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吡啶-2,3-二甲酰胺類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式I吡啶-2,3-二甲酰胺類化合物及其鹽,特別是其式I化合物的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 其中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珻1-C3-鹵代烷基亞磺?;?,C1-C3-烷基磺?;珻1-C3-鹵代烷基磺?;珻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C2-C4-鏈烯基,C2-C4-鹵代鏈烯基,C2-C4-炔基,C3-C4-鹵代炔基,氨基,C1-C3-單烷基氨基或C1-C3-烷基羰基;Q 為基團(tuán)Q1-Q7之一` R2為鹵素,CN,NO2,甲?;?,氨基甲酰基,C1-C4-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駽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酰基,C1-C3-鹵代烷基亞磺?;珻1-C3-烷基磺?;駽1-C3-鹵代烷基磺酰基;R3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基或C1-C3-鹵代烷氧基;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飽和或不飽和的C3-C7-環(huán)烷基,含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3-7元雜環(huán)基,其中的環(huán)烷基和/或雜環(huán)基環(huán)各自可以是未取代的,或者可以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或C1-C3-烷氧基;R5為氫,C1-C3-烷基,OH或C1-C4-烷氧基;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烯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鹵素和C1-C3-烷基的取代基的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氧基-C1-C3-烷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氨基,C1-C4-單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或者R6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具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烷氧基和C1-C3-鹵代烷基;X 為O或S;m 為0或1;n 為0,1,2或3;o 為0,1,2,3,4或5;p 為0,1,2,3或4;q 為0,1,2或3,其中當(dāng)Q代表Q1時(shí),n為2或3。
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 化合物I作為除草劑的用途,- 包含化合物I作為活性物質(zhì)的除草組合物,- 應(yīng)用化合物I防治有害植物生長的方法。
EP 799 825A中描述了一些用作除草劑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類具有除草活性的吡啶-2,3-二甲酰胺新化合物。較之已知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它們對有害植物的防治具有更好的選擇性。
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一目的可由上述式I吡啶-2,3-二甲酰胺類化合物實(shí)現(xiàn)。
而且,我們進(jìn)一步發(fā)現(xiàn)了包含這些化合物并且具有十分優(yōu)良除草活性的除草組合物。另外,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應(yīng)用化合物I控制有害植物生長的方法。
根據(jù)取代方式,式I化合物可以含有一個(gè)或多個(gè)手性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以對映體或非對映體混合物形式存在。本發(fā)明不僅提供了純粹對映體或非對映體,而且還提供了它們的混合物。
適宜的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特別為這樣一些酸的酸加成鹽,即它們的陰離子不會(huì)對化合物I的除草活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
適用的酸加成鹽的陰離子主要為氯、溴、氟離子,硫酸氫根,硫酸根,磷酸二氫根,磷酸氫根,磷酸根,硝酸根,碳酸氫根,碳酸根,六氟硅酸根,六氟磷酸根,苯甲酸根以及C1-C4-鏈烷酸的陰離子,優(yōu)選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和丁酸根。它們可通過I化合物與適當(dāng)陰離子的酸反應(yīng)生成,所述酸優(yōu)選鹽酸、氫溴酸、硫酸、磷酸或硝酸。
取代基R1-R6的定義中所述的或作為位于飽和環(huán)烷基或飽和雜環(huán)上基團(tuán)的有機(jī)基團(tuán)-如術(shù)語鹵素-是單獨(dú)列舉的單個(gè)基團(tuán)成員的集合術(shù)語。所有烴鏈,即所有的烷基、鏈烯基、炔基、鹵代烷基、鹵代鏈烯基、鹵代炔基、氰基烷基、氨基烷基、烷氧基、鹵代烷氧基、烷硫基、鹵代烷硫基、烷基亞磺?;Ⅺu代烷基亞磺?;?、烷基磺酰基、鹵代烷基磺?;⑼檠趸驶屯檠趸驶檠趸炔糠志梢允侵辨溁蛑ф湹?。鹵代取代基優(yōu)選帶有1、2、3、4或5個(gè)相同或不同的鹵原子。在每種情況下鹵素均表示氟、氯、溴或碘,優(yōu)選氟和氯。
具體含義的實(shí)例如下-C1-C3-烷基甲基、乙基、正丙基、1-甲基乙基;-C1-C4-烷基如上所述的C1-C3-烷基,以及正丁基、1-甲基丙基、2-甲基丙基和1,1-二甲基乙基;-C1-C6-烷基如上所述的C1-C4-烷基,以及正戊基、1-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正己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2,2-三甲基丙基,1-乙基-1-甲基丙基和1-乙基-2-甲基丙基;-(C1-C3-烷基)羰基,甲基羰基,乙基羰基,正丙基羰基,1-甲基乙基羰基;特別是甲基羰基,乙基羰基或1-甲基乙基羰基;-C2-C4-鏈烯基乙-1-烯-1-基,丙-1-烯-1-基,丙-2-烯-1-基,1-甲基乙烯基,正丁烯-1-基,正丁烯-2-基,正丁烯-3-基,1-甲基-丙-1-烯-1-基,2-甲基-丙-1-烯-1-基,1-甲基-丙-2-烯-1-基和2-甲基-丙-2-烯-1-基;-C3-C6-鏈烯基上述C3-C4鏈烯基、正戊烯-1-基、正戊烯-2-基、正戊烯-3-基、正戊烯-4-基、1-甲基丁-1-烯-1-基、2-甲基丁-1-烯-1-基、3-甲基丁-1-烯-1-基、1-甲基丁-2-烯-1-基、2-甲基丁-2-烯-1-基、3-甲基丁-2-烯-1-基、1-甲基丁-3-烯-1-基、2-甲基丁-3-烯-1-基、3-甲基丁-3-烯-1-基、1,1-二甲基丙-2-烯-1-基、1,2-二甲基丙-1-烯-1-基、1,2-二甲基丙-2-烯-1-基、1-乙基丙-1-烯-2-基、1-乙基丙-2-烯-1-基、n-己-1-烯-2-基、n-己-1-烯-1-基、n-己-2-烯-1-基、n-己-3-烯-1-基、n-己-4-烯-1-基、n-己-5-烯-1-基、1-甲基戊-1-烯-1-基、2-甲基戊-1-烯-1-基、3-甲基戊-1-烯-1-基、4-甲基戊-1-烯-1-基、1-甲基戊-2-烯-1-基、2-甲基戊-2-烯-1-基、3-甲基戊-2-烯-1-基、4-甲基戊-2-烯-1-基、1-甲基戊-3-烯-1-基、2-甲基戊-3-烯-1-基、3-甲基戊-3-烯-1-基、4-甲基戊-3-烯-1-基、1-甲基戊-4-烯-1-基、2-甲基戊-4-烯-1-基、3-甲基戊-4-烯-1-基、4-甲基戊-4-烯-1-基、1,1-二甲基丁-2-烯-1-基、1,1-二甲基丁-3-烯-1-基、1,2-二甲基丁-1-烯-1-基、1,2-二甲基丁-2-烯-1-基、1,2-二甲基丁-3-烯-1-基、1,3-二甲基丁-1-烯-1-基、1,3-二甲基丁-2-烯-1-基、1,3-二甲基丁-3-烯-1-基、2,2-二甲基丁-3-烯-1-基、2,3-二甲基丁-1-烯-1-基、2,3-二甲基丁-2-烯-1-基、2,3-二甲基丁-3-烯-1-基、3,3-二甲基丁-1-烯-1-基、3,3-二甲基丁-2-烯-1-基、1-乙基丁-1-烯-1-基、1-乙基丁-2-烯-1-基、1-乙基丁-3-烯-1-基、2-乙基丁-1-烯-1-基、2-乙基丁-2-烯-1-基、2-乙基丁-3-烯-1-基、1,1,2-三甲基丙-2-烯-1-基、1-乙基-1-甲基丙-2-烯-1-基、1-乙基-2-甲基丙-1-烯-1-基和1-乙基-2-甲基丙-2-烯-1-基;優(yōu)選乙烯基和丙-2-烯-1-基;-C2-C4-炔基乙-1-1-基,丙-1-炔-1-基,丙-2-炔-3-基,n-丁-1-炔-1-基,n-丁-1-炔-4-基,n-丁-2-炔-1-基;-C3-C6炔基如上所述的C3-C4炔基,n-戊-1-炔-1-基,n-戊-1-炔-3-基,n-戊-1-炔-4-基,n-戊-1-炔-5-基,n-戊-2-炔-1-基,n-戊-2-炔-4-基,n-戊-2-炔-5-基,3-甲基丁-1-炔-1-基,3-甲基丁-1-炔-3-基,3-甲基丁-1-炔-4-基,n-己-1-炔-1-基,n-己-1-炔-3-基,n-己-1-炔-4-基,n-己-1-炔-5-基,n-己-1-炔-6-基,n-己-2-炔-1-基,n-己-2-炔-4-基,n-己-2-炔-5-基,n-己-2-炔-6-基,n-己-3-炔-1-基,n-己-3-炔-2-基,3-甲基戊-1-炔-1-基,3-甲基戊-1-炔-3-基,3-甲基戊-1-炔-4-基,3-甲基戊-1-炔-5-基,4-甲基戊-1-炔-1-基,4-甲基戊-2-炔-4-基和4-甲基戊-2-炔-5-基,優(yōu)選丙-2-炔-1-基,1-甲基丙-2-炔-1-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環(huán)丙基甲基,環(huán)丁基甲基,環(huán)戊基甲基,環(huán)己基甲基,1-(環(huán)丙基)乙基,1-(環(huán)丁基)乙基,1-(環(huán)戊基)乙基,1-(環(huán)己基)乙基,2-(環(huán)丙基)乙基,2-(環(huán)丁基)乙基,2-(環(huán)戊基)乙基,2-(環(huán)己基)乙基,2-(環(huán)丙基)乙基,3-(環(huán)丙基)乙基,3-(環(huán)丙基)丙基,3-(環(huán)丁基)丙基,3-(環(huán)戊基)丙基,3-(環(huán)己基)丙基,特別是環(huán)戊基甲基或環(huán)己基甲基;-C1-C3-烷氧基OCH3,OC2H5,OCH2-C2H5,OCH(CH3)2,特別是OCH3或OC2H5;-C1-C6-烷氧基如上所述的C1-C3-烷氧基,以及例如正丁氧基,1-甲基丙氧基,2-甲基丙氧基或OC(CH3)3,正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2,2-二甲基丙氧基,1-乙基丙氧基,n-己氧基,1-甲基戊氧基,2-甲基戊氧基,3-甲基戊氧基,4-甲基戊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二甲基丁氧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1,2-三甲基丙氧基,1,2,2-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1-甲基丙氧基和1-乙基-2-甲基丙氧基,特別是OCH3,OC2H5或OCH(CH3)2;-(C1-C6-烷氧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如COOCH3,COOC2H5,正丙氧基羰基,COOCH(CH3)3,正丁氧基羰基,1-基丙氧基羰基,2-甲基丙氧基羰基,COO(CH3)3,(C4-C6-烷氧基)羰基,例如正戊氧基羰基,1-甲基丁氧基羰基,2-甲基丁氧基羰基,3-甲基丁氧基羰基,2,2-二甲基丙氧基羰基,1-乙基丙氧基羰基,正己氧基羰基,1,1-二甲基丙氧基羰基,1,2-二甲基丙氧基羰基,1-甲基戊氧基羰基,2-甲基戊氧基羰基,3-甲基戊氧基羰基,4-甲基戊氧基羰基,1,1-二甲基丁氧基羰基,1,2-二甲基丁氧基羰基,1,3-二甲基丁氧基羰基,2,2-二甲基丁氧基羰基,2,3-二甲基丁氧基羰基,3,3-二甲基丁氧基羰基,1-乙基丁氧基羰基,2-乙基丁氧基羰基,1,1,2-三甲基丙氧基羰基,1,2,2-三甲基丙氧基羰基,1-乙基-1-甲基丙氧基羰基或1-乙基-2-甲基丙氧基羰基,特別是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或1-甲基乙氧基羰基;-氰基-C1-C6-烷基CH2CN,1-氰基乙-1-基,2-氰基乙-1-基,1-氰基丙-1-基,2-氰基丙-1-基,3-氰基丙-1-基,1-氰基丙-2-基,2-氰基丙-2-基,1-氰基丁-1-基,2-氰基丁-1-基,3-氰基丁-1-基,4-氰基丁-1-基,1-氰基丁-2-基,2-氰基丁-2-基,1-氰基丁-3-基,2-氰基丁-3-基,1-氰基-2-甲基丙-3-基,2-氰基-2-甲基丙-3-基,3-氰基-2-甲基丙-3-基或2-氰基甲基丙-2-基,特別是CH2CN或2-氰基乙基;-C1-C6-鹵代烷基以及C1-C3-鹵代烷基部分或全部被氟、氯、溴和/或碘取代的上述相應(yīng)的C1-C6-烷基或C1-C3-烷基,亦即,例如,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氟甲基、二氯氟甲基、氯二氟甲基、2-氯乙基、2-氟乙基、2,2-二氟乙基、2,2,2-三氟乙基、2-氯-2-氟乙基、2-氯-2,2-二氟乙基、1-氯-1,2,2-三氟乙基、2,2-二氯-2-氟乙基、2,2,2-三氯乙基、五氟乙基和3-氯丙基、1,2,2-三氟乙基,優(yōu)選三氟甲基;-C3-C4-鹵代鏈烯基被氟、氯、和/或溴部分或全部取代的上述C3-C4-鏈烯基,亦即,例如2-氯烯丙基、3-氯烯丙基、2,3-二氯烯丙基、3,3-二氯烯丙基、2,3,3-三氯烯丙基、2,3-二氯丁-2-烯基、2-溴烯丙基、3-溴烯丙基、2,3-二溴烯丙基、3,3-二溴烯丙基、2,3,3-三溴烯丙基或2,3-二溴丁-2-烯基;特別是2-氯烯丙基或3,3-二氯烯丙基;-C3-C4-鹵代炔基被氟、氯、和/或溴部分或全部取代的上述C3-C6-炔基,亦即,例如,3-氯炔丙基,3-溴炔丙基,3-氟炔丙基,3,3,3-三氟炔丙基,4-氯丁-2-炔基,4-溴丁-2-炔基,4,4,4-三氟丁-2-炔基,1,4-二氯丁-2-炔基,優(yōu)選3-氟炔丙基,3,3,3-三氟炔丙基,4,4,4-三氟丁-2-炔基;-C1-C3-鹵代烷氧基部分或全部被氟、氯、溴和/或碘取代的上述C1-C3-烷氧基,亦即,例如,OCH2F、OCHF2、OCF3、OCH2Cl、OCH(Cl)2、OC(Cl)3、氯氟甲氧基、二氯氟甲氧基、氯二氟甲氧基、2-氟乙氧基、2-氯乙氧基、2-溴乙氧基、2-碘乙氧基、2,2-二氟乙氧基、2,2,2-三氟乙氧基、2-氯-2-氟乙氧基、2-氯-2,2-二氟乙氧基、2,2-二氯-2-氟乙氧基、2,2,2-三氯乙氧基、OC2F5、2-氟丙氧基、3-氟丙氧基、2,2-二氟丙氧基、2,3-二氟丙氧基、2-氯丙氧基、3-氯丙氧基、2,3-二氯丙氧基、2-溴丙氧基、3-溴丙氧基、3,3,3-三氟丙氧基、3,3,3-三氯丙氧基、OCH2-C2F5、OCF2-C2F5、1-(氟甲基)-2-氟乙氧基、1-(氯甲基)-2-氯乙氧基、1-(溴甲基)-2-溴乙氧基、4-氟丁氧基、4-氯丁氧基、4-溴丁氧基或九氟丁氧基,特別是2-氯乙氧基或2,2,2-三氟乙氧基;-C3-C4-鏈烯氧基丙-1-烯-1-基氧基,丙-2-烯-1-基氧基,1-甲基乙烯氧基,正丁烯-1-基氧基,正丁烯-2-基氧基,正丁烯-3-基氧基,1-甲基丙-1-烯-1-基氧基,2-甲基丙-1-烯-1-基氧基,1-甲基丙-2-烯-1-基氧基,2-甲基丙-2-烯-1-基氧基,優(yōu)選乙烯氧基和丙-2-烯-1-基氧基;-C3-C4-炔氧基炔丙氧基,丙-1-炔-1-基氧基,丁-1-炔-3-基氧基,特別是炔丙氧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被C1-C6-烷硫基取代的上述C1-C6-烷基,亦即例如甲硫基甲基,乙硫基甲基,正丙硫基甲基,(1-甲基乙硫基)甲基,正丁硫基甲基,(1-甲基丙硫基)甲基,(2-甲基丙硫基)甲基,(1,1-二甲基乙硫基)甲基,2-(甲硫基)乙基,2-(乙硫基)乙基,2-(正丙硫基)乙基,2-(1-甲基乙硫基)乙基,2-(正丁硫基)乙基,2-(1-甲基丙硫基)乙基,2-(2-甲基丙硫基)乙基,2-(1,1-二甲基乙硫基)乙基,2-(甲硫基)丙基,2-(乙硫基)丙基,2-(正丙硫基)丙基,2-(1-甲基乙硫基)丙基,2-(正丁硫基)丙基,2-(1-甲基丙硫基)丙基,2-(2-甲基丙硫基)丙基,2-(1,1-二甲基乙硫基)丙基,3-(甲硫基)丙基,3-(乙硫基)丙基,3-(正丙硫基)丙基,3-(1-甲基乙硫基)丙基,3-(正丁硫基)丙基,3-(1-甲基丙硫基)丙基,3-(2-甲基丙硫基)丙基,3-(1,1-二甲基乙硫基)丙基,2-(甲硫基)丁基,2-(乙硫基)丁基,2-(正丙硫基)丁基,2-(1-甲基乙硫基)丁基,2-(正丁硫基)丁基,2-(1-甲基丙硫基)丁基,2-(2-甲基丙硫基)丁基,2-(1,1-二甲基乙硫基)丁基,3-(甲硫基)丁基,3-(乙硫基)丁基,3-(正丙硫基)丁基,3-(1-甲基乙硫基)丁基,3-(正丁硫基)丁基,3-(1-甲基丙硫基)丁基,3-(2-甲基丙硫基)丁基,3-(1,1-二甲基乙硫基)丁基,4-(甲硫基)丁基,4-(乙硫基)丁基,4-(正丙硫基)丁基,4-(1-甲基乙硫基)丁基,4-(正丁硫基)丁基,4-(1-甲基丙硫基)丁基,4-(2-甲基丙硫基)丁基,4-(1,1-二甲基乙硫基)丁基,5-(甲硫基)戊基,5-(乙硫基)戊基,5-(正丙硫基)戊基,5-(1-甲基乙硫基)戊基,5-(正丁硫基)戊基,5-(1-甲基丙硫基)戊基,5-(2-甲基丙硫基)戊基,5-(1,1-二甲基乙硫基)戊基,6-(甲硫基)己基,6-(乙硫基)己基,6-(正丙硫基)己基,6-(1-甲基乙硫基)己基,6-(正丁硫基)己基,6-(1-甲基丙硫基)己基,6-(2-甲基丙硫基)己基或6-(1,1-二甲基乙硫基)己基,特別是甲硫基甲基或乙硫基乙基;-C1-C3-烷硫基SCH3、SC2H5、SCH2-C2H5和SCH(CH3)2,特別是SCH3或SC2H5;對于C1-C3-鹵代烷硫基,相應(yīng)地適用對C1-C3-鹵代烷基與C1-C3-烷硫基所述的內(nèi)容;-C1-C3-烷基磺?;谆酋;?,乙磺?;?,正丙基磺?;?-甲基乙磺?;?,特別是甲磺?;蛞一酋;?;對于C1-C3-鹵代烷基磺?;?,相應(yīng)地適用對C1-C3-鹵代烷基和C1-C3-烷基磺?;龅膬?nèi)容;-C1-C3-烷基亞磺?;讈喕酋;?,乙亞磺?;?,正丙基亞磺?;?-甲基乙亞磺?;?,特別是甲亞磺?;蛞襾喕酋;粚τ贑1-C3-鹵代烷基亞磺?;?,相應(yīng)地適用對C1-C3-鹵代烷基和C1-C3-烷基磺酰基所述的內(nèi)容;-C1-C4-烷氧基-C1-C4烷基被C1-C4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1-甲基乙氧基、正丁氧基、1-甲基丙氧基、2-甲基丙氧基和1,1-二甲基乙氧基)取代的C1-C4烷基,亦即,例如,CH2OCH3、CH2OC2H5、正丙氧基甲基、(1-甲基乙氧基)甲基、正丁氧基甲基、(1-甲基丙氧基)甲基、(2-甲基丙氧基)甲基、(1,1-二甲基乙氧基)甲基、2-(甲氧基)乙基、2-(乙氧基)乙基、2-(正丙氧基)乙基、2-(1-甲基乙氧基)乙基、2-(正丁氧基)乙基、2-(1-甲基丙氧基)乙基、2-(2-甲基丙氧基)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乙基、2-(甲氧基)丙基、2-(乙氧基)丙基、2-(正丙氧基)丙基、2-(1-甲基乙氧基)丙基、2-(正丁氧基)丙基、2-(1-甲基丙氧基)丙基、2-(2-甲基丙氧基)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丙基、3-(甲氧基)丙基、3-(乙氧基)丙基、3-(正丙氧基)丙基、3-(1-甲基乙氧基)丙基、3-(正丁氧基)丙基、3-(1-甲基丙氧基)丙基、3-(2-甲基丙氧基)丙基、3-(1,1-二甲基乙氧基)丙基、2-(甲氧基)丁基、2-(乙氧基)丁基、2-(正丙氧基)丁基、2-(1-甲基乙氧基)丁基、2-(正丁氧基)丁基、2-(1-甲基丙氧基)丁基、2-(2-甲基丙氧基)丁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3-(甲氧基)丁基、3-(乙氧基)丁基、3-(正丙氧基)丁基、3-(1-甲基乙氧基)丁基、3-(正丁氧基)丁基、3-(1-甲基丙氧基)丁基、3-(2-甲基丙氧基)丁基、3-(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4-(甲氧基)丁基、4-(乙氧基)丁基、4-(正丙氧基)丁基、4-(1-甲基乙氧基)丁基、4-(正丁氧基)丁基、4-(1-甲基丙氧基)丁基、4-(2-甲基丙氧基)丁基或4-(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優(yōu)選正丙氧基甲基,(1-甲基乙氧基)甲基,2-(正丙氧基)乙基和2-(1-甲基乙氧基)乙基,且特別優(yōu)選CH2OCH3、CH2OC2H5、2-甲氧基乙基或2-乙氧基乙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被上述C1-C6-烷氧基取代的C1-C6-烷基,亦即例如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正丙氧基甲基,(1-甲基乙氧基)甲基,正丁氧基甲基,(1-甲基丙氧基)甲基,(2-甲基丙氧基)甲基,(1,1-二甲基乙氧基)甲基,2-(甲氧基)乙基,2-(乙氧基)乙基,2-(正丙氧基)乙基,2-(1-甲基乙氧基)乙基,2-(正丁氧基)乙基,2-(1-甲基丙氧基)乙基,2-(2-甲基丙氧基)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乙基,2-(甲氧基)丙基,2-(乙氧基)丙基,2-(正丙氧基)丙基,2-(1-甲基乙氧基)丙基,2-(正丁氧基)丙基,2-(1-甲基丙氧基)丙基,2-(2-甲基丙氧基)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丙基,3-(甲氧基)丙基,3-(乙氧基)丙基,3-(正丙氧基)丙基,3-(1-甲基乙氧基)丙基,3-(正丁氧基)丙基,3-(1-甲基丙氧基)丙基,3-(2-甲基丙氧基)丙基,3-(1,1-二甲基乙氧基)丙基,2-(甲氧基)丁基,2-(乙氧基)丁基,2-(正丙氧基)丁基,2-(1-甲基乙氧基)丁基,2-(正丁氧基)丁基,2-(1-甲基丙氧基)丁基,2-(2-甲基丙氧基)丁基,2-(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3-(甲氧基)丁基,3-(乙氧基)丁基,3-(正丙氧基)丁基,3-(1-甲基乙氧基)丁基,3-(正丁氧基)丁基,3-(1-甲基丙氧基)丁基,3-(2-甲基丙氧基)丁基,3-(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4-(甲氧基)丁基,4-(乙氧基)丁基,4-(正丙氧基)丁基,4-(1-甲基乙氧基)丁基,4-(正丁氧基)丁基,4-(1-甲基丙氧基)丁基,4-(2-甲基丙氧基)丁基或4-(1,1-二甲基乙氧基)丁基,特別是甲氧基甲基或2-甲氧基乙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2-烷基被(C1-C6-烷氧基)羰基[如COOCH3,COOC2H5,正丙氧基羰基,COOCH(CH3)2,正丁氧基羰基,1-甲基丙氧基羰基,2-甲基丙氧基羰基,COOC(CH3)3,正戊氧基羰基,1-甲基丁氧基羰基和正己氧基羰基]取代的C1-C2-烷基,亦即,例如CH2-COOCH3,CH2-COOC2H5,正丙氧基羰基甲基,CH2-COOCH(CH3)2,正丁氧基羰基甲基,(1-甲基丙氧基羰基)甲基,(2-甲基丙氧基羰基)甲基,CH2-COOC(CH3)3,正戊氧基羰基甲基,(1-甲基丁氧基羰基)甲基,正己氧基羰基甲基,1-(甲氧基羰基)乙基,1-(乙氧基羰基)乙基,1-(正丙氧基羰基)乙基,1-(1-甲基乙氧基羰基)乙基,1-(正丁氧基羰基)乙基,1-(正戊氧基羰基)乙基,1-(1-甲基丁氧基羰基)乙基,1-(正己氧基羰基)乙基,2-(甲氧基羰基)乙基,2-(乙氧基羰基)乙基,2-(正丙氧基羰基)乙基,2-(1-甲基乙氧基羰基)乙基,2-(正丁氧基羰基)乙基,2-(1-甲基丙氧基羰基)乙基,2-(2-甲基丙氧基羰基)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乙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上述(C1-C6-烷氧基)羰基-C1-C2-烷基,以及2-(甲氧基羰基)丙基,2-(乙氧基羰基)丙基,2-(正丙氧基羰基)丙基,2-(1-甲基乙氧基羰基)丙基,2-(正丁氧基羰基)丙基,2-(1-甲基丙氧基羰基)丙基,2-(2-甲基丙氧基羰基)丙基,2-(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丙基,3-(甲氧基羰基)丙基,3-(乙氧基羰基)丙基,3-(正丙氧基羰基)丙基,3-(1-甲基乙氧基羰基)丙基,3-(正丁氧基羰基)丙基,3-(1-甲基丙氧基羰基)丙基,3-(2-甲基丙氧基羰基)丙基,3-(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丙基,2-(甲氧基羰基)丁基,2-(乙氧基羰基)丁基,2-(正丙氧基羰基)丁基,2-(1-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2-(正丁氧基羰基)丁基,2-(1-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2-(2-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2-(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3-(甲氧基羰基)丁基,3-(乙氧基羰基)丁基,3-(正丙氧基羰基)丁基,3-(1-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3-(正丁氧基羰基)丁基,3-(1-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3-(2-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3-(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4-(甲氧基羰基)丁基,4-(乙氧基羰基)丁基,4-(正丙氧基羰基)丁基,4-(1-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4-(正丁氧基羰基)丁基,4-(1-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4-(2-甲基丙氧基羰基)丁基或4-(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丁基,優(yōu)選CH2-COOCH3,CH2-COOC2H5,1-(甲氧基羰基)乙基,2-(甲氧基羰基)乙基或1-(乙氧基羰基)乙基;-C1-C4-烷基羰基乙?;?,丙酰基,丁?;惗□;?;-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甲氧基亞氨基甲基,乙氧基亞氨基甲基,丙氧基亞氨基甲基,異丙氧基亞氨基甲基,正丁氧基亞氨基甲基,仲丁氧基亞氨基甲基,異丁氧基亞氨基甲基,叔丁氧基亞氨基甲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被上述(C1-C6-烷氧基)羰基取代的C1-C6-烷基,亦即,例如,甲氧基羰基甲基,乙氧基羰基甲基,1-(甲氧基羰基)乙基,2-(甲氧基羰基)乙基,2-(乙氧基羰基)乙基,3-(甲氧基羰基)丙基,4-(甲氧基羰基)丁基,5-(甲氧基羰基)戊基或6-(甲氧基羰基)己基;-C3-C6-環(huán)烷氧基-C1-C3-烷基環(huán)丙氧基甲基,環(huán)丁氧基甲基,環(huán)戊氧基甲基,環(huán)己氧基甲基,1-(環(huán)丙氧基)乙基,1-(環(huán)丁氧基)乙基,1-(環(huán)戊氧基)乙基,1-(環(huán)己氧基)乙基,2-(環(huán)丙氧基)乙基,2-(環(huán)丁氧基)乙基,2-(環(huán)戊氧基)乙基,2-(環(huán)己氧基)乙基,3-(環(huán)丙氧基)丙基,3-(環(huán)丁氧基)丙基,3-(環(huán)戊氧基)丙基或3-(環(huán)己氧基)丙基,特別是環(huán)戊氧基甲基,環(huán)己氧基甲基或2-(環(huán)戊氧基)乙基;-C3-C6-或C3-C7-環(huán)烷基環(huán)丙基,環(huán)丁基,環(huán)戊基,環(huán)己基或環(huán)庚基;-C3-C6-環(huán)烯基1-環(huán)丙烯-3-基,1-環(huán)丁烯-3-基,1-環(huán)丁烯-4-基,1-環(huán)戊烯-3-基,1-環(huán)戊烯-4-基,1-環(huán)己烯-3-基或1-環(huán)己烯-4-基;-飽和3-至7-元雜環(huán)基的實(shí)例為環(huán)氧乙烷基,硫雜丙環(huán)基,氧雜環(huán)丁烷-2-基,氧雜環(huán)丁烷-3-基,硫雜環(huán)丁烷-2-基,硫雜環(huán)丁烷-3-基,四氫呋喃-2-基,四氫呋喃-3-基,四氫噻吩-2-基,四氫噻吩-3-基,1,3-二氧戊環(huán)-2-基,1,3-二氧戊環(huán)-4-基,1,3-二硫戊環(huán)-2-基,1,3-二硫戊環(huán)-4-基,四氫吡喃-2-基,四氫吡喃-3-基,四氫吡喃-4-基,四氫噻喃-2-基,四氫噻喃-3-基,四氫噻喃-4-基,1,3-二噁烷-2-基,1,3-二噁烷-4-基,1,3-二噁烷-5-基,1,4-二噁烷-2-基,1,3-氧硫雜環(huán)己烷-2-基,1,3-氧硫雜環(huán)己烷-4-基,1,3-氧硫雜環(huán)己烷-5-基,1,3-氧硫雜環(huán)己烷-6-基,1,4-氧硫雜環(huán)己烷-2-基,1,4-氧硫雜環(huán)己烷-3-基,氧雜庚環(huán)(Oxepan)-2-基,氧雜庚環(huán)-3-基,氧雜庚環(huán)-4-基,噻庚環(huán)(Thiepan)-2-基,噻庚環(huán)-3-基,噻庚環(huán)-4-基,1,3-二氧雜庚環(huán)(Dioxepan)-2-基,1,3-二氧雜庚環(huán)-4-基,1,3-二氧雜庚環(huán)-5-基,1,3-二氧雜庚環(huán)-6-基,1,3-二噻庚環(huán)(Dithiepan)-2-基,1,3-二噻庚環(huán)-4-基,1,3-二噻庚環(huán)-5-基,1,3-二噻庚環(huán)-6-基,1,4-二氧雜庚環(huán)-2-基和1,4-二氧雜庚環(huán)-7-基。-不飽和的3-至7-元雜環(huán)基的實(shí)例為環(huán)氧乙烯基,硫雜丙烯環(huán)基,氧雜環(huán)丁烯-3-基,硫雜環(huán)丁烯-3-基,1,2-二氫呋喃-2-基,1,2-二氫呋喃-3-基,1,2-二氫噻吩-2-基,1,2-二氫噻吩-3-基,呋喃-2-基,呋喃-3-基,吡咯-2-基,吡咯-3-基,噻吩-2-基,噻吩-3-基,1,3-二氧雜環(huán)戊烯-2-基,1,3-氧硫雜環(huán)戊烯(Oxathiol)-2-基,1,3-二硫雜環(huán)戊二烯-2-基,2,3-二氫吡喃-4-基,2,3-二氫吡喃-5-基,2,3-二氫吡喃-6-基,2,3-二氫噻喃-4-基,2,3-二氫噻喃-5-基,2,3-二氫噻喃-6-基,噁唑-2-基,噁唑-4-基,噁唑-5-基,異噁唑-3-基,異噁唑-4-基,異噁唑-5-基,噁庚英(Oxepin)-2-基,噁庚英-3-基,噁庚英-4-基,噻庚英(Thiepin)-2-基,噻庚英-3-基,1,3-二噁庚英(Dioxepin)-2-基,1,3-二噁庚英-4-基和1,3-二噻庚英(Dithiepin)-2-基。
本發(fā)明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文獻(xiàn)方法制備,例如與EP 799 825中描述的合成路線類似的方法。EP 799 825的全部內(nèi)容在此特意引入以供參考。
優(yōu)選的制備方法包括使下式吡啶-2,3-二羧酸酐化合物 與式Q-NH2的胺反應(yīng)。反應(yīng)生成下式化合物或它們的混合物 或 通常反應(yīng)是在惰性溶劑中進(jìn)行,例如氯化溶劑(如二氯甲烷或1,2-二氯乙烷),芳烴(如甲苯或二甲苯),或醚(如乙醚、二噁烷或四氫呋喃)。反應(yīng)可以在寬的溫度范圍內(nèi)進(jìn)行,例如室溫-所用溶劑的沸點(diǎn)。
在有或無惰性溶劑存在下,用脫水劑如乙酐或亞硫酰氯環(huán)化上述反應(yīng)產(chǎn)物,得到下式酰亞胺 合適的惰性溶劑為上述溶劑。另一方面,式Q-NH胺也可以在熔融狀態(tài)下(優(yōu)選150-250℃)下直接反應(yīng),生成酰亞胺。
所得酰亞胺隨后與式HNR5R6胺反應(yīng),生成相應(yīng)的式I化合物(R1,Q,R5,R6和n如上定義)。上述反應(yīng)步驟的反應(yīng)條件詳細(xì)記載在EP-A-799825內(nèi)。如果所需化合物為其中m=1的式I化合物,則在酰亞胺階段用適當(dāng)氧化劑進(jìn)行氧化反應(yīng),所述氧化劑如過氧化氫或有機(jī)過酸(例如過乙酸或間-氯過苯甲酸),參見EP-A-799825。吡啶-2,3-二羧酸酐可以用已知方法制備,例如按照US 4,439,607描述的方法,在二甲基甲酰胺存在下用光氣處理吡啶-2,3-二羧酸。
其它吡啶二羧酸起始原料見下列文獻(xiàn)中所述EP 227 932,322 616,461 403,422 456,661282和663 399,或者它們用這些文獻(xiàn)中記載的方法制備。式Q-NH2和HNR5R6的胺是已知的,或者可以用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已知的方法制備。
式1取代苯胺(相應(yīng)于H2N-Q1) 其中變量R21,R22和R23如下定義R21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O)NH2,CN,Cl,Br,C1-C3-烷基;R22為Cl,Br,C1-C3-烷基;R23為氫,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O)NH2,CN,Cl,Br,C1-C3-烷基,C1-C3-烷氧基;是式I中Q=Q1的某些化合物的起始原料。
式I苯胺化合物可以用下述方法之一制備。用作起始原料的衣托酸酐及其制備是本領(lǐng)域已知的,并且已經(jīng)記載于文獻(xiàn)中,例如Chem.Abstr. 75,98482;117,233811;125,300514。3-氯-6-甲基衣托酸酐詳見起始原料的合成部分所述。
式1a取代苯胺(其中R21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用本領(lǐng)域公知的方法制備,例如,在堿存在下使式2取代的鄰硝基苯甲醛 與鹽酸羥胺反應(yīng),進(jìn)而在堿存在下使所生成的式4肟 與式RG的烷基化劑反應(yīng),其中R為C1-C3-烷基,且G為可親核置換的離去基團(tuán);隨后還原所產(chǎn)生的式6肟醚 例如,在酸存在下用鐵還原,或者在金屬催化劑存在下用氫還原。
適當(dāng)?shù)目捎H核置換的離去基團(tuán)為鹵素,優(yōu)選氯、溴或碘,C1-C3-烷基磺酰氧基(如甲磺酰氧基),苯磺酰氧基,其中的苯基可以是未取代的或者被鹵素或C1-C6-烷基單-或多-取代(例如苯磺酰氧基,對-甲苯磺酰氧基或?qū)?Cl-苯磺酰氧基),或硫酸C1-C3-二烷基酯,如硫酸二甲酯或硫酸二乙酯。
然而,式6肟醚也可以通過在堿存在下用式7的C1-C3-烷氧基胺H2NOAlk7或其鹽(例如鹽酸鹽)直接肟化取代的鄰-硝基苯甲醛2制備,接著如上所述還原生成苯胺1。
其中基團(tuán)R21或R23之一為羧酸官能團(tuán)的式1b取代苯胺同樣可以用本領(lǐng)域已知的方法制備,例如利用水合氯醛和硫酸羥胺將式8a或8b的取代苯胺 分別轉(zhuǎn)為為相應(yīng)的式9a或9b肟基乙酰苯胺 然后在酸(例如硫酸)存在下將它們環(huán)化,分別生成相應(yīng)的式10a或10b靛紅 后者在過氧化氫水溶液存在下與C1-C3-鏈烷醇在堿金屬C1-C3-醇鹽存在下反應(yīng),分別生成相應(yīng)的式13a或13b的鄰氨基苯甲酸酯 R=C1-C6-烷基通過與高級醇或硫醇進(jìn)行酯交換反應(yīng),這些化合物可以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長鏈鄰氨基苯甲酸酯或鄰氨基苯甲酸硫酯。
如果式10a或10b的靛紅與對于肟4所述的羥胺反應(yīng),則分別得到式14a或14b的靛紅β-肟 進(jìn)而通過在惰性溶劑存在下減壓加熱反應(yīng),分別生成相應(yīng)的式15a或15b的鄰氨基芐腈 其中所述惰性溶劑的沸點(diǎn)不能低于所形成的裂解產(chǎn)物沸點(diǎn)。這些溶劑如乙二醇二乙基醚,二甘醇二甲醚,四乙基脲,四丁基脲,二甲基亞乙基脲,二甲基亞丙基脲,鄰苯二甲酸二乙酯,鄰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八甘醇或九甘醇。
按照另一方法,式10a或10b的靛紅還可以在濃硫酸存在下與過氧化氫水溶液在脂族羧酸(如冰乙酸)中反應(yīng),分別生成式16a或16b的衣托酸酐 類似于式10a或10b的相應(yīng)反應(yīng),在另一反應(yīng)中,在堿存在下使用C1-C3-鏈烷醇可以將上述衣托酸酐分別轉(zhuǎn)化為式13a或13b的鄰氨基苯甲酸酯。
如果所用親核試劑為氨水,則分別得到氨基甲?;苌?7a或17b,而非鄰氨基苯甲酸酯。
這些化合物,宜在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無機(jī)酸鹽后,能夠利用脫水劑(例如磷酰氯)分別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式15a或15b的腈 其中R21為甲氧基亞氨基甲基的化合物1az的制備用下面流程1中所述反應(yīng)的示范性方式說明,其中以取代鄰硝基苯甲醛2z為原料,在堿存在下與鹽酸羥胺反應(yīng),隨后甲基化(例如使用甲基碘)得到肟醚6z。此肟醚也可以通過在堿存在下與鹽酸甲基羥胺7直接反應(yīng)獲得,然后還原成苯胺衍生物1az,例如用鐵還原。
流程1 制備肟醚的方法見Synthesis 1984,266,Chem. Ber. 83,78(1950),和34(1901),1330。
為了制備作為進(jìn)一步起始原料所需的靛紅,例如靛紅10az或10bz,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2,使取代苯胺8az或8bz與水合三氯乙醛和羥胺反應(yīng),分別生成相應(yīng)的肟基乙酰苯胺9az或9bz,進(jìn)而用硫酸環(huán)化這些化合物。靛紅的合成見例如Beilstein,21,I 402-405和21,IV 5451中所述。
流程2 根據(jù)流程3,靛紅10az或10bz通過例如在甲醇鈉和過氧化氫水溶液存在下與甲醇反應(yīng),可以分別轉(zhuǎn)化為鄰氨基苯甲酸甲酯13az或13bz。該方法見EP 32672A中所述。另外,靛紅10az或10bz還可以按照J(rèn)P-A-62234080轉(zhuǎn)化為其β-肟化物。這些化合物可以按照DE1231709的方法通過減壓加熱而分別轉(zhuǎn)化為鄰氨基芐腈15az或15bz(同樣參見流程3)。
流程3 然而,作為替代方法,還可以按照Angew. Chem. 92(1980),196所述,在濃硫酸存在下,使靛紅10az或10bz首先與過氧化氫水溶液在脂族羧酸(例如冰乙酸)中反應(yīng),分別生成衣托酸酐16az或16bz(見流程4)。后者在堿(例如三乙胺)存在下與醇反應(yīng),分別生成鄰氨基苯甲酸酯13az或13bz。再按照流程4與氨水反應(yīng),分別生成氨基甲?;苌?7az或17bz。利用脫水劑,例如磷酰氯,這些化合物能夠很方便地以其鹽例如鹽酸鹽形式分別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腈15az或15bz。
流程4 J. Med. Chem. 31(1988),2136和WO 97/08130中記載了使用醇開環(huán)衣托酸酐的方法。如果用于開環(huán)的親核試劑為氨水,則可以采用DE 1543332的方法。氨基甲?;苌锩撍上鄳?yīng)芐腈的反應(yīng)可以按照下述文獻(xiàn)方法進(jìn)行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4,(15),1767和J. Heterocycl. Chem. 34(1997),1661。
3-氯-2-甲氧基甲基苯胺記載于EP 127 114和DE 2345 443內(nèi);根據(jù)流程2-4,它可以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6-取代羧酸衍生物。
然而,另外式13a或13b的鄰氨基苯甲酸酯 其中R″為例如C1-C3-烷基,并且R21、R22和R23為Cl,Br,C2-C3-烷基,而且R21和R23還為CN或C1-C3-烷氧基羰基,或者R23另外還為C1-C3-烷氧基,例如在用?;瘎?8R′C(O)G 18其中R′為C1-C4-烷基;且G為可親核置換的離去基團(tuán)(例如上面早已提及的那些基團(tuán)),保護(hù)氨基分別形成?;桨?9a或19b之后 用復(fù)合金屬氫化物20MeIMeIIIH420其中MeI和MeIII各自為第一或第三主族金屬,將它們分別還原為芐基醇21a或21b 隨后在堿存在下與烷基化劑RG(R=C1-C3-烷基)反應(yīng),分別生成烷氧基甲基衍生物22a或22b, 后者在堿水溶液或無機(jī)酸存在下除去保護(hù)基而分別轉(zhuǎn)化為游離的苯胺23a或23b 對于上述還原反應(yīng),也可以使用相應(yīng)的鄰氨基苯甲酸代替鄰氨基苯甲酸酯13a或13b進(jìn)行還原。
如果使用其中R23或R21以及R″均為甲基且R22為Cl的苯胺13az或13bz,其甲氧基甲基衍生物23az或23bz的制備則分別按照例如流程5所述進(jìn)行
流程5
然而,也可以先對式19c或19d?;桨?其中R21和R23為Cl,Br,CN或C1-C3-烷氧基羰基,且R22為Cl或Br,在甲苯基側(cè)鏈上進(jìn)行鹵化,分別生成芐基鹵24c或24d,其中Hal為Cl或Br 然后使它們與醇RO(jiān)H或醇鹽RO(jiān)Me(其中R為C1-C3-烷基,且Me為堿金屬或堿土金屬原子)反應(yīng),如果合適的話,反應(yīng)在堿存在下進(jìn)行,分別生成芐基醚22c或22d 最后在堿水溶液或稀硫酸、鹽酸或磷酸存在下裂解它們,分別生成游離苯胺23c或23d 如果使用其中R21和R23為CN且R22為Cl的?;桨?9cz或19dz,則甲氧基甲基衍生物23cz或23dz分別按照例如流程6所述制備流程6
如果使用相應(yīng)的鄰氨基苯甲酸酯代替腈19cz或19dz,在酰氨基基團(tuán)的除去過程中,通常它們同樣也會(huì)發(fā)生水解,因此它們隨后必須得通過例如在氫氯酸醇溶液中回流沸騰再酯化,酯化期間需要通入氯化氫。
下面詳細(xì)闡述流程1的各反應(yīng)步驟。攪拌下,在10-30℃下向O-烷基羥胺鹽酸鹽水溶液中加入堿金屬碳酸氫鹽或堿土金屬碳酸氫鹽,持續(xù)時(shí)間5-30分鐘,形成游離堿烷基羥胺。
適宜的堿金屬或堿土金屬的碳酸氫鹽為碳酸氫鈉,碳酸氫鉀,碳酸氫鎂和碳酸氫鈣。
攪拌下,在40-70℃(優(yōu)選50-60℃)和10-30分鐘內(nèi)將游離羥基胺以水溶液形式加到溶于惰性有機(jī)溶劑的硝基苯甲醛溶液內(nèi),然后50℃攪拌混合物1-4小時(shí),優(yōu)選2-3小時(shí)。
起始原料2與7的摩爾比通常為0.9-1.2,優(yōu)選0.95-1.1。
用羥胺鹽酸鹽代替O-烷基羥胺鹽酸鹽,也可以按照類似方法將其轉(zhuǎn)化為游離堿,并且如上所述與醛衍生物2反應(yīng)。所得肟4然后必須用烷基化劑5烷基化。
合適的烷基化劑5為烷基鹵,例如烷基氯、烷基溴或烷基碘,硫酸二烷基酯或芳基磺酸酯。烷基化劑在堿存在下能夠宜于10-60℃(優(yōu)選20-40℃)與肟5反應(yīng)0.5-5小時(shí),尤其是1-2小時(shí)。
適于用作堿的是上述碳酸氫鹽,此外還有堿金屬或堿土金屬的碳酸鹽,以及堿金屬和堿土金屬的氫氧化物。堿金屬優(yōu)選為鈉和鉀,堿土金屬為鎂和鈣。
4與5的摩爾比一般為0.9-1.4,優(yōu)選1.1-1.2。
類似的烷基化方法見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Chemie[有機(jī)化學(xué)方法],第IV版,Vol. VI/3,pp. 24-37。
所得肟醚6然后用鐵在酸存在下還原。有利的是,使處于羧酸(如乙酸)與醇(如甲醇)混合液中的肟醚6與鐵粉在相同羧酸與醇的混合物中于70-80℃接觸2-6小時(shí),宜3-4小時(shí)。
但是,肟醚6的還原也可以在金屬催化劑存在下采用氫于10-40℃下進(jìn)行。還可以在高壓釜中于壓力下使用例如阮氏鎳來進(jìn)行。氫化宜在20-80℃(優(yōu)選40-60℃)和1-50巴(優(yōu)選10-20巴)的氫氣壓下進(jìn)行。
合適的金屬催化劑為鉑,鈀,阮氏鎳,阮氏鈷或氧化鉑。適宜的氫化方法參見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第IV版,Vol. II/1,pp. 341-359。
在流程2所示的反應(yīng)步驟中,苯胺8宜先加入到水中,然后在20-40℃及攪拌下以每次少量的方式順序加入硫酸羥胺、然后滴加濃硫酸,最后為三氯乙醛。50℃加熱混合物10-30分鐘,爾后加氫氧化鈉濃溶液調(diào)節(jié)pH為1.5-2。6-16小時(shí)(優(yōu)選8-12小時(shí))后,室溫分離所產(chǎn)生的沉淀物,進(jìn)而溶于堿,用水不混溶性的有機(jī)溶劑洗滌,并通過加入酸(例如硫酸)沉淀肟基乙酰苯胺9。
通常,每摩爾7使用約0.9-1.2摩爾(優(yōu)選0.95-1.05摩爾)三氯乙醛和2-4摩爾(優(yōu)選2-3摩爾)硫酸羥胺。
對于肟基乙酰苯胺9環(huán)化成相應(yīng)的靛紅10步驟而言,是在60-90℃(優(yōu)選70-80℃)下用強(qiáng)酸例如90%濃度硫酸處理起始原料92-5小時(shí)。
起始原料9和10按照Beilstein,Volume 21,402-405中所述的制備方法合成。
在流程3所示的反應(yīng)步驟中,靛紅10在醇11和堿金屬醇鹽12存在下被過氧化氫氧化成鄰氨基苯甲酸酯13。為此,在冷卻下將過氧化氫水溶液加到處于醇9與其堿金屬醇鹽混合物中的起始原料10內(nèi),室溫處理此化合物20-60分鐘,優(yōu)選30-40分鐘。
參與反應(yīng)的起始原料的摩爾量,相對于每摩爾靛紅10使用40-100(特別是60-80)摩爾醇,1-5摩爾(特別是1-3摩爾)堿金屬醇鹽和1-3摩爾(特別是1-1.5mol)過氧化氫。
這里,鄰氨基苯甲酸酯13按照EP 32672中描述的方法制備。
此外,靛紅10還可以按照流程1所述路線,也可以按照J(rèn).Heterocycl. Chem. 17(1980),65所述轉(zhuǎn)化為其β-肟化物。
如果在其沸點(diǎn)不低于所形成鄰氨基芐腈15的沸點(diǎn)的惰性溶劑或稀釋劑存在下,在0.1-200毫巴(優(yōu)選10-120毫巴)下加熱它們至200-400℃,優(yōu)選200-300℃,則化合物15能夠以高純度蒸出。適宜的惰性溶劑和稀釋劑見上文所述。制備按照DE 12 31 709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在流程4所示反應(yīng)步驟中,靛紅10在作為反應(yīng)介質(zhì)的羧酸如乙酸中,并且在催化量硫酸的存在下首先被過氧化氫氧化成衣托酸酐16。為此,在乙酸中用4-8ml,優(yōu)選5-6ml濃硫酸(相對于每摩爾靛紅10的量)和過氧化氫處理靛紅10,反應(yīng)溫度保持在50-80℃,優(yōu)選60-70℃。相對于每摩爾靛紅10,過氧化氫的摩爾量為0.95-1.3,優(yōu)選1.0-1.15mol。
制備按照Angew. Chem. 92(1980),196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為了將衣托酸酐16轉(zhuǎn)化為鄰氨基苯甲酸酯13,將起始物質(zhì)16懸浮于作為反應(yīng)介質(zhì)的過量醇中,相對于每摩爾起始物質(zhì)16加入0.6-1mol,優(yōu)選0.7-0.9mol有機(jī)堿如三乙胺、三正丙基胺、環(huán)己基二甲基胺或N-甲基嗎啉,在50-80℃(優(yōu)選60-70℃)下反應(yīng)混合物1-5小時(shí),優(yōu)選2-3小時(shí)。鄰氨基苯甲酸酯13按照常規(guī)方式獲得。作為上述有機(jī)堿的代替品,還可以使用1-10(優(yōu)選2-5)mol%高親核性有機(jī)堿如4-二甲氨基吡啶作為催化劑。
上述方法按照WO 97/08130和J. Med. Chem. 31(1988),2136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也可以使用氨代替醇來開環(huán)依托酸酐16,從而得到鄰氨基苯甲酰胺17。為此,在70-95℃(優(yōu)選80-90℃)下使氨水與化合物16在極性含水溶劑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中接觸。氨的用量按起始物質(zhì)16計(jì)為0.95-1.3mol,優(yōu)選1.1-1.2mol。
該方法按照DOS1543332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為了將鄰氨基苯甲酰胺17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芐腈15,在110-150℃(優(yōu)選120-130℃)下用脫水劑(如磷酰氯)處理起始物質(zhì)17(適宜的為鹽酸鹽形式)1-8小時(shí),優(yōu)選3-4小時(shí)。該方法按照J(rèn). Chem. Soc.Chem. Comm. 1994(15),1767和J. Heterocycl. Chem. 34(1997),1661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在流程5所示反應(yīng)步驟中,鄰氨基苯甲酸酯13用酰基基團(tuán)加以保護(hù)。適宜的?;瘎橐宜?、丙酸、丁酸、異丁酸或戊酸的氯化物或溴化物,此外還包括這些酸的酸酐。也可以使用混酐,例如甲?;宜狨?。如果使用酸酐,?;瘎┻m宜在在惰性溶劑中于20-140℃(優(yōu)選80-120℃)下與鄰氨基苯甲酸酯反應(yīng)4-20小時(shí)(宜6-12小時(shí))。如果使用酰氯作為?;瘎?,則可以將酰氯在10-60℃(優(yōu)選20-30℃)下在惰性溶劑中與鄰氨基苯甲酸酯13與堿的混合物接觸2-20小時(shí)(優(yōu)選6-12小時(shí))。適合使用的堿包括上述有機(jī)與無機(jī)堿,另外還有吡啶,α-、β-、γ-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喹啉和吖啶。如果使用酰氯或酰溴,反應(yīng)還可以在兩相體系中進(jìn)行(即在使用水的情形下形成的這種體系)。如果使用的?;瘎樗狒;饔每梢杂酶哂H核性堿如對-二甲氨基吡啶或?qū)?吡咯烷基吡啶催化促進(jìn)。參與反應(yīng)的起始物質(zhì)之間的摩爾比為每摩爾鄰氨基苯甲酸酯13則用0.95-1.3(優(yōu)選1.0-1.1)摩爾酰化劑和堿。催化劑的用量相對于每摩爾鄰氨基苯甲酸酯13為0.5-1.0mol%,優(yōu)選1-3mol%。
為了還原?;彴被郊姿狨?9,將處于惰性溶劑中的這一酯與處于上述任一種溶劑內(nèi)的復(fù)合金屬氫化物(如硼氫化鈉)在10-65℃(優(yōu)選20-50℃)下接觸2-10小時(shí),優(yōu)選3-6小時(shí)。適宜的惰性溶劑為乙腈或含水醇(使用硼氫化鈉情形下)或二異丙基醚或四氫呋喃(使用氫化鋁鋰或硼氫化鋰的情形下)。
彼此反應(yīng)的起始物質(zhì)之間的摩爾比為0.5-3mol(優(yōu)選0.75-2.5mol)硼氫化鋰/每摩爾起始物質(zhì)20。
也可以通過在10-80℃(優(yōu)選20-60℃)下用0.95-1.1mol(優(yōu)選1.0-1.03mol)堿水溶液處理起始物質(zhì)191-10小時(shí)(優(yōu)選2-6小時(shí))首先水解其酯基,接著如上所述用復(fù)合金屬氫化物還原。該方法按照下述文獻(xiàn)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Organikum,VEB Deutscher Verlagder Wissenschaften,Berlin 1976,第15版,pp. 612-616。
芐醇21然后用烷基化劑5處理進(jìn)行烷基化。該反應(yīng)在按照流程1烷基化肟4所用的相同條件下進(jìn)行。
為了釋放O-烷氧基甲基苯胺23,用堿水溶液在20-120℃水解化合物221-12小時(shí),優(yōu)選在60-100℃下水解2-8小時(shí),其中堿的合適用量為0.95-1.2mol,優(yōu)選1.0-1.1mol。
在流程6所示的反應(yīng)步驟中,被護(hù)形式的苯胺19在甲苯基側(cè)鏈上進(jìn)行氯化反應(yīng)。為此,可以使用元素氯和連續(xù)氯化裝置,如Houben-Weyl,Methoden der Organischen Chemie,第4版,Volume 5/3,p. 520中氯化甲苯形成芐基氯的部分所述。但也可以使用具有陽離子誘導(dǎo)性鹵素的N-氯-或N-溴化合物,見p. 800(出處同上)中所述。例如,pp.800-801詳細(xì)描述了甲苯在光照或加入過氧化物的條件下與N-氯琥珀酰亞胺進(jìn)行的側(cè)鏈氯化反應(yīng)。
第807頁(出處同上)闡明了使用1,3-二氯-5,5-二甲基乙內(nèi)酰脲進(jìn)行的甲苯基側(cè)鏈氯化反應(yīng)。也可以使用作用更溫和的磺酰氯代替元素鹵素,并且通過加入自由基引發(fā)劑如偶氮異丁腈或過氧化苯甲酰催化反應(yīng)。該反應(yīng)按照Houben-Weyl,Volume V/3,p.892中描述的方法進(jìn)行。
適宜的溶劑為相對高度氯化的烴,如二氯-和三氯苯、氯仿、尤其是四氯化碳,此外還包括乙腈或乙酸。但反應(yīng)也可以在無溶劑存在下進(jìn)行,并且可以將磺酰氯或磺酰溴直接加到起始物質(zhì)20的熔融物內(nèi)。
氯化劑的用量相對于每摩爾起始物質(zhì)20為0.7-1.5,有利的為0.95-1.1mol氯化劑。根據(jù)所用氯化劑的不同,反應(yīng)可以在10-200℃(優(yōu)選20-150℃)下進(jìn)行10分鐘-10小時(shí),優(yōu)選0.5-6小時(shí)。
為了將芐基氯24轉(zhuǎn)化為其烷氧基甲基醚,在10-100℃(優(yōu)選20-80℃)下使醇11及適宜地其醇鹽12與14接觸0.5-8小時(shí)(優(yōu)選1-4小時(shí))。另外也可以在所述醇中使用任一種上述堿或堿金屬氫氧化物代替醇鹽12。
醇鹽12或堿的摩爾用量相對于每摩爾芐基氯24為0.95-1.2mol,優(yōu)選1.0-1.1mol。
該方法記載于Houben-Weyl,第4版,Volume 6/3,pp. 24-32。
為了釋放化合物23,在20-120℃(優(yōu)選70-100℃)下用含水堿(宜為0.95-1.2mol,優(yōu)選1.0-1.1mol)處理起始物質(zhì)22,時(shí)間為1-20小時(shí)(優(yōu)選2-10小時(shí))。
所有上述反應(yīng)步驟均可以在大氣壓力或超計(jì)大氣壓下連續(xù)或分批進(jìn)行。
起始物質(zhì)在溶劑中的濃度為0.1-5mol/l,優(yōu)選0.2-2mol/l。
反應(yīng)混合物的后處理通常采用本領(lǐng)域公知的方式進(jìn)行。例如,加水稀釋反應(yīng)溶液,隨后通過過濾、結(jié)晶或溶劑提取的方式分離產(chǎn)物,或者通過除去溶劑接著蒸餾,或者將殘留物分配到水與適宜有機(jī)溶劑的混合物內(nèi),然后處理有機(jī)相,得到所要產(chǎn)物。
除另有說明外,上述各步反應(yīng)使用的溶劑依據(jù)溫度范圍不同而為烴類,例如戊烷、己烷、環(huán)戊烷、環(huán)己烷、甲苯、二甲苯,氯化烴類,例如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氯苯、1,2-、1,3-或1,4-二氯苯,醚類如1,4-二噁烷、四氫呋喃、茴香醚,乙二醇醚類,如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二甘醇二甲醚,酯類,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異丁酸甲酯、乙酸異丁酯,羧酰胺類,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硝基烴類如硝基苯,脲類,如四乙脲,四丁脲,二甲基亞乙基脲,二甲基亞丙基脲,亞砜類如二甲亞砜,砜類如二甲砜、二乙砜、環(huán)丁砜,腈類如乙腈、丙腈、丁腈或異丁腈;水或各種溶劑的混合物。
苯胺化合物能夠以良好產(chǎn)率獲得。它們也可以以相當(dāng)大的規(guī)模制備。因而它們特別適于用作制備式I化合物(其中Q為適當(dāng)取代的Q1)用的起始物質(zhì)。下式胺 及其制備記載于WO 93/24483和EP 537 519A內(nèi)。
在本發(fā)明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中,優(yōu)選這些化合物I,其中各變量無論是單獨(dú)存在還是組合存在均具有下述含義權(quán)利要求1中要求保護(hù)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及其鹽,其中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三氟甲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硫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C1-C3-烷基亞磺?;谆鶃喕酋;?,二氟甲基亞磺酰基,C1-C3-烷基磺酰基,三氟甲磺酰基,二氟甲磺酰基,環(huán)丙基,氨基或甲基氨基;以及Q,R2如權(quán)利要求1中定義;R3為鹵素,CN,甲基,甲氧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飽和的C3-C7-環(huán)烷基,含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3-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甲基取代的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甲硫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或者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具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和O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或甲氧基;X 為O;m 為0;n 為0,1,2或3;o 為0,1,2,3或4;p 為0,1,2或3;q 為0,1,2或3,其中當(dāng)Q=Q1時(shí),n=2或3。
進(jìn)一步優(yōu)選的化合物為這些式I化合物,其中A)R1為C1-C3-烷基,鹵素,NO2,氨基,單-C1-C3-烷基氨基,C1-C3-烷氧基或CN;Q 為基團(tuán)Q1-Q7之一R2為C1-C3-烷基,鹵素,CN,氨基甲?;?,NO2,甲?;?,C1-C4-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3-C4-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或C1-C3-烷基磺?;?,C1-C3-鹵代烷基磺酰基;R3為C1-C3-烷基或鹵素;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3-C6-環(huán)烷基或含有1個(gè)氧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5-或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X 為O或S;m 為0;n 為1或2;o 為2或3;p 為0,1或2;q 為0或1;以及它們的鹽。B)Q為Q1;R2為鹵素,CN,氨基甲?;?,NO2,甲?;?,C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或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和n 為2。C)R1為C1-C3-烷基,鹵素,C1-C3-烷氧基;Q 為Q1;R2為C1-C3-烷基,鹵素,CN,氨基甲?;?,NO2,甲?;珻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3-C4-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或C1-C3-烷基磺?;珻1-C3-鹵代烷基磺?;籖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o 為2或3;以及它們的鹽;D)R1為C1-C3-烷基;Q 為Q2;R3為C1-C3-烷基或鹵素;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p 為0,1,或2;以及它們的鹽。E)R1為C1-C3-烷基;Q 為Q3或Q4;R3為C1-C3-烷基或鹵素;
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p 為0或1;以及它們的鹽。F)R1為C1-C3-烷基;Q 為Q5;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3-C6-環(huán)烷基或含有1個(gè)氧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5-或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X 為O或S;m 為0;n 為1或2;q 為0;以及它們的鹽。G)R1為C1-C3-烷基,鹵素或C1-C3-烷氧基;Q 為Q1,Q2,Q3,Q4,Q5,Q6或Q7;R2為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硫基,C1-C3-烷基磺?;?,鹵素或CN,甲?;駽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R5為氫;R6為C1-C6-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m 為0;
n 為1或2;o 為0,1或2;以及它們的鹽。H)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珻1-C3-烷基磺?;珻1-C3-鹵代烷基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C2-C4-鏈烯基,C2-C4-鹵代鏈烯基,C2-C4-炔基,C3-C4-鹵代炔基,氨基,C1-C3-單烷基氨基或C1-C3-烷基羰基;Q 為 o 為1,2,3,4或5;R2為C1-C3-烷基,鹵素,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N,NO2,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甲?;?,氨基甲?;?,C1-C4-烷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酰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烷基,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酰基,C1-C3-鹵代烷基亞磺?;?,C1-C3-烷基磺酰基或C1-C3-鹵代烷基磺?;?,其中至少一個(gè)R2基團(tuán)為甲?;被柞;?,C1-C4-烷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烷基,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珻1-C3-烷基磺酰基或C1-C3-鹵代烷基磺?;蛘呷绻鸒=2,則取代基組合為2-氰基-3-鹵素,2,3-二-C1-C3-烷基,2-鹵代-3-三氟甲基,2-硝基-3-三氟甲基,2-氰基-3-C1-C3-烷基,2-氰基-3-C1-C3-烷氧基,2-氰基-3-二氟甲氧基,2-氰基-3-三氟甲基,2-鹵代-3-C1-C3-烷基,2-C1-C3-烷基-3-C1-C3-烷氧基,2-C1-C3-烷氧基-3-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C1-C3-烷基,2-三氟甲基-3-C1-C3-烷基,2-三氟甲基-3-氯或2-三氟甲基-3-溴;或者如果o=3,則取代基組合為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基氨基甲?;?,2-(C1-C3-烷氧基羰基)-3,6-二-(C1-C3-烷基),2-氰基-3-鹵代-6-(C1-C3-烷基),2-氨基甲?;?3-氯-6-(C1-C3-烷基),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6-(C1-C3-烷基),2-(C1-C3-烷氧基羰基)-3,6-二鹵代,2-氰基-3-(C1-C3-烷基)-6-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C1-C3-烷基)-6-鹵代,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氧基羰基),2-氰基-3,6-二鹵代,2-氰基-3,6-二-(C1-C3-烷基),2-甲基-3-氯-6-氰基,2-氯-3-甲基-6-氰基,2-氯-3-甲基-6-(C1-C3-烷氧基羰基),2-(C1-C3-烷氧基羰基)-3-氯-6-氰基,2-氰基-3-氯-6-(C1-C3-烷氧基羰基),2-乙基-3-氯-6-氰基,2-(C1-C3-烷氧基甲基)-3-鹵代-6-(C1-C3-烷基),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氧基甲基);R5為氫,C1-C3-烷基,OH或C1-C4-烷氧基;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烯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鹵素和C1-C3-烷基的取代基的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氧基-C1-C3-烷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氨基,C1-C4-單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或者R6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具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烷氧基或C1-C3-鹵代烷基;m 為0或1;n 為0,1,2或3;o 為0,1,2,3,4或5;以及它們的鹽。
R1特別優(yōu)選為鹵素(尤其是氯),C1-C3-烷基(尤其是甲基),和/或C1-C3-烷氧基,尤其是甲氧基。
n特別優(yōu)選為2。在這種情形下,基團(tuán)R1尤其位于5與6位。在H)部分所述的取代基組合情形下,n優(yōu)選為1。
R2特別優(yōu)選為CN,C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羰基,C(O)NH2,CH3,CF3和/或鹵素,尤其是Cl。o優(yōu)選為2,在這種情形下R2尤其位于2-和/或3-位上。
如果o=2,則基團(tuán)R2之一優(yōu)選為位于2位上的CN,氨基甲?;珻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氧基甲基或甲?;?,而另一基團(tuán)為位于3-位上的鹵素,C1-C3-烷基或二氟甲氧基。
R2另外優(yōu)選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酰基,C1-C3-烷基磺酰基或C1-C3-鹵代烷基磺?;⑶襫為2,或者R2為2-CN-3-鹵代(尤其是Cl),2-鹵代(尤其是Cl)-3-CF3或2-NO2-3-CF3(即o=2)并且n=1。
如果o=2,則兩個(gè)R2基團(tuán)特別優(yōu)選為2-CN-3-Cl;2,3-二甲基;2-Cl-3-CF3;2-NO2-3-CF3;2-CN-3-CH3;2-CN-3-OCH3;2-CN-3-OCHF2;2-CN-3-CF3;2-Cl-3-CH3;2-CH3-3-OCH3;2-OCH3-3-Cl;2-CH3CO-3-Cl;2-CH3O-(CO)-3-Cl;2-CH3O-(CO)-3-CH3;2-CF3-3-CH3;2-CF3-3-Cl;2-CF3-3-Br;2-CH3O-N=CH-3-Cl;2-CH3O-(CO)-3-Br;3-氯-2-甲氧基甲氧基;3-Br-2-甲氧基甲基;
在另一組優(yōu)選化合物中,n為2,特別優(yōu)選1,且o為3。優(yōu)選基團(tuán)R2之一為位于2位上的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甲基,氨基甲?;蚯杌?,而其它R2基團(tuán)優(yōu)選為鹵素和/或C1-C3-烷基,特別是位于3-和/或6-位上。但基團(tuán)R2之一也可以是位于6位上的C1-C3-烷氧基甲基,氰基,氨基甲?;駽1-C3-烷氧基羰基,而其它兩個(gè)R2基團(tuán)為位于2-和/或3-位上的C1-C3-烷基和/或鹵素。
特別優(yōu)選下列取代基組合2-CH3-3-Cl-6-CH3O-CO;2-CH3O-CO-3,6-(CH3)2;2-CN-3-Cl-6-CH3;2-CO-NH2-3-Cl-6-CH3;2-CH3O-CO-3-Cl-6-CH3;2-CH3O-CO-3,6-Cl2;2-CN-3-CH3-6-Cl;2-CH3O-CO-3-CH3-6-Cl;2-CH3-3-Cl-6-CH3O-CO;2-CN-3,6-Cl2;2-Cl-3-CH3-6-CN;2-Cl-3-CH3-6-CH3O-CO;2-CH3-3-Cl-6-CN;2-CH3O(CO)-3-Cl-6-CN;2-CN-3-Cl-6-CH3O(CO);2,3,6-(CH3)3;2-CH3O-(CO)-3-Cl-6-乙基;2-CN-3,6-(CH3)2;2-C(O)NH2-3-Cl-6-乙基;2-CH3O(CO)-3-Br-6-CH3;2-CH3O(CO)-3-Br-6-乙基; 2-乙基-3-Cl-6-CH3O-(CO);2-Cl-3-CH3-6-CH3O-(CO);2Br-3-Cl-6-CH3O-(CO);2-CH3-3-Cl-6-CN;2-乙基-3-Cl-6-CN;2-Cl-3-CH3-6-CN;2,3-(Cl2)-6-CN;2,3-(CH3)2-6-CN;2,6-[CH3O-(CO)]2-3-Cl;2-CH3O(CO)-3-Cl-6-CH3O;2-CN-3-Cl-6-CH3O;2-CH3OCH2-3-Cl-6-CH3;2-CH3O-CH2-3-Cl-6-乙基;2-CH3OCH2-3-Br-6-CH3,2-CH3-3-Cl-6-CH3OCH2,2-乙基-3-Cl-6-CH3OCH2。
特別優(yōu)選下表1與2中列出的化合物表1
表2
此外,還特別優(yōu)選下述取代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式IIa化合物2a.1-2a.695和式IIb化合物2b.1-2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O2-6-Cl
-式IIIa化合物3a.1-3a.695和式IIIb化合物3b.1-3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H2-6-Cl
-式IVa化合物4a.1-4a.695和式IVb化合物4b.1-4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6-Cl2
-式Va化合物5a.1-5a.695和式Vb化合物5b.1-5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l-6-CH3O -式VIa化合物6a.1-6a.695和式VIb化合物6b.1-6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O-6-Cl -式VIIa化合物7a.1-7a.695和式VIIb化合物7b.1-7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6-Cl -式VIIIa化合物8a.1-8a.695和式VIIIb化合物8b.1-8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l-6-CH3 -式IXa化合物9a.1-9a.695和式IXb化合物9b.1-9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O2-6-CH3 -式Xa化合物10a.1-10a.695和式Xb化合物10b.1-10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6-NO2 -式XIa化合物11a.1-11a.695和式XIb化合物11b.1-11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O2-6-CH3O -式XIIa化合物12a.1-12a.695和式XIIb化合物12b.1-12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O-6-NO2 -式XIIIa化合物13a.1-13a.695和式XIIIb化合物13b.1-13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6-CH3O -式XIVa化合物14a.1-14a.695和式XIVb化合物14b.1-14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O-6-CH3 -式XVa化合物15a.1-15a.695和式XVb化合物15b.1-15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6-(CH3O)2 -式XVIa化合物16a.1-16a.695和式XVIb化合物16b.1-16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6-NH2 -式XVIIa化合物17a.1-17a.695和式XVIIb化合物17b.1-17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H2-6-CH3 -式XVIIIa化合物18a.1-18a.695和式XVIIIb化合物18b.1-18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O-6-NH2 -式XIXa化合物19a.1-19a.695和式XIXb化合物19b.1-19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NH2-6-CH3O -式XXa化合物20a.1-20a.695和式XXb化合物20b.1-20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N-6-CH3 -式XXIa化合物21a.1-21a.695和式XXIb化合物21b.1-21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5-CH3-6-CN -式XXIIa化合物22a.1-22a.695和式XXIIb化合物22b.1-22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4-Cl-6-NH2 -式XXIIIa化合物23a.1-23a.695和式XXIIIb化合物23b.1-23b.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1a.1-1a.695和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4-NH2-6-Cl -式Ic化合物1c.1-1c.253,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b化合物1b.1-1b.253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6-甲基 -式Id化合物1d.1-1d.11,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Ia.221-Ia.231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6-CH3 -式Ie化合物1e.1-1e.11,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Ia.221-Ia.231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6-OCH3 -式If化合物,它們與相應(yīng)的式Ia化合物Ia.364-Ia.374的區(qū)別僅在于(R1)n為6-CH3,R21和R22為(R2)0(o=2),且它們定義如下
-式Ig化合物,它們與式Ia化合物Ia.685-Ia.695的區(qū)別在于(R1)n為6-CH3,且R21、R22和R23代表(R2)0,且它們定義如下
式I化合物及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無論是其異構(gòu)體混合物形式還是純凈立體異構(gòu)體形式,都適合作為除草劑。包含式I化合物的除草組合物在控制非耕地植物方面非常有效,特別是在高施用量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它們可以用來防治諸如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之類作物中的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而不會(huì)對作物造成明顯的傷害。這種效果特別是出現(xiàn)在低施用量的情況下。
根據(jù)施用方法的不同,化合物I或含有它們的組合物也可以用于其它許多作物,用于消滅有害植物。適合的作物的實(shí)例是洋蔥、鳳梨、花生、蘆筍、甜菜(Beta vulgaris spec. altissima)、蕪菁甜菜(Betavulgaris spec. rapa)、蔓菁(Brassica napus var. napus)、蕪菁甘藍(lán)(Brassica napus var. napobrassica)、蕪菁(Brassica rapavar. silvestris)、茶、紅花、美洲山核桃、檸檬、甜橙、小果咖啡(中果咖啡、大果咖啡)、黃瓜、狗牙根、胡蘿卜、油棕、歐洲草莓、大豆、陸地棉、(雞腳棉、草棉、Gossypium vitifolium)、向日葵、巴西橡校、大麥、啤酒花、甘薯、核桃、兵豆、亞麻、蕃茄、蘋果屬、木薯、紫苜蓿、芭蕉屬、煙草(黃花煙草)、油橄欖、稻、金甲豆、菜豆、歐洲云杉、松屬、豌豆、歐洲甜櫻桃、桃、西洋梨、紅醋栗、蓖麻、甘蔗、黑麥、馬鈴薯、蘆黍(蜀黍)、可可、紅車軸草、普通小麥、硬粒小麥、蠶豆、葡萄和玉米。
另外,化合物I也可以用在通過育種(包括基因工程方法育種)方式對除草劑的作用產(chǎn)生耐藥性的作物上。
本發(fā)明的除草組合物或活性成分的施用可以在苗前或苗后進(jìn)行。如果這種活性化合物對某種農(nóng)作物是較不耐受的,那么可以采用這樣的施用技術(shù),即借助噴灑設(shè)備噴灑該除草組合物,但要盡可能地不要噴灑到敏感性農(nóng)作物的葉片上,同時(shí)使活性成分到達(dá)生長于其下的不希望的植物的葉面上或到達(dá)未覆蓋的土表上(苗后直接處理、鋪施)。
化合物I或含有它們的除草組合物可以例如以可直接噴霧水溶液、粉劑、懸浮液(同樣也包括高濃度水懸劑、油懸劑或其它懸浮劑或分散液)、乳劑、油性分散液、糊劑、噴粉劑、撒施物或顆粒劑的形式,通過噴霧、彌霧、噴粉、撒施或澆潑方式施用。使用形式取決于預(yù)定目的;但在每種情況下,都應(yīng)確保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的分散盡可能的細(xì)微與均勻。
合適的惰性助劑主要包括中至高沸點(diǎn)的礦物油餾分如煤油和柴油,此外還有煤焦油和動(dòng)植物油,脂族烴、環(huán)烴和芳烴,例如,石蠟、四氫化萘、烷基化萘及其衍生物、烷基化苯及其衍生物,醇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和環(huán)己醇,酮如環(huán)己酮,強(qiáng)極性溶劑,例如胺,如N-甲基吡咯烷酮和水。
含水的使用形式是由乳油、懸浮液、糊劑、可濕性粉劑或可以用水分散的顆粒通過添加水而制備的。為了制備乳液、糊劑或油分散液,可以借助于潤濕劑、粘附劑、分散劑或乳化劑,將吡啶-2,3-二甲酰胺類化合物原藥或其溶解在油或溶劑中的溶液在水中均化。另一方面,同樣也可以制備包含活性物質(zhì)、潤濕劑、粘附劑、分散劑或乳化劑以及(如需要的話)溶劑或油的濃縮物,這些濃縮物均適合用水稀釋。
合適的表面活性劑為芳族磺酸(例如木質(zhì)素磺酸、苯酚磺酸、萘磺酸和二丁基萘磺酸)以及脂肪酸、烷基-和烷基芳基磺酸、烷基硫酸、十二烷基醚硫酸和脂肪醇硫酸的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和銨鹽,以及硫酸化的十六烷基醇、十七烷基醇和十八烷基醇以及脂肪醇乙二醇醚的鹽,磺化萘和其衍生物與甲醛的縮合物,萘和其衍生物與甲醛的縮合物,萘或萘磺酸與苯酚和甲醛的縮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乙氧基化異辛基-、辛基-或壬基苯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芳基聚醚醇,異十三烷基醇、脂肪醇/氧化乙烯縮合物,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或聚氧丙烯烷基醚,十二烷基醇聚乙二醇醚乙酸酯,山梨醇酯、木素亞硫酸鹽廢液或甲基纖維素。
粉劑、撒施物和噴粉劑可以通過活性物質(zhì)與固態(tài)載體的混合或混磨來制備。
顆粒劑例如包衣顆粒劑、浸漬顆粒劑和勻質(zhì)顆粒劑可以通過將活性物質(zhì)與固態(tài)載體混合制備。固態(tài)載體是礦質(zhì)土類如硅酸、硅膠、硅酸鹽、滑石、高嶺土、石灰石、石灰、白堊、紅玄武土、黃土、陶土、白云石、硅藻土、硫酸鈣、硫酸鎂、氧化鎂、研碎的合成物質(zhì)、肥料如硫酸銨、磷酸銨、硝酸銨、尿素和植物產(chǎn)品如谷類作物粉末、樹皮、木材粉和核桃殼粉,纖維素粉或其他固態(tài)載體。
活性成分I在現(xiàn)用型產(chǎn)物中的濃度可以在較寬的范圍內(nèi)變化。一般說來,制劑包含約0.001~98重量%、優(yōu)選0.01~95重量%的至少一種活性成分。所用活性成分的純度是90~100%,優(yōu)選95~100%(根據(jù)NMR光譜確定)。
例如,本發(fā)明化合物I可按下所述加工配制I. 將20重量份的序號1化合物溶于如下組成的混合物80重量份的烷基化苯、10重量份的8至10摩爾環(huán)氧乙烷與1摩爾油酸N-單乙醇酰胺的加合物、5重量份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鈣鹽和5重量份的40摩爾環(huán)氧乙烷與1摩爾蓖麻油的加合物。將溶液倒入到100,000重量份的水中,并使之細(xì)微分散,從而得到含0.02%重量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液。II. 將20重量份的序號4化合物溶于如下組成的混合物40重量份的環(huán)己酮、30重量份的異丁醇、20重量份的7摩爾環(huán)氧乙烷與1摩爾異辛基酚的加合物以及10重量份的40摩爾環(huán)氧乙烷與1摩爾蓖麻油的加合物。將溶液倒入到100,000重量份的水中,使之細(xì)微分散,從而得到含0.02%(重量)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液。III. 將20重量份序號5的活性成分溶于如下組成的混合物25重量份的環(huán)己酮、65重量份沸點(diǎn)為210至280℃的礦物油餾分以及10重量份的40摩爾環(huán)氧乙烷與1摩爾蓖麻油的加合物。將溶液倒入到100,000重量份的水中,使之細(xì)微分散,從而得到含0.02%(重量)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液。IV. 將20重量份序號9的活性成分與3重量份的二異丁基萘磺酸鈉、17重量份的來源于亞硫酸鹽廢液的木素磺酸鈉鹽和60重量份的粉狀硅膠充分混合,并在錘磨中磨碎。通過將混合物細(xì)微分散于20,000重量份的水中,獲得含0.1%(重量)活性成分的噴霧混合物。V. 將3重量份序號40的活性成分與97重量份細(xì)碎高嶺土混合。從而獲得含有3%(重量)活性成分的噴粉組合物。VI. 將20重量份序號50的活性成分與2重量份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鈣、8重量份的脂肪醇聚乙二醇醚、2重量份的酚/脲/甲醛縮合物的鈉鹽以及68重量份的石蠟樣礦物油均勻混合。由此獲得穩(wěn)定的油分散劑。VII. 將1重量份序號5l的化合物溶于如下組成的混合物70重量份的環(huán)己酮、20重量份的乙氧基化異辛基苯酚和10重量份的乙氧基化蓖麻油。從而獲得穩(wěn)定的乳油。VIII. 將1重量份序號72的活性成分溶于由80重量份的環(huán)己酮和20重量份的WettolEM 31(一種基于乙氧基化蓖麻油的非離子乳化劑)所組成的混合物,從而獲得穩(wěn)定的乳油。
為了拓寬作用譜和獲得協(xié)同效應(yīng),本發(fā)明的吡啶-2,3-二甲酰胺類化合物可以與眾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其他除草劑或生長調(diào)節(jié)活性成分混合并聯(lián)合使用。例如合適的混合組分是1,2,4-噻二唑類、1,3,4-噻二唑類,酰胺類、氨基磷酸和其衍生物,氨基三唑類,N-酰苯胺、芳氧基/雜芳氧基鏈烷酸和它們的衍生物、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苯并噻二嗪酮類、2-芳?;?1,3-環(huán)己二酮類、雜芳基芳基酮、芐基異口噁唑烷酮類、間-CF3-苯基衍生物、氨基甲酸酯類、喹啉羧酸及其衍生物、氯乙酰苯胺類、環(huán)己烷-1,3-二酮衍生物、二嗪類、二氯丙酸及其衍生物、氯乙酰苯胺類、環(huán)己烷-1,3-二酮衍生物、二嗪類、二氯丙酸及其衍生物、二氫苯并呋喃類、二氫呋喃-3-酮類、二硝基苯胺類、二硝基苯酚類、二苯基醚、聯(lián)吡啶類、鹵代羧酸和其衍生物、脲類、3-苯基尿嘧啶類、咪唑類、咪唑啉類、N-苯基-3,4,5,6-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類、噁二唑類、環(huán)氧乙烷類、苯酚類、芳氧基-和雜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酯、苯基乙酸和其衍生物、苯基丙酸及其衍生物、吡唑類、苯基吡唑類、噠嗪類、吡啶羧酸及其衍生物、嘧啶基醚、磺酰胺類、磺酰脲類、三嗪類、三嗪酮類、三唑啉酮類、三唑甲酰胺類和尿嘧啶類。
此外,有利的是化合物I在單獨(dú)或與其他的除草劑聯(lián)合施用的情況下,也可以以含其他作物保護(hù)劑的混劑形式使用,例如含殺蟲劑或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或細(xì)菌的藥劑的混劑。此外,有意義的是與無機(jī)鹽溶液的可混溶性,這類無機(jī)鹽溶液可用來治療營養(yǎng)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癥。同樣也可以加入無植物毒性的油和油濃縮物。
根據(jù)防治目的、季節(jié)、靶體植物和生長期的不同,活性成分I的施用量是0.001至3.0,優(yōu)選0.01至1.0kg/ha活性物質(zhì)(a.s.)。
本發(fā)明用下列實(shí)施例加以說明,但并不受其限制。
起始原料的制備實(shí)施例A13-氯-2-甲氧基亞甲基甲基苯胺a) 3-氯-2-甲氧基亞氨基甲基苯胺硝基苯22℃及攪拌下,向126g(0.302mol)20% O-甲基羥胺鹽酸鹽在140ml水中的混合物內(nèi)每次少量加入共計(jì)25.4g(0.302mol)的碳酸氫鈉,歷時(shí)10分鐘。然后在50-55℃及攪拌下,將此溶液加到50g 2-氯-6-硝基苯甲醛的270ml甲苯溶液中,加料時(shí)間為30分鐘,接著50℃攪拌此混合物2小時(shí)。冷卻后,向反應(yīng)混合物中加入250ml水和250ml甲苯以分離各相。水相用甲苯再提取。有機(jī)提取液用水和氯化鈉稀溶液洗滌,硫酸鎂干燥并且減壓濃縮。從而得到52g(84%產(chǎn)率)淡黃色油狀標(biāo)題化合物,nD23=1.5691。b) 3-氯-2-甲氧基亞氨基甲基苯胺首先向l00ml乙酸與140ml甲醇混合液中加入35.1g(0.629mol)鐵粉,并加熱混合物至70℃。然后在70-75℃及攪拌下加入處于100ml乙酸和140ml甲醇中的45g(0.21mol)步驟1a)制備的化合物,歷時(shí)45分鐘,進(jìn)而70℃攪拌所得混合物3小時(shí)。冷卻后,將所得懸浮液傾入31水中,用0.51乙酸乙酯提取。抽濾沉淀物,用0.51乙酸乙酯洗滌,并分離各相。水相用乙酸乙酯提取兩次,然后合并有機(jī)提取物,硫酸鎂干燥并且減壓濃縮。從而得到38.7g(95%產(chǎn)率)淡黃色油狀標(biāo)題化合物,nD23=1.6140。實(shí)施例A22-氨基-6-氯-3-甲基苯甲酸甲酯22℃下,向750ml甲醇與47.6g(0.47mol)三乙胺的混合物中加入110g(0.52mol)6-氯-3-甲基衣托酸酐,然后65℃攪拌所得混合物2小時(shí)。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將殘留物溶于二氯甲烷,用0.5N氫氧化鈉水溶液提取三遍?;旌衔镉昧蛩徭V干燥,通過硅膠過濾并且減壓濃縮,從而得到45.5g(43.8%產(chǎn)率)無色油狀標(biāo)題化合物,nD23=1.5765。實(shí)施例A32-氨基-3-氯-6-甲基苯甲酰胺利用兩個(gè)滴液漏斗,在85-90℃以及攪拌的情形下,30分鐘內(nèi)向150ml水中同時(shí)加入59ml(0.78mol)25%濃度氨在207ml水中的溶液和135.2g(0.64mol)3-氯-6-甲基衣托酸酐在705ml DMF中的混合物,結(jié)果有大量氣體逸出。90℃攪拌混合物2小時(shí),進(jìn)而22℃再攪拌10小時(shí)。減壓濃縮反應(yīng)溶液,并將殘留物用甲基叔丁基醚研制,抽濾并干燥。從而得到67.4g(57%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124-128℃。實(shí)施例A42-氨基-3-氯-6-甲基芐腈攪拌下,于22-30℃向5g(0.027mol)實(shí)施例A3制備的化合物在50ml 1,2-二氯乙烷中的懸浮液內(nèi)加入1.18g(0.033mol)氯化氫的35ml乙醚溶液,然后減壓濃縮混合物。殘留物與150ml磷酰氯混合,120℃攪拌3小時(shí)。然后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并將殘留物溶于二氯甲烷,與水混合,接著用2N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和。分離各相后,將混合物用水再洗滌一次,然后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并用硫酸鎂干燥。濃縮得到2.4g(48%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77-80℃。實(shí)施例A52-氨基-4-氯-3-甲基苯甲酰胺80℃及攪拌下,利用兩個(gè)投料口向8ml水中同時(shí)加入4.64g(0.0219mol)3-甲基-4-氯衣托酸酐在21ml DMF中的懸浮液和3.1g(0.0219mol)25%濃度氨水在6ml水中的溶液,加料時(shí)間15分鐘。80℃攪拌混合物1小時(shí),然后冷卻并用乙酸乙酯提取兩次。有機(jī)相以硫酸鎂干燥,爾后減壓濃縮,得到2.61g(64.4%產(chǎn)率)無色結(jié)晶標(biāo)題化合物,m.p.206-208℃。實(shí)施例A62-氨基-4-氯-3-甲基芐腈采用實(shí)施例A4的方法,使5g(27.1mmol)實(shí)施例A5的化合物、1.18g(32.5mmol)氯化氫和100ml 1,2-二氯乙烷反應(yīng),進(jìn)而再與150ml磷酰氯反應(yīng),最后得到2.39g(52.9%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98-99℃。實(shí)施例A72-氨基-6-氯-3-甲基苯甲酰胺采用實(shí)施例A3的方法,使98.8g(0.467mol)6-氯-3-甲基衣托酸酐在330ml DMF中與42ml(0.560mol)25%濃度的氨水溶液在140ml水中的溶液以及另外的110ml水反應(yīng),得到24g(37%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149-152℃。實(shí)施例A82-氨基-6-氯-3-甲基芐腈采用實(shí)施例A4的方法,使2.85g(0.0154mol)實(shí)施例A7制備的化合物與0.68g(0.0185mol)氯化氫在50ml 1,2-二氯乙烷中反應(yīng),然后再與100ml磷酰氯反應(yīng),最后得到1.4g(47.5%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95-98℃。實(shí)施例A9N-(2-氨基甲?;?5-氯-6-甲基苯基)-3-羧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A)和N-(2-氰基-5-氯-6-甲基苯基)-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B)向2.3g(0.0141mol)6-甲基吡啶-2,3-二羧酸酐與150ml 1,2-二氯乙烷的混合物中加入2.6g(0.141mol)實(shí)施例A5制備的化合物,并且80℃攪拌此混合物15小時(shí)。然后加入1.76g(0.0148mol)亞硫酰氯,83℃攪拌混合物16小時(shí)。向反應(yīng)混合物中加入200ml二氯甲烷和150ml水,并分離各相。抽濾濾出不溶物,干燥后得到0.91g(18.5%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A,m.p.252℃(分解)。
干燥有機(jī)相,硅膠層析后得到1.45g(33%產(chǎn)率)發(fā)粘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B。1H-NMR(270MHz,d6-DMSO)δ8,44(d/1H),7,9(d/1H)Pyr;8,0(d/1H),7,8(d/1H)Ph;2,3(s/3H)CH3實(shí)施例A10N-(6-氯-2-氰基-3-甲基苯基)-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向2.9g(17.7mmol)6-甲基吡啶-2,3-二羧酸酐中加入3.1g(18.61mmol)實(shí)施例A4制備的化合物,然后加熱到170℃,在熔融狀態(tài)下總共攪拌8小時(shí)。冷卻后,將殘留物溶于二氯甲烷,加入活性炭和硫酸鎂。抽濾混合物,進(jìn)而硅膠層析,濃縮后得到1.3g(24.4%產(chǎn)率)米色結(jié)晶標(biāo)題化合物,m.p.173-176℃。實(shí)施例A113-氯-6-甲基衣托酸酐向750ml冰乙酸與10ml濃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184g(0.94mol)3-氯-6-甲基靛紅,在攪拌下加熱到70℃。然后在相同溫度下于30分鐘內(nèi)加入145ml(1.279mol)30%過氧化氫,并在70-75℃下攪拌所得混合物2小時(shí)。冷卻后,抽濾出沉淀物,水洗并干燥。由此得到146.6g(73.7%產(chǎn)率)米色粉末物,m.p.248-250℃。實(shí)施例A12N-正丙基-3-(6-氯-2-氰基-3-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攪拌下,在22℃向0.6g(1.92mmol)實(shí)施例A10的化合物在30ml四氫呋喃中的混合物內(nèi)加入0.46g(7.699mmol)正丙胺,并攪拌混合物12小時(shí)。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然后將殘留物與二異丙基醚/乙醚20∶1一同攪拌。抽濾、干燥后得到0.6g(82.4%產(chǎn)率)無色結(jié)晶標(biāo)題化合物,m.p.129-131℃。實(shí)施例A133-氯-6-甲基靛紅a) 攪拌下,在22℃向343g(2.0mol)2-氯-5-甲基苯胺在41水中的混合物內(nèi)每次少量加入共計(jì)984g(6.0mol)的硫酸羥胺。然后在攪拌下依次逐滴加入124.5g(1.22mol)96%濃度硫酸和295g(2.0mol)三氯乙醛,加料時(shí)間各為20分鐘,接著50℃攪拌混合物1小時(shí)。冷卻到22℃后,加入1.2l 20%濃度氫氧化鈉水溶液調(diào)節(jié)pH至1.8。放置混合物過夜,然后用二氯甲烷提取。b) 3-氯-6-甲基靛紅攪拌及22-70℃下,向185.2g(1.89mol)濃硫酸與12.3g冰的混合物中加入36.9g(0.173mol)A13a制備的化合物,并且在8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3小時(shí)。冷卻反應(yīng)混合物到30℃,攪拌下加到3l冰水內(nèi)。抽濾出所產(chǎn)生的沉淀物,水洗并干燥,得到26.3g(73%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236-238℃。實(shí)施例A142-氨基-3-氯-6-甲基苯甲酸甲酯22℃及攪拌下,在10分鐘內(nèi)向25g(0.128mol)實(shí)施例A13b化合物的懸浮液中加入28.8g(0.16mol)30%甲醇鈉。冷卻到0℃后,30分鐘內(nèi)于0-5℃及攪拌下再加入10.9g(0.16mol)50%過氧化氫,然后22℃攪拌所得混合物1小時(shí)。加入1M氯化氫乙醚溶液中和反應(yīng)混合物,并且減壓濃縮。爾后將殘留物分配到二氯甲烷與水之間,用碳酸氫鈉稀溶液洗滌有機(jī)相兩次。有機(jī)相用硫酸鎂干燥,然后通過中性氧化鋁抽濾并加以濃縮。由此得到17.7g(69.4%產(chǎn)率)無色油狀標(biāo)題化合物,nD23=1.5761。終產(chǎn)物的制備實(shí)施例1N-正丙基-3-(1-萘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1.1. N-(1-萘基)-3-羧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22-27℃及攪拌下,在3分鐘內(nèi)向3.0g(18.4mmol)6-甲基吡啶-2,3-二羧酸酐在100ml 1,2-二氯乙烷中的溶液內(nèi)加入2.6g(18.4mmol)1-萘基胺,然后70℃攪拌所得混合物1小時(shí)。冷卻到23℃后,抽濾出沉淀物,干燥得到4.5g(79.9%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198-200℃。
濃縮有機(jī)濾液,殘留物然后用乙醚研制,進(jìn)一步得到0.8g標(biāo)題化合物。1.2 N-(1-萘基)-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向100ml乙酐中加入4.6g(15.02mmol)化合物1.1,140℃攪拌此混合物1小時(shí)。然后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并將殘留物溶于二氯甲烷。用碳酸氫鈉飽和溶液和水提取,硫酸鎂干燥并濃縮,從而得到4.2g(97%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200-205℃。1.3 N-正丙基-3-(1-萘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23℃及攪拌下,向1.5g(5.2mmol)化合物1.2在100ml THF中的溶液內(nèi)加入0.615g(10.41mmol)正丙胺,并且攪拌所形成的混合物12小時(shí)。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殘留物與乙醚一同攪拌,抽濾并且干燥,從而得到1.5g(83%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175-178℃。實(shí)施例2N-正丙基-3-(2-甲基-3-甲硫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2.1 2-甲基-3-甲硫基苯胺攪拌及冰冷卻下,于20℃將4.3g(61.81mmol)甲硫醇鈉加到處于100ml N-甲基吡咯烷的10g(53.75mmol)3-溴-2-甲基苯胺中。加入200mg銅粉后,將反應(yīng)混合物轉(zhuǎn)移到高壓釜內(nèi),240℃攪拌16小時(shí)。隨后將反應(yīng)溶液傾入300ml冰水中,用甲基叔丁基醚提取3次。有機(jī)提取液用水洗滌,干燥并且濃縮。硅膠層析殘留物,用二氯甲烷洗脫,得1.7g(20.6%產(chǎn)率)無色油狀標(biāo)題化合物。1H-NMR(270MHz,d6-DMSO)δ(ppm)6,9,6,45(m/3)Ar,4,85(s/2)NH2,2,35(s/3)SCH3,2,03(s/3)CH32.2 N-(2-甲基-3-甲硫基苯基)-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22℃及攪拌下,向處于100ml二氯甲烷的1.5g(9.079mmol)6-甲基吡啶-2,3-二羧酸酐中加入1.6g(10.44mmol)化合物2.1.,70℃攪拌混合物2小時(shí)。
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與乙醚/戊烷一同攪拌,抽濾得到0.2gN-(2-甲基-3-甲硫基苯基)-3-羧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m.p.170-172℃。在22-28℃及攪拌下,向?yàn)V液中加入1.64g(13.78mmol)亞硫酰氯,并且于22℃另攪拌混合物12小時(shí)。隨后將反應(yīng)混合物傾入50ml冰水中,分離各相。有機(jī)層依次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然后以硫酸鎂干燥有機(jī)相,減壓濃縮,進(jìn)而將殘留物與乙醚/戊烷一同攪拌,抽濾并且干燥,得1.9g(70.2%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192-194℃。2.3 N-正丙基-3-(2-甲基)-3-甲硫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22℃攪拌溶在5ml 1,2-二氯乙烷中的0.20g(0.67mmol)N-(2-甲基-3-甲硫基苯基)-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與0.16g(2.68mmol)正丙胺16小時(shí)。然后用5ml 2N鹽酸提取反應(yīng)混合物,并且減壓濃縮有機(jī)相。從而得到0.239g(100%)標(biāo)題化合物。保留時(shí)間(HPLC)4.75分鐘(見表3)。實(shí)施例3N-(2-甲基-3-甲磺?;交?-6-甲基吡啶-2,3-二甲酰胺在35-40℃下,于15分鐘內(nèi)向1.5g(5.027mmol)實(shí)施例2.2的化合物在50ml乙酸中的混合物內(nèi)加入0.75g(11.06mmol)50%濃度過氧化氫,并于40℃攪拌混合物6小時(shí)。再加入相同量過氧化物,40℃繼續(xù)攪拌混合物30小時(shí),在此期間利用薄層色譜監(jiān)測反應(yīng)進(jìn)程。冷卻后,在攪拌情形下向反應(yīng)混合物中加入150ml水,抽濾出沉淀物,水洗并且干燥。由此得到1.1g(66.2%產(chǎn)率)標(biāo)題化合物,m.p.237-239℃。
除上述化合物外,下表3中列出了按照相似方法制備的其它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
除熔點(diǎn)外,所列物理數(shù)據(jù)還包括用色譜法測定的各化合物的保留時(shí)間,它們在下列HPLC條件下測量HPLC柱40×2mm Grom-Sil 8 ODS-7 pH 4μ流動(dòng)相水,乙腈,0.1%三氟乙酸方法水-->乙腈(0%-->100%),6分鐘樣品濃度1mg/ml樣品用溶劑水/乙腈1∶1(+0.1%三氟乙酸)表3
實(shí)施例336N-正丙基-3-(2-氰基-5-氯-6-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將0.28g(4.8mmol)正丙胺加到0.5g(1.604mmol)實(shí)施例A9的化合物B與20ml THF的混合液內(nèi),并且22℃攪拌所得混合物14小時(shí)。減壓濃縮反應(yīng)混合物,然后攪拌到二氯甲烷內(nèi),用0.5N氫氧化鈉水溶液洗滌兩次。干燥并濃縮有機(jī)相,得0.2g(30.3%產(chǎn)率)淡黃色粉末標(biāo)題化合物,m.p.175-176℃。應(yīng)用實(shí)施例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的除草作用由下列溫室試驗(yàn)證實(shí)所用的栽培容器為塑料花盆,盆中裝有腐殖質(zhì)含量約為3.0%的壤砂土作為基質(zhì)。根據(jù)不同物種,分別播種不同試驗(yàn)植物的種子。
在苗前處理的情況下,播種后隨即用分布性能良好的噴嘴噴施懸浮或乳化于水中的活性成分?;ㄅ枭晕残┧源偈狗N子萌發(fā)和生長,隨后覆蓋上透明塑料地膜,直到植物生根。除非受到活性成分的不利影響,覆蓋應(yīng)會(huì)使受試植物均勻的萌發(fā)。
對于苗后處理,根據(jù)植物的不同習(xí)性,先使試驗(yàn)植物生長至3至15cm株高,此時(shí)方用懸浮或乳化于水中的活性成分處理。為此,可以直接播種試驗(yàn)植物并在同一花盆中生長,或者先以秧苗分開生長,然后在處理前幾天將它們移栽到試驗(yàn)花盆中。苗后處理的施藥量為0.5;0.0625;0.0313或0.0156kg/ha a.s.
根據(jù)物種的不同,將植物分別維持在10-25℃或20-35℃下。試驗(yàn)期2至4周。在此期間,悉心照料植物,并評價(jià)它們對具體處理物的反應(yīng)。
以0至100的等級進(jìn)行評價(jià)。這里100是指沒有植物出苗或至少地上部分完全毀滅,而0是指無傷害或生長正常。
溫室實(shí)驗(yàn)中所用的植物由下列種類組成
表4溫室苗后使用除草活性
表5溫室苗后使用除草活性
表6溫室苗后使用除草活性
表7溫室苗后使用除草活性。對比本發(fā)明化合物與EP799825中的化合物100。
本發(fā)明EP 799 825R1Cl CH3R2CH3H
權(quán)利要求
1.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 其中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珻1-C3-鹵代烷基亞磺?;?,C1-C3-烷基磺?;?,C1-C3-鹵代烷基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C2-C4-鏈烯基,C2-C4-鹵代鏈烯基,C2-C4-炔基,C3-C4-鹵代炔基,氨基,C1-C3-單烷基氨基或C1-C3-烷基羰基;Q 為基團(tuán)Q1-Q7中的一個(gè) R2為鹵素,CN,NO2,甲?;?,氨基甲酰基,C1-C4-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酰基或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珻1-C3-烷基磺?;駽1-C3-鹵代烷基磺?;?;R3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基或C1-C3-鹵代烷氧基;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飽和或不飽和的C3-C7-環(huán)烷基,含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3-7元雜環(huán)基,其中的環(huán)烷基和/或雜環(huán)基環(huán)各自可以是未取代的,或者可以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或C1-C3-烷氧基;R5為氫,C1-C3-烷基,OH或C1-C4-烷氧基;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烯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鹵素和C1-C3-烷基的取代基的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氧基-C1-C3-烷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氨基,C1-C4-單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或者R6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含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烷氧基和C1-C3-鹵代烷基;X 為O或S;m 為0或1;n 為0,1,2或3;o 為0,1,2,3,4或5;p 為0,1,2,3或4;q 為0,1,2或3,其中當(dāng)Q代表Q1時(shí),n為2或3。
2.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三氟甲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硫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C1-C3-烷基亞磺?;谆鶃喕酋;谆鶃喕酋;珻1-C3-烷基磺?;谆酋;谆酋;?,環(huán)丙基,氨基或甲基氨基;和Q,R2如權(quán)利要求1中定義;R3為鹵素,氰基,甲基,甲氧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飽和的C3-C7-環(huán)烷基,含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3-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甲基取代的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甲硫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或者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具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和O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或甲氧基;X 為O;m 為0;n 為0,1,2或3;o 為0,1,2,3或4;p 為0,1,2或3;q 為0,1,2或3。
3.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鹵素,NO2,氨基,單-C1-C3-烷基氨基,C1-C3-烷氧基或CN;Q 為基團(tuán)Q1-Q7中的一個(gè)R2為C1-C3-烷基,鹵素,CN,氨基甲?;?,NO2,甲?;珻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3-C4-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或C1-C3-烷基磺酰基,C1-C3-鹵代烷基磺酰基;R3為C1-C3-烷基或鹵素;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3-C6-環(huán)烷基或含有1個(gè)氧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5-或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X 為O或S;m 為0;n 為1或2;o 為2或3;p 為0,1或2;q 為0或1。
4.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2為鹵素,CN,NO2,甲?;?,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或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和n 為2。
5.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鹵素,C1-C3-烷氧基;Q 為Q1;R2為C1-C3-烷基,鹵素,CN,氨基甲?;?,NO2,甲?;珻1-C3-烷基羰基,C1-C3-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氧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3-C4-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或C1-C3-烷基磺?;?,C1-C3-鹵代烷基磺?;籖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o 為2或3。
6.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Q 為Q2;R3為C1-C3-烷基或鹵素;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p 為0,1,或2。
7.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Q 為Q3或Q4;R3為C1-C3-烷基或鹵素;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m 為0;n 為2;p 為0或1。
8.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Q為 Q5;R4為氫,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3-C6-環(huán)烷基或含有1個(gè)氧雜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5-或6-元雜環(huán)基;R5為氫;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3-C6-鏈烯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X 為O或S;m 為0;n 為1或2;q 為0。
9.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及其鹽,其中R1為C1-C3-烷基,鹵素或C1-C3-烷氧基;Q 為Q1,Q2,Q3,Q4,Q5,Q6或Q7;R2為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硫基,C1-C3-烷基磺?;?,C1-C3-烷氧基羰基,鹵素或CN;R5為氫;R6為C1-C6-烷基或C3-C6-環(huán)烷基;m 為0;n 為1或2;o 為0,1或2;
10.式I化合物及其鹽 其中R1為鹵素,CN,NO2,C1-C3-烷基,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C1-C3-烷基磺酰基,C1-C3-鹵代烷基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C2-C4-鏈烯基,C2-C4-鹵代鏈烯基,C2-C4-炔基,C3-C4-鹵代炔基,氨基,C1-C3-單烷基氨基或C1-C3-烷基羰基;Q 為 o 為1,2,3,4或5;R2為C1-C3-烷基,鹵素,C1-C3-鹵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鹵代烷氧基,CN,NO2,C1-C3-烷氧基羰基或C1-C3-烷氧基羰基-C1-C3-烷氧基,甲?;?,氨基甲?;?,C1-C4-烷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酰基,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烷基,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珻1-C3-鹵代烷基亞磺?;珻1-C3-烷基磺?;駽1-C3-鹵代烷基磺?;渲兄辽僖粋€(gè)R2基團(tuán)為甲?;被柞;?,C1-C4-烷基羰基,C1-C3-烷硫基羰基,C1-C3-烷基氨基甲?;?,C1-C3-烷氧基甲基,C1-C3-烷氧基C1-C3-烷基,C1-C4-烷氧基亞氨基甲基,C3-C4-鏈烯氧基,C3-C4-鹵代鏈烯氧基,C3-C4-炔氧基,C3-C4-鹵代炔氧基,C1-C3-烷硫基,C1-C3-鹵代烷硫基,C1-C3-烷基亞磺?;?,C1-C3-鹵代烷基亞磺酰基,C1-C3-烷基磺?;駽1-C3-鹵代烷基磺?;?,或者如果O=2,則取代基組合為2-氰基-3-鹵素,2,3-二-C1-C3-烷基,2-鹵代-3-三氟甲基,2-硝基-3-三氟甲基,2-氰基-3-C1-C3-烷基,2-氰基-3-C1-C3-烷氧基,2-氰基-3-二氟甲氧基,2-氰基-3-三氟甲基,2-鹵代-3-C1-C3-烷基,2-C1-C3-烷基-3-C1-C3-烷氧基,2-C1-C3-烷氧基-3-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C1-C3-烷基,2-甲氧基亞氨基甲基-3-鹵代,2-甲氧基甲基-3-鹵代,2-三氟甲基-3-C1-C3-烷基,2-三氟甲基-3-氯或2-三氟甲基-3-溴;或者如果o=3,則取代基組合為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基氨基甲酰基),2-(C1-C3-烷氧基羰基)-3,6-二-(C1-C3-烷基),2-氰基-3-鹵代-6-(C1-C3-烷基),2-氨基甲酰基-3-氯-6-(C1-C3-烷基),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6-(C1-C3-烷基),2-(C1-C3-烷氧基羰基)-3,6-二鹵代,2-氰基-3-(C1-C3-烷基)-6-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C1-C3-烷基)-6-鹵代,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氧基羰基),2-氰基-3,6-二鹵代,2-氰基-3,6-(C1-C3-烷基)2,2-甲基-3-氯-6-氰基,2-氯-3-甲基-6-氰基,2-乙基-3-氯-6-氰基,2-氯-3-乙基-6-氰基,2-氯-3-甲基-6-(C1-C3-烷氧基羰基),2-(C1-C3-烷氧基羰基)-3-氯-6-氰基,2-氰基-3-氯-6-(C1-C3-烷氧基羰基),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6-(C1-C3-烷基),2-(氨基甲?;?-3-鹵代-6-(C1-C3-烷基),2-(C1-C3-烷基)-3-鹵代-6-(C1-C3-烷氧基羰基),2-鹵代-3-(C1-C3-烷基)-6-(C1-C3-烷氧基羰基),2,3-二鹵代-6-(C1-C3-烷氧基羰基),2,3-二鹵代-6-氰基,2,3-(C1-C3-烷基)2-6-氰基,2,6-(C1-C3-烷氧基羰基)2-3-鹵代,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6-(C1-C3-烷氧基),2-氰基-3-鹵代-6-(C1-C3-烷基),2-甲氧基甲基-3-鹵代-6-(C1-C3-烷基),2-(C1-C3-烷基)-3-鹵代-6-甲氧基甲基,2-(C1-C3-烷氧基羰基)-3-鹵代-6-氰基;R5為氫,C1-C3-烷基,OH或C1-C4-烷氧基;R6為氫,C1-C6-烷基,C1-C6-鹵代烷基,C1-C6-氰基烷基,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烯基,C3-C6環(huán)烷基-C1-C3-烷基,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鹵素和C1-C3-烷基的取代基的C3-C6-環(huán)烷基,C3-C6-環(huán)烷氧基-C1-C3-烷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3-C6-鏈烯基,C3-C6-炔基,氨基,C1-C4-單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或者R6與R5一起表示5-或6-元雜環(huán),所述雜環(huán)具有1、2或3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是未取代的或者帶有1或2個(gè)彼此獨(dú)立選自如下的取代基鹵素,C1-C3-烷基,C1-C3-烷氧基和C1-C3-鹵代烷基;m 為0或1;n 為0,1,2或3;
11.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化合物,即N-正丙基-3-[(3-氯-2-甲基苯基)氨基羰基]-5-氯-6-甲氧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氯-5-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2-氰基-3-氯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甲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6-二甲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6-二甲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甲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2-氰基-3-氯-6-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2-甲氧基亞氨基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溴-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甲基-6-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2-甲基-6-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甲氧基羰基-6-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6-二氯-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6-氯-2-甲氧基羰基-3-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6-甲氧基羰基-2-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6-乙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2-氰基-3,6-二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溴-2-甲氧基羰基-6-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溴-2-甲氧基羰基-6-乙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氯-2-乙基-6-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氯-6-氰基-2-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氯-6-甲氧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2-氰基-6-甲氧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2-甲氧基甲基-6-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6-乙基-2-甲氧基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6-甲氧基甲基-2-甲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正丙基-3-[(3-氯-6-氰基-2-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N-環(huán)丙基甲基-3-[(3-氯-2-氰基-6-甲氧基羰基)苯基]氨基羰基-6-甲基吡啶-2-甲酰胺。
12.權(quán)利要求1-11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式I吡啶-2,3-二甲酰胺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作為除草劑或用于植物干燥和/或脫葉方面的應(yīng)用
13.除草組合物,其包括除草有效量的至少一種權(quán)利要求1-11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和至少一種惰性液體和/或固體載體,并且如果需要的話還包括至少一種輔助劑。
14.用于植物干燥和/或脫葉的組合物,其包括干燥和/或脫葉有效量的至少一種權(quán)利要求1-11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和至少一種惰性液體和/或固體載體,并且如果需要的話還包括至少一種輔助劑。
15.控制不希望的植物生長的方法,它包括對植物、其生存環(huán)境或種子施用除草有效量的至少一種權(quán)利要求1-11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并且在其上進(jìn)行作用。
16.對植物干燥和/或脫葉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對植物施用干燥和/或脫葉有效量的至少一種權(quán)利要求1-11中任一項(xiàng)所述的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用的鹽,并且在其上進(jìn)行作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式I吡啶-2,3-二甲酰胺化合物,其中各變量如說明書中定義。這些化合物適于用作除草劑,或者適合用于對植物干燥或脫葉。
文檔編號A01N43/42GK1349507SQ00806959
公開日2002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G·漢姆普雷克特, M·曼杰斯, O·曼克, R·雷恩哈德, I·薩格瑟, C·扎加, K-O·韋斯特法倫, M·奧藤, H·沃爾特 申請人:巴斯福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