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滾輪模塊及吸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吸塵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吸塵裝置及其滾輪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已研發(fā)具有可自動執(zhí)行吸塵與自動回程充電功能的清潔機器人 (或稱為自走吸塵器),以取代傳統(tǒng)上需人力操作的吸塵器。使用者只需設定清潔機器人的 清掃模式,即可自動執(zhí)行清潔地面的工作。然而,有些特殊區(qū)域,例如窗臺、轉(zhuǎn)角及樓梯等,由于清潔機器人所能達到的清潔 效果有限,不適合用上述清潔機器人來進行清潔任務。此時,使用者必須另外準備一臺傳統(tǒng) 且非自走式吸塵器來清潔上述特殊區(qū)域。另外,兼具有自動與手動吸塵功能的清潔機器人,當其被切換至手動吸塵模式時, 外接軟管的清潔機器人最好能夠被自由移動,以讓使用者能夠利用拖行軟管而將之隨意地 拖動。然而,由于清潔機器人的馬達是經(jīng)由減速齒輪組耦接至滾輪,所以滾輪會直接地受到 減速齒輪組的牽制,并無法順利地自由滾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滾輪模塊,適用于吸塵裝置,用以使其滾輪能夠順利地于動力傳 動模式與自由滾動模式間切換。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吸塵裝置,用以切換其滾輪模塊的滾輪至動力傳動模式或自由 滾動模式。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滾輪模塊,適用于吸塵裝置。滾輪模塊包含動力輸出部件與滾動 部件,且動力輸出部件具有轉(zhuǎn)軸。滾動部件連接動力輸出部件,且沿軸向旋轉(zhuǎn)。滾動部件包 含滾輪、離合器及限位件。滾輪具有軸孔、垂直于軸向的第一側(cè)面與第二側(cè)面、形成于第一 側(cè)面的凹陷部以及形成于第二側(cè)面的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離合器具有套筒以及形成 于套筒外周圍的耦合部,套筒套住轉(zhuǎn)軸且穿過軸孔,且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與耦合 部之間。限位件,位于滾輪之第二側(cè)面,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套筒。其中,滾輪沿軸向于第一 位置與第二位置間切換,當滾輪位于第一位置時,限位件承靠于第一限位部,且耦合部與凹 陷部嵌合,使轉(zhuǎn)軸利用離合器帶動滾輪旋轉(zhuǎn),當滾輪位于第二位置時,限位件嵌入第一限位 部與第二限位部間,耦合部與凹陷部分離。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部包含至少一板塊,且板塊與第二限位部之 間具有一段差,以形成容置空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柱體位于片件遠離 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片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柱體承靠于第一限位部 邊緣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蓋體,限位件包含至少一柱體,蓋體套 設于柱體,以帶動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固定件,固定件設置在蓋體相對于限 位件的另一側(cè),且滾輪具有至少一卡槽,固定件組裝至卡槽,以限制蓋體帶動限位件沿軸向 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固定件是板件,滾輪具有兩卡槽,固定件的兩端分別延 伸并彎折而卡合于卡槽。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固定件具有至少一凸塊,蓋體具有至少一孔洞,且凸塊 對應孔洞并嵌合于其中。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至少一卡扣部,卡扣部自第一限位部 邊緣向內(nèi)切入而包含彈性臂與止擋塊,其中止擋塊位于彈性臂前端。當限位件嵌入第一限 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止擋塊卡固限位件,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柱體位于片件遠離 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片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柱體旋入卡扣部,并承靠 于止擋塊,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當滾輪位于第二位置時,限位件可相對于滾輪沿軸向旋轉(zhuǎn), 以嵌入于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鎖固件,限位件具有通孔,鎖固件依序 穿過通孔、套筒與轉(zhuǎn)軸而將滾輪模塊鎖固至動力輸出部件。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筒的套口的形狀與轉(zhuǎn)軸相符。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口的形狀為多邊形。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筒與耦合部為一體成型。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凹洞,滾輪具有至少一凸點,凸點位 于滾輪的第二側(cè)面,且嵌合于對應的凹洞中。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凸點,滾輪具有至少一凹洞,凹洞位 于滾輪的第二側(cè)面,且凸點嵌合于對應的凹洞中。本發(fā)明另提出一種吸塵裝置,其至少包含本體以及滾輪模塊,且滾輪模塊配置于 本體的底部。滾輪模塊包含動力輸出部件與滾動部件。動力輸出部件配置于本體內(nèi),且具有 轉(zhuǎn)軸。滾動部件連接動力輸出部件,且沿軸向旋轉(zhuǎn)。滾動部件包含滾輪、離合器及限位件。 滾輪具有軸孔、垂直于軸向的第一側(cè)面與第二側(cè)面、形成于第一側(cè)面的凹陷部以及形成于 第二側(cè)面的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離合器具有套筒以及形成于套筒外周圍的耦合部, 套筒套住轉(zhuǎn)軸且穿過軸孔,且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與耦合部之間。限位件,位于滾輪 之第二側(cè)面,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套筒。其中,滾輪沿軸向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切換,當 滾輪位于第一位置時,限位件承靠于第一限位部,且耦合部與凹陷部嵌合,使轉(zhuǎn)軸利用離合 器帶動滾輪旋轉(zhuǎn),當滾輪位于第二位置時,限位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耦合部 與凹陷部分離。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部包含至少一板塊,且板塊與第二限位部之 間具有一段差,以形成容置空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柱體位于片件遠離 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片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柱體承靠于第一限位部 邊緣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蓋體,限位件包含至少一柱體,蓋體套 設于柱體,以帶動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固定件,固定件設置在蓋體相對于限 位件的另一側(cè),且滾輪具有至少一卡槽,固定件組裝至卡槽,以限制蓋體帶動限位件沿軸向 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固定件是板件,滾輪具有兩卡槽,固定件的兩端分別延 伸并彎折而卡合于卡槽。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固定件具有至少一凸塊,蓋體具有至少一孔洞,且凸塊 對應孔洞并嵌合于其中。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至少一卡扣部,卡扣部自第一限位部 邊緣向內(nèi)切入而包含彈性臂與止擋塊,其中止擋塊位于彈性臂前端。當限位件嵌入第一限 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止擋塊卡固限位件,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柱體位于片件遠離 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片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時,柱體旋入卡扣部,并承靠 于止擋塊,以限制限位件沿軸向旋轉(zhuǎn)。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當滾輪位于第二位置時,限位件可相對于滾輪沿軸向旋轉(zhuǎn), 以嵌入于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鎖固件,限位件具有通孔,鎖固件依序 穿過通孔、套筒與轉(zhuǎn)軸而將滾輪模塊鎖固至動力輸出部件。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筒的套口的形狀與轉(zhuǎn)軸相符。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口的形狀為多邊形。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套筒與耦合部為一體成型。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凹洞,滾輪具有至少一凸點,凸點位 于滾輪的第二側(cè)面,且嵌合于對應的凹洞中。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凸點,滾輪具有至少一凹洞,凹洞位 于滾輪的第二側(cè)面,且凸點嵌合于對應的凹洞中。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上述吸塵裝置還包含導引惰輪,配置于本體的底部?;谏鲜觯景l(fā)明的吸塵裝置的滾輪模塊利用離合器的設計,以使耦合部可與凹 陷部分離。因此,當吸塵裝置由自動吸塵模式切換至手動吸塵模式時,滾輪可不受轉(zhuǎn)矩輸出 部件的減速齒輪組的牽制影響,進而降低使用者拖動吸塵裝置的阻力。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淺顯易懂,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 明如下文。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吸塵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吸塵裝置于另一視角的示意圖。圖3是圖1的滾輪模塊的分解圖。圖4是圖1的滾輪模塊于另一視角的分解圖。圖5為滾輪模塊與動力輸出部件于組合后于第一位置時的總成側(cè)視圖。
圖6為滾輪模塊與轉(zhuǎn)軸于組合后于第一位置時的立體圖。圖7為圖6的滾輪模塊沿著B-B線的剖面圖。圖8A、圖9A、圖10A為所示吸塵裝置由自動吸塵模式切換至手動吸塵模式的操作 流程圖。圖8B、圖9B、圖10B分別為圖8A、圖9A、圖10A的縱剖面圖。圖11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吸塵裝置的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吸塵裝置的滾輪模塊的示意圖。圖13是圖12的滾輪模塊的分解圖。圖14是圖12的滾輪模塊于另一視角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吸塵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吸塵裝置于另一 視角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吸塵裝置10包含一本體110、一導引惰 輪120以及二滾輪模塊200,其中本體110僅示出其底部,而導引惰輪120以及二滾輪模塊 200皆配置于本體110的底部。此外,各個滾輪模塊200包含一動力輸出部件201與一滾動 部件202。在實際應用時,動力輸出部件201組裝于本體110內(nèi),而二滾動部件202分別與二 動力輸出部件201結合。下文僅針對單一動力輸出部件201及其對應的滾動部件202來進 行說明。圖3是圖1的滾輪模塊的分解圖。圖4是圖1的滾輪模塊于另一視角的分解圖。 請參考圖3與圖4,動力輸出部件201具有一轉(zhuǎn)軸280。在本實施例中,動力輸出部件201包 含一外殼290、一設于外殼290內(nèi)的驅(qū)動馬達(未圖示)及一設于外殼290內(nèi)并耦接前述驅(qū) 動馬達的齒輪組(未圖示)。因此,驅(qū)動馬達能夠利用齒輪組的轉(zhuǎn)軸280來輸出旋轉(zhuǎn)動力。滾動部件202連接動力輸出部件201,且沿一軸向A旋轉(zhuǎn)。滾動部件202包含一離 合器210、一滾輪220與一限位件230。滾輪220具有一軸孔H、垂直于軸向A的一第一側(cè)面 220a與一第二側(cè)面220b、形成于第一側(cè)面220a的一凹陷部221以及形成于第二側(cè)面220b 的一第一限位部222與一第二限位部224。此外,第一限位部222包含至少一板塊,且此板 塊與第二限位部224具有一段差,以形成一容置空間(未圖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 部222包含二板塊,且此二板塊相隔一空隙間隔配置。離合器210具有一套筒212與一形成于套筒212外周圍的耦合部214。套筒212 套住轉(zhuǎn)軸280且穿過軸孔H,以使套筒212可利用轉(zhuǎn)軸280驅(qū)動,而沿軸向A旋轉(zhuǎn)。此外,第 二限位部224位于第一限位部222與耦合部214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套筒212與耦合部 214為一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限位件230位于滾輪220的第二側(cè)面220b,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套筒 212。限位件230包含一片件231與二柱體232,且這些柱體232位于片件231遠離動力輸 出部件201的一側(cè),當片件231嵌入第一限位部222與第二限位部224間的容置空間(未 圖示)時,可限制限位件230沿軸向A方向移動,且此時柱體232承靠于第一限位部222邊 緣以限制限位件230沿軸向A旋轉(zhuǎn)。此外,滾輪模塊200可包含一鎖固件240,而限位件230可具有一通孔234。鎖固件240可依序穿過通孔234、套筒212與轉(zhuǎn)軸280,而將滾輪模塊200鎖固至動力輸出部件 201。再者,套筒212的一套口 212a的形狀可以與轉(zhuǎn)軸280相符。此外,套口 212a的較佳 形狀為多邊形,以使套口 212a與轉(zhuǎn)軸280之間不會產(chǎn)生相對滑動。圖5為滾輪模塊與動力輸出部件于組合后于第一位置時的總成側(cè)視圖,而圖6為 滾輪模塊與轉(zhuǎn)軸于組合后于第一位置時的立體圖。圖7為圖6的滾輪模塊沿著B-B線的剖 面示意圖。請參考圖5、圖6與圖7,當吸塵裝置10 (所示于圖1與圖2中)處于自動吸塵 模式時,滾輪220位于一第一位置。此時,限位件230承靠于第一限位部222,耦合部214與 凹陷部221嵌合。更詳細地說,限位件230的二凹洞235與位于滾輪220的第二側(cè)面220b 的二凸點227相互卡合,以使限位件230不再旋轉(zhuǎn),進而可使轉(zhuǎn)軸280利用離合器210帶動 滾輪220旋轉(zhuǎn)。此外,在另一未圖示的實施例中,限位件也可具有至少一凸點,而滾輪具有至少一 凹洞,且此凹洞位于第一限位部上。利用凹洞與凸點互相卡合,以使限位件不再旋轉(zhuǎn)。如此一來,吸塵裝置10 (所示于圖1與圖2中)可利用二滾輪模塊200而隨意地 變更移動方向,以配合一安裝于吸塵裝置10的本體110內(nèi)的吸塵單元(未圖示)來自動清 潔地面。以下將進一步地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吸塵裝置10的滾輪模塊200的細部結構,以及 吸塵裝置10由自動吸塵模式切換為手動吸塵模式的操作方式。圖8A、圖9A、圖10A為所示吸塵裝置由自動吸塵模式切換至手動吸塵模式的操作 流程圖。圖8B、圖9B、圖10B分別為圖8A、圖9A、圖10A的縱剖面圖。如圖8A與圖8B所示, 首先,限位件230可相對于滾輪220繞著軸向A順時針旋轉(zhuǎn)一角度(例如60度),以使原 本承靠第一限位部222的限位件230不再承靠第一限位部222。更進一步地說,利用將蓋體 250旋轉(zhuǎn)扭開,以使限位件230的凹洞235 (所示于圖4與圖7中)移離第一限位部222上 的凸點227。此外,限位件230的片件231是對準第一限位部222的兩板塊間的空隙,因而 不再承靠于第一限位部222。請參考圖3、圖8A與圖8B。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順暢地轉(zhuǎn)動限位件230,本實施 例的滾動部件202可包含一蓋體250。限位件230具有位于遠離動力輸出部件201 —側(cè)的 二柱體232。蓋體250可套設于這些柱體232,以便于帶動限位件230繞著軸向A旋轉(zhuǎn)。然 而,為了清楚呈現(xiàn)滾輪模塊200的細部結構,故在圖8A、圖9A與圖10A中,蓋體250沿著軸 向A分離滾輪220。接著,請參考圖4、圖9A與圖9B,由于限位件230不再承靠第一限位部222,因此滾 輪220可沿著軸向A相對遠離動力輸出部件201的方向移動一距離。此時,滾輪220位于 一第二位置,限位件230承靠第二限位部224,并且耦合部214與凹陷部221分離。請參考圖3、圖4、圖10A與圖10B,限位件230承靠第二限位部224之后,限位件 230可相對于滾輪220繞著軸向A順時針旋轉(zhuǎn)另一角度(例如再轉(zhuǎn)動60度)。限位件230 的片件231嵌入于第一限位部222與第二限位部224之間。至此,吸塵裝置10已由自動吸 塵模式切換為手動吸塵模式。此時,動力輸出部件201無法利用轉(zhuǎn)軸280與離合器210驅(qū)動滾輪220繞著軸向 A轉(zhuǎn)動。因此,滾輪220可不受動力輸出部件201的減速齒輪組的牽制影響,進而降低使用 者拖動吸塵裝置10的阻力。
9
此外,為了使限位件230能夠穩(wěn)固地嵌合于第一限位部222與第二限位部224之 間。在本實施例中,滾動部件202可包含多個卡扣部260,且這些卡扣部260對應限位件230 的這些柱體232配置,以提供限位件230良好的固定效果。詳細而言,卡扣部260自第一限 位部222邊緣向內(nèi)切入而包含一彈性臂262與一止擋塊264,其中止擋塊264位于彈性臂 262前端。在本實施例中,止擋塊264前端入口處的寬度相較于柱體232的直徑小,因此當限 位件230相對于滾輪220繞著軸向A順時針旋轉(zhuǎn)另一角度時,限位件230的片件231會嵌 入于第一限位部222與第二限位部224之間,而柱體232會擠壓止擋塊264與第一限位部 222的邊緣,接著將彈性臂262稍微向外撓性撐開。接著,利用彈性臂262的彈性恢復力,柱體232旋入卡扣部260,并承靠于止擋塊 264,以限制限位件230繼續(xù)繞著軸向A旋轉(zhuǎn)。值得注意的是彈性臂262前端、止擋塊264 與第一限位部222之間的寬度大約與柱體232的直徑相同。此外,彈性臂262后端的狹縫 寬度則比柱體232的直徑小,以穩(wěn)固地將柱體232固定于卡扣部260與第一限位部222之 間。另外,根據(jù)上述圖8A至圖10A所示的步驟反向操作,吸塵裝置10即可再由手動吸塵模 式切換為自動吸塵模式。圖11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吸塵裝置的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吸塵裝置 的滾輪模塊的示意圖。圖13是圖12的滾輪模塊的分解圖。圖14是圖12的滾輪模塊于另 一視角的分解圖。請參考圖11至圖14,本實施例的吸塵裝置10’的結構大致上與上述實施 例的吸塵裝置10相同,而二者不同之處如下述。在本實施例中,吸塵裝置10’的滾動部件202’可包含一固定件270,其設置在蓋體 250相對于限位件230的另一側(cè)。固定件270可組裝至滾輪220的卡槽226內(nèi),以限制蓋體 250帶動限位件230沿軸向A旋轉(zhuǎn)。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70可以是板件,而板件的兩端 分別彎折而卡合于卡槽226。另外,固定件270可具有至少一凸塊272,而蓋體250可具有 至少一孔洞252。凸塊272可對應孔洞252并嵌合于其中,以限制蓋體250帶動限位件230 沿旋轉(zhuǎn)軸A旋轉(zhuǎn)。此外,欲將吸塵裝置10’由自動吸塵模式切換為手動吸塵模式時,只需先將固定件 270取下即可。接下來的步驟則如同圖8A、圖9A、圖10A的操作流程所示。綜上所述,依照本發(fā)明,當吸塵裝置從自動吸塵模式切換至手動吸塵模式時,離合 器的耦合部與凹陷部將從相互嵌合至相互分離,所以轉(zhuǎn)矩輸出部件無法利用轉(zhuǎn)軸與離合器 來驅(qū)動滾輪轉(zhuǎn)動。如此一來,滾輪可不受轉(zhuǎn)矩輸出部件的減速齒輪組的牽制影響而處于自 由滾動狀態(tài),進而降低使用者拖動吸塵裝置的阻力。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 參照上述各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 然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的技術方案并不 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滾輪模塊,適用于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包含動力輸出部件,具有轉(zhuǎn)軸;以及滾動部件,連接上述動力輸出部件,且沿軸向旋轉(zhuǎn);上述滾動部件包含滾輪,具有軸孔、垂直于上述軸向的第一側(cè)面與第二側(cè)面、形成于上述第一側(cè)面的凹陷部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二側(cè)面的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離合器,具有套筒以及形成于上述套筒外周圍的耦合部;上述套筒套住上述轉(zhuǎn)軸且穿過上述軸孔,上述第二限位部位于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耦合部之間;以及限位件,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上述套筒,其中上述滾輪沿上述軸向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切換,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時,上述限位件承靠于上述第一限位部,上述耦合部與上述凹陷部嵌合,使上述轉(zhuǎn)軸利用上述離合器帶動上述滾輪旋轉(zhuǎn),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述限位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上述耦合部與上述凹陷部分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第一限位部包含至少一板塊,且上 述板塊與上述第二限位部之間具有段差,以形成容置空間。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 上述柱體位于上述片件遠離上述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上述片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與 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柱體承靠于上述第一限位部邊緣以限制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 旋轉(zhuǎn)。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蓋體,上述限位件 包含至少一柱體,上述蓋體套設于上述柱體,以帶動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固定件,上述固定 件設置在上述蓋體相對于上述限位件的另一側(cè),且上述滾輪具有至少一卡槽,上述固定件 組裝至上述卡槽,以限制上述蓋體帶動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件是板件,上述滾輪具有兩個 卡槽,上述固定件的兩端分別延伸并彎折而卡合于上述這些卡槽。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件具有至少一凸塊,上述蓋體 具有至少一孔洞,且上述凸塊對應上述孔洞并嵌合于其中。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滾動部件還包含至少一卡扣部,上 述卡扣部自上述第一限位部邊緣向內(nèi)切入而包含彈性臂與止擋塊,其中上述止擋塊位于上 述彈性臂前端,當上述限位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止擋塊卡 固上述限位件,以限制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且 上述柱體位于上述片件遠離上述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上述片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與 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柱體旋入上述卡扣部,并承靠于上述止擋塊,以限制上述限位件 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 述限位件可相對于上述滾輪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以嵌入于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 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鎖固件,上述限位件具有通孔,上述鎖固件依序穿過上述通孔、上述套筒與上述轉(zhuǎn)軸而將上述滾輪模塊鎖 固至上述動力輸出部件。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套筒的套口的形狀與上述轉(zhuǎn)軸相符。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套口的形狀為多邊形。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套筒與上述耦合部為一體成型。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凹洞,上述滾 輪具有至少一凸點,上述凸點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嵌合于對應的上述凹洞中。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模塊,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凸點,上述滾 輪具有至少一凹洞,上述凹洞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上述凸點嵌合于對應的上 述凹洞中。
17.—種吸塵裝置,其特征是,至少包含本體;以及滾輪模塊,配置于上述本體的底部,上述滾輪模塊包含動力輸出部件,配置于上述本體內(nèi),且具有轉(zhuǎn)軸;以及滾動部件,連接上述動力輸出部 件,且沿軸向旋轉(zhuǎn);上述滾動部件包含滾輪,具有軸孔、垂直于上述軸向的第一側(cè)面與第二側(cè)面、形成于上述第一側(cè)面的凹陷 部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二側(cè)面的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離合器,具有套筒以及形成于上述套筒外周圍的耦合部,上述套筒套住上述轉(zhuǎn)軸且穿 過上述軸孔,上述第二限位部位于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耦合部之間;以及限位件,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上述套筒,其中,上述滾輪沿上述軸向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切換,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一 位置時,上述限位件承靠于上述第一限位部,上述耦合部與上述凹陷部嵌合,使上述轉(zhuǎn)軸利 用上述離合器帶動上述滾輪旋轉(zhuǎn),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述限位件嵌入上述 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上述耦合部與上述凹陷部分離。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限位部包含至少一板塊,且 上述板塊與上述第二限位部之間具有段差,以形成容置空間。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 且上述柱體位于上述片件遠離上述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上述片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 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柱體承靠于上述第一限位部邊緣以限制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 向旋轉(zhuǎn)。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蓋體,上述限位 件包含至少一柱體,上述蓋體套設于上述柱體,以帶動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固定件,上述固 定件設置在上述蓋體相對于上述限位件的另一側(cè),且上述滾輪具有至少一卡槽,上述固定 件組裝至上述卡槽,以限制上述蓋體帶動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件是板件,上述滾輪具有兩 個卡槽,上述固定件的兩端分別延伸并彎折而卡合于上述這些卡槽。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件具有至少一凸塊,上述蓋 體具有至少一孔洞,且上述凸塊對應上述孔洞并嵌合于其中。
24.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至少一卡扣部, 上述卡扣部自上述第一限位部邊緣向內(nèi)切入而包含彈性臂與止擋塊,其中上述止擋部位于 上述彈性臂前端,當上述限位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止擋塊 卡固上述限位件,以限制上述限位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包含片件與至少一柱體, 且上述柱體位于上述片件遠離上述動力輸出部件的一側(cè),當上述片件嵌入上述第一限位部 與上述第二限位部間時,上述柱體旋入上述卡扣部,并承靠于上述止擋塊,以限制上述限位 件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
26.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當上述滾輪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時,上 述限位件可相對于上述滾輪沿上述軸向旋轉(zhuǎn),以嵌入于上述第一限位部與上述第二限位部 間。
27.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滾輪模塊還包含鎖固件,上述限 位件具有通孔,上述鎖固件依序穿過上述通孔、上述套筒與上述轉(zhuǎn)軸而將上述滾輪模塊鎖 固至上述動力輸出部件。
2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套筒的套口的形狀與上述轉(zhuǎn)軸 相符。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套口的形狀為多邊形。
3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套筒與上述耦合部為一體成型。
31.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凹洞,上述滾 輪具有至少一凸點,上述凸點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嵌合于對應的上述凹洞中。
32.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凸點,上述滾 輪具有至少一凹洞,上述凹洞位于上述滾輪的上述第二側(cè)面,且上述凸點嵌合于對應的上 述凹洞中。
33.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塵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吸塵裝置還包含導引惰輪,配置 于上述本體的底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滾輪模塊與應用的吸塵裝置。滾輪模塊包含動力輸出部件與滾動部件,且動力輸出部件具有轉(zhuǎn)軸。滾動部件連接動力輸出部件,滾動部件包含滾輪、離合器及限位件。滾輪具有軸孔、垂直于軸向的第一側(cè)面與第二側(cè)面、形成于第一側(cè)面的凹陷部以及形成于第二側(cè)面的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離合器具有套筒以及形成于套筒外周圍的耦合部。套筒套住轉(zhuǎn)軸且穿過軸孔,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與耦合部之間。限位件,位于滾輪的第二側(cè)面,且可旋轉(zhuǎn)地連接于套筒。滾輪位于第一位置時,限位件承靠于第一限位部,且耦合部與凹陷部嵌合,使轉(zhuǎn)軸利用離合器帶動滾輪旋轉(zhuǎn),滾輪位于第二位置時,限位件嵌入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間,耦合部與凹陷部分離。
文檔編號A47L9/00GK101856206SQ20091013339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9日
發(fā)明者李威邦, 楊瑋弘, 栗育仁 申請人:和碩聯(lián)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