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電信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的端子板和接觸件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用于電信和數(shù)據(jù)技術(shù)的連接條、以及
相關(guān)的接觸件元件。
通用類型的連絲從EP0743710B1公知。戶;M^絲具有多部件殼體,在 殼體中安置了用于連接導體的接觸件。在該情形中所述接觸件在殼體中安置使 得某些接觸件可以肚表面連接到、某些接觸件可以從下表面連接到。在每種 情形中一個可以M表面連接到的接觸件和一個可以從下表面連接到的接觸件 構(gòu)成一個接觸件對。在該膚形中接觸件設計使得它們在匹配時構(gòu)成雙隔離式接 觸件,包括一個可以M表面連接到的隔離接觸件、和一個可以從下表面連接 到的隔離接觸件。在隔離接觸件的斷幵狀態(tài)下,另,么在上表面的齡接觸件電 連接到與其相關(guān)聯(lián)的下表面接觸件。保護插頭、測試插頭或隔離插頭于是可以 插入隔離接觸件中。這種已知的連絲的缺點是其設計錢且尺寸大。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劍共一種該通用類型的連絲,其設計 簡單緊湊,同時還Jli共一種相關(guān)的撤蟲件元件。
戶;M技術(shù)問M51具有權(quán)利要求1和9的技術(shù)特征的主題來解決。本發(fā)明 更多的優(yōu)勢細節(jié)在從屬權(quán)利要求中詳細說明。
為了上述目的, 一種用于電信和 技術(shù)的連接條具有殼體,在殼體中安 置用于連接導體的第一和第二接觸件,其中第一接觸件可以從殼體的上表面連 接到、而第二接觸件可以從殼體的下表面連接到,每種情形中第一和第二接觸 件構(gòu)成接觸件對,*戶,接觸件對具有至少一個可對外連接的接口, M該 接口可以連M頭或保護盒(magazines),在這種情形中所述接口是叉形接觸件 的形式,并M—接觸件、第二接觸件和叉形接觸件構(gòu)] #的接觸件元件。 這樣能夠縮短第一接觸件到第二接觸件之間的距離,因為不需要^f射封可長的 彈性運動。
在一個雌的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接觸州立于共同的平面內(nèi),這使得接 觸件元件的4^更容易。
在另一個雌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接觸件是以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件的
4形式。當然,其他形式(例如繞接)也可行。
在又一個 實施例中,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件被以45°(+/-5°)的角度置 于殼體中,從而以45。角與導體相交。在該瞎形中,在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件的 平面和殼體側(cè)壁之間形成45°角。
在又一個 實施例中,叉形接觸件可以從殼體的上表面連接到,逸就是 說它在第一接觸件的方向?qū)R。
在又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叉形接觸件被安置在與第一和第二接觸件成 45°(+/-5°)角度的{體,逸就是說叉形接觸件的平面與殼體的側(cè)表面腿角。
在又一個1M實施例中,殼itt上表面有一個止擋,。止擋,用作放 置在它上面的工具的旋轉(zhuǎn)保護,從而可確保導體在從正確側(cè) 接時被切掉, 從而沒有導體的殘余會落入叉形接觸件中。
在又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殼體由兩部分構(gòu)成。
本發(fā)明將參考一個雌的示例性實施例在下文中更詳細地說明。在附圖中
附
圖1 示出了從下方看的連,的視圖,
附圖2 示出了連絲的側(cè)視圖,
附圖3 示出了連接條的平面圖,
附圖4 示出了連絲的透視平面圖,
附圖5 示出了從下方看的連,的透豐見圖,
附圖6示出了從下方看的連絲的透視圖,其中不包括殼體的下部,
附圖7示出了接觸件元件的透視圖,和
附圖8示出了沿附圖2中的截面線A-A貫3I3^^的橫截面。
連接條1具有殼體上部2和殼體下部3,其中帶有栓耳6的固定器5被安 置在殼體下部3的兩個端面4上,M3i戶脫固定器5該連絲可以連接到固定 系統(tǒng)上。殼體上部2的一^Hi表面7是凸起的并構(gòu)成止擋ii^ 8,止擋,8 可作為放置其上的工具的旋轉(zhuǎn),。
殼體上部2有肋9,在肋9之間安置有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件形式的第一 接觸件10。以同樣的方式,殼體下部3具有肋11,在肋11之間安置有絕緣位 移式終端形式的第二接觸件12。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接觸件10可以肚表面 13連接到,第二,件12可以從下表面14連接到。兩個U形支撐件17被安
置在殼體上部2的端面16上并被用來使沒有被示出但可M;叉形接觸件15連接的過電壓^^^m固。在附圖6中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到,第二接觸件i2i^^夂
置在與側(cè)表面7成45。角,這也同樣應用于第一接觸件10。在附圖6中移除了 殼體下部3。此外,四個接觸件元件18被移除,從而第一接觸件10的導槽以 及叉形接觸件15之間的分隔墻就能被看到。下部3具有用于第二接觸件12的 相應的導槽。第二接觸件12都被安置成相互平行,所有的第二接觸件12被設 置在同一排。以同樣的方式,所有的第一接觸件10被設置在同一排,所有的叉 形接觸件15也同樣地設置。
旨第一接觸件10,第二接觸件12和叉形接觸件15形] #地構(gòu)成的接 觸件元件18。在這種情形下,第一接觸件10和第二接觸件12位于共同的平面 El上。腹板19 ^i也從該平面E中心地伸出,叉形接觸件15被安置在其末端, 如附圖7所示。在該情形中,叉形接觸件15的平面E2與第一和第二接觸件10、 12的平面E1成45。角。由此,在插入狀態(tài),平面E1與側(cè)表面7成45。角、且 平面E2與側(cè)表面7皿角,在附圖8中可以特別清楚i也看到。在該情形中,殼 體下部3支撐叉形糊牛15。圖牛示^H己列表 1連絲 2殼體上部
3 殼體下部
4 端面
5固定器 6栓耳 7側(cè)表面
8 止擋纖(stop edge) 9肋
10第—接觸件 11肋
12第二接觸件 13上表面 14下表面 15叉形接觸件 16端面
17 U形支撐件 18接觸件元件 19腹板 E平面 El平面 E2平面
權(quán)利要求
1.-種用于電信和數(shù)據(jù)技術(shù)的連接條,所述連接條包括殼體,在殼體中安置有用于連接導體的第一和第二接觸件,其中第一接觸件可以從殼體的上側(cè)面連接到、而第二接觸件可以從殼體的下側(cè)面連接到,每種情形中第一和第二接觸件構(gòu)成接觸件對,每個所述接觸件對有至少一個外部可連接的接口,通過該接口可以連接插頭或保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是叉形接觸件(15)的形式,并且第一接觸件(10)、第二接觸件(12)和叉形接觸件(15)構(gòu)成一個整體式接觸件元件(18)。
2. 如權(quán)利要求l戶腿的連絲,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觸件(10)和第二 接觸件(12)位于共同的平面(El)內(nèi)。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戶脫的連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禾瞎二接觸 件(10, 12)是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件的形式。
4. 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條,其牛寺征在于,戶,絕緣位移式端子接觸 件以45。角布置在殼體中。
5. 如前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連接條,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接觸件 (15)可以從殼體的上表面(13)連接到。
6. 如前述權(quán)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連接條,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接觸件 (15)相對于第一和第二接觸件(10, 12)以45。角布置。
7. 如前述的權(quán)利要粒一戶腿的連絲,其特征在于,戶腿殼體具有在 其上表面(13)的止擋纖(8)。
8. 如前述權(quán)利要&一所述的連接條,其特征在于,戶腿殼體由兩部分構(gòu)成。
9. 一種用于電信和數(shù)據(jù)技術(shù)的連,的接觸件元件(18),所述接觸件 元件(18)具有用于連接導體的第一接觸件(10)和第二接觸件(12);以及叉 形接觸件(15)形式的接口,所述接觸件元件(18) 地構(gòu)成。
10. 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接觸件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觸件(IO, 12)以相對于彼此旋轉(zhuǎn)180°布置。
11. 如權(quán)禾腰求10戶腿的接觸件元件,其特征在于,戶腐第一接觸件(10) 和第二接觸件(12)位于共同的平面(El)內(nèi)。
12. 如權(quán)利要求9到11之一戶腿的接觸件元件,其特征在于,戶腿第一 和第二接觸件(10, 12)是絕緣位移式端子撤蟲件的形式。
13. 如權(quán)禾腰求9到12之一戶腿的接觸件元件,其特征在于,戶腿叉形 接觸件(15)被安置在腹板(19)上。
14. 如權(quán)利要求9到13之一所述的撤蟲件元件,其特征在于,戶脫, 接觸件(15) S^M第一,件(10)的方向i^t齊。
15. 如權(quán)利要求9到14之一戶腿的接觸件元件,其特征在于,戶腿叉形 接觸件(15)的平面(E2)以相對于戶脫第一和第二接觸件(10, 12)的平面 (El)成45。布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電信與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的端子板(1),端子板(1)包括殼體,在殼體中安置了用于連接引線的第一和第二接觸件(10,12),第一接觸件(10)可以從殼體的上表面(13)連接到、而第二接觸件(12)可以從殼體的下表面(14)連接到,每個第一和第二接觸件構(gòu)成接觸件對。每個所述接觸件對具有至少一個接口,所述接口可以從外部連接并被用于連接插頭或保護盒,所述接口被設計為叉形接觸件(15),并且第一接觸件(10)、第二接觸件(12)以及叉形接觸件(15)構(gòu)成整體式接觸件元件(18)。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相關(guān)的接觸件元件(18)。
文檔編號H04Q1/02GK101682803SQ200880018738
公開日2010年3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6月5日
發(fā)明者H·克萊因, H·諾伊茲勒 申請人:Adc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