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及新型氣動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及新型氣動起重機。
背景技術:
本專利申請的申請人早在1998年成功申報了氣動葫蘆的專利,并以成功生產(chǎn),造福于社會。但是,在現(xiàn)有技術中,國內起重機均為電動驅動;無論是整體結構運行還是起升物體均是依靠電力為動力源來驅動電動機運轉;電動起重機的電打火及漏電的問題,在易燃、易爆環(huán)境中的使用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使得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可以生產(chǎn)制造氣動起重機;進而提供一種能夠適合于易燃、易爆環(huán)境中使用的新型氣動起重機,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動起重機的電打火及漏電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是將傳統(tǒng)的電力、液壓為驅動力的起重機轉化為用壓縮空氣為動力源來驅動氣動馬達(也稱風動馬達)產(chǎn)生運行動力,并將電力、液力運行控制系統(tǒng)全部更改設計成氣動控制系統(tǒng)的一種新型氣動起重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徹底解決和回避了電動起重機的電打火及漏電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三聯(lián)體通過主氣路分別與氣動葫蘆閥,小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大車驅動源的節(jié)流閥以及操作控制器上的小車操控閥、氣動葫蘆操控閥和大車操控閥連通;所述小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與所述小車驅動源的換向主氣閥連通,所述節(jié)流閥依次與所述大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所述大車限位裝置的大車限位閥和所述大車驅動源的換向主氣閥連通;所述操作控制器上的小車操控閥通過氣路控制管線與所述小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連通,并在所述小車操控閥與所述小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上設置有排氣閥;所述操作控制器上的大車操控閥通過氣路控制管線分別與所述大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連通,并且在所述大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與所述大車操控閥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上設置有排氣閥;所述操作控制器上的氣動葫蘆操控閥通過氣路控制管線與所述氣動葫蘆閥連通,并且在所述氣動葫蘆操控閥與所述氣動葫蘆閥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上設置有排氣閥。具有上述氣路控制系統(tǒng)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包括主梁、氣動小車、氣動葫蘆、端梁、 壓縮空氣源裝置、氣動大車和所述氣路控制系統(tǒng),所述氣動小車安裝在所述主梁上,所述氣動葫蘆和所述小車驅動源安裝在所述氣動小車上,所述壓縮空氣源裝置通過所述三聯(lián)體與所述主氣路連通,所述氣動葫蘆閥設置在所述氣動葫蘆上;所述主梁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端梁上,兩個所述端梁上分別設置有所述氣動大車,所述氣動大車具有所述大車驅動源和大車限位裝置。
4[0007]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大車驅動源和所述小車驅動源均包括連接座、換向主氣閥、氣動馬達和減速器,所述減速器安裝在所述連接座與所述氣動馬達之間,所述氣動馬達安裝在所述換向主氣閥與所述減速器之間。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換向主氣閥包括閥體、進氣嘴、消音器、閥桿、滑套、剎車環(huán)和缸套,所述閥體上具有氣體通道,兩個所述進氣嘴分別安裝在所述氣體通道的兩端, 所述滑套設置在所述氣體通道內,所述閥桿設置在所述滑套內,所述消音器、所述剎車環(huán)和所述缸套均設置在所述閥體上。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氣動馬達包括馬達殼體以及安裝在所述馬達殼體內的轉子,在所述轉子上設置有葉片并且在所述轉子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剎車錐和連接套,所述剎車錐與所述轉子之間安裝有左端蓋,所述轉子與所述連接套之間安裝有所述右端蓋,所述左端蓋與所述轉子之間以及所述右端蓋與所述轉子之間均安裝有馬達軸承和調整墊,在所述左端蓋與所述右端蓋之間安裝有定子,所述馬達殼體上還安裝有馬達消聲器。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減速器包括減速器殼體和安裝在所述減速器殼體內的一軸、行星軸;所述一軸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軸軸承,其中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上安裝有定齒圈,另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上安裝有動齒圈,在所述動齒圈上安裝有減速器軸承;在所述定齒圈與所述動齒圈之間設置有行星架,所述行星軸安裝在所述行星架上,所述行星軸上安裝有墊圈和滾針軸承,所述滾針軸承上安裝有雙聯(lián)齒輪。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連接座包括軸承座和安裝在所述軸承座上的驅動齒輪軸,所述驅動齒輪軸的一端安裝有驅動齒輪、另一端安裝有軸卡,臨近所述軸卡的所述軸承座上安裝有彈簧卡圈,所述軸承座內壁與所述驅動齒輪軸之間安裝有兩個軸承,在兩個所述軸承之間的所述驅動齒輪軸上設置有隔套。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操作控制器為手持式操作控制器或操作臺式操作控制
O上述新型氣動起重機,所述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單梁橋式起重機、氣動雙梁橋式起重機、氣動單梁懸掛式起重機、氣動雙梁懸掛式起重機、氣動單梁龍門起重機或氣動雙梁龍門起重機。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是將傳統(tǒng)的電力、液壓為驅動力的起重機轉化為用壓縮空氣為動力源來驅動氣動馬達(也稱風動馬達)產(chǎn)生運行動力,并將電力、液力運行控制系統(tǒng)全部更改設計成氣動控制系統(tǒng)的一種新型氣動起重機; 填補了國內空白。徹底解決和回避了電動起重機的電打火及漏電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起重機能夠適用于易燃、易爆環(huán)境中,減少安全隱患、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起重機的可靠性。此外,還具有如下優(yōu)點操作簡便快捷,為高效率連續(xù)作業(yè)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并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調節(jié)運行速度;耐酸、堿蒸汽;抗高粉塵;體積小輕便。尤其在行走小車和氣動葫蘆上真正實踐了體積小輕便,其重量僅為同規(guī)格電動設備的三分之一。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的大車驅動源或小車驅動源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大車驅動源或小車驅動源的換向主氣閥的結構示意圖;[0018]圖4為圖2所示大車驅動源或小車驅動源的氣動馬達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所示大車驅動源或小車驅動源的減速器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所示大車驅動源或小車驅動源的連接座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單梁橋式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所示氣動單梁橋式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雙梁橋式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所示氣動雙梁橋式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單梁懸掛式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所示的氣動單梁懸掛式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雙梁懸掛式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4所示氣動雙梁懸掛式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單梁龍門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圖16所示的氣動單梁龍門起重機的左視圖;圖18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雙梁龍門起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19為圖18所示的氣動雙梁龍門起重機的左視圖。圖中1-主梁,2-端梁,3-氣動葫蘆,4-氣動小車,5-小車驅動源,6-大車驅動源, 61-換向主氣閥,611-閥體,612-進氣嘴,613-消音器,614-閥桿,615-滑套,616-剎車環(huán), 617-缸套,62-氣動馬達,621-馬達殼體,622-轉子,623-調整墊,624-剎車錐,625-左端蓋,626-定位銷,627-馬達消聲器,628-定子,6 -右端蓋,6210-馬達軸承,6211-連接套, 6212-葉片,63-減速器,631-減速器殼體,632- 一軸,633- —軸軸承,634-定齒圈,635-行星軸,636-墊圈,637-螺釘,638-雙聯(lián)齒輪,639-滾針軸承,6310-行星架,6311-減速器軸承,6312-動齒圈,64-連接座,641-軸承座,642-軸卡,643-軸承,644-隔套,645-驅動齒輪軸,646-彈簧卡圈,647-驅動齒輪,7-基礎導軌,8-壓縮空氣源裝置,91-操作控制器, 92-主氣路,93-三聯(lián)體,94-排氣閥,95-三位五通閥,96-氣動葫蘆閥,97-大車限位閥, 98-節(jié)流閥,99-氣路控制管線,911-小車操控閥,912-氣動葫蘆操控閥,913-大車操控閥, 10-大車限位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懸掛式起重機,包括主梁1、氣動小車4、氣動葫蘆3和操作控制器91,所述氣動小車4安裝在所述主梁1上,所述氣動葫蘆3 安裝在所述氣動小車4上,壓縮空氣源裝置8通過三聯(lián)體93與主氣路92連通,所述主氣路 92分別與所述氣動葫蘆3、所述氣動小車4的小車驅動源5以及所述操作控制器91連接, 所述操作控制器91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分別與所述氣動葫蘆3和所述氣動小車4的小車驅動源5連接。所述主梁1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端梁2上,兩個所述端梁2上分別設置有氣動大車,所述氣動大車具有大車驅動源6和大車限位裝置10,所述大車驅動源6與所述主氣路92連接,并且所述操作控制器91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與所述大車驅動源6連接。 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整機包括所述主梁1、所述氣動小車4、所述氣動葫蘆3、所述端梁2和所述氣動大車,并通過所述端梁2與基礎導軌7對接。如圖2所示,所述大車驅動源6和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主要功能是將壓縮空氣的能量轉換成轉速和扭矩輸出,二者具有相同的結構,只是尺寸大小不同,產(chǎn)生的輸出功率有所不同。所述大車驅動源6和所述小車驅動源5均包括連接座64、換向主氣閥61、氣動馬達62和減速器63,所述減速器63安裝在所述連接座64與所述氣動馬達62之間,所述氣動馬達62安裝在所述換向主氣閥61與所述減速器63之間,所述換向主氣閥61與所述氣動馬達62、所述氣動馬達62與所述減速器63以及所述減速器63與所述連接座64均通過螺釘固定連接。如圖3所示,所述換向主氣閥61包括閥體611、進氣嘴612、消音器613、閥桿614、 滑套615、剎車環(huán)616和缸套617,所述閥體611上具有氣體通道,兩個所述進氣嘴612分別安裝在所述氣體通道的兩端,所述滑套615設置在所述氣體通道內,所述閥桿614設置在所述滑套615內,所述消音器613、所述剎車環(huán)616和所述缸套617均設置在所述閥體611上。如圖4所示,所述氣動馬達62包括馬達殼體621以及安裝在所述馬達殼體621內的轉子622,在所述轉子622上設置有葉片6212并且在所述轉子622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剎車錐6 和連接套6211,所述剎車錐6 與所述轉子622之間安裝有左端蓋625,所述轉子 622與所述連接套6211之間安裝有所述右端蓋629,所述左端蓋625與所述轉子622之間以及所述右端蓋6 與所述轉子622之間均安裝有馬達軸承6210和調整墊623,在所述左端蓋625與所述右端蓋6 之間安裝有定子628,所述馬達殼體621上還安裝有馬達消聲器 627。如圖5所示,所述減速器63包括減速器殼體631和安裝在所述減速器殼體631內的一軸632、行星軸635 ;所述一軸632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軸軸承633,其中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633上安裝有定齒圈634,另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633上安裝有動齒圈6312,在所述動齒圈6312上安裝有減速器軸承6311 ;在所述定齒圈634與所述動齒圈6312之間設置有行星架6310,所述行星軸635安裝在所述行星架6310上,所述行星軸635上安裝有墊圈636 和滾針軸承639,所述滾針軸承639上安裝有雙聯(lián)齒輪638。如圖6所示,所述連接座64包括軸承座641和安裝在所述軸承座641上的驅動齒輪軸645,所述驅動齒輪軸645的一端安裝有驅動齒輪647、另一端安裝有軸卡642,臨近所述軸卡642的所述軸承座641上安裝有彈簧卡圈646,所述軸承座641內壁與所述驅動齒輪軸645之間安裝有兩個軸承643,在兩個所述軸承643之間的所述驅動齒輪軸645上設置有隔套644。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的工作動力來自0. 5 0. 6MPa的壓縮空氣,而氣體流量的大小決定了起重機的噸位。即起重機的噸位越大,單位時間內所需要的氣體流量就越大。來自所述壓縮空氣源裝置8的壓縮空氣通過所述三聯(lián)體93進入所述主氣路92中,所述主氣路92中的壓縮空氣通過所述換向主氣閥61的兩個進氣嘴612進入所述換向主氣閥 61的氣體通道內。所述換向主氣閥61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所述氣動馬達62正反兩個方向旋轉,壓縮空氣從右側進入時,所述閥桿614向著左側移動,氣體從右側送至所述氣動馬達 62 ;反之,壓縮空氣從左側進入時,所述閥桿614向著右側移動,氣體從左側送至所述氣動馬達62。通過所述換向主氣閥61左右切換輸送壓縮空氣,使所述氣動馬達62產(chǎn)生正反兩個方向的高速旋轉和強有力的旋轉力矩,再通過所述連接套6211傳遞給所述減速器63 ;由于高轉速的不便使用性,所以由所述氣動馬達62輸出高轉速必須傳遞給所述減速器63,通過減速比i減低轉速為適用的轉速后輸出;同時也通過所述減速器63將所述氣動馬達62 輸出扭矩放大i倍后由所述動齒圈6312輸出,從而帶動所述驅動齒輪軸645與所述驅動齒輪647 —起轉動輸出動力。從而使得所述小車驅動源5可以驅動所述氣動小車4在所述主梁1上左右運動,所述大車驅動源6可以驅動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整機沿基礎導軌7 前后運動。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包括三聯(lián)體93、操作控制器91、主氣路92、氣路控制管線99和20個閥門(具體是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 95和換向主氣閥61,氣動葫蘆閥96,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兩個三位五通閥95、兩個節(jié)流閥 98和兩個換向主氣閥61,兩個大車限位閥97,六個排氣閥94,以及安裝在所述操作控制器 91上的小車操控閥911、氣動葫蘆操控閥912和大車操控閥91 。所述三聯(lián)體93是為氣路控制系統(tǒng)提供額定氣壓、純凈而又含霧化油的一種保護裝置,為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的平穩(wěn)運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證;所述三聯(lián)體93通過所述主氣路92分別與所述操作控制器 91上的小車操控閥911、氣動葫蘆操控閥912和大車操控閥913,氣動葫蘆閥96,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以及兩個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節(jié)流閥98連通;所述小車驅動源 5的三位五通閥95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換向主氣閥61連通,兩個所述節(jié)流閥98分別依次與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95、所述大車限位裝置10的大車限位閥97和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換向主氣閥61連通。所述操作控制器91上的小車操控閥911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連通,并在所述小車操控閥911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 ;所述操作控制器91 上的大車操控閥913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分別與兩個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95 連通,并且在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95與所述大車操控閥913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 ;所述操作控制器91上的氣動葫蘆操控閥912通過氣路控制管線 99與所述氣動葫蘆閥96連通,并且在所述氣動葫蘆操控閥912與所述氣動葫蘆閥96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操作控制器91可以為手持式操作控制器,所述主梁1不但完成與左、右所述端梁2的定位安裝作用,而且還起到了承載重量,為所述氣動小車4左、右行走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述端梁2起到了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整機與基礎導軌7的對接作用。所述氣動葫蘆3是完成被吊重物上升和下降的執(zhí)行機構。所述氣動小車4起到了與所述主梁1的對接作用。所述小車驅動源5被配裝在所述氣動小車4上,是驅動所述氣動小車4在所述主梁1上左、右行走的執(zhí)行機構。所述大車驅動源6通過所述軸承座641被配裝在左右所述端梁2上,并通過所述驅動齒輪軸645 —端安裝的所述驅動齒輪646帶動左右所述端梁2中的齒輪旋轉,是驅動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整機在基礎導軌7上前后運行的執(zhí)行機構。所述操作控制器91是對所述氣動葫蘆3、所述小車驅動源5、所述大車驅動源6發(fā)出指令的操作控制器。由此可以看出,所述小車驅動源5驅動所述氣動葫蘆3與所述氣動小車4 一起沿所述主梁1運動,即完成左右行走;所述大車驅動源6驅動本實施例新型氣動起重機整機沿基礎導軌7運動,即使得所述端梁2、所述氣動大車、所述主梁1、 所述氣動葫蘆3和所述氣動小車4 一起沿基礎導軌7運動,即完成前后行走,當本實施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運行到軌道終端時,所述大車限位裝置10自動切斷單方向氣源,起到安全保護作用;所述氣動葫蘆3的作用是實現(xiàn)吊掛重物上下運動,即完成上下行走。 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新型氣動起重機也可以為氣動單梁橋式起重機(如圖8和圖9所示)、氣動雙梁橋式起重機(如圖10和圖11所示)、氣動單梁懸掛式起重機(如圖 12和圖13所示)、氣動雙梁懸掛式起重機(如圖14和圖15所示)、氣動單梁龍門起重機 (如圖16和圖17所示)或氣動雙梁龍門起重機(如圖18和圖19所示)。除手持式操作控制器以外,所述操作控制器91也可以為操作臺式操作控制器,即也可固定于新型氣動起重機上隨機移動的臺式操作控制器。
權利要求1.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三聯(lián)體(9 通過主氣路(9 分別與氣動葫蘆閥(96),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大車驅動源(6)的節(jié)流閥(98)以及操作控制器(91)上的小車操控閥(911)、氣動葫蘆操控閥(912)和大車操控閥(913)連通; 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換向主氣閥(61)連通, 所述節(jié)流閥(98)依次與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95)、所述大車限位裝置(10) 的大車限位閥(97)和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換向主氣閥(61)連通;所述操作控制器(91) 上的小車操控閥(911)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 連通,并在所述小車操控閥(911)與所述小車驅動源(5)的三位五通閥(95)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所述操作控制器(91)上的大車操控閥(913)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分別與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連通,并且在所述大車驅動源(6)的三位五通閥(卯)與所述大車操控閥(91 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所述操作控制器(91)上的氣動葫蘆操控閥(912)通過氣路控制管線(99)與所述氣動葫蘆閥(96)連通,并且在所述氣動葫蘆操控閥(91 與所述氣動葫蘆閥(96)之間的氣路控制管線(99)上設置有排氣閥(94)。
2.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氣路控制系統(tǒng)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1)、 氣動小車G)、氣動葫蘆(3)、端梁(2)、壓縮空氣源裝置(8)、氣動大車和所述氣路控制系統(tǒng),所述氣動小車⑷安裝在所述主梁⑴上,所述氣動葫蘆⑶和所述小車驅動源(5)安裝在所述氣動小車上,所述壓縮空氣源裝置(8)通過所述三聯(lián)體(9 與所述主氣路 (92)連通,所述氣動葫蘆閥(96)設置在所述氣動葫蘆C3)上;所述主梁(1)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端梁( 上,兩個所述端梁( 上分別設置有所述氣動大車,所述氣動大車具有所述大車驅動源(6)和大車限位裝置(1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車驅動源(6)和所述小車驅動源( 均包括連接座(64)、換向主氣閥(61)、氣動馬達(6 和減速器(63),所述減速器(6 安裝在所述連接座(64)與所述氣動馬達(6 之間,所述氣動馬達(6 安裝在所述換向主氣閥(61)與所述減速器(63)之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換向主氣閥(61)包括閥體(611)、進氣嘴(612)、消音器(613)、閥桿(614)、滑套(615)、剎車環(huán)(616)和缸套(617), 所述閥體(611)上具有氣體通道,兩個所述進氣嘴(612)分別安裝在所述氣體通道的兩端, 所述滑套(61 設置在所述氣體通道內,所述閥桿(614)設置在所述滑套(615)內,所述消音器(613)、所述剎車環(huán)(616)和所述缸套(617)均設置在所述閥體(611)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動馬達(6 包括馬達殼體(621)以及安裝在所述馬達殼體(621)內的轉子(622),在所述轉子(62 上設置有葉片(6212)并且在所述轉子(622)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剎車錐(624)和連接套(6211),所述剎車錐(624)與所述轉子(62 之間安裝有左端蓋(625),所述轉子(62 與所述連接套 (6211)之間安裝有所述右端蓋(6 ),所述左端蓋(62 與所述轉子(62 之間以及所述右端蓋(629)與所述轉子(62 之間均安裝有馬達軸承(6210)和調整墊(623),在所述左端蓋(62 與所述右端蓋(629)之間安裝有定子(6 ),所述馬達殼體(621)上還安裝有馬達消聲器(627)。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6 包括減速器殼體(631)和安裝在所述減速器殼體(631)內的一軸(632)、行星軸(635);所述一軸 (632)的兩端分別安裝有一軸軸承(633),其中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63 上安裝有定齒圈(634),另一端的所述一軸軸承(63 上安裝有動齒圈(6312),在所述動齒圈(6312)上安裝有減速器軸承(6311);在所述定齒圈(634)與所述動齒圈(631 之間設置有行星架 (6310),所述行星軸(63 安裝在所述行星架(6310)上,所述行星軸(63 上安裝有墊圈 (636)和滾針軸承(639),所述滾針軸承(639)上安裝有雙聯(lián)齒輪(638)。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座(64)包括軸承座 (641)和安裝在所述軸承座(641)上的驅動齒輪軸(645),所述驅動齒輪軸(64 的一端安裝有驅動齒輪(647)、另一端安裝有軸卡(642),臨近所述軸卡(642)的所述軸承座(641) 上安裝有彈簧卡圈(646),所述軸承座(641)內壁與所述驅動齒輪軸(6妨)之間安裝有兩個軸承(643),在兩個所述軸承(64 之間的所述驅動齒輪軸(64 上設置有隔套(644)。
8.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7任一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控制器 (91)為手持式操作控制器或操作臺式操作控制器。
9.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7任一所述的新型氣動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氣動起重機為氣動單梁橋式起重機、氣動雙梁橋式起重機、氣動單梁懸掛式起重機、氣動雙梁懸掛式起重機、氣動單梁龍門起重機或氣動雙梁龍門起重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新型氣動起重機的氣路控制系統(tǒng)及新型氣動起重機,氣路控制系統(tǒng)包括三聯(lián)體、操作控制器、主氣路、氣路控制管線和20個閥門(具體是小車驅動源的三位五通閥和換向主氣閥,氣動葫蘆閥,大車驅動源的兩個三位五通閥、兩個節(jié)流閥和兩個換向主氣閥,兩個大車限位閥,六個排氣閥,以及安裝在操作控制器上的小車操控閥、氣動葫蘆操控閥和大車操控閥);新型氣動起重機包括主梁、氣動小車、氣動葫蘆、端梁、壓縮空氣源裝置、氣動大車和氣路控制系統(tǒng)。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氣動起重機能夠適合于易燃、易爆環(huán)境中使用,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動起重機的電打火及漏電的問題。
文檔編號B66C13/20GK201952117SQ20112001625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月19日
發(fā)明者周文川 申請人:周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