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儲能式電火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新型的電加熱火鍋。
目前現(xiàn)有的電火鍋,是由鍋體、電熱元件、底座、電源插頭等部分組成,電熱元件一般用鎳鉻合金或者鐵鉻鋁合金制成,纏繞在陶制截園椎形帶槽的芯柱上,放在火鍋的中央“爐膛”中,鍋體與底座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自由分離。這種電火鍋的熱效率不高,只有70%左右,而且使用時要一直接上電源,連續(xù)通電加熱,耗電量大,使用起來不夠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結構新穎,具有很高熱效率的新型的電火鍋,即儲能式電火鍋。
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鍋體、底座兩大部分,底座由電熱元件、儲能元件、保溫層、超溫保護器及外殼組成,電熱元件采用普通的鎳鉻合金或者鐵鉻鋁合金制成電熱管,儲能元件是由熱容大和相變潛熱大的鋁及其熔點為360-600℃范圍的鋁合金制成,所采用的鋁合金是鋁硅合金,其中硅的含量為0-17%(均為重量百分比,以下同);鋁鎂硅合金,其中鎂的含量為0-15%,硅的含量為0-17%;鋁鎂銅合金,其中鎂是含量為0-15%,銅的含量為0-17%,鋁銅硅合金,其中銅是含量為0-17%,硅的含量為0-15%。儲能元件制成下部為扁園柱體,上部為截園椎體形狀,將電熱元件澆注在儲能元件內,用普通碳鋼外殼封住儲能元件,以保護鋁合金不被氧化以及相變時液體不會外流。整個電熱儲能體固定在底座的中央,截園椎體部分突出在底座上方。在電熱儲能體與外殼之間,填充有一層用硅酸鋁、硅酸鈣、巖棉或珍珠巖等絕熱材料制成的保溫層,在底座的上面圍繞著儲能元件還有一圈用鋼化玻璃、陶瓷或搪瓷材料制成的絕熱板。鍋體與底座無緊固件聯(lián)接,可自由分離。
將本實用新型接上電源,這時電加熱器直接加熱儲能體,由于儲能以及絕熱保溫的作用,儲能體溫度會越來越高,達到600℃左右或更高,在底座設置超溫保護器,用于限制溫度過高。本實用新型充電至一定時間后拔下電源,電能轉變成熱能儲存在儲能元件內,儲能元件可保持恒定溫度為550-600℃下釋放熱量約1小時,然后下降一直打完火鍋,需要時再充電。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儲能密度高而傳熱性能好的金屬相變儲能材料,有效合理地利用了能量,同時又由于采用了高溫高效的絕熱保溫材料,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較高的熱效率,可達80%以上,比普通電火鍋節(jié)電10-20%。同時,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可以不用插上電源線,極其方便實用。
附
圖1為儲能式電火鍋的結構圖;(1)手把、(2)上蓋、(3)外殼、(4)儲能元件、(5)絕熱材料、(6)絕熱板、(7)超溫保護器、(8)電器盒、(9)電熱元件(11)鍋體。
附圖2為儲能式電火鍋的工作電路圖。
(7)超溫保護器、(9)電熱元件(10)指示燈。
實施例一臺電加熱管功率為2KW的儲能式電火鍋,充電0.5小時后,拔下電源插線,端上餐桌即可開始打火鍋。環(huán)境溫度為22℃,火鍋配料為2公斤青菜,0.6公斤牛肉,0.5公斤魚片,0.5公斤豆腐,0.4公斤雞蛋等,可供4人食用。電火鍋火力一開始就很猛,湯料一直滾沸,一直持續(xù)到1.5小時后,火力仍與1200W的普通電火鍋相當,直到接近2小時結束為止,耗電1.0度。
權利要求1.一種由鍋體(11)、電熱元件(9)、保溫層(5)、起溫保護器(7)、電器盒(8)、外殼(3)、手把(1)組成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電熱元件(9)是置于儲能元件(4)內,儲能元件是由鋁及其熔點為360-600℃范圍的鋁合金制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鋁合金是鋁硅合金,其中硅的含量為0-17%(均為重量百分比,以下同);鋁鎂硅合金,其中鎂的含量為0-15%,硅的含量為0-17%;鋁鎂銅合金,其中鎂的含量為0-15%,銅的含量為0-17%;鋁銅硅合金,其中銅的含量為0-17%,硅的含量為0-15%。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電熱元件(9)澆注在儲能元件(4)內,儲能元件制成下部為扁園柱體,上部為截園椎體形狀,用普通碳鋼外殼封住儲能元件,固定在底座的中央,截園椎體部分突出在底座上方。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在電熱儲能體與外殼之間,填充有一層用硅酸鋁、硅酸鈣、巖棉或珍珠巖等絕熱材料制成的保溫層,在底座的上面圍繞著儲能元件還有一圈用鋼化玻璃陶瓷或搪瓷制成的絕熱板。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在底座設置有超溫保護器。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鍋,其特征在于鍋體與底座無緊固件聯(lián)接,可自由分離。
專利摘要儲能式電火鍋采用了由熱容大和相變潛熱大的鋁及其鋁合金制成的儲能元件,將電熱元件澆注在儲能元件內,同時采用高溫高效的絕熱保溫材料,使儲能電火鍋具有較高的熱效率,達到80%以上,比普通電火鍋節(jié)電20%以上,而且該電火鍋還可省去在使用時一直插上電源線的麻煩,方便實用。
文檔編號A47G19/00GK2075479SQ9022193
公開日1991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1990年10月9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10月9日
發(fā)明者張仁元, 任振根, 朱澤培, 鄒向, 仝兆豐, 朱煥良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