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服裝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貼袋裝置。
背景技術:
貼袋機主要應用于牛仔褲、襯衫及其他衣服的口袋縫制作業(yè),平針縫制和套結可以一次完成,還適用于服裝加工中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部位的縫合。近年來,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企業(yè)渴望有自動程度更高的貼袋機,同時也希望貼袋機能縫制出更多花樣的產品,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手工貼袋依賴員工對貼袋的理解程度熟練程度,且因人而異返工率高,口袋折邊效率低,難以滿足如今大規(guī)模的生產,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貼袋裝置,效果好。
一種貼袋裝置,包括工作臺、透氣網、吸氣機構、縫紉機構、貼袋機構;
工作臺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透氣網置于通孔的內側;吸氣機構與通孔的底端連接以用于形成自上往下流動的氣流;
縫紉機構包括機架、機針,機架安裝在工作臺上,機針安裝在機架上;
貼袋機構包括底板、成型板、第一壓板、連接件、第二壓板,底板可移動安裝在工作臺上,底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容納槽;成型板置于容納槽的內側,成型板上設有成型槽,成型槽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和第二位置狀態(tài),當成型槽處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成型槽置于通孔的正上方;當成型槽處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成型槽處于機針的正下方;第一壓板通過連接件與底板鉸接,第一壓板至少具有第三位置狀態(tài),當第一壓板處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第一壓板在底板上的投影位于成型槽的內側;第二壓板與底板鉸接,第二壓板上設有縫紉槽,第二壓板至少具有第四位置狀態(tài),當第二壓板處于第四位置狀態(tài)時,縫紉槽在底板上的投影覆蓋在成型槽上。
優(yōu)選的,第一壓板、連接件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第一壓板、兩個連接件均關于成型槽對稱布置;
成型板與容納槽可拆卸連接;成型槽、縫紉槽均為對稱結構。
優(yōu)選的,底板上設有定位線。
優(yōu)選的,定位線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定位線關于成型槽對稱布置。
優(yōu)選的,吸氣機構包括氣泵、氣管,氣泵通過氣管與通孔的底端連接。
本發(fā)明中,移動底板,將成型槽置于通孔的正上方,將口袋布置于成型槽內,啟動氣泵,利用氣管進行吸氣,在氣壓的作用下,口袋布能夠很好的與成型槽貼合,口袋布折邊整齊、快速,效果好;而后,利用第一壓板壓住口袋布,再將其他布料鋪在第一壓板上;在將第二壓板壓在布料上,移動底板,將縫紉槽置于機針的正下方,讓機針靠著縫紉槽的側壁移動,利用縫紉機構將口袋布和布料縫紉起來,縫紉速度快、質量好,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結合;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詳細說明。
參照圖1: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貼袋裝置,包括工作臺1、透氣網2、吸氣機構、縫紉機構、貼袋機構。
工作臺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3;透氣網2置于通孔3的內側;吸氣機構與通孔3的底端連接以用于形成自上往下流動的氣流。
縫紉機構包括機架4、機針5,機架4安裝在工作臺1上,機針5安裝在機架4上。
貼袋機構包括底板6、成型板7、第一壓板8、連接件9、第二壓板10,底板6可移動安裝在工作臺1上,底板6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容納槽11;成型板7置于容納槽11的內側,成型板7上設有成型槽12,成型槽12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狀態(tài)和第二位置狀態(tài),當成型槽12處于第一位置狀態(tài)時,成型槽12置于通孔3的正上方;當成型槽12處于第二位置狀態(tài)時,成型槽12處于機針5的正下方;第一壓板8通過連接件9與底板6鉸接,第一壓板8至少具有第三位置狀態(tài),當第一壓板8處于第三位置狀態(tài)時,第一壓板8在底板6上的投影位于成型槽12的內側;第二壓板10與底板6鉸接,第二壓板10上設有縫紉槽13,第二壓板10至少具有第四位置狀態(tài),當第二壓板10處于第四位置狀態(tài)時,縫紉槽13在底板6上的投影覆蓋在成型槽12上。
進一步的,第一壓板8、連接件9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第一壓板8、兩個連接件9均關于成型槽12對稱布置。
成型板7與容納槽11可拆卸連接;成型槽12、縫紉槽13均為對稱結構;在縫紉口袋時,需要縫紉兩個對稱的口袋,因此,根據口袋的左右位置,選擇不同位置的第一壓板8、連接件9,再利用縫紉槽13上側壁的不同位置進行縫紉即可。
進一步的,底板6上設有定位線;便于對布料進行對位,保證縫紉效果。
進一步的,定位線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定位線關于成型槽12對稱布置;在進入縫紉不同位置的口袋時,定位更加方便。
進一步的,吸氣機構包括氣泵14、氣管15,氣泵14通過氣管15與通孔3的底端連接。
移動底板6,將成型槽12置于通孔3的正上方,將口袋布置于成型槽12內,啟動氣泵14,利用氣管15進行吸氣,在氣壓的作用下,口袋布能夠很好的與成型槽12貼合,口袋布折邊整齊、快速,效果好;而后,利用第一壓板8壓住口袋布,再將其他布料鋪在第一壓板8上;在將第二壓板10壓在布料上,移動底板6,將縫紉槽13置于機針5的正下方,讓機針5靠著縫紉槽13的側壁移動,利用縫紉機構將口袋布和布料縫紉起來,縫紉速度快、質量好,效果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