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膏藥制作及治病研發(fā)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
背景技術:
利用藥膏貼治疾病,在我國已有近千年歷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醫(yī)學家吳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駢文》, 就提倡內病外治法,使之成為專門學科。其理論,是以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為前提,使用其藥膏治療疾病與內治法相同,只不過是給藥途徑不同罷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醫(yī)理藥理無二,所異者法耳。藥膏治病的范圍很廣,表、里與半表、半里及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藥膏貼治,與湯劑無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方劑選定,本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藥膏貼敷部位,一般來說,病在外者貼敷患部,病在內者貼敷要穴。古代醫(yī)家認為:清上焦,貼心囗(膻中穴)、肺俞、勞宮、內關;清中焦,貼神闕;清下焦,貼涌泉、勞宮;溫上焦,貼丹田、關元;補五臟、瀉六腑勻可取其腎俞;欲求陽者,貼關元、氣海。正如吳師機云:“其臟腑病,則視其病在,上貼心囗、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貼心俞與心囗對,命門與臍眼對,足心與丹田應” ,“若病在經(jīng),循其經(jīng)而取之” 。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綜上所述,按照“內病外治” 的理論,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研發(fā)出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用其藥膏外用治病,其科學創(chuàng)新點在于:一是簡單易行、藥儉價廉、用之得法,其效立應;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則上下無犯;三是貼敷膏藥治病不經(jīng)過脾胃,故不傷害脾胃,避免五臟氣血損傷及由此產(chǎn)生陰陽偏勝病變;四是可給衰、老、弱吃不進藥者,多一條治病途徑。
本發(fā)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按重量份計紫蘇子28~32份、細辛18~22份、沒藥18~22份、雄黃8~12份、米醋48~52份配制而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按重量份計紫蘇子30份、細辛20份、沒藥20份、雄黃10份、米醋50份配制而成。
進一步,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所述的藥膏是用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按重量份計紫蘇子28份、細辛18份、沒藥18份、雄黃8份、米醋48份配制而成。
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4味中藥共研細粉備用;
步驟2)將步驟1)共研的細粉,用米醋調和,攤在直徑2寸的新白布上,貼敷在胸部聽到心跳最明顯部位,用膠封條固定;
步驟3)經(jīng)常保持藥物濕潤,如干燥,用醋調濕后再敷,連貼3天即愈。
本發(fā)明的藥理依據(jù)是:
紫蘇子:性溫,味辛;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效: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溫中開胃,寬腸潤便。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腎經(jīng)。功效:祛風止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沒藥:性平,味苦;歸心、肝、脾經(jīng)。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雄黃:性溫,味辛、苦;歸心、肝、胃、肺經(jīng);功效:燥濕,祛風,殺蟲,解毒。
米醋:性溫, 味酸,苦;歸肝,胃經(jīng);有開胃養(yǎng)肝、強筋暖骨,殺菌作用;能有效預防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是由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配制而成;其功能互補,各顯其功:紫蘇子具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降壓、降脂功;細辛是一種溫性的并伴有辛味的解表藥,主要對肺經(jīng)和腎經(jīng)起主要作用;沒藥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雄黃燥濕,祛風,殺蟲,解毒;米醋有非常出色的消除疲勞和增進食欲的功效,還能斂汗祛濕,增強胃液殺菌能力,防治心腦血管。以上諸藥共用加工成藥膏敷于貼敷在胸部聽到心跳最明顯部位,用于醫(yī)治肺炎患者。
2. 本發(fā)明在冬季對60多名肺炎患者應用此方法醫(yī)治,無一不愈者。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該藥膏是用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按重量計紫蘇子30g、細辛20g、沒藥20g、雄黃10g、米醋50g配制而成。
本實施例的制作工藝及治療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紫蘇子30g、細辛20g、沒藥20g和雄黃10g共研細粉備用;
步驟2)將步驟1)共研的細粉,用米醋50g調和,攤在直徑2寸的新白布上,貼敷在胸部聽到心跳最明顯部位,用膠封條固定;
步驟3)經(jīng)常保持藥物濕潤,如干燥,用醋調濕后再敷,連貼3天即愈。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肺炎的藥膏,該藥膏是用紫蘇子、細辛、沒藥、雄黃及米醋按重量計紫蘇子28 g、細辛18g、沒藥18g、雄黃8g、米醋48g配制而成。
本實施例的配制工藝及治療方法同實施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