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裝置的防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為一種行動裝置的外圍配件,特別是關于一種行動裝置的防護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按,由于電子、通訊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與整合,現(xiàn)今許多如平板計算機或智能型手機,已廣泛為人們所使用,并常有在各式不同場合下皆有使用上的需求等。因此,這類產(chǎn)品往往也具備可攜帶或可行動的特性,能隨著人們移動到不同的場合下皆可隨時使用,以滿足其需求。
[0003]而為配合行動裝置攜帶至不同場合可能需面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以確保行動裝置可正常運行的安全性等,透過緊密地包覆行動裝置,而使其可達到如防塵、防水等功效的外圍商品也因應而生。其中主要以防水盒為最大的需求外圍,可在水域的場合下使行動裝置仍可正常使用。
[0004]然而,以往的防水盒由于需緊密包覆,方可達到良好的防水特性,因此受限于行動裝置的外型尺寸,也就是不同款式的行動裝置就需要設計一款相對應的防水盒,故在通用性上較受限制。
[0005]有鑒于此,本發(fā)明人為改善并解決上述的缺失,乃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發(fā)明。
【
【發(fā)明內容】
】
[0006]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種行動裝置的防護結構,其配合相同外型尺寸下的行動裝置,以針對不同的厚度做調整,使該防護結構能夠適用行動裝置的機型或款式可較為多樣,而非限制在單一機種上,同時仍可維持該防護結構良好的防塵、防水效果。
[0007]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行動裝置的防護結構,其用以包覆于一行動裝置外,所述行動裝置包含一第一面與相背對的一第二面,以及一環(huán)圍于第一、二面間的側緣;該防護結構包括一第一框體、一第二框體、以及一防水圈;第一框體具有一第一框部與一第一護板,部份第一護板設于第一框部上,第一框部環(huán)圍于行動裝置的側緣外,第一護板則迭置于行動裝置的第一面上;第二框體具有一第二框部與一固定邊緣,第二框部環(huán)圍于第一框部的外側,并于第二框部的內側凸設有一迫緊件,迫緊件插入第一框部的外側所設的一迫緊槽,而固定邊緣則由第二框部的內緣朝向行動裝置的第二面延伸而出;防水圈設于第一、二框體間,并朝向行動裝置的第二面延伸出一內緣部,且內緣部介于第二面與固定邊緣間;其中,第二面上迭設有一第二護板,第二護板視行動裝置的第一面至第二面的間距大小,而可選擇地被迫緊于內緣部與固定邊緣之間、及內緣部與行動裝置的第二面之間的其中一狀態(tài)。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
[0009]圖2為本發(fā)明的組合剖視圖。
[0010]圖3為本發(fā)明的局部組合剖視放大圖。
[0011 ]圖4為圖1的4-4斷面剖視放大圖。
[0012]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0013]圖6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組合剖視放大圖。
[0014]圖7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了使貴審查委員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者。
[0016]請參閱圖1及圖2,分別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及組合剖視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行動裝置的防護結構,該防護結構用以包覆于一行動裝置4外,所述行動裝置4可為平板計算機、智能型手機、或其它可攜式的電子行動裝置,并包含一第一面40與相背對的一第二面41,以及一環(huán)圍于所述第一、二面40、41間的側緣42。舉例來說,所述行動裝置4的第一面40通常是其操作面,可透過如觸控等方式操作該行動裝置4。而該防護結構則包括一第一框體1、一第二框體2、以及一防水圈3。
[0017]該第一框體I主要包覆于上述行動裝置4的第一面40上,并具有一第一框部10與一第一護板11。第一框部10可由彈性材質所構成,如采用具防撞的緩沖材質等,以環(huán)圍于所述行動裝置4的側緣42外,而第一護板11則為透光材質制成,設于第一框部10上而與該第一框部10作部分結合。第一護板11迭置于行動裝置4的第一面40上,可供使用者在操作行動裝置4時,透過以透光材質制成的第一護板11而觀看其第一面40所顯示的內容。此外,第一框部10可透過射出成型的方式而與第一護板11構成一體。
[0018]該第二框體2亦可采用具防撞的緩沖材質制成,并具有一第二框部20與一固定邊緣21,以進一步連同上述的第一框體I包覆于行動裝置4的第二面41上。該第二框體2的第二框部20環(huán)圍于第一框體I的第一框部10的外側,并于該第二框部20的內側凸設有一迫緊件200,而第一框體I的第一框部10的外側則設有一迫緊槽100,以供所述所述迫緊件200對應地插入至該迫緊槽100。而在本發(fā)明所舉的實施例中,所述迫緊槽100為復數(shù),并間隔環(huán)列于第一框部10的外側,且所述迫緊件200亦為復數(shù),其位于第二框部20的內側,以供各迫緊件200能分別對應地插入各迫緊槽100內,如此能提供第一、二框部10、20間的密合性。此外,如圖2及圖3所示,該固定邊緣21則由第二框部20的內緣朝向行動裝置4的第二面41延伸而出,以使第一、二框體1、2能共同將行動裝置4由其第一、二面40、41 二方向作結合包覆。
[0019]另請一并參閱圖1及圖4所示,為便于上述第二框體2可在組裝上包覆于第一框體I外,該第二框體2的第二框部20上可具有一可截斷部位22 (即如圖4的A部分所示),并具有一可結合結構222設于該可截斷部位22上,而使第二框部20形成連續(xù)環(huán)繞狀者。其中,該可截斷部位22于第二框部20上形成相互搭接的上接部220與下接部221。該上、下接部220、221上各設有一螺孔2200、2210而能相互迭置,所述可結合結構22可為一螺設組件,例如螺絲,以螺設于上、下接部220、221的螺孔2200,2210,借以將所述可截斷部位22連接后,使該第二框部20形成連續(xù)環(huán)繞狀。
[0020]再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該防水圈3可由橡膠材質制成,并設于上述第一、二框體1、2間。更詳細地,如圖3所示,該防水圈3設于第一框體I的第一框部10與第二框體2的固定邊緣21間,并具有一內緣部30與一外緣部31,該內緣部30朝向行動裝置4的第二面41延伸而出,且該內緣部30介于行動裝置4的第二面41與固定邊緣21之間,而外緣部31則被迫緊于第一框部10與固定邊緣21之間。此外,該防水圈3的內緣部30與外緣部31可呈階梯狀設置,其中面對第一框部10處的外緣部31可設有一凹部310,而第一框部10則設有一凸部101以配合于該凹部310內,所述凹部310內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