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膿毒血癥是當前ICU所面臨的巨大威脅,由此引發(fā)的休克和多系統(tǒng)臟器功能衰竭(MODS)已成為ICU內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病死率高。膿毒血癥是現(xiàn)代危重病醫(yī)學面臨的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復雜的問題,成為直接影響患者預后,阻礙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突出難題。近年來,膿毒血癥發(fā)病規(guī)律與臨床意義的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臨床上始終未 有有效的特異性治療,死亡率仍在28%_50%。面對嚴峻的形勢,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醫(yī)藥防治膿毒血癥是今后研究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故加強中醫(yī)藥對膿毒血癥的研究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入侵機體導致過度或失控的炎癥因子釋放所致。膿毒血癥病理生理過程主要為促炎/抗炎因子失控性釋放,導致機體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凝血、纖溶及體內抗凝系統(tǒng)功能失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纖維蛋白大量沉積,微血管內凝血,導致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不全或功能衰竭。目前膿毒血癥的治療以西醫(yī)西藥為主,如基于促炎與抗炎的病理機制,已有抗細胞因子的療法用于臨床治療膿毒血癥,如TNF-α拮抗劑,但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采用血液透析治療膿毒血癥的療效,其穩(wěn)定內環(huán)境迅速,但是治療設備要求高、費用大,患者痛苦較大,且死亡率較高。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沒有提出“膿毒血癥”的概念。中醫(yī)疾病的命名原則主要是以病因、病機、病理產(chǎn)物、病位、主癥、體征為依據(jù)。膿毒血癥最大的臨床特征即為發(fā)熱,所以膿毒血癥可歸屬于中醫(yī)學“溫病”“瘟疫”范疇。其發(fā)病多由邪毒入侵(嚴重感染)導致熱毒熾盛,毒熱入血,血熱互結,敗血阻滯,瘀血產(chǎn)生,毒瘀并存。熱由毒生,變由毒起,最終損傷正氣,故本病主要病機為熱毒內盛、瘀血阻滯?,F(xiàn)代醫(yī)學對膿毒血癥的根本發(fā)病機制還尚未完全闡述清楚,臨床治療中也并沒有取得特別滿意的療效,仍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雖然目前依據(jù)現(xiàn)代分子物學的研究,研制出了部分可針對部分發(fā)病環(huán)節(jié)或機制進行祀向治療的藥物,但膿毒血癥發(fā)病機理的復雜性、多樣性,單獨針對一個發(fā)病環(huán)節(jié)或發(fā)病機制的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中醫(yī)藥對人體和疾病的作用特點是多成分、多環(huán)節(jié)、多祀點、整體調節(jié),通過綜合效應發(fā)揮發(fā)揮藥效,可根據(jù)膿毒血癥病程的不同階段和發(fā)病機制的多樣性,進行針對不同側重點并兼顧多方面的治療,從而彌補了單純西醫(yī)治療的諸多不足。而在膿毒血癥早期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有效的阻斷或延緩膿毒血癥的病情進展,從而縮短病程或為治療贏得時間,在現(xiàn)代醫(yī)學抗感染、維持有效循環(huán)、營養(yǎng)代謝支持及重癥監(jiān)測治療的基礎上,積極發(fā)揮中藥清熱解毒、清腑攻下、活血化疲及扶正祛邪的優(yōu)勢,將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以達到降低病死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膿毒血癥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方法,主要表現(xiàn)在改善血流動力學,增加微循環(huán)灌注,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進各臟器功能盡快恢復,從而提高了治愈率;且能使患者臨床癥狀好轉或明顯好轉,減少并發(fā)癥及死亡率,其操作簡便易行,費用低廉,治療時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易于推廣。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通過配合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質及內毒素的釋放,更好的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或抑制全身炎癥反應、保護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提聞治療胺毒血癥的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通過配合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質及內毒素的釋放,更好的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或抑制全身炎癥反應、保護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提高治療膿毒血癥的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0重量份 30重量份、蒲公英45重量份 55重量份、阜角刺15重量份 25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 20重量份、砂仁10重量份 20重量份、麥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桅子40重量份 50重量份、連翅70重量份 80重量份、荊芥10重量份 20重量份、黃苗55重量份 65重量份、白術40重量份 50重量份、太子參30重量份 40重量份、赤茍20重量份 30重量份、石菖蒲15重量份 25重量份、羅布麻葉20重量份 30重量份、葛根10重量份 20重量份、水輕25重量份 35重量份、二七30重量份 40重量份、黃柏45重量份 55重量份、狗脊20重量份 30重量份、當歸25重量份 35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 45重量份、阿魏15重量份 25重量份、兒茶10重量份 20重量份、母丁香20重量份 30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 40重量份、大血藤25重量份 35重量份、天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5重量份 25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3重量份 27重量份、蒲公英48重量份 52重量份、阜角刺18重量份 22重量份、厚樸13重量份 17重量份、砂仁13重量份 17重量份、麥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桅子43重量份 47重量份、連翹73重量份 77重量份、荊芥13重量份 17重量份、黃苗58重量份 62重量份、白術43重量份 47重量份、太子參33重量份 37重量份、赤茍23重量份 27重量份、石菖蒲18重量份 22重量份、羅布麻葉23重量份 27重量份、葛根13重量份 17重量份、水輕28重量份 32重量份、二七33重量份 37重量份、黃柏48重量份 52重量份、狗脊23重量份 27重量份、當歸28重量份 32重量份、枸杞子38重量份 42重量份、阿魏18重量份 22重量份、兒茶13重量份 17重量份、母丁香23重量份 27重量份、郁金33重量份 37重量份、大血藤28重量份 32重量份、天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8重量份 22重量份。其中,所述中 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5重量份、蒲公英50重量份、阜角刺20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砂仁15重量份、麥冬35重量份、桅子45重量份、連翹75重量份、荊芥15重量份、黃芪60重量份、白術45重量份、太子參35重量份、赤芍25重量份、石菖蒲20重量份、羅布麻葉2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水蛭30重量份、三七35重量份、黃柏50重量份、狗脊25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阿魏20重量份、兒茶15重量份、母丁香25重量份、郁金35重量份、大血藤30重量份、天冬35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20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注射液和湯飲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飲劑時,具體為: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離心30分鐘 I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l 2g/ml,獲得湯飲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注射液時,具體為: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 °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注射液,所述中藥注射液的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湯飲劑,所述中藥湯飲劑的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藥物中的應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通過配合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質及內毒素的釋放,更好的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或抑制全身炎癥反應、保護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提高治療膿毒血癥的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具體實施例方式膿毒血癥的基本病機為溫毒內蘊、毒瘀互結、正氣虧虛,治療方法為解毒、化瘀、扶正,膿毒血癥是由細菌、真菌、病毒或支原體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屬中醫(yī)學“溫熱病”范疇,其發(fā)病與感受溫毒、正氣虧虛、瘀血內結密切相關。
溫毒內蘊是主要病因,葉天士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在膿毒血癥衛(wèi)、氣、營、血傳變的不同階段,溫毒始終是最為關鍵的病因;以溫毒為始,毒寓于邪,隨溫入內;熱由毒生,變由毒起,溫毒不去則熱不除、變必生。溫毒早期最易由肺衛(wèi)內傳入里,壅遏氣血,既可順傳,郁于腸腑或傳入陽明,亦可直接內陷心營,擾動營血;或毒閉心包,弓丨動肝風,侵犯心腦,迫血損絡。正氣虧虛為基礎病機,《內經(jīng)》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
虛。”其論對認識膿毒血癥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膿毒血癥主要病因為溫毒內蘊,溫毒久羈勢必傷陰耗氣,陰損及陽,終致陰陽俱損、精氣神敗傷、神機流貫受阻,危及患者生命。正氣虛弱是膿毒血癥發(fā)病的內在病機基礎,因此,在膿毒血癥早期就應顧及正氣,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更要注意回陽固脫、顧護正氣,后期應養(yǎng)陰益氣、保護臟真。瘀血內結是重要病理,在膿毒血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瘀血內結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既是溫毒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貫穿疾病始終。溫毒內蘊,燔灼于里,消煉津液,搏血為瘀;火熱煎熬津液,陰津虧少,血液黏稠,滯而為瘀;熱傷血絡,迫血妄行,留而為瘀;毒溫猖獗,郁阻氣機,氣滯則血行不暢而為瘀。綜上所述,膿毒血癥的主要病機為毒、瘀、虛,基本治法為解毒、化瘀、扶正,其中清溫解毒是基礎,扶正補虛是根本,在此基礎上,活血化瘀法應貫穿治療始終,基于該中醫(yī)治療理論,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翅、荊芥、黃苗、白術、太子參、赤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能夠有效緩解膿毒血癥患者的病情,提高治愈率,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發(fā)揮了中醫(yī)藥的作用:1、拮抗內毒素,抑制內毒素誘導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chǎn)生的內源性炎癥介質失控性釋放,在級聯(lián)反應的源頭切斷膿毒血癥的發(fā)生發(fā)展;2、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清除內毒素,降低炎性反應,使抗炎與促炎反應趨向平衡,逆轉免疫抑制,調節(jié)患者的免疫功能;3、拮抗炎性細胞因子,減少血小板的聚集,消除促凝因素,恢復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該中藥組合物具有抗菌、抗炎、調節(jié)免疫功能、提高組織耐缺血、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和纖溶活性,保護多臟器功能的多重功效。同時,本方對器官組織功能都沒有明顯影響或毒副作用。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桂枝:拉丁名Cinnamomi Ramulus,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具有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溫經(jīng)通脈,橫通肢節(ji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亦用于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風濕痹痛,肩臂肢節(jié)冷痛等證,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蒲公英:拉丁名 Taraxaci Herba,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清肝明目、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于瘡瘍腫毒的治療,對乳癰效果尤其顯著,亦可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等癥狀的治療,此外,還具有利尿除濕的作用,用于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病癥的治療。皂角刺:味辛,性溫,歸肺經(jīng),主治癰疽腫毒,瘰疬,瘡疹頑癬,產(chǎn)后缺乳,胎衣不下,癘風等證。
厚樸:味苦、辛,性溫,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等證。砂仁JiTgAmomi Fructus,味辛,性溫,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證。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清熱養(yǎng)心的功效,主治燥邪傷肺或陰虛肺燥有熱之干咳痰黏,勞嗽咳血,咽干鼻燥,肺癰,熱傷胃陰或胃陰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胃脘隱痛,內熱消渴,大便燥結,心陰虛及溫病熱邪擾及心營而致的心煩不眠,舌絳而干等證。桅子: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有除煩瀉火、疏肝解郁、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溫熱病熱郁胸脘之心煩不安、煩擾不寧;肝郁不舒或肝經(jīng)有熱之頭暈目眩,胸脅疼痛,目赤咽干;濕熱黃疸;氣滯血瘀之脘腹脹痛等證。連翹:味苦,性微寒,入肺、心,小腸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用于熱病初起,風熱感冒,發(fā)熱,心煩,咽喉腫痛,斑疹,丹毒,瘰疬,癰瘡腫毒,急性腎炎,熱淋。蒙藥治黃疸,腸刺痛等證,連翹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對人體有降溫作用,并且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荊芥:拉丁名Schizonepetae Herba,味辛,性微溫,入肺、肝經(jīng),有發(fā)汗解表,宣毒透疹,和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風熱所致之發(fā)熱頭痛,無論有汗無汗,皆可應用;風熱上攻之頭痛眩暈,疹出不透;產(chǎn)后血暈中風,腸風下血等證。黃苗:拉丁名Astragali Radix,味甘,性溫,入脾、肺經(jīng),有補益脾土,升舉陽氣、固表止汗,托瘡生肌的功效,主治脾肺氣虛所致之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氣短,中氣下陷之臟器下垂,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久瀉脫肛;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氣血不足等證。黃芪使心臟收縮能力增強,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能擴張冠狀動脈、腎血管及拳參末梢血管、使皮膚血液循環(huán)旺盛;能提高機體的非 特異免疫力,有保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對葡萄球菌、血溶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黃芪可顯著影響脾淋巴細胞信息傳導,實現(xiàn)免疫調節(jié)作用。白術: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jīng),有補脾利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運脾潤燥的功效,主治脾失健運、氣不化水所致之痞滿腹瀉,痰飲水腫;中氣不足之心煩懶言,崩中漏下,久痢脫肛;脾虛氣弱之奏里不固、虛汗自汗等證,白術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小腸的吸收作用,對胃腸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jīng),具有補氣健脾、潤肺生津的功效,主治脾氣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虛燥咳,喘促氣短,溫病后期,氣津兩傷,內熱口渴等證。赤芍:味苦、微苦,歸肝經(jīng),具有瀉肝火,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火旺盛之目赤腫痛,頭暈目眩,胸脅疼痛,溫熱病熱入血分之身熱舌絳,斑疹出血,以及血瘀經(jīng)閉;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尿血;婦女血熱之行經(jīng)過多;血行阻滯所引起的各種疼痛;血熱毒盛之瘡癤癰腫等證。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胃經(jīng),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療痰蒙清竅,神昏癲狂,頭暈,失眠,健忘,耳鳴,濕阻中焦,脘腹脹痛等證。羅布麻葉:味甘、苦,性涼,入肝經(jīng),具有平肝安神,清熱利水的作用,用于肝陽眩暈,心悸失眠,浮腫尿少;高血壓病,神經(jīng)衰弱,腎炎浮腫等證。葛根:味甘、辛,性涼,入脾、胃經(jīng),有鼓舞胃氣,清熱生津,解肌發(fā)表,生陽,滲疹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熱病口渴,消渴;脾虛泄瀉,清陽不升等證,葛根輕清透泄?jié)裰刑N熱。水蛭:味咸、苦,性平,入肝經(jīng),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用于血淤閉經(jīng),癥瘕腹痛、蓄血、損傷瘀血作痛、癰腫丹毒等癥的治療,水蛭能消除動脈周揚硬化斑塊,增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改善心率失常。三七: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經(jīng),具有止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產(chǎn)后血暈,惡露不下,跌撲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等證,現(xiàn)代藥理證明,三七能夠止血、抗血栓、促進造血、抗炎、保肝、抗腫瘤、鎮(zhèn)痛、對心血管有良好的作用,對心肌損傷有保護作用,可降低血清CK和LDH活力,減少LPO含量,保護心肌。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的功效,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證。狗脊:味苦、甘,性溫,入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的作用,用于腰膝酸軟,關節(jié)疼痛,屈利不利,腎陽不足、尿頻遺尿,遺精滑精,白帶過多等證。當歸:拉丁名Angelicae Sinensis Radix,味甘、辛,性溫,入肝、心、脾經(jīng),具有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心血不足之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血海空虛,沖任虛寒或淤血阻滯之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痛,產(chǎn)或腹痛,及其他血瘀作痛及陰虛血少腸燥之便秘等證,其能改善子宮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盆腔充血,緩解痛經(jīng)。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jīng),具有補益肝腎、養(yǎng)血補血、益精明目、潤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耳鳴、自汗乏力;腎陽不足之陽痿、不育;陰精虧損、肝血 不足之眼目昏花以及陰虛勞嗽等證。阿魏:味苦、辛,性溫,歸腎、胃經(jīng),具有消積,散痞,殺蟲的功效,用于肉食積滯,瘀血癥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等證,阿魏能夠抑制氧化劑對細胞氧化修飾導致的細胞損傷,可抑制氧化誘導的細胞一氧化氮釋放,促進細胞增殖,阿魏能有效提高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活性,還能有效降低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內游離鈣水平,對于促進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增殖和保護細胞具有重要作用。兒茶:味苦、澀,性微寒,歸肺經(jīng),具有收濕生肌斂瘡的功效,用于潰瘍不斂,濕疹,口瘡,跌撲傷痛,外傷出血等證。母丁香:拉丁名Caryophylli Fructus,味辛,性溫,歸脾;胃;肝;腎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主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郁金:味辛、苦,性寒,歸肝、心、肺經(jīng),具有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的功效,主治經(jīng)閉痛經(jīng),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fā)狂,黃疸尿赤等證。大血藤:拉丁名Sargentodoxae Caulis,味苦,性平,歸肝、大腸經(jīng),具有敗毒消癰,活血通絡,祛風殺蟲的作用,主治急、慢性闌尾炎,風濕痹痛,赤痢,血淋,月經(jīng)不調,疳積,蟲痛,跌撲損傷等證。天冬: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的功效,主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陰虛火旺,腎精不固之遺精、早泄及虛火上炎之咽喉腫痛,熱病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證,天冬益氣養(yǎng)陰,既能監(jiān)制諸藥的燥烈之性,又能使陽得陰助而化生無窮,有擴張冠脈及改善心肌微循環(huán),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心率的作用。腫節(jié)風:性微溫,味苦、辛,歸心、肝經(jīng),具有抗菌消炎,祛風通絡,活血散結的功效,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風濕痹痛、跌撲損傷、腫瘤等證。進一步,所述中藥組合物僅由上述原料藥組分構成。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0重量份 30重量份、蒲公英45重量份 55重量份、阜角刺15重量份 25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 20重量份、砂仁10重量份 20重量份、麥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桅子40重量份 50重量份、連翅70重量份 80重量份、荊芥10重量份 20重量份、黃苗55重量份 65重量份、白術40重量份 50重量份、太子參30重量份 40重量份、赤茍20重量份 30重量份、石菖蒲15重量份 25重量份、羅布麻葉20重量份 30重量份、葛根10重量份 20重量份、水輕25重量份 35重量份、二七30重量份 40重量份、黃柏45重量份 55重量份、狗脊20重量份 30重量份、當歸25重量份 35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 45重量份、阿魏15重量份 25重量份、兒茶10重量份 20重量份、母丁香20重量份 30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 40重量份、大血藤25重量份 35重量份、天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5重量份 25重量份。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3重量份 27重量份、蒲公英48重量份 52重量份、阜角刺18重量份 22重量份、厚樸13重量份 17重量份、砂仁`13重量份 17重量份、麥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桅子43重量份 47重量份、連翹73重量份 77重量份、荊芥13重量份 17重量份、黃苗58重量份 62重量份、白術43重量份 47重量份、太子參33重量份 37重量份、赤茍23重量份 27重量份、石菖蒲18重量份 22重量份、羅布麻葉23重量份 27重量份、葛根13重量份 17重量份、水輕28重量份 32重量份、二七33重量份 37重量份、黃柏48重量份 52重量份、狗脊23重量份 27重量份、當歸28重量份 32重量份、枸杞子38重量份 42重量份、阿魏18重量份 22重量份、兒茶13重量份 17重量份、母丁香23重量份 27重量份、郁金33重量份 37重量份、大血藤28重量份 32重量份、天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8重量份 22重量份。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5重量份、蒲公英50重量份、阜角刺20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砂仁15重量份、麥冬35重量份、桅子45重量份、連翹75重量份、荊芥15重量份、黃芪60重量份、白術45重量份、太子參35重量份、赤芍25重量份、石菖蒲20重量份、羅布麻葉2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水蛭30重量份、三七35重量份、黃柏50重量份、狗脊25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阿魏20重量份、兒茶15重量份、母丁香25重量份、郁金35重量份、大血藤30重量份、天冬35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20重量份。本發(fā)明制備的中藥組合物的劑型可以為注射液和湯飲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飲劑時,具體為: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離心30分鐘 I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l 2g/ml,獲得湯飲劑。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注射液時,具體為: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 °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
實施例1注射液I的具體制備將桂枝25g、蒲公英50g、皂角刺20g、厚樸15g、砂仁15g、麥冬35g、桅子45g、連翹75g、荊芥15g、黃苗60g、白術45g、太子參35g、赤茍25g、石菖蒲20g、羅布麻葉25g、葛根15g、水蛭30g、三七35g、黃柏50g、狗脊25g、當歸30g、枸杞子40g、阿魏20g、兒茶15g、母丁香25g、郁金35g、大血藤30g、天冬35g和腫節(jié)風20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I。實施例2毒理學實驗選取KM小鼠60只,按照體重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只,雌雄各半,給藥前禁食不禁水12小時,本發(fā)明治療組小鼠按照0.25ml/10g的給藥容量靜脈給藥;對照組灌胃水。給藥后即刻觀察動物的反應,包括動物的形態(tài)、行為活動、精神狀態(tài)、食欲、大小便及其顏色、皮毛、鼻、眼、口有無異常分泌物以及動物死亡情況,死亡的動物及時尸檢,若有肉眼可見的病變則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給藥第I天每I小時觀察一次,以后每天觀察一次,連續(xù)觀察7天,記錄動物毒性反應及死亡情況。稱量小鼠在試驗前、試驗后第三天及第七天的體重。從體重和動物的反應情況綜合評價試驗結果,得到本發(fā)明注射液對小鼠單次靜脈與灌胃給藥的最大耐受量。若出現(xiàn)死亡,則進行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LD5tl)的測定,經(jīng)實驗,KM小鼠單次靜脈給予所試本發(fā)明注射液17.075g生藥/kg,相當于人臨床最大日用量的187.5倍,給藥后即刻動物的翻正反射消失,心跳加快,3min內翻正反射恢復,心跳恢復正常,動物無異常表現(xiàn),整個試驗期間未出現(xiàn)任何異常,體重隨試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與同期對照組無差異(P > 0.05),試驗期間未見動物死亡。觀察期結束時處死小鼠,尸檢無肉眼可見的變化,因此,本試驗提示該藥的臨床用量是一個相當安全的劑量。實施例3注射液2的具體制備將桂枝23g、蒲公英48g、皂角刺18g、厚樸13g、砂仁13g、麥冬33g、桅子43g、連翹73g、荊芥13g、黃苗58g、白術43g、太子參33g、赤茍23g、石菖蒲18g、羅布麻葉23g、葛根13g、水蛭28g、三七33g、黃柏48g、狗脊23g、當歸28g、枸杞子38g、阿魏18g、兒茶13g、母丁香23g、郁金33g、大血藤28g、天冬33g和腫節(jié)風18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4cm,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3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4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2。實施例4注射液3的具體制備將桂枝27g、蒲公英52g、皂角刺22g、厚樸137g、砂仁17g、麥冬37g、桅子47g、連翹77g、荊芥17g、黃芪62g、白術47g、太子參37g、赤芍27g、石菖蒲22g、羅布麻葉27g、葛根17g、水蛭32g、三七37g、黃柏52g、狗脊27g、當歸32g、枸杞子42g、阿魏22g、兒茶17g、母丁香27g、郁金37g、大血藤42g、天冬37g和腫節(jié)風22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3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3。實施例5湯飲劑的具體制備將桂枝25g、蒲公英50g、皂角刺20g、厚樸15g、砂仁15g、麥冬35g、桅子45g、連翹75g、荊芥15g、黃苗60g、白術45g、太子參35g、赤茍25g、石菖蒲20g、羅布麻葉25g、葛根15g、水蛭30g、三七35g 、黃柏50g、狗脊25g、當歸30g、枸杞子40g、阿魏20g、兒茶15g、母丁香25g、郁金35g、大血藤30g、天冬35g和腫節(jié)風20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離心I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2g/ml,獲得湯飲劑。實施例6臨床資料患者一般資料患者均來自本院2008年5月一20011年12月急診I⑶收治膿毒血癥(不伴休克)患者,共105例。其中男62例,女43例,均符合膿毒血癥診斷標準。隨機將患者分成2組: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55例,對照組50例,入院后采集記錄患者一般資料以及病情資料,采用APACHE II評分標準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兩組患者人口學資料及APACHE II評分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診斷標準膿毒血癥診斷標準參考2001年國際膿毒血癥會議關于膿毒血癥診斷的新標準擬定: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SIRS);具備以下2項或2項以上體征者為膿毒血癥:(I)體溫 >38°C或 <36°C:(2)心率 >90 次 / 分; (3)呼吸頻率 >20 次 / 分或 Pa (CO2) <32mmHg (4.27kPa):(4)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12.0\109/1或〈4.0父109/1,或未成熟細胞>10%。
中醫(yī)辨證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考高等中醫(yī)院校教科書《中醫(yī)診斷學》腸熱腑實、內熱奎盛證辨證要點:⑴發(fā)熱喘促;⑵腹脹腹痛拒按;⑶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⑷舌質紅干,舌苔厚燥或膩、或焦黑起刺;(5)脈數(shù)。同時符合以上膿毒血癥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和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并排除下列因素為納入本研究病例。排除標準(I)慢性心、肝、肺、腎、凝血等器官系統(tǒng)疾??;(2)惡性腫瘤;(3)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4)HIV-ab陽性;(5)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80歲;(6)孕婦或哺乳期婦女;(7)有精神疾病史者;(8)不愿參加試驗或不配合治療者。治療方法 對照組:根據(jù)2008年SSC指南,以液體復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據(jù)病況應用機械通氣、控制血糖等膿毒血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作為對照組治療方案。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靜脈滴注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注射液1,每日注射2次,每次250ml,療程共10日。觀察指標每日觀察患者體溫,呼吸頻率,心率及其他癥狀和體征的變化;入院當天及第5、10天,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電解質,肝、腎功能,心電圖,血漿CRP與PCT。CPR采用速率散射濁度法測定,正常值O 8mg/L; PCT采用免疫熒光分析法測定,正常值〈0.5ng/ml。同時可根據(jù)病情變化的需要隨時增加復查以上理化檢查。統(tǒng)計方法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分析。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 =0.05,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土標準差表示;組間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療效評定標準與結果療效評定標準痊愈:以上所有觀察指標全部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觀察指標中有I項未恢復正常;有效:病情好轉但不明顯,主要觀察指標中有2項或以上未恢復正常;無效:病情未見好轉或加重,觀察指標無明顯好轉或加重。結果兩組總體療效比較,結果見表I。表I兩組總體療效比較[例(%)]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0重量份 30重量份、蒲公英45重量份 55重量份、阜角刺15重量份 25重量份、厚樸10重量份 20重量份、砂仁10重量份 20重量份、麥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桅子40重量份 50重量份、連翅70重量份 80重量份、荊芥10重量份 20重量份、黃苗55重量份 65重量份、白術40重量份 50重量份、太子參30重量份 40重量份、赤茍20重量份 30重量份、石菖蒲15重量份 25重量份、羅布麻葉20重量份 30重量份、葛根10重量份 20重量份、水輕25重量份 35重量份、二七30重量份 40重量份、黃柏45重量份 55重量份、狗脊20重量份 30重量份、當歸25重量份 35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 45重量份、阿魏15重量份 25重量份、兒茶10重量份 20重量份、母丁香20重量份 30重量份、郁金30重量份 40重量份、大血藤25重量份 35重量份、天冬30重量份 40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5重量份 25重量份。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3重量份 27重量份、蒲公英48重量份 52重量份、皂角刺18重量份 22重量份、厚樸13重量份 17重量份、砂仁13重量份 17重量份、麥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桅子43重量份 47重量份、連翹73重量份 77重量份、荊芥13重量份 17重量份、黃苗58重量份 62重量份、白術43重量份 47重量份、太子參33重量份 37重量份、赤茍23重量份 27重量份、石菖蒲18重量份 22重量份、羅布麻葉23重量份 27重量份、葛根13重量份 17重量份、水輕28重量份 32重量份、二七33重量份 37重量份、黃柏48重量份 52重量份、狗脊23重量份 27重量份、當歸28重量份 32重量份、枸杞子38重量份 42重量份、阿魏18重量份 22重量份、兒茶13重量份 17重量份、母丁香23重量份 27重量份、郁金33重量份 37重量份、大血藤28重量份 32重量份、天冬33重量份 37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18重量份 22重量份。
4.如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份分別為桂枝25重量份、蒲公英50重量份、皂角刺20重量份、厚樸15重量份、砂仁15重量份、麥冬35重量份、桅子45重量份、連翹75重量份、荊芥15重量份、黃芪60重量份、白術45重量份、太子參35重量份、赤茍25重量份、石菖蒲20重量份、羅布麻葉2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水蛭30重量份、三七35重量份、黃柏50重量份、狗脊25重量份、當歸30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阿魏20重量份、兒茶15重量份、母丁香25重量份、郁金35重量份、大血藤30重量份、天冬35重量份和腫節(jié)風20重量份。
5.如權利要求1至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注射液和湯飲劑。
6.如權利要求1至5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湯飲劑時,具體為, 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離心30分鐘 I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l 2g/ml,獲得湯飲劑。
7.如權利要求1至5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注射液時,具體為, 將各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浸泡I 2小時,加熱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第一次沸后煎煮2 4小時,濾出藥液,濾渣中再次加水至淹沒混合物藥面3 5cm,加熱煮沸,煮沸后用文火,第二次沸后煎煮I 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過濾的藥液,加入占藥液質量0.5%活性炭,保持PH值7.0,加熱微沸15分鐘,冷卻,濾過,取500ml過濾液,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袋裝,于115 °C滅菌30分鐘,冷藏48小時,即得注射液。
8.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注射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注射液的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
9.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湯飲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湯飲劑的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桅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
10.權利要求1 至4所述中藥組合物在制備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膿毒血癥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桂枝、蒲公英、皂角刺、厚樸、砂仁、麥冬、梔子、連翹、荊芥、黃芪、白術、太子參、赤芍、石菖蒲、羅布麻葉、葛根、水蛭、三七、黃柏、狗脊、當歸、枸杞子、阿魏、兒茶、母丁香、郁金、大血藤、天冬和腫節(jié)風。通過將該中藥配合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質及內毒素的釋放,更好的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或抑制全身炎癥反應、保護各器官系統(tǒng)功能,提高治療膿毒血癥的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3191372SQ20131012971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劉榕強 申請人:劉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