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太陽能發(fā)電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能源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尋找新能源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迫切課題?,F(xiàn)有電力能源的來源主要有3種,即火電、水電、核電和風力發(fā)電。
太陽能的能源是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是太陽中的氫原子核在超高溫時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我們生活所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都是因為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nèi)貯存下來后,再由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
太陽能發(fā)電站,法國奧德約太陽能發(fā)電站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太陽能發(fā)電的太陽能電站。雖然當時發(fā)電功率才64千瓦,但它為后來的太陽能電站的研究與設計奠定了基礎。
隨著能源的消耗和科技的發(fā)展,人們逐漸采用清潔能源,其中太陽能發(fā)電站就是清潔能源之一。而在太陽能發(fā)電中,太陽能的利用率決定著發(fā)電量的多少,在普通的太陽能發(fā)電站中,大多數(shù)太陽能電池板的發(fā)電面積趨向等于發(fā)電場面積,這使得太陽能發(fā)電場制造成本增加,且少數(shù)太陽能發(fā)電站轉動裝置大多數(shù)也都是采用電能轉動或者單個轉動角度,使用電能轉動會增加電能消耗和部分浪費,采用手動單個轉動會增加勞動成本,同時降低工作效率,所以需要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對太陽能吸收利用率低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包括安裝基頂,所述安裝基頂?shù)纳媳砻娣謩e固定連接有安裝底座和軸承座,所述安裝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軸承,所述第一軸承的內(nèi)圈固定連接有旋轉支撐柱,所述旋轉支撐柱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蝸輪,所述軸承座的內(nèi)部固定連接有第二軸承,所述第二軸承的內(nèi)圈固定連接有旋轉轉軸,所述旋轉轉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蝸桿,所述蝸桿與蝸輪嚙合,所述旋轉轉軸的另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主動輪和從動輪,所述主動輪通過皮帶與從動輪轉動連接。
所述安裝基頂?shù)纳媳砻婀潭ㄟB接有支撐連接柱,所述支撐連接柱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法蘭盤,所述法蘭盤的中部固定連接有第三軸承,所述第三軸承的內(nèi)圈與旋轉支撐柱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法蘭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定位轉盤,所述定位轉盤的內(nèi)部開設有升降槽。
所述旋轉支撐柱的頂部鉸接有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下表面鉸接有拉桿,所述拉桿的底部貫穿并延伸至升降槽的內(nèi)部,所述拉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滾珠,所述滾珠的表面與升降槽的內(nèi)部滑動連接。
所述安裝板的兩端均鉸接有第一采光板,所述第一采光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采光板,所述第一采光板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定位桿,所述安裝板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第二定位桿,所述第一定位桿和第二定位桿的表面均螺紋連接有定位螺紋管,所述安裝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
優(yōu)選的,所述旋轉轉軸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轉盤,所述轉盤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把手。
優(yōu)選的,所述拉桿的直徑小于滾珠的直徑,所述升降槽的橫截面呈圓弧形狀。
優(yōu)選的,所述滾珠的直徑等于升降槽的直徑,所述升降槽呈曲線形狀。
優(yōu)選的,所述拉桿的高度大于定位轉盤的厚度。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定位桿與第二定位桿之間的夾角位于九十度至一百五十度之間。
(三)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該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通過設置蝸輪與蝸桿的嚙合,達到了對旋轉支撐柱進行旋轉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周向轉動的效果,通過設置滾珠帶動拉桿的底部在升降槽的內(nèi)部滑動連接,達到了對安裝板進行上下升降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進行軸向升降的效果。
(2)、該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通過設置第一采光板和第二采光板,達到了對太陽能電池板周圍的太陽能進行收集反射到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吸收的效果,通過設置第一定位桿和第二定位桿的表面均與定位螺紋管螺紋連接,達到了對第一采光板和第二采光板進行反射角度調節(jié)的效果,增強太陽能的利用率,從而有效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對太陽能吸收利用率低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旋轉支撐柱結構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轉盤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圖2中a處放大圖。
圖中:1安裝基頂、2安裝底座、3軸承座、4第一軸承、5旋轉支撐柱、6蝸輪、7第二軸承、8旋轉轉軸、9蝸桿、10主動輪、11從動輪、12皮帶、13支撐連接柱、14法蘭盤、15第三軸承、16定位轉盤、17升降槽、18定位塊、19安裝板、20拉桿、21滾珠、22第一采光板、23第二采光板、24第一定位桿、25第二定位桿、26定位螺紋管、27太陽能電池板、28轉盤、29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包括安裝基頂1,安裝基頂1的上表面分別固定連接有安裝底座2和軸承座3,安裝底座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軸承4,第一軸承4的內(nèi)圈固定連接有旋轉支撐柱5,旋轉支撐柱5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蝸輪6,軸承座3的內(nèi)部固定連接有第二軸承7,第二軸承7的內(nèi)圈固定連接有旋轉轉軸8,旋轉轉軸8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轉盤28,轉盤28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把手29,通過設置轉盤28和把手29,能夠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手動轉動太陽能裝置,達到了節(jié)約電能的效果,旋轉轉軸8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蝸桿9,蝸桿9與蝸輪6嚙合,通過設置蝸輪6與蝸桿9的嚙合,達到了對旋轉支撐柱5進行旋轉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周向轉動的效果,同時將單個的太陽能電池板27連接成多個一排,方便實現(xiàn)整體轉動,不需要進行單個轉動,旋轉轉軸8的另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主動輪10和從動輪11,主動輪10通過皮帶12與從動輪11轉動連接,通過設置主動輪10通過皮帶12與從動輪11轉動連接,能夠將整個太陽能發(fā)電場內(nèi)的單排太陽能電池板27有效地進行整體連接,從而可以通過轉盤28對整個太陽能發(fā)電場內(nèi)的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轉動,節(jié)約電能的同時保證了工作效率。
安裝基頂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支撐連接柱13,支撐連接柱13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法蘭盤14,法蘭盤14的中部固定連接有第三軸承15,第三軸承15的內(nèi)圈與旋轉支撐柱5的表面固定連接,通過設置第三軸承15的內(nèi)圈與旋轉支撐柱5的表面固定連接,能夠增強旋轉支撐柱5的穩(wěn)固性,法蘭盤1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定位轉盤16,定位轉盤16的內(nèi)部開設有升降槽17,升降槽17呈曲線形狀,通過設置曲線形狀的升降槽17,能夠使得滾珠21帶動拉桿20在升降槽17內(nèi)進行上下滑動,從而使得太陽能電池板27能夠進行上下升降。
旋轉支撐柱5的頂部鉸接有定位塊18,定位塊18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安裝板19,安裝板19的下表面鉸接有拉桿20,拉桿20的直徑小于滾珠21的直徑,升降槽17的橫截面呈圓弧形狀,拉桿20的高度大于定位轉盤16的厚度,通過設置滾珠21帶動拉桿20的底部在升降槽17的內(nèi)部滑動連接,達到了對安裝板19進行上下升降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軸向升降的效果,拉桿20的底部貫穿并延伸至升降槽17的內(nèi)部,拉桿2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滾珠21,滾珠21的表面與升降槽17的內(nèi)部滑動連接,滾珠21的直徑等于升降槽17的直徑,能夠增強拉桿20的穩(wěn)固性。
安裝板19的兩端均鉸接有第一采光板22,第一采光板22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采光板23,通過設置第一采光板22和第二采光板23,達到了對太陽能電池板27周圍的太陽能進行收集反射到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吸收的效果,使用第一采光板22,能夠將太陽能電池板27周圍的陽光進行收集,使用第二采光板23,能夠將第一采光板22采集的陽光進行折射到太陽能電池板27上,供太陽能電池板27吸收發(fā)電,第一采光板22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定位桿24,第一定位桿24與第二定位桿25之間的夾角位于九十度至一百五十度之間,安裝板19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第二定位桿25,第一定位桿24和第二定位桿25的表面均螺紋連接有定位螺紋管26,通過設置第一定位桿24和第二定位桿25的表面均與定位螺紋管26螺紋連接,達到了對第一采光板22和第二采光板23進行反射角度調節(jié)的效果,增強太陽能的利用率,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對第一采光板22和第二采光板23進行角度調節(jié),增強太陽能的利用率,安裝板19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27,從而有效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對太陽能吸收利用率低的問題。
綜上所述,該高效太陽能發(fā)電站,通過設置蝸輪6與蝸桿9的嚙合,達到了對旋轉支撐柱5進行旋轉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周向轉動的效果,通過設置滾珠21帶動拉桿20的底部在升降槽17的內(nèi)部滑動連接,達到了對安裝板19進行上下升降的效果,從而帶動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軸向升降的效果,通過設置第一采光板22和第二采光板23,達到了對太陽能電池板27周圍的太陽能進行收集反射到太陽能電池板27進行吸收的效果,通過設置第一定位桿24和第二定位桿25的表面均與定位螺紋管26螺紋連接,達到了對第一采光板22和第二采光板23進行反射角度調節(jié)的效果,從而增強太陽能的利用率,從而有效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對太陽能吸收利用率低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