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就裸眼3D立體顯示裝置的技術應用而言,一般在各類大尺寸廣告機領域??紤]到成本、制作難度、應用場景等因素,普遍使用的是柱透鏡式立體顯示裝置,這一類立體顯示裝置通常只對3D顯示有明確要求,基本上不需要2D場景的應用。而應用于個人消費品領域的立體顯示裝置如3D手機、3D平板、3D顯示器或者一體機等,在實現(xiàn)所需的3D功能的同時,需要兼顧2D顯示效果,如分辨率、亮度等主要性能參數不能有明顯的降低。因此,能夠進行2D/3D自由切換的立體顯示技術如液晶狹縫、液晶透鏡、雙折射液晶透鏡等光電轉換器件有較多的應用。在2D/3D可自由切換的立體顯示技術中,液晶狹縫3D模式下會犧牲顯示亮度、液晶透鏡因技術原因停留在小尺寸屏如手機領域,相比之下雙折射液晶透鏡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如可以局部開窗進行3D/2D顯示,可以在小尺寸與中尺寸領域應用,3D亮度基本不受影響。雙折射透鏡膜作為雙折射液晶透鏡立體顯示裝置最重要的一個器件,具有了基本成熟的量產工藝。
然而,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制程中,雙折射層與光柵膜的界面上容易形成真空氣泡,導致雙折射層在該界面處形成無法修復的孔洞,影響雙折射透鏡膜的使用效果。此外,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中,雙折射層位于雙折射透鏡膜的表面,容易造成雙折射層劃傷等不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及其制造方法,以有效地改善上述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一基板、配向層、雙折射層和保護層,所述雙折射層的與所述保護層相對的表面具有第一微結構,所述保護層的與所述雙折射層相對的表面具有與所述第一微結構對應的第二微結構,所述雙折射層具有尋常光折射率和非尋常光折射率,所述尋常光折射率和所述非尋常光折射率中任一個與所述保護層的折射率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不超過預設值。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尋常光折射率或非尋常光折射率與所述保護層的折射率相等。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微結構包括多個重復單元,所述多個重復單元呈陣列分布。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保護層的與所述雙折射層相背的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上的配向層表面涂布液態(tài)的液晶材料,以形成雙折射層;將所述雙折射層與光柵模具進行貼合,其中,所述光柵模具的與所述雙折射層貼合的表面具有預設微結構;將貼合所述光柵模具后的所述第一基板按照預設規(guī)則放置以使所述液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貼近所述配向層進行配向;對所述雙折射層進行固化以在所述雙折射層的與所述光柵模具貼合的第一表面形成對應于所述預設微結構的第一微結構;將所述光柵模具從所述雙折射層的第一表面剝離,并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保護層,以形成所述雙折射透鏡膜。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保護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表面具有與所述第一微結構對應的第二微結構,所述保護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的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保護層的步驟,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涂布液態(tài)的保護層材料形成涂布層;對所述涂布層進行固化形成所述保護層。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的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保護層的步驟,包括:在第二基板表面涂布液態(tài)的保護層材料形成涂布層;將所述雙折射層的第一表面與所述涂布層貼合;對所述涂布層進行固化形成所述保護層。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的對所述涂布層進行固化形成所述保護層的步驟之后,還包括:將所述第二基板從所述保護層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表面剝離。
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的將貼合所述光柵模具后的所述第一基板按照預設規(guī)則放置以使所述液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貼近所述配向層進行配向的步驟,包括:將貼合所述光柵模具后的所述第一基板進行烘烤,其中,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光柵模具的下方,所述液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貼近所述配向層以使液晶分子在所述配向層的作用下按照預設方向排列。
不同于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及其制造方法通過設置保護層對雙折射層的具有第一微結構的表面可能存在的孔洞進行修復,避免這些孔洞對雙折射透鏡膜的使用效果造成影響,提高產品的生產良率。此外,雙折射層位于第一基板上的配向層與保護層之間,有效地避免了雙折射層直接暴露導致的雙折射層容易被劃傷等不良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示出了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的制作工藝流程圖;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雙折射透鏡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圖5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的一種工藝流程圖;
圖6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的另一種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現(xiàn)有的雙折射透鏡膜10的結構示意圖。該雙折射透鏡膜10包括柔性基板1、設置在柔性基板1表面的微結構2以及與設置在該微結構2表面的雙折射層4。雙折射層4的靠近柔性基板1的表面為曲面3,即微結構2與雙折射層4緊密貼合在一起,雙折射層4的遠離柔性基板1的表面為平面。
圖2示出了現(xiàn)有雙折射透鏡膜10的制作工藝流程圖。如圖2中的(Ⅰ)圖所示,使用摩擦滾輪7在PI(Polyimide)玻璃表面進行機械摩擦形成特定方向的溝槽,如圖2中的(Ⅱ)圖所示。其中,PI玻璃包括基體材料如玻璃基板5以及印刷在玻璃基板5表面的配向膜6。摩擦完成后,在PI玻璃的配向膜6表面涂布液晶態(tài)的雙折射材料形成光折射層,如圖2中的(Ⅲ)圖所示。進一步的,如圖2中的(Ⅳ)圖所示,將光柵膜(包括柔性基板1和設置在柔性基板1表面的微結構2)覆蓋在雙折射層4的表面,并使用滾輪進行壓合,滾壓通過貼合平臺(置于PI玻璃的下方,圖中未畫出)與滾輪的相對運動完成。其中,光柵膜包括柔性基板1與設置在柔性基板1表面的微結構2。壓合完畢后,如圖2中的(Ⅴ)圖所示,將PI玻璃、雙折射層4、光柵膜形成的三明治結構進行高溫烘烤便于配向,烘烤時PI玻璃一側朝下放置。配向完成后,雙折射層4中的液晶分子沿著上述特定方向進行排列,如圖2中的(Ⅵ)圖所示。此后,如圖2中的(Ⅶ)圖所示,使用紫外(UV)光對雙折射層4進行照射,使雙折射層4固化。最后,如圖2中的(Ⅷ)圖所示,將光柵膜和雙折射層4從PI玻璃表面剝離下來,得到需要的雙折射透鏡膜10。
在上述高溫烘烤的過程中,雙折射層4即處于液晶態(tài)的雙折射材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會逐漸靠近PI玻璃上的配向膜6,光柵膜也有一定程度的膨脹,常常導致烘烤后雙折射層4與光柵膜的界面處即曲面3處出現(xiàn)真空氣泡。由于該真空氣泡處于光柵膜與雙折射層4的交界面上,這種不良無法修復,使得固化后的雙折射層4在曲面3處存在孔洞,降低了雙折射透鏡膜10的生產良率。此外,現(xiàn)有雙折射透鏡膜10中,雙折射層4直接暴露,由于雙折射層4硬度較低,極易造成劃傷等各種不良,影響雙折射透鏡膜10的使用效果。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及其制造方法。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及其制造方法進行詳細闡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fā)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第一實施例
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折射透鏡膜。如圖3所示,該雙折射透鏡膜100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一基板50、配向層60、雙折射層40和保護層20。
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50為具有透光特性的柔性基板,例如,該柔性基板可以為聚對苯二甲基乙二醇脂(PET)基板、柔性玻璃等。
配向層60設置于第一基板50的表面,配向層材料可以為聚酰亞胺。配向層60可以是將液態(tài)的聚酰亞胺材料涂布于第一基板50的表面并干燥后形成,也可以是直接將聚酰亞胺膜轉印到第一基板50的表面形成。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與雙折射層40的第二表面貼合,配向層60的第二表面與第一基板50貼合??梢岳斫獾氖?,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具有配向微結構,例如,所述配向微結構可以為預先對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進行摩擦配向形成的沿預設方向排列的配向溝槽。
本實施例中,雙折射層40由液晶材料形成,且雙折射層40中液晶分子的排布方向由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的配向微結構決定。當該配向微結構為沿預設方向排列的配向溝槽時,液晶分子43的長軸也沿著上述預設方向排列。
如圖3所示,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具有第一微結構。第一微結構包括多個重復單元,優(yōu)選的,多個重復單元呈陣列分布。本實施例中,重復單元的截面42可以為圓弧面(如圖3所示)、拋物面、梯形面、三角面等。需要說明的是,重復單元可以為凸面,也可以是凹面,具體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計。
相應的,保護層20的第二表面即與雙折射層40相對的表面具有與第一微結構對應的第二微結構。第一微結構和第二微結構均為凹凸結構,且第一微結構中的凸部與第二微結構中的凹部貼合,如圖3所示。保護層20可以由具有高透過率、且流動性較好的樹脂如丙烯酸酯、聚氨酯等材料構成。具體的形成方式可以為:通過刮刀涂布或者旋涂等方式將液態(tài)的樹脂涂布到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并固化后形成。優(yōu)選的,涂布的最小厚度為保護層20能將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的第一微結構填充成平整的表面,也就是說,保護層20的第二表面即與雙折射層40相背的表面平行于第一基板50。通過設置保護層20能夠有效地修復由于工藝原因導致的雙折射層40第一表面處存在的孔洞,也能夠有效地避免雙折射層40直接暴露導致的劃傷等不良問題。
由于液晶材料的各項異性,雙折射層40具有雙折射效應,即具有尋常光折射率和非尋常光折射率。尋常光折射率和所述非尋常光折射率中任一個與保護層20的折射率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不超過預設值。該預設值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置,例如,可以設置為0.03。優(yōu)選的,保護層20的折射率與尋常光折射率相等,或者,保護層20的折射率與非尋常光折射率相等。當本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應用于裸眼3D立體顯示裝置時,假設尋常光折射率為no,非尋常光折射率為ne,為了得到最適合的觀看距離,優(yōu)選的,|ne-no|>0.1。
例如,保護層20的折射率n與尋常光折射率no相等。當一束線偏振光從第一基板50一側入射到雙折射透鏡膜100,其傳播方向垂直于第一基板50且振動方向與雙折射層40的液晶分子取向方向一致時,對雙折射層40而言,由于該線偏振光的振動方向與液晶分子長軸排列一致,其折射率為ne,而保護層20的折射率為n,且ne>n,故入射光在雙折射層40與保護層20的界面因折射率的差異發(fā)生折射而匯聚,可以實現(xiàn)入射光不同信息的分離。因此,本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100應用于立體顯示裝置時,可以分離左右眼信息,產生立體視覺。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光折射透鏡膜通過設置保護層20對雙折射層40的具有第一微結構的表面可能存在的孔洞進行修復,提高產品的生產良率。此外,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中,雙折射層40位于第一基板50上的配向層60與保護層20之間,有效地避免了雙折射層40直接暴露導致的雙折射層40劃傷等不良問題。
第二實施例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制造上述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100的制造方法。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包括:
步驟S110,在第一基板上的配向層表面涂布液態(tài)的液晶材料,以形成雙折射層;
第一基板50為具有透光特性的柔性基板,例如,該柔性基板可以為PET基板、柔性玻璃等。配向層60設置于第一基板50的表面,該配向層60可以為聚酰亞胺膜。
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驟S110之前,還需要預先對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即遠離第一基板50的表面進行配向處理形成配向微結構。例如,所述配向處理可以為摩擦配向處理。如圖5中的(Ⅰ)圖所示,可以采用摩擦滾輪70按照預設方向對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進行摩擦,摩擦滾輪70的外表面包裹有絨毛布,從而在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形成沿預設方向延伸的配向溝槽,如圖5中的(Ⅱ)圖所示。
完成配向層60的配向處理后,還需要對配向層60進行清洗。為預防水洗過程中產生配向層60脫落等不良,優(yōu)選采用干式清洗,如超聲波清洗。
此后,在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涂布液晶材料形成雙折射層40,如圖5中的(Ⅲ)圖所示。液晶材料包括常溫液態(tài)液晶和常溫固態(tài)液晶,對于常溫固態(tài)液晶需要熔融后再進行涂布。因此,本實施例中,液晶材料優(yōu)選采用常溫液態(tài)液晶。具體的,涂布方式可以采用狹縫涂布、多針頭涂布等。
步驟S120,將所述雙折射層與光柵模具進行貼合,其中,所述光柵模具的與所述雙折射層貼合的表面具有預設微結構;
步驟S120中,光柵模具80的尺寸和形狀根據需要制造的雙折射透鏡膜100設計,可以多次使用。具體的,光柵模具80可以通過壓印技術將光學樹脂擠壓形成預設微結構而后固化得到。需要說明的是,光柵模具80應具有較低的熱膨脹系數。
如圖5中的(Ⅳ)圖所示,將第一基板50的配向層60表面涂布的雙折射層40貼合在光柵模具80的預設微結構之上。本實施例中,光柵模具80的第一表面具有預設微結構,光柵模具80的第二表面為平整面。優(yōu)選的貼合方式是使用滾輪30沿v方向運動進行壓合,壓合時光柵模具80的第二表面平放在貼合平臺(圖中未示出)上,借助貼合平臺與滾輪30的相對運動將雙折射層40與光柵模具80的第一表面的預設微結構貼合在一起。顯然,雙折射層40的涂布厚度必須足以填充該預設微結構,以使得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處形成對應于該預設微結構的第一微結構。
步驟S130,將貼合所述光柵模具后的所述第一基板按照預設規(guī)則放置以使所述液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貼近所述配向層進行配向;
為了加快液晶分子的配向速度,將貼合所述光柵模具80后的所述第一基板50進行烘烤,烘烤溫度和烘烤時間根據液晶材料特性設置。例如,烘烤溫度可以設置為50~105℃之間,烘烤時間可以設置為5~30分鐘。步驟S130中,第一基板50按照預設規(guī)則放置具體可以為:如圖5中的(Ⅴ)圖所示,烘烤時,第一基板50位于光柵模具80的下方,第一基板50置于平整表面上,液晶材料在重力作用下貼近配向層60的第一表面,以使液晶分子43在配向層60的配向微結構的作用下按照預設方向排列。
步驟S140,對所述雙折射層進行固化以在所述雙折射層的與所述光柵模具貼合的第一表面形成對應于所述預設微結構的第一微結構;
配向結束后,由于雙折射層40仍為液態(tài)的液晶材料,因此還需要對雙折射層40進行固化。本實施例中,可以采用紫外(UV)光輻照固化方式。例如,如圖5中的(Ⅵ)圖所示,可以從光柵模具80側對雙折射層40進行紫外輻照,使雙折射層40固化,固化后雙折射層40中的液晶分子43的取向保持不變。當然,也可以從第一基板50側對雙折射層40進行紫外輻照,使雙折射層40固化。對于UV光的方向,此處不做限定。
雙折射層40固化后,則可以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即與光柵模具80貼合的表面形成對應于上述預設微結構的第一微結構。所述第一微結構包括多個重復單元,優(yōu)選的,多個重復單元呈陣列分布。每個重復單元的截面42可以為圓弧面(如圖5中(Ⅶ)圖所示)、拋物面、梯形面、三角面等。需要說明的是,重復單元可以為凸面,也可以是凹面,具體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計。顯然,雙折射層40上形成的第一微結構的形狀(如每個重復單元的寬度、高度、曲率半徑等參數)由光柵模具80上的預設微結構的形狀決定。
由于液晶材料的各項異性,雙折射層40具有雙折射效應,即具有尋常光折射率和非尋常光折射率。假設尋常光折射率為no,非尋常光折射率為ne,當本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應用于裸眼3D立體顯示裝置時,為了得到最適合的觀看距離,優(yōu)選的,|ne-no|>0.1。
步驟S150,將所述光柵模具從所述雙折射層的第一表面剝離,并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保護層,以形成所述雙折射透鏡膜。
由于本實施例中光柵模具80作為在雙折射層40形成上述第一微結構的模具,并不是所要制造的雙折射透鏡膜100的一部分,因此雙折射層40固化完成后,需要將光柵模具80去除。由于相較于第一基板50,光柵模具80的硬度較高,因此,步驟S150中所述的將光柵模具80從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剝離的具體實施方式為:將貼合于一起的“三明治”結構第一基板50、配向層60以及雙折射層40從光柵模具80上剝離下來形成如圖5中的(Ⅶ)圖所示的結構,其中,剝離界面為雙折射層40與光柵模具80的貼合界面即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梢岳斫獾氖牵瑒冸x下來的光柵模具80可以重復利用。
剝離光柵模具80后,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處形成保護層20。本實施例中,保護層20的第二表面即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表面具有與上述第一微結構對應的第二微結構,保護層20的第一表面即與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相背的表面平行于第一基板50。顯然,保護層20的第二表面形成的第二微結構的形狀(如每個重復單元的寬度、高度、曲率半徑等參數)由雙折射層40上的第一微結構的形狀決定。
保護層20可以由具有高透過率、且流動性較好的樹脂材料如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制成。保護層20的折射率與上述的雙折射層40的尋常光折射率和非尋常光折射率中任一個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不超過預設值。該預設值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置,例如,可以設置為0.03。優(yōu)選的,保護層20的折射率與尋常光折射率相等,或者,保護層20的折射率與非尋常光折射率相等。
本實施例提供的兩種保護層20形成方式,下面將對這兩種保護層20的形成方式進行具體描述。圖5中的(Ⅷ)圖、(Ⅸ)圖和圖6中的(Ⅷ)圖、(Ⅸ)圖分別示出了兩種保護層20的形成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圖5和圖6分別為兩種不同的雙折射透鏡膜制造工藝流程圖,其不同之處在于保護層20的形成工藝,也就是說,圖5和圖6中的(Ⅰ)圖至(Ⅶ)圖、(Ⅹ)均一致。
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形成保護層20的方法包括第一涂布步驟和第一固化步驟。第一涂布步驟: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涂布液態(tài)的保護層材料形成涂布層;第一固化步驟:對所述涂布層進行固化形成保護層20。
上述第一涂布步驟中,保護層材料的涂布方式可以為刮刀涂布或者旋涂等。優(yōu)選的,保護層材料的最小涂布厚度為能將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填充成平整的表面,如圖5中的(Ⅷ)圖所示。保護層20涂布完成后進入第一固化步驟,如圖5中的(Ⅸ)圖所示,使用UV光對涂布層進行輻照或者加熱,使得涂布層固化、形成保護層20。為了能有效地保護雙折射層40不被劃傷,固化后得到的保護層20具有較好的硬度。優(yōu)選的,保護層20的硬度不小于2H。第一固化步驟完成后,即可以得到雙折射透鏡膜100,如圖5中的(Ⅹ)圖所示。
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形成保護層20的方法包括:第二涂布步驟、貼合步驟和第二固化步驟。
第二涂布步驟:在第二基板90表面涂布液態(tài)的保護層材料形成涂布層;
其中,第二基板90優(yōu)選為柔性玻璃、PET薄膜或者厚度較薄的普通玻璃基板。具體的涂布方法和保護層材料可以參照上述的第一涂布步驟的相應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貼合步驟:將所述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與所述涂布層貼合;
第二涂布步驟完成之后,優(yōu)選使用滾筒滾壓的方式將圖6中(Ⅶ)圖所示的第一基板50、配向層60及雙折射層40的“三明治”結構貼合在第二基板90上形成的涂布層的表面。具體的,如圖6中(Ⅷ)圖所示,將上述“三明治”結構中的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與涂布層進行貼合。
根據需要,涂布層的最小厚度基準為保證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與涂布層貼合后,涂布層足以將雙折射層40的具有第一微結構的第一表面填充為平整的表面。需要說明的是,當第二基板90為柔性基板時,優(yōu)選為通過卷對卷的方式即滾輪對滾輪的方式對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與涂布層進行貼合;當第二基板90為硬質基板時,如圖6中(Ⅷ)圖所示,優(yōu)選為采用滾輪30和貼合平臺(圖中未示出)對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與涂布層進行貼合。
第二固化步驟:對所述涂布層進行固化形成所述保護層20。
貼合完成后,進入第二固化步驟。本實施例中,使用UV光涂布層進行輻照或者加熱,使得涂布層固化形成保護層20,UV固化時優(yōu)選從第二基板90一側進行光照,如圖6中(Ⅸ)圖所示。
此時,根據使用環(huán)境,可以選擇第二基板90是否進行剝離。當第二基板90需要進行剝離時,上述第二固化步驟之后,還包括剝離步驟,即將所述第二基板90從所述保護層20的與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表面剝離,形成雙折射透鏡膜100,如圖6中(Ⅹ)圖所示。剝離第二基板90后,該雙折射透鏡膜100的保護層20朝外,雙折射層40位于保護層20與第一基板50之間,因保護層20具有較高的硬度,可以避免雙折射層40被劃傷。此外,在第二基板90的厚度較薄的情況下,第二基板90可以不進行剝離,此時第二基板90可以作為雙折射透鏡膜100的一部分帶入最終產品且不會對雙折射透鏡膜100產生光學效果上影響。
綜上所述,基于現(xiàn)有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中出現(xiàn)的不良,上述步驟S130中,因光柵模具80與雙折射層40之間材料膨脹系數的差異,烘烤時光柵模具80與雙折射層40的界面處可能出現(xiàn)少量的真空氣泡。進一步對雙折射層40進行固化并剝離光柵模具80后,形成于兩者界面之上的真空氣泡將轉化為孔洞暴露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通過在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形成保護層20,能夠有效地填充雙折射層40的第一表面41存在的孔洞,實現(xiàn)上述孔洞的修復,提高雙折射透鏡膜100的生產良率。此外,通過本實施例提供的雙折射透鏡膜制造方法制造的雙折射透鏡膜100中,雙折射層40位于第一基板50上的配向層60與保護層20之間。由于相比于雙折射層40,第一基板50和保護層20均具有較高的硬度,有效地避免了雙折射層40直接暴露導致的雙折射層40容易被劃傷等不良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