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枇杷葉的炮制方法,屬于中藥炮制技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枇杷葉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又名巴葉、蘆桔葉(《中藥材手冊》);原植物枇杷又名:盧橘(廣東),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曬干,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枇杷葉的炮制方法。
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枇杷葉的炮制方法,包括以下內(nèi)容:
(1)取枇杷葉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烘干;
(2)挑選新鮮艾葉、甘草、荷葉和南瓜花洗凈、切碎,加入適量的純凈水,于90-100℃溫度下提取1-2h,反復(fù)過濾,得混合濾液,離心分離取上清液;取上述枇杷葉絲,置鍋內(nèi),然后加入上述上清液,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所述的枇杷葉絲與上清液的比例為2-3:1;
(3)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步驟(2)炒制后的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所述的枇杷葉與煉蜜的比例為4-5:1。
所述的步驟(1)中烘干的溫度為60-80℃,烘干的時間為 4-6小時。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蜜炙工藝相比,縮減了操作步驟和時間,并實現(xiàn)了過程的定量可控,提高了枇杷葉中齊敦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而且艾葉、甘草、荷葉和南瓜花提取液的加入炒制,提高了枇杷葉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效。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枇杷葉的炮制方法,包括以下內(nèi)容:
(1)取枇杷葉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烘干;
(2)挑選新鮮艾葉、甘草、荷葉和南瓜花洗凈、切碎,加入適量的純凈水,于90-100℃溫度下提取1-2h,反復(fù)過濾,得混合濾液,離心分離取上清液;取上述枇杷葉絲,置鍋內(nèi),然后加入上述上清液,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所述的枇杷葉絲與上清液的比例為2:1;
(3)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步驟(2)炒制后的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所述的枇杷葉與煉蜜的比例為5:1。
所述的步驟(1)中烘干的溫度為70℃,烘干的時間為 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