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斷路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
背景技術:
斷路器是指能夠關合、承載和開斷正?;芈窏l件下的電流并能關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承載和開斷異常回路條件下的電流的開關裝置。斷路器一般由觸頭系統(tǒng)、滅弧系統(tǒng)、操作機構、脫扣器、外殼等構成一個單元。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通常是多個散熱器單元配合使用,由于斷路器在短路時,斷路器內(nèi)部發(fā)熱量加劇,由于各個斷路器單元的外殼都成平面,兩者接觸后散熱效果差,影響斷路器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散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包括至少兩組斷路器單元以及位于斷路器單元一側(cè)的操作機構,所述斷路器單元包括殼體,相鄰兩組斷路器單元的殼體的拼接面上分別設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散熱凹槽,所述散熱凹槽包括散熱口和散熱通道,所述散熱口位于散熱通道的兩側(cè)并向外延伸至殼體的兩側(cè)端部,所述散熱口的寬度大于散熱通道的寬度,所述散熱通道上設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長條狀的凸棱,所述凸棱與殼體的側(cè)壁等高。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操作機構包括絕緣外殼,所述斷路器單元的殼體與操作機構的絕緣外殼的拼接面上分別設有散熱凹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斷路器單元殼體的兩側(cè)的拼接面上均設有散熱凹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口對稱地設置于散熱通道的兩側(c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操作機構上設有預留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絕緣外殼上與預留口相同一側(cè)設有散熱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相鄰的斷路器單元的殼體的兩側(cè)拼接面上分別設置散熱凹槽,當多組斷路器單元串聯(lián)時,斷路器單元可以通過散熱凹槽與空氣接觸發(fā)生對流從而達到散熱效果,設置寬度大于散熱通道的散熱口能進一步擴大空氣流通的面積,增強斷路器的散熱效果,散熱通道上凸棱的設置既能保證殼體的強度,又能防止殼體在斷路器產(chǎn)生熱量的時候變形,提高斷路器的使用壽命;斷路器單元的殼體與操作機構的絕緣外殼之間的散熱凹槽實現(xiàn)來斷路器單元與操作機構之間的散熱;操作機構上的預留口能實現(xiàn)多組斷路器的聯(lián)動控制,操作機構絕緣外殼上的散熱凹槽實現(xiàn)了操作機構與另一組斷路器之間的散熱。
本實用新型的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示意:1-斷路器單元;2-操作機構;11-殼體;12-散熱凹槽;121-散熱口;122-散熱通道;123-凸棱;21-絕緣外殼;22-預留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的一種帶散熱結構的斷路器,包括至少兩組斷路器單元1以及位于斷路器單元1一側(cè)的操作機構2,所述斷路器單元1包括殼體11,相鄰兩組斷路器單元1的殼體11的拼接面上分別設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散熱凹槽12,所述散熱凹槽12包括散熱口121和散熱通道122,所述散熱口121對稱地設于散熱通道122的兩側(cè)并向外延伸至殼體11的兩側(cè)端部,所述散熱口121的寬度大于散熱通道122的寬度,所述散熱通道122上設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長條狀的凸棱123,所述凸棱123與殼體11的側(cè)壁等高。
在相鄰的斷路器單元1的殼體11的拼接面上分別設置散熱凹槽12,當多組斷路器單元1串聯(lián)時,斷路器單元1可以通過散熱凹槽12與空氣接觸發(fā)生對流從而達到散熱效果,設置寬度大于散熱通道122的散熱口121能進一步擴大空氣流通的面積,增強斷路器的散熱效果,散熱通道122上凸棱123的設置既能保證殼體11的強度,又能防止殼體11在斷路器產(chǎn)生熱量的時候變形,提高斷路器的使用壽命。
所述操作機構2包括絕緣外殼21,所述斷路器單元1的殼體11與操作機構2的絕緣外殼21的拼接面上分別設有散熱凹槽12。所述斷路器單元1與操作機構2之間的散熱凹槽12保證了兩者之間的散熱。
所述斷路器單元1殼體11的兩側(cè)的拼接面上均設有散熱凹槽12。當需要增加斷路器單元1時,兩側(cè)拼接面上的散熱凹槽12保證了各組斷路器單元1之間的散熱。
所述操作機構2上設有預留口22,所述絕緣外殼21上與預留口22相同一側(cè)設有散熱凹槽12。操作機構2上的預留口22能實現(xiàn)多組斷路器的聯(lián)動控制,操作機構2的絕緣外殼21上的散熱凹槽12實現(xiàn)了操作機構與另一組斷路器之間的散熱。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上述假設的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