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纜連接器插銷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電連接器組件,其具有與插座連接器相配合的插頭連接器,本發(fā)明還涉及對這些連接器進行拆裝的裝置。
背景技術(shù):
通常,電連接器被設(shè)置成互補的半連接器而形成連接器對。為維持連接器對之間的連接,使用機械栓鎖機構(gòu)是廣為所知的。典型地,栓鎖機構(gòu)包括在第一半連接器上的突起,該突起沿橫跨配合的方向從第一半連接器凸出,該配合方向是第一半連接器和第二半連接器被配合在一起的方向。第二半連接器典型地包括一用于接收第一半連接器上的突起的凹口或孔,或者包括一用于與第一半連接器上的突起相嚙合的壁或另一突起。為了在兩個半連接器之間容易地斷開它們的連接,利用機械栓鎖釋放機構(gòu)來釋放該栓鎖機構(gòu)的嚙合,也是廣為所知的。典型地,栓鎖釋放機構(gòu)包括一驅(qū)動件,其由用戶觸發(fā),能促使第一半連接器上的突起移動,從而使該突起從第二半連接器上的凹口、孔、壁或者突起斷開嚙合。
傳統(tǒng)栓鎖釋放機構(gòu)的一個問題是,為了釋放栓鎖機構(gòu)以斷開與連接器的配合,需要有通向已配合連接器的入口。一些連接器采用的栓鎖釋放機構(gòu)被設(shè)置在連接器的相對的側(cè)面。為釋放插銷等鎖合機構(gòu),需要在連接器的相對側(cè)面上捏或擠這些栓鎖釋放機構(gòu)。因此,這些連接器需要有從其兩側(cè)通向連接器的入口以便釋放該栓鎖機構(gòu)。
在一個傳統(tǒng)的栓鎖釋放結(jié)構(gòu)中,一連接器在其相對的側(cè)面具有插銷以及一U形的栓鎖釋放機構(gòu),它們在該連接器的頂部是可被接近的。該栓鎖釋放機構(gòu)可被向下推動,導致在側(cè)面上的插銷釋放。于是,該栓鎖釋放機構(gòu)僅僅需要通向連接器頂部的入口而不需要通向其側(cè)面的入口。但是,側(cè)面上的插銷和頂部上的栓鎖釋放機構(gòu)因此增加了連接器的寬度和高度。
另一傳統(tǒng)的栓鎖釋放機構(gòu)被設(shè)計成不再需要通過例如手或工具通向該栓鎖釋放機構(gòu)。典型地,該連接器具有傾斜的或倒角的表面,這些表面用于在半連接器的配合和斷開配合過程中迫使鎖合裝置彎曲或者壓緊。這樣,該半連接器可以簡單地相對其互補的半連接器進行推上或拉開。純粹通過施加力來配合以及斷開配合可能損壞連接器外殼和在該外殼內(nèi)的精密設(shè)置的觸點,以及該連接器和印刷電路板(PCBs)之間的連接。
通向一對配合的半連接器的入口非常有限這一例子為,在通信電纜領(lǐng)域。例如,可能要求將幾個電纜連接器裝到一小盒子內(nèi),而該小盒子也容納有一底板PCB和幾個子PCB。通常,子PCB可被設(shè)置成彼此平行以及彼此分隔僅僅一很小的距離,例如一英寸。可能需要將該電纜連接器固定到子PCB并以小距離定位在子PCB之間。這些電纜連接器也會;并排安裝,彼此靠得非常近甚至靠在一起。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提供一具有能夠在有限空間內(nèi)進行操作的有效栓鎖和斷開栓鎖機構(gòu)的電連接器組件。
該問題可被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的電連接器組件來解決。
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電連接器,兩個連接器之間可配合在一起。該第一電連接器包括固定在其上的靜止臂,該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可移動的插銷,當?shù)谝缓偷诙娺B接器被連接在一起時,該插銷與靜止臂之間可配合在一起。該可移動的插銷被偏置向一個鎖合位置而與該靜止臂相鎖合,該可移動的插銷也可移向一個釋放位置移動而釋放該靜止臂。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釋放臂,其可相對于所述靜止臂移動并可操作用來將所述可移動插銷從所述鎖合位置移動到所述釋放位置。第一電連接器還包括一相對于靜止臂驅(qū)動釋放臂從一第一位置到一第二位置的驅(qū)動件以及一用于將釋放臂向第一位置偏置的釋放臂彈簧件。
下面將參照附圖并通過示例對本發(fā)明進行描述,其中附圖為圖1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一插頭組件的頂部后視圖。
圖2是插頭組件沿圖1中2-2線的橫斷面圖。
圖3是插頭組件沿圖1中3-3線的橫斷面圖。
圖4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一插座組件的頂部后視圖。
圖5是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相互配合但沒有鎖合在一起的頂部后視圖。
圖6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可替代實施例形成的一插座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7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一插座組件和一插頭組件相配合并鎖合的頂部后視圖。
圖8是圖7所示的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相互配合但未鎖合在一起的頂部后視圖。
圖9是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沿圖7中9-9線的橫斷面圖。
圖10是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沿圖8中10-10線的部分橫斷面圖。
圖11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可替代實施例形成的一插座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2是按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一插座組件和一插頭組件相配合并鎖合的頂部后視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相互配合但未鎖合在一起的頂部后視圖。
圖14是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沿圖12中14-14線的橫斷面圖。
圖15是插座組件和插頭組件沿圖13中15-15線的部分橫斷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直角插頭組件2。該插頭組件2包括容納有多個信號模塊6的插頭外殼4。信號模塊6彼此對齊。信號模塊6包括與底板PCB(未示出)上的過孔相配合的插針7。插頭外殼4分別包括頂壁8和底壁10,二者相互平行對齊并通過主壁12分隔開。主壁12包括彼此相對的信號模塊配合表面14和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信號模塊6沿著信號模塊配合表面14與插頭外殼4結(jié)合。信號模塊6包括設(shè)置成差動對19的信號插針18和L形接地屏蔽20。接地屏蔽20貫穿主壁12突出并且超過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而延伸以便與插座組件44、90和186相配合(圖4、6和11)。接地屏蔽20中的兩個被部分地切開以便暴露信號插針18。
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和頂壁8以及底壁10限定了一用于接納插座組件44、90和186的空間。頂壁8和底壁10分別包括邊緣22和導軌24,它們用于在配合時引導插座組件44、90和186至插頭組件2上。主壁12包括一靠近頂壁8的懸臂插銷26。懸臂插銷26由金屬或其它可彎曲的材料形成。懸臂插銷26包括一正方形窗口28,其用于與一已配合的插座組件44、90和186相鎖合。懸臂插銷26的后邊緣30向上彎曲而遠離底壁10。
圖2示出了插頭組件2沿圖1中2-2線的橫斷面圖。每個懸臂插銷26都包括一安裝葉片32和一可彎曲的本體部分分34。該安裝葉片32是扁平的并且大致為矩形。安裝葉片32被固定在形成于主壁12的凹槽36內(nèi)。該可彎曲的本體部分分34大致是扁平的并呈矩形??蓮澢谋倔w部分分34包括正方形切口38和正方形窗口28。正方形切口38包括一懸臂接頭40。懸臂插銷26沿箭頭A的方向裝入插頭組件2內(nèi)直到該安裝葉片32占據(jù)凹槽36。
圖3示出了一部分插頭組件2沿圖1中3-3線的橫斷面圖。該懸臂插銷26的懸臂接頭40從可彎曲本體部分分34的平面以一角度向上延伸,并向頂壁8的底表面42延伸。當懸臂插銷26沿箭頭A的方向裝入插頭組件2,懸臂接頭40沿箭頭B的方向向下旋轉(zhuǎn)地偏轉(zhuǎn)并進入正方形切口38。一旦懸臂接頭40退出凹槽36,該懸臂接頭40旋轉(zhuǎn)地向上偏置至一鎖合位置處(見圖3)。這樣,懸臂插銷26不會沿箭頭C的方向移動,因為懸臂接頭40此時與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是嚙合的。
圖4示出了按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形成的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的插座組件4。該插座組件4包括前殼體46和后殼體48。后殼體48可選擇地包括多個信號模塊49,這些模塊僅在圖4的實施例中以虛線表示。后殼體48包括一后表面50,其具有從那里延伸出來的電纜52。在圖4的實施例中,每一電纜52與插頭組件2的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上的兩個插針18和一個接地屏蔽20相對應(yīng)。前殼體46包括與后表面50相對的一插頭組件配合表面54,其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前殼體46的頂表面56包括一鎖合臂60,其通過通道62跨接在兩側(cè)。該鎖合臂60包括一向上凸出的齒64,其具有一前端傾斜表面66和一后端壁狀表面68。頂表面56也包括一栓鎖件58,其用于與插頭組件2的懸臂插銷26相鎖合以及斷開鎖合。
栓鎖件58包括一可圍繞插針72旋轉(zhuǎn)的杠桿70。該杠桿70包括致動端74和工作端76。該致動端74包括一推動表面78。在推動表面78的相對面,致動端74包括一彈性梁80和一止動凸緣82。該彈性梁80的自由端84接觸后殼體48的頂表面86。杠桿70的工作端76包括一對叉形指88,其部分地占據(jù)通道62以提升插頭組件2上的懸臂插銷26。
圖5示出了插頭組件2與插座組件44相配合,但未鎖合的狀態(tài)。在圖5的示例中,插頭組件2能與兩個插座組件44相配合,但這里僅僅顯示了一個插座組件44。當插座組件44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時,齒64的前端傾斜表面66沿箭頭D的方向嚙合并提升懸臂插銷26的向上彎曲的后邊緣30,使齒64能夠通過懸臂插銷26的下方。當齒64到達正方形窗口28時,懸臂插銷26向下彈回到鎖合位置(如圖1所示)。在鎖合位置,齒64向上凸出并穿過懸臂插銷26的正方形窗口28。齒64的后端壁狀表面68和正方形窗口28相互作用,阻止插座組件44與插頭組件2斷開配合。
當用戶向下按壓推壓表面78時,彈性梁80沿箭頭E的方向彎曲,并且致動端74向下移動直到止動邊緣82抵靠在后殼體48的頂表面86。致動端74向下移動導致杠桿70圍繞插針72旋轉(zhuǎn),從而沿箭頭D的方向提升工作端76。隨著工作端76的提升,叉形指88提升懸臂插銷26直到懸臂插銷26越過齒64。于是,由于齒64的后端壁狀表面68不再與正方形窗口28相嚙合,所以,插座組件44可沿箭頭F的方向從插頭組件2處被自由地拉出。一旦用戶停止向下按壓推動表面78,致動端74上的彈性梁80將偏置杠桿70以便彈回到平衡位置。
圖6示出了按照本發(fā)明一可替換實施例形成的插座組件90的分解示意圖,其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插座組件90包括前殼體、后殼體以及拉殼體92-94。后殼體93包括一后表面96,其具有從其延伸出來的多個電纜98。在圖6的示例中,每一電纜98與插頭組件2的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上的兩個插針1 8和一個接地屏蔽20相對應(yīng)。
前殼體92包括一與后表面96相對的接頭配合表面100,其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前殼體92包括一頂表面102,其具有形成在那里的用于制造目的的矩形窗口104。前殼體92包括由通道110和112彼此分隔開的導軌106-108。中心導軌107包括一向上凸出的齒116。該齒116具有一前端傾斜表面118和一后端壁狀表面120。
拉殼體94包括可彎曲的臂122,其從前殼體92延伸出來并且可滑動地依靠并部分地占據(jù)通道110和112。該可彎曲臂122設(shè)置在中心導軌107的任意一邊。拉殼體94沿著其頂表面126和底表面128包括肋狀拉表面124。拉殼體94還包括后表面130,其形成有彈簧加載的腔室132。
拉殼體94后端部的彈簧加載腔室132接納沿箭頭G的方向被插入的彈簧140。彈簧140包括前部142、簧圈144以及后部146。前部142的外形大致為正方形并包括側(cè)邊緣148。側(cè)邊緣148具有從其向外延伸的三角形突起150。該三角形突起150允許前部142沿箭頭G的方向裝入前殼體92中,然后阻止前部142沿箭頭H的方向向后移動?;扇?44將前部142連接到后部146,并且其長度可延伸以便允許前部142和后部146彼此相對地移動。圖6顯示的是簧圈144的靜止狀態(tài)。后部146的外形為矩形并具有引導邊緣152。
拉殼體94沿箭頭G的方向被裝入前殼體92后端部的矩形腔室154中。該拉殼體94包括被插入到腔室153的矩形配合部156。配合部156包括頂表面157和側(cè)面158。側(cè)面158具有從其延伸出來的三角形突起160。三角形突起160允許配合部156沿箭頭G的方向裝入前殼體92中,并阻止配合部156沿箭頭H的方向從腔室154脫出超過預定的動作距離182(如圖9所示)。動作距離182限定了用于拉殼體94的操作范圍。如下文解釋的,當拉殼體94被用戶向后拉過動作距離182時,拉殼體94將從插頭組件2釋放插座組件90(如圖8所示)。從配合部156的前面延伸出來的可彎曲臂122包括向下凸出的斜面162,該斜面用于嚙合前殼體92上的向上凸出的斜面164(在圖10中可更容易看出)。
圖7示出了插座組件90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并鎖合的狀態(tài)。在圖7的示例中,插頭組件2能與兩個插座組件90相配合,但這里僅僅顯示了一個插座組件90。在插座組件90配合到插頭組件2的過程中,齒116的前端傾斜表面11 8嚙合并提升懸臂插銷26的向上彎曲的后邊緣30,允許齒116在懸臂插銷26之下穿過。當齒116到達正方形窗口28時,懸臂插銷26向下彈回到鎖合位置(如圖7所示)。在該鎖合位置,齒116穿過懸臂插銷26的正方形窗口28而向上凸出。在鎖合位置時,前殼體92和拉殼體94在界面116處相互抵靠。由于齒116后端壁狀表面120被保持在正方形窗口28內(nèi),插座組件90從插頭組件2處的斷開可被阻止。
圖8示出了與插座組件90相配合的插頭組件2,但其中,被拉殼體94沿箭頭H的方向被拉。用戶沿箭頭H的方向施加給拉殼體94向后的力,導致前殼體92和后殼體94分隔一間隙168。當拉殼體94位于圖8所示的位置時,因為齒116后端壁狀表面120不再嚙合正方形窗口28,插座組件90可從插頭組件2處沿箭頭H的方向被自由拉。
圖9示出了與插座組件90相配合的插頭組件2沿圖7中9-9線的橫斷面圖。彈簧加載腔室132包括矩形的子腔室170和172。子腔室170的寬度174大于子腔室172的寬度176。子腔室172的寬度176足夠大以致允許前部142和簧圈144的裝入,但不允許彈簧140的后部146的裝入。于是,彈簧140被裝入彈簧加載腔室132內(nèi)直到后部146的引導邊緣152抵靠在子腔室172后端的壁178。
彈簧140的前部142和拉殼體94的配合部156延伸到腔室154內(nèi)。前部142靠在配合部156的頂表面157上。腔室154包括用于嚙合三角形突起150和160的后壁180。三角形突起150阻止彈簧140的前部142沿箭頭H的方向移動。三角形突起160阻止拉殼體94沿箭頭H的方向移動而超過距離182。
圖10示出了提升懸臂插銷26的可彎曲臂122沿圖8中10-10線的詳細斷面圖。可彎曲臂122向上彎曲一距離184,從而提升懸臂插銷26并超過齒116以及將插座組件90從插頭組件2處斷開鎖合。
隨著拉殼體94沿箭頭H的方向向后移動,拉殼體94向后拉可彎曲的臂122。因此,可彎曲臂122上的斜面162向后滑動并越過前殼體92上的斜面164,這引起可彎曲臂122沿箭頭I的方向向上彎曲。隨著可彎曲臂122向上彎曲,可彎曲臂122提升齒116上的懸臂插銷26。當拉殼體94向后拉可彎曲臂122時,拉殼體94也向后拉彈簧140的后部146。一旦施加在拉殼體94上的向后的力被去掉,簧圈144使拉殼體94沿箭頭G的方向彈回到鎖合位置(如圖7所示)。
圖11示出了按照本發(fā)明一可替換實施例的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的一插座組件186的分解示意圖。插座組件186包括前殼體、后殼體和推殼體188-190。后殼體189包括后表面192,具有其延伸出來的多個電纜194。在圖11的示例中,每個電纜194都與插頭組件2的插座組件配合表面16上的兩個插針18和一個接地屏蔽20相對應(yīng)。
前殼體188包括與后表面192相對的插頭組件配合表面196,用于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前殼體188包括一頂表面198,其形成有通道200和202。通道200和202之間包括有一導軌204。導軌204包括一向上凸出的齒206。齒206包括一前端傾斜表面208和一后端壁狀表面210。前殼體188還包括一后壁211,其形成有矩形腔室213。
推殼體190包括用于與前殼體188相配合的配合部212。配合部212包括頂表面214和矩形本體部分216。本體部分216包括將本體部分216連接到推殼體190其余部分的橫梁218-220。橫梁218-220被通道222-224彼此分隔開。在橫梁218-220的相對側(cè),本體部分216包括從其延伸出來的橫梁226和228。橫梁226和228包括倒角的端部230,其用于提升插頭組件2上的懸臂插銷26。推殼體190還包括一形成在其中的彈簧加載的腔室232(見圖14)以及一用于制造目的而形成的圓形孔233。
彈簧加載的腔室232在推殼體190的前端部開口并且接納沿箭頭J的方向被插入的彈簧234。彈簧234包括矩形的前端接頭236和后端接頭238,它們分別用于離開前殼體188和推殼體190。前端接頭236包括一向上凸出的葉片240,其用于推壓前端外殼188的后壁211?;扇?42將前端接頭236連接到后端接頭238,并且該簧圈的長度是可壓縮的以便允許前端接頭236和后端接頭238彼此相對移動。圖11顯示的是簧圈的靜止狀態(tài)。當被加載時,彈簧234部分地靠在配合部212的頂表面214上。利用被裝入推殼體190的彈簧234,該推殼體190與前殼體188相配合。隨著前殼體188和推殼體190被配合在一起,配合部212沿箭頭K的方向被裝入形成在前殼體188后壁211的腔室213內(nèi)。
圖12示出了插座組件186與插頭組件2相配合但未鎖合的狀態(tài)。在圖12的示例中,插頭組件2能與兩個插座組件186相配合,但這里僅僅顯示了一個插座組件186。在插座組件186配合到插頭組件2的過程中,齒206的前端傾斜表面208嚙合并提升懸臂插銷26的向上彎曲的后邊緣30,從而允許齒206在懸臂插銷26之下穿過。當齒206到達正方形窗口28時,懸臂插銷26向下彈回到一鎖合位置(如圖12所示)。在該鎖合位置,齒206向上凸出并穿過懸臂插銷26的正方形窗口28。在鎖合位置時,前殼體188和推殼體190通過一間隙244分隔開。由于齒206后端壁狀表面210被容納在正方形窗口28內(nèi),插座組件18從插頭組件2處的斷開可被阻止。
圖13示出了插頭組件2與插座組件186相配合,但其中沿箭頭K的方向推殼體190被推。用戶沿箭頭K的方向施加給推殼體190一向前的力,使推殼體190向前殼體188的方向移動,從而閉合間隙244。當推殼體190位于圖13所示的位置時,因為齒206的后端壁狀表面210不再嚙合正方形窗口28,插座組件186可從插頭組件2沿箭頭J的方向被自由推。
圖14示出了與插座組件186相配合的插頭組件2沿圖12中14-14線的橫斷面圖。彈簧加載腔室232包括抵靠彈簧234后端接頭238的后壁246。當推殼體190沿箭頭K的方向被推時,橫梁226的帶倒角的端部230和228向上彎曲的后端邊緣30之下滑動并且提升懸臂插銷26。而且,當推殼體190沿箭頭K的方向被推時,間隙244封閉且彈簧加載腔室232的后壁246以及前殼體188的后壁211壓縮該彈簧234。當推殼體190被釋放時,彈簧234彈回,沿箭頭J的方向向后返回該推殼體190。
圖15示出了提升懸臂插銷26的橫梁226和228沿圖13中15-15線的詳細斷面圖。腔室213包括一頂板表面248,其具有向下延伸的一對齒250(圖15中僅顯示了一個齒250)。齒250具有后端傾斜表面252和前端壁狀表面254。當推殼體190與前殼體188相配合時,該后端傾斜表面252滑過配合部212的頂表面214。一旦推殼體190和前殼體188被配合在一起,齒250部分地占據(jù)配合部212的通道222和224。齒250的前端壁狀表面254阻止推殼體190沿箭頭J的方向向后移動而超過距離156,從而阻止推殼體190和前殼體188斷開配合。
隨著推殼體190沿箭頭K的方向向前移動,推殼體190將向前推橫梁226和228。因此,倒角的端部230在懸臂插銷26的向上彎曲的后邊緣30下方向前滑動,使懸臂插銷26將被升舉到齒206之上。當推殼體190向前推橫梁226和228時,推殼體190也推彈簧234的后端接頭238,從而壓縮簧圈242。一旦施加在推殼體190的向前的力被去掉,簧圈242將使推殼體190沿箭頭J的方向彈回到鎖合位置(如圖12所示)。
本發(fā)明可與豎直或直角插頭組件一起使用,可移動的插銷可位于插頭組件上,也可以位于插座組件上。
權(quán)利要求
1.電連接器組件,包括第一電連接器(44,90,186)和可與第一電連接器相配合的第二電連接器(2),第一電連接器包括固定在該第一連接器上的靜止臂(60,107,204),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可移動的插銷(26),當所述第一和第二電連接器連接在一起時,可移動的插銷可與所述靜止臂相配合,所述可移動插銷向一鎖合位置被偏置以與所述靜止臂鎖合,并且其可被移動到一釋放位置以便釋放所述靜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釋放臂(70,94,190),其可相對于所述靜止臂移動并可操作用來將所述可移動插銷從所述鎖合位置移動到所述釋放位置;一驅(qū)動件(74,124,190),其相對于所述靜止臂驅(qū)動所述釋放臂從一第一位置到一第二位置;以及一用于將所述釋放臂向所述第一位置偏置的釋放臂彈簧件(80,140,234)。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靜止臂包括一從所述靜止臂垂直延伸的止動突起(64,116,206),其具有一傾斜的前端表面(66,118,208)和一帶壁的后端表面(68,120,210)。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釋放臂包括一可滑動的臂(122,226,228),其可在平行于一配合方向的直線方向上移動,該配合方向是所述第一和第二電連接器彼此連接時移動的方向,當所述可滑動的臂沿配合方向移動時,其嚙合并釋放所述可移動的插銷。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當所述可移動插銷處于所述鎖合位置時,所述釋放臂處于所述第一位置,當所述可移動插銷處于所述釋放位置時,所述釋放臂處于所述第二位置。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釋放臂包括一杠桿(70),其可圍繞一軸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轉(zhuǎn)動,當所述杠桿旋轉(zhuǎn)時,所述杠桿向所述釋放位置偏轉(zhuǎn)所述可移動插銷。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釋放臂包括一可彎曲的臂(122),當所述可彎曲臂從所述第一位置彎向所述第二位置時,其向所述釋放位置偏轉(zhuǎn)所述可移動的插銷。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釋放臂包括一杠桿(70),其可圍繞一軸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轉(zhuǎn)動,當所述杠桿旋轉(zhuǎn)時,所述杠桿向所述釋放位置偏轉(zhuǎn)所述可移動插銷,所述靜止臂包括一止動突起(64),該止動突起從所述靜止臂處沿與所述杠桿樞轉(zhuǎn)的方向相對應(yīng)的方向垂直延伸。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釋放臂包括一可圍繞一軸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旋轉(zhuǎn)的杠桿,所述杠桿包括一位于靠近所述靜止臂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沿弧形的路徑被移動以驅(qū)動所述可移動插銷到所述釋放位置。
全文摘要
第一電連接器(44)包括固定在上面的鎖合突起(64),第二電連接器(2)包括一可移動的插銷(26),當?shù)谝?、第二電連接器被連接在一起時,該可移動的插銷可與該鎖合突起相配合??梢苿拥牟邃N向一鎖合位置偏置以和該鎖合突起相鎖合,也可被移動到一釋放位置以便釋放該鎖合突起。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釋放臂(70),其可相對于靜止臂移動并可被操作以將可移動插銷從該鎖合位置移動到釋放位置。第一電連接器還包括一相對于靜止臂驅(qū)動該釋放臂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驅(qū)動件(74)和一用于將釋放臂向第一位置偏置的釋放臂彈簧件(80)。
文檔編號H01R13/514GK1650480SQ03809560
公開日2005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韋恩·S·戴維斯, 羅伯特·N·懷特曼 申請人:蒂科電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