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安裝在諸如使用電子照相法的復印機和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加熱裝 置(定影裝置)利用電磁感應的加熱方法。例如,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公報No. 2003-186322描述了這樣一種利用電磁感應 方法的定影裝置即,作為磁通產(chǎn)生單元的電磁感應線圈布置在由磁性金屬制成的芯金屬 圓筒形成的定影輥的內(nèi)部,并且通過電磁感應線圈產(chǎn)生的感應磁場將渦電流感應到定影輥 而直接使定影輥自加熱。一般而言,在加熱裝置中,與使用傳統(tǒng)的定影輥的構造相比,通過使用熱容量小的 帶部件形成將要通過電磁感應被直接加熱的加熱部件,可減少將加熱裝置設定成可定影狀 態(tài)所需的時間。然而,熱容量小的加熱部件還具有這樣的特性即,熱量容易流出,這阻礙了 將加熱裝置設定成可定影狀態(tài)所需時間的減少。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包括由帶部件形成的加熱部件的加熱裝置中減少將加熱裝置 設定成可定影狀態(tài)所需的時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加熱裝置,包括加熱部件,其包括通過電磁感 應產(chǎn)生熱量的發(fā)熱層,并且所述加熱部件利用通過電磁感應而被加熱的所述發(fā)熱層來加熱 記錄介質(zhì);加壓部件,其構造為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壓部件通過與所述 加熱部件相接觸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形成咬合部分,所述咬合部分是所 述記錄介質(zhì)所穿過的部分;第一彈性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并且由于來自所 述加壓部件的按壓力而在所述咬合部分處發(fā)生彈性變形;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和支撐部件中 任意之一,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在固定到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和所述加熱部件兩者上的情況下 布置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周表面之間,并且與所述第一彈 性部件相比在所述咬合部分處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所述支撐部件支撐所述加熱部件和 所述第一彈性部件以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所述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所述內(nèi)周表 面之間形成間隙,當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支撐部件時,所述支撐部件使所述加熱部件和 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兩者旋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還包括接 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 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 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溫度時,所述接觸/分離單元 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相接觸的位置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二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具有比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導熱率低的導熱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二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 第二彈性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相對于所述加熱部件沿其寬度方向的中心而言布置 在所述加熱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的每一側。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四方面中,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具有 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形成在布置有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區(qū)域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還包括接 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 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 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溫度時,所述接觸/分離單元 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述加熱部件按壓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位置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六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 支撐部件,并且所述支撐部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兩個邊緣部分的每一個邊緣部分處并 且構造為當所述加壓部件被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述加熱部件按壓所述第一彈性 部件的位置處時,所述支撐部件的支撐所述加熱部件的部分隨著所述加熱部件的變形而變 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六方面中,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 支撐部件,并且所述支撐部件由下述部分形成主體部分,所述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主體 部分;以及彈性層部分,其布置在所述主體部分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并且具有比所述主體 部分的彈性變形率高的彈性變形率,并且,當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 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置處時,所述支撐部件使得所述加熱部件經(jīng)由所述 主體部分和所述彈性層部分而旋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在所述加熱裝置的第八方面中,所述支撐部件具有所述 主體部分,所述第一彈性部件與所述主體部分接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形成單元,其形成圖 像;轉印單元,其將由所述圖像形成單元形成的所述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zhì)上;以及加熱單 元,其對轉印有所述圖像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加熱。所述加熱單元包括加熱部件,其包括通過 電磁感應產(chǎn)生熱量的發(fā)熱層,并且所述加熱部件利用通過電磁感應而被加熱的所述發(fā)熱層 來加熱所述記錄介質(zhì);加壓部件,其構造為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壓部件 通過與所述加熱部件相接觸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形成咬合部分,所述咬 合部分是所述記錄介質(zhì)所穿過的部分;第一彈性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并且 由于來自所述加壓部件的按壓力而在所述咬合部分處發(fā)生彈性變形;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和 支撐部件中任意之一,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在固定到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和所述加熱部件兩者 上的情況下布置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周表面之間,并且與 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相比在所述咬合部分處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所述支撐部件支撐所述 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以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所述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 所述內(nèi)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當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支撐部件時,所述支撐部件使所述 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兩者旋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十方面中,所述加熱單元還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熱單 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 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 溫度時,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 加熱部件相接觸的位置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十方面中,所述加熱單元還 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熱單 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 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 溫度時,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 述加熱部件按壓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位置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在包括由帶部件形成的所述加熱部件的所述加熱裝置 中,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將所述加熱裝置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所需的 時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當將所述加熱部 件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時熱量從所述加熱部件漏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熱量從所述加熱 部件向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漏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通過在所述加熱部件與所 述第一彈性部件之間形成間隙,可以抑制熱量從所述加熱部件向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漏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沿著所述加熱部件的 寬度方向均勻地設定咬合壓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當將所述加熱部 件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時熱量從所述加熱部件漏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防止出現(xiàn)對所述加熱 部件的損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防止出現(xiàn)對所述加熱 部件的損壞,并且可以使所述加熱部件更穩(wěn)定地進行旋轉操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更穩(wěn)定地保持所述咬 合部分的咬合壓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在包括由帶部件形成的所述加熱部件的所述圖像形成裝 置中,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將所述加熱裝置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所需 的時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當將所述加熱 部件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時熱量從所述加熱部件漏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二方面,與未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當將所述加熱 部件設定成所述可定影狀態(tài)時熱量從所述加熱部件漏失。
將基于下列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加熱裝置)所應用的圖像形成裝置的 構造實例的簡圖;圖2是示出定影裝置的構造的正視圖;圖3是沿著圖2中的線III-III截取的示出定影裝置的構造的截面圖;圖4是示出定影帶的截面層的構造圖;圖5A和5B是示出當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與定影帶接觸及分離時由退避機構進行 的操作的簡圖;圖6A和6B是示出驅動力如何從驅動電動機傳遞到定影帶和加壓輥的簡圖;圖7是示出IH加熱器的構造的截面圖;圖8A和8B是示出在咬合部分附近的區(qū)域中定影帶的狀態(tài)的簡圖;圖9是示出由主控制器進行的圖像形成處理的內(nèi)容的實例的流程圖;圖IOA至IOC是示出布置在定影帶的內(nèi)側的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的構造 的截面圖;圖11是示出定影裝置的構造的正視圖;圖12是沿著圖11中的線XII-XII截取的示出定影裝置的構造的截面圖;圖13A至13C是示出定影帶和彈性部件與端蓋部件的接合部分的簡圖;圖14A和14B是示出在咬合部分附近的區(qū)域中定影帶的狀態(tài)的簡圖;圖15A至15C是示出定影帶和彈性部件與端蓋部件的接合部分的簡圖;以及圖16是示出端蓋部件的海綿層部分隨著定影帶的變形而壓縮變形的狀態(tài)的簡 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圖像形成裝置的描述〉圖1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加熱單元或加熱裝置)60所應用的圖 像形成裝置1的構造實例的簡圖。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是所謂的串聯(lián)型彩色打印機, 并且包括圖像形成部分10,其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圖像形成;以及主控制器31,其控制整個 圖像形成裝置1的操作。圖像形成裝置1還包括通信單元32、圖像讀取單元33、圖像處理 器34和用戶界面(UI)單元35。通信單元32例如與個人計算機(PC) 3等進行通信以接收 圖像數(shù)據(jù)。圖像讀取單元33讀取來自文檔紙張的圖像以生成讀取圖像數(shù)據(jù)。圖像處理器 34對由通信單元32接收到的圖像數(shù)據(jù)、由圖像讀取單元33生成的讀取圖像數(shù)據(jù)等進行預 先設定的圖像處理,并且將處理后的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圖像形成部分10。UI單元35接收從用戶 輸入的操作,并且向用戶顯示各種信息。圖像形成部分10是例如通過電子照相法形成圖像的單元,并且包括并排布置的 作為調(diào)色劑圖像形成單元的實例的四個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1C和IlK(在下文中,稱作 “圖像形成單元11”)。每個圖像形成單元11包括作為功能部件的感光鼓12、充電裝置13、曝光裝置14、顯影裝置15和鼓清潔器16。在感光鼓12例如沿著箭頭A所示的方向旋轉的 同時,在感光鼓12上形成靜電潛像之后形成調(diào)色劑圖像。充電裝置13將感光鼓12的表面 充電成預先設定的電位。曝光裝置14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對經(jīng)充電裝置13充電的感光鼓12進 行曝光。顯影裝置15利用各顏色調(diào)色劑對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鼓清 潔器16對轉印之后的感光鼓12的表面進行清潔。除了收容在顯影裝置15中的調(diào)色劑之外,圖像形成單元11具有幾乎相同的構造, 并且分別形成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青色)(C)和黑色(K)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此外,圖像形成部分10包括中間轉印帶20,形成在圖像形成單元11的感光鼓12 上的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多重地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0上;以及一次轉印輥21,其將在各個圖 像形成單元11中形成的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依次轉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0上。此 外,圖像形成部分10包括二次轉印輥22,其將疊加地轉印在中間轉印帶20上的各顏色調(diào) 色劑圖像共同地轉印(二次轉印)到作為記錄介質(zhì)(記錄紙張)的紙張P上;以及定影裝 置60,其作為加熱單元(加熱裝置)的實例,用于將已二次轉印的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定影到 紙張P上。注意的是,在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中間轉印帶20、一次轉印 輥21和二次轉印輥22構成轉印單元。圖像形成部分10中的圖像形成單元11利用上述功能部件通過電子照相過程分別 形成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K)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一次轉印輥21將在 圖像形成單元11中形成的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依次靜電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0上。然后,形 成各顏色調(diào)色劑圖像相互疊加的合成調(diào)色劑圖像。中間轉印帶20上的合成調(diào)色劑圖像伴 隨著中間轉印帶20的移動(沿箭頭B所示的方向)被傳送到布置有二次轉印輥22的區(qū)域 (二次轉印區(qū)域Tr)。然后,疊加的調(diào)色劑圖像被共同地靜電轉印到從紙張保持容器40供 應的紙張P上。之后,靜電轉印在紙張P上的合成調(diào)色劑圖像受到定影裝置60的定影處理 (加熱處理),由此將合成調(diào)色劑圖像定影到紙張P上。然后,包括形成在其上的定影圖像 的紙張P被傳送到設置在圖像形成裝置1的輸出部分的紙張堆疊單元45并且堆疊在該紙 張堆疊單元45上。同時,分別通過鼓清潔器16和帶清潔器25去除一次轉印之后附著在感光鼓12上 的調(diào)色劑(一次轉印殘留調(diào)色劑)和二次轉印之后附著在中間轉印帶20上的調(diào)色劑(二 次轉印殘留調(diào)色劑)。這樣,對于指定數(shù)量的打印紙張重復進行圖像形成裝置1中的圖像形成處理。<定影單元的總體構造的描述>接下來,將對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0進行描述。圖2和圖3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的構造的簡圖。圖2是從傳 送入紙張P的一側看去的定影裝置60的正視圖,并且圖3是沿著圖2中的線III-III截取 的定影裝置60的截面圖。如圖2和圖3所示,在支撐體69 (見圖2)的內(nèi)部,定影裝置60包括感應加熱(IH) 加熱器63,其是產(chǎn)生AC (交流)磁場的磁場產(chǎn)生部件的實例;定影帶61,其是被IH加熱器 63通過電磁感應加熱由此對調(diào)色劑圖像加熱(定影)的加熱部件的實例;第一彈性部件64 和第二彈性部件65(見圖3),其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加壓輥62,其是布置為面向定影 帶61的加壓部件的實例;以及剝離輔助部件70(見圖3),其輔助從定影帶61剝離紙張P。
〈定影帶的描述〉定影帶61由原始形成為圓筒形狀的環(huán)帶部件形成,并且原始形狀(圓筒形狀)例 如形成為具有30mm的直徑和370mm的寬度方向長度。另外,如圖4(示出定影帶61的截面 層的構造圖)所示,定影帶61形成為包括如下部分的多層結構基材層611 ;導電發(fā)熱層 612,其堆疊在基材層611上;彈性層613,其改善調(diào)色劑圖像的定影性能;以及表面防粘層 614,其被涂覆為最外層。首先,定影帶61的基材層611由支撐導電發(fā)熱層(薄層)612并且對整個定影帶 61提供機械強度的耐熱片狀部件形成。此外,基材層611由具有一定厚度的某些材料形成。 所述材料具有允許磁場從中穿過的特性(相對磁導率、比電阻)。基材層611本身形成為不 會通過磁場的作用而發(fā)熱或不容易發(fā)熱。具體地,例如,諸如具有30 μ m至200 μ m的厚度 的非磁性不銹鋼等非磁性金屬或具有60 μ m至200 μ m的厚度的樹脂材料或類似材料用作 基材層611。定影帶61的導電發(fā)熱層612是發(fā)熱層的實例,并且是通過IH加熱器63產(chǎn)生的AC 磁場的電磁感應而被加熱的電磁感應發(fā)熱層。具體地,導電發(fā)熱層612是當來自IH加熱器 63的AC磁場沿厚度方向從中穿過時產(chǎn)生渦電流的層。借助于通用電源使IH加熱器63產(chǎn)生的AC磁場的頻率范圍為從20kHz到IOOkHz。 相應地,導電發(fā)熱層612形成為允許具有20kHz到IOOkHz頻率的AC磁場進入且從中穿過。 作為形成導電發(fā)熱層612的材料,例如使用諸如Au、Ag、Al、Cu、Zn、Sn、Pb、Bi、Be或釙等
金屬或包括這些元素中至少之一的金屬合金。具體地,作為導電發(fā)熱層612的構造,例如,使用具有2 μ m至20 μ m的厚度且比 電阻值不大于2. 7 X ΙΟ"8 Ω · m的包括Cu等的非磁性金屬(相對磁導率大致等于1的順磁 體)。另外,考慮到縮短將定影帶61加熱至可定影溫度所需的時間(在下文中,稱作“預熱 時間”),導電發(fā)熱層612由薄層形成以具有小的熱容量。接下來,定影帶61的彈性層613由諸如硅橡膠等耐熱彈性材料形成。將要變成 定影對象的保持在紙張P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由多層作為粉末的各顏色調(diào)色劑形成。出于此 原因,為了在咬合部分N處向整個調(diào)色劑圖像均勻地供應熱量,彈性層613形成為伴隨著 紙張P上調(diào)色劑圖像的不均勻度而變形。例如,厚度為IOOym至600μπι且硬度為10°至 30° (JIS-A)的硅橡膠用于彈性層613。定影帶61的表面防粘層614與保持在紙張P上的未定影調(diào)色劑圖像直接接觸。相 應地,使用對于調(diào)色劑而言具有高防粘性的材料。例如,使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 烯基醚的共聚物)層、PTFE(聚四氟乙烯)層、有機硅共聚物層或者由這些層形成的復合層。 至于表面防粘層614的厚度,如果厚度太薄,則無法獲得足夠的耐磨性,因此會縮短定影帶 61的壽命。另一方面,如果厚度太厚,則定影帶61的熱容量將會過大以至于使預熱時間變 長。就這點而言,鑒于耐磨性與熱容量之間的平衡,將表面防粘層614的厚度設定為Ιμπι 至 50 μ m。注意的是,定影帶61可具有由單一材料形成的一層結構。例如,定影帶61可以由 厚度約為50 μ m的諸如Ni等金屬形成的一層形成。<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的描述>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第一彈性部件64由這樣的圓筒狀 輥形成即,其例如由橡膠硬度為25°至45° (JIS-A)的橡膠、合成橡膠等(例如,硅橡膠) 的彈性體形成并且具有^mm的外徑。第一彈性部件64配合且固定(接合)在定影帶61 的旋轉軸97上。第二彈性部件65由橡膠硬度比形成第一彈性部件64的彈性體的橡膠硬度低的 彈性體(海綿層)形成。第二彈性部件65例如由通過使硅橡膠發(fā)泡而獲得的橡膠硬度為 15°至35° (JIS-A)的彈性體形成。具體地,以這樣的方式選擇第二彈性部件65的發(fā)泡率 和橡膠硬度即,第二彈性部件65相對于咬合部分N處的壓力(咬合壓力)的彈性變形率 大于第一彈性部件64相對于咬合壓力的彈性變形率。這里,咬合部分N是加壓輥62與定 影帶61壓力接觸(在按壓定影帶61的同時與定影帶61相接觸)的區(qū)域。這里的“彈性變 形率”是指當咬合壓力作用于咬合部分N時每單位體積的彈性變形量。第二彈性部件65形成為例如具有0. 5mm至Imm的層厚,并且以這樣的方式粘附到 第一彈性部件64上S卩,第二彈性部件65的內(nèi)周表面覆蓋第一彈性部件64的外周表面。 同時,第二彈性部件65的外表面粘附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定影帶 61具有這樣的構造S卩,旋轉軸97、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體地形成為彈性 輥,該彈性輥配合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伴隨著旋轉軸97的旋轉可旋轉地驅動具有此構造 的定影帶61。在此情況下,以這樣的方式形成配合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彈性輥(旋轉軸97、第 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 卩,彈性輥的外徑(第二彈性部件65的外表面的外 徑)稍大于定影帶61的初始形狀(圓筒形狀)的直徑(例如,30_)。根據(jù)此構造,可增加 第二彈性部件65的外表面與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之間的粘附性。例如,層厚為Imm的第 二彈性部件65覆于外徑為^mm的第一彈性部件64上(因此,彈性輥的外徑是31mm)。相 應地,以這樣的方式構造彈性輥即,第二彈性部件65的外表面的外徑比定影帶61原始形 狀的30mm的直徑約大1mm。以此方式,從彈性輥作用的彈性力增加彈性輥與定影帶61之間 的粘附性。根據(jù)此構造,當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后面將描述的接觸/分離機構與定影帶61 壓力接觸(在按壓定影帶61的同時與定影帶61相接觸)時,定影帶61主要通過第一彈性 部件64和加壓輥62兩者的彈性力而與加壓輥62形成咬合部分N。同時,當加壓輥62布 置為通過接觸/分離機構遠離定影帶61時,定影帶61的整個形狀恢復到原始形狀(圓筒 形狀)。注意的是,后面將詳細描述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的功能(圖8A和 8B)。另外,如圖2所示,驅動傳動齒輪96固定到具有上述構造的定影帶61的旋轉軸97 的其中一個端部。同時,支撐體69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97。然后,在通過接觸/分離機構 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在沒有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 到驅動傳動齒輪96的同時,通過來自加壓輥62的摩擦力驅動定影帶61以使定影帶61旋 轉。同時,在定影帶61與加壓輥62分離的狀態(tài)下,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 到驅動傳動齒輪96,并且定影帶61在沒有任何摩擦力的情況下旋轉。注意的是,后面將詳 細描述驅動定影帶61和加壓輥62的機構(圖6A和6B)。<加壓輥的描述>
如圖3所示,加壓輥62由耐熱彈性層621和防粘層622構成。耐熱彈性層621例 如由發(fā)泡硅橡膠等形成。防粘層622例如由厚度為50 μ m的諸如混合有碳的PFA等耐熱樹 脂涂層或耐熱橡膠涂層形成。另外,加壓輥62形成為具有^mm的直徑和380mm的沿寬度 方向的長度。加壓輥62沿著定影帶61的旋轉軸97的方向布置為與定影帶61平行。如后 面將描述的,加壓輥62構造為通過接觸/分離機構而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另外,如圖2所示(此外,參見后面將描述的圖6A和6B),旋轉軸95設置到加壓 輥62上且穿過加壓輥62的旋轉中心。然后,驅動傳動齒輪94固定到旋轉軸95的其中一 個端部。另外,支撐體69支撐旋轉軸95以使旋轉軸95可旋轉并且可朝定影帶61的方向 在支撐體69中的預定范圍內(nèi)移動。以此方式,當加壓輥62布置在加壓輥62通過接觸/分 離機構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位置處時,加壓輥62經(jīng)由驅動傳動齒輪94受到來自作為驅 動源的驅動電動機90的驅動力,然后加壓輥62沿圖3中箭頭C所示的方向自行旋轉。由 此,加壓輥62驅動定影帶61以使定影帶61旋轉。此時,加壓輥62在按壓定影帶61的同 時,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相接觸的位置處形成咬合部分N。然后,使得保持有未定影調(diào) 色劑圖像的紙張P穿過咬合部分N。由此,通過熱量和壓力將未定影調(diào)色劑圖像定影到紙張 P上。<加壓輥的接觸/分離機構的描述>這里,將對作為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及分離的接觸/分離單元的實例的 接觸/分離機構(在下文中,稱作“退避機構”)進行描述。如圖2所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作為退避機構的旋轉軸81、變 位電動機80以及凸輪82和83。支撐體69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81。變位電動機80使旋 轉軸81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變位。凸輪82和83分別固定到這樣的位置處即,該位置作 為旋轉軸81的端部區(qū)域且面向加壓輥62的旋轉軸95。當旋轉軸81變位時,凸輪82和83 擺動。定影裝置60還包括作為退避機構的彈簧84和85,該彈簧84和85分別與加壓輥62 的旋轉軸95的兩端區(qū)域連接,并且沿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方向(箭頭所示的方 向)偏壓加壓輥62。接下來,圖5A和5B是示出當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時 由退避機構進行的操作的簡圖。首先,如圖5A所示,在變位電動機80使得旋轉軸81變位 以使得每個凸輪82和83 (在圖5A和5B中僅示出了凸輪82)的頂部FO指向定影帶61的 旋轉軸97的方向的狀態(tài)下,凸輪82(凸輪83)的頂部FO在克服來自彈簧84和85的偏壓 力的同時朝向定影帶61(箭頭所示的方向)按壓加壓輥62的旋轉軸95。由此,加壓輥62 設定在這樣的位置處即,加壓輥62經(jīng)由定影帶61按壓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 65。隨后,如圖5B所示,在變位電動機80使旋轉軸81變位以使得凸輪82 (凸輪83) 的頂部FO從朝向定影帶61的旋轉軸97的方向僅傾斜角度θ的狀態(tài)下,加壓輥62的旋轉 軸95由于彈簧84和85 (見圖幻的偏壓力而沿著凸輪82 (凸輪83)的側表面Fl在設定在 支撐體69處的移動限制區(qū)域W的范圍內(nèi)朝與定影帶61分離的方向(圖5Β中箭頭所示的 方向)移動。由此,加壓輥62設定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位置處。如上所述,加壓輥62操作成通過退避機構與定影帶61接觸或與分離。當定影裝 置60中的定影操作開始或結束時,退避機構進行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的操作。具體地,當定影操作開始時加壓輥62設定為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在按壓定影帶61 的同時與定影帶61相接觸)。由此,已受到來自驅動電動機90(見圖2)的旋轉驅動力的 加壓輥62在定影操作過程中驅動定影帶61以使定影帶61旋轉。另外,在定影操作開始之 前,加壓輥62保持為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旋轉定影帶61 以通過IH加熱器63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的操作(在下文中,稱作“預熱 操作”)?!炊ㄓ皫У尿寗訖C構的描述〉接下來,將對驅動定影帶61和加壓輥62的機構(在下文中,稱作“驅動機構”)進 行描述。首先,如上述圖2所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作為驅動機構的驅 動電動機90、驅動傳動齒輪92和93以及驅動傳動齒輪94和96。驅動電動機90用作驅動 源。驅動傳動齒輪92和93固定到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軸91上。驅動傳動齒輪94固定 到加壓輥62的旋轉軸95上。驅動傳動齒輪96固定到定影帶61的旋轉軸97上。定影裝 置60還包括傳動齒輪98,該傳動齒輪98將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與驅動電動機 90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3連接。旋轉軸99經(jīng)由力矩限制器100(參見圖6A和6B,后面將描 述)支撐傳動齒輪98。接下來,將對定影裝置60的驅動機構中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驅動力的傳遞路徑 進行描述。如上所述,由于加壓輥62操作成通過退避機構而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因此 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與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狀態(tài)之間通過不 同的路徑傳遞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驅動力。圖6A和6B是示出驅動力如何從驅動電動機90傳遞到定影帶61和加壓輥62的 簡圖。圖6A示出了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如何傳遞 驅動力。圖6B示出了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狀態(tài)下如何傳遞驅 動力。如圖6A所示,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 (參見圖5A)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固定到驅 動電動機90的旋轉軸91上的驅動傳動齒輪92與加壓輥62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4嚙合。另 外,固定到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軸91上的驅動傳動齒輪93與傳動齒輪98嚙合,該傳動齒 輪98與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嚙合。在此情況下,由于驅動傳動齒輪92與驅動傳動齒輪94之間的嚙合,來自驅動電動 機90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由驅動傳動齒輪92和驅動傳動齒輪94而被傳遞到加壓輥62,由此加 壓輥62受到旋轉驅動。然后,加壓輥62驅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帶61旋轉。同時,由于驅動傳動齒輪93與傳動齒輪98之間的嚙合,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 轉驅動力還經(jīng)由驅動傳動齒輪93而被傳遞到傳動齒輪98。然而,在此情況下,加壓輥62已 經(jīng)驅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帶61旋轉,其中傳動齒輪98將要經(jīng)由驅動傳動齒輪96將旋轉 驅動力傳遞到定影帶61。此外,在驅動電動機90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2與加壓輥62側的驅 動傳動齒輪94之間設定的傳動比構造為與在驅動電動機90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3、傳動齒 輪98以及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之間設定的傳動比相比使定影帶61稍快(例如, 約為至3% )地旋轉。出于此原因,在此情況下,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以比 傳動齒輪98的旋轉速度快的旋轉速度旋轉,其中傳動齒輪98將要將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定影帶61。相應地,傳動齒輪98通過布置在傳動齒輪98與旋轉軸99之間的力矩限制器100 而空轉。因此,來自驅動電動機90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3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定影帶 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以上述方式,在圖6A所示的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來自驅動 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僅傳遞到加壓輥62。然后,通過加壓輥62驅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 帶61旋轉,從而僅通過加壓輥62設定定影帶61的旋轉速度。這樣,定影帶61的旋轉速度
變得穩(wěn)定。另一方面,如圖6B所示,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狀態(tài)下,解除驅動電動機 90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2與加壓輥62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4之間的嚙合狀態(tài)。出于此原因, 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加壓輥62,從而定影帶61不會受到來自加壓 輥62的旋轉力。相應地,在此情況下,傳動齒輪98將來自驅動電動機90側的驅動傳動齒 輪93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由此,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 轉驅動力從定影帶61側的驅動傳動齒輪96被傳遞到旋轉軸97。此外,經(jīng)由接合到旋轉軸 97上的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將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定影帶61,以使得定影帶 61自行直接旋轉。以上述方式,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在還沒有開始定影操作并且 加壓輥62設定為通過退避機構不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形成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 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直接旋轉驅動定影帶61。另一方面,在已經(jīng)開始定影操作并且通過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 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隨著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使加壓輥62旋轉的旋轉,間接使定 影帶61旋轉。<IH加熱器的描述〉接下來,將對IH加熱器63進行描述,該IH加熱器63使得AC磁場作用于定影帶 61的導電發(fā)熱層612通過電磁感應來加熱導電發(fā)熱層612。圖7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IH加熱器63的構造的截面圖。如圖7所示,IH 加熱器63包括支撐體631、勵磁線圈632、彈性支撐部件633以及多個磁芯634。支撐體631 例如由諸如耐熱樹脂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勵磁線圈632產(chǎn)生AC磁場。每個彈性支撐部件 633例如由諸如硅橡膠等彈性材料形成,并且將勵磁線圈632固定到支撐體631上。多個 磁芯634沿著定影帶61的寬度方向布置,并且形成由勵磁線圈632產(chǎn)生的AC磁場的磁路。 IH加熱器63還包括多個調(diào)整磁芯639、磁芯保持部件637、加壓部件636、防護罩635以及 勵磁電路638。多個調(diào)整磁芯639沿著定影帶61的寬度方向布置以使由勵磁線圈632產(chǎn)生 的AC磁場沿著支撐體631的縱向均勻。磁芯保持部件637保持磁芯634以從上方覆蓋磁 芯634。加壓部件636經(jīng)由磁芯保持部件637朝向支撐體631對磁芯634加壓,并且例如 由諸如硅橡膠等彈性體形成。防護罩635遮蔽磁場并且抑制磁場漏失到IH加熱器63的外 部。勵磁電路638向勵磁線圈632供應AC電流。支撐體631例如由下述耐熱非磁性材料形成諸如為包括耐熱玻璃、聚碳酸酯、 PPS(聚苯硫醚)等耐熱樹脂或通過將玻璃纖維混合到這些材料中所獲得的耐熱樹脂等。以 這樣的方式形成支撐體631 即,其截面具有跟隨定影帶61的表面形狀而彎曲的形狀。另 外,支撐體631形成且設定為在支撐勵磁線圈632的支撐表面631a與定影帶61的表面之間保持預定距離(例如,0. 5mm至2mm)。勵磁線圈632由纏繞成諸如卵形形狀、橢圓形狀或矩形形狀等中空的閉環(huán)形狀的 絞合線構成。例如通過將90根直徑分別為0. 17mm的相互絕緣的銅線集束而獲得絞合線。 當勵磁電路638向勵磁線圈632供應預定頻率的AC電流時,圍繞勵磁線圈632產(chǎn)生圍繞纏 繞成閉環(huán)形狀的絞合線的AC磁場。作為從勵磁電路638供應到勵磁線圈632的AC電流的 頻率,使用由通用電源產(chǎn)生的20kHz至IOOkHz的頻率。彈性支撐部件633例如是由諸如硅橡膠和氟橡膠等彈性體形成的片狀部件。將彈 性支撐部件633設定為將勵磁線圈632按壓在支撐體631上以使得勵磁線圈632緊密地固 定到支撐體631的支撐表面631a上。圓弧形狀的鐵磁性材料用于磁芯634。這里的鐵磁性材料例如由諸如燒結鐵氧體、 鐵氧體樹脂、坡莫合金以及熱敏磁性合金等高透磁率氧化物或合金材料形成。磁芯634將 由勵磁線圈632產(chǎn)生的AC磁場的磁力線(磁通)引導到內(nèi)部以形成這樣的磁力線的路徑 (閉合磁路)從磁芯634橫切定影帶61然后返回到磁芯634。以此方式,由勵磁線圈632 產(chǎn)生的AC磁場的磁力線H集中在定影帶61的區(qū)域中。這里,該區(qū)域面向磁芯634。每個磁芯保持部件637由諸如SUS和樹脂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保持相應一個 磁芯634以覆蓋相應一個磁芯634的一部分或全部。關于調(diào)整磁芯639,使用長方體(塊狀)鐵磁性材料。這里的長方體鐵磁性材料例 如由諸如燒結鐵氧體和鐵氧體樹脂等高透磁率材料形成。調(diào)整磁芯639使由磁芯634形成 的AC磁場的強度沿著支撐體631的縱向(定影帶61的寬度方向)的變化均勻。由此,調(diào) 整磁芯639減小沿著定影帶61的寬度方向的溫度不均勻度(溫度的變化或溫度波動)。以上述方式,IH加熱器63產(chǎn)生沿著厚度方向橫切定影帶61的磁力線H,由此在定 影帶61的導電發(fā)熱層612中產(chǎn)生與每單位面積的磁力線H的數(shù)量(磁通密度)的變化量 成比例的渦電流I。以此方式,IH加熱器63產(chǎn)生焦耳熱W(W= I2R),其為導電發(fā)熱層612 的比電阻值R與渦電流I的平方的乘積,由此加熱定影帶61。<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的功能的描述>接下來,將對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的功 能進行描述。如上所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得加壓 輥62與定影帶61相接觸或分離。當在開始定影操作之前進行通過IH加熱器63將定影帶 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的操作(預熱操作)時,加壓輥62設定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加 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位置處。以此方式,通過建立這樣的情形來高效地加熱定影帶 61 即,不大可能出現(xiàn)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向加壓輥62漏失。然后,減少將定 影帶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所需的時間量(在下文中,稱作“預熱時間”)。這里,在 預熱操作過程中,通過上述驅動機構的作用,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直接旋轉驅 動定影帶61。同時,在通過預熱操作使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預定溫度的時刻通過退避機構使 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這里的預定溫度是接近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溫度的 溫度。此時,通過上述驅動機構利用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的加壓輥62 驅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帶61旋轉。相應地,熱量從定影帶61流出到加壓輥62。然而,在此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的溫度已經(jīng)達到接近于可定影溫度。這樣,在定影帶61將熱量轉移到 加壓輥62的同時,繼續(xù)由IH加熱器63通過電磁感應加熱將定影帶61加熱至可定影溫度。 然后,定影帶61的溫度最終達到可定影溫度。當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可定影溫度時,將紙 張P傳送到咬合部分N,并且開始定影操作。如上所述,在這里,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 二彈性部件65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在定影操作過 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從而定影帶61主要借助于第 一彈性部件64和加壓輥62兩者的彈性力而與加壓輥62形成咬合部分N。另一方面,在預 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遠離定影帶61,從而整個定影帶61 (特別是 咬合部分N處的第二彈性部件65)的形狀恢復到原始形狀。由此,形成第二彈性部件65夾 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的構造。接下來,圖8A和8B是示出在咬合部分N附近的區(qū)域中定影帶61的狀態(tài)的簡圖。 圖8A示出了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而圖8B示出了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 分離的狀態(tài)。如圖8A所示,在定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與定影帶61壓 力接觸。在此狀態(tài)下,第二彈性部件65構造為與第一彈性部件64相比對于咬合部分N處的 咬合壓力而言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具體地,第二彈性部件65形成為相對于第一彈性部 件64的外徑Q9mm)而言的薄層(0. 5mm至Imm)從而可忽略第二彈性部件65的存在。此 外,第二彈性部件65由橡膠硬度低于第一彈性部件64的橡膠硬度的材料形成。出于此原 因,咬合壓力將第二彈性部件65壓縮到其彈性幾乎被消除的程度。因此,這里的第一彈性 部件64的彈性力受到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相應地,第二彈性部件65對咬合部分N的 形成幾乎沒有影響,并且咬合部分N形成為主要由來自在彈性變形的同時按壓定影帶61的 加壓輥62與由于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而彈性變形的第一彈性部件64而具有預定咬合 壓力。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彈性部件65形成為與第一彈性部件64相比對于咬合部分N 處的咬合壓力而言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因此當加壓輥62布置為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 時,第一彈性部件64的彈性力受到來自加壓輥62的幾乎全部的按壓力;因此,第二彈性部 件65對咬合部分N的形成幾乎沒有影響。因此,通過彈性變形的加壓輥62和第一彈性部 件64兩者將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穩(wěn)定地設定為預定壓力。另一方面,如圖8B所示,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離開 定影帶61。在此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的整個形狀恢復到原始形狀(圓筒形狀),并且第二彈 性部件65也形成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圓周延伸的具有0.5mm至Imm層厚的海綿層。相應 地,在預熱操作過程中,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如上所述,在預熱操作過程中,通過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來設定 這樣的狀態(tài)即,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定影帶61外側的加壓輥62。此外, 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從 而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64的狀 態(tài)。由此,實現(xiàn)可進一步減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的構造。在此構造中,通過使用例如使硅橡膠發(fā)泡而獲得的彈性體(海綿層)來形成第二彈性部件65,從而將第二彈性部件65的導熱率設定為低于第一彈性部件64的導熱率。相 應地,與第一彈性部件64和定影帶61彼此直接接觸的構造相比,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 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的構造可增強防止熱量從定影帶61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 64的效果。<與圖像形成處理相關的操作控制的描述>接下來,將對圖像形成操作的流程進行描述。圖9是示出由主控制器31進行的圖像形成處理的內(nèi)容的實例的流程圖。如圖9所示,主控制器31基于來自圖像讀取單元33、UI單元35或通信單元32的 信號等監(jiān)視在圖像形成指示之前用戶進行的諸如將文檔紙張放置在圖像讀取單元33上等 操作(在下文中,稱作“用戶操作”)(步驟101)。然后,當確認用戶操作時(步驟101中判 斷結果為肯定),主控制器31指示定影裝置60打開驅動電動機90 (參見上述圖2),以使得 驅動電動機90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不與定影帶61形成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定 影帶61旋轉(步驟10 。之后,主控制器31進一步發(fā)出執(zhí)行預熱操作的指示(步驟103)。在此階段中,由于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因此在定影帶61的外側實現(xiàn)來自 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加壓輥62的狀態(tài)。此外,由于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影 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因此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實現(xiàn)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 可能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64的狀態(tài)。這樣,防止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流出,因 此,可減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此外,在此情況下定影帶61 通過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而自行旋轉。另一方面,當確認沒有用戶操作時(步驟101中判斷結果為否定),主控制器31繼 續(xù)監(jiān)視用戶操作(步驟101)。然后,當通過預熱操作使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接近于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 溫度的預定溫度時(步驟104中判斷結果為肯定),然后,主控制器31利用退避機構使得加 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步驟10 。然后,當與加壓輥62壓力接觸的定影帶61的 溫度達到可定影溫度時(步驟106中判斷結果為肯定),主控制器31指示圖像形成部分10 開始調(diào)色劑圖像形成操作(步驟107)。在此階段中,由于加壓輥62布置為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因此主要借助于第一彈 性部件64和加壓輥62的彈性力在定影帶61與加壓輥62之間形成具有預定咬合壓力的咬 合部分N。另外,加壓輥62驅動定影帶61以使定影帶61旋轉。然后,當確認完成一系列圖像形成處理時(步驟108),主控制器31再次返回到步 驟101并且監(jiān)視用戶操作。如上所述,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具有定影帶61,該定影帶61包括配 合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的彈性輥。通過旋轉軸97、第一彈 性部件64以及第二彈性部件65—體地形成彈性輥。這里,第二彈性部件65形成為與第一 彈性部件64相比對于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而言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此外,第一示 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 離。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保持與定影帶61分離直到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接近于 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溫度的溫度即預定溫度為止。由此,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在定影帶61的外側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加壓輥62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將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 之間,從而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 64的狀態(tài)。相應地,抑制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流出到外部,并且與傳統(tǒng)的情況 相比可進一步減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注意的是,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彈性部件65布置在第一彈性部件64與定 影帶61之間,其中該第二彈性部件65的內(nèi)周表面粘附到第一彈性部件64的外周表面且第 二彈性部件65的外周表面粘附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在此情況下,為了進一步確保第 一彈性部件64與定影帶61之間的連接,可以采用下述構造。在此構造中,沿著定影帶61 的寬度方向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所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紙張P的寬度的外側(朝兩個邊緣部 分)的區(qū)域(非圖像區(qū)域)中,在第一彈性部件64的外周表面上設置點狀或線狀局部凸出 部,然后,第一彈性部件64的凸出部直接粘附到定影帶61上。[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描述了這樣的構造即,第一彈性部件64 和第二彈性部件65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在第二示 例性實施例中,將對第二彈性部件65分別布置在定影帶61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 的構造進行描述。注意的是,相同的附圖標記用于表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相同的部件, 并且這里省略對它們的詳細描述。<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的構造的描述>圖IOA至IOC是示出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第一彈性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 65的構造的截面圖。圖IOA是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總體截面圖。圖IOB是在加壓輥62布置 為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其中一個邊緣區(qū)域的截面圖。圖IOC 是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其中一個邊緣區(qū)域的截面圖,用于示出分別形成在第一彈性部件64 的兩個邊緣區(qū)域的切口部分。首先,如圖IOA所示,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第二彈性部件65分 別布置在定影帶61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例如遍及IOmm至15mm的寬度。另外, 每個第二彈性部件65的內(nèi)周表面粘附到第一彈性部件64的外周表面,同時每個第二彈性 部件65的外周表面粘附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然后,在除了布置有第二彈性部件65的 兩個邊緣區(qū)域之外的其他區(qū)域中,通過兩個邊緣區(qū)域處的第二彈性部件65在定影帶61與 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將形成有間隙部分G的區(qū)域的寬度設定為包括圖像 形成裝置1中所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紙張P的寬度。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彈性部件65僅布置在定影帶61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 域,因此在加壓輥62通過退避機構布置為離開定影帶61的狀態(tài)下,在除了兩個邊緣區(qū)域之 外的其他區(qū)域中,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設置間隙部分G。由此,如同第一示 例性實施例的構造的情況一樣,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 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64的狀態(tài)。另外,在加壓輥62布置為離開定影帶61的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經(jīng)由布置在定影帶 61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的第二彈性部件65通過上述驅動機構而旋轉。然后,當通過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時,如圖IOB所示,第 一彈性部件64在經(jīng)由定影帶61受到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的同時在定影帶61與加壓輥62之間形成咬合部分N。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構造中,第二彈性部件65僅布置在定影帶61的沿寬度方 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然后,如圖IOC所示,作為凹陷部分的實例的切口部分6 分別形成在 第一彈性部件64的布置有第二彈性部件65的區(qū)域中。形成切口部分64a以便當使得加壓 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時防止在定影帶61的布置有第二彈性部件65的兩個邊緣區(qū)域 中的每個邊緣區(qū)域與未布置第二彈性部件65的其他區(qū)域之間產(chǎn)生高度差。以此方式,第二 彈性部件65構造為這樣當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時在各個切口部分6 中壓縮 第二彈性部件65。由此,采用不大可能產(chǎn)生上述高度差的構造。這樣,可抑制出現(xiàn)咬合部分 N處的壓力(咬合壓力)在寬度方向上不均勻。這里,盡管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彈性部件65分別布置在定影帶61沿寬度 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但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第二彈性部件65分別布置在定影帶61 沿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兩側的位置處(例如,關于沿寬度方向的中心對稱的位置)。根據(jù) 此構造,如同第二彈性部件65分別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兩個邊緣區(qū)域的情況一樣,在定影 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以此方式,上述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具有定影帶61,該定影帶 61包括配合到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或一部分寬度延伸的彈性輥。 通過旋轉軸97、第一彈性部件64以及第二彈性部件65—體地形成彈性輥。這里,第二彈性 部件65形成為與第一彈性部件64相比對于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而言具有較大的彈性 變形率。此外,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得加 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保持與定影帶61分離直 到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接近于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溫度的溫度即預定溫度為止。由此,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在定影帶61的外側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 流出到加壓輥62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將第二彈性部件65夾在定影帶61與第一彈性部件64 之間,從而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第一彈性部件 64的狀態(tài)。相應地,抑制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流出到外部,并且與傳統(tǒng)的情況 相比可進一步減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描述了這樣的構造S卩,第一彈性 部件64和第二彈性部件65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或一部分 寬度而延伸。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將描述這樣一種構造即,彈性部件66布置在定影帶 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并且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接合從而在定影 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注意的是,相同的附圖標記用于表示與第一示例 性實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并且這里省略對它們的詳細描述。<定影裝置的總體構造的描述>接下來,將對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0進行描述。圖11和圖12是示出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的構造的簡圖。圖11是從 傳送入紙張P的一側看去的定影裝置60的正視圖,并且圖12是沿圖11中的線XII-XII截 取的定影裝置60的截面圖。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支撐體69(參見圖11)的內(nèi)部,定影裝置60包括感應加熱(IH)加熱器63,其是產(chǎn)生AC (交流)磁場的磁場產(chǎn)生部件的實例;定影帶61,其是被IH 加熱器63通過電磁感應加熱由此對調(diào)色劑圖像加熱的加熱部件的實例;彈性部件66,其是 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第一彈性部件(參見圖1 的實例;加壓輥62,其是布置為面向 定影帶61的加壓部件的實例;以及剝離輔助部件70 (參見圖12),其輔助從定影帶61剝離 紙張P?!磸椥圆考拿枋觥翟诘谌纠詫嵤├亩ㄓ把b置60中,彈性部件66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 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彈性部件66由這樣的圓筒狀輥形成即,其例如由橡膠硬度 為15°至45° (JIS-A)橡膠、合成橡膠等(例如,硅橡膠)的彈性體形成并且具有^mm的 外徑。以這樣的方式布置彈性部件66 卩,除了咬合部分N之外,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 面不與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相接觸。這里,咬合部分N是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 (在按壓定影帶61的同時與定影帶61相接觸)的區(qū)域。由此,除了形成咬合部分N的情況 之外,彈性部件66在其外周表面與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之間形成作為間隙的實例的間隙 部分G。另外,通過端蓋部件67和68來支撐彈性部件66的兩個邊緣部分以及定影帶61 的兩個邊緣部分。<支撐定影帶和彈性部件的方法的描述>在具有此構造的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上,如圖11所示,安裝有具有圓柱形狀 的作為支撐部件的實例的端蓋部件67和68。由此,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與端蓋部件 67和68彼此粘合并且固定(接合)。在此情況下,如圖12所示,端蓋部件67和68將定影 帶61和彈性部件66接合成使得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不與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接觸, 由此形成間隙部分G。端蓋部件67和68例如由下述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材料形成諸如為包括耐熱玻璃、 聚碳酸酯、PPS(聚苯硫醚)等耐熱樹脂或通過將玻璃纖維混合到這些材料中所獲得的耐熱 樹脂等。另外,在端蓋部件67和68的旋轉中心處,朝向各個外側(與定影帶61相對的側) 設置旋轉軸97。支撐體69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97的兩端。圖13A至13C是示出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與端蓋部件67 (68)的接合部分的 簡圖。圖13A是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與端蓋部件67的接合部分的截面圖。圖1 是 示出彈性部件66如何接合到端蓋部件67上的透視圖。圖13C是示出定影帶61如何接合 到端蓋部件67上的透視圖。盡管圖13A至13C示例了與端蓋部件67的接合,也以相同的 方式形成與端蓋部件68的接合。首先,如圖13A所示,端蓋部件67具有與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61b(參見圖13C) 接合的外周側表面67a和與彈性部件66的底面66b接合的定影帶61側的底面(內(nèi)側底 面)67b。更具體地,如圖1 所示,以端蓋部件67的旋轉中心(由圖13A至13C中的點劃 線表示)作為中心軸線的圓柱狀凸狀部分67c形成在端蓋部件67的內(nèi)側底面67b上。另 外,以彈性部件66的旋轉中心(由圖13A至13C中的點劃線表示)作為中心軸線的圓形凹 狀部分66a形成在面向端蓋部件67的內(nèi)側底面67b的彈性部件66的底面66b上。然后,彈性部件66的圓形凹狀部分66a與端蓋部件67的圓柱狀凸狀部分67c配合。由此,彈性 部件66在與端蓋部件67共享旋轉中心(由圖13A至13C中的點劃線表示)的同時接合到 端蓋部件67上。這里,由于彈性部件66與由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樹脂形成的端蓋部件67和68接 合,因此可穩(wěn)定地支撐彈性部件66。這樣,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以穩(wěn)定的方式保持為恒定值。另外,如圖13C所示,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61b與端蓋部件67的外周側表面67a 接合。在此情況下,端蓋部件67的內(nèi)側底面67b的直徑形成為與定影帶61處于原始形狀 (圓筒形狀)時定影帶61的直徑一致。相應地,定影帶61緊密地接合到端蓋部件67上,而 不會在與端蓋部件67的接合部分處彎曲。另外,如上述圖11所示,驅動傳動齒輪96固定到端蓋部件67的旋轉軸97上。然 后,在通過接觸/分離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形成壓力接觸(在按壓定影帶61的 同時與定影帶61相接觸)的狀態(tài)下,在沒有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驅動 傳動齒輪96的情況下,通過來自加壓輥62的摩擦力驅動定影帶61以使定影帶61旋轉。同 時,在定影帶61與加壓輥62分離的狀態(tài)下,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驅動 傳動齒輪96,并且在沒有任何摩擦力的情況下定影帶61經(jīng)由端蓋部件67而旋轉。注意的是,驅動定影帶61和加壓輥62的機構以及作為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 接觸及分離的接觸/分離單元的實例的接觸/分離機構(退避機構)與第一和第二示例性 實施例(參見上述圖5A至圖6B)中類似。<彈性部件的功能的描述>接下來,將對布置在定影帶61的內(nèi)側的彈性部件66的功能進行描述。如上所述,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得加壓 輥62與定影帶61相接觸或分離。當在開始定影操作之前進行通過IH加熱器63將定影帶 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的操作(預熱操作)時,加壓輥62設定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加 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位置處。以此方式,通過建立這樣的情形來高效地加熱定影帶 61 即,不大可能出現(xiàn)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向加壓輥62漏失。然后,減少將定 影帶61的溫度升高至可定影溫度所需的時間量(在下文中,稱作“預熱時間”)。這里,在 預熱操作過程中,通過上述驅動機構的作用,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直接旋轉驅 動定影帶61。同時,在通過預熱操作使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預定溫度的時刻通過退避機構使 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這里的預定溫度是接近于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溫度 的溫度。此時,通過上述驅動機構利用來自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的加壓輥62 驅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帶61旋轉。相應地,熱量從定影帶61流出到加壓輥62。然而,在 此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的溫度已經(jīng)達到接近于可定影溫度。這樣,在定影帶61將熱量轉移到 加壓輥62的同時,繼續(xù)由IH加熱器63通過電磁感應加熱將定影帶61加熱至可定影溫度。 然后,定影帶61的溫度最終達到可定影溫度。當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可定影溫度時,將紙 張P傳送到咬合部分N,并且開始定影操作。這里,如上所述,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彈性部件66布置在定影 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在定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從而定影帶61通過彈性部件66和加壓輥62兩者的彈性 力而與加壓輥62形成咬合部分N。另一方面,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 避機構離開定影帶61,從而整個定影帶61的形狀恢復到原始形狀。由此,形成在定影帶61 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置間隙部分G的構造。接下來,圖14A和14B是示出在咬合部分N附近的區(qū)域中定影帶61的狀態(tài)的簡圖。 圖14A示出了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而圖14B示出了加壓輥62與定影帶 61分離的狀態(tài)。如圖14A所示,在定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與定影帶61壓 力接觸。在此狀態(tài)下,在咬合部分N處,定影帶61被按壓在彈性部件66上,使得定影帶61 的內(nèi)周表面和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彼此緊密接觸。另外,通過在彈性變形的同時按壓定 影帶61的加壓輥62與由于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而彈性變形的彈性部件66形成具有預 定咬合壓力的咬合部分N。如上所述,當加壓輥62布置為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時,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被 按壓在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上。由此,彈性部件66由于受到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而 彈性變形,于是形成咬合部分N(參見圖14A)。這樣,通過彈性變形的加壓輥62和彈性部件 66兩者將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穩(wěn)定地設定為預定壓力。 另一方面,如圖14B所示,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離開 定影帶61。在此狀態(tài)下,形成這樣的構造即,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置間隙部 分G且該間隙部分G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圓周延伸。如上所述,在預熱操作過程中,通過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來設定 這樣的狀態(tài)即,在定影帶61的外側,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加壓輥62。此 外,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置間隙部分G,在定影帶 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彈性部件66的狀態(tài)。由此,實現(xiàn)可 進一步減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的構造。如上所述,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彈性部件66布置在定影帶61 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另外,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通過端蓋部件67 和68彼此接合以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此外,第三示例性實施 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分離。在預熱 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保持與定影帶61分離直到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接近于可定影溫度 但低于可定影溫度的溫度即預定溫度為止。由此,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在定影帶61的外側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 流出到加壓輥62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置間隙部分G,在 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彈性部件66的狀態(tài)。相應 地,抑制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流出到外部,并且與傳統(tǒng)的情況相比可進一步減 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第四示例性實施例]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描述了這樣的構造即,定影帶61和彈性 部件66通過分別由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樹脂形成的端蓋部件67和68而彼此接合從而在定 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在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將描述這樣一種構造即,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通過分別由具有低剛性的耐熱樹脂形成的端蓋部件67和 68而彼此接合從而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這里,相同的附圖標 記用于表示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并且這里省略對它們的詳細描述。<定影帶和彈性部件與端蓋部件的接合部分的描述>圖15A至15C是示出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與端蓋部件 67(68)的接合部分的簡圖。圖15A是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與端蓋部件67的接合部分 的截面圖。圖15B是示出彈性部件66如何接合到端蓋部件67上的透視圖。圖15C是示出 定影帶61如何接合到端蓋部件67上的透視圖。盡管圖15A至15C示例了與端蓋部件67 的接合,也以相同的方式形成與端蓋部件68的接合。首先,如圖15A所示,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端蓋部件67(端蓋部件68)由主體部分 67A和海綿層部分67B形成。這里,主體部分67A由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樹脂制成且與旋轉 軸97 —體形成。海綿層部分67B形成為圓筒形狀,用作比主體部分67A具有較高彈性變形 率的彈性層部分的實例,并且配合到主體部分67A的外周側表面67a上。例如,海綿層部分 67B由通過使硅橡膠發(fā)泡而獲得的橡膠硬度為15°至35° (JIS-A)的彈性體形成。由于 主體部分67A由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樹脂形成,因此可高效而穩(wěn)定地傳遞來自驅動電動機90 的旋轉驅動力。注意的是,這里的“彈性變形率”指當按壓力作用時每單位體積的彈性變形 量。然后,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61b(參見圖15C)與海綿層部分67B的外周側表面 67a接合。另外,彈性部件66的底面66b (參見圖15B)與主體部分67A接合。更具體而言,如圖15B所示,端蓋部件67的主體部分67A在定影帶61側形成以端 蓋部件67的旋轉中心(由圖15A至15C中的點劃線表示)作為中心軸線的圓柱狀凸狀部 分67c。另外,以彈性部件66的旋轉中心(由圖15A至15C中的點劃線表示)作為中心軸 線的圓形凹狀部分66a形成在面向端蓋部件67的主體部分67A的彈性部件66的內(nèi)側底面 66b上。然后,彈性部件66的圓形凹狀部分66a與端蓋部件67的主體部分67A(圓柱狀凸 狀部分67c)配合。由此,彈性部件66在與端蓋部件67共享旋轉中心(由圖15A至15C中 的點劃線表示)的同時接合到端蓋部件67上。在此情況下,海綿層部分67B的內(nèi)側底面 67b和彈性部件66的底面66b設定為彼此相接觸或在兩者之間具有微小間隙。具體地,彈 性部件66的底面66b布置為不與海綿層部分67B的內(nèi)側底面67b壓力接觸,以防止海綿層 部分67B由于來自彈性部件66的壓力而變形。這里,由于彈性部件66與由具有高剛性的耐熱樹脂形成的主體部分67A接合,因 此可穩(wěn)定地支撐彈性部件66。這樣,咬合部分N處的咬合壓力以穩(wěn)定的方式保持為恒定值。另外,如圖15C所示,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61b與端蓋部件67的海綿層部分67B 的外周側表面67a接合。在此情況下,海綿層部分67B的外徑形成為與定影帶61處于原始 形狀(圓筒形狀)時定影帶61的直徑一致或稍大。相應地,定影帶61緊密地接合到端蓋 部件67上。然后,在通過上述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來自驅 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不傳遞到驅動傳動齒輪96,并且通過來自加壓輥62的摩擦力驅 動定影帶61且使定影帶61旋轉。另一方面,在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分離的狀態(tài)下,來自 驅動電動機9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驅動傳動齒輪96。由此,該旋轉驅動力經(jīng)由端蓋部件67的旋轉軸97且進一步經(jīng)由端蓋部件67的主體部分67A而從驅動傳動齒輪96傳遞到海 綿層部分67B,進而接合到海綿層部分67B上的定影帶61自行旋轉。在此構造中,在通過退避機構使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定影帶 61被按壓在彈性部件66上,使得定影帶61的內(nèi)周表面與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彼此緊密 接觸。另外,通過在彈性變形的同時按壓定影帶61的加壓輥62和由于來自加壓輥62的按 壓力而彈性變形的彈性部件66形成具有預定咬合壓力的咬合部分N。此時,隨著定影帶61在與彈性變形的彈性部件66緊密接觸的同時沿著彈性部件 66的外周表面變形,端蓋部件67的海綿層部分67B隨著定影帶61的變形而壓縮變形。<端蓋部件的海綿層部分壓縮變形的狀態(tài)的描述>接下來,圖16是示出端蓋部件67的海綿層部分67B隨著定影帶61的變形而壓縮 變形的狀態(tài)的簡圖。如圖16所示,當通過加壓輥62在咬合部分N按壓定影帶61時,定影帶61沿著由 于來自加壓輥62的按壓力發(fā)生彈性變形的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而壓縮變形。具體地, 定影帶61在位于端部區(qū)域E中的部分61a處沿著彈性部件66的外周表面彎曲。端部區(qū)域 E從定影帶61的兩個邊緣部分中的相應一個邊緣部分延伸到加壓輥62按壓定影帶61的區(qū) 域。在此情況下,端蓋部件67的海綿層部分67B形成為具有低剛性以便隨著定影帶61的 彎曲而壓縮變形。出于此原因,海綿層部分67B隨著定影帶61的彎曲而壓縮變形。由此, 定影帶61的兩個邊緣部分的每個邊緣部分中的部分61a在從邊緣部分朝向加壓輥62按壓 定影帶61的區(qū)域畫出平滑曲線的同時逐漸地變形。這樣,抑制大的力局部施加到定影帶61 上,從而定影帶61不大可能出現(xiàn)諸如壓曲和彎曲等損壞。另外,在加壓輥62布置為通過退避機構離開定影帶61的狀態(tài)下,如同第三示例性 實施例中的情況一樣,通過具有下述構造的端蓋部件67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 置間隙部分G S卩,海綿層部分67B形成在端蓋部件67的外周表面上。由此,在定影帶61的 內(nèi)側設定不大可能出現(xiàn)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流到彈性部件66的狀態(tài)。此外,在加壓輥62布置為離開定影帶61的狀態(tài)下,定影帶61經(jīng)由具有下述構造 的端蓋部件67通過上述驅動機構而旋轉即,海綿層部分67B形成在端蓋部件67的外周部 分。以此方式,在上述第三和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彈性部件66布置在 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以遍及定影帶61的整個寬度延伸。另外,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通過 端蓋部件67和68彼此接合以在定影帶61和彈性部件66之間形成間隙部分G。此外,第四 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包括退避機構,該退避機構使得加壓輥62與定影帶61接觸或 分離。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加壓輥62保持與定影帶61分離直到定影帶61的溫度達到接近 于可定影溫度但低于可定影溫度的溫度即預定溫度為止。由此,在預熱操作過程中,在定影帶61的外側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 流出到加壓輥62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在定影帶61與彈性部件66之間設置間隙部分G,在 定影帶61的內(nèi)側也設定來自定影帶61的熱量不大可能流出到彈性部件66的狀態(tài)。相應 地,抑制熱量從具有小熱容量的定影帶61流出到外部,并且與傳統(tǒng)的情況相比可進一步減 少將定影帶61的溫度升高到可定影溫度的預熱時間。注意的是,本發(fā)明不僅可以應用于如上所述的安裝在諸如使用電子照相法的復印機和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加熱裝置(定影裝置60),而且可以應用于安裝在諸如使 用例如噴墨法的復印機和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中且例如將保持在記錄紙張(紙張)上的 未干燥油墨圖像干燥的加熱裝置。 出于解釋和說明的目的提供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其本意并不是 窮舉或將本發(fā)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許 多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該示例性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 用,因此使得本技術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所適用的各種實施例并預見到適 合于特定應用的各種修改。目的在于通過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內(nèi)容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加熱裝置,包括加熱部件,其包括通過電磁感應產(chǎn)生熱量的發(fā)熱層,并且所述加熱部件利用通過電磁 感應而被加熱的所述發(fā)熱層來加熱記錄介質(zhì);加壓部件,其構造為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壓部件通過與所述加熱 部件相接觸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形成咬合部分,所述咬合部分是所述記 錄介質(zhì)所穿過的部分;第一彈性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并且由于來自所述加壓部件的按壓力 而在所述咬合部分處發(fā)生彈性變形;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和支撐部件中任意之一,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在固定到所述第一彈性部件 和所述加熱部件兩者上的情況下布置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 內(nèi)周表面之間,并且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相比在所述咬合部分處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 所述支撐部件支撐所述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以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所述外周 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所述內(nèi)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當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支撐部件 時,所述支撐部件使所述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兩者旋轉。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熱裝置,還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其中 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 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 溫度時,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相接觸 的位置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具有比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導熱率低的導熱率。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相對于所述加熱部件沿其寬度方向的中心而言布置在所述加熱部 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的每一側。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形成在布置有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區(qū) 域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熱裝置,還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其中 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位 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所述預定 溫度時,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述加熱部件按壓 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位置處。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支撐部件,并且所述支撐部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兩個邊緣部分的每一個邊緣部分處,并且構造為當所述加壓部件被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述加熱部件按壓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位 置處時,所述支撐部件的支撐所述加熱部件的部分隨著所述加熱部件的變形而變形。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所述支撐部件,所述支撐部件由下述部分形成主體部分,所述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主體部分;以及彈性層部分,其布置在所述主體部分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并且具有比所述主體部分 的彈性變形率高的彈性變形率,并且當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分離的 位置處時,所述支撐部件使得所述加熱部件經(jīng)由所述主體部分和所述彈性層部分而旋轉。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加熱裝置,其中,所述支撐部件具有所述主體部分,所述第一彈性部件與所述主體部分接合。
10.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 圖像形成單元,其形成圖像;轉印單元,其將由所述圖像形成單元形成的所述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zhì)上;以及 加熱單元,其對轉印有所述圖像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加熱,其中 所述加熱單元包括加熱部件,其包括通過電磁感應產(chǎn)生熱量的發(fā)熱層,并且所述加熱部件利用通過電磁 感應而被加熱的所述發(fā)熱層來加熱所述記錄介質(zhì);加壓部件,其構造為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壓部件通過與所述加熱 部件相接觸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之間形成咬合部分,所述咬合部分是所述記 錄介質(zhì)所穿過的部分;第一彈性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并且由于來自所述加壓部件的按壓力 而在所述咬合部分處發(fā)生彈性變形;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和支撐部件中任意之一,所述第二彈性部件在固定到所述第一彈性部件 和所述加熱部件兩者上的情況下布置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外周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 內(nèi)周表面之間,并且與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相比在所述咬合部分處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 所述支撐部件支撐所述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以在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所述外周 表面與所述加熱部件的所述內(nèi)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當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所述支撐部件 時,所述支撐部件使所述加熱部件和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兩者旋轉。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加熱單元還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 分離,并且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 熱部件分離的位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 加熱到所述預定溫度時,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 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相接觸的位置處。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加熱單元還包括接觸/分離單元,其使得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加壓部件與所述加 熱部件分離的位置處直到所述加熱部件被加熱到預定溫度為止,并且,當所述加熱部件被 加熱到所述預定溫度時,所述加熱單元的所述接觸/分離單元將所述加壓部件設定在所述 加壓部件經(jīng)由所述加熱部件按壓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位置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加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該加熱裝置包括加熱部件,其通過電磁感應被加熱進而加熱記錄介質(zhì);加壓部件,其構造為與加熱部件接觸及分離,并且通過與加熱部件壓力接觸而在加壓部件與加熱部件之間形成咬合部分;第一彈性部件,其布置在加熱部件的內(nèi)側,并且由于加壓部件而在咬合部分處發(fā)生彈性變形;以及第二彈性部件和支撐部件中任意之一。第二彈性部件在固定到第一彈性部件和加熱部件上的情況下布置在第一彈性部件與加熱部件之間,并且與第一彈性部件相比在咬合部分處具有較大的彈性變形率。支撐部件支撐加熱部件和第一彈性部件以在加熱部件與第一彈性部件之間形成間隙,并且利用旋轉驅動力使加熱部件和第一彈性部件旋轉。
文檔編號G03G15/20GK102087497SQ201010229529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馬場基文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