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特別是涉及一種捻接裝置。
背景技術:
1、紡紗絡筒工序的任務是把環(huán)錠紡管紗加工成規(guī)定形狀筒紗,絡筒過程中存在清除紗線疵點的工作,即將紗線剪斷然后再通過捻接的方式將剪斷的紗線尾端重新連接在一起的過程。接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紗線的質量,以及直接影響織造工序的可行性和布面特征,其中主要包含的指標有接頭的強力、粗細、長度、回彈性(彈力紗)等。
2、現(xiàn)今市場上絡筒機采用的捻接方式主要有氣捻、氣霧捻、搓捻等,針對于不同的紗線品種采用最合理的捻接方式。隨著紗線品種的不斷多樣化,捻接器的適應性也受到不斷的挑戰(zhàn)。對于一些含有特殊纖維的單紗、具有高回彈的包芯紗等等,其捻接的難度較大,例如萊賽爾纖維制成的高支紗線其氣捻的強力低;含有多根粗旦的氨綸包芯紗氨綸絲回彈較大,多用搓捻捻接,但捻接的接頭長度長,搓捻機械摩擦損耗大;另外有些會普通回彈的包芯紗品種,即使使用了氣霧捻,仍然存在氨綸回彈導致的空接或者結頭強力不高的情況。
3、因此,如何改善高回彈、高彈性模量纖維或者長絲制備的紗線捻接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捻接裝置,以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高對高彈紗線的捻接效果。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捻接裝置,包括捻接器、第一v型槽塊、第二v型槽塊、第一夾持器和第二夾持器;所述捻接器具有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捻接通道;所述第一捻接通道的軸線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軸線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捻接通道與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縱截面部分重疊;所述第一捻接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內具有旋轉的第一旋向氣流,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內具有旋轉的第二旋向氣流,所述第一旋向氣流與所述第二旋向氣流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捻接通道遠離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一端依次固定設置有所述第一v型槽塊和所述第一夾持器;所述第二捻接通道遠離所述第一捻接通道的一端依次固定設置有所述第二v型槽塊和所述第二夾持器;所述第一v型槽塊具有第一v型槽,所述第二v型槽塊具有第二v型槽;所述第一夾持器具有能夠開閉的第一夾持口,所述第二夾持器具有能夠開閉的第二夾持口;在捻接時,位于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內的第一紗線在所述第二夾持器遠離所述第二v型槽塊的一側被斷開,第一紗線靠近其斷開處的部分能夠位于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v型槽內,且第一紗線遠離其斷開處的位置能夠被所述第一夾持口夾持;位于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內的第二紗線在所述第一夾持器遠離所述第一v型槽塊的一側被斷開,第二紗線靠近其斷開處的部分能夠位于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一v型槽內,且第二紗線遠離其斷開處的位置能夠被所述第二夾持口夾持;所述第一旋向氣流能夠對位于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內的第二紗線作與第二紗線自身捻向相同的加捻動作;所述第二旋向氣流能夠對位于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內的第一紗線作與第一紗線自身捻向相同的加捻動作。
4、優(yōu)選的,在豎直方向上,所述第一v型槽和所述第二v型槽的高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夾持口與所述第二夾持口的高度一致;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軸線高度高于所述第一v型槽的高度,且所述第一v型槽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夾持口的高度。
5、優(yōu)選的,所述捻接器具有上開口,所述上開口位于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的上方,且所述上開口與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均連通。
6、優(yōu)選的,所述上開口包括上開v型槽和豎向槽;所述上開v型槽下端與所述豎向槽的上端連通,所述豎向槽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均連通。
7、優(yōu)選的,所述捻接器具有第一氣流腔和第二氣流腔;所述第一氣流腔與所述第一捻接通道的連通結構與所述第二氣流腔與所述第二捻接通道連通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內壁上設置有第一氣流孔和第二氣流孔,所述第一氣流孔和所述第二氣流孔的出口氣流旋向相同,所述第一氣流孔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二氣流孔的橫截面積,以形成流速相對較高的拖持氣流層和流速相對較低的推動氣流層,所述拖持氣流層位于所述推動氣流層靠近所述第二捻接通道軸線的一側,且所述拖持氣流層和所述推動氣流層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旋向氣流。
8、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氣流孔靠近所述第一氣流腔的一端設置有錐形擴口,所述錐形擴口的大口端靠近所述第一氣流腔。
9、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夾持器包括第一導紗片和第一壓紗爪;所述第二夾持器包括第二導紗片和第二壓紗爪;所述第一導紗片上設置有第一導紗v槽,所述第一壓紗爪位于所述第一導紗v槽的開口處,且所述第一壓紗爪與所述第一導紗v槽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夾持口;所述第二導紗片上設置有第二導紗v槽,所述第二壓紗爪位于所述第二導紗v槽的開口處,且所述第二壓紗爪與所述第二導紗v槽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夾持口;所述第一壓紗爪與一連接軸桿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二壓紗爪與所述連接軸桿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軸桿能夠帶動所述第一壓紗爪和所述第二壓紗爪繞所述連接軸桿的軸線轉動并對應完成所述第一夾持口和所述第二夾持口大小的變化。
10、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v型槽和所述第二v型槽的上開口邊緣處作倒圓角設置。
11、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v型槽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平直面和第二平直面;所述第一平直面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平直面的下端連接;所述第一導紗v槽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導紗弧形面和第二導紗弧形面;所述第一導紗弧形面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導紗弧形面的下端連接。
12、優(yōu)選的,所述捻接器包括捻接塊和捻接底座;所述捻結塊上具有所述第一捻接通道和所述第二捻接通道;所述捻結塊兩個相對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氣體通道槽和第二氣體通道槽;所述捻接底座具有u型安裝槽,所述u型安裝槽底部設置有通氣通道;所述捻結塊固定設置在所述u型安裝槽內;所述第一氣體通道槽及所述第二氣體通道槽分別和所述捻接底座對應一側的部分側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氣流腔和所述第二氣流腔;所述第一氣流腔和所述第二氣流腔的形狀相同,且所述第一氣流腔和所述第二氣流腔均與所述通氣通道連通。
13、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取得了以下技術效果:
14、本發(fā)明提供的捻接裝置,通過采用兩個縱截面具有部分重疊的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捻接通道,搭配各自外側設置的v型槽塊和夾持器,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在捻接時,其各自端部會被對應的機械剪刀剪斷,且對應的斷開處會由相應一側的退捻管進行退捻處理,即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的斷開處均呈蓬松的纖維束狀,之后,以第一紗線為例進行說明,第一紗線在第二捻接通道內的部分會受第二旋向氣流進行加捻動作,而第一紗線在第一捻接通道內的部分在受第一旋向氣流作用下會產生兩個動作,即對位于第二捻接通道內一側的第一紗線繼續(xù)加強其加捻動作,而對處于第一捻接通道內的第一紗線部分,基于該側被第一夾持口已夾持固定,則產生解捻運動,同理,第二紗線位于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捻接通道內的動作相反,即第一紗線在第二捻接通道內是加捻動作,而第二紗線在第二捻接通道內是解捻動作,此時在第二旋向氣流的作用下,第一紗線松散的纖維束交錯包纏在已呈解捻狀態(tài)下的第二紗線段上,形成第一紗線與第二紗線各纖維束交錯纏繞的效果,增強捻接效果,同理,第一紗線與第二紗線在第一捻接通道內形成相同的捻接效果;基于第一紗線的高回彈性,其在斷開后會產生回縮現(xiàn)象,而此時第一紗線靠近斷開處的部分是處于第一v型槽內,第一v型槽對于第一紗線靠近斷開處的位置處于半握持狀態(tài),即第一紗線的四周有一大部分面積與第一v型槽內壁形成接觸摩擦,從而產生對第一紗線斷開處一定的防回縮效果,以保證第一紗線在第二捻接通道內的長度,為第一紗線與第二紗線的捻接長度提供保障,且第一v型槽處與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之間的接觸摩擦旋轉動作對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的捻接還能產生類似于搓捻的效果,出現(xiàn)類似于搓捻的結頭效果;綜合一起形成,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中部重疊位置的氣流捻接,而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斷開處端部形成搓捻的捻接效果,從而能夠提高對高彈紗線的捻接效果。
15、進一步的,第一捻接通道、第一v型槽和第一夾持口分別形成一定的高度層次設置,有利于對紗線的張力進行合理控制,且在紗線端部斷開后能夠更好的受相應的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的限制,降低紗線的回縮,提高捻接效果。
16、進一步的,上開口的設置方便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進入捻接器的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捻接通道內,安裝使用更簡單方便;且對于第一紗線與第二紗線的捻接效果能夠直觀觀察。
17、進一步的,上開v型槽利于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進入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天捻接通道內,且豎向槽更方便其引導第一紗線和第二紗線進入第一捻接通道和第二捻接通道的縱截面重疊區(qū)域所對應的空間內。
18、進一步的,第一氣流腔與第一捻接通道的連通結構和第二氣流腔與第二捻接通道的連通結構相同,這種一致性使得整個捻接裝置在氣流供應方面具有相似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簡化了裝置的設計和制造流程,在進行設備調試、維護以及日常操作時,能夠依據統(tǒng)一的標準和方法,減少因結構差異導致的操作失誤,提高工作效率;采用拖持氣流層和推動氣流層的配合,其中拖持氣流層能夠增大紗線與相應的捻接通道內壁之間的間隙,使繞紗線旋轉的氣流的轉速提高,從而提高紗線捻接位置的捻度,使得捻接段的粗細度能夠做到更細,增強紗線整體的美觀性。
19、進一步的,錐形擴口的結構能夠起到緩沖和調節(jié)作用,它使得氣流在進入第二氣流孔之前先在擴口處進行匯集,讓氣流能夠更加平穩(wěn)、均勻地進入第二氣流孔,進而進入捻接通道,確保在捻接通道內形成穩(wěn)定的旋向氣流。
20、進一步的,這種v槽與壓紗爪配合的結構能夠對紗線實現(xiàn)精準的定位與夾持,壓紗爪通過與v槽的配合將紗線緊緊夾住,有效避免紗線在夾持過程中出現(xiàn)移位、滑脫等情況,確保紗線在捻接操作時能準確地處于所需位置,提高捻接的準確性和質量;通過同一連接軸桿來控制兩個夾持口大小的變化,所以能夠很好地保證第一夾持口和第二夾持口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相同的尺寸變化,使得兩根紗線在被夾持時受到的夾持力相對均勻,避免因夾持力差異導致一根紗線夾持過緊或過松而影響捻接質量,從而保證了捻接過程的一致性和捻接產品的質量。
21、進一步的,倒圓角的設置能夠有效避免紗線與尖銳的槽邊緣直接接觸,使紗線在進入槽口時能夠平滑過渡,大大降低紗線被磨損的風險,保證紗線的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捻接后紗線的強度和外觀質量。
22、進一步的,第一v型槽采用第一平直面和第二平直面對稱設置,從而形成的底部v型夾角更易對紗線之間形成接觸摩擦;而第一導紗v槽采用第一導紗弧形面和第二導紗弧形面構成,其在能夠對紗線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下,還能避免其兩側與紗線過多的擠壓而造成對紗線的磨損。
23、進一步的,捻接器由捻結塊和捻接底座組成,捻結塊固定設置在捻接底座的u型安裝槽內,這種嵌入式的安裝方式使得捻結塊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支撐,有效避免了因外界振動或其他因素導致捻結塊發(fā)生位移或晃動的情況,從而保證了捻接裝置在運行時的穩(wěn)定性,對于維持捻接操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至關重要;由于兩個氣流腔的結構相同且與通氣通道的連通方式一致,所以在調節(jié)氣流時,能夠實現(xiàn)對兩個捻接通道內的氣流進行同步且精準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