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109635閱讀:16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將安裝在設置于基板上的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
背景技術
近年來,為了有效利用資源,從被廢棄處理的電子設備中回收電路基板,并進行再利用。但電路基板上通常設有基板側連接器,該基板側連接器上嵌入(嵌合)安裝有配線側連接器,該配線側連接器安裝在連接電子設備主體和電路基板用的配線上。于是,進行電路基板回收的操作人員通過用手指抓住配線側連接器拉拽,將配線側連接器從基板側連接器上卸下。又,該操作人員通過將夾具鉤在配線側連接器上,并將該被鉤住的夾具從基板側連接器上拉開,以此將該配線側連接器從基板側連接器上卸下(參照專利文獻I)。

但是在該場合,由于配線側連接器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邊扭轉邊被卸下,因此,經(jīng)常會發(fā)生基板側連接器損傷的情況,導致不得不對多數(shù)的基板側連接器進行更換。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4-2218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提出來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損傷,一邊容易地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以下技術方案(I) 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所述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對桿,其各中間部通過連結軸可繞該連結軸相對轉動地連接,在各自的一端部,能直接或間接地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移動體,可在與所述連結軸正交方向移動地設在所述連結軸上,其一端與所述基板壓接;以及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各自的另一端部朝著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離開方向移動。(2)在上述技術方案(I)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桿在各自的上述一端部直接或間接地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的狀態(tài)下,能進一步朝著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互相接近方向相對回轉;上述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的進一步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離開方向進一步移動。
(3)在上述技術方案(I)或(2)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的朝著互相離開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接近方向移動。(4)在上述技術方案(I) (3)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體包括能沿著與上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滑動的、設在上述連結軸的滑塊,以及安裝在該滑塊、與上述基板壓接的壓接部件;上述移動機構在上述一對桿各自的上述中間部和上述另一端部之間的部分,至少包括一個回轉部件,能繞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上述滑塊包含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一對傾斜面,其傾斜為越離開上述連結軸,互相越接近,該一對傾斜面的一方與設在上述一對桿的一方的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的外周面相接,上述一對傾斜面的另一方具有錐形部,其與設在上述一對桿的另一方的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的外周面相接。(5)在上述技術方案(4)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機構進一步包括將上述錐形部朝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側賦能的彈性部件。(6)在上述技術方案(4)或(5)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壓接部件包含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板狀部分,固定在上述滑塊,使得位于上述一對桿的上述一端部的一方側。(7)在上述技術方案(I) (6)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對桿的上述一端部,個別地設有用于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的一對夾持部件,使其互相對向;上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上述一對夾持部件各自通過彈性部件與對應的上述桿的上述一端部連接。(8)在上述技術方案(7)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夾持部件相對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方向,配置在從所述一對桿的位置偏離的位置。(9)在上述技術方案(7)或(8)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對夾持部件的互相對向的對向面,形成多個凸部或凹部。(10)在上述技術方案(I) (9)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限制上述一對桿的相對回 轉范圍的制動件。(11) 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所述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包括一對桿,其各中間部通過連結軸可繞該連結軸相對轉動地連接,設在各自一端部的夾持部件可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夾入保持,另一端部設為握持部;以及移動體,可在與所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移動地設在所述連結軸上,具有壓接部位,相對該連結軸,在所述兩個夾持部件存在側,所述壓接部位與所述基板壓接;在該移動體,相對所述連結軸,在所述兩個握持部存在側,設有錐形部,其具有兩個傾斜面,所述兩個傾斜面隨著離開所述連結軸,相互接近,以便形成沿著與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線;在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設有變位壓接部,所述變位壓接部與所述一對桿的朝著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通過一邊在所述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將所述錐形部夾入,一邊使得朝著所述各傾斜面的壓接位置變位,使得所述移動體相對該連結軸朝著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壓接部位相互離開方向移動。(12)在上述技術方案(11)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動體和所述一對桿之間設有推壓手段,所述推壓手段相對一對桿,朝著將所述各傾斜面推壓到所述變位壓接部的方向,對所述移動體賦與推力。(13)在上述技術方案(12)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壓手段為拉伸彈簧,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最收縮,同時發(fā)揮彈性力,抵抗將一端和另一端拉開的動作;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移動體;所述拉伸彈簧的 另一端安裝在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14)在上述技術方案(13)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彈簧分別安裝在所述移動體的設有兩個所述傾斜面的側面,一邊從一端向著另一端拉開相互間隔,一邊架設在所述移動體和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15)在上述技術方案(11) (14)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變位壓接部是球軸承,其具有相對所述一對桿可繞與所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的外周面。(16)在上述技術方案(12) (15)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罩部件,其不阻礙所述一對桿繞所述連結軸相對地轉動,將所述一對桿的所述中間部、所述移動體、所述變位壓接部以及所述各推壓手段包圍。(17)在上述技術方案(11) (16)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對桿中,至少一方的夾持部件是通過收縮機構設置,所述收縮機構可以在用所述兩個夾持部件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夾入保持的狀態(tài)下,使得各所述握持部朝著相互接近方向進一步相對回轉。(18)在上述技術方案(11) (17)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夾持部件之中一方可與另一方所述夾持部件之間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夾入保持,且大小尺寸設定為比另一方的所述夾持部件小。
(19)在上述技術方案(11) (18)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體包括能沿著與上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滑動的、設在上述連結軸的滑塊,以及安裝在所述滑塊、以便形成壓接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壓接部位的壓接部件;所述壓接部件具有安裝部、腳部以及避讓部,所述安裝部安裝在所述滑塊,所述腳部配置在所述夾持部件附近,與所述基板壓接,所述避讓部在該腳部和所述安裝部之間,減少接近所述基板的部位。(20)在上述技術方案(19)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腳部呈板狀,與所述兩個夾持部件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平面平行。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效果按照本發(fā)明,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損傷,一邊容易地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形態(tài)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正面圖。圖2是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側面圖。圖3是圖1的A-A線截面圖。

圖4A和圖4B表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設有的一對桿(其I及其2)。圖5局部省略表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圖6表示配線側連接器和基板側連接器嵌合狀態(tài)。圖7A 圖7D用于說明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卸下配線側連接器的步驟(其I 其4)。圖8表示解除配線側連接器和基板側連接器嵌合狀態(tài)。圖9A及圖9B用于說明以往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方法(其I及其2)。圖10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形態(tài)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正面圖。圖11是卸下連接器工具10的立體圖。圖12是與表示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圖10相同的正面圖。圖13是與表示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圖11相同的立體圖。圖14是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側視圖。圖15是沿著圖12的1-1線所得到的截面圖。圖16是表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所具有的一對桿12的圖,其中,圖16A單獨表不一對桿12 ;圖16B表不處于被裝配狀態(tài)的一對桿12 ;圖16C用立體圖表不桿12A以說明軸承部12al的構成。圖17是用于說明夾持部件21A、夾持部件21B、與該夾持部件21B相關的支承部件23、一對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的說明圖。圖18是表示通過一對螺栓24及壓縮線圈彈簧25使得夾持部件21B可移動地被支承部件23支承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其中,圖18A表示夾持部件2IB在距離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的狀態(tài);圖18B表示夾持部件21B在最接近支承部件23的位置的狀態(tài)。圖19是用于說明滑塊27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20是用于說明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構成的說明圖,其中省略了防脫部件31、擋塊34以及四個拉伸彈簧37。圖21是用于說明設置在滑塊27上的安裝支架41的構成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從Z軸方向正側看去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23是表示配線側連接器WC與基板側連接器PC嵌合的狀態(tài)(安裝狀態(tài))的圖。圖24是用于說明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的步驟的說明圖,其中,圖24A表示使得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壓接在電路基板P的狀態(tài);圖24B表示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1與線束H接觸的狀態(tài);圖24C表示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圖24D表示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一對夾持部件21從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被拉開的狀態(tài)。圖25表示配線側連接器WC和基板側連接器PC的嵌合狀態(tài)(安裝狀態(tài))為已解除狀態(tài)的圖。圖26是用于說明現(xiàn)有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卸下方法的說明圖,其中,圖26A表示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被扭轉的狀態(tài);圖26B表示相比圖26A進一步被扭轉的狀態(tài)。圖27是用于說明通過將夾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設定為較小所取得的效果的一個例子的說明圖;圖27八表示線束H為卷曲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78表示使得夾持部件2IA通過卷曲的線 束H的內(nèi)部的狀態(tài)。圖2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正面圖。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如圖24所示,其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從該基板側連接器PC(電路基板P)上卸下,該基板側連接器PC安裝在電路基板P上。在該正面圖中,用虛線表示保護包覆部件18,且用實線表示其他部件。圖29是以圖28為基準的后視圖。圖30是以圖28為基準的左側視圖。圖31是以圖28為基準的右側視圖。圖32是以圖28為基準的俯視圖。圖33是以圖28為基準的仰視圖。圖34是表示從以圖28為基準的后面及左側面?zhèn)瓤慈サ男断逻B接器用工具10的立體圖。圖35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未安裝罩部件11的狀態(tài)的正面圖,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如圖24所示,其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從該基板側連接器PC (電路基板P)上卸下,該基板側連接器PC安裝在電路基板P上。在該正面圖中,用虛線表示保護包覆部件18,且用實線表示其他部件。圖36是以圖35為基準的后視圖。圖37是以圖35為基準的左側視圖。圖38是以圖35為基準的右側視圖。圖39是以圖35為基準的俯視圖。圖40是以圖35為基準的仰視圖。圖41是表示從以圖35為基準的后面及左側面?zhèn)瓤慈サ男断逻B接器用工具10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涉及的實施形態(tài),在以下實施形態(tài)中,雖然對構成要素、種類、組合、位置、形狀、數(shù)量、相對配置等作了各種限定,但是,這些僅僅是例舉,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首先,參照圖1 圖8說明本發(fā)明一實施形態(tài),圖1表示一實施形態(tài)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構成。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是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的工具,該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電子設備的電路基板上。如圖1所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包括一對桿12,水平延伸的連結軸14,移動體16等。在以下說明中,將鉛錘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連結軸14延伸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與X軸及Z軸正交的方向設為Y軸方向。一對桿12作為一例·,由圖1及圖2可知,由與Y-Z平面平行的細長板狀部件構成。在此,作為一對桿12,實質(zhì)上采用相同者。桿12作為一例,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形成。若詳細說明,桿12如圖4A所示,包括第I部分12a、第2部分12b以及第3部分12c。所述第I部分12a由大致朝Z軸方向延伸的長尺寸的板狀部分構成,所述第2部分12b的一端與該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負側端連續(xù),由大致朝Y軸方向延伸的短的板狀部分構成,所述第3部分12c的+Z側的端與該第2部分12b的另一端連續(xù),由大致朝Z軸方向延伸的短的板狀部分構成。在此,作為一例,設為第I部分12a的長度>第2部分12b的長度&第3部分12c的長度。在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正側部分,如圖1和圖2所示,由一對細長板狀部件構成的包覆部件18以在X軸方向夾住該+Z側部分的狀態(tài),通過例如緊固螺栓安裝。第I部分12a的+Z側部分與包覆部件18 —起,構成由操作人員等握持的把手。在此,包覆部件18由例如酚醛樹脂材料等樹脂材料構成,并施以防靜電加工。在此,如圖4A所示,在桿12的第2部分12b的Y軸方向中間部,形成沿著X軸方向貫通,連結軸14 (參照圖3)插入穿通的插入通孔Ub1 (圓孔)。一對桿12如圖4B所示,配置為從+X方向看,各自的第I部分12a在Y軸方向離開(對向),各自的第2部分12b在X軸方向疊合,各自的第3部分12c在Y軸方向離開(對向)。S卩,一對桿12在各自的插入通孔Ub1中心一致的狀態(tài)下,在X軸方向若干錯開配置(參照圖2及圖3)。如圖3所不,連結軸14插入通過一對桿12的插入通孔121^(以下也稱為一對插入通孔12匕)。即,一對桿12通過連結軸14連結(支持)為能繞該連結軸14相對回轉。在此,如圖1及圖2所示,在一對桿12的第3部分12c的+X側的端面,例如,由X-Y截面L字狀的部件構成的一對支持部件22在使得各自的一面在Y軸方向互相對向的狀態(tài)下,由例如緊固螺栓個別固定。在此,作為一對支持部件22,使用實質(zhì)上相同部件。支持部件22作為一例,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形成。
但是,如圖2所示,在-X側的桿12的第3部分12c和支持部件22之間,插入間隔件23,由此,一對支持部件22的關于X軸方向的位置設定為相同。在圖2中,-Y側的支持部件22位于+Y側的支持部件22的-Y側。如圖1所示,在一對支持部件22各自互相對向的對向面上,用于夾持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的夾持部件24,在與該對向面之間空有間隙的狀態(tài)下,通過例如螺栓25及壓縮螺旋彈簧26 (能相對支持部件22搖頭,且能裝卸)個別連接。上述間隙設定為壓縮螺旋彈簧26無游隙程度大小。S卩,各夾持部件24在由壓縮螺旋彈簧26朝著從對應的支持部件22離開方向賦能的狀態(tài)下,能以所定行程朝著離開該支持部件22或接近該支持部件22方向(大致沿著Y軸方向)移動。在此,作為+Y側及-Y側的夾持部件24 (以下,也稱為“一對夾持部件24”),采用實質(zhì)上相同部件。夾持部件24作為一例,由鋁合金(例如A5052)制的大致長方體形狀部件構成。一對夾持部件24從圖1可知,沿著Y軸方向互相離開(對向)。又,一對夾持部件24從圖3可知,從+Y方向看,位于一對桿12的+X側。在圖2中,一對夾持部件24隱藏在+Y側的夾持部件24的-Y側。在一對夾持部件24各自的互相對向的對向面,如圖1及圖3所示,形成沿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4a。也可以形成沿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凹條,以代替沿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4a。如上所述,若使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閉合方向回轉,則一對夾持部件24朝著互相接近方向相對移動,若使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打開方向回轉,貝1J一對夾持部件24朝著互相`離開方向相對移動。所謂“閉合方向”意味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側端部互相接近的方向(一對桿12的第3部分12c的-Z側端部互相接近的方向)。即,一對桿12和連結軸14和一對夾持部件24協(xié)同,起著利用杠桿的鉗子(plyer)那樣的功能。移動體16包括滑塊27,壓接部件35等?;瑝K27如綜合參照圖5及圖3可知,作為一例,具有從+X方向看為朝上箭頭狀,且從+Y方向看大致呈倒U字狀的外形?;瑝K27由例如鋁合金(例如A5052)等材料構成。在圖5中,省略圖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一部分構成部件(后述的拉伸彈簧38,制動件40等)。若詳細說明,滑塊27包括本體部28(參照圖3)以及錐形部30 (參照圖5)。所述本體部28由X-Z截面呈倒U字狀的部分構成,所述錐形部30由三角柱形狀部分構成,所述三角柱形狀系與所述本體部28的+Z側端連續(xù)的Y-Z截面將Z軸方向設為高度方向的二等邊三角形。如圖1及圖3所示,在本體部28的X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一對對向部分28a,形成朝Z軸方向延伸的長孔28&1。+X側及-X側的長孔28 (以下,也稱為“一對長孔28a/’)長度及寬度相同,Y軸及Z軸方向的位置相同。在一對對向部分28a之間,如圖3可知,一對桿12的插入通孔Wb1附近部分插入。并且,插入通過一對插入通孔Ub1的連結軸14的+X側端部及-X側端部個別插入通過一對長孔28a1;由此,連結軸14沿著一對長孔28a1;能朝著Z軸方向滑動。在插入通過一對長孔28 的連結軸14的+X側端部及_X側端部,安裝用于防止從連結軸14的長孔28 脫離的脫落防止部件29。錐形部30的+Z側的頂角設定為例如40° 50° (優(yōu)選44° )。在此,如圖1所示,在+X側的桿12的第I部分12a的-Y側的面的錐形部30的+Y側的位置,設有沿X軸方向延伸的通孔(參照圖4B),形成朝-Y側突出的軸承部Ua1。同樣,在-X側的桿12的第I部分12a的+Y側的面的錐形部30的-Y側的位置,設有沿X軸方向延伸的通孔(參照圖4B),形成朝+Y側突出的軸承部Ua1。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軸部件32插入通過+X側的桿12的軸承部12&1的通孔,在沿著X軸方向夾持該軸部件32的軸承部12&1的位置,安裝一對球軸承34,其繞該軸部件32回轉自如(參照圖2)。同樣,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軸部件32插入通過-X側的桿12的軸承部12&1的通孔,在沿著X軸方向夾持該軸部件32的軸承部12&1的位置,安裝一對球軸承34,其繞該軸部件32回轉自如(參照圖3)。若詳細說明,從圖5可知,+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以及-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通過錐形部30的+Z側的頂部,對于與X-Z平面平行的平面(與錐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配置為大致對稱。同樣,+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以及-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通過錐形部30的+Z側的頂部,對于與X-Z平 面平行的平面(與錐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配置為大致對稱。在圖5中,-X側的球軸承34隱藏在+X側的球軸承34的-X側。并且,+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以及+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的各自外周面與錐形部30的+Y側的傾斜面相接。-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以及-Y側且-X側的球軸承34的各自外周面與錐形部30的-Y側的傾斜面相接。S卩,錐形部30在由+Y側的二個球軸承34和-Y側的二個球軸承34夾持狀態(tài)下,能與上述四個球軸承34滑動。反言之,四個球軸承34能一邊繞X軸回轉一邊與錐形部30滑動。這種場合,若使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閉合方向相對回轉,則從四個球軸承34各自向錐形部30作用與該錐形部30的+Y側或-Y側的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壓力。上述推壓力的水平成份的合力大致為零,鉛垂成份的合力方向成為-Z方向。因此,與一對桿12的朝著閉合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滑塊27相對連結軸14朝著-Z方向相對移動。在此,從圖1至圖3可知,在本體部28的+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以及-Y側的側面的-Z側的端部,通過安裝部件36,安裝拉伸彈簧38的一端。同樣,在本體部28的-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以及-Y側的側面的-Z側的端部,通過安裝部件36,安裝拉伸彈簧38的一端。其一端安裝在+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的側面的拉伸彈簧38,在從自然長度伸長的狀態(tài)下,且使得其伸長方向大致為Z軸方向,其另一端安裝在+Y側的軸部件32的+X側的端部。
同樣,其一端安裝在-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的側面的拉伸彈簧38,在從自然長度伸長的狀態(tài)下,且使得其伸長方向大致為Z軸方向,其另一端安裝在+Y側的軸部件32的-X側的端部。同樣,其一端安裝在+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的側面的拉伸彈簧38,在從自然長度伸長的狀態(tài)下,且使得其伸長方向大致為Z軸方向,其另一端安裝在-Y側的軸部件32的+X側的端部。同樣,其一端安裝在-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的側面的拉伸彈簧38,在從自然長度伸長的狀態(tài)下,且使得其伸長方向大致為Z軸方向,其另一端安裝在-Y側的軸部件32的-X側的端部。如上所述,滑塊27的本體部28因四個拉伸彈簧38,朝+Z側被賦能,成為其錐形部30與四個球軸承34壓接狀態(tài)。其結果,一對桿12成為常時朝打開方向被賦能狀態(tài)。所謂“打開方向”意味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側的端部互相離開的方向(一對桿12的第3部分12c的-Z側的端部互相離開的方向)。在此,從圖1至圖3可知,在由與Y-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構成的制動件40,沿著Y軸方向離開形成一對沿Y軸方向延伸的長孔40a,+Y側及-Y側的軸部件32各自的+X側的端部,個別插入所述長孔40a。在插入通過長孔40a的軸部件32的+X側端部的+X端,安裝防止該軸部件32從長孔40a脫落的脫落防止部件33。同樣,圖示省略,在由與Y-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構成的制動件40,沿著Y軸方向離開形成一對沿Y軸方向延伸的長孔40a,+Y側及-Y側的軸部件32各自的-X側的端部,個別插入所述長孔40a。在插入通過長孔40a的軸部件32的-X側端部的-X端,安裝防止該軸部件32從長孔40a脫落的脫落防止部件33。

這種場合,伴隨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的相對回轉,+Y側的軸部件32沿著+X側及-X側的制動件40的+Y側的長孔40a,以所定行程(長孔40a的Y軸方向的長度)移動。同樣,伴隨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的相對回轉,-Y側的軸部件32沿著+X側及-X側的制動件40的-Y側的長孔40a,以所定行程(長孔40a的Y軸方向的長度)移動。更詳細地說,伴隨一對桿12朝打開方向的相對回轉,+Y側及-Y側的軸部件32成為能朝著互相離開方向相對移動,直到位于各自對應的長孔40a的+Y側及-Y側端。又,伴隨一對桿12朝閉合方向的相對回轉,+Y側及-Y側的軸部件32成為能朝著互相接近方向相對移動,直到位于各自對應的長孔40a的-Y側及+Y側端。S卩,通過+X側及-X側的制動件40,限制一對桿12的朝打開方向及閉合方向的相對回轉。其結果,防止四個球軸承34從與錐形部30相接的位置脫離。各制動件40的一對長孔40a的位置及長度設定為當一對桿12打開最大時,連結軸14位于一對長孔28&1的-Z側端,當一對桿12閉合到最小時,連結軸14位于一對長孔28&1的+Z側端。壓接部件35是與電路基板壓接的部件,作為一例,從圖1及圖2可知,由X-Z截面L字狀的板狀部件構成。若詳細說明,壓接部件35包括主體部35a及腳部35b,所述主體部35a由與X-Z平面平行、以Z軸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的板狀部分構成,所述腳部35b的-X側的端部與該主體部35a的-Z側的端部連續(xù),由與X-Z平面平行、以X軸方向為長度方向的短的板狀部分構成。壓接部件35在此作為一例,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形成。壓接部件35的主體部35a通過例如緊固螺栓等固定在本體部28的+X側的對向部分28a的+Y側的側面,使得其腳部35b位于+Y側的夾持部件24的-Z側。從圖1可知,其Y-Z截面中,腳部35b的下端彎曲,朝著-Z側成為凸。由此,如后所述,當腳部35b與電路基板壓接時,抑制損傷電路基板。根據(jù)上述構成,若使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反抗四個拉伸彈簧38的彈性力朝著閉合方向回轉,則從+Y側的二個球軸承34向錐形部30作用與該錐形部30的+Y側的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壓力,從-Y側的二個球軸承34向錐形部30作用與該錐形部30的-Y側的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壓力。這種場合,從四個球軸承34向錐形部30作用的推壓力的合力的水平成份互相抵消(相抵),成為僅僅朝著-Z方向的鉛垂成份。由此,滑塊27的 錐形部30相對四個球軸承34滑動,且本體部28以相對連結軸14滑動狀態(tài)朝著-Z方向移動,與滑塊27 —起,壓接部件35也相對連結軸14朝著-Z方向移動。接著,若減弱或除去相對一對桿12的朝閉合方向的外力,則因拉伸彈簧38的作用,一對桿12朝打開方向回轉。與此伴隨,滑塊27的錐形部30相對四個球軸承34滑動,且本體部28以相對連結軸14滑動狀態(tài)朝著+Z方向移動,與滑塊27 —起,壓接部件35也相對連結軸14朝著+Z方向移動。在上述說明中,與一對桿12的相對回轉連動,移動體16相對連結軸14朝Z軸方向移動,例如,壓接部件35與載置在臺面上等(不能朝-Z側移動的狀態(tài))的電路基板壓接那樣場合,與一對桿12的相對回轉連動,連結軸14相對移動體16朝Z軸方向移動。又,例如,壓接部件35與用手握持(不能朝-Z側移動的狀態(tài))的電路基板P壓接那樣場合,與一對桿12的相對回轉連動,移動體16和連結軸14沿著Z軸方向相對移動。g卩,移動體16及連結軸14的至少一方與一對桿12的相對回轉連動,朝著互相離開方向或互相接近方向移動。這種場合,移動體16及連結軸14的移動距離(但是,移動體16或連結軸14不移動場合的移動距離設為零)之和成為與一對桿12的回轉量相對應的值。下面,說明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一例。在此,說明如圖6那樣的場合,即,配線側連接器WC安裝在從電子設備卸下的電路基板P上的基板側連接器PC,說明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場合。線束H(集中多個配線部件)一端與電子設備本體連接,另一端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當從電子設備卸下電路基板P時,所述線束H被切斷,成為該線束H的一部分(以下,簡記為“線束H”)殘留在配線側連接器WC的狀態(tài)。從電子設備卸下的電路基板P載置在例如桌面上或臺面上等,大致水平。在該電路基板P上,固定多個基板側連接器PC,在多個基板側連接器PC,個別安裝對應的多個配線側連接器WC。各基板側連接器PC由無蓋的大致呈長方體箱形部件構成,在其內(nèi)部嵌入配線側連接器WC,所述配線側連接器WC由比該基板側連接器PC小一圈的大致呈長方體形狀部件構成。若詳細說明,作為一例,如圖6所示,在各基板側連接器PC的+X側及-X側的內(nèi)側面,形成卡合對應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突起PCa,在該配線側連接器WC的+X側及-X側的側面,形成嵌入各突起PCa的凹部WCa。S卩,安裝(卡合)各配線側連接器WC,使得不容易相對對應的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并且,線束H從各配線側連接器WC的+Z側的面大致朝著+Z方向延伸。于是,首先,作業(yè)者使得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一對把手(一對桿12的+Z側部分及四個包覆部件18)位于+Z側,且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4位于-Z側,在該狀態(tài)下,用單手握持一對把手。具體地說,例如,圖示省略,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握持一對桿12之中一方,用大拇指握持一對桿12之中另一方。這種場合握持一對把手的力可以為能保持一對把手程度。在該狀態(tài)下,連結軸14位于長孔28 的-Z側端。在該狀態(tài)下,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4位于夾持與一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的位置,且使得壓接部件35的主體部35a沿著安裝一配線側連接器WC的一基板側連接器PC的+Y側的側面,同時,使得壓接部件35的腳部35b與電路基板P壓接(參照圖7A)。一基板側連接器PC及-配線側連接器WC分別將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這樣,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設置在卸下連接器位置。接著,若加強握持一對把手的力,使得一對桿12反抗四個拉伸彈簧38的彈性力朝著閉合方向回轉,則一對夾持部件24 —邊和一對桿12及連結軸14 一起(一體地)相對壓接部件35朝著+Z方向移動,一邊互相朝著接近方向相對移動,與線束H相接(參照圖7B)。若從該狀態(tài), 進一步加強握持一對把手的力,反抗四個拉伸彈簧38的彈性力以及二個壓縮螺旋彈簧26的彈性力,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閉合方向回轉,則一對夾持部件24 一邊進一步相對壓接部件35 (電路基板P)朝著+Z方向移動,一邊互相朝著接近方向相對移動,成為夾持線束H狀態(tài)(參照圖7C)。這種場合,成為各夾持部件24用壓縮螺旋彈簧26的彈性力與線束H壓接狀態(tài)。即,成為一對夾持部件24在沿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4a形成的一對對向面咬住線束H的狀態(tài)。這種場合,與假定一對夾持部件的對向面為平坦面場合相比,一對夾持部件24和線束H的接觸面積小,能以大的壓力夾持線束H。接著,若進一步加強握持一對把手的力,反抗四個拉伸彈簧38的彈性力以及二個壓縮螺旋彈簧26的彈性力,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閉合方向回轉,則夾持線束H的一對夾持部件24與一對桿12以及連結軸14 一起,相對壓接部件35 (電路基板P)朝著+Z方向移動。若保持該狀態(tài),使得一對桿12朝著閉合方向回轉,直到壓縮螺旋彈簧26不壓縮,與線束H連接的一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一基板側連接器PC在+Z方向移動所定距離(例如2mm)(參照圖7D)。即,一配線側連接器WC和一基板側連接器PC的嵌合解除(參照圖8)。這種場合,即使一配線側連接器WC強固地嵌合在一基板側連接器PC (即使被卡合),一對桿12越朝閉合方向回轉,一對夾持部件24夾持線束H的力(各壓縮螺旋彈簧26的彈性力)越增大,因此,被夾持在一對夾持部件24的線束H相對一對夾持部件24朝著Z軸方向偏移受到抑制,其結果,能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確實分離上述所定距離(例如2mm)。如上所述,能從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即使安裝在其它基板側連接器PC的其它配線側連接器WC也能通過同樣步驟卸下。在上述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說明中,握持一對把手的動作分階段說明,但是,該動作是一連串的成為一體的動作,在非常短的時間(例如O. 5-2秒左右)完成。以往,作業(yè)者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時,將工具掛在配線側連接器WC,使得該工具與電路基板P分離,或用手抓住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使其與電路基板P分離。這種場合,即使將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基板側連接器PC朝著互相離開方向(鉛垂方向),即,與電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單純地拉引,也不能簡單地卸下,因此,作業(yè)者將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基板側連接器PC —邊繞與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正交的軸(Y軸)撬取一邊拉引(參照圖9A及圖9B)。結果,對于配線側連接器WC,不僅作用有與電路基板P垂直方向的力,也作用其它的力,因此,對基板側連接器PC的側壁作用大的力,其結果,經(jīng)常發(fā)生該側壁破損(參照圖9B的符號D),大多數(shù)只能更換基板側連接器PC。并且,在更換基板側連接器PC時,從電路基板P除去破損的基板側連接器PC后,需要錫焊基板側連接器PC的多個端子和對應的電路基板P上的多個端子,非?;M時間及精力,增加成本。在本實施形態(tài)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包括一對桿12,移動體16,以及移動機構。所述一對桿12的各自的第2部分12b (中間部)通過連結軸14,連結為可繞該連結軸14相對回轉,在各自的第3部分12c ( 一端部)通過夾持部件24能(間接)夾持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 (配線),所述移動體16可沿著與該連結軸14正交的方向(Z軸方向)相對移動地設置在連結軸14上,其壓接部件35的腳部35b ( 一端)與電路基板P壓接,所述移動機構與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另一端部)的朝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朝著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的上述一端互相離開方向相對移動。并且,一對桿12在各自的第3部分12c間接夾持線束H的狀態(tài)下,各自的第I部分12a能進一步朝著互相接近的方向相對回轉。這種場合,作業(yè)者使得腳部35b與電路基板P壓接,且使得一對桿12位于夾持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的位置,通過使得一對桿12朝著閉合方向回轉,用一對桿12的第3部分12c間接夾持線束H,通過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閉合方向回轉,能夾持該線束H的一對桿12與連結軸14 一起,相對電路基板P朝著+Z方向移動所定距離。其結果,能使得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基板側連接器PC,朝著+Z方向移動所定距離(例如2mm)。S卩,能將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基板側連接器PC,不撬取地卸下。而且,朝著閉合方向使得一對桿12回轉的力因杠桿原理得到增大,變換為一對桿12夾持線束H的力,以及使得腳部35b (移動體16 —端)和連結軸14朝互相離開方向移動的力。 S卩,將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設置在卸下連接器位置,僅僅用比較小的力,使得一對桿12朝著閉合方向回轉,能在互相嵌合的配線側連接器WC和基板側連接器PC之間,作用互相離開方向(鉛垂方向,即與電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的大的力,能容易地解除兩者的嵌合。因此,能一邊防止損傷基板側連接器PC,一邊容易地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其結果,能明顯減少基板側連接器PC的更換必要性,能抑制成本浪費。又,與一對桿12的朝打開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的至少一方與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的一端(壓接部件35的腳部35b)朝著互相接近方向移動,能反復實行上述卸下連接器作業(yè)。又,如上所述,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不依存作業(yè)者的技術,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PC破損,一邊確實且迅速地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尤其,能用單手握持設置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把手的一個動作(oneaction)使得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 (電路基板P)脫離,操作非常簡單。又,可以在使得壓接部件35與電路基板P壓接狀態(tài)下,用一對夾持部件24夾持線束H,因此,不管配線側連接器WC的大小及形狀,都能進行卸下作業(yè)。即,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損傷,一邊容易地從該基板側連接器卸下連接配線束的各種各樣的配線側連接器(但是,限于配線側連接器和基板側連接器的裝卸方向大致與電路基板垂直)。又,壓接部件35由與電路基板P壓接(相接)部分的面積非常小的、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構成。因此,即使例如許多電子元件以密集狀態(tài)配置的電路基板P上,也能容易地插入電子元件間的間隙等,能可靠地與電路基板P壓接。又,不管基板側連接器PC的大小及形狀,在沿著基板側連接器PC的側面狀態(tài)下,能可靠地與電路基板P壓接。又,壓接部件35的與電路基板 P壓接的腳部35b由將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的部分構成,因此,當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時,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難以繞Y軸傾倒。這種場合,防止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基板側連接器PC,繞與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正交的軸(Y軸)撬取。其結果,能確實防止基板側連接器PC損傷。一對夾持部件24對于X軸方向(連結軸14延伸方向)位于從一對桿12離開的位置,因此,能容易地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4位于夾持線束H的位置。與此相反,假如一對夾持部件24配置在一對桿12的-Z側場合,即,一對夾持部件24及一對桿12的關于X軸方向的位置沒有錯開場合,一對夾持部件24的上方空間受到限制,例如線束H比較長場合等,難以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4位于夾持線束H的位置。各夾持部件24相對對應的支持部件22可裝卸,因此,例如,當該夾持部件24磨耗、破損等時,能更換為新品。在上述說明中,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用于從廢棄處分的電子設備回收電路基板時,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于電子設備制造時(例如連接器誤安裝時)或在市場的服務維修時(例如更換電路基板時)。這種場合,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用于與電子設備本體用線束H連接的電路基板P。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可以作各種各樣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將鉛垂方向設為Z軸方向,但是,也可以將鉛垂方向以外方向設為Z軸方向。S卩,實行配線側連接器WC的卸下作業(yè)時,電路基板P并不一定必須維持水平。這種場合,電路基板P既可以例如用手握持,也可以與壁等壓接。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夾持部件24分別安裝在一對桿12,但是,夾持部件24也可以不安裝在至少一方的桿12。這種場合,例如,可以將用于夾持線束H的夾持部形成在其至少一方的桿12的第3部分。并且,可以將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凸條或凹條形成在該至少一方的夾持部的對向面上。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各夾持部件24和對應的支持部件22通過壓縮螺旋彈簧26連接,但是,可以不通過壓縮螺旋彈簧26連接至少一方的夾持部件24和對應的支持部件22。這種場合,可以通過例如緊固螺栓等將該至少一方的夾持部件24固定在對應的支持部件22。不將夾持部件24安裝在一對桿12場合,以及不通過壓縮螺旋彈簧26連接各夾持部件24和對應的支持部件22場合,可以構成為例如一對桿的至少一方的第I部分或第3部分相對第2部分可動或彈性變形,在用一對桿的第3部分(夾持部)或一對夾持部件夾持線束H的狀態(tài)下,使得該至少一方的桿的第I部分朝著接近另一方的桿的第I部分方向移動或彈性變形。由此,在夾持線束H的狀態(tài)下,能使得一對桿及連結軸朝著從電路基板P離開的方向移動。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縮螺旋彈簧26配置在各夾持部件24和對應的支持部件22之間,但是,也可以例如配置板簧等,代替上述壓縮螺旋彈簧。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夾持部件24配置在相對一對桿12沿著X軸方向錯開的位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對于X軸方向與一對桿12配置在相同位置,S卩,配置在一對桿的-Z側或一對桿12之間。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設為用一對夾持部件24夾持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用一對夾持部件24夾持配線側連接器WC。這種場合,在一對夾持部件24的互相對向的對向面,形成朝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4a,因此,與假定一對夾持部件24的對向面為平坦面場合相比,能減小一對夾持部件24和配線側連接器WC的接觸面積,以大壓力夾持配線側連接器WC。其結果,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時,能抑 制相對一對夾持部件24,配線側連接器WC在Z軸方向的偏移。但是,這種場合,配線側連接器WC需要從基板側連接器PC突出安裝,以便達到用一對夾持部件24能夾持配線側連接器WC程度。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和本體部28通過四個拉伸彈簧38連接,朝著打開方向常時賦能,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例如,用壓縮螺旋彈簧連接一對桿12,朝著打開方向常時賦能。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作為設在各桿12的回轉部件,使用球軸承34,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安裝在該軸部件32上,能繞軸部件32軸線回轉,也可以是例如單純圓盤形狀部件等其它部件。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和本體部28通過拉伸彈簧38連接,朝著打開方向常時賦能,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通過拉伸彈簧38連接(可以不朝著打開方向賦能)。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錐形部30為上述三角柱形狀,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如下一對傾斜面的形狀,也可以是例如方柱形狀等其他形狀。所述一對傾斜面在Y軸方向對向,越是+Z側,即,越離開連結軸14,互相越靠近地傾斜。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接部件35由板狀部件構成,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桿狀部件,框狀部件等其他形狀部件構成。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接部件35僅僅一個安裝在滑塊27,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安裝多個。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接部件35由X-Z截面L字狀的板狀部件構成,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X-Z截面倒T字狀的板狀部件等其他形狀的板狀部件構成。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在一對夾持部件24的對向面形成與X軸平行的多個凸條24a,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減少一對夾持部件24的對向面和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的接觸面積就行,例如,既可以形成網(wǎng)眼狀,格子狀等凸部或凹部,也可以形成多個凸部或凹部。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形成在一對夾持部件的對向面的多個凸條或凹條與X軸平行延伸,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朝著與X軸交叉方向延伸。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夾持部件24由鋁合金構成,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其他金屬,彈性材料等軟質(zhì)樹脂,塑料等硬質(zhì)樹脂構成。這種場合,在一對夾持部件的對向面,可以不形成凸條。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作為一例,說明從廢棄處分的電子設備卸下電路基板,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從該電路基板的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的場合,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例如電子設備制造工序中,在卸下誤安裝在電路基板P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場合,也可以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這種場合,較好的是,通過實行在一對夾持部件24的對向面上不形成凸條,以及將一對夾持部件24的材質(zhì)設為例如彈性材料等軟質(zhì)樹脂,塑料等硬質(zhì)樹脂等至少一方,極力防止與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的損傷。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作為各夾持部件,使用一種部件,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預先準備材質(zhì)、形狀、大小至少一方面不同的多種夾持部件,根據(jù)用途不同,即,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根據(jù)適用于電子設備的例如廢棄時,制造時,維修保養(yǎng)時等之中某個,能選擇最合適的夾持材料。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成為配線側連接器WC嵌入基板側連接器PC的內(nèi)部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代之,例如,基板側連接器PC嵌入配線側連接器WC內(nèi)部的結構。這種場合,可以用一對夾持部件24夾持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通過例如四個球軸承34,四個拉伸彈簧38等,構成移動機構,與一對桿12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連結軸14以及移動體16的至少一方朝著壓接部件35的腳部35b和連結軸14相互分離的方向或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包含齒條/齒輪、進給螺釘、齒輪、凸輪、連桿中任意一種的機構。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在滑塊27上本體部28和錐形部30 —體成形,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得本體部和錐形部分別成形,將其相互固定。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移動體16構成為包含滑塊27和壓接部件35 (由多個部件構成),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代之,例如,由單一部件構成。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球軸承34和拉伸彈簧38的個數(shù)只是一例,并不局限于此。一對桿12的形狀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各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側部分及安裝在該處的二個包覆部件18設為把手,但是,也可以代之,將沿X軸方向延伸的把手部安裝在各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側的端部。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連接作為配線的線束,但是,也可以代之,例如,連接作為配線的電纜。下面,對于本發(fā)明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另一實施形態(tài)進行說明。在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圖中,對于具有相同功能或相同形狀的部件和構成件等構成要素,在能夠判別的范圍內(nèi)附加相同的符號并進行一次說明,之后便省略說明。作為本發(fā)明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另一實施形態(tài),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是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的工具,該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電子設備的電路基板上。如圖10及圖11所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構成為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被罩部件11包覆。若將該罩部件11卸下,則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如圖12至圖14所示,其中一對桿12上通過水平延伸的連結軸14安裝有移動體16。在以下說明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從正面看圖10及圖12,將上下方向(鉛錘方向)設為Z軸方向,將與該方向正交且連結軸14的延伸方向(與圖10及圖12的紙面正交的方向)設為X軸方向,將與X軸及Z軸正交的方向設為Y軸方向。又,從正面看圖10及圖12,將上下方向(鉛錘方向)的上側設為Z軸方向的正側,從正面看圖10及圖12,將前側設為X軸方向的正側,從正面看圖10及圖12,將右側設為Y軸方向的正側。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由細長的板狀部件構成,該板狀部件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形成,與Y-Z平面平行(參照圖10至圖15等)。在對該一對桿12進行個別描述時,將一方設為12A,另一方設為12B(參照圖16等)。由于桿12A和桿12B的基本構成相同,首先對其基本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6A所示,兩個桿12具有第I部分12a、第2部分12b以及第3部分12c。其兩個第I部分12a由彎曲的長的板`狀部分構成,一邊在Z軸方向延伸一邊在向著Z軸方向正側的中間位置漸漸相互分開地朝著Y軸方向傾斜。兩個第I部分12a構成與后述的設有夾持部件21的一端部相反側的另一端部。兩個第2部分12b由短的板狀部分構成,一端連接在對應的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并在大致Y軸方向延伸。兩個第3部分12c由短的板狀部分構成,一端連接在對應的第2部分12b的另一端的端部,一邊從該處朝Z軸方向負側延伸,一邊向著Z軸方向負側漸漸相互接近地朝著Y軸方向傾斜。該兩個第3部分12c構成后述的設有夾持部件21的一端部。這里,在桿12A和桿12B上,僅第2部分12b的長度尺寸不同,其他構成都相同。詳細地說,桿12A的第2部分12b設定為比桿12B的第2部分12b短。該兩個第2部分12b的差異是根據(jù)下述觀點設定,即當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關閉方向轉動時,在該兩個桿12可轉動范圍的中途,相對于連結軸14在大致為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包括連結軸14的X-Z平面上),可使得設在桿12A的夾持部件21A和設在桿12B的夾持部件21B相接觸(參照圖24等)。在兩個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正側的部分(以下,也稱為一側處),設有保護包覆部件18。該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由細長的板狀部件形成,相對于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由X軸方向的正側和負側構成一對,該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以在X軸方向夾住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的狀態(tài)安裝在該一側處(參照圖12及圖14等)。向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安裝該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時,可由螺栓進行,也可由粘接劑進行,本實施形態(tài)中是由螺栓進行安裝的,但省略了明確的圖示。該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與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 —起構成兩個桿12,即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握持部(把手),供操作人員等握持。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由酚醛樹脂材料等樹脂材料構成,并實施了防靜電加工。該兩個桿12上設有軸承部12al、固定孔12a2、連接孔12bl以及安裝孔12cl。如圖16C所示,該軸承部12al設置在兩個桿12上的連結軸14 (連接孔12bl)和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之間(兩個桿12的另一端側基部)。軸承部12al形成為在第I部分12a的彎曲處,一邊局部地朝內(nèi)側突出,一邊在第I部分12a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第I部分12a的大小尺寸)局部減少的圓板狀處的中心,開設有在X軸方向貫穿該圓板狀處的貫穿孔。如圖16A、16B所示,并如后所述,該軸承部12al位置設定為在作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被裝配的狀態(tài)下,從Z軸方向看去互為相同的位置,設在桿12A上的軸承部12al存在于后述的移動體16的錐形部30的Y軸方向負側的位置,且設在桿12B上的軸承部12al存在于后述的移動體16的錐形部30的Y軸方向正側的位置(參照圖12等)。又,軸承部12al設·置為局部減少第I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設在桿12A上的軸承部12al在X軸方向負側的面凹入;局部減少第I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設在桿12B上的軸承部12al在X軸方向正側的面凹入(參照圖22等)。兩個固定孔12a2設在兩個軸承部12al的附近,且在其外側(與兩個桿12相互對向側的相反側)。該兩個固定孔12a2是為了將后述的安裝部件38(參照圖13等)安裝在各桿12上的連結軸14(連接孔12bl)和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之間(另一端側基部)而設置的。在桿12A上,該固定孔12a2設在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在桿12B上,該固定孔12a2設在X軸方向正側的面上。兩個固定孔12a2形成為從所設置的面上與X軸方向平行地穿過。兩個連接孔12bl形成為從第2部分12b的Y軸方向看去,在X軸方向貫穿中間位置。該兩個連接孔12bl的大小尺寸設為可供連結軸14通過(參照圖15等)。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桿12A和桿12B是在第2部分12b的長度尺寸有所不同,因此,各連接孔12bl設置在距離該第2部分12b的一端(與第I部分12a的另一端連接之處)的間隔互為相同的位置,距離另一端的間隔則互不相同。兩個安裝孔12cl在兩個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形成為在兩個第3部分12c的延伸方向兩個并列,并在X軸方向貫穿該第3部分12c。該兩個安裝孔12cl是為了將后述的夾持部件21安裝到第3部分12c (桿12)上而設置的。如圖10至圖20所示,在該各桿12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設有夾持部件21。該夾持部件21由設在桿12A的夾持部件21(以下,也稱為夾持部件21A)和設在桿12B的夾持部件21 (以下,也稱為夾持部件21B)構成一對,雙方形成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上的通過將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其連接的配線(線束H)(參照圖23等)夾入來進行保持(夾持)的部位(參照圖24)。因此,第3部分12c(其另一側處)在各桿12上構成設有夾持部件21的一端部。該夾持部件21A通過一對安裝孔12cl直接安裝在桿12A的第3部分12c。如圖17所示,夾持部件21A具有在大致為Z軸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安裝部21a,和與該Z軸方向負側連接、在大致為X軸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保持部21b,XY截面呈L形。在該安裝部21a設有與第3部分12c的一對安裝孔12cl (參照圖16)對應的一對螺紋孔,這里省略圖示。該安裝部21a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設定為比后述的支承部件23的安裝部23a僅大出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在保持部件21b中,Y軸方向負側的面,即從Y軸方向看去與桿12B(后述的對向面)對向的面(以下,也稱為對向面)上設有多個凸條21c。該各凸條21c由相對于保持部21b的對向面一邊朝著Y軸方向負側突出一邊在X軸方向延伸的凸部形成,在Z軸方向并列設置。另外,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各凸條21c形成為相對于保持部21b的對向面朝著Y軸方向負側突出,但也可以形成為相對于對向面朝著Y軸方向正側凹入(作為凹條)。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從Z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設定為比夾持部件21B的小。該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盡可能設定為較小,其前提為當兩個夾持部件21 (其對向面)接觸時,可通過由多個凸條21c和后述夾持部件21B的多個凸條21d將后述的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其連接的配線(線束H)夾入來進行保持。如圖11、圖13以及圖14所示,通過使得安裝部21a與桿12A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緊密接觸,并使得兩個螺栓部件22從第3部分12c的X軸方向負側穿過一對安裝孔12cl (參照圖16),并與安裝部21a的一對螺紋孔(這里省略圖示)嚙合,以此使安裝部21a固定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將該夾持部件21A安裝在桿12A上。因此,通過擰松兩個螺栓部件22,就能將夾持部件21A從桿12A(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上卸下,使得該夾持部件21A可裝卸地安裝在該桿12A上。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夾持部件2IA由鋁合金(例如A5052)形成。夾持部件21B通過支承部件23、一對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安裝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上。如圖17所示,該支承部件23具有在大致為Z軸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的安裝部23a,和與該Z軸方向負側連接、在大致為X軸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保持部23b,XY截面呈L形。在該安裝部23a設有省略圖示的一對螺紋孔,所述一對螺紋孔與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一對安裝孔12 cl (參照圖16)對應。該安裝部23a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設定為比安裝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上的夾持部件21A的安裝部21a僅小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在保持部23b設有從X軸方向看去保持所定的間隔的兩個支承孔23c。各支承孔23c在Y軸方向貫穿保持部23b的貫穿孔,其大小尺寸為容許螺栓24 (后述的軸部24b)可在軸線方向移動地通過。該各支承孔23c在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內(nèi)徑尺寸,比其在Y軸方向正側的其他處更大(擴徑)(參照圖18)。該被擴徑處的大小尺寸為可接受螺栓24的后述頭部24a。如圖11、圖13以及圖14所示,通過使得安裝部23a與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緊密接觸,并使得兩個螺栓部件26 (參照圖13)從第3部分12c的X軸方向負側穿過一對安裝孔12cl,并與省略圖示的一對螺紋孔嚙合,從而使安裝部23a固定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將該支承部件23安裝在桿12B上。因此,通過擰松兩個螺栓部件26,就能將支承部件23從桿12B (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上卸下,使得該支承部件23可裝卸地安裝在該桿12B上。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支承部件23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形成。
如圖17所示,該支承部件23的各支承孔23c中穿過一對螺栓24。該兩個螺栓24具有頭部24a和軸部24b。頭部24a整體呈圓柱形,并可收納在各支承孔23c的被擴徑處內(nèi)(參照圖18A)。軸部24b呈較長的圓柱形,其外徑尺寸比頭部24a的外徑尺寸小,且與各支承孔23c的被擴徑處以外的其他處的內(nèi)徑尺寸基本相同(參照圖18)。該軸部24b穿過各支承孔23c (被擴徑處以外的其他處),以此可在其軸線方向移動地被支承部件23支承。在該軸部24b的與頭部24a保持所定間隔的前端側(Y軸方向正側)形成有螺紋牙,這里省略圖不,如后所述,可固定在夾持部件21B上。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Y軸方向正側的面上安裝有壓縮線圈彈簧25。該壓縮線圈彈簧25由螺旋形線材構成,其兩端設有環(huán)形的一端座卷繞部25a和另一端座卷繞部25b。壓縮線圈彈簧25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最伸展,發(fā)揮彈性力,抵抗使得一端側的一端座卷繞部25a和另一端側的另一端座卷繞部25b接近的動作。該壓縮線圈彈簧25的一端座卷繞部25a安裝在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Y軸方向正側的面上的兩個支承孔23c的中央,另一端座卷繞部25b安裝在夾持部件2IB上。該夾持部件21B整體呈長方體形,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與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基本相同,Y軸方向正側的面,即從Y軸方向看去與桿12A (其對向面)對向的面(以下,也稱為對向面)上設有多個凸條21d。該各凸條21d由相對于夾持部件21B的對向面一邊朝著Y軸方向正側突出一邊在X軸方向延伸的凸部形成,在Z軸方向并列設置。另夕卜,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各凸條21d形成為相對于夾持部件21B的對向面朝著Y軸方向正側突出,但也可以形成為相對于該面朝著Y軸方向負側凹入(作為凹條)。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夾持部件2IB與夾持部件21A相同,由鋁合金(例如A5052)形成。兩個螺栓24的軸部24b的先端由其螺紋牙(未圖示)固定在Y軸方向負側的面上,以此使得夾持部件21B通過該兩個螺栓24以及支承部件23設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 (其另一側處)(參照圖12至圖15等)。因此,通過將兩個螺栓24擰松,就能將夾持部件21B從桿12B(設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的支承部件23)上卸下,使得夾持部件21B可裝卸地設在該桿12B上。 如上所述,該兩個螺栓24的軸部24b可在軸線方向移動地被支承在支承部件23的各支承孔23c中。因此,如圖18所示,夾持部件21B相對于支承部件23,可在其各支承孔23c的軸線方向在所定的范圍內(nèi)移動。該所定的范圍為兩個螺栓24的頭部24a處于收納在各支承孔23c的被擴徑處狀態(tài)的距離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參照圖18A),和夾持部件2IB最接近支承部件23的位置(參照圖18B)之間。又,在該夾持部件21B的Y軸方向負側面上,安裝有壓縮線圈彈簧25的另一端座卷繞部25b(參照圖17及圖18等)。該壓縮線圈彈簧25設定為即使夾持部件21B相對于支承部件23在最遠的位置(參照圖18A),也能成為從自然長度收縮的狀態(tài)。因此,夾持部件21B在相對于支承部件23可移動的所定的范圍內(nèi),始終在各支承孔23c的軸線方向朝著距離該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被推壓。由此,壓縮線圈彈簧25發(fā)揮推壓部件的作用,賦予將夾持部件21B朝著距離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推壓的力,且容許夾持部件21B朝著支承部件23接近。這樣,如圖16b所示,設有夾持部件21A的桿12A和設有夾持部件21B的桿12B配置為使得兩個第2部分12b在X軸方向重疊,以便使得從X軸方向看去相互的連接孔12bl一致,并使得相互的第I部分12a在Y軸方向一邊保持間隔一邊對向。即,一對桿12配置為以各自的連接孔12bl的中心一致的狀態(tài),桿12A朝著X軸方向負側有些偏移(參照圖13至圖15等)。于是,相互的第3部分12c,即設在桿12A上的夾持部件21A和設在桿12B上的夾持部件21B配置為以夾持部件21A為正側,使得相互的多個凸條21c和多個凸條21d在Y軸方向一邊保持間隔一邊對向(參照圖12至圖14等)。此時,相對支承部件23的安裝部23a,夾持部件21A的安裝部21a的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設定為僅大出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因此,從X軸方向看去,大小尺寸與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基本相同的夾持部件21B,和夾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關于X軸方向的位置相同(參照圖14及圖15)。又,由于夾持部件21B和夾持部件21A (其保持部21b)為上述構成,因此,其相對于一對桿12朝X軸方向正側突出(參照圖13及圖14)。另外,在圖14中,夾持部件21B隱藏在Y軸方向正側的支承部件23的背面(Y軸方向負側)。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圖12至圖15所示,兩個連接孔12bl中穿入有連結軸14。因此,一對桿12由連結軸14連接(支承),可繞該連結軸14 (其軸線)相對地轉動。即,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中心,若使得設有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的兩個第I部分12a(—對握持部)相互接近,則夾持部件21A(其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相互接近(參照圖24B-圖24D等),若兩個第I部分12a分離,則夾持部件21A和夾持部件21分離(參照圖24A等)。以下,將夾持部件21A和夾持部件21B接近的方向,S卩,使得一對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兩 個保護包覆部件18))繞連結軸14接近的方向設為“關閉方向”,將夾持部件2IA和夾持部件2IB分離的方向設為“打開方向”。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相對從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端(Z軸方向正側的端部)至連接孔12bl的長度尺寸,從該連接孔12bl至夾持部件21A及夾持部件21B (第3部分12c)的長度尺寸設定為較小。這樣,一對桿12、連結軸14、夾持部件21A以及夾持部件21B通過共同作業(yè),像利用杠桿的鋼絲鉗(或帶刃口復合鯉魚鉗)發(fā)揮作用。通過該連結軸14安裝移動體16。該移動體16具有滑塊27和壓接部件28。該滑塊27如圖19所示,從X軸方向正側看去呈向上的箭頭形,在長方形的上方(Z軸方向正側)連接有三角形,從Y軸方向正側看去具有大致逆U形的外形?;瑝K27由例如鋁合金(例如A5052)等材料制成。詳細地說,滑塊27具有主體部29和錐形部30,所述主體部29的與X-Z平面平行的截面形狀由逆U形部分構成,所述錐形部30設在該主體部29的Z軸方向正側的端部(上端部)。該主體部29具有在X軸方向保持間隔的長方體形的一對對向部分29a。在該各對向部分29a形成有在Z軸方向延伸的長孔29al。從X軸方向看去,該兩個長孔29al在互為相同的位置,大小尺寸互為相同。即,X軸方向正側的對向部分29a的長孔29al和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長孔29al的長度及寬度互為相同,關于Y軸方向及Z軸方向的位置互為相同。如圖15等所示,在該一對對向部分29a之間配設有一對桿12的連接孔12bl附近的部分(兩個第2部分12b在X軸方向重疊的地方)。此時,從X軸方向看去,位置關系為設在兩個第2部分12b上的兩個連接孔12bl與一對對向部分29a的各長孔29al重疊。連結軸14穿過該兩個連接孔12bl,其作為X軸方向正側的一端部穿過X軸方向正側的對向部分29a的長孔29al,且另一端部(X軸方向負側)穿過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長孔29al。在該連結軸14中,在主體部29的外側(X軸方向正側的對向部分29a的X軸方向正偵D —端部安裝有防脫部件31(參照圖12等),且在主體部29的外側(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X軸方向負側)另一端部安裝有防脫部件31。因此,因此,能防止連結軸14從兩個長孔29al的任意一個中脫落,在其之間穿過兩個連接孔12bl。因此,連結軸14可在主體部29的兩個長孔29al內(nèi),沿著該長孔29al朝著Z軸方向滑動。換言之,滑塊27通過連結軸14可朝著Z軸方向移動地安裝在一對桿12上。設在該主體部29的上端部的錐形部30為三角柱形狀,其與Y-Z平面平行的截面形狀為將Z軸方向作為高度方向的兩個等邊三角形,該錐形部30具有X軸方向負側的傾斜面30a和X軸方向正側的傾斜面30b。因此,錐形部30相對于連結軸14,設在握持部(兩個桿12的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存在的一側(Z軸方向正側)。在錐形部30中,如后所述,三角柱形狀的頂角(由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形成的角度(從Z軸方向正側的頂點的與Y-Z平面平行的面看去的角度))是根據(jù)以下觀點適當設定通過使兩個桿12繞連結軸14朝著關閉方向的操作,使滑塊27相對于兩個桿12,容易地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頂角設定在40° 50°的范圍,作為優(yōu)選的一例,設定為42° (以X-Z平面為中心,Y軸方向的正側和負側各21° )。在如上所述的滑塊27通過連結軸14安裝在一對桿12的狀態(tài)下,錐形部30如圖20所示,為以下位置關系桿12A的軸承部12al存在于Y軸方向負側的位置,且桿12B的軸承部12al存在于Y軸方向正側的位置。即,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a與桿12A的軸承部12al在Y軸方向成為對向的位置關系,且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b與桿12B的軸承部12al在Y軸方向成為對向的位置關系。又,如上所述,由于滑塊27相對于一對桿12可朝著Z軸方向移動,因此,錐形部30也相對于一對桿12朝著Z軸方向移動。但僅為兩個軸承部12al在Y軸方向所對向的錐形部30的各傾斜面30a、30b的Z軸方向看去的位置發(fā)生變化,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和兩個軸承部12al的在Y軸方向的對向關系不變。換言之,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從Z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至少與滑塊27相對于一對桿12朝著Z軸方向的移動量相 等。在該各軸承部12al上通過軸部件32安裝有一對球軸承33。S卩,桿12A的軸承部12al上通過軸部件32安裝有兩個球軸承33,且桿12B的軸承部12al上通過軸部件32安裝有兩個球軸承33 (參照圖22)。該各軸部件32呈在X軸方向延伸的棒狀,其設置為穿過軸承部12al (其貫穿孔(參照圖16等)),但這里省略明確的圖示。在各軸承部12al上,從該各軸承部12al即各桿12的X軸方向看去的兩側安裝有球軸承33(參照圖16C及圖22等)。該兩個球軸承33的內(nèi)側部分固定在軸部件32上,外側部分相對于內(nèi)側部分即軸部件32轉動自如,這里省略明確的圖示。因此,在各軸承部12al,通過軸部件32設有兩個球軸承33,所述球軸承33在X軸方向構成一對,外周面轉動自如。此時,在桿12A中,軸承部12al形成為局部減少第I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X軸方向負側的面凹入,因此,X軸方向負側的球軸承33設置為進入被減少了固定孔12a2的厚度尺寸的圓板狀處內(nèi)部(參照圖16C及圖22)。又,在桿12B中,軸承部12al形成為局部減少第I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X軸方向正側的面凹入,因此,X軸方向正側的球軸承33設置為進入被減少了固定孔12a2的厚度尺寸的圓板狀處內(nèi)部(參照圖22)。該四個球軸承33的位置關系如下所述如圖12、圖20及圖22所示,存在于Y軸方向正側且在X軸方向正側位置的球軸承33與存在于Y軸方向負側且在X軸方向正側位置的球軸承33,關于與包含錐形部30的Z軸方向正側的頂部(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的棱線)X_Z平面平行的平面(與錐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基本對稱地配置。同樣,存在于Y軸方向正側且在X軸方向負側位置的球軸承33,和存在于Y軸方向負側且在X軸方向負側位置的球軸承33,關于與包含錐形部30的Z軸方向正側的頂部(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的棱線)X-Z平面平行的平面(與錐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基本對稱地配置。另外,在圖20中,X軸方向負側的球軸承33隱藏在X軸方向正側的球軸承33的背面?zhèn)?X軸方向負側)。該四個球軸承33可使外周面壓接到與轉動自如地安裝的軸承部12al在Y軸方向所對向的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因此,在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a上壓接有在X軸方向構成一對的兩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且在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b上壓接有在X軸方向構成一對的兩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參照圖22)。換言之,設在桿12A(另一端側基部)的兩個球軸承33的外周面壓接于在兩個桿12 (兩個握持部(另一端側基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對向的傾斜面30a上,設在桿12B(另一端側基部)的兩個球軸承33的外周面壓接于在兩個桿12 (兩個握持部(另一端側基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對向的傾斜面30b上。S卩,錐形部30以被Y軸方向正側的兩個球軸承33和Y軸方向負側的兩個球軸承33夾住的狀態(tài),被可轉動的四個球軸承33(其外周面)壓接。換言之,四個球軸承33可繞X軸轉動,以便在錐形部30的各傾斜面30a、30b上滾動。如圖12至圖15所示,在設置于該各軸承部12al上的各軸部件32,X軸方向正側的一端和X軸方向負側的另一端分別設有擋塊34及防脫部件35。該兩個擋塊34呈與Y-Z平面平行的薄板狀,并設有在Y軸方向延伸的長孔34a。即,兩個擋塊34呈在Y軸方向較長的環(huán)形。兩個軸部件32的X軸方向正側的一端在滑塊27的X軸方向正側,分別穿過擋塊34的長孔34a,其各前端安裝有防脫部件35。又,兩個軸部件32的X軸方向負側的另一端在滑塊27的X軸方向負側,分 別穿過擋塊34的長孔34a,其各前端安裝有防脫部件35。因此,防止兩個軸部件32的一端及另一端從擋塊34的長孔34a中脫落。由此,隨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相對地轉動,兩個軸部件32沿著長孔34a以所定的行程移動。該所定的行程最大為長孔34a的Y軸方向的長度,但由于兩個軸部件32配置為將具有互為相等的兩個傾斜面30a、30b的錐形部30 (滑塊27)夾住,因此,實際為長孔34a的Y軸方向的大致一半長度。更詳細地說,隨著一對桿12朝著打開方向相對地轉動,兩個軸部件32可朝著相互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直到存在于Y軸方向負側的軸部件32存在于長孔34a的Y軸方向負側的端的位置,存在于Y軸方向正側的軸部件32存在于長孔34a的Y軸方向正側的端的位置。又,隨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相對地轉動,兩個軸部件32中存在于Y軸方向負側的軸部件32和存在于Y軸方向正側的軸部件32可在長孔34a內(nèi)朝著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移動。因此,由從X軸方向看去將滑塊27夾住設置的兩個擋塊34來限制一對桿12通過兩個軸部件32朝著打開方向可相對地轉動的范圍。其結果,防止設在兩個軸部件32上的四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從與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相接的位置脫落。另外,各擋塊34的長孔34a的位置及長度尺寸與各長孔29al相關設定,以便在通過后述的四個拉伸彈簧37的共同作業(yè)使得一對桿12打開至最大時,連結軸14存在于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一對對向部分29a的各長孔29al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在使得一對桿12關閉至最小時,連結軸14存在于各長孔29al的Z軸方向正側的端(參照圖24)。在該滑塊27上,通過四個安裝部件36安裝有四個拉伸彈簧37的一端37a。詳細地說,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X軸方向正側的對向部分29a中,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下部)且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和同樣是Y軸方向負側的側面上分別安裝有安裝部件36。又,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中,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和同樣是Y軸方向負側的側面上分別安裝有安裝部件36 (參照圖13及圖14等參照)。該四個安裝部件36互為相同的形狀,并具有軸部36a和止脫部36b,所述軸部36a安裝在對向部分29a對應的側面,所述止脫部36b在該軸部36a的突出端擴大直徑尺寸。在各安裝部件36中,通過使得軸部36a穿過拉伸彈簧37的一端37a,能將該一端37a安裝在滑塊27 (其對向部分29a)上。該拉伸彈簧37由螺旋形線材構成,兩端設有一端37a( —端側的端部)和另一端37b (另一端側的端部)。拉伸彈簧37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做最大收縮,發(fā)揮彈性力,抵抗將一端37a和另一端37b拉開的動作。該拉伸彈簧37的兩端部(一端37a、另一端37b)為圓環(huán)形。因此,若一端37a(該圓環(huán)形的內(nèi)部)中穿入有安裝在與對向部分29a對應的側面上的各安裝部件36的軸部36a,則在對向部分29a (其側面)和止脫部36b之間一邊防止各拉伸彈簧37從軸部36a脫落,一邊安裝在軸部36a即對向部分29a上。為了將該拉伸彈簧37的另一端37b安裝在兩個桿12上,兩個桿12上設有四個安裝部件38。該四個安裝部件38互為相同的形狀,并具有軸部38a和止脫部38b,所述軸部38a安裝在各桿12的對應處,所述止脫部38b在該軸部38a的突出端擴大直徑尺寸。在各安裝部件38,通過使得軸部38a穿過拉伸彈簧37的另一端37b (其圓環(huán)形的內(nèi)部),能將該另一端37b安裝在兩個桿12上。該四個安裝部件38中,兩個是通過將軸部38a嵌入安裝在桿12A的第I部分12a的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的固定孔12a2(參照圖16),和安裝在桿12B的第I部分12a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上的固定孔12a2(參照圖16)中被安裝的。又,如圖12至圖14所示,四個安裝部件38中剩余的兩個分別通過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安裝在各桿12上。該各位 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用于消除由于兩個桿12在X軸方向重疊而產(chǎn)生的從X軸方向看去的各安裝部件38對各桿12的安裝位置的差異。S卩,從X軸方向看去,各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的大小尺寸與各桿12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同。各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設有用于安裝安裝部件38的軸部38a的固定孔(未圖示),并以使該固定孔存在于各桿12的設有固定孔12a2的部位的背面?zhèn)任恢玫姆绞桨惭b在各桿12上。向各桿12上安裝該各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時,可使用螺釘部件,也可通過粘接,本實施形態(tài)中,使得螺釘部件(未圖示)與各桿12嚙合。在桿12A中,在第I部分12a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上,以在其背面?zhèn)扰c設有固定孔12a2的位置一致(從X軸方向看去作為同一線上)使得固定孔(未圖示)存在的方式設有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在桿12B,第I部分12a的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以在其背面?zhèn)扰c設有固定孔12a2的位置一致(從X軸方向看去作為同一線上)并使得固定孔(未圖示)存在的方式設有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在設置于該各桿12上的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中,通過使得軸部38a嵌入省略圖示的固定孔中,能將具有該軸部38a的安裝部件38安裝在與安裝在固定孔12a2上的安裝部件38在X軸方向延伸的同一軸線上對應的桿12上(參照22)。該四個安裝部件38在各桿12上,設在X軸方向正側的面和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8存在于與X軸方向平行的互為相等的軸線上,且從Z軸方向看去的高度位置互為相同。又,兩個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的大小尺寸和各桿12的厚度尺寸(從X軸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同,因此,通過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安裝在桿12A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8和直接(通過固定孔12a2)安裝在桿12B的X軸方向正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8,從X軸方向看去兩者的位置互為相同(參照圖22)。同樣,直接(通過固定孔12a2)安裝在桿12A的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8和通過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安裝在桿12B的X軸方向負側的面上的安裝部件38,從X軸方向看去兩者的位置互為相同(參照圖22)。另外,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用于消除由于兩個桿12在X軸方向重疊而產(chǎn)生的從X軸方向看去的各安裝部件38對各桿12的安裝位置的差異,因此,在判斷該差異沒有影響(影響不大)的場合可以不用設置。又,也可以將各安裝部件38的長度尺寸設為較大來替代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該四個安裝部件38上安裝有各拉伸彈簧37的另一端37b。若該各另一端37b的圓環(huán)形內(nèi)部穿入有直接或通過位置協(xié)調(diào)部件39安裝在各桿12上的各安裝部件38的軸部38a,則一邊防止該各另一端37b在各桿12或各安裝部件38和止脫部38b之間從軸部38a脫落,一邊將其安裝在軸部38a即各桿12上。從而,各拉伸彈簧37以從自然長度被拉長的狀態(tài),一端37a安裝在滑塊27的下部,另一端37b相對于一端37a在Z軸方向正側的位置安裝在各桿12上,架設在滑塊27的下部和各桿12上。該各拉伸彈簧37與Y-Z平面基本平行地延伸設置(參照圖14)。又,架設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負側的側面和桿12A上的兩個拉伸彈簧37,從一端37a向著另一端37b,朝著Z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負側延伸地設置(參照圖12等)。而且,架設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和桿12B上的兩個拉伸彈簧37,從一端37a向著另一端37b,朝著Z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正側延伸地設置(參照圖12等)。

因此,四個拉伸彈簧37相對于兩個桿12,推動滑塊27朝著Z軸方向正側抬起。由此,在滑塊27中,設在其上端部的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成為被四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推壓的狀態(tài)。于是,壓接在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a上、在X軸方向構成一對的兩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在該傾斜面30a上滾動般地移動,并朝著Y軸方向負側被推動;壓接在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b上、在X軸方向構成一對的兩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在該傾斜面30b上滾動般地移動,并朝著Y軸方向正側被推動。其結果,一對桿12成為始終朝著打開方向被推動的狀態(tài)。因此,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四個拉伸彈簧37發(fā)揮推壓手段的作用,相對于一對桿12,朝著將四個球軸承33推壓到各傾斜面30a、30b的方向,對滑塊27 (移動體16)賦予推壓力。這里,設有壓接在傾斜面30a上的兩個球軸承33的軸部32和設有壓接在傾斜面30b上的兩個球軸承33的軸部32,從Y軸方向看去的相互間隔的最大量是由從X軸方向看去將滑塊27夾住設置的兩個擋塊34限定。因此,防止四個球軸承33 (其外周面)從與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接觸的位置脫落。又,若該兩個擋塊34使一對桿12在可相對轉動的范圍內(nèi)成為最開放的狀態(tài),則如上所述,連結軸14存在于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一對對向部分29a的各長孔29al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即,在相對于一對桿12的Z軸方向可移動的范圍的Z軸方向正側的端上存在滑塊27(參照圖12及圖24A等)。因此,在一對桿12中,若沒有任何外力作用,則由四個拉伸彈簧37、錐形部30、各球軸承33以及兩個擋塊34使其成為最開放的狀態(tài),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 (兩個握持部))為最分離的狀態(tài),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為最分離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若使得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在關閉方向相對地轉動,則設有壓接在傾斜面30a上的兩個球軸承33的軸部32和設有壓接在傾斜面30b上的兩個球軸承33的軸部32,從Y軸方向看去在接近的方向移動,因此,從四個球軸承33的各個朝著錐形部30作用與被壓接的各傾斜面30a、30b正交的方向的推壓力。這些推壓力的水平分量的合力相抵(基本為零),鉛垂分量的合力的方向成為Z軸方向負側。因此,若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抵抗四個拉伸彈簧37將滑塊27朝著Z軸方向正側推動,滑塊27相對于兩個桿12 (安裝在其上的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參照圖24A至24d)。因此,各球軸承33發(fā)揮變位壓接部的作用,其與一對桿12的朝著關閉方向(兩個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相對轉動連動,通過在兩個握持部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一邊將錐形部30夾入,一邊使得朝著各傾斜面30a、30b的壓接位置變位,以此使得移動體16 (滑塊27)相對于連結軸14在連結軸14和壓接部位(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又,若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兩個第3部分12c即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相互接近。之后,若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接觸(參照圖24B)。此時,由于一對桿12如上所述,兩個第2部分12b的長度尺寸不同,因此,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在連結軸14的大致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接觸。又,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在與包括連結軸14的X-Z平面平行的面上相互接觸(參照圖24等)。之后,若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通過使得設在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間的壓縮線圈彈簧25收縮,以此使得夾持部件2IB沿著一對螺栓24 (其所穿通的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各支承孔23c)的軸線方向朝著接近支承部件23的方向移動(參照圖18B及圖24C)。因此,通過在夾持部件21A(其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多個凸條21d)之間夾入,能對后述的線束H等(參照圖23等)進行保持。之后,若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該一對桿12在可相對轉動的范圍內(nèi)成為最關閉的狀態(tài),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成為最接近的狀態(tài)(壓縮線圈彈簧25成為最壓縮的狀態(tài))(參照圖18B及圖24D)。這樣,若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使得夾持部件21A (其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接近,此外,還能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又,若停止賦予(或減弱)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的力,則該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打開方向轉動,夾持部件21A(其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分離,此外,還能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該滑塊27上設有壓接部件28。該壓接部件28是在移動體16中構成壓接在電路基板上的部位的部件。如圖14所示,壓接部件28整體為板狀部件,其從滑塊27朝著Z軸方向負側延伸,并與X-Z平面平行,并具有安裝部28a (參照圖19等)、第I避讓部28b、第2避讓部28c以及腳部28d。該安裝部28a是安裝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的部位(參照圖19等)。將該安裝部28a向著對向部分29a(其側面)的安裝,可以使用螺釘部件,也可以通過粘接進行,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使得螺釘部件(未圖示)與對向部分29a嚙合(參照圖19等)。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如上所述,在該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上,安裝有一個用于安裝拉伸彈簧37的一端37a的安裝部件36,因此,安裝部28a上設有可供該安裝部件36 (其軸部36a)穿過的避讓孔(未圖示)(參照圖19等)。第I避讓部28b是為了避免兩個螺釘部件22與壓接部件28產(chǎn)生干涉而設置的,所述兩個螺釘部件22用于在桿12A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安裝夾持部件21A。該第I避讓部28b形成為在比設有兩個螺釘部件22的位置靠Z軸方向正側,從安裝部28a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朝著X軸方向負側彎曲,且從該X軸方向負側的端部朝著Z軸方向負側彎曲。因此,即使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轉動,也防止壓接部件28與兩個桿12 (特別是設在桿12A上的兩個螺釘部件22)產(chǎn)生干涉。第2避讓部28c是為了防止壓接部件28對兩個桿12 (特別是兩個夾持部件21)產(chǎn)生干涉,并減少壓接部件28上與電路基板接近的部位而設置的。該第2避讓部28c形成為在比通過兩個桿12的轉動使得兩個夾持部件21位于最下方(從Z軸方向看去的負側)的位置靠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從第I避讓部28b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朝著X軸方向正側彎曲,且在從該X軸方向正側的端部至夾持部件2IA的下方,即從夾持部件2IA看去的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參照圖12等),朝著Z軸方向負側彎曲。因此,即使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轉動,也防止壓接部件28與兩個桿12、特別是與設置在其上的兩個夾持部件21相互干涉,并在如后所述的使得腳部28d壓接在電路基板上時,防止與該電路基板(特別是安裝在其上的電子部件(未圖示)產(chǎn)生干涉。腳部28d是為了形成壓接部件28上的壓接在電路基板上的部位而設置的。該腳部28d為較短的板狀部分,其與X-Z平面平行且將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并形成為從第2避讓部28c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朝著X軸方向正側彎曲。又,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腳部28d的作為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下端部分28e為尖端形狀,越向著該負側從Y軸方向看去的寬度尺寸漸漸減少(參照圖12等)。因此,壓接部件28能在相對于向滑塊27上安裝的位置的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使得與該Z軸正交的X軸方向的平行線(腳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壓接在電路基板上。該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壓接部件28上被壓接的部位))與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和夾持部件21B (其對向面)接觸的X-Z平面的平行面平行。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壓接部件28由不銹鋼(例如SUS304)制成,因此,壓接部件28 (其腳部28d(下端部分28e))在移動體16上,作為壓接在基板(電路基板)上的壓接部位發(fā)揮作用。另外,從防止損傷電路基板的觀點考慮,腳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可以用不同于壓接部件28的其他部位即安裝部28a、第I避讓部28b、第2避讓部28c以及腳部28d的軟質(zhì)材料形成。選擇該軟質(zhì)材料時,除了如上所述 的從防止損傷電路基板的觀點考慮以外,還優(yōu)選從抑制由于反復壓接在電路基板上而對本身造成磨損的觀點來考慮。作為像這樣的下端部分28e的材料,可以列舉例如碳素纖維和構成電路基板的材料(例如玻璃纖維)。又,也可在下端部分28e的下端設置由根據(jù)上述觀點選擇的材料所制成的部件,來代替由不同于壓接部件28的其他部位的材料形成下端部分28e本身。作為這樣的方法,可列舉例如將由上述部件(碳素纖維、玻璃纖維)制成的膠帶以覆蓋下端的方式粘貼在下端部分28e上,或將由該部件形成的包覆部件以覆蓋下端的方式粘貼在下端部分28e上(套在下端部分28e上)。通過使得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如上述構成,若以連結軸14為支點的一對桿12抵抗四個拉伸彈簧37的彈性力在關閉方向轉動,則從Y軸方向正側的兩個球軸承33作用與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a正交方向的推壓力,且從Y軸方向負側的兩個球軸承33作用與錐形部30的傾斜面30b正交方向的推壓力。從而,從四個球軸承33對錐形部30作用的推動力的合力,與Y軸方向平行的分量(水平成分)相互消除(相抵),僅成為向著Z軸方向負側的鉛垂分量。由此,通過四個球軸承33在錐形部30的兩個傾斜面30a、30b上朝著Z軸方向正側相對地滾動,主體部29沿著接受了連結軸14的各對向部分29a的在Z軸方向延伸的長孔29al相對地滑動,以此使得滑塊27相對于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因此,固定在滑塊27上的壓接部件28也相對于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由此,在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被固定的狀態(tài)下,若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成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移動的基點,因此,相對于壓接部件28即滑塊27,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所謂該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被固定的狀態(tài),是指例如載置在桌上等(不可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狀態(tài)的)的電路基板上壓接有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的場面。又,如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壓接在使用者手持的電路基板上的場合,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和滑塊27雙方朝著Z軸方向相對移動。接著,若減弱或去除對于一對桿12施加的朝著關閉方向的外力,則通過拉伸彈簧37的作用,使得一對桿12在打開方向轉動。隨著該轉動,通過四個球軸承33在錐形部30的兩個傾斜面30a、30b 上朝著Z軸方向負側相對地滾動,主體部29沿著接受了連結軸14的各對向部分29a的Z軸方向延伸的長孔29al相對地滑動,以此使得滑塊27相對于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隨著該移動,壓接部件28也相對于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由此,在壓接部件28(其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為如上所述的被固定的狀態(tài),若一對桿12在打開方向轉動,則壓接部件28 (其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成為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移動的基點,因此,相對于壓接部件28即滑塊27,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又,如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壓接在使用者手持的電路基板上的場合,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和滑塊27雙方在Z軸方向相對移動。因此,設在移動體16上的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和連結軸14,至少一方與一對桿12的相對轉動連動,在相互分離的方向或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該場合,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及連結軸14的移動距離(其中,將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或連結軸14不移動場合的移動距離設為零)之和為對應一對桿12的轉動量的值。這樣,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為了使得夾持部件21A(其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接近,若使得一對握持部(一對桿12的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則與該動作對應,使得設在連結軸14即在該處連接的一對桿12上的兩個夾持部件21和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能相對地在Z軸方向分離。又,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若解除使得一對握持部接近,則兩個夾持部件21在Y軸方向分離,同時,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成為最分離的狀態(tài)(壓縮線圈彈簧25為最伸展的狀態(tài)),且使得兩個夾持部件21和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相對地在Z軸方向接近,并且,能使一對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自己回歸到接近之前的狀態(tài)。因此,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和各球軸承33發(fā)揮移動機構的作用,根據(jù)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朝著關閉方向的轉動,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負側移動,即相對于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使得兩個夾持部件21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又,由于設有推動滑塊27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抬起的各拉伸彈簧37,因此,該移動機構能自己回歸到在使得一對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之前的狀態(tài)。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如上所述,在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設有罩部件11(參照圖10及圖11)。該罩部件11通過一對安裝支架41 (參照圖21、圖22)安裝在滑塊27上。如圖21所示,該兩個安裝支架41具有支架主體部41a和安裝部41b。支架主體部41a呈板狀,其與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對向部分29a的X軸方向正側的正面或X軸方向負側的背面平行地延伸,在上端部(Z軸方向正側的端部)和下端部(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分別設有一對螺紋孔41c。該螺紋孔41c形成為在X軸方向貫穿支架主體部41a的孔的內(nèi)周面上設有螺紋溝(未圖示)。為了使支架主體部41a成為上述位置關系,安裝部41b形成向滑塊27上安裝的安裝部位,且形成為從Z軸方向看去的從支架主體部41a的中間位置朝著Y軸方向局部突出的板狀部分彎曲。配置在滑塊27的X軸方向正側的安裝支架41的安裝部41b由一對螺釘部件41d固定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X軸方向正側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上,以此使得支架主體部41a沿著滑塊27的正面設置。同樣,配置在滑塊27的X軸方向負側的安裝支架41的安裝部41b由一對螺釘部件41d固定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X軸方向負側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上(未圖示),以此使得支架主體部41a沿著滑塊27的正面設置。該支架主體部41a上安裝有罩部件11。如圖10、圖11及圖22所示,罩部件11由一對罩構成部42構成。該兩個罩構成部42構成為平坦的薄板狀部件在相同的方向直角地彎曲兩次,從與X-Y平面平行的截面看,大致為U形(-形)。即,兩個罩構成部42構成為沿著Y-Z平面的兩個平坦板部由沿著X-Z平面的平坦板部連接,并通過分別配設在從Y軸方向看去的滑塊27的兩側,以此可在X軸方向的兩側及Y軸方向的兩側包圍該滑塊27 (包括在其兩個對向部分29a之間配設有第2部分12b的兩個桿12)。在兩個罩構成部42中,沿著Y-Z平面的兩個平坦板部上對應支架主體部41a的一對螺紋孔41c,設有在X軸方向貫穿該平坦板部的安裝孔,這里省略圖示。八個螺釘部件43 (在圖10及圖12中僅圖示四個)通過安裝孔與安裝在滑塊27上的兩個安裝支架41的支架主體部41a的各螺紋孔41c嚙合,以此使得該兩個罩構成部42安裝在滑塊27上。從而設有罩部件11,由一方的罩構成部42覆蓋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即連接有兩個桿12的連結軸14的附近和設在那里的滑塊27的Y軸方向負側的面,和X軸方向的兩側且成為Y軸方向負側的部位,同時,由另一方的罩構成部42覆蓋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即連接有兩個桿12的連結軸14的附近和設在那里的滑塊27的Y軸方向正側的面,和X軸方向的兩側且成為Y軸方向正側的部位。因此,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即連接有兩個桿12的連結軸14的附近和設在那里的滑塊27在與Z軸正交的方向被罩部件11包圍。這里,罩部件11通過兩個安裝支架41安裝在滑塊27上,因此,與滑塊27 —體地相對于一對桿12在Z軸方向移動,防止阻礙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轉動。接著,對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這里,對于如圖23所示的將安裝在電路基板P上的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卸下的場合進行說明,所述電路基板P是從電子設備上卸下的。另外,在將電路基板P從電子設備上卸下時,一端與電子設備主體連接,另一端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匯集多個配線部件)被切斷,在配線側連接器WC上成為殘留有該線束H局部(以下,僅稱為“線束H”)的狀態(tài)。又,在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使用方法的說明中,為了便于理解,采用處于未設有罩部件11及兩個安裝支架41狀態(tài)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 (參照圖12等)。從電子設備上卸下的電路基板P基本水平地載置在例如桌上、臺上等。在該電路基板P上安裝(固定)有多個基板側連接器PC,在該多個基板側連接器PC上,單獨安裝有對應的多個配線側連接器WC (參照 圖23)。如圖23所示,各基板側連接器PC由無蓋的大致為長方體箱形的部件構成(一端為開放的大致為長方體形壯的箱形),其內(nèi)部嵌入有配線側連接器WC,所述配線側連接器WC由比該基板側連接器PC小一圈的大致為長方體箱形的部件構成。在以下關于單獨的基板側連接器PC及配線側連接器WC的說明中,在與電路基板P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上,將基板側連接器PC及配線側連接器WC的長度方向設為X軸方向,并將與該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I軸方向使用。又,將χ-y平面,即與電路基板P (其表面)正交的方向設為z軸方向,并將安裝有基板側連接器PC的一側設為z軸方向正側。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各基板側連接器PC的X軸方向正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內(nèi)側面上形成有突起PCa,該突起PCa通過鉤掛來固定對應的配線側連接器WC。在該配線側連接器WC的X軸方向正側及X軸方向負側的外側面上形成有凹處WCa,其中嵌入有各突起PCa。因此,將各配線側連接器WC安裝(卡止)成相對于對應的基板側連接器PC不容易脫出。而且,線束H從各配線側連接器WC的z軸方向正側的面朝著大致z軸方向正側延伸。于是,首先,操作人員以將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一對握持部(一對桿12的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及四個保護包覆部件18)作為鉛錘方向(z軸方向)的上方,同時將一對夾持部件21作為鉛錘方向的下方的狀態(tài),單手握住一對握持部。即,以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1存在于一對握持部的下方的姿勢,一邊握住該一對握持部,一邊使得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Z軸方向沿著鉛錘方向(在電路基板P上的z軸方向)。此時,例如,通過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鉤在一對桿12 (其保護包覆部件18)的一方,冋時,將姆指鉤在一對桿12的另一方,從而將一對握持部握住,這里省略圖示。該場合,握住一對握持部的力可以是能保持一對握持部的程度,兩個握持部(一對桿12)為最分離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中,連結軸14存在于滑塊27的長孔29al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的位置,該滑塊27在連結軸14,即可在相對于一對桿12的Z軸方向的移動范圍內(nèi)的Z軸方向最正側(圖24A)。以該狀態(tài),在將與拔取目標(對象)的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夾住的位置配置一對夾持部件21。即,移動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以成為在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之間存在線束H的位置關系。此時,使得壓接部件28 (主要為腳部28d)沿著安裝有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存在于I軸方向的側面,同時,使得該腳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壓接在電路基板P (其表面)上(參照圖24A)。由此,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安裝有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一側,沿著X軸方向,即沿著基板側連接器PC的長度方向被壓接在電路基板P(其表面)上。這樣,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設置在針對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 (安裝有該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卸下連接器的位置(參照圖24A)。在該卸下連接器的位置中,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XYZ坐標與電路基板P上的xyz坐標一致。接著,若增大握住一對握持部的力,使得一對桿12抵抗四個拉伸彈簧37的彈性力,以連結軸14為支點在關閉方向轉動,則一對桿12 (其連結軸14)以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為基點,相對于壓接部件28,即滑塊27,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因此,一對夾持部件21與一對桿12以及連結軸14 一起(一體地),相對于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此時,一對夾持部件21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移動,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 (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與線束H接觸(參照圖24B)。因此,此后的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的轉動還與設在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間的壓縮線圈彈簧25的彈性力相關。從該狀態(tài)起, 若進一步增大握住一對握持部的力,抵抗四個拉伸彈簧37的彈性力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的彈性力,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在關閉方向轉動,則一對夾持部件21相對于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進一步地一邊朝著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一邊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移動,并通過將線束H夾入成為保持狀態(tài)(參照圖24C)。此時,各夾持部件21在與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平行的面上相互地接觸,因此,成為將夾持部件21A的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的多個凸條21d從y軸方向的兩側推壓到線束H上的狀態(tài)。將該各夾持部件21從y軸方向的兩側朝著線束H的推壓主要是設在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間的壓縮線圈彈簧25的彈性力在發(fā)揮作用。因此,一對夾持部件21成為在形成有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1c或多個凸條21d的一對對向面咬住線束H的狀態(tài)。該場合,與由假設將一對對向面設為平坦面的一對夾持部件夾入的情況相比,能減少一對夾持部件21和線束H的接觸面積,因此,能以較大的壓力將線束H夾入,并能更適當?shù)乇3志€束H。而且,若進一步增大握住一對握持部的力,抵抗四個拉伸彈簧37的彈性力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的彈性力,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則一對夾持部件21 —邊維持將線束H夾入保持的狀態(tài),一邊與一對桿12以及連結軸14 一起(一體地)相對于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此時,由于壓縮線圈彈簧25收縮,夾持部件21B沿著一對螺栓24 (其所穿過的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各支承孔23c)的軸線方向朝著接近支承部件23的方向移動(參照圖18B),以此通過與夾持部件21A的共同作業(yè),一邊維持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一邊可使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轉動。換言之,若壓縮線圈彈簧25成為最收縮的狀態(tài),夾持部件21B與支承部件23最接近,則一對桿12成為朝著最關閉的方向轉動的狀態(tài)。因此,支承部件23、一對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發(fā)揮收縮機構的作用,將夾持部件21B安裝(設置)在桿12B(—對桿12)上,來實現(xiàn)以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或配線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各握持部在相互接近的方向進一步相對地轉動)。以此狀態(tài),若使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轉動至壓縮線圈彈簧25不能收縮,則一對夾持部件21成為一邊維持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一邊與一對桿12以及連結軸14一起(一體地)相對于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朝著z軸方向最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的狀態(tài)(參照圖24D)。由此,能使得由一對夾持部件21夾入并保持的線束H相對于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即電路基板P朝著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僅移動所定距離。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該所定距離設定為2mm。因此,通過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進行上述動作,能使得與線束H連接的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其所安裝的基板側連接器PC在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所定距離(本實施形態(tài)中為2mm),并能解除配線側連接器WC和基板側連接器PC的安裝狀態(tài)(參照圖25)。這里,即使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牢固地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PC(嵌入)上,也能保證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拉開僅上述所定距離(本實施形態(tài)中為2mm)。這是因為,由于一對桿12越在關閉方向轉動,越能使得一對夾持部件21夾入線束H的力(壓縮線圈彈簧25的彈性力)增大,因此,能抑制被一對夾持部件21保持的線束H相對于一對夾持部件21在z軸方向產(chǎn)生偏移(一對夾持部件21的將線束H夾入的位置產(chǎn)生偏移)。如上,通過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能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卸下。又,對于安裝在其他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其他配線側連接器WC,也能采用同樣的步驟卸下,這里省略了圖示。另外,在上述的卸 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的說明中,階段性地說明了握住一對握持部的動作,但該動作是一連串的動作,是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例如0. 5秒 2秒左右)進行的。接著,對于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卸下時的技術課題進行說明。以往,操作人員在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卸下時,將夾具鉗住配線側連接器WC,并進行移動,以將該夾具從電路基板P上拉開,或直接用手抓住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并進行拉拽,以將其從電路基板P上拉開。此時,只靠拉拽不能使得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在相互分離的方向(鉛錘方向(Z軸方向)),即與電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簡單地脫落,因此,操作人員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特別是繞y軸方向邊扭轉邊拉拽配線側連接器WC (參照圖26A及圖26B)。這里所謂的繞y軸方向扭轉,是指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繞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y軸方向)搖動,以使配線側連接器WC沿著包含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的x-z平面往返。于是,在配線側連接器WC上,不僅作用z軸方向(與電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的力,還作用其他方向的力。由于在基板側連接器PC的側壁作用較大的力,因此,經(jīng)常會發(fā)生其側壁破損的情況(參照圖26B的符號D),并且不得不對多數(shù)基板側連接器PC進行更換。
因此,在進行基板側連接器PC的交換時,需要先從電路基板P上除去破損的基板側連接器PC,之后,將新的基板側連接器PC配置在適當?shù)奈恢?,同時,對與其多個端子對應的電路基板P上的多個端子進行焊接,非?;ㄙM時間和人力,浪費大量成本。在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繞X軸方向邊扭轉邊拉拽配線側連接器WC的場合,只要扭轉的量(搖動幅度)不是很大,基本不會發(fā)生這樣的破損問題。可以考慮其原因如下,即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繞y軸方向扭轉配線側連接器WC的場合,會成為在配線側連接器WC的長度方向將兩端部舉起的動作。相對于此,本實施形態(tài)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包括一對桿12、移動體16以及移動機構。其中,所述一對桿12,其各第2部分12b (中間部)通過連結軸14連接,可繞其軸線相對地轉動,由各第3部分12c ( 一端部)通過夾持部件21 (間接地)能將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 (配線)夾入;所述移動體16設在該連結軸14上,可朝著與連結軸14正交的方向(Z軸方向)相對地移動,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所述移動機構與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 (握持部(另一端部))朝著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相對移動連動,使得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在設在該移動體16上的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連結軸14相互分離的方向相對地移動。而且,一對桿12可以各第3部分12c (夾持部件21)間接地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各第I部分12a進一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對地轉動。即,能以間接地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使得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在設置于該移動體16上的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連結軸14相互分離的方向相對地移動。因此,操作人員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將其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壓接在 電路基板P上,同時,作為可由設在一對桿12的各第3部分12c ( 一端部)的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夾入的位置,通過使得一對桿12在關閉方向轉動,由一對桿12的各第3部分12c間接地將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夾入,并通過使一對桿12進一步在關閉方向轉動,使得將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一對桿12與連結軸14 一起能相對于電路基板P在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僅移動所定距離。即,為了使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其對向面(多個凸條21d))接近,若使得一對握持部(一對桿12的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則與該動作對應,能使得設在連結軸14,即在該處連接的一對桿12上的兩個夾持部件21和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對地在Z軸方向分離,因此,操作人員只要在電路基板P上進行使得一對握持部在I軸方向接近的操作,就能使得被夾入并保持的線束H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其結果,能使得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朝著z軸方向正側(鉛錘方向的上方)移動所定距離(例如2mm)。由此,無須扭轉就能將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卸下。而且,使得一對桿12在關閉方向轉動的力根據(jù)杠桿原理增加,并轉換成使得一對桿12將線束H夾入的力,以及使得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 (移動體16的壓接部位))和連結軸14在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的力。即,只要將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設置在卸下連接器的位置,并用較小的力使得一對桿12在關閉方向轉動,就能在相互嵌入安裝的配線側連接器WC和基板側連接器PC之間,僅作用相互分離方向(z軸方向(鉛錘方向),即與電路基板P正交的方向)的較大的力,并能容易地解除兩者的嵌合。因此,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能一邊防止損傷基板側連接器PC,一邊容易地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卸下。其結果,能明顯地降低對基板側連接器PC進行更換的必要性,并能抑制成本的浪費。又,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與一對桿12朝著打開方向的相對轉動連動,連結軸14和移動體16的至少一方在設置于該移動體16上的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連結軸14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因此,能反復進行上述卸下連接器的操作。而且,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由于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因此,無須依靠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就能一邊防止損傷基板側連接器PC,一邊保證且迅速地將配線側連接器WC卸下。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只要設置在卸下連接器的位置,以單手握住一對握持部這一個動作就能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電路基板P)上拉開,因此,卸下操作非常簡單。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只要能以使得壓接部件28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狀態(tài)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線束H夾入,就能將連接有該線束H的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 (電路基板P)上拉開,因此,無論配線側連接器WC的大小及形狀,都能進行該卸下操作。即,能一邊防止損傷基板側連接器,一邊容易地將連接有線束H的各種配線側連接器從該基板側連接器上卸下(但是,僅限配線側連接器和基板側連接器的裝卸方向相對于電路基板P大致為正交的)。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壓接部件28上作為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腳部28d為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因此,能使朝著該電路基板P壓接(相接)的面積非常小。因此,即使是密集安裝 (配置)有多數(shù)電子零件的電路基板P上,也能容易地將腳部28d插入各電子零件的間隙,無論基板側連接器PC的大小尺寸及形狀,都能以沿著基板側連接器PC的側面的狀態(tài)使得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確實地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腳部28d的下端部分28e設為尖端狀,因此,能更有效地進行上述操作。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構成為壓接部件28上作為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腳部28d為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且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和夾持部件21B (其對向面)在與X-Z平面平行的面上接觸,因此,通過使得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沿著安裝有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長度方向(y軸方向),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進行卸下動作,能防止在進行該卸下動作時,一對桿12以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為基點,在y軸方向傾斜。因此,由于能防止由兩個夾持部件21夾入的線束H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朝著其長度方向(y軸方向)扭轉,所以能防止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基板側連接器PC圍繞與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正交的軸(y軸方向)被扭轉。其結果,能夠進一步確保防止基板側連接器PC損傷。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構成為壓接部件28上作為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腳部28d為與X-Z平面平行的板狀部件,且夾持部件21A(其對向面)和夾持部件21B (其對向面)在與X-Z平面平行的面上接觸,因此,通過使得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沿著安裝有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長度方向,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進行卸下動作,在進行該卸下動作時,能使得一對桿12以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為基點,在X軸方向傾斜。因此,在配線側連接器WC無法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脫出的場合,可以僅在最不易導致基板側連接器PC損傷的方向扭轉,因此,能一邊容易地將配線側連接器WC從基板側連接器PC上取下,一邊更進一步確保防止基板側連接器PC損傷。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夾持部件2IB和夾持部件2IA (其保持部2Ib)相對于一對桿12在X軸方向正側突出(變位),因此,能容易地將一對夾持部件21配設在將與拔出目標(對象)的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夾住的位置。其理由如下假設一對桿12的Z軸方向負側設有兩個夾持部件21,即相對于一對桿12兩個夾持部件21沒有在X軸方向變位,則兩個夾持部件21的上方(Z軸方向正側)存在兩個桿12和連結軸14,該兩個夾持部件21的上方的空間受到限制。這樣的場合,例如在線束H比較長的場合,會導致線束H干涉兩個桿12和連結軸14,并導致不易在夾住線束H的位置配設一對夾持部件21。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通過將兩個螺釘部件22擰松,可將夾持部件21A從桿12A(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卸下。由于該夾持部件21A可裝卸地設在該桿12A上,因此,在發(fā)生例如夾持部件21A(其保持部件21b的多個凸條21c)摩耗、破損等時候,能容易地更換新的。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通過將兩個螺栓24擰松,可將夾持部件21B從設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的支承部件23上卸下。由于該夾持部件21B可裝卸地設在該桿12B上,因此,在發(fā)生例如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摩耗、破損等時候,能容易地更換新的。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通過將兩個螺釘部件26擰松,可將支承部件23從桿12B(第3部分12c的另一側處)上卸下。由于該夾持部件21B可裝卸地設在該桿12B上,因此,在發(fā)生例如夾持部件21B (其多個凸條21d)摩耗、破損等時候,或安裝夾持部件21B的構成(支承部件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能容易地更換新的。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兩個夾持部件21、支承部件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可更換,因此,能使通過夾入來保持的形態(tài)適合作為卸下對象的連接器的形狀、大小、規(guī)格。 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即連接有兩個桿12的連結軸14的附近和設在那里的滑塊27在與Z軸正交的方向由罩部件11包圍,因此,在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上能防止與適當動作的各部件(各桿12、滑塊27、各球軸承33、各拉伸彈簧37等)接觸。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罩部件11由一對罩構成部42構成,因此,能容易地安裝在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罩部件11構成為一對罩構成部42通過兩個安裝支架41安裝在滑塊27上,因此,通過簡單的構成,能使得罩部件11相對于一對桿12與滑塊27 —體地在Z軸方向移動,并能防止阻礙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支點轉動。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在一對桿12上分別設置球軸承33,相對于使該一對桿12可轉動地連接的連結軸14,在Z軸方向可移動地設置滑塊27,在該滑塊27上設置具有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的錐形部30,所述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形成沿著與兩個桿12所規(guī)定的一對握持部的動作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線,使得各球軸承33 (其外周面)與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接觸,因此,通過簡單的構成,就能將用于使得兩個夾持部件21接近或分離的一對握持部的動作轉換成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 (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移動。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為了將一對桿12中一對握持部的動作轉換成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 (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移動,與該滑塊27的錐形部30的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接觸的部位(變位壓接部)由球軸承33構成,因此,通過使得各球軸承33在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上滾動,能使得兩個桿12的變位壓接部相對于各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接觸的位置變位,因此,能順利地進行該變位,同時,能防止相互摩耗。由于在電路基板P上安裝有多個基板側連接器,經(jīng)常需要從各基板側連接器上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因此,該方法更加有效。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以連結軸14為中心相對地轉動的桿12A和桿12B上,桿12A上設有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a接觸,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構成一對的球軸承33,桿12B上設有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b接觸,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構成一對的球軸承33,因此,能使一對桿12以連結軸14為中心的相對轉動更加穩(wěn)定。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在一對桿12上設置各球軸承33,相對于使該一對桿12可轉動地連接的連結軸14,在Z軸方向可移動地設置滑塊27,在該滑塊27上設置具有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的錐形部30,所述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形成沿著與兩個桿12所規(guī)定的一對握持部的動作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線,使得各球軸承33 (其外周面)與兩個傾斜面30a和傾斜面30b接觸,同時,由各拉伸彈簧37使得該滑塊27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抬起,將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推壓到各球軸承33 (其外周面)上,因此,通過簡單的構成,若解除使得一對桿12的兩個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則兩個夾持 部件21分離,同時,夾持部件2IB和支承部件23成為最分離的狀態(tài)(壓縮線圈彈簧25成為最伸展的狀態(tài)),且兩個夾持部件21和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對地在Z軸方向接近,并能自己回歸到使得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接近之前的狀態(tài)。因此,能更容易地反復進行上述卸下連接器操作。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可由各拉伸彈簧37使得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自己恢復到接近之前的狀態(tài),因此,構成簡單。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以連結軸14為中心相對地轉動的桿12A和桿12B上分別設有架設在與滑塊27 (移動體16)之間的拉伸彈簧37,因此,能使得兩個第I部分12a (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自己恢復到接近之前狀態(tài)的動作更穩(wěn)定。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以連結軸14為中心相對地轉動的桿12A和桿12B上分別設有架設在與滑塊27 (移動體16)之間,且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形成一對的拉伸彈簧37,因此,能更確保且穩(wěn)定地使得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一對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并能使得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自己恢復到接近之前狀態(tài)的動作能更穩(wěn)定。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四個拉伸彈簧37設置為與Y-Z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能更確保且穩(wěn)定地使得滑塊27(移動體16)相對于一對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移動,并能使得兩個第I部分12a(兩個保護包覆部件18)自己恢復到接近之前狀態(tài)的動作能更穩(wěn)定。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架設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負側的側面和桿12A上的兩個拉伸彈簧37設置為,從一端37a向著另一端37b,朝著Z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負側延伸,且架設在滑塊27的主體部29的對向部分29a的Y軸方向正側的側面和桿12B上的兩個拉伸彈簧37設置為,從一端37a向著另一端37b,朝著Z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正側延伸,因此,不拘泥于一對桿12的轉動姿勢及滑塊27相對于連結軸14的位置,也能確保防止各拉伸彈簧37干涉兩個桿12、滑塊27以及其周圍構造。因此,使得一對桿12的轉動動作、及與其連動的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 (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移動的動作能順利進行。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夾持部件21B通過收縮機構設在桿12B上,因此,能以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或配線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使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進一步轉動(在各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進一步相對地轉動)。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由支承部件23、一對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構成收縮機構,因此,構成簡單,并能以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或配線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使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進一步轉動。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兩個螺栓24和壓縮線圈彈簧25可始終朝著離開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推動夾持部件21B,并可使其朝著支承部件23接近,因此,通過簡單的構成,可一邊維持一對夾持部件21將線束H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一邊使得一對桿12進一步朝著關閉方向轉動。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夾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以下述內(nèi)容為前提盡可能設定為較小,即兩個夾持部件21接觸時,可由多個凸條21c和夾持部件21B的多個凸條21d通過將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其連接的配線(線束H)夾入來進行保持,因此,能提高便利性。其理由如下。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表示了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線束H被切斷的例子,但也可如圖27所示,不切斷線束H將配線側連接器WC卸下。該線束H多為如圖所示的被卷曲。這里,假設兩個夾持部件21都具有如本實施形態(tài)中的夾持部件21A的所定的高度尺寸,則會導致夾持部件21對于卷曲的線束H造成干涉,因此,很難將一對夾持部件21配設在將該線束H夾住的位置。相對于此,在本實施形態(tài)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夾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為上述設定,因此,即使是像這樣卷曲的線束H,通過使得夾持部件2IA (其保持部21b)穿過該卷曲的內(nèi)側,也能將一對夾持部件21配設在將該線束H夾住的位置(參照圖27B)。因此,無須切斷線束H就可進行配線側連接器WC的卸下操作。這種方法不局限于有沒有切斷線束H,線束H是否卷曲,即使在配線側連接器WC的周圍的z軸方向正側的空間(上方的空間)受到限制的場合,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因此,能提聞便利性。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壓接部件28上設有第I避讓部28b,因此,為了防止兩個夾持部件21的接觸位置在Y軸方向相對于連結軸14產(chǎn)生偏移,即使將一對桿12形成不對稱的構成(本實施形態(tài)中,第2部分12b的長度尺寸不同),也能防止兩個桿12(特別是設在桿12A上的兩個螺釘部件22)和壓接部件28產(chǎn)生干涉。該兩個夾持部件21的接觸位置在Y軸方向相對于連結軸14的偏移,基于直接安裝在桿12A的第3部分12c上的夾持部件21A和通過支承部件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安裝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上的夾持部件21B的構成的差。

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壓接部件28上設有第2避讓部28c,因此,即使安裝有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的基板側連接器PC的周圍密集安裝(配置)有多數(shù)電子零件,也能一邊防止壓接部件28對其造成干涉,一邊能確保腳部28d (其下端部分28e)以沿著該基板側連接器PC的側面的狀態(tài)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因此,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中,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PC的損傷,一邊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容易地卸下。另外,在上述本實施形態(tài)中,對于本發(fā)明涉及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的一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是以下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所述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基板上,包括一對桿,其各中間部通過連結軸可繞該連結軸相對轉動地連接,設在各一端部的夾持部件可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夾入并保持,另一端部為握持部;移動體,可在與所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移動地設在所述連結軸上,并具有壓接部位,所述壓接部位相對于該連結軸,在所述兩個夾持部件存在的一側壓接在所述基板上;該移動體上設有錐形部,所述錐形部相對于所述連結軸是所述兩個握持部存在的一側,并具有兩個傾斜面,為了形成沿著與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線,所述兩個傾斜面離開所述連結軸越遠越相互接近;在所述一對桿上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設有變位壓接部,所述變位壓接部與所述一對桿的朝著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對轉動連動,通過一邊在所述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將所述錐形部夾入,一邊使得朝著所述各傾斜面的壓接位置變位,以此使得所述移動體相對于該連結軸在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壓接部位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又,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列舉了從廢棄處理的電子設備中回收電路基板時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使用在制造電子設備時(例如連接器安裝錯誤時)或在市場上進行維修服務時(例如更換電路基板時),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該場合,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使用在通過線束H與電子設備主體連接的電路基板P。而且,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將鉛錘方向作為電路基板P的z軸方向,但在將鉛錘方向以外的方向作為z軸方向,即電路基板P為非水平狀態(tài)時,也可以進行配線側連接器WC的卸下操作。該場合,電 路基板P可以是例如拿在手上,也可以按在墻壁上。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夾持部件21A上設有多個凸條21c,且夾持部件21B上設有多個凸條21d,但也可僅在任意一個上設置多個凸條或凹條,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僅夾持部件21B通過收縮機構(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支承部件
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安裝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上,但也可以僅使得夾持部件21A通過收縮機構(例如以同樣的構成)安裝在桿12A上,還可以是將夾持部件21A和夾持部件21B兩者通過收縮機構(例如以同樣的構成)安裝在一對桿12上,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設有作為變位壓接部的各球軸承33,但是,只要變位壓接部與朝著兩個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的關閉方向(兩個握持部(兩個第I部分12a的一側處))的相互接近的方向)的一對桿12的相對轉動連動,通過在兩個握持部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一邊將錐形部30夾入,一邊使得朝著傾斜面30a、30b的壓接位置變位,以此使得移動體16 (滑塊27)相對于連結軸14在連結軸14和壓接部位(腳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該變位部件也可以是由例如從各桿12朝著對應的傾斜面30a、30b突出,并且從Y-Z平面看去截面形狀為半圓形的突起部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桿12A上設有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a接觸,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形成一對的球軸承33,且桿12B上設有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b接觸,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形成一對的球軸承33,但是,只要可以將用于使得兩個夾持部件21接近或分離的一對握持部的動作轉換成滑塊27 (移動體16)相對于兩個桿12 (連結軸14)朝著Z軸方向移動,也可以是例如在桿12A上設置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a接觸的單一的球軸承33,且在桿12B上設置使外周面與傾斜面30b接觸的單一的球軸承33,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以連結軸14為中心相對地轉動的桿12A和桿12B上分別設有架設在與滑塊27(移動體16)之間,且從X軸方向看去在正側和負側形成一對的拉伸彈簧37,但是,只要使得滑塊27相對于兩個桿12朝著Z軸方向正側抬起,將錐形部30 (其各傾斜面30a、30b)推壓到各球軸承33 (其外周面)上,也可以是例如在各桿12上設置架設在與滑塊27(移動體16)之間的單一的拉伸彈簧37,還可以設置架設在連結軸14與滑塊27 (移動體16)之間的單一的拉伸彈簧或單一的壓縮線圈彈簧,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夾持部件21B通過支承部件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安裝在桿12B的第3部分12c上,但是,為了能通過兩個夾持部件的夾入一邊維持對線束H的保持一邊使得該兩個夾持部件(一對桿及連結軸)在離開電路基板P的方向移動,只要一對夾持部件中至少一方可始終朝著離開桿12的第3部分12c最遠的位置被推動,并可朝著第3部分12c接近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作為壓接部件,在夾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間設有壓縮線圈彈簧25,但是,只要能始終朝著離開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推動夾持部件21B,且容許夾持部件21B朝著支承部件23接近,也可以使用例如板簧或橡膠等彈性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收縮機構由支承部件23、兩個螺栓24以及壓縮線圈彈簧25構成,但是,為了使得通過兩個夾持部件的夾入一邊維持對線束H(或配線側連接器)的保持,一邊使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進一步轉動(在各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進一步相對地轉動)成為可能,只要是將一對夾持部件中至少一方安裝在桿12 (其第3部分12c)上的,也可以采用橡膠或板簧等彈性部件構成(例如采用該彈性部件代替壓縮線圈彈簧25,或不采用支承部件23和兩個螺栓24的至少一方而包含壓縮線圈彈簧25的該彈性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構成為桿12B (其第3部分12c)設有支承部件23,由兩個螺栓24和壓縮線圈彈簧25可始終朝著相對于該支承部件23最遠的位置推動夾持部件21B并可使其接近該處,但是,也可以是將該支承部件23與桿12B (其第3部分12c) —體地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該場合,為了能以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或配線夾入并保持的狀態(tài),使得一對桿12朝著關閉方向進一步轉動(各握持部在相互接近的方向進一步相對地轉動),兩個螺栓24和壓縮線圈彈簧25發(fā)揮收縮機構的作用,將夾持部件21B設置在桿12B(—對桿12)上。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夾持部件21B和夾持部件21A(其保持部21b)相對于桿12在X軸方向正側突出(變位),但是,也可以配置在關于X軸方向與一對桿12相同的位置,即一對桿的Z軸方向負側或一對桿12之間的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夾入并保持,但也可換成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WC本身夾入并保持。即使是該場合,由于在一對夾持部件21的互為對向的對向面上形成有在X軸方向延伸的多個凸條21c、多個凸條21d,因此,與假設一對夾持部件的對向面為平坦面的場合比較,能縮小一對夾持部件21和配線側連接器WC的接觸面積,以較大的壓力將配線側連接器WC夾入。其結果,在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時,能抑制配線側連接器WC相對于一對夾持部件21在Z軸方向偏移。但是該場合,配線側連接器WC需從基板側連接器PC突出安裝到可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WC夾入的程度。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其另一端側基部)和滑塊27(其主體部29)通過四個拉伸彈簧37連接,以此一對桿12始終在打開方向被推動,但也可以換成例如通過由壓縮線圈彈簧連接一對桿12,始終在打開方向推動一對桿12的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采用各球軸承33作為設在各桿12上的變位壓接部(轉動部件),但是,只要是可繞軸部件32的軸線轉動地安裝在該軸部件32上的部件都可以,例如單純?yōu)樘鹛鹑π螤畹牟考?,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和滑塊27 (其主體部29)通過四個拉伸彈簧37連接,以此一對桿12始終在打開方向被推動,但也可以不是始終在打開方向推動一對桿12,并不局限于上 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錐形部30為三角柱形狀,但只要是具有與一對握持部(一對桿12)的打開方向或關閉方向(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Y軸方向)對向,且越朝向Z軸方向正側,即越離開連結軸14,越相互接近地傾斜的一對傾斜面,也可以是例如四角柱形狀等其他形狀,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接部件28由板狀部件構成,但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棒狀部件、框架狀部件等其他形狀的部件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單一的壓接部件28安裝在滑塊27上,但也可以安裝多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壓接部件28具有安裝部28a、第I避讓部28b、第2避讓部28c以及腳部28d,但是,只要具有至少安裝在滑塊27上的部位(安裝部)和壓接在電路基板P上的部位(壓接部位(腳部))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作為這樣的例子,腳部35d也可以從第2避讓部28c的Z軸方向負側的端部朝著X軸方向正側延伸,同時,朝著X軸方向負側延伸,即所謂的T形。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夾持部件21的各對向面上形成有與X軸平行的多個凸條21c、凸條21d,但是,只要是能減少與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的接觸面積,也可以形成網(wǎng)眼狀、格子狀等凸條或凹條,還可以形成多個(點狀)凸部或凹部,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夾持部件21的各對向面的多個凸條21c、凸條21d為在X軸方向延伸的構成,但也可以在相對于X軸傾斜的方向延伸,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一對夾持部件21由鋁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例如其他金屬、橡膠等軟質(zhì)樹脂、塑料等硬質(zhì)樹脂制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這里,如橡膠等軟質(zhì)樹脂和塑料等硬質(zhì)樹脂能得到較大摩擦力的場合,也可以不在一對夾持部件的對向面上形成凸條 21c、21d。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列舉了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將從廢棄處理的電子設備中卸下的電路基板的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卸下的場合進行了說明,但并不僅限于此,在例如電子設備的制造工序中,將誤裝在電路基板P上的基板側連接器PC上的配線側連接器WC卸下的場合,也可以使用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該場合,優(yōu)選通過不在一對夾持部件21的對向面上形成凸條21c、21d,或將一對夾持部件21的材料設為例如橡膠等軟質(zhì)樹脂或塑料等硬質(zhì)樹脂等,來盡可能防止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的損傷。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使用一個種類的一對夾持部件21,但優(yōu)選事先準備材質(zhì)、形狀、大小的至少一項不同的多個種類的夾持部件,根據(jù)用途,即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是否被使用于電子設備的例如廢棄時、制造時、維修時等任意場合,選擇最合適的夾持部件。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構成為基板側連接器PC的內(nèi)部嵌入有配線側連接器WC,也可以換成其他構成,例如配線側連接器WC的內(nèi)部嵌入有基板側連接器PC。即使是該場合,只要由一對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WC或與配線側連接器WC連接的線束H夾入并保持,就能卸下配線側連接器WC?!ぴ谏鲜鰧嵤┬螒B(tài)中,由四個球軸承33和四個拉伸彈簧37等構成移動機構,與一對桿12的相對地轉動連動,使得連結軸14以及移動體16的至少一方在壓接部件28的腳部28d和連結軸14相互分離的方向或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動,但是,只要可進行同樣的動作,也可以是包含齒條齒輪、進給螺釘、齒輪、凸輪、連桿中任意一種的機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滑塊27上主體部29和錐形部30為一體地成形,但也可以是將主體部和錐形部分別成形,且將其相互固定的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移動體16構成為包含分開的滑塊27和壓接部件28構成,但也可以由單一的部件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采用了四個球軸承33和四個拉伸彈簧37,但這些部件的數(shù)量只要根據(jù)可進行上述動作的觀點適合地設定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將一對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正側的部分及安裝在該處的一對保護包覆部件18作為握持部,但只要可使得一對桿12在關閉方向轉動,也可以是例如在各桿12的第I部分12a的Z軸方向正側的端部設置在X軸方向延伸的握持部(把手部)的構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目標的配線側連接器WC上連接有作為配線的線束H,但即使在配線側連接器上連接有作為配線的電纜,也能作為卸下目標,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設有在與Z軸正交的方向包圍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的罩部件11,但也可以不設置該罩部件11 (包含兩個安裝支架41),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罩部件11構成為一對罩構成部42通過兩個安裝支架41安裝在滑塊27上,但只要能在與Z軸正交的方向包圍一對桿12的中間位置,即連接有兩個桿12的連結軸14附近和設在那里的滑塊27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另外,即使為其他構成的場合,如上述實施形態(tài),罩部件11優(yōu)選相對于一對桿12能與滑塊27 —體地在Z軸方向移動的構成 。以上,基于實施形態(tài)對本發(fā)明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進行了說明,但具體的構成并不局限于實施形態(tài),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允許在設計上進行變更和追加。
權利要求
1.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所述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對桿,其各中間部通過連結軸可繞該連結軸相對轉動地連接,在各自的一端部,能直接或間接地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移動體,可在與所述連結軸正交方向移動地設在所述連結軸上,其一端與所述基板壓接;以及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各自的另一端部朝著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離開方向移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桿在各自的上述一端部直接或間接地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的狀態(tài)下,能進一步朝著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互相接近方向相對回轉;上述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的進一步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離開方向進一步移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機構與上述一對桿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的朝著互相離開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使得上述連結軸及上述移動體的至少一方朝著上述連結軸和上述移動體的上述一端互相接近方向移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體包括能沿著與上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滑動的、設在上述連結軸的滑塊,以及安裝在該滑塊、與上述基板壓接的壓接部件;上述移動機構在上述一對桿各自的上述中間部和上述另一端部之間的部分,至少包括一個回轉部件,能繞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上述滑塊包含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一對傾斜面,其傾斜為越離開上述連結軸,互相越接近,該一對傾斜面的一方與設在上述一對桿的一方的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的外周面相接,上述一對傾斜面的另一方具有錐形部,其與設在上述一對桿的另一方的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機構進一步包括將上述錐形部朝上述至少一個回轉部件側賦能的彈性部件。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壓接部件包含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板狀部分,固定在上述滑塊,使得位于上述一對桿的上述一端部的一方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對桿的上述一端部,個別地設有用于夾持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的一對夾持部件,使其互相對向;上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上述一對夾持部件各自通過彈性部件與對應的上述桿的上述一端部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夾持部件相對與上述連結軸平行的方向,配置在從所述一對桿的位置偏離的位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對夾持部件的互相對向的對向面,形成多個凸部或凹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 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限制上述一對桿的相對回轉范圍的制動件。
11.一種卸下連接器用工具,用于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上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所述基板側連接器安裝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該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包括一對桿,其各中間部通過連結軸可繞該連結軸相對轉動地連接,設在各自一端部的夾持部件可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與該配線側連接器連接的配線夾入保持,另一端部設為握持部;以及移動體,可在與所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移動地設在所述連結軸上,具有壓接部位,相對該連結軸,在所述兩個夾持部件存在側,所述壓接部位與所述基板壓接;在該移動體,相對所述連結軸,在所述兩個握持部存在側,設有錐形部,其具有兩個傾斜面,所述兩個傾斜面隨著離開所述連結軸,相互接近,以便形成沿著與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線;在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設有變位壓接部,所述變位壓接部與所述一對桿的朝著該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對回轉連動,通過一邊在所述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將所述錐形部夾入,一邊使得朝著所述各傾斜面的壓接位置變位,使得所述移動體相對該連結軸朝著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壓接部位相互離開方向移動。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動體和所述一對桿之間設有推壓手段,所述推壓手段相對一對桿,朝著將所述各傾斜面推壓到所述變位壓接部的方向,對所述移動體賦與推力。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壓手段為拉伸彈簧,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最收縮,同時發(fā)揮彈性力,抵抗將一端和另一端拉開的動作;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移動體;所述拉伸彈簧的另一端安裝在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彈簧分別安裝在所述移動體的設有兩個所述傾斜面的側面,一邊從一端向著另一端拉開相互間隔,一邊架設在所述移動體和所述一對桿的所述連結軸和所述兩個握持部之間。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變位壓接部是球軸承,其具有相對所述一對桿可繞與所述連結軸平行的軸線回轉的外周面。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2-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罩部件,其不阻礙所述一對桿繞所述連結軸相對地轉動,將所述一對桿的所述中間部、所述移動體、所述變位壓接部以及所述各推壓手段包圍。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1-1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對桿中,至少一方的夾持部件是通過收縮機構設置,所述收縮機構可以在用所述兩個夾持部件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夾入保持的狀態(tài)下,使得各所述握持部朝著相互接近方向進一步相對回轉。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1-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夾持部件之中一方可與另一方所述夾持部件之間將所述配線側連接器或所述配線夾入保持,且大小尺寸設定為比另一方的所述夾持部件小。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1-1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體包括能沿著與上述連結軸正交的方向滑動的、設在上述連結軸的滑塊,以及安裝在所述滑塊、以便形成壓接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壓接部位的壓接部件;所述壓接部件具有安裝部、腳部以及避讓部,所述安裝部安裝在所述滑塊,所述腳部配置在所述夾持部件附近,與所述基板壓接,所述避讓部在該腳部和所述安裝部之間,減少接近所述基板的部位。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卸下連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腳部呈板狀,與所述兩個夾持部件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平面平行。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卸下連接器用工具,能一邊防止基板側連接器損傷,一邊容易地將安裝在基板側連接器的配線側連接器卸下。卸下連接器用工具(10)包括通過繞連結軸(14)回轉,用夾持部件(21)將配線側連接器(WC)或其配線夾入的一對桿(12),和使得壓接部位(28d)壓接在基板的移動體(16)。在移動體(16)設有具有兩個傾斜面(30a、30b)的錐形部(30),在一對桿(12)的連結軸(14)和兩個握持部之間設有變位壓接部(33),變位壓接部(33)與一對桿(12)的朝著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對轉動連動,通過一邊在兩個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將錐形部(30)夾入,一邊使得朝著各傾斜面(30a、30b)的壓接位置變位,使得移動體(16)相對連結軸(14)在連結軸(14)和壓接部位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
文檔編號H01R43/26GK103050866SQ201210383599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田村雅樹 申請人:株式會社理光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永丰县| 那曲县| 西平县| 西平县| 甘德县| 富宁县| 吉水县| 谷城县| 上思县| 山东省| 修文县| 太原市| 瑞昌市| 巴南区| 蓝山县| 镇江市| 拜泉县| 沿河| 潞西市| 六盘水市| 汕头市| 蕉岭县| 隆昌县| 昌黎县| 梓潼县| 荃湾区| 三原县| 调兵山市| 临泽县| 南城县| 达尔| 天祝| 庆云县| 龙川县| 南阳市| 天津市| 华容县| 志丹县| 乌恰县| 康定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