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小兒滯頤(即流口水)的藥物,屬于藥品技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滯頤(俗稱流口水)是小兒常見的現(xiàn)象,尤其以五歲以前的小兒居多。滯頤屬中醫(yī) 兒科疾病之一,為小兒脾胃痰濁內(nèi)蘊,日久化熱,隨胃氣上逆而成,以小兒流口水日久不愈, 嘔惡,或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個別還有呃逆,夜眠不安,大便不調(diào),口臭、目眵哆哆(流眼 屎),舌質(zhì)紅或淡紅,苔黃膩或薄白,脈滑數(shù)或緩(指紋呈弓反外形或呈針形、槍形)等癥狀。 對于滯頤,目前有很多治療方法或藥物,尤以民間居多。西醫(yī)學認為是小兒唾液分泌過旺, 根據(jù)不同年齡選用治療劑量的阿托品口服抑制唾液分泌,每天服三次,五天為一療程,服用 阿托品治療期間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如口干,顏面潮紅,視物模糊,心率增快等,在阿托品 治療一個療程停藥后,大多數(shù)患兒會出現(xiàn)病情復(fù)發(fā)而再次流口水;民間部分中醫(yī)誤認為是 攝食酸、甜食物所致,并囑忌食酸、甜食物,在年齡偏大的患兒,誤認為是蟲證,并給予祛蟲 藥物治療,往往不奏效。
發(fā)明內(nèi)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小兒滯頤效果 好、快速且不復(fù)發(fā)的藥物。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配伍中包括如下 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黃連(搗爛)2. 5-3g ;法半夏(搗爛)5-6g ;陳皮6-8g ;白茯苓8_10g ;黃芩 6-8g ;竹茹 8-10g ;生姜 2—2. 5g,大棗 5_6g。如有目眵哆哆癥狀,則加黃菊花6_8g ;夏枯草8-10g。如嘔吐甚,或有呃逆癥狀,則加沉香(后下)5_6g。如有熱勝大便秘結(jié)癥狀,則加蘆薈5_6g,所述黃芩為子黃芩。如有腹脹、噯腐、大便臭穢癥狀,則加花檳榔6_8g ;谷芽6_8g。如有咳痰色黃癥狀,則加全瓜蔞8-lOg ;竹浙6_8ml ;黃芩為枯黃芩。本藥物治療效果好、快速且不復(fù)發(fā),其中絕大多數(shù)患者兩天后癥狀減輕,夜間睡眠 好轉(zhuǎn),50%的患者一個療程就可治愈,40%的患者兩個療程就可治愈,需要三個療程才能治 愈的非常少,基本沒有無效的,且治愈后沒有復(fù)發(fā)。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基本配伍為如下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黃連(搗爛) 2. 5-3g ;法半夏(搗爛)5-6g ;陳皮6-8g ;白茯苓8_10g ;黃芩6_8g ;竹茹8_10g ;生姜 2-2. 5g ;大棗 5-6g。在上述基本配伍基礎(chǔ)上,根據(jù)小兒流口水外其它不同的癥狀,針對性地增加不同
3的組分。如有目眵哆哆癥狀,則加黃菊花6_8g ;夏枯草8-10g。如嘔吐甚,或有呃逆癥狀,則加沉香(后下,即待其它藥物煎沸后加入)5_6g。如有熱勝大便秘結(jié)癥狀,則加蘆薈5_6g,所述黃芩為子黃芩。如有腹脹、噯腐、大便臭穢癥狀,則加花檳榔6_8g ;谷芽6_8g。如有咳痰色黃癥狀,則加全瓜蔞8-lOg ;竹浙6_8ml ;黃芩為枯黃芩。上述配伍為一劑,其具體煎制和服用方法為將配伍所有組分倒入熬藥的藥罐中, 加水高出藥物平面一寸,先武火(大火)煎沸后,后文火(小火)煎熬,直到罐中的藥汁為35— 45ml,倒出藥汁,保留藥渣。再向藥罐中加水高出藥物平面一寸,先武火煎沸后,后文火煎 熬,直到罐中的藥汁為35—45ml,再倒出藥汁,保留藥渣。第三次向藥罐中加水高出藥物平 面一寸,先武火煎沸后,后文火煎熬,直到罐中的藥汁為35— 45ml,再倒出藥汁即可。將三 次所得藥汁均勻混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即每次服用的量為35—45ml),每天服三次,即每 天服用一劑,五天為一療程。上述35— 45ml的次服用量是針對1歲一3歲的小兒的,不同年齡段的小兒,其服 用量是不同的,具體為1個月內(nèi)小兒每次10 — 20mml,1一3個月小兒每次20— 25mml,3個 月一6個月每次25mml— 30mml,6個月一 1歲每次30mml — 35mml,1歲一3歲每次35mml— 45mml,3歲一 10歲每次45mml—60mml,10歲一 16歲每次60mml—80mml。雖然不同年齡段 服用量不同,但服用藥汁濃度一樣,因此可以根據(jù)服用量對每劑藥物各組分的質(zhì)量按比例 進行調(diào)整。具體劑量可參照下述進行。黃連1個月內(nèi)每次為lg,l一3個月1 一 1.5g,3個月一6個月1.5—28,6個月一 1 歲 2 — 2. 5g, 1 歲一3 歲 2. 5 — 3g,3 歲一 10 歲 3 — 4g,10 歲一 16 歲 4一6g ;
法半夏1個月內(nèi)每次為1 一 1.5g,1一3個月1. 5 — 2g,3個月一6個月2 — 4g,6個月一 1 歲 4一5g,1 歲一3 歲 5 — 6g,3 歲一 10 歲 6 — 7g,10 歲一 16 歲 7 — IOg ;
陳皮1個月內(nèi)每次為1一3g,l一3個月3 — 4g,3個月一6個月4一5g,6個月一 1歲 5—6g, 1 歲一3 歲 6 — 8g,3 歲一 10 歲 8 — 10g,10 歲一 16 歲 10 — 15g
白茯苓1個月內(nèi)每次為1.5—38,1一3個月3 — 4. 5g,3個月一6個月4. 5 — 6g,6個 月一 1 歲 6 — 8g,1 歲一3 歲 8 — 10g,3 歲一 10 歲 10 — 12g,10 歲一 16 歲 12 — 18g ; 黃芩劑量與陳皮劑量等同; 竹茹劑量與白茯苓劑量等同; 大棗劑量與法半夏劑量等同;
生姜1個月內(nèi)每次為0. 5g,l一3個月0. 5 — lg,3個月一6個月1 一 1.5g,6個月一 1 歲 1. 5—2g, 1 歲一3 歲 2 — 2. 5 g,3 歲一 10 歲 2. 5—3. 5g, 10 歲一 16 歲 3. 5 — 4g ;
黃菊花、花檳榔、谷芽劑量與陳皮劑量等同; 夏枯草和全瓜蔞;劑量與白茯苓劑量等同; 沉香和蘆薈劑量與法半夏劑量等同;
竹浙1個月內(nèi)每次為1—1.5 mml, 1 一3個月為1.5—2. 5mml,,3個月一6個月為2. 5— 4mml,6 個月一 1 歲為 4一6mml,1 歲一3 歲為 6 — 8mml,3 歲一 10 歲為 8 — lOmml,10 歲一 16 歲為 10— 15mml。病例說明本藥物治療了 38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最小3個月,
4最大6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6個月。29例伴呃逆,嘔吐,夜眠不安,口臭,9例伴目眵哆 哆,便秘。X光均排除幽門狹窄。療效標準
治愈流口水及其他臨床癥狀消失;好轉(zhuǎn)流口水及其他臨床癥狀減輕;無效流口水 及其他癥狀無減輕。治療結(jié)果一個療程治愈18例,兩個療程治愈15例,三個療程治愈5例,無無效病 例,所有病例無復(fù)發(fā)。典型病例張X X,男,4歲,2003年3月26日初診。主訴流濁口水4個月,呃逆, 嘔吐,夜眠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斷滯頤。癥型痰濁上壅。治法燥濕化濁,降逆 止嘔(呃)。處方黃連(搗爛)3. 5g,法半夏(搗爛)6g,陳皮8g,白茯苓10g,(子)黃芩8g,竹 茹10g,生姜2. 5g,大棗6g,2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服3次,服2天。2003年3月28日 二診。流口水減輕,夜間睡眠好轉(zhuǎn),未見有呃逆,嘔吐,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再進2劑,流口 水明顯減輕,無呃逆、嘔吐,夜間睡眠佳,舌淡紅,苔薄黃,脈數(shù)。再以上方加炒薏苡仁10g,以 上諸癥皆消,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本發(fā)明藥理說明滯頤屬中醫(yī)兒科疾病之一,為小兒脾胃痰濁內(nèi)蘊,日久化熱,隨 胃氣上逆而成。以小兒流口水日久不愈,嘔惡,或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方中藥用黃連、黃 芩與法半夏、生姜相合,辛開苦降,燥濕化濁;大棗健運脾胃,與陳皮、白茯苓相配,共奏理氣 和胃,健脾運濕之功;竹茹,清化痰濁,降逆止嘔。諸藥相合,辛開苦降,化濁降逆功效甚強。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配伍中包括如下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黃連2.5 3g;法半夏5 6g;陳皮6 8g;白茯苓8 10g;黃芩6 8g;竹茹8 10g;生姜2 2.5g;大棗5 6g。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伍中還包括如下 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黃菊花6-8g ;夏枯草8-10g。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伍中還包括如下 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沉香5-6g。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黃芩為子黃芩;配伍 中還包括如下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蘆薈5-6g。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伍中還包括如下 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花檳榔6-8g ;谷芽6-8g。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黃芩為枯黃芩;配伍 中還包括如下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全瓜蔞8-lOg ;竹浙6-8ml。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滯頤的藥物,其配伍中包括如下質(zhì)量份的各組分黃連(搗爛)2.5-3g;法半夏(搗爛)5-6g;陳皮6-8g;白茯苓8-10g;黃芩6-8g;竹茹8-10g;生姜2—2.5g,大棗5-6g。本藥物治療效果好、快速且不復(fù)發(fā),其中絕大多數(shù)患者兩天后癥狀減輕,夜間睡眠好轉(zhuǎn),50%的患者一個療程就可治愈,40%的患者兩個療程就可治愈,需要三個療程才能治愈的非常少,基本沒有無效的,且治愈后沒有復(fù)發(fā)。
文檔編號A61P1/00GK101954063SQ20101051250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劉 東 申請人:劉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