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

文檔序號:10573410閱讀:305來源:國知局
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
【專利摘要】一種承載構件(6)的基板構造,其中,在靠背基板(21)設有以統(tǒng)一規(guī)格形成有多個自其表面貫通至背面的開口部(87)的開口形成部(86),從而促進靠背基板(21)在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僅在開口形成部(86)內的特定部位設有穿過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95),架設部(95)具有撓曲促進部(97),該撓曲促進部(97)以至少一部分相對于穿過相對端部之間的開口中心線(k3)彎曲或彎折的方式延伸。
【專利說明】
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
[0002]本申請基于2014年I月17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4-006924號和日本特愿2014-006925號主張優(yōu)先權,在此援引其內容。
【背景技術】
[0003]作為屬于上述技術領域的基板構造,公知有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一 3所公開的基板構造。
[0004]這些文獻所公開的基板構造包括以下構造:在椅子的用于支承從使用者的身體所受到的負荷的承載構件中,在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的基板上形成多個自基板表面向背面貫通的開口部的構造或者形成為由多個線條體形成的格子(grid)形狀的構造?;宓膬?yōu)點在于,容易因受到沿垂直于基板的面的方向作用的負荷,而在面方向上擴展,因此能夠獲得柔軟的落座感。
[0005]此外,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基板構造中,椅子的靠背(承載構件)構成為板體,該板體通過使多個主視狀態(tài)下向右下方或向左下方傾斜的線條體交叉而形成有多個主視狀態(tài)下呈橫長的菱形的開口部。
[0006]在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基板構造中,椅子的靠背構成為板體,該板體通過并列設有多個上下延伸的線條體,并呈交錯狀地配置將這些相鄰的線條體之間連結起來的連結部,從而呈交錯狀地形成了多個主視狀態(tài)下呈縱長狹縫狀的開口部。
[0007]在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基板構造中,椅子的靠背構成為板體,該板體通過使多個主視狀態(tài)下相對于上下方向向左或向右傾斜的線條體交叉而形成有多個主視狀態(tài)下呈縱長的菱形的開口部。
[0008]在上述各文獻的靠背中,通過呈交錯狀地配置多個開口部,使得各開口部容易向與負荷的輸入方向(與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面方向)擴展。由此,具有多個開口部的靠背(板體)以在面方向上大幅擴展的方式變形。因此,支承于這樣的靠背的使用者的后背能夠以自左右兩側方被包圍的方式得到支承,從而能夠獲得牢靠的承托感。
[0009]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 ] 專利文獻I:日本國特許第3895084號公報
[0012]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許第4295266號公報
[0013]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許第527630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4]另外,為了使落座感更為柔軟,可考慮盡力加大開口部的大小。但是,基板在提供柔軟的落座感的同時,也需要具備能夠支撐使用者的體重那樣的強度。因此,加大開口部的大小是有限度的。此外,當加大開口部的大小時也存在這樣的課題:會給使用者帶來身體的一部分陷入到開口部中那樣的感覺,或者容易感覺到形成開口部的周緣部的形狀。此外,在具有緩沖(cush1n)材料的包布型承載構件中,還存在緩沖材料易于陷入開口部內,在承載構件的表面容易留下開口部的痕跡的課題。
[0015]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即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開口部的大小也能獲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良好地維持承載構件的表面的外觀。
[0016]此外,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所具有的基板通過開口部的擴展而在面方向上進行變形。為了實現(xiàn)該動作,期望線條體自身容易變形,作為其具體化的手段,首先考慮使線條體變細。
[0017]然而,靠背是承載構件,因此,使線條體過細會存在強度上的問題。在上述專利文獻2、3所公開的椅子中,試圖通過做成使線條體在左右方向上薄而在前后方向上厚的板狀來解決強度上的課題。然而,作為上述線條體的集合物的基板,前后方向變厚,可能存在難以追隨使后背向后方大幅后仰那樣的動作等、由于確保強度而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的情況。
[0018]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使構成基板的線條體自身容易變形而不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從而獲得柔軟的落座感,并且在抑制了基板厚度的基礎上實現(xiàn)良好的承載。
[0019]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通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的基板設有開口形成部,從而促進基板在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在該開口形成部以統(tǒng)一規(guī)格形成多個自基板表面貫通至背面的開口部,其中,僅在開口形成部內的特定部位具有穿過開口部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架設部具有撓曲促進部,該撓曲促進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穿過相對端部之間的開口中心線彎曲或彎折而延伸。
[0020]根據(jù)該結構,設于開口部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在穿過開口部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方向上容易撓曲,因此,在加大開口部而使基板的開口形成部變柔軟的基礎上,提高其特定部位的開口部內的樹脂殘存率,從而能夠確保可支承使用者的體重的強度。即,也能夠利用開口部內的架設部承載,并抑制身體陷入開口部內的感覺、接觸到開口部的周緣部的感覺。
[0021]此外,在上述基板構造中,架設部可以具有自開口部的相對端部沿著開口中心線延伸的延設片。
[0022]根據(jù)該結構,架設部的撓曲促進部通過延設片而可靠地自開口部的相對端部分離出來,撓曲促進部容易獨立地變形,并且,架設部也容易以延設片為中心扭轉地變形,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
[0023]此外,在上述基板構造中,撓曲促進部可以具有架設線條體,該架設線條體夾著開口中心線呈對稱狀地分離。
[0024]根據(jù)該結構,撓曲促進部呈現(xiàn)在開口部內進一步形成開口的外觀,在承受負荷時容易在面方向上變形,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并且,利用分離的架設線條體在開口部的大范圍內配置了閉塞構件,能夠良好地抑制身體陷入開口部內的感覺等。
[0025]此外,在上述基板構造中,開口部可以由包圍其外周的外周線條體形成,撓曲促進部可以由比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形成。
[0026]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比開口部的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使得架設部更容易變形,并獲得更加柔軟的落座感。
[0027]此外,在上述基板構造中,開口部可以以主視狀態(tài)下呈六邊形的方式形成,架設部可以設置為穿過開口部的在主視形狀中彼此相對的一對相對邊部之間。
[0028]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架設部的伸縮確保六邊形的開口部的變形的容易度,并使落座感更加柔軟。
[0029]此外,在基板構造中,承載構件可以構成用于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靠背在比其下端部靠近上方的位置形成向使用者側突出的身體支承部,架設部可以形成于包含身體支承部的部位。
[0030]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身體陷入到靠背的容易受到負荷作用的身體支承部處的開口部內的感覺等。此外,只要身體支承部位于與使用者的腰部相當?shù)奈恢?,就能夠在期望更柔軟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獲得柔軟的落座感。
[0031]此外,在上述基板構造中,承載構件可以在基板的表面具有緩沖材料。
[0032]根據(jù)該結構,即使在具有緩沖材料的包布型的承載構件中為了獲得柔軟的落座感而加大基板的開口部,由于在基板的容易承受負荷的特定部位設有架設部,從而在容易承受負荷的特定部位緩沖材料也不易陷入開口部內,在承載構件的表面也不易留下開口部的痕跡,進而能夠良好地維持承載構件的表面的外觀。
[0033]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與椅子中的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的基板包括外周框部和配置于其內側的多個線條體,由此促進基板向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其中,基板為如下彎折或彎曲的形狀:位于其面方向內的橫向上的中央部比橫向上的兩端部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突出,多個線條體各自以不與其他線條體交叉的方式沿著面方向內的縱向延伸,且以縱向上的中間部比縱向上的兩端部向橫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彎曲或彎折,多個線條體的彎折形狀或彎曲形狀夾著基板的橫向中心線呈對稱狀。
[0034]根據(jù)該結構,針對以與面正交的方向輸入到基板的負荷,各線條體不僅單純地彎曲變形,還以縱向上的兩端部為中心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地變形,由此,加大了各線條體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的變形量?;咫m然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突出地在橫向上彎曲,但各線條體的變形量在橫向上對稱地變大,因此,作為線條體集合物的基板的彎曲也在橫向上對稱地變大,并利用基板整體在橫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而變形。多個線條體以縱向上的中間部位于橫向上的中央側的方式彎曲或彎折,并在基板的容易承受落座負荷的相當于各線條體的縱向上的中間部的位置,線條體密集地配置,因此,不用加厚基板就能容易地支承負荷。因此,能夠使線條體自身容易變形而獲得不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的柔軟的落座感,并且能夠在抑制基板的厚度的基礎上實現(xiàn)良好的負荷支承。
[0035]此外,在所述基板構造中,可以在多個線條體各自的寬度方向兩側的空隙部形成有連結部,該連結部自各線條體沿橫向延伸,將各線條體連結于夾持空隙部的對側,連結部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各線條體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036]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各線條體的過度的變形,且使各線條體有聯(lián)系地變形,并且減小連結部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從而確保承載構件的適度的變形。
[0037]此外,在所述基板構造中,多個線條體的彎曲形狀的曲率可以是,與基板的橫向上的兩端側的線條體相比,越是中央側的線條體其曲率越小。
[0038]根據(jù)該結構,越靠近基板的橫向中央側,與橫向兩端側相比線條體的變形量越小,因此,基板整體不是以橫向中央部為中心彎折那樣地變形,而是以在橫向中央部留出一定程度的寬度地彎曲的方式變形,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利用基板整體在橫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那樣的變形。
[0039]此外,在所述基板構造中可以是,多個線條體中的位于橫向上的中央側的線條體以穿過外周框部的縱向上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方式延伸。
[0040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在基板的橫向中央部設定與橫向兩端部相比抑制了變形的部位,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利用基板整體在橫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那樣的變形。
[0041]此外,在所述基板構造中可以是,多個線條體分別在其朝向橫向上的中央側的頂部的縱向上的兩端側,向外周框部的橫向上的端部側彎曲或彎折。
[0042]根據(jù)該結構,各線條體向外周框部的橫向上的端部側彎曲或彎折,從而與外周框部連接,因此,能夠使各線條體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那樣的變形變得更容易,使各線條體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的變形量更大。
[0043]此外,在所述基板構造中可以是,承載構件構成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靠背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側突出的身體支承部,多個線條體以其朝向橫向上的中央側的頂部位于身體支承部的方式形成。
[0044]根據(jù)該結構,利用各線條體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那樣的變形,使得靠背的身體支承部柔軟地變形,因此,只要身體支承部位于與使用者的腰部相當?shù)奈恢茫湍軌蛟谄谕尤彳浀闹С械牟课豢煽康孬@得柔軟的落座感。
[0045]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SP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開口部的大小也能獲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能夠良好地維持承載構件的表面的外觀。
[0046]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能夠使構成基板的線條體自身容易變形而獲得不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的柔軟的落座感,并且在抑制了基板的厚度的基礎上實現(xiàn)良好的負荷支承。
【附圖說明】
[0047]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椅子的側視圖。
[0048]圖2是上述椅子的俯視圖。
[0049]圖3是上述椅子的后視圖。
[0050]圖4是上述椅子的后視立體圖。
[0051]圖5是上述椅子的彎曲形狀變更單元的結構圖。
[0052]圖6是設有上述彎曲形狀變更單元的卡合槽的靠背的后視圖。
[0053]圖7是圖6的A—A剖視圖。
[0054]圖8是上述椅子的靠背基板的主視圖。
[0055]圖9是上述靠背基板的俯視圖。
[0056]圖10是圖8的B—B剖視圖。
[0057]圖11是表示上述靠背基板的線條體的彎曲基準線的主視圖。
[0058]圖12是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0059]圖13A是彈性變形前的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作用說明圖。
[0060]圖13B是彈性變形時的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作用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1]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用圖中箭頭FR表示以后背朝向靠背的方式坐在椅子的座體上的使用者的“前方”,用圖中箭頭UP表示使用者的“上方”,用圖中箭頭LH表示上述使用者的“左方”。
[0062]<椅子整體>
[0063]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椅子I包括載置于地板F上的腿部2、設置于腿部2的上端的箱狀的支承基體3、供使用者落座的座體4、安裝于支承基體3的上表面且以使座體4能夠前后滑動的方式支承座體4的座承受構件5、支承落座于座體4的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
6、自背后支撐靠背6的靠背支承構件7以及變更靠背6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的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
[0064]腿部2包括帶腳輪9a的多爪腳9和自多爪腳9的中央部立起的、內置有作為升降機構的氣彈簧的支柱10,支承基體3以能夠在水平方向上旋轉的方式安裝于支柱10的上端部。支承基體3中內置有支柱10的升降調節(jié)機構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傾動調節(jié)機構??勘持С袠嫾?在側視狀態(tài)下具有大致L字形狀,其前部下端連結于支承基體3內的傾動調節(jié)機構。
[0065]另外,圖中附圖標記11為支承基體3上的靠背支承構件7的樞軸,附圖標記12為突出設置于支承基體3的側面的傾動調節(jié)機構的操作旋鈕。
[0066]座體4包括構成骨架部的座板13和安裝于座板13的上部的座主體14。對于座主體14,省略了詳細圖示,其包括安裝于座板13的外周緣部的座框(未圖示);設置于座板13的上表面的、由聚氨酯等形成的緩沖材料(未圖示)以及張設于座框且覆蓋緩沖材料的上方側的座椅表皮材料15。
[0067]靠背6具有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20。承受面構成部20在圖2所示的俯視狀態(tài)下具有向后方凸出的彎曲形狀。本實施方式的承受面構成部20由通過樹脂成型而形成的靠背基板21、設置于靠背基板21的前表面的緩沖材料(未圖示)以及張設于靠背基板21且覆蓋緩沖材料的座椅表皮材料22形成。另外,為了便于圖示,靠背基板21示為平坦狀。
[0068]靠背6在圖3所示的后視狀態(tài)(與主視狀態(tài)等同)下呈四角圓潤的大致長方形。此夕卜,如圖1所示,靠背6具有向前方彎折的突出部23。本實施方式的靠背6在圖1所示的側視狀態(tài)下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彎折形狀。突出部23的頂點形成在與使用者的腰部對應的位置。即,突出部23在圖1所示的側視狀態(tài)下具有以比靠背6的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適當部位彎折的形狀。
[0069]靠背支承構件7自背后支撐靠背6??勘持С袠嫾?是剛度高于靠背6、且支撐靠背6所受到的使用者的負荷的強度構件。靠背支承構件7例如通過樹脂成型而形成,通過厚度、大小、加強肋的配置等使得剛度高于靠背6。靠背支承構件7在圖3所示的后視狀態(tài)下包括具有與靠背6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的框部30??虿?0在背面?zhèn)染哂休^大開口的開口部31。
[0070]靠背支承構件7在與靠背6的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具有向前方彎折的突出部32。即,突出部32在圖1所示的側視狀態(tài)下具有以比框部30的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適當部位彎折的形狀。在該突出部32處配置有后述的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操作構件50??勘持С袠嫾?具有自框部3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出來的連結部33。連結部33連結于支承基體3內的傾動調節(jié)機構。
[0071]<彎曲形狀變更單元>
[0072]—并參照圖5,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通過使靠背6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兩端部25前后相對移動而變更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另外,寬度方向是穿過靠背基板21的左右端部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相當于左右方向。此外,設穿過靠背基板21的上下端部的方向(大致相當于上下方向)為高度方向。
[0073]如圖3所示,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具有將靠背6的中央部24保持在限制向靠背支承構件7移動的狀態(tài)的保持部40??勘?的兩端部25做成能夠相對于靠背支承構件7前后移動的移動端部41。保持部40包括將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于靠背支承構件7的框部30的上端部的上保持部42和使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下端部卡合的下卡合部43。
[0074]上保持部42例如包括連結單元、卡定爪等,將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于靠背支承構件7的框部30的上端部。上保持部42在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及其兩旁一共三處對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進行保持。
[0075]下卡合部43包括靠背基板21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以中央部24的下端部自后方抵接的方式在靠背支承構件7的連結部33上立起的卡合壁43a。在將靠背基板21安裝于靠背支承構件7的狀態(tài)下,下卡合部43在靠背基板21的彈性作用下使中央部24的下端部自后方抵接于卡合壁43a,從而限制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動(脫離)。另一方面,當靠背6被輸入來自使用者的后背的負荷時,下卡合部43通過使中央部24的下端部向卡合壁43a的后方離開,容許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向后方位移。
[0076]下卡合部43在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卡合壁43a未解除卡合的范圍內也容許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位移。下卡合部43在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這一處對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進行保持。
[0077]另外,也可以將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為能夠在高度方向等方向上移動,而將中央部24的下端部保持為束縛狀態(tài)。此外,若限制中央部2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則也可以將中央部24的上下端部均保持為能夠在高度方向等方向上移動。
[0078]移動端部41是靠背6的能夠相對于靠背支承構件7比較自由地移動的自由端,能夠相對于靠背支承構件7前后移動。即,移動端部41能夠利用靠背6(靠背基板21)的以保持部40為支點的彈性變形而進行前后移動。移動端部41設于靠背6的與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在靠背6的與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配置有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操作構件50,通過按壓操作構件50而使移動端部41進行前后移動。
[0079]如圖1所示,操作構件50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于靠背6和靠背支承構件7中的任一方(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靠背支承構件7)。操作構件50具有用于使靠背6的中央部24和兩端部25前后相對移動的能夠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51。把持部51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具有大致L形狀,并且向靠背6的側部突出,使得使用者能夠在坐在座體4上的狀態(tài)下進行把持。
[0080]操作構件50包括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靠背6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彼此相對的相對面26、34中的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相對面34側)的基端部52和以基端部52為中心轉動的、按壓靠背6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相對面26、34中的另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相對面26側)的頂端部53。此外,如圖5所示,在靠背6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相對面26、34中的另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相對面26側)沿著頂端部53的轉動軌跡形成有能夠與頂端部53卡合的卡合槽60 ο
[0081]如圖6所示,卡合槽60在靠背6的背后沿著兩端部25的外形設置。即,卡合槽60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卡合槽60以上下跨過靠背6的與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并且以沿著靠背6的比突出部23靠近下側的傾斜形狀向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內側彎曲的方式形成。
[0082]如圖7所示,卡合槽60由具有規(guī)定的滑動性的襯套61和襯套支承構件63的保持部64形成。襯套61與操作構件50的頂端部53滑動接觸,具有與頂端部53的形狀對應的形狀。本實施方式的操作構件50的頂端部53形成為滾珠狀(球狀),襯套61形成為在截面狀態(tài)下呈圓弧狀。襯套61能夠分割為第I襯套構件61a和第2襯套構件61b。第I襯套構件61a和第2襯套構件61b能夠利用凹凸的嵌合部62進行組合。
[0083]襯套61利用襯套支承構件63固定于靠背6(靠背基板21)的背后。襯套支承構件63包括保持襯套61的保持部64和能夠與靠背基板21卡合的卡合突起65。保持部64以比襯套61的外徑小的間隔設有一對。卡合突起65在襯套支承構件63的內側向寬度方向(左右方向)突出地設置。另外,雖未圖示,但卡合突起65在襯套支承構件63的左右的適當部位設有多個。此外,襯套61和襯套支承構件63也可以通過二色成型等方法一體形成。
[0084]靠背基板21包括能夠安裝襯套支承構件63的安裝槽66。在安裝槽66中立設有多條肋67。襯套61被夾持固定在襯套支承構件63和多條肋67之間。在肋67上設有與襯套支承構件63的卡合突起65卡合的卡合孔68??ê峡?8以在寬度方向(左右方向)貫通的方式設置于肋67。通過使卡合突起65和卡合孔68卡合而將襯套支承構件63固定于靠背基板21。
[0085]操作構件50的頂端部53卡合于卡合槽60,而基端部52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旋轉軸69。旋轉軸69沿寬度方向延伸,設于靠背支承構件7?;瞬?2具有供旋轉軸69穿過的軸承孔70。設計成軸承孔70的直徑大于旋轉軸69的直徑。即,基端部52在與旋轉軸69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具有松動度。本實施方式的操作構件50通過該松動度能夠使頂端部53沿著卡合槽60在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動。
[0086]使用者在坐在座體4上的狀態(tài)下把持向靠背6的左右突出的操作構件50的把持部51,并向上方提拉。操作構件50的基端部52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靠背支承構件7,從而頂端部53以基端部52為中心向上方轉動(參照圖5)。
[0087]當頂端部53向上方轉動時,操作構件50頂入到靠背6和靠背支承構件7的彼此相對的相對面26、34之間,擴大相對面26、34之間的距離??勘持С袠嫾?比靠背6剛度高,靠背6側發(fā)生彈性變形。
[0088]靠背6的中央部24被保持部40以限制了向前方移動的狀態(tài)保持于靠背支承構件7,因而,兩端部25能夠相對于靠背支承構件7比較自由地移動。因此,靠背6的兩端部25通過操作構件50的按壓而向前方移動(參照圖5)。以圖中曲線ml表示此時的兩端部25(移動端部41)的移動軌跡。當靠背6的兩端部25向前方移動時,靠背6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曲率變大,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由形狀Cl變更為形狀C2。
[0089]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靠背6的背后由靠背支承構件7支撐著,因此,能夠利用靠背支承構件7確保強度,相應地,即使降低靠背6整體的剛度,也能承受使用者的負荷。因此,能夠賦予靠背6充分的彈性,從而大幅變更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此外,由于靠背6是使其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兩端部25前后相對移動,因此,在變更彎曲形狀時,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的間隔不會有大幅變更。
[009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設計:將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以限制了移動的狀態(tài)保持于靠背支承構件7,用操作構件50按壓設于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的移動端部41而進行前后移動。該移動端部41設于靠背6的與向前方彎折的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該突出部23是通過支撐使用者的腰部而影響坐感的部分,因此,通過使與突出部23對應的位置前后移動,能夠容易地變更使用者的落座感。例如,通過以保持使用者的腰部的方式變更靠背6的彎曲形狀,能夠防止使用者向側方偏移。
[0091]由此,根據(jù)上述的本實施方式,通過包括具有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靠背6、自背后支撐靠背6的靠背支承構件7以及通過使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兩端部25前后相對移動而變更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的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得到了能夠大幅變更靠背6的彎曲形狀并且能夠抑制支承使用者的力變小的椅子I。
[0092]另外,說明了以操作構件50的頂端部53按壓靠背6的相對面?zhèn)鹊慕Y構,但也可以是以操作構件50的頂端部53按壓靠背支承構件7的相對面?zhèn)鹊慕Y構。此外,也可以是不使用操作構件50,而是直接用手使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兩端部25前后相對移動的結構。
[0093]<靠背基板>
[0094]如圖8?圖10所示,靠背基板21包括形成其外緣部的外周框部81以及在外周框部81的內周以一定圖案形成有多個自表面(前表面)向背面(后表面)貫通的開口部87的網(wǎng)眼狀的開口形成部86??勘郴?1通過樹脂成型而一體形成。
[0095]外周框部81形成四角圓潤的大致長方形,從而形成靠背6的后視形狀。外周框部81包括在后視狀態(tài)下大致水平地左右延伸的上下邊部82、83以及穿過上下邊部82、83的左右各端部之間的左右邊部84、85。
[0096]靠背基板21的與靠背6的突出部23對應的部位做成向前方彎折的基板突出部23a。
[0097]在外周框部81的后視狀態(tài)下,左右邊部84、85以自其上端直至基板突出部23a為止逐漸加大左右寬度的方式形成。左右邊部84、85的包括基板突出部23a在內的下部的各自的左右寬度大于上下邊部82、83的各自的上下寬度。左右邊部84、85的基板突出部23a往下的部位以越往下側去越位于靠背6的寬度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
[0098]開口形成部86包括以穿過外周框部81的上下邊部82、83的方式上下延伸的多個線條體88以及將各線條體88和其左右相鄰的其他線條體88或外周框部81連結起來的多個連結部89。開口形成部86相對于外周框部81而言樹脂殘存率低,且由比外周框部81細的線條體88和連結部89形成。因此,與外周框部81相比富有撓性,在作為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的沿面的寬度方向(大致左右方向)和沿面的高度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以及作為與靠背基板21的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方向(大致前后方向)上柔軟地彈性變形。由此,實現(xiàn)了抑制了緩沖的觸底感的柔軟的落座感,并且使得由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實現(xiàn)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彎曲形狀的變形變得容易??勘郴?1的剛度由作為剛度較高的框架的外周框部81來維持。
[0099]包括外周框部81在內的整個靠背基板21甚至靠背6與剛度更高的靠背支承構件7相比整體具有適度的撓性,能夠因來自使用者的負荷、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操作等而彈性變形。
[0100]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以被限制了移動的狀態(tài)被保持于靠背支承構件7,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設于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的移動端部41被支承于靠背支承構件7的操作構件50所按壓。由此,使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相對于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向前方位移,并且通過解除按壓而使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向后方位移。
[0101]在該結構中,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并非完全固定,僅是被限制了向前方的移動,該下端部也會隨著移動端部41的前后移動而上下左右地柔軟地位移。因此,操作構件50僅需很小的力即可操作,提高了操作構件50的操作性。
[0102]雖然可以將上固定部完全固定而使靠背6彈性變形,但如果通過對上保持部42也設置適度的游隙,將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與下卡合部43同樣也做成半固定狀態(tài),則能夠使靠背6容易相對于靠背支承構件7運動,并使操作構件50的操作性更輕。
[0103]靠背基板21以使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位于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的前方(使用者側)的方式形成為在圖9的俯視狀態(tài)下整體向后方(與使用者相反一側)凸出的彎曲形狀。在外周框部81的左右邊部84、85處形成為在圖9的俯視狀態(tài)下向前方凸出的彎曲形狀,與其內側方的開口形成部86的向后方凸出的彎曲形狀在同一平面上相連。
[0104]此外,靠背基板21以比其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位(比上下中間部略靠下方的部位、與基板突出部23a等高的部位)成為向前方凸出的基板突出部23a的方式,形成為在圖10的側視狀態(tài)下向前方凸出的平緩的彎折形狀??勘郴?1在基板突出部23a的上方的左右內側彎曲成在側視狀態(tài)下向后方凸出的平緩的凹狀。在靠背基板21的上端部,側視狀態(tài)的彎曲改成向上前方凸出的彎曲形狀。
[0105]以上的靠背基板21的形狀是使用者側的前表面的形狀,通過沿著該靠背基板21的形狀形成承受面構成部20,能夠沿著使用者的腰部和后背自后方良好地支承腰部和后背,并且也能抑制靠背6外周的邊緣感。此外,靠背基板21特別使基板突出部23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向前方大幅位移,增大基板突出部23a在俯視狀態(tài)下的曲率,從而加強對使用者的腰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支撐??勘郴?1由于存在其上端部被束縛的情況,因此,越往上側曲率越小。
[0106]在圖11的主視狀態(tài)下,各線條體88以與其他線條體88不交叉的方式沿高度方向延伸,且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間部比高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向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凸出的方式彎曲。圖中曲線kl表示各線條體88在主視狀態(tài)下的彎曲基準線。該彎曲的寬度方向中央側的頂部88a位于與基板突出部23a同等的高度上。各線條體88由于也沿著靠背基板21的側視形狀彎曲(參照圖1O ),因此呈現(xiàn)向前方和寬度方向中央側凸出的三維彎曲形狀。
[0107]各線條體88的主視狀態(tài)下的曲率在基板突出部23a的高度處最大,在基板突出部23a的上方和下方隨著往端部去逐漸減小。此外,各線條體88的主視狀態(tài)下的曲率設定為越是寬度方向中央側的線條體88,曲率越小。
[0108]在各線條體88的頂部88a所在的高度部位(基板突出部23a)處,與其上方和下方相比,線條體88的數(shù)量最多。當把基板突出部23a設為靠背基板21的腰靠部(腰部支承部)時,通過在腰靠部增加主梁(線條體88)的數(shù)量而增加支承負荷。此外,如上述那樣三維彎曲的各線條體88在來自前方的負荷作用下以頂部88a被推向左右中央側和后方的方式伴有扭轉地變形。在使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動作時,各線條體88也以頂部88a被推向左右中央側和后方的方式伴有扭轉地變形,由此具有促進外周框部81的位移的功能。
[0109]因此,與各線條體88針對來自前方的負荷僅向后彎曲地變形的情況相比,靠背基板21特別是在腰靠部柔軟地變形。此外,各線條體88的彎曲形狀為夾著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CL呈對稱狀,從而通過伴有扭轉的變形進一步增加了腰靠部處的主梁數(shù)量。這一點在通過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動作加強了彎曲的情況下也一樣,使得腰靠部的俯視狀態(tài)的曲率變大,同時使得腰部的支撐力增大?;逋怀霾?3a的寬度方向中央側的部位是開口形成部86內最需要強度的部位(承受負荷最大的部位),在本實施方式中,僅在開口形成部86內最需要強度的部位(承受負荷最大的部位),于開口部87內設置了后述的架設部95ο
[0110]各線條體88的兩端部分別連接于外周框部81的上下邊部82、83,僅接近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的線條體88的兩端側向寬度方向外側傾斜,因此,該線條體88的兩端部分別連接于外周框部81的左右邊部84、85。
[0111]如圖10所示,使各線條體88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l根據(jù)靠背基板21的部位適當變化。具體而言,各線條體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l在高度方向上的上邊部82和基板突出部23a之間的中間部最大,在該中間部的上方逐漸減小尺寸tl而連接于上邊部82,在該中間部的下方逐漸減小尺寸tl后經(jīng)過腰靠部而連接于下邊部83。此外,各線條體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l設定為在寬度方向上越往中央側越大,隨著往兩端側去逐漸減小。連結部89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2設定為比上述各線條體88的任一部位的尺寸都小。
[0112]各線條體88在受到來自使用者的負荷時,除了與外周框部81—體化的兩端部以夕卜,其余部分沿著使用者的后背向后彎曲地變形,并自彎曲最大的部位(頂部88a)起向后方扭轉地變形。此時,最易向后方撓曲的是連接于外周框部81的上束縛部和頂部88a之間的中間部位。然而,由于在上束縛部和頂部88a之間的中間部位線條體88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變大,因此能抑制扭轉變形的集中。此外,由于利用左右延伸的連結部89將線條體88彼此連結起來,因此,在扭轉變形后的線條體88彼此之間不會產(chǎn)生臺階。
[0113]參照圖8、圖12,連結部89配置于多個線條體88的各自的寬度方向兩側的空隙部91,自各線條體88沿寬度方向延伸,將線條體88連結于隔著空隙部91的其他線條體88或外周框部81。連結部89在高度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有多個,并且在各線條體88的寬度方向兩側將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錯開半個間距。由此,多個連結部89在整個靠背基板21呈交錯狀配置。利用上述多個連結部89和多個線條體88,在整個靠背基板21呈交錯狀地形成了多個開口部87。即,靠背基板21的開口形成部86利用上下延伸的多個線條體88和將相鄰線條體88之間連結起來的連結部89形成為網(wǎng)眼狀。
[0114]在此,各線條體88由在高度方向彼此相連的多個線條體構成部92構成。各線條體構成部92大致分為相對于各線條體88的彎曲基準線kl以越往下側越位于寬度方向中央側的方式傾斜的線條體構成部92和以越往下側越位于寬度方向外側的方式傾斜的線條體構成部92。通過這些主視狀態(tài)下向不同方向傾斜的線條體構成部92交替相連,使得各線條體88在主視狀態(tài)下一邊曲折一邊上下延伸。該線條體88通過伸展成直線狀或彎折成波紋狀的變形,使得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動作時的高度方向上的伸縮變得容易。此外,如圖5、圖9所示,通過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功能使外周框部81的兩端部沿著向內的曲線ml移動,從而使外周框部81的兩端部之間的寬度方向上的距離縮小,由此產(chǎn)生上述伸縮。
[0115]參照圖12,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一對線條體88分別具有夾著它們之間的主視狀態(tài)下的中心線(彎曲基準線kl之間的中心線)k2彼此呈對稱狀地傾斜的線條體構成部92。由此,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一對線條體88分別以夾著中心線k2彼此呈對稱狀地曲折的方式形成。
[0116]將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一對線條體88之間連結起來的多個連結部89將一對線條體88各自的多個線條體構成部92的在寬度方向上彼此接近的端部92a之間連結起來。由此,利用線條體88和連結部89形成的各開口部87形成為高度方向中間部處的寬度大于高度方向兩端部處的寬度的六邊形。
[0117]—對線條體88之間的空隙部91的寬度小于空隙部91內的在高度方向上等間隔地排列的連結部89之間的間距,各開口部87形成為高度方向上長的縱長的六邊形。網(wǎng)眼狀的開口形成部86通過將由框狀的線條體88和連結部89形成的六邊形開口部87配置成交錯狀,能夠使這些開口部87在面方向(高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伸縮。
[0118]連結部89將主視狀態(tài)下呈六邊形的開口部87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向開口外側方凸出的頂部(線條體構成部92的端部92a)連結于相鄰的開口部87的上述頂部。由此,在使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動作時,當各線條體88彼此在寬度方向上接近地位移時,如圖13所示,連結部89將開口部87的頂部向開口內側方壓入,從而使開口部87兩側的線條體88上下拉伸地變形。其結果是,開口部87以左右壓縮且上下拉伸的方式變形。雖然連結部89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2小于各線條體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l,但在腰靠部,連結部89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t3(參照圖12)設定為大于其他部位的連結部89的尺寸t3,加強了左右壓縮開口部87的力。此外,由于腰靠部的連結部89的尺寸t3大于其他部位的連結部89的尺寸t3,因此,連結部89更接近板形狀,針對來自前方的負荷更容易在面方向上變形。
[0119]如上所述,在開口形成部86的構成腰靠部的部位,在開口部87內設有架設部95。架設部95在主視狀態(tài)下呈六邊形的開口部87內上下延伸,如圖12所示,架設部95包括在與中心線k2重合的開口中心線k3上與開口部87的上下端連接的上下的延設片96和設于上下延設片96之間的撓曲促進部97。
[0120]撓曲促進部97包括一對夾著開口中心線k3呈對稱狀地分離的架設線條體98。各架設線條體98包括相對于穿過在開口部87中彼此相對的上下邊部之間的開口中心線k3使高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向開口中心線k3側彎曲的彎曲部98a。
[0121]開口部87由包圍其外周的外周線條體(線條體88和連結部89)形成,撓曲促進部97由在主視狀態(tài)下比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98形成。撓曲促進部97借助開口中心線k3上的延設片96連接于外周線條體,因此,外周線條體的變形的影響小,能夠與開口部87獨立地單獨變形。此外,撓曲促進部97利用一對彎曲部98a容易上下?lián)锨?,并且由于一對架設線條體98之間開口也容易在左右方向上撓曲,此外也容許以上下延設片96為中心扭轉變形。
[0122]這樣的撓曲促進部97不影響開口部87的變形,獨立地柔軟地變形,容許由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導致的變形,并且承受來自使用者的負荷。
[0123]此外,與由單一的線條體形成撓曲促進部97的情況相比,由于撓曲促進部97在開口部87內大范圍地配置,因此,能夠良好地抑制使用者的身體陷入開口部87內的感覺。
[0124]以下,說明靠背基板21的作用。
[0125]首先,當來自使用者身體的向后的負荷輸入到靠背6的承受面構成部20時,同樣的負荷經(jīng)由座椅表皮材料22和緩沖材料在大致與面正交的方向上被輸入到靠背基板21的適當部位。由于該輸入,特別是開口形成部86的各線條體88以在與面正交的方向上撓曲并且使各開口部87在面方向上伸縮的方式彈性變形。
[0126]各開口部87分別為高度方向上長的縱長狀,因此,容易產(chǎn)生在寬度方向上伸縮的變形。各開口部87配置成交錯狀,因此,通過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配置連結部89,并被該連結部89在寬度方向推壓或拉扯,使得各開口部87容易在寬度方向上伸縮。設于腰靠部的架設部95穿過開口部87的高度方向,因此,不易影響開口部87的寬度方向上的變形。當各開口部87在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動作下伴隨寬度方向上的伸縮而在高度方向上伸縮時,由于架設部95的撓曲促進部97也能容許高度方向上的變形。
[0127]各開口部87在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動作下在高度方向上伸縮地變形時,在寬度方向上向開口外側方凸出的兩側部在高度方向上屈伸而良好地變形。雖然架設部95穿過開口部87的高度方向,但由于架設部95自身所具有的撓曲促進部97,也能良好地追隨開口部87的高度方向上的變形。架設部95借助一對大致同軸的延設片96連結于開口部87的外周線條體,因此,在開口部87扭轉地變形時,也能抑制與開口部87的變形互相影響。
[0128]在設有架設部95的腰靠部,雖然使用者的身體更大力地接觸,但由于也利用設于腰靠部的開口部87內的架設部95承受使用者的負荷,因此,能抑制身體的一部分陷入開口部87內那樣的感覺。此外,架設部95自身也容易變形,能抑制對柔軟的落座感的影響。通過僅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負荷的部位,于開口部87內設置不影響其變形的架設部95(閉塞部),即使在包布型的靠背6中為了獲得柔軟的落座感而使靠背基板21的網(wǎng)眼粗大(加大開口部87),緩沖材料、座椅表皮材料22也不易陷入容易承受負荷的部位的開口部87內,并且在容易承受負荷的部位不會在座椅表皮材料22留下靠背基板21的網(wǎng)眼的痕跡。
[0129]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僅被限制了向前方的位移,在通過操作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而變更俯視狀態(tài)下的彎曲形狀時,也能上下左右柔軟地位移,因此,能減輕操作構件50的操作而提高操作性。在要加強腰靠部的彎曲時,腰靠部的各開口部87在寬度方向上壓縮,但該變形不會影響架設部95,而且,在各開口部87由于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動作或來自前方的負荷而在高度方向上拉伸時,架設部95也能通過撓曲促進部97在高度方向上良好地變形。
[0130]向前方和寬度方向中央側凸出的三維彎曲形狀的各線條體88,特別是在彎曲大的部位(頂部88a)集中的腰靠部處柔軟地變形。此外,通過使各線條體88因彎曲形狀變更單元8的動作或來自前方的負荷而向后方扭轉地變形,增加了腰靠部的線條體88的數(shù)量和俯視狀態(tài)下的曲率,增加了腰部的支撐力。這樣,能使線條體88自身容易變形而獲得柔軟的落座感,并且良好地進行負荷支承。
[0131]如以上說明的那樣,上述實施方式的椅子I的承載構件(靠背6)的基板構造為,在椅子I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靠背基板21具有開口形成部86,在該開口形成部86通過以統(tǒng)一規(guī)格形成多個自靠背基板21的表面貫通至背面的開口部87,由此促進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此外,基板構造僅在開口形成部86內的特定部位具有穿過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95,架設部95包括撓曲促進部97,該撓曲促進部97以至少一部分相對于穿過相對端部之間的開口中心線k3彎曲或彎折的方式延伸。
[0132]根據(jù)該結構,設于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95在穿過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方向上容易撓曲,因此,能夠在加大開口部87而使靠背基板21的開口形成部86變柔軟的基礎上,提高其特定部位的開口部87內的樹脂殘存率,從而確??芍问褂谜叩捏w重的強度。即,開口部87內的架設部95也承受負荷,從而能夠抑制身體陷入開口部87內的感覺、接觸到開口部87的周緣部的感覺。
[0133]此外,架設部95包括自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沿著開口中心線k3延伸的延設片96。
[0134]根據(jù)該結構,架設部95的撓曲促進部97通過延設片96而自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可靠地分離出來,且撓曲促進部97容易獨立地變形,架設部95也容易以延設片96為中心扭轉地變形,從而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
[0135]此外,撓曲促進部97包括夾著開口中心線k3呈對稱狀地分離的架設線條體98。
[0136]根據(jù)該結構,形成撓曲促進部97在開口部87內再形成開口的外觀,在承受負荷時容易在面方向上變形,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并且,利用分離的架設線條體98在開口部87的大范圍內配置了閉塞構件,能夠良好地抑制身體陷入開口部87內的感覺等。
[0137]此外,開口部87由包圍其外周的外周線條體(線條體88和連結部89)形成,撓曲促進部97由比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98形成。
[0138]根據(jù)該結構,利用比開口部87的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98使得架設部95更容易變形,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
[0139]此外,開口部87形成為主視狀態(tài)下呈六邊形,架設部95被設置成穿過開口部87的主視圖中彼此相對的一對相對邊部之間。
[0140]根據(jù)該結構,利用架設部95的伸縮確保了六邊形開口部87的變形的容易度,能夠使落座感更加柔軟。
[0141]此外,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6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側突出的身體支承部(突出部23),架設部95形成于包含突出部23的部位。
[0142]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身體陷入到靠背6中容易受到負荷作用的突出部23處的開口部87內的感覺等。此外,只要突出部23位于與使用者的腰部相當?shù)奈恢茫湍軌蛟谄谕尤彳浀闹С械牟课豢煽康孬@得柔軟的落座感。
[0143]此外,靠背6在靠背基板21的表面具有緩沖材料。
[0144]根據(jù)該結構,在具有緩沖材料的包布型的靠背6中,即使為了獲得柔軟的落座感而加大靠背基板21的開口部87,由于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負荷的特定部位設有架設部95,因此在容易承受負荷的特定部位,緩沖材料也不易陷入開口部87內,在靠背6的表面也不易留下開口部87的痕跡,能夠良好地維持靠背6的表面的外觀。
[0145]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椅子I的承載構件(靠背6)的基板構造中,椅子I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20的靠背基板21,包括外周框部81和配置于其內側的多個線條體88,由此促進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此外,靠背基板21呈如下的彎折或彎曲形狀:其面方向內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比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突出。此外,多個線條體88各自以不與其他線條體88交叉的方式沿著面方向內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間部比高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向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彎曲或彎折,多個線條體88的彎折形狀或彎曲形狀夾著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中心線CL呈對稱狀。
[0146]根據(jù)該結構,針對以與面正交的方向輸入到靠背基板21的負荷,各線條體88不僅單純地彎曲變形,還以高度方向上的兩端部為中心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地變形,加大了各線條體88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的變形量??勘郴?1雖然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突出地在寬度方向上彎曲,但各線條體88的變形量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變大,因此,作為線條體集合物的靠背基板21的彎曲也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變大,靠背基板21整體以在寬度方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的方式變形。多個線條體88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間部位于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的方式彎曲或彎折,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落座負荷的相當于各線條體88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間部的位置,線條體88密集地配置,因此,不用加厚靠背基板21就能容易地支承負荷。這樣,能夠使線條體88自身容易變形而獲得不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的柔軟的落座感,并且能夠在抑制靠背基板21的厚度的基礎上實現(xiàn)良好的負荷支承。
[0147]此外,在多個線條體88各自的寬度方向兩側的空隙部91形成有連結部89,該連結部89自各線條體88沿寬度方向延伸,將各線條體88連結于夾持空隙部91的對側,連結部89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各線條體88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148]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各線條體88的過度的變形,且使各線條體88有聯(lián)系地變形,并且減小連結部89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從而確保承載構件的適度的變形。
[0149]此外,對于多個線條體88的彎曲形狀的曲率,與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側的線條體88相比,越是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的線條體88其曲率越小。
[0150]根據(jù)該結構,越靠近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中央側,與寬度方向兩端側相比線條體88的變形量越小,因此,靠背基板21整體不是以寬度方向中央部24為中心彎折那樣地變形,而是以在寬度方向中央部24留出一定程度的寬度地彎曲的方式變形,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利用靠背基板21整體在寬度方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那樣的變形。
[0151]此外,多個線條體88中的位于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的線條體以穿過外周框部81的高度方向上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方式延伸。
[0152]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在靠背基板2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24設定與寬度方向兩端部25相比抑制了變形的部位,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利用靠背基板21整體在寬度方向上包圍使用者的身體那樣的變形。
[0153]此外,多個線條體88分別在其朝向寬度方向中央側的頂部88a的高度方向上的兩端側,向外周框部81的寬度方向上的端部側彎曲或彎折。
[0154]根據(jù)該結構,各線條體88向外周框部81的寬度方向上的端部側彎曲或彎折,從而與外周框部81連接,因此,能夠使各線條體88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那樣的變形變得更容易,使各線條體88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的變形量更大。
[0155]此外,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6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側突出的身體支承部(突出部23),多個線條體88以朝向寬度方向上的中央側的頂部88a位于突出部23的方式形成。
[0156]根據(jù)該結構,利用各線條體88的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扭轉那樣的變形使得靠背6的身體支承部柔軟地變形,因此,只要突出部23位于與使用者的腰部相當?shù)奈恢?,就能夠在期望更加柔軟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獲得柔軟的落座感。
[0157]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承載構件除了座體4和靠背6以外,也可以是腰靠、頭枕等。承載構件不限定于通過在靠背基板21設置緩沖材料和表皮等而使靠背基板21構成承載構件的一部分的承載構件,也可以由靠背基板21構成整個承載構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承受面構成部20包括靠背基板21以及覆蓋其前表面的聚氨酯緩沖材料和表皮材料等的結構,但也可以是聚氨酯以外的緩沖材料,或者也可以是僅由表皮材料覆蓋靠背基板21的結構。
[015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將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保持為移動制限狀態(tài),使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前后移動的結構,但也可以是保持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25,使靠背6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前后移動的結構。
[0159]也可以是一部分線條體88由線條體構成部92形成的結構。也可以是將各部位的彎曲形狀改成彎折形狀,將彎折形狀改成彎曲形狀的結構。彎折形狀也可以不僅是單一的彎折,而是包括多個彎折的形狀。
[0160]作為架設部95的變形例,也可以是上下端部與開口部87的相對端部或延設片96連續(xù)設置的薄板狀。在該情況下,薄板狀的架設部整體成為撓曲促進部,能夠獲得與上述等同的作用效果。
[0161]而且,上述結構是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0162]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163]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SP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開口部的大小也能獲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能夠良好地維持承載構件的表面的外觀。
[0164]此外,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能夠獲得使構成基板的線條體自身容易變形而不影響向特定方向的變形的柔軟的落座感,并且能夠在抑制基板厚度的基礎上實現(xiàn)良好的負荷支承。
[0165]附圖標記說明
[0166]1:椅子;6:靠背(承載構件);20:承受面構成部;21:靠背基板(基板);23:突出部(身體支承部);81:外周框部;86:開口形成部;87:開口部;88:線條體(外周線條體);88a:頂部;89:連結部(外周線條體);91:空隙部;95:架設部;96:延設片;97:撓曲促進部;98:架設線條體;k3:開口中心線;CL:寬度方向中心線(橫向中心線)。
【主權項】
1.一種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通過在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的基板設有開口形成部,從而促進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在該開口形成部以統(tǒng)一規(guī)格形成多個自所述基板的表面貫通至背面的開口部,其中, 僅在所述開口形成部內的特定部位具有穿過所述開口部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架設部,所述架設部具有撓曲促進部,該撓曲促進部以至少一部分相對于穿過所述相對端部之間的開口中心線彎曲或彎折的方式延伸。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架設部具有自所述開口部的相對端部沿著所述開口中心線延伸的延設片。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撓曲促進部具有架設線條體,該架設線條體夾著所述開口中心線呈對稱狀地分離。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開口部由包圍其外周的外周線條體形成, 所述撓曲促進部由比所述外周線條體細的架設線條體形成。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開口部以在主視圖中呈六邊形的方式形成, 所述架設部以穿過所述開口部的主視形狀中的彼此相對的一對相對邊部之間的方式設置。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椅子中的與使用者接觸而承受負荷的承受面構成部的基板包括外周框部和配置于其內側的多個線條體,從而促進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上的彈性變形,在該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中, 所述基板呈現(xiàn)以其面方向內的橫向上的中央部相對于所述橫向上的兩端部向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突出的方式彎折或彎曲的形狀, 所述多個線條體各自以不與其他線條體交叉的方式沿所述面方向內的縱向延伸,并且以所述縱向上的中間部比所述縱向上的兩端部向所述橫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彎曲或彎折, 所述多個線條體的彎折形狀或彎曲形狀夾著所述基板的橫向中心線呈對稱狀。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在所述多個線條體各自的所述橫向上的兩側的空隙部形成有連結部,該連結部自各線條體沿所述橫向延伸,將所述各線條體連結于夾著所述空隙部的對側, 所述連結部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各線條體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8.根據(jù)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多個線條體的彎曲形狀的曲率為,與所述基板的所述橫向上的兩端側的線條體相比,越是中央側的線條體其曲率越小。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多個線條體中位于所述橫向上的中央側的線條體以穿過所述外周框部的縱向上的相對端部之間的方式延伸。10.根據(jù)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子的承載構件的基板構造,其中, 所述多個線條體分別在比其朝向所述橫向上的中央側的頂部靠近所述縱向上的兩端側的位置,向所述外周框部的所述橫向上的端部側彎曲或彎折。
【文檔編號】A47C7/40GK105934179SQ201580004908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6日
【發(fā)明人】益永浩, 筑地宏明, 五十嵐僚, 井澤晶, 井澤晶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岡村制作所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阿克陶县| 衡阳县| 璧山县| 增城市| 九龙县| 商洛市| 凤山市| 滨州市| 哈密市| 抚州市| 台北县| 怀化市| 靖宇县| 佳木斯市| 汤阴县| 塔城市| 浏阳市| 揭阳市| 利川市| 长兴县| 凤阳县| 绥芬河市| 会理县| 梅州市| 贵阳市| 桂林市| 永安市| 祥云县| 太仆寺旗| 黑水县| 岑巩县| 宝应县| 广灵县| 岫岩| 饶阳县| 沛县| 通城县| 福贡县| 九江县| 平山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