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 所屬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及制備 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吸收不良綜合征,又稱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征,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對營養(yǎng) 物質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從而使營養(yǎng)物質從糞便中排泄,以致營養(yǎng)缺乏的一種臨床綜合 征,其中以脂肪吸收障礙最為突出。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腹瀉,排便質稀量多色淡,呈油脂狀或 泡沫樣,大便惡臭,伴腹脹腹痛、消瘦乏力、手足抽搐、感覺異常、貧血發(fā)熱、肢體水腫、夜尿 增多,甚至可引起骨軟化病、舌炎、口角炎、腳氣病、粗燥病、夜盲癥、出血傾向等營養(yǎng)不良的 病癥。
[0003] 西醫(yī)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時,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輔以對癥治療;病因不明 確者積極進行對癥及補充性治療,如腹瀉頻繁者可給解痙劑或氯哌酰胺以減少腹瀉次數(shù), 并調整飲食靜脈補充營養(yǎng)、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電解質。西醫(yī)治療本病雖然見效較快,但 病情易反復,治療周期長,療效并不理想。
[0004] 中醫(yī)認為,吸收不良綜合征屬中醫(yī)"虛勞"、"虛損"、"脾痿"范疇,多因胃腸等消化 系統(tǒng)慢性疾病導致長期厭食、久瀉,終而引起脾氣痿弱、腎氣受損、精氣匱乏,整個機體失充 營養(yǎng)的虛損病證,病位在脾、胃、腎,病性以虛為主。本發(fā)明經長期臨床實踐,根據(jù)病因對癥 下藥,具有溫補脾腎、健脾開胃、溫中燥濕、理氣活血、消食導滯、澀腸止瀉之功效,吸收效果 好,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及臨床不良反應,經臨床驗證對吸收不良綜合征治愈率較高。
【發(fā)明內容】
[0005]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及制備方法,具有溫補脾 腎、健脾開胃、溫中燥濕、理氣活血、消食導滯、澀腸止瀉之功效,治病求源標本兼治,對吸收 不良綜合征具有很好的療效。
[0006]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0007] -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 重量份數(shù)為:
[0008] 野菱66~82份萊菔子63~79份芡實60~76份雞屎藤57~72份
[0009] 大賽53~69份龍眼肉50~66份管仲46~63份赤陽子43~60份
[0010] 山楂40~57份補骨脂38~54份谷芽35~51份雞內金33~48份
[0011] 睡菜30~45份白石脂27~42份當歸25~39份野厚樸22~36份
[0012] 烏藥19~32份五味子16~28份澤瀉13~25份紅豆蔻10~22份
[0013] 陳皮8~18份蒼術5~15份甘草3~12份河子1~10份。
[0014] 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
[0015] 野菱69~80份萊菔子66~76份芡實63~73份雞屎藤60~70份
[0016] 大賽56~66份龍眼肉53~63份管仲49~60份赤陽子46~57份
[0017] 山楂43~54份補骨脂40~50份谷芽38~48份雞內金36~45份
[0018] 睡菜33~42份白石脂30~39份當歸28~36份野厚樸25~33份
[0019] 烏藥22~30份五味子19~25份澤瀉15~22份紅豆蔻12~20份
[0020] 陳皮10~15份蒼術7~12份甘草5~10份河子2~7份。
[0021] 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
[0022] 野菱74份萊菔子71份芡實68份雞屎藤65份
[0023] 大率62份龍眼肉58份管仲55份赤陽子52份
[0024] 山楂49份補骨脂46份谷芽43份雞內金40份
[0025] 睡菜37份白石脂34份當歸32份野厚樸29份
[0026] 烏藥26份五味子22份澤瀉19份紅豆蔻16份
[0027] 陳皮12份蒼術9份甘草7份訶子4份。
[0028] -種用于治療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中藥丸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0029] (1)將野菱、大率、龍眼肉、山楂、谷芽、睡菜、白石脂、當歸、野厚樸、烏藥、五味子、 紅豆蔻、陳皮洗凈晾干后混合均勻,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熱煮沸 2~3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熱煮沸1~2小時, 冷卻后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熱,蒸發(fā)濃縮為相對密度1. 15~1. 25的稠膏,備用;
[0030] (2)將萊菔子、雞屎藤、管仲、赤陽子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紹興黃酒,煮 沸后放涼,繼續(xù)浸泡3~5小時,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紹興黃酒, 煮沸后放晾,繼續(xù)浸泡2~4小時,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蒸蒸發(fā)濃縮為相對密度 1. 10~1. 20的稠膏,備用;
[0031] (3)取凈芡實放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時,將其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 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2] (4)取凈補骨脂用鹽水拌勻,微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晾干,粉碎研 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3] (5)將雞內金用文火炒至表面顏色加深,噴淋食醋,待醋被完全吸進雞內金,取出, 晾干,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4] (6)取澤瀉片,用鹽水噴灑拌勻,稍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現(xiàn)黃色取出, 晾干,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5] (7)取蒼術用大火炒至外皮焦黑色,加鹽水,炒干取出,晾干,粉碎研末,過100目 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6] (8)取凈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后稍悶,置炒制容器內,文火炒 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7] (9)將訶子用清水洗凈,曬干,入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粉碎 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0038] (10)將步驟(1)、步驟(2)所得的稠膏,與步驟(3)、步驟(4)、步驟(5)、步驟(6)、 步驟(7)、步驟(8)、步驟(9)中所得的細粉混合,加入煉蜜攪拌均勻后,制備為每粒3g的藥 丸。
[0039] 本發(fā)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0040] 野菱: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健胃;生津止渴;解毒消腫。主治脾胃虛弱; 泄瀉;痢疾;暑熱煩渴;飲酒過度;瘡腫。
[0041] 萊菔子:味辛;甘;性平。入脾;胃;肺;大腸經。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 滯;脘腹脹滿;腹瀉;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氣逆喘滿。《綱目》載:"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 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整下痢后重,止內痛,皆 是利氣之效。"醫(yī)學臨床研究表明,萊菔子所含的萊菔素,對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具有顯著 的抑制作用,對同心性毛癬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提物具有降壓作用,能增強 回腸節(jié)律性收縮,抑制胃排空,緩解胃底部縱行肌緊張性,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冠狀動脈 粥狀硬化。
[0042] 芡實:味甘;濕;性平。歸脾;腎;心;胃;肝經。固腎澀精;補脾止泄。主治遺精; 白濁;淋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