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文檔序號:8090095閱讀:367來源:國知局
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專利摘要】部件供給裝置(10)具備:主帶投入口(12a);部件取出口(12c),其用于從主體部(12)內(nèi)的載帶(200)取出部件;主帶路徑(P1),其在主體部(12)內(nèi)從主帶投入口(12b)延伸到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頂帶剝離部(20),其在部件取出口(12c)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P1)上,從載帶(200)將頂帶(206)剝離;副帶投入口(12b);副帶路徑(P2),其從副帶投入口(12b)在主體部(12)內(nèi)延伸,在頂帶剝離部(20)的上游側的合流點(M)處與主帶路徑(P1)的傾斜路徑部(P1b)合流;至少1個第一鏈輪(16、18),其在合流點(M)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P1)上與載帶(200)卡合。副帶路徑(P2)的長度比主帶路徑(P1)的從主帶投入口(12a)到合流點(M)的長度短。
【專利說明】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供給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一直以來,為了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供給部件而使用載帶。載帶具備:將收容部件的凹部狀或壓花狀的多個收容部沿著帶長度方向排列形成的基帶;為了將收容有部件的狀態(tài)的多個收容部覆蓋而粘貼于基帶的頂帶。為了使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能夠依次吸附載帶的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而將載帶沿帶長度方向傳送,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基帶將頂帶連續(xù)剝離。
[0003]例如,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的情況下,載帶經(jīng)由帶投入口沿帶長度方向被投入到部件供給裝置的主體部內(nèi),沿著在主體部內(nèi)設置的帶路徑被朝向部件取出口的下方傳送。具體而言,通過在部件取出口附近位置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的鏈輪的旋轉,載帶從帶投入口朝向部件取出口被傳送。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移載頭的吸嘴從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取出部件。
[0004]另外,專利文獻I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相對于部件取出口在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且附近具有頂帶剝離部,該頂帶剝離部具備沿帶長度方向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的刃尖。頂帶剝離部配置在主體部內(nèi)的帶路徑上。頂帶剝離部的刃尖沿著帶長度方向從移動中的載帶的前端側進入到頂帶與基帶之間,由此將頂帶從基帶連續(xù)剝離。
[0005]在先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64866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9]然而,例如,在通過部件安裝裝置試制了安裝有載帶的部件的幾臺試制品時,或者在確認部件供給裝置及部件安裝裝置的動作時,或者測試從載帶供應商提供的樣品的載帶時等,存在例如暫時不想要使用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而想要使用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例如標準外的長度)的載帶的情況。
[0010]然而,與專利文獻I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同樣,以載帶在主體部內(nèi)移動的方式構成的部件供給裝置多是以例如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的使用為前提。因此,部件供給裝置有時不具備不僅能夠使用比較長且規(guī)定的長度的載帶而且能夠使用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的通用性。其結果是,比較短的載帶由于其長度的緣故而有時無法使用于部件供給裝置。
[0011]為了能夠使用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考慮了在部件供給裝置內(nèi)延伸的載帶的帶路徑上將多個鏈輪以盡可能窄的間距間隔設置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下,由于多個鏈輪和使該鏈輪分別連動旋轉的驅動機構,而部件供給裝置變得復雜化及大型化。
[0012]因此,本發(fā)明課題在于避免部件供給裝置的復雜化及大型化,例如不僅是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而且就算是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也能夠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供給部件。
[0013]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1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如下構成。
[001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將載帶沿帶長度方向傳送,該載帶具備將多個部件的收容部和多個傳送孔分別沿帶長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帶及以覆蓋多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基帶的頂帶,
[0016]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備:
[0017]主體部;
[0018]主帶投入口,其形成于主體部;
[0019]部件取出口,其形成在主體部的上表面,用于從被投入到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的收容部使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從上方取出部件;
[0020]載帶的主帶路徑,其在主體部內(nèi)從主帶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取出口的下方;
[0021]頂帶剝離部,其相對于部件取出口在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從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以使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露出;
[0022]副帶投入口,其與主帶投入口不同地形成于主體部;
[0023]副帶路徑,其從副帶投入口在主體部內(nèi)延伸,在相對于頂帶剝離部而位于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的合流點處與主帶路徑合流;
[0024]至少I個第一鏈輪,其相對于合流點在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并將載帶向帶傳送方向傳送,
[0025]主帶路徑具有沿水平方向通過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徑部和朝向水平路徑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傾斜路徑部,
[0026]副帶路徑向斜下方向延伸而合流于主帶路徑的傾斜路徑部,該副帶路徑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主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短。
[002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案,提供第一方案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28]所述部件供給裝置還具有第二鏈輪,該第二鏈輪在主帶投入口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并向帶傳送方向傳送載帶,
[0029]副帶路徑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第二鏈輪到合流點的長度短。
[003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案,提供第一或第二方案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31]主帶投入口是能夠投入沿厚度方向重疊的2條載帶的大小,
[0032]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有自動傳送機構,該自動傳送機構在投入到主帶投入口而重合的2條載帶的一方的帶傳送方向的后端通過另一方的載帶的帶傳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帶投入口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使另一方的載帶的向帶傳送方向的移動待機。
[003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案,提供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記載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0034]第一鏈輪在頂帶剝離部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
[003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案,提供一種部件供給方法,通過部件供給裝置將載帶沿帶長度方向傳送,該載帶具備將多個部件的收容部和多個傳送孔分別沿帶長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帶及以覆蓋多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基帶的頂帶,
[0036]在所述部件供給方法中,
[0037]經(jīng)由主帶投入口向部件供給裝置的主體部內(nèi)投入載帶,
[0038]將投入到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沿著主帶路徑而向帶傳送方向傳送,該主帶路徑在主體部內(nèi)從主帶投入口延伸至部件取出口的下方,且具有沿水平方向通過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徑部和朝向水平路徑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傾斜路徑部,
[0039]相對于部件取出口在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從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以使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露出,
[0040]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從剝離了頂帶的載帶的收容部取出部件,
[0041]在比從主帶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主帶路徑長度短的載帶的情況下,
[0042]通過至少I個鏈輪,將該載帶沿著副帶路徑,朝向部件取出口而向帶傳送方向傳送,所述副帶路徑從與主帶投入口不同的副帶投入口在主體部內(nèi)向斜下方向延伸,在相對于頂帶剝離部而位于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的傾斜路徑部上的合流點處與主帶路徑合流,且從副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主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短,所述至少I個鏈輪相對于合流點在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
[0043]發(fā)明效果
[0044]根據(jù)本發(fā)明,部件供給裝置不會復雜化及大型化,不僅是例如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即便是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也能夠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供給部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5]本發(fā)明的上述方案及特征通過與關于附圖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相關聯(lián)的如下的記述而更為明確。在該附圖中,
[0046]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的簡要的結構圖。
[0047]圖2是表示載帶的前端側部分的圖。
[0048]圖3A是頂帶剝離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0049]圖3B是頂帶剝離機構的立體圖。
[0050]圖4A是將頂帶即將局部性地連續(xù)剝離之前的頂帶剝離機構的俯視圖。
[0051]圖4B是將頂帶局部性地連續(xù)剝離中的頂帶剝離機構的俯視圖。
[0052]圖5A是投入先行的載帶之前的自動傳送機構的簡要的結構圖。
[0053]圖5B是投入后續(xù)的載帶之前的自動傳送機構的簡要的結構圖。
[0054]圖5C是后續(xù)的載帶待機且先行的載帶被朝向部件供給位置傳送的狀態(tài)的自動傳送機構的簡要的結構圖。
[0055]圖是后續(xù)的載帶的向部件供給位置的傳送剛開始之后的自動傳送機構的簡要的結構圖。
[0056]圖6是向副帶投入口投入了載帶的狀態(tài)的部件供給裝置的簡要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7]以下,關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進行說明。
[0058]圖1簡要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的結構。部件供給裝置10以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的方式構成。具體而言,部件供給裝置10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沿帶長度方向依次傳送將多個部件以沿著帶長度方向排列的方式收容的載帶200,并在部件供給位置Q處向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
[0059]圖2示出載帶200的帶長度方向的前端側部分(在帶向帶傳送方向A的移動時成為前側(前端側)的端面?zhèn)鹊牟糠?,該帶傳送方向A是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傳送載帶200的方向)。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所示的正交坐標系u-v-w中,u軸方向對應于帶寬度方向,V軸方向對應于帶長度方向,w軸方向對應于帶厚度方向。
[0060]如圖2所示,載帶200具有:將多個收容部202沿帶長度方向(V軸方向)排列形成的基帶204,這多個收容部202收容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的部件;以覆蓋多個收容部202的方式將寬度方向的兩端側粘接并粘貼于基帶204的頂帶206。而且,載帶200具有沿帶長度方向排列形成于基帶204且沿帶厚度方向(w軸方向)貫通的多個傳送孔208。
[0061]如圖2所示,頂帶206將其帶寬度方向兩端側通過粘接劑210a、210b等而粘貼于載帶200的表面(主面)200a側且至少除了形成有傳送孔208的部分之外的基帶204的表面204a的部分。具體而言,頂帶206除了帶寬度方向(u軸方向)的中央部分(覆蓋收容部202的部分)之外將兩端側部分通過粘接劑210a、210b等而粘貼于基帶204的表面204a。
[0062]返回圖1,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主體部12 ;用于向主體部12的內(nèi)部投入載帶200的主帶投入口 12a及副帶投入口 12b ;設置在部件供給位置Q,用于使移載頭100的吸嘴102從被投入到主體部12的內(nèi)部的載帶200取出部件的部件取出口 12c。
[0063]主帶投入口 12a相對于部件供給位置Q而沿水平方向(Y軸方向)形成在作為遠側的主體部12的側面(Y軸方向的端面)12d。另一方面,副帶投入口 12b及部件取出口 12c形成在主體部12的上表面(鉛垂方向(Z軸方向)的端面)12e。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副帶投入口 12b及部件取出口 12c形成于同一上表面12e而配置在同一高度位置(Z軸方向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副帶投入口 12b與部件取出口 12c也可以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
[0064]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還具有用于將載帶200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引導的主帶路徑Pl及副帶路徑P2。主帶路徑Pl在主體部12的內(nèi)部從主帶投入口 12a延伸至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
[0065]具體而言,主帶路徑Pl具有:從主帶投入口 12a沿水平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路徑部Pla ;從第一水平路徑部Pla向斜上方向延伸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 ;從第一傾斜路徑部Plb向斜上方向且以比第一傾斜路徑部Plb小的傾斜角度延伸的第二傾斜路徑部Plc ;從第二傾斜路徑部Plc沿水平方向延伸而通過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的第二水平路徑部Pld。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及第二傾斜路徑部Plb、Plc以不同的傾斜角度傾斜,但也可以以同一傾斜角度傾斜。
[0066]經(jīng)由主帶投入口 12a而被投入到主體部12的內(nèi)部的載帶200依次通過主帶路徑Pl的第一水平路徑部Pla、第一傾斜路徑部Plb、第二傾斜路徑部Pic、第二水平路徑部Pld而被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傳送。
[0067]另一方面,副帶路徑P2從副帶投入口 12b在主體部12的內(nèi)部延伸,并合流于主帶路徑P1。具體而言,副帶路徑P2從副帶投入口 12b向斜下方向延伸,并合流于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
[0068]經(jīng)由副帶投入口 12b被投入到主體部12的內(nèi)部的載帶200沿著副帶路徑P2被朝向副帶路徑P2與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合流的合流點M傳送。通過了合流點M之后的載帶200依次通過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第二傾斜路徑部Pic、第二水平路徑Pld被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傳送。
[0069]需要說明的是,以經(jīng)由副帶投入口 12b被投入到主體部12的內(nèi)部而通過了合流點M的載帶200不是進入主帶路徑Pl的主帶投入口 12a側而是可靠地進入部件取出口 12c側的角度,使副帶路徑P2與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合流。S卩,以使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上的載帶200的移動方向A與副帶路徑P2上的載帶200的移動方向B以銳角的角度相交的方式,使副帶路徑P2與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合流。
[0070]另外,副帶路徑P2的長度(從副帶投入口 12b到合流點M的距離)比主帶路徑Pl的從主帶投入口 12a到合流點M的長度短。這樣,關于到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為止的載帶200的路徑如主帶路徑Pl和副帶路徑P2那樣存在多個的理由,在后文敘述。
[0071]另外,如圖1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用于將載帶200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的下方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的多個鏈輪14、16、18 ;從移動中的載帶200的基帶204將頂帶206連續(xù)剝離的頂帶剝離機構(頂帶剝離部)20。
[0072]多個鏈輪14、16、18設置在載帶200的主帶路徑Pl上,具備與載帶200的傳送孔208卡合的齒14a、16a、18a。在齒14a、16a、18a與載帶200的傳送孔208卡合的狀態(tài)下使鏈輪14、16、18旋轉,由此將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
[0073]鏈輪14相對于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與副帶路徑P2的合流點M而配置在帶傳送方向A的上游側,且配置于主帶路徑Pl的第一水平路徑部Pla。
[0074]鏈輪16相對于合流點M而配置在帶傳送方向A的下游側,且配置于主帶路徑Pl上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與第二傾斜路徑部Plc之間的連接點。
[0075]鏈輪18配置于主帶路徑Pl的第二傾斜路徑部Plc與第二水平路徑部Pld之間的連接點。鏈輪18還配置在部件供給位置Q的附近且相對于部件供給位置Q而配置在帶傳送方向A的上游側。具體而言,相對于收容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 12c向主體部12的外部露出的部件的收容部202,以使沿帶寬度方向相鄰的載帶200的傳送孔208與齒18a卡合的方式,配置鏈輪18。
[0076]頂帶剝離機構20從載帶200的基帶204將頂帶206剝離而使收容在收容部202內(nèi)的部件露出,以在部件供給位置Q使移載頭100的吸嘴102將收容于載帶200的收容部202的部件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 12c取出。
[0077]頂帶剝離機構20還設置在與部件供給位置Q相比靠帶傳送方向A的上游側的位置,且設置在由2個鏈輪16、18夾持的主帶路徑Pl的第二傾斜路徑部Plc的上方。頂帶剝離機構20還構成為,從由鏈輪16、18傳送而移動中的載帶200的基帶204將頂帶206局部性地連續(xù)剝離,具體而言將頂帶206的帶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從基帶204連續(xù)剝離。
[0078]圖3A是頂帶剝離機構20的分解立體圖,圖3B是頂帶剝離機構20的立體圖。圖4A是將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的載帶200的頂帶206從基帶204即將局部性地剝離之前的頂帶機構20的從上方觀察到的圖。圖4B是將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的載帶200的頂帶206從基帶204局部性地剝離中的頂帶剝離機構20的俯視圖。
[0079]如圖3A及圖3B所示,頂帶剝離機構20具有:從載帶200的基帶204將頂帶206局部性地剝離的剝離部(剝離構件)22 ;將由剝離部22局部性地剝離的頂帶206的部分如圖4B所示向傳送孔208側折回的折回部(折回構件)24。
[0080]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部22通過在長條狀的金屬板上形成用于將頂帶206從基帶204剝離的刃部22a來制作。刃部22a具有:將頂帶206從基帶204剝離的刃尖22b ;對剝離的頂帶206的部分進行引導而以使其從基帶204分離的方式將其撈起的前傾面22c ;進入到頂帶206與基帶204之間的刃尖前端22d。
[0081]頂帶剝離機構20的折回部24安裝在剝離部22的作為上方側的上表面22e側。而且,折回部24為了使由剝離部22剝離的頂帶206的部分向載帶200的傳送孔208b側折回而具備對剝離的頂帶206的部分進行引導的凹狀的圓錐狀彎曲面24a。圓錐狀彎曲面24a從剝離部22的上表面22e延伸而呈凹狀彎曲地外伸。
[0082]如圖4A所示,頂帶剝離機構20以使剝離部22的刃尖前端22d能夠進入到頂帶206與基帶204之間的未粘接部分(即,帶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側的粘接劑210a、210b之間的部分)的方式設置在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而且,折回部24的凹狀的圓錐狀彎曲面24a向載帶200的傳送孔208側敞開。
[0083]當載帶200由鏈輪16、18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時,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部22的刃尖前端22d從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前端212側進入到頂帶206與基帶204之間。
[0084]當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部22的刃尖前端22d進入到頂帶206與基帶204之間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被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而向帶傳送方向A進一步傳送時,剝離部22的刃尖22b將頂帶206的一部分(帶寬度方向的一方側部分)從基帶204開始連續(xù)剝離。
[0085]具體而言,剝離部22的刃尖22b將在帶寬度方向上距傳送孔208遠的一側即載帶200的側端面214a側的頂帶206的部分從基帶204開始連續(xù)剝離。由刃尖22b剝離的頂帶206的側端面214a側的部分隨著載帶200被傳送而由前傾面22c引導,朝向折回部24的彎曲面24a。
[0086]而且,伴隨著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載帶200,如圖4B所示,從基帶204剝離的頂帶206的側端面214a側的部分由折回部24的凹狀的圓錐狀彎曲面24a向傳送孔208側(側端面214b側)折回。
[0087]通過該頂帶剝離機構20,以使載帶200的收容部202分別收容的部件依次露出的方式將頂帶206從基帶204局部性地剝離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能夠傳送到部件供給位置Q。由此,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在部件供給位置Q依次吸附而能夠取出在基帶204的多個收容部202分別收容的部件。
[0088]而且,如圖1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具有將多個載帶200依次自動地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側的鏈輪16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的自動傳送機構50。
[0089]如圖1所示,自動傳送機構50設于主帶路徑Pl的第一水平路徑部Pla,以將多個載帶200 —個個地向帶傳送方向A沿著主帶路徑Pl依次自動傳送的方式構成。具體而言,自動傳送機構50以使對于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進行部件供給中的先行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與接著向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的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前端連續(xù)的方式,將多個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依次自動地傳送。
[0090]如圖5A所示,自動傳送機構50具有:在主帶路徑Pl的第一水平路徑部Pla配置的鏈輪14 ;對載帶200朝向鏈輪14施力的施力塊52 ;用于使接著向部件供給位置Q側的鏈輪16傳送的后續(xù)的載帶200待機的回旋桿54 ;對回旋桿54進行驅動的驅動棒56 ;設有驅動棒56的升降塊58。上述的自動傳送機構50的構成要素的詳情使用表不該自動傳送機構50的動作的圖5A?進行說明。
[0091]圖5A示出向主體部12的主帶投入口 12a投入載帶200之前的狀態(tài)。
[0092]如圖5A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具有對投入到主帶投入口 12a的載帶200進行引導的引導面12f。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由與X-Y平面平行的主體部12的內(nèi)壁面構成,并與載帶200的頂帶206側的表面(主面)200a抵接。需要說明的是,補充說明的話,相對于引導面12f而鏈輪14位于附圖的跟前側(即載帶200的傳送孔208位于附圖的跟前側)。
[0093]如圖5A所示,施力塊52沿Z軸方向能夠移動地設于主體部12。施力塊52而且具備沿Z軸方向與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及鏈輪14對置、且與載帶200的背面200b抵接的引導面52a。而且,通過彈簧60,對施力塊52朝向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及鏈輪14而沿Z軸方向施力。需要說明的是,如圖5A所示,在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上形成有槽52b,在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之間不存在載帶200時(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與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抵接時),該槽52b收容鏈輪14的齒14a。
[0094]被投入到主帶投入口 12的載帶200如圖5B所示,例如通過作業(yè)者的手動作業(yè)向帶傳送方向A被壓入到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并由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在帶厚度方向(Z軸方向)上夾持。S卩,通過載帶200對施力塊52向遠離引導面12f的方向施力。
[0095]另外,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被壓入到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時,鏈輪14以使載帶200的傳送孔208與鏈輪14的齒14a能夠卡合的方式自由旋轉。需要說明的是,鏈輪14優(yōu)選僅能夠向與載帶傳送方向A對應的旋轉方向(圖中,逆時針方向)旋轉,以避免傳送孔208與鏈輪14的齒14a卡合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的反方向移動。
[0096]例如通過作業(yè)者的手動作業(yè),傳送孔208與鏈輪14的齒14a卡合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越過施力塊52與鏈輪14之間而進一步朝向主體部12內(nèi)的里部沿帶長度方向被壓入,被朝向相對于鏈輪14而位于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位置的鏈輪16傳送。由此,載帶200的傳送孔208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參照圖1)。
[0097]鏈輪16在其齒16a與載帶200的傳送孔208卡合的狀態(tài)下,借助電動機(未圖示)等驅動源而旋轉。由此,傳送孔208與鏈輪16的齒16a卡合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被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由頂帶剝離機構20將頂帶206局部性地連續(xù)剝離,進而使該傳送孔208與相對于鏈輪16而位于帶傳送方向A的下游側的位置的鏈輪18的齒18a卡合。并且,通過鏈輪16、18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以使收容部202內(nèi)的部件露出的方式剝離了頂帶206的狀態(tài)的載帶200。
[0098]這樣先傳送的先行的載帶200通過主帶投入口 12a而進入到主體部12內(nèi),在朝向部件供給位置Q而向帶傳送方向A由鏈輪16、18傳送的正當中,如圖5B所示,通過作業(yè)者將緊接著的(后續(xù)的)載帶200向主體部12的主帶投入口 12a投入。以下,在與后續(xù)的載帶關聯(lián)的符號上標注撇號。
[0099]具體而言,如圖5B所示,以使后續(xù)的載帶200’沿帶厚度方向(Z軸方向)重疊在先行的載帶200上的方式將后續(xù)的載帶200’投入主帶投入口 12a。
[0100]如圖5B所示,將后續(xù)的載帶200’以沿帶厚度方向(Z軸方向)重疊在先行的載帶200上的方式向主帶投入口 12a投入并朝向主體部12內(nèi)的里側而向帶傳送方向A壓入時,如圖5C所示,在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后續(xù)的載帶200’以重疊的狀態(tài)配置在先行的載帶200上。由此,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傳送孔208’與鏈輪14的齒14a卡合。另一方面,位于后續(xù)的載帶200’的下方的先行的載帶200的傳送孔208與鏈輪14的齒14a的卡合被解除。
[0101]如圖1所示,自動傳送機構50構成為,當配置在自動傳送機構50與頂帶剝離機構20之間的帶路徑Pl上的帶后端傳感器80檢測到先行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后端面)時,使鏈輪14旋轉而將后續(xù)的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自動傳送。
[0102]自動傳送機構50通過回旋桿54使后續(xù)的載帶200’待機,以避免在帶后端傳感器80檢測到先行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之前而后續(xù)的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移動的情況。即,以搭乘于先行的載帶200而后續(xù)的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不移動的方式構成自動傳送機構50。
[0103]后續(xù)的載帶200’在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以重疊于先行的載帶200上的狀態(tài),通過回旋桿54形成為待機狀態(tài)。如圖5C所示,回旋桿54由沿X軸方向延伸的旋轉軸60支承,以該旋轉軸60為中心自由回旋。而且,回旋桿54具備以旋轉軸60為中心能夠回旋且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對置的自由端54a?;匦龡U54的自由端54a與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前端212’抵接,而使后續(xù)的載帶200’待機。
[0104]回旋桿54由沿X軸方向延伸的驅動棒56來驅動,由此其自由端54a以旋轉軸60為中心進行回旋,相對于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接近或分離。驅動棒56的X軸方向的兩端由安裝在沿Z軸方向能夠移動的升降塊58上的支承構件62支承。驅動棒56以使載帶200能夠通過驅動棒56與升降塊58之間的方式經(jīng)由支承構件62而設于升降塊58。
[0105]升降塊58沿Z軸方向能夠移動地設于主體部12,且具備與載帶200的背面200b抵接的引導面58a。升降塊58還由彈簧64朝向回旋桿54施力。而且,升降塊58以使其引導面58a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維持為同一高度(Z軸方向位置)的方式與施力塊52卡合,并與施力塊52連動。
[0106]作為自動傳送機構50的構成要素的施力塊52、回旋桿54、驅動棒56、升降塊58、彈簧60、支承構件62及彈簧64以能夠實現(xiàn)以下的情況的方式構成。
[0107]如圖5B所示,在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的帶厚度方向上存在I個載帶200時,以使從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到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的Z軸方向的距離大于I個載帶200的厚度的方式構成自動傳送機構50的各構成要素。由此,存在于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的I個載帶200能夠向帶傳送方向A通過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
[0108]相對于此,如圖5C所示,先行的載帶200與后續(xù)的載帶200’以沿帶厚度方向(Z軸方向)重疊的狀態(tài)存在于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時,以從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到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的Z軸方向的距離雖然大于先行的載帶200的厚度、但是小于先行的載帶200與后續(xù)的載帶200’的總厚度的方式構成自動傳送機構50的各構成要素。由此,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側的先行的載帶200能夠向帶傳送方向A通過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與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之間。另一方面,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側的后續(xù)的載帶200’由于帶傳送方向A的前端212’與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抵接而無法向帶傳送方向A通過先行的載帶200與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之間,其結果是通過回旋桿54而形成為待機狀態(tài)。
[0109]如圖所示,由鏈輪16、18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的先行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后端面)216通過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前端(前端面)212’時,施力塊52由彈簧60施力而朝向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移動。由此,后續(xù)的載帶200’直接被夾持在主體部12的引導面12f與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之間。其結果是,在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與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之間形成后續(xù)的載帶200’能夠通過的間隙。當后端檢測傳感器80檢測到先行的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216時,后續(xù)的載帶200’由鏈輪14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從而通過施力塊52的引導面52a與回旋桿54的自由端54a之間。
[0110]到此為止,說明了本實施方式的部件供給裝置10的結構。接著,說明在部件供給裝置10設置主帶路徑Pl和副帶路徑P2的理由。
[0111]如上所述或者如圖1所示,副帶路徑P2上的從主帶路徑Pl與副帶路徑P2的合流點M到副帶投入口 12b的距離(副帶路徑P2的長度)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合流點M到主帶投入口 12a的距離短。因此,如圖6所示,若利用副帶路徑P2,則能夠使用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主帶投入口 12a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載帶200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供給部件。
[0112]嚴格來說,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即便是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主帶投入口 12a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載帶200,只要是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配置在主帶投入口 12a與合流點M之間的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長的載帶200,就能夠從主帶投入口 12a向鏈輪16傳送。
[0113]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部件供給裝置10通過3個鏈輪14、16、18將載帶200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傳送。而且,在主帶路徑Pl上,與鏈輪14和鏈輪16之間的距離相比,主帶投入口 12a和鏈輪14之間的距離、鏈輪16和鏈輪18之間的距離、及鏈輪18和部件取出口 12c之間的距離短。因此,若是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長的載帶200,則能夠從鏈輪14向鏈輪16,而且從鏈輪16向鏈輪18交接載帶200,因此能夠向主帶投入口 12a投入載帶200而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
[0114]因此,以能夠使用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載帶200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的方式,從主帶路徑Pl與副帶路徑P2的合流點M到副帶投入口 12b的距離與主帶路徑Pl上的從合流點M到鏈輪14的距離相比盡可能地縮短。
[0115]通過將這樣的副帶路徑P2設于部件供給裝置10,由此在副帶路徑P2不存在時部件供給裝置10無法使用的長度的載帶200的使用成為可能,即,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長度的載帶200的使用成為可能。
[0116]而且,通過簡單的結構,即通過在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主體部12設置副帶投入口12b并設置從該副帶投入口 12b朝向主帶路徑Pl延伸的副帶路徑P2,從而部件供給裝置10能夠使用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長度的載帶200。
[0117]為了能夠使用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長度的載帶200,也考慮了取代將副帶投入口 12b和副帶路徑P2設于主體部12的情況,例如與具有自動傳送機構50的主帶投入口 12a另行地追加具有自動傳送機構50且與主帶路徑Pl連接的第二主帶投入口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下,需要使與主帶投入口 12a另行設置的第二主帶投入口所具有的自動傳送機構的鏈輪與其他的鏈輪14、16、18連動而旋轉的驅動機構。而且,在主體部內(nèi)需要配置第二主帶投入口所具有的自動傳送機構的鏈輪及其驅動機構的空間。其結果是,部件供給裝置10變得復雜化及大型化。相對于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只要將能夠傳送載帶200的簡單的結構的副帶路徑P2設置在主體部12內(nèi)即可,因此部件供給裝置10不會復雜化及大型化。
[0118]根據(jù)這樣能夠使用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鏈輪14到鏈輪16的距離短的載帶200的部件供給裝置10,例如,在通過部件安裝裝置試制安裝有載帶200的部件的幾臺試制品時,或者在確認部件供給裝置10及部件安裝裝置的動作時,或者在測試從載帶供應商提供的樣品的載帶200時等,能夠使用不是例如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而是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
[0119]另外,如圖1及圖6所示,副帶路徑P2優(yōu)選從副帶投入口 12b向斜下方向延伸,并合流于從主帶投入口 12a側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側而向斜上方延伸的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由此,如圖6所示,被投入到副帶投入口 12b的載帶200向頂帶206側(上側)呈凹狀地彎曲。當載帶200向頂帶206側呈凹狀地彎曲時,在頂帶206的帶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與基帶204之間容易形成間隙(與載帶200向反方向彎曲的情況相比)。通過這樣的間隙,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部22的刃尖前端22d容易進入到頂帶206與基帶204之間。其結果是,頂帶剝離機構20對于投入到副帶投入口 12b的載帶200的剝離性提聞。
[0120]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部件供給裝置10不會復雜化及大型化,不僅是例如卷繞于卷盤的比較長且標準長度的載帶,即便是比較短且任意的長度的載帶,也能夠向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供給部件。
[0121]以上,列舉上述的實施方式而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沒有限定于此。
[0122]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5C所示,自動傳送機構50包括一個鏈輪14、對先行及后續(xù)的載帶200、200’朝向鏈輪14施力的施力塊52、通過與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前端212’抵接而在先行的載帶200的后端216通過后續(xù)的載帶200’的前端212’之前使后續(xù)的載帶200’的移動待機的回旋桿54等。自動地開始后續(xù)的載帶的傳送的自動傳送機構并不局限于此結構。自動傳送機構在廣義上,只要在被投入主帶投入口而重合的2條載帶的一方的帶傳送方向的后端通過另一方的載帶的帶傳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帶投入口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使另一方的載帶的向帶傳送方向的移動待機即可。
[0123]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部件供給裝置10通過3個鏈輪14、16、18將載帶200朝向部件取出口 12c而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
[0124]例如圖1所示,配置在從主帶路徑Pl與副帶路徑P2的合流點M到頂帶剝離機構20的主帶路徑Pl上的鏈輪16將經(jīng)由主帶投入口 12a或副帶投入口 12b而投入到主體部12的內(nèi)部的載帶200向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部22的刃尖22b壓緊,也能起到提高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性的作用。如果即使沒有鏈輪16而頂帶剝離機構20的剝離性也充分,則鏈輪16可以省略。
[0125]另外,鏈輪18與收容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 12c向外部露出的部件的收容部102所相鄰的傳送孔208卡合,由此不僅將載帶200向帶傳送方向A傳送,而且也起到在帶寬度方向上使載帶200對位于部件供給位置Q的作用。由此,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100的吸嘴102的部件取出精度提高。
[0126]也可以取代鏈輪18,使用例如通過與載帶200的帶寬度方向的端面214a、214b (參照圖2)抵接而能夠在帶寬度方向上使載帶200與部件供給位置Q對位的引導構件(未圖示)O
[0127]另外,也可以省略鏈輪16、18,相對于部件供給位置Q而在帶傳送方向A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Pl進一步設置鏈輪。
[0128]廣義上,本發(fā)明的部件供給裝置相對于主帶路徑與副帶路徑的合流點而在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上,具有至少一個與經(jīng)由主帶投入口或副帶投入口而投入到部件供給裝置的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卡合的鏈輪。
[0129]另外,可以省略自動傳送機構50。可以取代具有自動傳送機構50的結構,例如在后端檢測傳感器80檢測到載帶200的帶傳送方向A的后端時,以將新的載帶200向主帶投入口 12a投入的方式催促作業(yè)者地構成部件供給裝置10。
[0130]而且,配置在從主帶路徑Pl與副帶路徑P2的合流點M到主帶投入口 12a的主帶路徑Pl上的鏈輪14可以省略。這種情況下,副帶路徑P2的長度(從副帶投入口 12b到合流點M的距離)比主帶路徑Pl上的從主帶投入口 12a到合流點M的距離短。
[0131]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副帶投入口 12b形成于主體部12的上表面12e (鉛垂方向(Z軸方向)的端面),但并不局限于此。副帶投入口 12b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主體部12的水平方向(Y軸方向)的側面12d。
[0132]而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副帶路徑P2從副帶投入口 12b向斜下方向延伸,而合流于向斜上方向延伸的主帶路徑Pl的第一傾斜路徑部Pl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主帶路徑可以在主體部的Z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路徑部,且從副帶投入口向斜下方向延伸的副帶路徑與該水平路徑部合流。
[0133]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副帶路徑P2從副帶投入口 12b呈直線狀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呈曲線狀延伸。
[0134]本發(fā)明參照附圖并與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相關聯(lián)地充分進行了記載,但對于熟知該技術的人們而言,各種變形或修正不言自明。這樣的變形或修正只要不脫離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就應該理解為包含于其中。
[0135]2013年2月15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3-027385號的說明書、附圖、及權利要求書的公開內(nèi)容整體作為參照而援引于本說明書中。
[0136]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137]本發(fā)明能夠應用于如下的部件供給裝置,該部件供給裝置具有在主體部內(nèi)從用于將載帶投入到主體部內(nèi)的帶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用于從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取出部件的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為止的帶路徑,而且在主體部內(nèi)的帶路徑上從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
[0138]符號說明
[0139]10部件供給裝置
[0140]12主體部
[0141]12a主帶投入口
[0142]12b副帶投入口
[0143]12c部件取出口
[0144]20頂帶剝離部(頂帶剝離機構)
[0145]200 載帶
[0146]206 頂帶
[0147]A 帶傳送方向
[0148]M 合流點
[0149]Pl主帶路徑
[0150]P2副帶路徑
【權利要求】
1.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將載帶沿帶長度方向傳送,該載帶具備將多個部件的收容部和多個傳送孔分別沿帶長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帶及以覆蓋多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基帶的頂帶, 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備: 主體部; 主帶投入口,其形成于主體部; 部件取出口,其形成在主體部的上表面,用于從被投入到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的收容部使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從上方取出部件; 載帶的主帶路徑,其在主體部內(nèi)從主帶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取出口的下方; 頂帶剝離部,其相對于部件取出口在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從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以使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露出; 副帶投入口,其與主帶投入口不同地形成于主體部; 副帶路徑,其從副帶投入口在主體部內(nèi)延伸,在相對于頂帶剝離部而位于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的合流點處與主帶路徑合流; 至少I個第一鏈輪,其相對于合流點在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并將載帶向帶傳送方向傳送, 主帶路徑具有沿水平方向通過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徑部和朝向水平路徑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傾斜路徑部, 副帶路徑向斜下方向延伸而合流于主帶路徑的傾斜路徑部,該副帶路徑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主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給裝置還具有第二鏈輪,該第二鏈輪在主帶投入口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并向帶傳送方向傳送載帶, 副帶路徑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第二鏈輪到合流點的長度短。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主帶投入口是能夠投入沿厚度方向重疊的2條載帶的大小, 所述部件供給裝置具有自動傳送機構,該自動傳送機構在投入到主帶投入口而重合的2條載帶的一方的帶傳送方向的后端通過另一方的載帶的帶傳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帶投入口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使另一方的載帶的向帶傳送方向的移動待機。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中, 第一鏈輪在頂帶剝離部與合流點之間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
5.一種部件供給方法,通過部件供給裝置將載帶沿帶長度方向傳送,該載帶具備將多個部件的收容部和多個傳送孔分別沿帶長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帶及以覆蓋多個收容部的方式粘貼于基帶的頂帶, 在所述部件供給方法中, 經(jīng)由主帶投入口向部件供給裝置的主體部內(nèi)投入載帶, 將投入到主體部內(nèi)的載帶沿著主帶路徑而向帶傳送方向傳送,該主帶路徑在主體部內(nèi)從主帶投入口延伸至部件取出口的下方,且具有沿水平方向通過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徑部和朝向水平路徑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傾斜路徑部, 相對于部件取出口在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上,從載帶的基帶將頂帶剝離,以使收容部內(nèi)的部件露出, 部件安裝裝置的移載頭的吸嘴經(jīng)由部件取出口從剝離了頂帶的載帶的收容部取出部件, 在比從主帶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主帶路徑長度短的載帶的情況下, 通過至少I個鏈輪,將該載帶沿著副帶路徑,朝向部件取出口而向帶傳送方向傳送,所述副帶路徑從與主帶投入口不同的副帶投入口在主體部內(nèi)向斜下方向延伸,在相對于頂帶剝離部而位于帶傳送方向的上游側的主帶路徑的傾斜路徑部上的合流點處與主帶路徑合流,且從副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比主帶路徑的從主帶投入口到合流點的長度短,所述至少I個鏈輪相對于合流點在帶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主帶路徑上與載帶的傳送孔卡合。
【文檔編號】H05K13/02GK104272893SQ201380022601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木谷實, 金井一憲, 城戶一夫, 阿部成孝 申請人:松下知識產(chǎn)權經(jīng)營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息烽县| 诸暨市| 杨浦区| 蚌埠市| 英德市| 红河县| 合江县| 沙坪坝区| 肃北| 盘山县| 老河口市| 陵水| 广州市| 泸定县| 兰坪| 呼和浩特市| 阳信县| 利辛县| 永春县| 积石山| 建德市| 台东县| 武平县| 孝昌县| 中牟县| 岳阳县| 麻阳| 南部县| 华池县| 环江| 东阿县| 彰化市| 镶黄旗| 台北县| 湘潭市| 龙口市| 杂多县| 红原县| 确山县| 津市市|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