置的第二表面1312B、以及連接所述第一表面1312A和所述第二表面1312B的側面1312C。
所述第一表面1312A與所述第二鏡片132抵接,且所述第一表面1312A與所述光軸117垂直;所述第二表面1312B與所述第一筒壁111朝向所述收容空間115的表面抵接,且所述第二表面1312B與所述第一成像區(qū)1311遠離所述第二鏡片132的表面相連;所述側面1312C與所述第二筒壁113的第一抵接面1131抵接。
所述第一表面1312A向遠離所述第二表面1312B方向凸起形成有突出部1312D。所述突出部1312D具有與所述第一表面1312A相連的突起的第一圓弧面13121、與所述第一圓弧面13121另一側相連的第一平面13122、以及自所述第一平面13122彎折延伸的第一光學面13123。其中,所述第一圓弧面13121背馳所述光軸117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平面13122與所述光軸117垂直,所述第一光學面13123為圓弧面,所述第一光學面13123與所述第一成像區(qū)1311靠近所述第二鏡片132的表面相連。
如圖6所示,所述第二鏡片132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二成像區(qū)1321和環(huán)繞所述第二成像區(qū)1321設置的第二承載區(qū)1322。
所述第二承載區(qū)1322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鏡片131的上表面1322A、與所述上表面1322A相對設置的下表面1322B、以及連接所述上表面1322A和所述下表面1322B的連接面1322C。
所述上表面1322A與所述第一鏡片132抵接,具體的,所述上表面1322A與所述第一承載區(qū)1312的所述第一表面1312A抵接,且所述上表面1322A與所述光軸117垂直;所述下表面1322B與所述第三鏡片133抵接,且所述下表面1322B與所述第二成像區(qū)1321遠離所述第一鏡片131的表面相連;所述連接面1322C與所述第二筒壁13的第二抵接面1133抵接。
所述上表面1322A向所述下表面1322B凹陷形成有平臺部1322D,所述平臺部1322D具有與所述上表面1322A相連的第一斜面13221、與所述第一斜面13221另一側相連的第一承載面13222、以及自所述第一承載面13222彎折延伸的第二光學面13223。其中,所述第一承載面13222與所述光軸117垂直,所述第二光學面13223為圓弧面,所述第二光學面13223與所述第二成像區(qū)1331遠離所述第一鏡片131的表面相連。
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承載區(qū)1312的突出部1312D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二承載區(qū)1322的平臺部1322D中,具體的,所述第一圓弧面13121與所述第一斜面13221抵接,這種配合結構使得所述第一鏡片131和所述第二鏡片132之間配合穩(wěn)定性好,同時提高所述第一鏡片131和所述第二鏡片132之間的定位精度,配合度可以根據(jù)設計需要進行控制。同時所述突出部1312D和所述平臺部1322D之間的配合結構可以應用于任意兩個鏡片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載區(qū)1312的第一表面1312A與所述第二承載區(qū)1322的上表面1322A抵接,所述第一承載區(qū)1312的第一平面13122與所述第二承載區(qū)1322的第一承載面13222相隔一定距離,可以用來放置遮光件,并且保證所述第一鏡片131和所述第二鏡片132之間的空氣間隔由所述突出部1312D和所述平臺部1322D之間的配合結構確定,此外,遮光件的厚度公差不會影響到所述第一鏡片131和所述第二鏡片132之間的空氣間隔。
所述遮光件15為環(huán)狀結構,夾持于相鄰兩個鏡片之間。所述遮光件15為遮光片和/或遮光板。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鏡片132、所述第三鏡片133、所述第四鏡片134以及所述第五鏡片135中相鄰兩個鏡片之間的所述遮光件15為遮光片151,所述第五鏡片135和所述第六鏡片136之間的所述遮光件15為遮光板153。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遮光件15還可以為依次疊設的遮光片151和遮光板153。
所述鏡片組13的光軸、所述遮光件15的中心軸及所述鏡頭筒11的中心軸位于同一條直線,即光軸117,也就是說由所述鏡頭筒11、所述鏡片組13及所述遮光件15組成的結構為同軸結構。
第二實施例:
如圖7和圖8所示,一種鏡頭模組2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功能均與上一實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載區(qū)2312的第一表面2312A與所述第二承載區(qū)2322的上表面2322A相隔一定距離,是為了保證所述第一鏡片231和所述第二鏡片232的同軸度由相互抵接的第一圓弧面23121和第一斜面23221確定,這樣所述鏡頭筒21的同軸度的偏差就不會影響到所述鏡片組23的同軸度,所述第一承載區(qū)2312的第一平面23122與所述第二承載區(qū)2322的第一承載面23222抵接。
第三實施例:
如圖9和圖10所示,一種鏡頭模組3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功能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面33121以所述第一鏡片331的光軸為中心呈環(huán)狀分布。所述第一鏡片331和所述第二鏡片332之間夾持有遮光片351,具體的,所述第一承載區(qū)3312的所述第一平面33122與所述第二承載區(qū)3322的所述第一承載面33222之間夾持有遮光片351。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鏡頭模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的鏡片配合結構,第一鏡片的第一承載區(qū)設有突出部,第二鏡片的第二承載區(qū)設有平臺部,突出部的第一圓弧面和平臺部的第一斜面抵接配合的方式使得第一鏡片和第二鏡片之間配合穩(wěn)定性好,同時提高第一鏡片和第二鏡片之間的定位精度,配合度可以根據(jù)設計需要進行控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