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甲基丁香酚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天然化合物甲基丁香酚在農(nóng)業(yè)上的新用途,特別涉及一種含有甲基丁香酚植物源殺菌劑的應用。
二、技術背景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的結構式為 甲基丁香酚是一種已知化合物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其主要存在于細辛、丁香、肉豆蔻等中藥材的提取物中,對于從中藥材中提取分離得到甲基丁香酚的工藝已經(jīng)比較成熟,例如,藥典中規(guī)定的水蒸汽蒸餾法可以獲得細辛揮發(fā)油,然后應用層析技術分離獲得甲基丁香酚。
甲基丁香酚常作為香料用于烘烤食物、軟飲料、口香糖、乳酪、糖果、布丁甜點、冰淇淋等食物中,也被用于香水、洗發(fā)液、清潔劑、肥皂等洗滌用品中。此外,也用作嚙齒動物的麻醉劑。在農(nóng)業(yè)上,甲基丁香酚被用作引誘劑來誘殺昆蟲(《農(nóng)業(yè)上可用作昆蟲的誘殺劑元江芒果實蠅的為害特點及防治》,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2,1,16-17)。藥理研究表明甲基丁香酚具有明顯的鎮(zhèn)咳、怯痰、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甲基丁香酚藥理作用研究》,中醫(yī)藥學報,2000,2,79-81),但有關甲基丁香酚抗菌活性的研究較少,作為植物源殺菌劑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尚未見報道。
發(fā)明內(nèi)容
根據(jù)文獻報道,對甲基丁香酚的藥理活性研究較少,而且局限于鎮(zhèn)咳、怯痰、鎮(zhèn)靜、鎮(zhèn)痛活性的研究,對其抗菌活性的研究更少。本發(fā)明通過生物薄層法(Method of DirectBioautograhic TLC Assay)發(fā)現(xiàn)甲基丁香酚是細辛揮發(fā)油中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進一步測定了甲基丁香酚對幾種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各種濃度的甲基丁香酚溶液,以及甲基丁香酚或包含有甲基丁香酚成分的殺菌劑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
本發(fā)明可以配制成乳油、微乳劑、水乳劑、可溶性液劑、可濕性粉劑各劑型的殺菌劑,具有廣譜的殺菌作用,可按下列重量組分配制成可溶性液劑、水乳劑、微乳劑。
甲基丁香酚 5-20份醇類溶劑10-15份水 20-50份助劑10-25份醇類溶劑選自甲醇、乙醇等有機溶劑;助劑包括表面活性劑、滲透劑和增溶劑及其組合。
本發(fā)明應用于草本藥用植物、大田作物、蔬菜作物、花卉作物時,將制劑稀釋200 1000倍,用藥量為每次0.05-0.2kg/畝,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5-20g/畝;用于木本藥用植物、果樹時,將制劑稀釋200-1000倍,用藥量為每次0.1-0.4kg/畝,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10-40g。
本發(fā)明可應用于人參、西洋參、三七、貝母、菊花、枸杞、砂仁、百合、白術或薏苡等藥用植物病害防治,也可用于大田作物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甘薯、甜菜、花生、棉花;蔬菜作物白菜、番茄、黃瓜、甜椒、辣椒、豌豆或扁豆;果樹園藝作物櫻桃、桃、梨、柑桔、葡萄、草莓或西番蓮;以及五色梅、天竺葵、君子蘭、蘆薈等園藝花卉植物的病害防治。
本發(fā)明可以用于防治由交鏈孢菌Alternaria sp、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疫病菌Phytophthora sp、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sp、鐮刀菌Fusarium sp、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莖點霉Phoma sp、輪枝菌Verticillium sp、盤多毛孢菌Pestalotipassi sp、黑粉菌Ustilago sp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包括藥用植物中人參、西洋參、三七的黑斑病、立枯病、疫病和根腐病,貝母灰霉病和鱗莖腐爛病,砂仁和菊花葉斑病,枸杞炭疽病,百合枯萎病,白術根腐病,薏苡黑粉??;大田作物中小麥赤霉病,玉米穗腐病,棉花根腐、黃萎??;蔬菜作物中白菜黑斑病,番茄的早疫病、灰霉病、立枯病,黃瓜灰霉病、立枯病、根腐病,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甜椒、辣椒和櫻桃早疫病,甘薯、甜菜、花生、豌豆的根腐??;果樹中桃、梨的葉斑病,柑桔果腐病、炭疽病,草莓根腐病、西番蓮莖腐??;花卉中五色梅、天竺葵灰霉病,君子蘭疫病,蘆薈炭疽病都有防治效果。
本發(fā)明在實際應用中,草本藥用植物、大田作物、蔬菜作物、花卉等稀釋倍數(shù)為500-1000的制劑每次每畝用藥量為0.1-0.2kg,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10-20g;木本藥用植物、果樹等每次每畝用藥量為0.2-0.4kg,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20-40g。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甲基丁香酚可以從許多中藥材中提取獲得,是一種天然植物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更好的說明本發(fā)明,特列舉以下實施例,但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三七根腐病菌Fusarium sp.的抑制作用。結果見表1表1甲基丁香酚的抗菌活性
結果表明甲基丁香酚對人參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三七根腐病菌Fusarium sp在室內(nèi)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實施例2(1)10%甲基丁香酚SL制劑的制備稱取甲基丁香酚10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8kg,乙醇22kg,甲醇20kg;在反應釜中50℃下攪拌均勻后邊滴加去離子水40kg,攪拌均勻即可。
(2)10%甲基丁香酚SL制劑室內(nèi)離體抗菌活性測定采用生長速率法,配制10%甲基丁香酚SL制劑,以人參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砂仁葉枯Pestalotipassi sp.、立枯絲核菌Rhizoctonoia solani、三七根腐病菌Fusarium sp.為供試菌,分別測定在稀釋500、1000倍作用120h時的抗菌活性。抗菌效果見表2表210%甲基丁香酚SL制劑的抗菌效果
結果表明10%甲基丁香酚SL制劑對人參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砂仁葉枯Pestalotipassi sp、立枯絲核菌Rhizoctonoia solani、三七根腐病菌Fusarium sp.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稀釋1000倍時抑制率都在50%以上。尤其對立枯絲核菌和砂仁葉枯病菌抑菌作用較強。
由于甲基丁香酚毒性很低,因此可以作為理想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nóng)藥。
權利要求
1.甲基丁香酚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甲基丁香酚或含有甲基丁香酚的殺菌劑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應用,其中甲基丁香酚可配制成乳油、微乳劑、水乳劑、可溶性液劑、可濕性粉劑劑型的殺菌劑。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應用,其中殺菌劑可按下列重量組分配制成可溶性液劑、水乳劑、微乳劑。甲基丁香酚5-20份醇類溶劑 10-15份水20-50份助劑 10-25份醇類溶劑選自甲醇或乙醇,助劑選自表面活性劑、滲透劑和增溶劑及其組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應用,甲基丁香酚可以用于藥用植物、大田作物、蔬菜作物或果樹園藝作物。
6.根據(jù)權力要求5的應用,本發(fā)明應用在草本藥用植物、大田作物、蔬菜作物、花卉作物時將制劑稀釋200-1000倍,用藥量為每次0.05-0.2kg/畝,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5-20g/畝;用于木本藥用植物、果樹時,將制劑稀釋200-1000倍,用藥量為每次0.1-0.4kg/畝,其中甲基丁香酚的用量為10-40g。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應用,其中藥用植物選自人參、西洋參、三七、貝母、菊花、枸杞、砂仁、百合、白術或薏苡;大田作物選自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甘薯、甜菜、花生、棉花;蔬菜作物選自白菜、番茄、黃瓜、甜椒、辣椒、豌豆或扁豆;果樹園藝作物選自櫻桃、桃、梨、柑桔、葡萄、草莓或西番蓮;花卉選自五色梅、天竺葵、君子蘭或蘆薈。
8.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應用,其中甲基丁香酚可以用于防治由交鏈孢菌Alternaria sp、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疫病菌Phytophthora sp、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sp、鐮刀菌Fusarium sp、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莖點霉Phoma sp、輪枝菌Verticillium sp、盤多毛孢菌Pestalotia sp、黑粉菌Ustilago sp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
9.根據(jù)權利要求7的應用,其中的多種植物病害為藥用植物中人參、西洋參、三七的黑斑病、立枯病、疫病和根腐病,貝母灰霉病和鱗莖腐爛病,砂仁和菊花葉斑病,枸杞炭疽病,百合枯萎病,白術根腐病,薏苡黑粉病;大田作物中小麥赤霉病,玉米穗腐病、棉花根腐、黃萎??;蔬菜作物中白菜黑斑病,番茄的早疫病、灰霉病、立枯病,黃瓜灰霉病、立枯病、根腐病,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甜椒、辣椒和櫻桃早疫病,甘薯、甜菜、花生、豌豆的根腐??;果樹中桃、梨的葉斑病,柑桔果腐病、炭疽病,草莓根腐病、西番蓮莖腐?。换ɑ苤形迳?、天竺葵灰霉病,君子蘭疫病,蘆薈炭疽病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甲基丁香酚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甲基丁香酚主要存在于細辛、丁香等天然植物的提取物中,具有較強的抑制或殺死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與一般化學農(nóng)藥相比,具有效果好、毒性低的特點,可以作為理想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nóng)藥。
文檔編號A01N31/16GK1948253SQ200510112690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高微微, 樊瑛, 劉海燕, 何春年, 陳士林 申請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