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塊凸頭、魔塊凹槽及連接組裝魔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魔塊凸頭、魔塊凹槽及連接組裝魔塊。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和自由端,自由端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連接端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和第二三角形組成。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下槽口和上槽口,側(cè)面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上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下槽口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和第四等腰梯形組成,正對側(cè)面槽口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和第六等腰梯形組成。組裝連接魔塊包括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本實用新型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連接結(jié)實、可靠、穩(wěn)定,插拔具有方向性等優(yōu)點。
【專利說明】魔塊凸頭、魔塊四槽及連接組裝魔塊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件,特別涉及魔塊凸頭、魔塊凹槽及連接組裝魔塊。
【背景技術(shù)】
[0002]現(xiàn)有技術(shù)模塊型式不合理;結(jié)構(gòu)不結(jié)實、不穩(wěn)定;應用在玩具上,拼接方法過于簡單,且不靈活多變、不好玩;應用在線上游戲方面,益智功能不強;應用于組合兒童家具及建筑物部件上不結(jié)實、不合理、變化少、不能重復使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連接結(jié)實、可靠、穩(wěn)定,插拔具有方向性的魔塊凸頭、魔塊凹槽及連接組裝魔塊。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魔塊凸頭,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和自由端,自由端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連接端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為全等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和第二等腰梯形為全等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與第二等腰梯形的長底邊重合,第一等腰梯形的短底邊與第二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第二等腰梯形的短底邊與第一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和第二三角形組成,第一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的腰、第二矩形的自連接端至自由端的邊、以及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第二三角形的三條邊為: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以及側(cè)面與第一矩形的交界線。
[0005]上述魔塊凸頭,等腰梯形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0006]上述魔塊凸頭,等腰梯形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0007]魔塊凹槽,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下槽口和上槽口,側(cè)面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上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和第二等腰梯形為全等等腰梯形,并且第一等腰梯形和第二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短底邊;下槽口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和第四等腰梯形組成,第三等腰梯形與第二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四等腰梯形的長底邊與第三等腰梯形的長底邊長度相等,正對側(cè)面槽口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和第六等腰梯形組成,第五等腰梯形與第一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六等腰梯形與第四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與魔塊凹槽內(nèi)壁相鄰的第一內(nèi)側(cè)壁面和第二內(nèi)側(cè)壁面均是由共頂點的第三三角形、第四三角形、第五三角形、第六三角形、第七三角形和第八三角形組成,第三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五等腰梯形的腰、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五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四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六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五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四等腰梯形的腰、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六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三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七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二等腰梯形的腰、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八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的腰、第一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一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
[0008]上述魔塊凹槽,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的短底邊的交點與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A線段,第一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第三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B線段,垂直于A線段和B線段所在的平面且垂直足為A線段和B線段交點的垂線為C,所述頂點位于垂線C上。
[0009]上述魔塊凹槽,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0010]上述魔塊凹槽,第一等腰梯形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0011]組裝連接魔塊,包括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和自由端,自由端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連接端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為全等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和第二等腰梯形為全等等腰梯形;在魔塊凸頭上: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與第二等腰梯形的長底邊重合,第一等腰梯形的短底邊與第二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第二等腰梯形的短底邊與第一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和第二三角形組成,第一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的腰、第二矩形的自連接端至自由端的邊、以及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第二三角形的三條邊為: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以及側(cè)面與第一矩形的交界線;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下槽口和上槽口,側(cè)面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上槽口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在魔塊凹槽上:第一等腰梯形和第二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短底邊;下槽口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和第四等腰梯形組成,第三等腰梯形與第二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四等腰梯形的長底邊與第三等腰梯形的長底邊長度相等,正對側(cè)面槽口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和第六等腰梯形組成,第五等腰梯形與第一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六等腰梯形與第四等腰梯形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與魔塊凹槽內(nèi)壁相鄰的第一內(nèi)側(cè)壁面和第二內(nèi)側(cè)壁面均是由共頂點的第三三角形、第四三角形、第五三角形、第六三角形、第七三角形和第八三角形組成,第三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五等腰梯形的腰、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五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四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第五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六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五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四等腰梯形的腰、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六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第四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腰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三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七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二等腰梯形的腰、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二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八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的腰、第一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以及第一等腰梯形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的連線;第五等腰梯形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的短底邊長度,第三等腰梯形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的短底邊長度。
[0012]上述組裝連接魔塊,第一等腰梯形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0013]上述組裝連接魔塊,第一等腰梯形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實用新型魔塊凸頭、魔塊凹槽及連接組裝魔塊能組裝成開發(fā)兒童智力的建筑模型及生活用品模型,尺寸放大后能組裝成有變化、能拆解的兒童家具及建筑物部件,能重復使用,有利于環(huán)保,并能開發(fā)成為線上益智游戲。
[0016]本實用新型可以應用于以下幾個行業(yè):1、拼接玩具——《完美虎頭》(以建筑仿真、建筑模型、幾何模型、仿真生活場景和用品為主);2、線上游戲——《異構(gòu)空間》(用虛擬模塊組合成幾何形狀、生活場景等);3、組合魔塊一一《天工魔塊》(以兒童家具、建筑物及建筑部件為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主視圖;
[0018]圖2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仰視圖;
[0019]圖3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另一個方向上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0]圖4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另一個方向上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1]圖5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另一個方向上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2]圖6為圖1-5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形狀示意圖;
[0023]圖7為圖1-5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下槽口形狀示意圖;
[0024]圖8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自魔塊凹槽的上槽口插入魔塊凹槽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5]圖9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自魔塊凹槽的下槽口插入魔塊凹槽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6]圖10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自魔塊凹槽的側(cè)面槽口插入魔塊凹槽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7]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切一刀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8]圖12為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切一刀時另一個方向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9]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正切兩刀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0030]圖14為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正切兩刀時另一個方向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1]圖15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側(cè)切兩刀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2]圖16為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在側(cè)切兩刀時另一個方向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3]圖17為圖11所示兩個組裝連接魔塊拼接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4]圖18為圖13及圖14所示兩個組裝連接魔塊拼接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5]圖19為圖15及圖16所示兩個組裝連接魔塊上側(cè)兩刀平面拼接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6]圖中:1-連接端,2-自由端,3-第二矩形,4-第二等腰梯形,5-第一等腰梯,7-第一三角形,8-第二三角形,9-側(cè)面槽口,10-下槽口,11-上槽口,12-第三等腰梯形,13-第四等腰梯形,14-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15-第五等腰梯形,16-第六等腰梯形,17-第三三角形,18-第四三角形,19-第五三角形,20-第六三角形,21-第七三角形,22-第八三角形,23-頂點,24-梯形槽口,25-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7]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施例組裝連接魔塊包括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I和自由端2,自由端2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5,連接端I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3,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為全等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4,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為全等等腰梯形;在魔塊凸頭上: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重合,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與第二矩形3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與第一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7和第二三角形8組成,第一三角形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二矩形3的自連接端I至自由端2的邊、以及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第二三角形8的三條邊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以及側(cè)面與第一矩形的交界線。
[0038]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 9、下槽口 10和上槽口 11,側(cè)面槽口 9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4,上槽口 11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5,在魔塊凹槽上: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短底邊;下槽口 10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12和第四等腰梯形13組成,第三等腰梯形12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與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長度相等,正對側(cè)面槽口 9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14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15和第六等腰梯形16組成,第五等腰梯形15與第一等腰梯形5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六等腰梯形16與第四等腰梯形13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與魔塊凹槽內(nèi)壁14相鄰的第一內(nèi)側(cè)壁面和第二內(nèi)側(cè)壁面均是由共頂點23的第三三角形17、第四三角形18、第五三角形19、第六三角形20、第七三角形21和第八三角形22組成,第三三角形1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五等腰梯形1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四三角形18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五三角形19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六三角形20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七三角形21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八三角形22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的交點與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A線段,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B線段,垂直于A線段和B線段所在的平面且垂直足為A線段和B線段交點的垂線為C,所述頂點23位于垂線C上。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5/3,第一等腰梯形5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I ;如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為5厘米,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為3厘米,第一等腰梯形5的高為5厘米。
[0039]在本實施例中,每個組裝連接魔塊為2凸2凹,即具有兩個魔塊凸頭和兩個魔塊凹槽,兩個組裝連接魔塊之間通過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進行連接固定;組裝連接魔塊上開設(shè)有通孔25,使得單體組裝連接魔塊重量輕、節(jié)省材料,還可以作為預留穿線孔使得穿線方便。在其它實施例中,每個組裝連接魔塊也可以為I凸三凹、I凹3凸、4凸或4凹等形式,均可以實現(xiàn)兩個組裝連接魔塊之間通過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進行連接固定。在相互配合的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中:第五等腰梯形15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5的短底邊長度,第三等腰梯形12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5的短底邊長度;這樣在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插入魔塊凹槽的時候,魔塊凸頭能夠很緊固地卡在魔塊凹槽內(nèi)。
[0040]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自魔塊凹槽的上槽口插入魔塊凹槽;如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自魔塊凹槽的下槽口插入魔塊凹槽;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自魔塊凹槽的側(cè)面槽口插入魔塊凹槽。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具有三面性,即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可以從魔塊凹槽的側(cè)面槽口 9、下槽口 10和上槽口 11三個方向非常方便地插入到魔塊凹槽中,而魔塊凸頭和魔塊凹槽的結(jié)構(gòu)使得魔塊凸頭插入魔塊凹槽后只能從插入方向的反方向撥出,使得魔塊凸頭從魔塊凹槽撥出的時候具有單向性,并且魔塊凸頭也能夠非常方便地從魔塊凹槽內(nèi)撥出。
[0041]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組裝連接魔塊上切一刀的時候,魔塊凹槽剛好與所述模塊凸頭的外形相吻合,這時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只能從魔塊凹槽的梯形槽口 24插入,拼接后的結(jié)構(gòu)如圖17所示。
[0042]如圖13和圖14所示,在組裝連接魔塊上正切兩刀的時候,魔塊凹槽與所述模塊凸頭的外形不完全吻合,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可以從魔塊凹槽的上下兩個梯形槽口 24插入,正兩刀平面拼接后的結(jié)構(gòu)如圖18所示。[0043]如圖15和圖16所示,在組裝連接魔塊上側(cè)切兩刀的時候,魔塊凹槽與所述模塊凸頭的外形不完全吻合,魔塊凸頭的第二矩形3可以從魔塊凹槽的上方梯形槽口 24或一側(cè)的梯形槽口 24插入;側(cè)兩刀平面拼接后的結(jié)構(gòu)如圖19所示。
[0044]圖1-5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組裝連接魔塊的魔塊凹槽是在圖15中所示魔塊凹槽的基礎(chǔ)上再切一刀形成的。
[0045]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chǔ)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quán)利要求】
1.魔塊凸頭,其特征在于,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I)和自由端(2),自由端(2)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5),連接端(I)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3),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為全等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4),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為全等等腰梯形;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重合,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與第二矩形(3)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與第一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7)和第二三角形(8)組成,第一三角形(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二矩形(3)的自連接端(I)至自由端(2)的邊、以及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第二三角形(8)的三條邊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交界線一 端的對角線、以及側(cè)面與第一矩形的交界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魔塊凸頭,其特征在于,等腰梯形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魔塊凸頭,其特征在于,等腰梯形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4.魔塊凹槽,其特征在于,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9)、下槽口(10)和上槽口(11),側(cè)面槽口(9)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4),上槽口(11)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5),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為全等等腰梯形,并且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短底邊;下槽口( 10)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12)和第四等腰梯形(13)組成,第三等腰梯形(12)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與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長度相等,正對側(cè)面槽口(9)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14)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15)和第六等腰梯形(16)組成,第五等腰梯形(15)與第一等腰梯形(5)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六等腰梯形(16)與第四等腰梯形(13)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與魔塊凹槽內(nèi)壁(14)相鄰的第一內(nèi)側(cè)壁面和第二內(nèi)側(cè)壁面均是由共頂點(23)的第三三角形(17)、第四三角形(18)、第五三角形(19)、第六三角形(20)、第七三角形(21)和第八三角形(22)組成,第三三角形(1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五等腰梯形(1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四三角形(18)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五三角形(19)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六三角形(20)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七三角形(21)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八三角形(22)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魔塊凹槽,其特征在于,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的交點與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A線段,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的交點的連線為B線段,垂直于A線段和B線段所在的平面且垂直足為A線段和B線段交點的垂線為C,所述頂點(23)位于垂線C上。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魔塊凹槽,其特征在于,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魔塊凹槽,其特征在于,第一等腰梯形(5)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8.組裝連接魔塊,其特征在于,包括魔塊凸頭和與魔塊凸頭插拔連接的魔塊凹槽,魔塊凸頭具有連接端(I)和自由端(2),自由端(2)的端面為第一等腰梯形(5),連接端(I)的端面為第一矩形;魔塊凸頭的下底面為第二矩形(3),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為全等矩形;魔塊凸頭的上底面為第二等腰梯形(4),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為全等等腰梯形;在魔塊凸頭上: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重合,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與第二矩形(3)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與第一矩形的一個邊相等且重合;魔塊凸頭的兩個側(cè)面均是由兩個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三角形(7)和第二三角形(8)組成,第一三角形(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二矩形(3)的自連接端(I)至自由端(2)的邊、以及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 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第二三角形(8)的三條邊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側(cè)面的自第一等腰梯形(5)長底邊一端至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3)交界線一端的對角線、以及側(cè)面與第一矩形的交界線;魔塊凹槽具有側(cè)面槽口(9)、下槽口(10)和上槽口(11),側(cè)面槽口(9)的入口形狀為第二等腰梯形(4),上槽口(11)的入口形狀為第一等腰梯形(5),在魔塊凹槽上:第一等腰梯形(5)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短底邊;下槽口(10)的入口形狀由兩個共用短底邊的第三等腰梯形(12)和第四等腰梯形(13)組成,第三等腰梯形(12)與第二等腰梯形(4)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與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長度相等,正對側(cè)面槽口(9)的魔塊凹槽內(nèi)壁面(14)的形狀由第五等腰梯形(15)和第六等腰梯形(16)組成,第五等腰梯形(15)與第一等腰梯形(5)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第六等腰梯形(16)與第四等腰梯形(13)的交界線為二者的長底邊;與魔塊凹槽內(nèi)壁(14)相鄰的第一內(nèi)側(cè)壁面和第二內(nèi)側(cè)壁面均是由共頂點(23)的第三三角形(17)、第四三角形(18)、第五三角形(19)、第六三角形(20)、第七三角形(21)和第八三角形(22)組成,第三三角形(17)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五等腰梯形(1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四三角形(18)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第五等腰梯形(15)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六等腰梯形(16)的腰和第六等腰梯形(16)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五三角形(19)的三條邊分別為: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四等腰梯形(13)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六三角形(20)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第四等腰梯形(13)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三等腰梯形(12)的腰和第三等腰梯形(12)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七三角形(21)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二等腰梯形(4)的腰和第二等腰梯形(4)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八三角形(22)的三條邊分別為: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以及第一等腰梯形(5)的腰和第一等腰梯形(5)的短底邊的交點與頂點(23)的連線;第五等腰梯形(15)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5)的短底邊長度,第三等腰梯形(12)的短底邊長度大于等于第一等腰梯(5)的短底邊長度。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組裝連接魔塊,其特征在于,第一等腰梯形(5)的長底邊和短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大于I且小于5。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組裝連接魔塊,其特征在于,第一等腰梯形(5)的高和長底邊二者的長度比值為0.8~1.2。
【文檔編號】A63H33/08GK203389333SQ201320316341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6月3日
【發(fā)明者】張曉勇 申請人:北京嘉鑫天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