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來把織筘固定在織機的筘座上的方法及其織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來把織筘固定在織機的筘座上的方法,其中使織筘設置一上部型材,一個裝在筘座上的下部型材,以及位于兩個型材之間的筘片,還涉及用于實現(xiàn)該方法的織筘。
背景技術:
已知下部型材是以一夾緊連接,例如棱鍵,固定在筘座上的。在織造速度很高時,也就是當數(shù)量級為1,000緯/分或更高時,發(fā)現(xiàn)織筘的筘片在下部型材的內斷裂。
還知道在織筘的一端或兩端設有堅強鋼材所制的加固桿,它們與筘片相適應,并與筘片相平行地設在上部與下部型材之間。這種加固桿可以是直的或具有一個或幾個彎曲處。如果這種加固桿設置在織筘的引緯側的話,則將使應該直接設置在布邊或織筘上的主噴嘴和緯紗切斷裝置的安裝發(fā)生困難。如果這種加固桿設置在織筘的對面一側時,于是將使斷緯自停裝置或緯紗拉伸裝置的安裝發(fā)生困難,因為它們同樣必須直接裝在織物邊緣或織筘上的。這將在許多情況下導致織物具有一較寬的廢料邊。另外在由堅強鋼材制的加固桿區(qū)域內還會出現(xiàn)布邊區(qū)域內的條紋。此外在高的織造速度下這種加固桿只能以不充分的方式來防止織筘的筘片在織筘的下部型式中斷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用來把織筘固定在織的筘座上的方法及其織筘,藉助它能基本上消除織筘筘片斷裂的危險。
此任務是這樣來解決的,即提供一種用來把一織筘固定在一織機的一筘座上的方法,其中使織筘設置一上部型材,一裝在筘座上的下部型材,以及位于它們之間的筘片,其特征在于將織筘的上部型材至少在一個端部的區(qū)域內藉助一基本上在織筘的縱向延伸的連接元件而固定在筘座上,以防止沿此縱向的運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用于實現(xiàn)上述方法的織筘,其中,織筘的上部型材至少在一個端部的區(qū)域內設置有用于連接元件的固定機構。
在上述織筘中,至少一個固定機構是固定在上部型材的U-形凹槽內。
在上述織筘中,至少有一個部件是通過粘接劑固定到織筘的上部型材上。
在上述織筘中,固定機構的至少一個部件是焊接在織筘的元件上。
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可由以下在附圖中所示的實施方案和從屬權利要求中的說明來獲知。
圖1表示按本發(fā)明的用來把一織筘固定在筘座上的裝置的立體視圖;圖2表示沿著圖1中的平面II的截面圖;圖3表示沿著圖1中的平面III的截面圖;圖4表示沿著圖1中的平面IV的截面圖;圖5表示按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方案的立體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和2中所示的織筘1具有許多相鄰設置成一列的筘片2。筘片2大約在其中部具有一U-形的溝槽,它們共同構成一個緯紗用的導紗通道3。筘片2固定在上部型材4和下部型材5之間。筘片2僅在上部型材4中而且在下部型材5中藉助于所謂的連接螺旋7,8以一預定的距離互相保持。筘片2與連接螺旋7和8以及支撐桿9和10粘合在上部型材4和下部型材5內。下部型材5藉助一棱鍵11和螺栓13固定在一筘座12上。筘座12是以熟知的方法藉助筘座腳固定在一與筘座12相平行的筘座軸上。
在織筘1上還附加裝有一縱向延伸的連接板14,它基本上沿織筘1的縱向A而延伸,并防止織筘1在此縱向A上的運動。連接板14在此實施例中是裝在織筘1的引緯側。這個例如由鋼材制的連接板14在橫向B上具有一數(shù)量級為2毫米的厚度。其高度的數(shù)量級為15毫米。此外連接板14還有一數(shù)量級約為100毫米至200毫米的長度。
連接板14的端部15對織筘1以一定距離同筘座12相連接。在端部15上裝有一固定部件17,它藉助一螺旋連接16安裝在一固定在筘座12上的支撐件18上。該固定是與下部型材的固定相應地也就是藉助于一棱鍵19和螺栓20來實現(xiàn)的。
支撐件18具有一彎曲的板材形狀,它在噴氣織機上還可如圖1和3所示用來保持一個或幾個主噴嘴21,22。為此有一個握持器23藉助螺栓24來把兩個主噴嘴21,22固定在支撐件18上。主噴嘴21,22的噴氣管25,26的管端藉另一個握持器27和螺栓28同樣固定在支撐件18上。
屬于織筘1的連接板14的端部29是裝在織筘1的上部型材4上。這里有一板條30嵌入在型材4的從筘片2向外延伸的U-形凹槽內。此板條30大約同粘合在上部型材4的凹槽中的織筘1的筘片2的上部區(qū)域一樣寬,因此板條30能在上部型材4的凹槽中與筘片2相配合。板條30連接在織筘1的第一筘片2A和連接螺旋7的端部上。支撐桿9在第一筘片2A和連接螺旋7上方經過一定長度而向外延伸。板條30同支撐桿9一起粘合在上部型材4上。此外支撐桿9能焊接在板條30上。板條30與上部型材4之間需要有一較強的連接,因為此連接必須承受相當大的力。在所述的實施方案中,在織筘1的上部型材4的背面還附加粘合一塊支撐板條32。連接板14是設置在板條30和支撐板條32之間,并用螺栓31來固定。板條30最好由鋼材制成,因為這對于藉螺栓31來固定連接板14較為有利。在實施例中連接板14的厚度基本上與上部型材4的后腿33(見圖2)的厚度相一致于是在螺栓31擰緊后,板條30與支撐板條32基本上被安排成互相平行。此結構對于上部型板4由鋁或其他輕金屬制成的、其本身具有較低強度的織筘而言尤為適用。
在一略作變更的實施方案中,連接板14是藉助一螺栓直接緊固在織筘1的上部型材4上。這種解決辦法對于織筘1的上部型材4由鋼材或其他具有高強度的材料制成的情況是較為有利的。
在圖5中表示了一個同樣具有以上所述優(yōu)點的實施方案,但其中的一連接板34是設置在織筘1的對面一側,也就是位于引緯的對面一側,連接板34同圖1所示的實施方案一樣,以其一端39同織筘1的上部型材4相連接,并以另一端40同一支撐件35相連接。在同樣是一倒棱邊緣的板材所制的支撐件35上裝有一斷緯自停裝置36和/或一緯紗拉伸裝置37,所以它們直接設置在織筘1的旁邊。斷緯自停裝置36和拉伸裝置37各藉助一螺栓41和42固定在支撐件35上。
在另一個未表示的實施方案中規(guī)定,不僅在與圖1相應的織筘1的引緯側設有一連接板14,而且在與圖5相應的對面一側也設有一連接板34。
安裝一個或兩個在縱向延伸的連接板14,34,其目的在于消除織筘1特別是上部型材4和筘片2在織造過程中在縱向A上的振動。連接板14和/或34承受阻止上部型材4向引緯側和向相反方向移動的拉力和壓力。連接板14和34是這樣來設計的,使它們有足夠的強度以便在壓力下不會撓曲。經過計算,連接板14或34具有一厚度為2毫米和高度為15毫米時便能在織造速度為1,200緯/分和相應的打緯次數(shù)下的作用力下有足夠的抗撓曲強度。
沿縱向延伸的連接板14和/或34在所有情況下較少地妨礙織筘1的端部6在主噴嘴21,22區(qū)域內和/或織筘1的端部38在斷緯自停裝置36或拉伸裝置37區(qū)域內在橫向B上的移動??楏?在區(qū)域6和38內的可動性對于中間區(qū)域并不受到限制。這可這樣來實現(xiàn),即連接板14和/或34是相當長的,致使對于橫向B上的彎曲沒有太大的阻力來對抗。從而保證不會由于織筘1在橫向B上不同的可動性而在織物邊緣區(qū)出現(xiàn)條紋或甚至不均勻性。由于上部型材4在縱向A上的運動和振動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所以織物1的筘片2在下部型材5的區(qū)域內應力很低,從而明顯地減少了筘片在此區(qū)域內斷裂的危險。
縱向延伸的連接板14或34不一定必須制成板狀的外形,它例如可制成圓形或帶棱角的具有任意截面的桿,但它必須這樣來設置,使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織筘1在縱向A上的運動,但織筘1在橫向B上的移動是容許的。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能采用繩索,特別是鋼絲繩或塑料繩來作為連接元件。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所示和所述的實施例。在由后附的權利要求所規(guī)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很容易作出其他的改變和/或另外的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來把一織筘(1)固定在一織機的一筘座(12)上的方法,其中使織筘(1)設置一上部型材(4),一裝在筘座(12)上的下部型材(5),以及位于它們之間的筘片(2),其特征在于將織筘(1)的上部型材(4)至少在一個端部(6,38)的區(qū)域內藉助一基本上在織筘(1)的縱向延伸的連接元件(14,34)而固定在筘座(12)上,以防止沿此縱向(A)的運動。
2.一種用于實現(xiàn)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織筘,其特征在于,織筘(1)的上部型材(4)至少在一個端部(6,38)的區(qū)域內設置有用于連接元件(14,34)的固定機構(30,31,32)。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織筘,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固定機構(30)是固定在上部型材(4)的U-形凹槽內。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織筘,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個部件(30,32)是通過粘接劑固定到織筘(1)的上部型材(4)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織筘,其特征在于,固定機構(30,32)的至少一個部件(30,32)是焊接在織筘(1)的元件(9)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來把一織筘(1)固定在一織機的一筘座(12)上的方法,其中使織筘(1)設置一上部型材(4),一裝在筘座(12)上的下部型材(5),以及位于它們之間的筘片(2),其中,將織筘(1)的上部型材(4)至少在一個端部(6,38)的區(qū)域內藉助一基本上在織筘(1)的縱向延伸的連接元件(14,34)而固定在筘座(12)上,以防止沿此縱向(A)的運動,還涉及一種用于實現(xiàn)上述方法的織筘,其中,織筘(1)的上部型材(4)至少在一個端部(6,38)的區(qū)域內設置有用于連接元件(14,34)的固定機構(30,31,32)。
文檔編號D03D49/60GK1515716SQ0313688
公開日2004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1999年5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J·維爾赫爾斯特, J·皮厄斯, J 維爾赫爾斯特, 蛩 申請人:皮克諾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