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用納米金探針檢測DNA突變的 方法。
背景技術(shù):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組DNA分子在結(jié)構(gòu)功能上發(fā)生堿基對(duì)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主要 包括堿基的替換、缺失或插入。由于基因突變與多種遺傳性疾病、腫瘤的發(fā)生具有密切的關(guān) 系,因此檢測基因突變對(duì)于遺傳性疾病或者腫瘤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檢測基因突變的方法主要有凝膠電泳法、DNA測序法和DNA芯片技術(shù)。凝膠電泳法 的基本原理是不同構(gòu)象的DNA在凝膠中的遷移率不同,根據(jù)遷移率的改變與否,可以判 斷是否存在基因突變。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其靈敏度易受到電泳條件和DNA片段大小 等因素的影響,重現(xiàn)性較差,也不易實(shí)現(xiàn)自動(dòng)化。DNA測序法是檢測基因突變最直接最準(zhǔn)確 的方法,它既可以確定突變的類型,又可以確定突變的位置。但是該種方法需要特殊的儀器 設(shè)備,且耗時(shí)費(fèi)力,測序時(shí)需要同位素或者熒光標(biāo)記,花費(fèi)昂貴。DNA芯片技術(shù)是20世紀(jì) 9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項(xiàng)新技術(shù),其基本原理是許多已知序列DNA被排列在集成電路板上, 彼此之間重疊一個(gè)堿基,并覆蓋整個(gè)所需檢測的基因,熒光標(biāo)記的正常DNA和突變DNA分 別與兩塊DNA芯片雜交,由于至少存在一個(gè)堿基的差異,正常DNA和突變DNA將會(huì)得到 不同的雜交圖譜,通過共聚焦顯微鏡分別檢測兩種DNA分子產(chǎn)生的熒光信號(hào),即可確定是 否存在突變。這種方法自動(dòng)化程度高,可以檢測大量的樣品,但是需要特殊的儀器,成本也 較高。因此尚需找到更加簡單快捷、高效靈敏、成本低廉的檢測基因突變的方法。
納米物質(zhì)所表現(xiàn)出獨(dú)特的光學(xué)性質(zhì)、電學(xué)性質(zhì)、磁學(xué)性質(zhì)和熱學(xué)性質(zhì)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 和研究。美國西北大學(xué)Mirkin CA領(lǐng)導(dǎo)的研究小組,利用納米金優(yōu)良的光學(xué)性質(zhì),在檢測DNA 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們將巰基化的DNA序列固定在納米金的表面,然后與目 標(biāo)DNA進(jìn)行雜交,雜交后納米金的顏色和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會(huì)發(fā)生明顯改變,據(jù)此可以判 斷是否存在目標(biāo)DNA序列(1. Elghanian R,Storhoff JJ, Mucic RC, et al. Selective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polynucleotides based on the distance-dependent optical properties of gold nanoparticles. Science, 1997, 277(5329):1078-1081; 2. Taton TA, Mirkin CA, Letsinger RL.Scanometric DNA array detection with nanoparticle probes. Science, 2000, 289(5485):1757-1760)。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納米金探針檢測DNA突變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具體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 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置,得到的體系稱為體系l;
2) 將突變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 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置,得到的體系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 520 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4) 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氯化鈉溶液,使氯化鈉的終濃度與步驟3中氯化鈉的終 濃度相同,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5) 當(dāng)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差異時(shí),可以判斷有突變存在。 所述的納米金的粒徑范圍為5 50nm。
野生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的加入量最好為野 生型單鏈DNA :納米金=(10 50) pmol : (40 50) pL,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 補(bǔ)的探針與野生型單鏈DNA等量,氯化鈉的終濃度最好為0.05 0.1 mol/L。
突變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的加入量最好為突 變型單鏈DNA :納米金=(10 50) pmol : (40 50) ^L,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 補(bǔ)的探針與突變型單鏈DNA等量,氯化鈉的終濃度最好為0.05~0.1 mol/L。
在步驟3)中,氯化鈉的終濃度最好為0.2 0.3mol/L。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所涉及的原理是納米金在水溶液中可穩(wěn)定分散,呈酒紅色,但高鹽 溶液對(duì)納米金的穩(wěn)定性影響很大,加入高鹽溶液后,納米金的穩(wěn)定性被破壞,納米金顆?;?相聚結(jié)沉淀,納米金的顏色和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最大吸收峰發(fā)生改變。納米金對(duì)單鏈DNA 和雙鏈DNA的吸附能力不同,在高鹽溶液中單鏈DNA和雙鏈DNA對(duì)納米金的穩(wěn)定性具有 顯著不同的保護(hù)作用。單鏈DNA能結(jié)合到納米金表面形成保護(hù)層,'使納米金在高鹽溶液中 聚集程度較小,520 nm處的吸光值變化不大;而雙鏈DNA幾乎不能附著在納米金表面,無 法阻止納米金在高鹽溶液中發(fā)生聚集,520nm處的吸光值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將探針分別與野 生型DNA和突變型DNA雜交,由于突變型DNA不能與探針完全互補(bǔ),因此其雜交效率將 低于野生型DNA,其雜交體系中殘留的游離單鏈DNA將高于野生型DNA雜交體系,從而
對(duì)納米金的穩(wěn)定產(chǎn)生更強(qiáng)的保護(hù)作用。因此,通過比較520nm處吸光值的改變程度可以判斷 是否存在突變。本發(fā)明中DNA和納米金均無需作任何修飾,大大簡化樣品的處理過程和操 作步驟,只需檢測As2o的不同,即可判定DNA是否存在突變,最低檢出限為10pmol,在40min 左右獲得檢測結(jié)果,具有簡便快速、成本低廉、高度靈敏等特點(diǎn),具有較大的臨床應(yīng)用潛力。
圖1為本發(fā)明實(shí)施例所使用納米金的透射電鏡圖。在圖1中,標(biāo)尺為50nm。
圖2為野生型單鏈DNA與完全互補(bǔ)的探針雜交后,再加入氯化鈉溶液,納米金聚沉的 透射電鏡圖。在圖2中,標(biāo)尺為50nm。
圖3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圖4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圖5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圖6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圖7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圖8為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野生型和突變型DNA分別與納米金探針雜交,再加入 氯化鈉溶液所得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結(jié)果。
在圖3 8中,橫坐標(biāo)為波長(nm),縱坐標(biāo)為吸光值。曲線a為納米金的紫外可見吸收光 譜,b為突變型單鏈DNA與納米金探針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c為野生型單鏈DNA與 納米金探針體系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具體實(shí)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shí)施例結(jié)合附圖對(duì)本發(fā)明作進(jìn)一步說明。 實(shí)施例1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G突變?yōu)閴A基A^(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 50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50 7.54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lOmin后 加入3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57,混勻后室溫靜置30min,得到的體 系稱為體系1。
2) 將突變型單鏈DNA 50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50 7.54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lOmin后 加入3^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57,混勻后室溫靜置30min,得到的體 系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10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06,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4) 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10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06,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 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1.16 (圖3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1.64 (圖3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斷存在突變。
實(shí)施例2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G突變?yōu)閴A基AP](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42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5 4.81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12min后 加入4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82,混勻后室溫靜置33min,得到的體 系稱為體系1。
2) 將突變型單鏈DNA42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5 7.54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12min后 加入4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82,混勻后室溫靜置33min,得到的體 系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11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5,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4)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11 n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5,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0.78 (圖4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0.97 (圖4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斷存在突變。
實(shí)施例3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45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G突變?yōu)閴A基A^(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野生型單鏈DNA 35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對(duì)生型單鏈O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0 2.8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9min后加 入4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91,混勻后室溫靜置35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1。
.、2)將突,,.^^i)NA.35q)mok: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樸的序列)'和40 2.8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9min后加 入4nL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91,混勻后室溫靜置35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6 n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混 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4) 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6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先0.2,混 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0.39 (圖5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0.58 (圖5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斷存在突變。
實(shí)施例4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C突變?yōu)閴A基T[3](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 28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2 7.4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16min后加 入3^iL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67,混勻后室溫靜置29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l。
2) 將突變型單鏈DNA28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2 7.4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16min后加 入3^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67,混勻后室溫靜置29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10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36,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4) 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10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36,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1.02 (圖6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1.57 (圖6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浙存在突變。
實(shí)施例5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C突變?yōu)閴A基T (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 19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8 5.49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8min后加 入4n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77,混勻后室溫靜置36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l。
2) 將突變型單鏈DNA 19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8 5.49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8min后加 入4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77,混勻后室溫靜置36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13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61,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 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
4)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13 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61,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0.82 (圖7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1.21 (圖7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斷存在突變。
實(shí)施例6
將該檢測方法應(yīng)用于檢測人p53基因密碼子282處的點(diǎn)突變,堿基C突變?yōu)閴A基T[3](參 見文獻(xiàn)Rangel-Lopez A, Maldonado-Rodriguez R, Salcedo陽Vargas M, et al. Low density DNA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most frequent TP53 missense point mutations. BMC Biotechnol, 2005, 15(8):1-1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將野生型單鏈DNA 10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6 3.87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7min后加 入5p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98,混勻后室溫靜置31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1。
2) 將突變型單鏈DNA 10 pmol、等量的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探針(與 野生型單鏈DNA完全互補(bǔ)的序列)和46 3.87 nmol/L的納米金混勻,室溫靜置7min后加 入5nL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98,混勻后室溫靜置31min,得到的體系 稱為體系2。
3) 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14 lmol/L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92,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 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 。
4) 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14 lmol/L的氧化鈉溶液,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92, 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 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
結(jié)果表明,往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1為0.66 (圖8c),往體系2中加入 氯化鈉溶液后,吸光值2為0.83 (圖8b)。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的差異,據(jù)此可以判 斷存在突變。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體步驟如下1)將野生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置,得到的體系稱為體系1;2)將突變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置,得到的體系稱為體系2;3)往步驟1所得的體系1中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4)往步驟2所得的體系2中加入氯化鈉溶液,使氯化鈉的終濃度與步驟3中氯化鈉的終濃度相同,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5)當(dāng)吸光值2與吸光值1有明顯差異時(shí),可以判斷有突變存在。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納米金 的粒徑范圍為5 50nm。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野生型單鏈 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的加入量為野生型單鏈DNA :納米 金=(10 50) pmol: (40 50) pL。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與野生型 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與野生型單鏈DNA等量。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l)中, 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5~0.1 mol/L。
6.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突變型單鏈 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的加入量為突變型單鏈DNA :納米 金=(10 50) pmol : (40 50) nL。
7.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與野生型 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與突變型單鏈DNA等量。
8.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 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05~0.1 mol/L。
9.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 氯化鈉的終濃度為0.2-0.3 mol/L。
全文摘要
一種用納米金檢測DNA突變的方法,涉及一種檢測DNA突變的方法。提供一種用納米金探針檢測DNA突變的方法。將野生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加入氯化鈉溶液后靜置得體系1;將突變型單鏈DNA、與野生型單鏈DNA序列完全互補(bǔ)的探針和納米金混勻,靜置后加入氯化鈉溶液后靜置得體系2;往體系1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1;往體系2加入氯化鈉溶液,混勻后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所得的520nm處的吸光值稱為吸光值2;當(dāng)吸光值2與1有明顯差異時(shí),可判斷有突變存在。DNA和納米金無需作任何修飾,簡化樣品的處理。
文檔編號(hào)C12Q1/68GK101344481SQ20081007160
公開日2009年1月14日 申請(qǐng)日期2008年8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8月18日
發(fā)明者孫莉萍, 張其清, 張召武, 張建鋒, 輝 李, 霜 王 申請(qǐng)人:廈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