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紡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由熱塑性合成樹脂的短纖維形成的無紡布。
背景技術(shù):
以往,熱塑性合成樹脂的短纖維彼此相互熔敷的無紡布已為公眾所知。另外,作為那樣的無紡布,在日本特開2008-25080號公報(專利文獻(xiàn)1)中公開了這樣一種無紡布, 該無紡布具有在機械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凸條部和凹條部,在與機械方向垂直的交差方向,這些凸條部和凹條部交替地排列。在先技術(shù)文獻(xiàn)專利文獻(xiàn)專利文獻(xiàn)1 日本特開2008-25080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公開于專利文獻(xiàn)1的無紡布的凸條部中,包含作為無紡布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高度大的凸條部和小的凸條部。高度大的凸條部和高度小的凸條部的單位面積重量相同, 這些凸條部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按其單位面積重量比凹條部的單位面積重量高的方式形成。這樣的無紡布,若將其用作為一次性尿布、經(jīng)期用衛(wèi)生巾等穿用物品中的透液性的表面片、與穿用物品的穿用者的皮膚強力地緊密接觸,則凸條部中的高度大的凸條部最先被壓縮。在那時的表面片上,受到了壓縮的凸條部的密度進(jìn)一步變高,體液容易滯留在該凸條部中的傾向增強,另一方面,體液難以向周圍的密度低的部位轉(zhuǎn)移。另外,受到了壓縮的凸條部,例如在變成了與該高度小的凸條部相同的高度時,該受到了壓縮的凸條部強力地與皮膚接觸,對皮膚局部地進(jìn)行壓迫,所以,表面片不成為其整體以柔軟的感覺與皮膚緊密接觸這樣的表面片,有時成為觸感不好的表面片。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對上述無紡布實施改良,使得即使無紡布在其表面具有凸條部和凹條部,當(dāng)使其表面與皮膚緊密接觸時,也能夠防止體液滯留在凸條部中。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以一種無紡布為對象,該無紡布將由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的短纖維彼此熔敷,具有相互垂直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在上述厚度方向具有表面和作為其相反面的背面,在上述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反復(fù)起伏、朝上述長度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峰部和谷部,在上述峰部中包含有距上述背面的高度大的第一峰部和距上述背面的高度小的第二峰部。在該無紡布中,本發(fā)明的特征點如下。上述無紡布中的密度按上述第一峰部、上述第二峰部、上述谷部的順序變高,并且在上述第一峰部被從上述表面朝上述背面壓縮、上述第一峰部和上述第二峰部的上述高度變得相同了時的上述第一峰部中的上述密度,比上述第二峰部中的上述密度低。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無紡布具有18 1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上述短纖維為具有1 Sdtex的纖度和20 80mm的纖維長度的受到了親水化處理的短纖維。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短纖維為由熔融溫度不同的兩種上述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了的復(fù)合纖維,經(jīng)由上述兩種中的上述熔融溫度低的一方的上述熱塑性合成樹脂相互地熔敷。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峰部的上述高度處于1 5mm的范圍,上述第二峰部的上述高度比上述第一峰部的高度低0. 5 2mm。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方式中,在上述寬度方向交替地形成上述第一峰部和上述第二峰部,上述谷部介于上述第一峰部與上述第二峰部之間。在該發(fā)明中使用的“無紡布中的密度”的測定方法根據(jù)后述圖5 7進(jìn)行說明。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的無紡布具有相互并行地朝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峰部和谷部,其中,在第二峰部中包含作為無紡布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高度大的第一峰部和低的第二峰部,由這些第二峰部和谷部在無紡布的表面上形成凸條部和凹條部。無紡布的密度按第一峰部、第二峰部、谷部的順序變高,第一峰部即使在其受到了壓縮而成為與第二峰部相同的高度時,也具有比第二峰部的密度低的密度。這樣的無紡布,即使其被用作穿用物品的表面片,無紡布的表面與穿用物品的穿用者的皮膚緊密接觸而被壓縮到第一峰部變得與第二峰部的高度相同的程度,無紡布的密度按第一峰部、第二峰部、谷部的順序變高的傾向也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表面片上的體液存在朝無紡布的密度變高的方向,即從第一峰部朝向谷部的方向、從第二峰部朝向谷部的方向轉(zhuǎn)移的傾向,不會滯留在第一峰部中,高度大的第一峰部即使與皮膚接觸也不會對皮膚產(chǎn)生潤濕感。另外,受到壓縮的第一峰部的密度比第二峰部的密度低,所以,第一峰部不會對皮膚局部地產(chǎn)生壓迫,本發(fā)明的無紡布成為觸感均勻的無紡布。
圖1為無紡布的局部立體圖。圖2為表示無紡布的交差方向的截面的照片。圖3為表示無紡布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圖。圖4為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的正視圖。圖5為表示無紡布的截面變化的狀態(tài)的圖。圖6為觀察了無紡布的表面的輪廓的記錄。圖7為表示纖維截面的照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無紡布的詳細(xì)情況。圖1、2為模式地表示無紡布1的一部分的立體圖、放大50倍表示無紡布1的截面的一例的照片。其中,圖2的照片為朝橫向?qū)⒍鄰堈掌嗷ソ悠饋淼恼掌?。這是因為,放大了 50倍的無紡布1不能在寬范圍內(nèi)將其寬度方向收入在1張照片中。無紡布1用相互垂直的雙頭箭頭A、B、C表示其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厚度方向,在厚度方向C具有表面2和作為其相反面的背面3。在表面2上形成有朝長度方向A相互并行地延伸的第二峰部6和谷部7,這些峰部6和谷部7在寬度方向B繪出起伏。另外,在峰部6中在厚度方向C包含有具有高度Ha的第一峰部6a和具有高度Hb的第二峰部6b。第一峰部6a的高度Ha比第二峰部6b的高度Hb高,這些第一峰部6a和第二峰部6b在寬度方向B交替地排列,在第一峰部 6a與第二峰部6b之間夾設(shè)有谷部7。這樣的無紡布1,為由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了的短纖維11,最好為具有1 Sdtex 的纖度和20 80mm的纖維長度的短纖維11,被噴吹熱風(fēng)而相互地熔敷了的無紡布。無紡布1適合用作為以一次性尿布、經(jīng)期用衛(wèi)生巾為一例的體液吸收性穿用物品的透液性表面片,那樣使用時的無紡布1最好具有18 1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短纖維11最好受到了親水化處理。作為表面片使用時的無紡布1的背面3大體平坦,表面2的形成有凹條部的谷部7的寬度方向B的尺寸\處在0. 4 2mm的范圍,形成有凸條部的第一峰部6a的寬度方向B的尺寸Wa比第二峰部6b的寬度方向的尺寸Wb大,處在2 5mm的范圍。最好第一峰部6a的高度Ha處在1 5mm的范圍,第二峰部6b的高度Hb比高度Ha低0. 5 2mm, 谷部7比高度Ha低0. 7 2. 5mm。為了容易進(jìn)行短纖維11彼此的熔敷,并且使無紡布1可在厚度方向C彈性地壓縮,短纖維11最好為組合熔融溫度不同的二種合成樹脂而形成的復(fù)合纖維。那樣的復(fù)合纖維可通過使熔融溫度較低一方的合成樹脂熔融而相互地熔敷。作為合成樹脂的組合,例如具有聚乙烯與聚酯、聚乙烯與聚丙烯等。復(fù)合纖維可以為芯鞘式的復(fù)合纖維,也可以為并列式的復(fù)合纖維。芯鞘式的復(fù)合纖維可以為同芯式的復(fù)合纖維,也可以為偏芯式的復(fù)合纖維。圖3、4為用于制造圖1、2的無紡布1的工序的局部圖、該局部圖中的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910的正視圖。在圖3中,由短纖維11形成了的纖維網(wǎng)100被載置于在厚度方向具有透氣性的行走皮帶200上,朝機械方向MD前進(jìn)。從第二空氣噴射噴嘴部920向纖維網(wǎng) 100噴吹被加熱了的噴射空氣921,該噴射空氣921通過皮帶200被吸引到吸入箱922中。 噴射空氣921的溫度為使短纖維11軟化的程度,用于以使纖維網(wǎng)100的厚度成為2/3 1/4的方式對纖維網(wǎng)100進(jìn)行壓縮、使纖維網(wǎng)100的質(zhì)地穩(wěn)定。接下來,從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910向該纖維網(wǎng)100噴吹多條被加熱了的噴射空氣911。對噴射空氣911的風(fēng)量、壓力、溫度進(jìn)行調(diào)整,以便能夠一邊使短纖維11朝與機械方向MD的交差方向CD移動一邊將短纖維11彼此熔敷。在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910中,如圖4所示那樣,從在交差方向CD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a、b設(shè)置了的噴嘴(未圖示)朝纖維網(wǎng)100噴吹噴射空氣911。該噴射空氣911通過皮帶200被吸引到吸入箱915中。隔開間隔a、b噴吹的噴射空氣911的交差方向⑶的位置, 與圖1的無紡布1的谷部7的位置一致。在纖維網(wǎng)100中,位于噴射空氣911的正下方的短纖維11的一部分被朝交差方向CD的兩側(cè)等分地分配,用于形成第一峰部6a和第二峰部 6b,在噴射空氣911的正下方殘留的部分形成谷部7。以使處在相鄰的噴射空氣911之間的部分形成為第一峰部6a或第二峰部6b的方式朝交差方向CD移動短纖維11,在尺寸大的間隔a處形成第一峰部6a,在尺寸小的間隔b處形成第二峰部6b。這樣,與谷部7 —起形成的第一峰部6a的高度比第二峰部6b大,另一方面,密度比第二峰部6b低。在形成于噴射空氣911的正下方的谷部7中,短纖維11在厚度方向C受到壓縮而高密度化。當(dāng)利用圖3、4的工序制造無紡布1時,在不需要提高纖維網(wǎng)100的朝機械方向MD的輸送速度的場合,在要按lOm/min左右的速度輸送例如單位面積重量為30 50g/m2的纖維網(wǎng)100時,可降低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910的噴射空氣911的噴射量,另一方面,可省去第二空氣噴射噴嘴部920。另外,在要按30 40m/min的速度輸送該纖維網(wǎng)100時,最好如圖示例那樣并用第二空氣噴射噴嘴部920,預(yù)先使纖維網(wǎng)100的質(zhì)地穩(wěn)定。在這樣獲得的圖1的無紡布1中,第一峰部6a的密度形成得比第二峰部6b的密度低,第二峰部6b的密度形成得比谷部7的密度低,因此若將無紡布1用作體液吸收性穿用物品的透液性表面片,則無紡布1的表面2處的體液從無紡布1的密度高的部位朝低的部位移動,即按密度梯度從第一峰部6a朝谷部7移動,或從第二峰部6b朝谷部7移動,另夕卜,當(dāng)無紡布1折彎而使得第一峰部6a與第二峰部6b接近時,從第一峰部6a朝第二峰部 6b移動。因此,在無紡布1中,體液不會滯留在容易與皮膚接觸的第一峰部6a,第一峰部6a 不會使皮膚產(chǎn)生潤濕感。另外,通過形成為即使在無紡布1受到壓縮而使第一峰部6a與第二峰部6b形成為相同的高度時、第一峰部6a也維持其密度比第二峰部6b的密度低的狀態(tài),第一峰部6a依然不會使皮膚產(chǎn)生潤濕感。而且,對于即使受到壓縮密度也低的第一峰部6a,在其與第二峰部6b —起壓接在了皮膚上時,不會發(fā)生如下的現(xiàn)象,即,僅壓縮的程度高的第一峰部6a強力地與皮膚接觸而使無紡布1的觸感存在不均勻,給穿用者帶來不舒適的穿用感。表1為表示無紡布1的實施例的主要的制造條件和評價結(jié)果的表,但為了與該實施例進(jìn)行對比,也一并對比較例的制造條件和評價結(jié)果進(jìn)行表示。表1中的實施例的無紡布,為在圖3、4例示的裝置中不使用第二空氣噴射噴嘴部 920而制造的無紡布,主要的制造條件如下。而且,在此實施例中,纖維網(wǎng)100的行走速度慢,不需要使用第二空氣噴射噴嘴部920。(1)短纖維為具有2. 6 3. 3dtex的纖度、38 51mm的纖維長度,芯成分由聚酯形成,鞘成分由聚乙烯形成的芯鞘型的復(fù)合纖維(2)纖維網(wǎng)單位面積重量為35g/m2、朝機械方向的行走速度為lOm/min(3)第一空氣噴射噴嘴部噴嘴直徑為1mm、噴嘴間隔為a = 4mm,b = 2. 5mm、噴嘴與傳送帶的距離為5mm、噴射空氣壓力為0. 06MPa、空氣溫度為140°C表1中的比較例1的無紡布,為在實施例的制造條件中僅改變噴嘴間隔、設(shè)定為a =4mm、b = 4mm而獲得的無紡布。此無紡布為在交差方向⑶交替地形成有峰部和谷部的無紡布,但峰部全部為相同高度,第一峰部與第二峰部沒有區(qū)別。表1中的比較例2的無紡布,為在實施例的制造條件中僅改變噴嘴間隔、設(shè)定為a =3. 5mm、b = 3mm而獲得的無紡布。此無紡布為在交差方向⑶交替地形成有峰部和谷部的無紡布,在峰部中包含高度大的第一峰部和高度小的第二峰部,但第一峰部與第二峰部的高度沒有大的差別。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無紡布,將由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的短纖維彼此熔敷,具有相互垂直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在上述厚度方向具有表面和作為其相反面的背面,在上述表面上形成有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反復(fù)起伏、朝上述長度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峰部和谷部,在上述峰部中包含有距上述背面的高度大的第一峰部和距上述背面的高度小的第二峰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無紡布中的密度按上述第一峰部、上述第二峰部、上述谷部的順序變高,并且在上述第一峰部被從上述表面朝上述背面壓縮、上述第一峰部和上述第二峰部的上述高度變得相同了時的上述第一峰部中的上述密度,比上述第二峰部中的上述密度低。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無紡布具有18 1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上述短纖維為具有1 Sdtex的纖度和20 80mm的纖維長度的受到了親水化處理的短纖維。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短纖維為由熔融溫度不同的兩種上述熱塑性合成樹脂形成了的復(fù)合纖維,經(jīng)由上述兩種中的上述熔融溫度低的一方的上述熱塑性合成樹脂相互地熔敷。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 3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峰部的上述高度處于1 5mm的范圍,上述第二峰部的上述高度比上述第一峰部的高度低0.5 2mm ο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 4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無紡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寬度方向交替地形成上述第一峰部和上述第二峰部,上述谷部介于上述第一峰部與上述第二峰部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無紡布,其能夠防止體液滯留在無紡布的峰部,該無紡布在表面上形成有朝一個方向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峰部和谷部。熱塑性合成纖維的短纖維(11)相互熔敷而形成無紡布(1)。在無紡布的表面(2)上形成有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峰部(6)和谷部(7)。在峰部(6)中包含從無紡布(1)的背面(3)離開的高度大的第一峰部(6a)和高度小的第二峰部(6b)。無紡布(1)的密度按第一峰部(6a)、第二峰部(6b)、谷部(7)的順序變高。第一峰部(6a)形成為,在第一峰部(6a)被朝背面(3)壓縮而變得與第二峰部(6b)的高度相同時的第一峰部(6a)中的密度,比第二峰部(6b)的密度低。
文檔編號A61F13/49GK102575395SQ2010800452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10月9日
發(fā)明者合田裕樹, 大庭徹, 水谷聰, 石川秀行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