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內(nèi)附件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開閉結構和帶有其的車用儲物箱。
背景技術:
車用儲物箱,特別是采用暗門的自動開閉車用儲物箱一直受到用戶青睞。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的車用儲物箱,尤其是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通常結構復雜,造價昂貴或者在儲物箱外面板上設有旋鈕或開關影響整體的美觀。
現(xiàn)有技術中的按鈕式車用儲物箱還存在在車輛在使用過程中,車輛急加速、急減速時儲物箱受到與客戶按壓的方向一致的慣性力而誤開啟儲物箱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車輛遇到緊急情況時存在儲物箱內(nèi)物品飛出的危險,增加了車輛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重量輕,容易制造且安全可靠的車用儲物箱。進一步地,該車用儲物箱成本較低。更進一步地,該車用儲物箱可實現(xiàn)“不按不開”的功效,避免由于慣性力而導致車用儲物箱誤開的情況。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車用儲物箱,其包括:
抽屜式的儲物箱本體,所述儲物箱本體包括靠近用戶的外側和與所述外側相對的內(nèi)側,所述儲物箱本體可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
彈性裝置,在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彈性裝置向所述儲物箱本體施加趨于將其推向所述打開位置的推力;
鎖止機構,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鎖止機構對抗所述彈性裝置的推力,限制所述儲物箱本體向所述打開位置運動,其中,所述鎖止機構能夠由按壓儲物箱外面板使其旋轉來促動,從而釋放所述儲物箱本體使其向所述打開位置運動;
其中,所述車用儲物箱還包括:
與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連接的開閉結構以及與所述開閉結構配合的抵壓單元;
其中,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作用于所述開閉結構,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能夠旋轉以促動所述鎖止機構,釋放所述儲物箱本體;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與所述開閉結構分離,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不能夠旋轉。
可選地,所述抵壓單元為設置在所述儲物箱本體上方的頂銷。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附接至所述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以及
簧片,所述簧片的第一端固定至所述軸本體,所述簧片的第二端附近具有能夠匹配在所述軸外圈的凹口中彎曲部;
其中,在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頂銷頂住所述簧片使所述簧片的第二端附近的彎曲部滑出所述凹口,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旋轉,在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簧片與所述頂銷脫離,使得所述簧片第二端附近的彎曲部與所述凹口接合,抑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的旋轉。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附接至所述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
固定至所述軸外圈的第一太極片;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連接的第二太極片;以及
固定在所述軸本體與所述第二太極片之間的簧片;
其中,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簧片向所述第二太極片施加彈性力,使所述第一太極片與所述第二太極片在第一接觸面B上接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頂銷抵壓所述第二太極片,克服所述彈性力,使得所述第一太極片與所述第二太極片在第二接觸面A上接合,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連接至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軸外圈具有軸向凸臺,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蝶形閥片,所述蝶形閥片具有上側面和下側面;以及
簧片,所述簧片的第一端固定至所述軸本體,所述簧片的第二端抵壓所述蝶形閥片的下端;
其中,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簧片抵壓所述蝶形閥片,使所述蝶形閥片的下側面與所述軸外圈的軸向凸臺在第一接觸面D上接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頂銷抵壓所述蝶形閥片,克服簧片的作用,使得所述所述蝶形閥片的上側面與所述軸外圈的軸向凸臺在第二接觸面C上接合,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可選地,所述彈性裝置為所述儲物箱本體下方靠近內(nèi)側處設置的卷簧機構,所述卷簧機構包括轉軸,與轉軸連接的外圈以及卷簧,所述卷簧的第一端與所述轉軸的外圈連接并且所述卷簧包裹在轉軸的外圈上,所述卷簧的第二端設有固定釘,所述固定釘聯(lián)接至設置在所述儲物箱本體下方的底板上。
可選地,所述鎖止機構為設在所述儲物箱本體下方的底板上的搖臂機構,所述搖臂機構包括固定至底板的底座,設于底座上的轉軸,固定臂,其相對于底座固定,驅(qū)動搖臂以及被動搖臂,所述驅(qū)動搖臂和被動搖臂呈一體地繞所述轉軸樞轉,所述儲物箱本體下側設有凹槽,在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被動搖臂的末端被卡在所述凹槽中,所述驅(qū)動搖臂與所述儲物箱外面板的下端接合,按壓所述儲物箱外面板的下端能夠使所述驅(qū)動搖臂繞所述轉軸樞轉,并帶動所述被動搖臂,使其末端滑出所述凹槽。
可選地,所述驅(qū)動搖臂末端設有滾輪,并且所述被動搖臂末端設有滾輪。
可選地,所述固定臂和所述被動搖臂之間設有回位彈簧。
可選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車用儲物箱兩側設有滑槽以與滑道接合。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開閉結構,所述開閉結構與儲物箱外面板連接,在車用儲物箱的關閉位置上,抵壓單元作用于所述開閉結構,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能夠旋轉以促動鎖止機構,釋放儲物箱本體;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與所述開閉結構分離,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不能夠旋轉。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附接至所述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以及
簧片,所述簧片的第一端固定至所述軸本體,所述簧片的第二端附近具有能夠匹配在所述軸外圈的凹口中彎曲部;
其中,在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抵壓單元頂住所述簧片使所述簧片的第二端附近的彎曲部滑出所述凹口,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旋轉,在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簧片與所述抵壓單元脫離,使得所述簧片第二端附近的彎曲部與所述凹口接合,抑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的旋轉。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附接至所述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
固定至所述軸外圈的第一太極片;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連接到第二太極片;以及
固定在所述軸本體與所述第二太極片之間的簧片;
其中,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簧片向所述第二太極片施加彈性力,使所述第一太極片與所述第二太極片在第一接觸面B上接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抵壓所述第二太極片,克服所述彈性力,使得所述第一太極片與所述第二太極片在第二接觸面A上接合,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可選地,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所述開閉結構包括:
連接至儲物箱本體的軸本體;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所述軸外圈具有軸向凸臺,所述儲物箱外面板附接至所述軸外圈;
與所述軸本體可樞轉地連接的蝶形閥片,所述蝶形閥片具有上側面和下側面;以及
簧片,所述簧片的第一端固定至所述軸本體,所述簧片的第二端抵壓所述蝶形閥片的下端;
其中,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簧片 抵壓所述蝶形閥片,使所述蝶形閥片的下側面與所述軸外圈的軸向凸臺在第一接觸面D上接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抵壓所述蝶形閥片,克服簧片的作用,使得所述蝶形閥片的上側面與所述軸外圈的軸向凸臺在第二接觸面C上接合,使得所述軸外圈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本發(fā)明提供的車用儲物箱以及用于其的開閉結構具有結構簡單,制造方便的特點,同時其有益之處在于“不按不開”的特性,不會在緊急加速或減速時自動打開,減少了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通過結合附圖來閱讀以下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原理將變得更顯而易見,其中:
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關閉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關閉狀態(tài)向打開狀態(tài)切換時的示意圖;
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打開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4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卷簧機構的放大視圖;
圖5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搖臂機構的放大視圖;
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組合狀態(tài);
圖7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分離狀態(tài);
圖8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組合狀態(tài);
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分離狀態(tài);
圖10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組合狀態(tài);以及
圖1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的開閉結構的放大視圖,其中各組件處于分離狀態(tài)。
具體實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在不變更本發(fā)明實質(zhì)精神下,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換的多種結構方式以及實現(xiàn)方式。因此,以下具體實施方式以及附圖僅是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的示例性說明,而不應當視為本發(fā)明的全部或者視為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說明書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頂部、底部等方位用語是相對于各附圖中所示的構造進行定義的,它們是相對的概念,因此有可能會根據(jù)其所處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狀態(tài)而進行相應地變化。所以,也不應當將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語解釋為限制性用語。
現(xiàn)在參考附圖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應當理解附圖以及詳細描述僅出于示例目的而并非限制目的。具體而言,附圖中示出了各個部件的具體布置位置,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容易地想到更改這些位置關系,然而卻不偏離本發(fā)明的基本理念和保護范圍。此外,本發(fā)明的起到功能性的部件,包括彈性裝置,鎖止機構以及抵壓元件等,可利用本領域熟知的起到相似作用的元件來替代,然而卻不偏離本發(fā)明的基本理念和保護范圍。此外,為規(guī)避本發(fā)明的范圍而對本發(fā)明做出的非實質(zhì)性修改將被視為等同于本發(fā)明。
首先參考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車用儲物箱100大致包括儲物箱本體1,其大致為抽屜形式,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儲物箱本體1兩側具有滑槽11以便與兩側的滑道12接合,從而如圖中所示地左右水平移動來打開或關閉。儲物箱本體1或抽屜具有面對使用者的外側和與所述外側相對的內(nèi)側,或換而言之,如圖1中所示,所述外側即為接近儲物箱外面板4的右側,而內(nèi)側則為圖中的左側。
儲物箱本體1可具有立方體的形狀,其具有上方的開口以便置入或取出物品,四側和底部則為壁,例如木板或塑料板制成的壁。從圖1中可見,儲物箱本體1的上端靠近外側處(圖中右上方)附接有開閉結構5,開閉結構5繼而又與儲物箱外面板4連接,而抵壓元件(具體而言頂銷3)固定設置以便與開閉結構5相互配合,關于該配合的具體細節(jié)將在下文詳述。
車用儲物箱100還包括彈性裝置,在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彈性裝置向所述儲物箱本體施加趨于將其推向所述打開位置的推力。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儲物箱本體1下側靠近內(nèi)側處(圖中左下方)設有連接處14以用于連接彈性裝置,具體而言,卷簧機構2,該卷簧機構2具有轉軸以及與轉軸一體成形的外圈或殼體,外圈外包繞有卷簧,卷簧的一端固定至轉軸而另一端與底板7附接,卷簧機構2提供彈出儲物箱本體1的彈力。
現(xiàn)在參考圖4來詳細描述卷簧機構2的詳細結構。卷簧機構2包括轉軸21,通過支撐筋與所述轉軸21連接的外圈22,卷簧23的第一端固定在外圈22上,并且卷簧可包繞在外圈22上,卷簧的23的第二端通過銷釘24來固定至底板7上。
車用儲物箱100還包括鎖止機構,在所述關閉位置上,所述鎖止機構對抗所述彈性裝置的推力,限制所述儲物箱本體向所述打開位置運動,其中,所述鎖止機構能夠由按壓儲物箱外面板4使其旋轉來促動,從而釋放所述儲物箱本體使其向所述打開位置運動。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儲物箱本體1下側靠近外側處(圖中右下方)設有凹槽13或也稱為鎖定槽,其與固定在底板7上的搖臂機構6配合操作,構成了鎖止機構。
現(xiàn)在請參考圖5,其繪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搖臂機構6,搖臂機構6包括固定至底板7的底座61,設于底座61上的轉軸62,固定臂64,其相對于底座61固定,驅(qū)動搖臂65以及被動搖臂63,所述驅(qū)動搖臂65和被動搖臂63可一起繞所述轉軸62樞轉,換而言之,驅(qū)動搖臂65和被動搖臂63可一體成形或固定連接,并且可在圖示平面內(nèi)一起繞轉軸62旋轉。在一個實施例中,被動搖臂63與固定臂64之間設有回位彈簧68以在所述被動搖臂63向左旋轉時施加回位力將其拽回。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qū)動搖臂65末端設有滾輪66,所述被動搖臂63末端設有滾輪67,以減小零件之間的摩擦和噪音。
車用儲物箱100還包括開閉結構5,所述開閉結構5與儲物箱外面板4連接,在車用儲物箱100的關閉位置上,抵壓單元作用于所述開閉結構5,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4能夠旋轉以促動鎖止機構,釋放儲物箱本體100;在所述打開位置上,所述抵壓單元與所述開閉結構5分離,使得所述儲物箱外面板4不能夠旋轉。
參考圖6和圖7,其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開閉結構5的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狀態(tài)和分解狀態(tài)的立體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開閉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開閉結構5也成為簧片開閉結構。如圖6所示,簧片開閉結構包括附接至所述儲物箱本體1的軸本體51,與所述軸本體51可樞轉地連接的軸外圈53,以及簧片52,所述簧片52的第一端521固定至所述軸本體51,所述簧片52的第二端522附近具有彎曲部,其能夠匹配在所述軸外圈53的凹口532中。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軸本體51具有圓柱形突出部512其與軸外圈53的圓形缺口531匹配,以便兩者可樞轉可連接在一起。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軸本體51上具有卡塊511,卡塊511上設有扣片513以便將簧片52的第一端521固定至軸本體51上。
如圖1中所示,在所述簧片52受到頂壓力時(附圖中由頂銷3施加),所述簧片52的第二端522附近的彎曲部滑出所述凹口532,使得所述軸外圈53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51旋轉,在去除所述頂壓力時,所述簧片52的第二端522附近的彎曲部與所述凹口532接合,抑制所述軸外圈53相對于所述軸本體51的旋轉。
參考圖8和圖9,其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開閉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組合狀態(tài)和分解狀態(tài)的立體圖。開閉結構的第二實施例也稱為太極開閉結構,如圖8中清楚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太極開閉結構5包括大致五個部分,分別為軸本體51',軸外圈52',第一太極片53',第二太極片54'以及簧片55'。參考圖5,可清楚看到各個部分的形狀和組裝關系。根據(jù)一個實施例,軸本體51'包括平面部和圓柱形的突出部514',軸孔513',卡塊511'和卡塊上的扣片512'。軸本體51'通過突出部514'來與軸外圈52'的圓形缺口521'可樞轉地接合。軸外圈52'包括凸臺522',凸臺522'上設有多個連接孔523',軸外圈52'還包括用于與前面板4接合的柄部524'。
第一太極片53'和第二太極片54'具有太極圖形的形狀,即各自組成陰陽太極圖形的一半,然而在兩者拼接時存在第一接觸面B和第二接觸面A,其中貼合時接觸面A或B或A和B兩者存在間隙。在備選實施例中,接觸面A和B未必為圖中所示的S形曲面,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容易地想到將接觸面A和B改形成兩個平面或其他形狀。故在本發(fā)明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第一太極片53'和第二太極片54'并不局限于圖8和9中所示的形狀。第一太極片53'通過其背部的固定釘531'緊固至軸外圈52'的突出部522'上的連接孔523',從而與軸外圈52'固定成一體。第二太極片54'通過小軸541'與軸本體51'的軸孔513'與軸本體51'可樞轉地連接,例如,通過卡扣安裝部542'實現(xiàn)定位。第二太極片54'的上緣存在用于與頂銷3相互協(xié)作的凸臺544',第二太極片54'的下緣存在用于與簧片55'第二端接合以接受簧片55'彈性力的帶插槽543'的凸臺?;善?5'具有與軸本體51'接合的第一端551',例如通過軸本體51'上的卡塊511'以及卡塊511'上的扣片512'來固定至軸本體51'上,而簧片52'的第二端522'與第二太極片54'的下緣的帶插槽543'的凸臺接合。
組裝完成后的太極開閉結構可見圖8。如上文所述的,第一太極片53'和第二太極片54'拼接后并未形成完全的圓形,存在的接觸面A或B或A和B兩者存在間隙。如圖4所示的情況或在第一位置上,由于簧片55'對第二太極片54'施加彈性力,故第一太極片53'與第二太極片54'在第一接觸面B處接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相對于所述軸本體在第一方向上旋轉;而在如圖1所示的關閉狀態(tài)或第二位置上,頂銷3與第二太極片54'上緣的凸臺544'配合,并抵壓第二太極片54',并對第二太極片54'施加力,克服簧片的彈性力,使得第二太極片54'整體沿第一方向旋轉,即圖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由于第一太極片53'與軸外圈52'固定,故在第二太極片54'整體沿第一方向旋轉時,第二接觸面A貼合,第一接觸面B處產(chǎn)生間隙,從而允許軸外圈52'相對于軸本體51'在第一方向上旋轉(由于第一接觸面B處的間隙的原因)。
參考圖10和圖11,其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開閉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組合狀態(tài)和分解狀態(tài)的立體圖。開閉結構的第三實施例也稱為碟片開閉結構,碟片開閉結構大致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軸本體51'',軸外圈52'',蝶形閥片53''和簧片54''。從圖11的分解圖中可見,軸本體51''用于與儲物箱本體1連接,其包括平面部和圓柱形凸軸511'',軸孔512''以及用于固定簧片的卡塊513'',從圖中可見,凸軸511''和軸孔512''可為同軸設置。軸外圈52''包括圓形缺口522'',軸向凸臺521''以及柄部523''。軸本體51''與軸外圈52''可樞轉地連接,例如通過凸軸511''與圓形缺口522''之間的接合。軸向凸臺521''旨在用于與蝶形閥片53''協(xié)作,而柄部523''可用于與儲物箱外面板4連接。
參考圖7可見蝶形閥片53''的具體形狀,其具有上側面531''和下側面532''以及小軸533'',小軸533''設有卡扣安裝部534''。蝶形閥片53''可樞轉地與軸本體51''連接,例如通過軸體533''穿入軸孔512''來實現(xiàn),并由卡扣安裝部534''來定位?;善?4''包括彎曲的第一端541'',其與軸本體51''的卡塊513''連接,優(yōu)選地,卡塊513''上還可設置扣片以進一步加固?;善?4''的第二端與蝶形閥片53''的下側背部貼合以向其施加力,使得在無外力條件下,也即儲物箱打開位置上或在第一位置上,蝶形閥片53''的下側532''與軸外圈52''的軸向凸臺521''在第一接觸面D貼合,從而限制所述軸外圈52''相對于所述軸本體51''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在有頂銷3作用時,也即在關閉位置或第二位置上,所述所述蝶形閥片53''受到抵壓,其克服簧片的作用,使得所述所述蝶形閥片53''的上側面531''與所述軸外圈52''的軸向凸臺521''在第二接觸面C上接合,使得所述軸外圈52''能夠相對于所述軸本體51''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現(xiàn)在以第一實施例中的簧片開閉結構為例來闡述車用儲物箱100的工作方式,明顯的是,該工作方式對于第二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的開閉結構同樣適用。
現(xiàn)在參考圖1-3來詳細描述第一實施例中的車用儲物箱100的工作原理。首先圖1示出了關閉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關閉狀態(tài)時,卷簧機構2的卷簧處于拉伸狀態(tài),搖臂機構6的被動搖臂63的末端被卡在儲物箱本體1下側的凹槽13中,驅(qū)動搖臂65與儲物箱外面板4的下端接觸。如需要使車用儲物箱100變換呈打開狀態(tài)則需順時針轉動儲物箱外面板4,具體而言以一定的力按壓儲物箱外面板4的下端。由于凹槽13與被動搖臂63的配合使得車輛慣性力不能使車用儲物箱100打開,該設計實現(xiàn)了“不按不開”的效果。
接著參考圖2,其示出了關閉狀態(tài)向打開狀態(tài)切換的過程。按壓儲物箱外面板4使得與其接觸的搖臂機構6的驅(qū)動搖臂65帶動被動搖臂63逆時針旋轉,使得被動搖臂63的末端從槽口13滑出。此時,由于不再存在限制力,卷簧機構2的卷簧的拉力將驅(qū)動整個儲物箱本體1沿滑道向圖中的右側自動平移,即實現(xiàn)的車用儲物箱本體的自動打開。在稍微平移之后,頂銷3與簧片開閉結構5的簧片52分開,簧片52的第二端522的彎曲部由于簧片的彈性力回彈以與軸外圈53的凹口532配合,以限制軸外圈53相對于軸本體51的旋轉,使兩者相對固定。
如圖3所示,在卷簧機構2與搖臂機構6接觸或接近時,儲物箱本體1到達最大打開位置,此時各個部件的位置和工作情況在圖3中清楚地描繪,其中簧片開閉結構5的簧片52的第二端522附近的彎曲部與軸外圈的凹口532配合,使得軸外圈53與軸本體51相對固定,即抑制兩者的相對旋轉。搖臂裝置6的回位彈簧68處于受拉狀態(tài)。
在圖3所示的位置,可通過向左推儲物箱外面板4來關閉儲物箱本體1,在推送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卷簧機構2的卷簧23的拉力。在推至接近關閉位置時,被動搖臂63的末端在回位彈簧68的作用下被拉回儲物箱本體1下側的凹槽13中,而頂銷3接觸簧片開閉結構5的簧片52,并頂壓簧片52使其第二端522附近的彎曲部從軸外圈中的對應凹口532中滑出,從而回到圖1中所示的位置。
以上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原理,其中將各個部件具體化而使本發(fā)明的原理更容易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容易地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修改。故應當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范圍不應由以上具體實施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