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療康復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
背景技術:
高位截癱、腦血管疾病后遺癥肢體偏癱的患者、昏迷不能動的患者或因意外傷害導致下肢殘疾的患者,這類人群不能主動地進行下肢運動,需要定期進行下肢被動的屈膝運動,否則易會導致肌肉骨骼神經(jīng)萎縮、下肢血栓形成、心肺功能不好等癥狀。醫(yī)護人員在對該類患者進行日常護理時,需要對患者的上下肢進行功能鍛煉或者患者自身通過牽拉對上肢進行鍛煉;也有借助一些器械對患者的下肢進行被動的康復鍛煉,但是這些器械的運行軌跡比較單一,并且不能根據(jù)不同身體狀況的患者調(diào)整運動的頻率、幅度及強度,這樣可能會達不到鍛煉的目標或加重患者肌腱的拉傷,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從而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及鍛煉方法,不僅可以實現(xiàn)臥床意識清醒患者進行上下肢主動康復鍛煉以及昏迷、高位截癱、偏癱等不能主動運動患者進行上下肢被動康復鍛煉,而且還能根據(jù)不同身體狀況的患者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控制患者被動鍛煉時的運動頻率和幅度、強度;本發(fā)明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設計人性化且適用性強等優(yōu)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包括前側(cè)設有開口的中空式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支撐桿、與四根所述支撐桿的上端兩兩連接的上右橫桿、上左橫桿、上前橫桿和上后橫桿以及與四根所述支撐桿的下端兩兩連接的下右橫桿、下左橫桿和下后橫桿,所述上右橫桿和所述上左橫桿相互平行,所述上前橫桿和所述上后橫桿相互平行,所述下右橫桿和所述下左橫桿相互平行;
所述框架的上方且沿所述框架的寬度方向上設有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所述第一滑桿、所述第二滑桿和所述第三滑桿兩兩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滑桿、所述第二滑桿和所述第三滑桿皆可沿所述框架前后移動并定位;
所述第一滑桿上設有一對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一彈力帶和吊環(huán),所述第一彈力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滑桿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力帶的下端與所述吊環(huán)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滑桿上設有一對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一電機、第一定滑輪、第一綁帶和第一牽引繩,所述第一定滑輪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滑桿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一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綁帶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定滑輪與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連接;
所述第三滑桿上設有一對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和一對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二彈力帶和第二綁帶,所述第二彈力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滑桿可滑動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綁帶固定連接;每一所述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二電機、第二定滑輪、第三綁帶和第二牽引繩,所述第二定滑輪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滑桿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二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三綁帶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定滑輪與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軸連接;
還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安裝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電機和所述第二電機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框架的下端設有四個萬向輪。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滑桿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一滑桿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一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一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三電機、第一齒輪和第一齒條,所述第三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一齒條嚙合,所述第三電機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所述第一齒條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的第一左滑槽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一滑桿的右端固定第一右滾輪,所述第一右滾輪可在所述上右橫桿內(nèi)側(cè)的第一右滑槽內(nèi)滾動;
所述第二滑桿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二滑桿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二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二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四電機、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所述第四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二齒條嚙合,所述第四電機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所述第二齒條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的第二左滑槽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二滑桿的右端固定第二右滾輪,所述第二右滾輪可在所述上右橫桿內(nèi)側(cè)的第二右滑槽內(nèi)滾動;
所述第三滑桿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三滑桿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三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三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五電機、第三齒輪和第三齒條,所述第五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三齒輪,所述第三齒輪與所述第三齒條嚙合,所述第五電機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所述第三齒條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的第三左滑槽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三滑桿的右端固定第三右滾輪,所述第三右滾輪可在所述上右橫桿內(nèi)側(cè)的第三右滑槽內(nèi)滾動。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滑桿還設有一對上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上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包括第六電機、第三定滑輪、第四綁帶和第三牽引繩,所述第三定滑輪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滑桿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三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四綁帶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三定滑輪與所述第六電機的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控制器具有控制面板以及位于控制器內(nèi)的中央處理器,控制面板上具有啟閉按鈕和模式選擇按鈕,所述模式選擇按鈕和所述啟閉按鈕分別與所述中央處理器電連接,所述啟閉按鈕與外接電源電連接,所述第三電機、所述第四電機、所述第五電機和所述第六電機分別與所述控制器的中央處理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滑桿、所述第二滑桿和所述第三滑桿的中部分別固定有攝像頭,所述攝像頭與所述控制器的中央處理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六電機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桿的左、右兩側(cè)下端,所述第一電機固定于所述第二滑桿的左、右兩側(cè)下端,所述第二電機固定于所述第三滑桿的左、右兩側(cè)下端。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綁帶的兩端、所述第二綁帶的兩端、所述第三綁帶的兩端和所述第四綁帶的兩端皆可通過系帶、魔術貼或卡扣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框架的后端的任一一側(cè)。
進一步地說,所述下右橫桿設有兩根且相互平行,所述下左橫桿設有兩根且相互平行。
所述的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的鍛煉方法,包括主動鍛煉模式和被動鍛煉模式:
主動鍛煉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一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的肩部及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腳踝部與第二綁帶固定,患者可在第二彈力帶的張力下上下活動下肢,同時,患者的雙手可以握住吊環(huán),并在第一彈力帶的張力下上下活動上肢;
被動鍛煉模式包括以下六種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第一種:提膝屈膝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膝蓋部與第一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能夠在第一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膝屈膝運動;
第二種:腿部提降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腳踝部與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腿部能夠在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腿部運動;
第三種:抬腿屈膝兩部位交替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和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膝蓋部、腳踝部分別通過第一綁帶和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部和腿部能夠分別在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抬腿屈膝兩部位交替運動;
第四種:單膝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需活動的膝蓋部通過第一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部能夠在第一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膝屈膝運動;
第五種:單腿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需活動的腳踝部通過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腿部能夠在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腿部運動;
第六種:抬臂屈臂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一滑桿移動到患者肩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雙手與第四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雙手能夠在第六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雙臂運動。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滑桿、所述第二滑桿和所述第三滑桿可分別通過其中部的攝像頭識別患者的肩部、膝蓋部和腳踝部的位置,并將信息傳送至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分別通過第三電機、第四電機和第五電機驅(qū)動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肩部、膝蓋部和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實現(xiàn)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的定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幾點:
一、本發(fā)明包括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上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和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不僅可以實現(xiàn)患者上下肢主動康復鍛煉,也可實現(xiàn)患者上下肢被動康復鍛煉,適用人群廣;另外,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可在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可根據(jù)不同身高的患者調(diào)整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和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的位置,具有人性化設計的優(yōu)點;
二、本發(fā)明的控制器設有多種鍛煉模式,可根據(jù)不同身體狀況的患者通過控制器實現(xiàn)患者被動鍛煉時的運動頻率和幅度,避免不當?shù)腻憻拸姸燃又鼗颊呒‰斓睦瓊瑢颊叩纳眢w造成二次傷害;
三、本發(fā)明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上皆設有攝像頭,攝像頭可識別患者的肩部、膝蓋部和腳踝部的位置,并通過中央處理器控制第三電機、第四電機和第五電機驅(qū)動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相應位置,操作自動化,方便快捷;
四、本發(fā)明下右橫桿和下左橫桿分別設有兩根且相互平行,該設計有利于加強框架的整體牢固性,保證鍛煉裝置的使用壽命;
五、本發(fā)明設有一下后橫桿,下后橫桿可與患者病床的床尾下方限位,避免框架向前移動導致前端支撐桿觸碰到患者床頭的儀器和線路,提高患者鍛煉時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一(實施例1);
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二(實施例2);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齒條與上左橫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控制原理圖之一(實施例1);
圖5是本發(fā)明的控制原理圖之二(實施例2);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
支撐桿1、上右橫桿2、上左橫桿3、上前橫桿4、上后橫桿5、下右橫桿6、下左橫桿7、下后橫桿8、第一滑桿9、第一彈力帶91、吊環(huán)92、第三電機93、第一齒輪94、第一齒條95、第六電機96、第三定滑輪97、第四綁帶98、第二滑桿10、第一電機101、第一定滑輪102、第一綁帶103、第四電機104、第二齒輪105、第二齒條106、第三滑桿11、第二彈力帶111、第二綁帶112、第二電機113、第二定滑輪114、第三綁帶115、第五電機116、第三齒輪117、第三齒條118、控制器12、中央處理器121、模式選擇按鈕122、啟閉按鈕123、萬向輪13、攝像頭14、連接桿15、固定帽16、第一左滾輪17、第一左滑槽18、第一右滑槽19和第一右滾輪2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實施例1: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如圖1和圖4所示,包括前側(cè)設有開口的中空式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支撐桿1、與四根所述支撐桿1的上端兩兩連接的上右橫桿2、上左橫桿3、上前橫桿4和上后橫桿5以及與四根所述支撐桿1的下端兩兩連接的下右橫桿6、下左橫桿7和下后橫桿8,所述上右橫桿2和所述上左橫桿3相互平行,所述上前橫桿4和所述上后橫桿5相互平行,所述下右橫桿6和所述下左橫桿7相互平行;
所述框架的上方且沿所述框架的寬度方向上設有第一滑桿9、第二滑桿10和第三滑桿11,所述第一滑桿9、所述第二滑桿10和所述第三滑桿11兩兩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滑桿9、所述第二滑桿10和所述第三滑桿11皆可沿所述框架前后移動并定位;
所述第一滑桿9上設有一對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上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一彈力帶91和吊環(huán)92,所述第一彈力帶9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滑桿9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力帶91的下端與所述吊環(huán)92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滑桿10上設有一對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第一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一電機101、第一定滑輪102、第一綁帶103和第一牽引繩,所述第一定滑輪10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滑桿10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一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綁帶103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定滑輪102與所述第一電機101的輸出軸連接;
所述第三滑桿11上設有一對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和一對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第二下肢主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二彈力帶111和第二綁帶112,所述第二彈力帶111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滑桿11可滑動連接且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綁帶112固定連接;每一所述第二下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分別包括第二電機113、第二定滑輪114、第三綁帶115和第二牽引繩,所述第二定滑輪1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滑桿11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二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三綁帶115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定滑輪114與所述第二電機113的輸出軸連接;
還包括一控制器12,所述控制器12安裝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一電機101和所述第二電機113分別與所述控制器12電連接;
所述框架的下端設有四個萬向輪13。
實施例2: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如圖2、圖3和圖5所示,與實施例1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所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第一滑桿9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一滑桿9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一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一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三電機93、第一齒輪94和第一齒條95,所述第三電機93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一齒輪94,所述第一齒輪94與所述第一齒條95嚙合,所述第三電機93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3,所述第一齒條95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3的第一左滑槽18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一滑桿9的右端固定第一右滾輪20,所述第一右滾輪20可在所述上右橫桿2內(nèi)側(cè)的第一右滑槽19內(nèi)滾動;
所述第二滑桿10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二滑桿10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二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二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四電機104、第二齒輪105和第二齒條106,所述第四電機104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二齒輪105,所述第二齒輪105與所述第二齒條106嚙合,所述第四電機104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3,所述第二齒條106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3的第二左滑槽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二滑桿的右端固定第二右滾輪,所述第二右滾輪可在所述上右橫桿內(nèi)側(cè)的第二右滑槽內(nèi)滾動;
所述第三滑桿11的左端設有驅(qū)動所述第三滑桿11沿框架的長度方向上滑動的第三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第三驅(qū)動機構(gòu)包括第五電機116、第三齒輪117和第三齒條118,所述第五電機116的輸出軸上固定所述第三齒輪117,所述第三齒輪117與所述第三齒條118嚙合,所述第五電機116固定于所述上左橫桿,所述第三齒條定位于所述上左橫桿的第三左滑槽且可沿上左橫桿前后移動,所述第三滑桿的右端固定第三右滾輪,所述第三右滾輪可在所述上右橫桿內(nèi)側(cè)的第三右滑槽內(nèi)滾動。
以第一齒條與上左橫桿的連接為例,所述上左橫桿3的第一左滑槽18是左右對應貫通的滑槽,第一齒條95的一側(cè)設有兩連接桿15,兩連接桿分別貫穿上左橫桿的第一左滑槽,兩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一齒條固定連接,兩連接桿的另一端通過定位帽16與上左橫桿的外側(cè)連接,所述連接桿15套有第一左滾輪17,所述第一左滾輪17能夠在所述上左橫桿3的第一左滑槽內(nèi)滾動。
所述第一滑桿9還設有一對上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每一所述上肢被動鍛煉機構(gòu)包括第六電機96、第三定滑輪97、第四綁帶98和第三牽引繩,所述第三定滑輪9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滑桿9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三牽引繩的一端與所述第四綁帶98固定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三定滑輪97與所述第六電機96的輸出軸連接。
所述控制器12具有控制面板以及位于控制器內(nèi)的中央處理器121,控制面板上具有啟閉按鈕123和模式選擇按鈕122,所述模式選擇按鈕122和所述啟閉按鈕123分別與所述中央處理器121電連接,所述啟閉按鈕123與外接電源電連接,所述第三電機93、所述第四電機104、所述第五電機116和所述第六電機96分別與所述控制器12的中央處理器電連接。
所述第一滑桿9、所述第二滑桿10和所述第三滑桿11的中部分別固定有攝像頭14,所述攝像頭14與所述控制器12的中央處理器電連接。
所述第六電機96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桿9的左、右兩側(cè)下端,所述第一電機101固定于所述第二滑桿10的左、右兩側(cè)下端,所述第二電機113固定于所述第三滑桿11的左、右兩側(cè)下端。
所述第一綁帶103的兩端、所述第二綁帶112的兩端、所述第三綁帶115的兩端和所述第四綁帶98的兩端皆可通過系帶、魔術貼或卡扣連接。
所述控制器12位于所述框架的后端的任一一側(cè)。
所述下右橫桿6設有兩根且相互平行,所述下左橫桿7設有兩根且相互平行。
當框架為實心桿件時,各線路通過桿件的外壁走線;當框架為空心桿件時,各線路通過桿件的內(nèi)壁走線。
實施例1和實施例2所述的一種患者上下肢智能康復鍛煉裝置的鍛煉方法,包括主動鍛煉模式和被動鍛煉模式:
主動鍛煉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一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的肩部及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腳踝部與第二綁帶固定,患者可在第二彈力帶的張力下上下活動下肢,同時,患者的雙手可以握住吊環(huán),并在第一彈力帶的張力下上下活動上肢;
被動鍛煉模式包括以下六種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第一種:提膝屈膝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膝蓋部與第一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能夠在第一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膝屈膝運動;
第二種:腿部提降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腳踝部與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腿部能夠在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腿部運動;
第三種:抬腿屈膝兩部位交替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和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膝蓋部、腳踝部分別通過第一綁帶和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部和腿部能夠分別在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抬腿屈膝兩部位交替運動;
第四種:單膝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二滑桿移動到患者膝蓋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需活動的膝蓋部通過第一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膝蓋部能夠在第一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膝屈膝運動;
第五種:單腿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需活動的腳踝部通過第三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腿部能夠在第二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腿部運動;
第六種:抬臂屈臂運動模式:將框架從患者病床床尾的兩側(cè)平行推入且通過下后橫桿與患者病床限位,將第一滑桿移動到患者肩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將患者的雙手與第四綁帶固定,通過控制器的模式選擇按鈕選擇合適的鍛煉模式,使患者的雙手能夠在第六電機的驅(qū)動下進行提降雙臂運動。
所述第一滑桿、所述第二滑桿和所述第三滑桿可分別通過其中部的攝像頭識別患者的肩部、膝蓋部和腳踝部的位置,并將信息傳送至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分別通過第三電機、第四電機和第五電機驅(qū)動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移動到患者肩部、膝蓋部和腳踝部相應位置的上方實現(xiàn)第一滑桿、第二滑桿和第三滑桿的定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