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器鰭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器鰭片。
背景技術:
一般散熱器利用金屬的導熱特性及與空氣接觸面積的增加而達到散熱效果,而利用連續(xù)間隔排列的金屬薄片所構成的鰭片組可達到極佳的散熱效果,但當金屬薄片應力不足時易受外力施壓而產(chǎn)生變形,例如在散熱器運送、組裝或存放的過程中遭到堆壓或不當外力夾壓時,很容易造成鰭片組壓擠而變形,使得鰭片組的各鰭片間的間距縮小或封閉,進而降低或喪失散熱效果,因此有先進者設計出防止鰭片組壓擠的結(jié)構,藉以維持各鰭片間的間距,例如臺灣公告第487302號「散熱器葉片結(jié)構」。
類似前案的鰭片結(jié)構,雖能具有維持鰭片間距的功能,但當鰭片受到外力影響時極易產(chǎn)生板面彎曲而使卡榫錯位乃至喪失抵頂功能,由于扣槽與卡榫在正常狀態(tài)下僅供定位用,所以該結(jié)構僅具有適當?shù)目箟禾匦詤s無抗拉作用;為此,即有先進者再設計出以扣合或嵌合方式作為鰭片組的連結(jié),以使鰭片組的抗壓及抗拉效果提升,此由后續(xù)圖式說明可獲得進一步了解。
請再參閱圖1所示,習式鰭片組的扣合結(jié)構示意圖,圖中揭示的習式鰭片91在頂端與底端各設有一水平向的彎折部92,并于彎折部92的二側(cè)設有凸出的L形扣耳93以及對應于扣耳的扣槽94,通過各鰭片的扣耳93與扣槽94的配合而使前、后鰭片91得以相互扣合而達到定位效果;但此種結(jié)合構造會因扣耳93扣入扣槽94后在彎折動作上產(chǎn)生施工困難,而且不易模塊化及自動化生產(chǎn)。
圖2所示為另種習式鰭片組的嵌合結(jié)構示意圖,圖中揭示的習式鰭片95在頂端與底端各設有一水平向的彎折部96,并于彎折部96的二側(cè)設有凸出的水平向?qū)掝^扣耳97以及對應于扣耳的扣槽98。通過各鰭片的寬頭扣耳97與扣槽98的配合使前、后位的鰭片95得以相互嵌合而達到定位效果,但此種結(jié)合雖可達到模塊化且易于自動化生產(chǎn),但受到重力作用時仍易造成鰭片95彎曲變形,而寬頭扣耳97與扣槽98就會偏移、變形乃至失去嵌固能力。除此之外,上彎折部96將各鰭片間距的上開口封蔽,使得氣流只能朝兩側(cè)疏散,而不能朝上排出,導致散熱效率變差。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生產(chǎn)、組裝上具有便利性又兼具良好抗壓、抗拉功能的散熱器鰭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散熱器鰭片,其包含由多個鰭片等距組疊成的鰭片組,其特征在于鰭片板體頂緣及底緣左右兩側(cè)各設有相對的抵頂部,抵頂部包含有一與鰭片板體垂直鄰接的第一折板、一與第一折板錯位鄰接的第二折板,其中,第二折板與第一折板落差有一板體厚度,第二折板側(cè)端延伸有一凸出的扣耳,又第一折板與鰭片板體接合處預設有一插口,此插口與第二折板相互對應。
鰭片板體底緣所設抵頂部的第一折板向板體底緣的中央處延伸。
疊組后的鰭片組底端固設于金屬基板上。
本實用新型的作用當鰭片疊組時,后位鰭片的第二折板與其側(cè)端的扣耳可插入于前位鰭片的插口內(nèi),此時后位鰭片的第二折板恰抵于前位鰭片的第一折板的錯位落差側(cè),配合各抵頂部為對稱設置使得前位鰭片與后位鰭片間產(chǎn)生橫向及縱向的固定效果;將扣耳向下扳折呈彎折狀后,后位鰭片的扣耳可扣抵于前位鰭片的板體前側(cè),使前位鰭片與后位鰭片間生相互扣抵而前后向定位。
由于鰭片間藉前、后位抵頂部的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的抵頂作用,使得鰭片間保持一固定的間距并具良好的抗壓作用。
后位鰭片的扣耳具有扣固前位鰭片板體的效果,使鰭片間可產(chǎn)生良好的前后向抗拉作用。
當鰭片板體頂端的抵頂部與鰭片板體底端的抵頂部為相互對稱設置時,后位鰭片的第二折板會與前位鰭片板體的缺槽、第一折板產(chǎn)生抵止前位鰭片上、下、左、右移動的作用,使得鰭片與鰭片間能產(chǎn)生穩(wěn)固的結(jié)合,而不會晃動。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可獲下列優(yōu)點1.鰭片與鰭片之間藉前、后位抵頂部抵頂及扣合,可實施模塊化快速、精確的組裝,俾縮短工時以符合產(chǎn)業(yè)的利用。
2.鰭片與鰭片組合后可產(chǎn)生等間距離,使空氣能自由流通于各鰭片間,而增加對流及散熱效果。
3.鰭片與鰭片組合后可通過抵頂部的搭設作用而產(chǎn)生抗壓效果,可防上、下、左、右、前、后的外來壓力所造成的變形或毀損。
4.鰭片與鰭片組合后可通過抵頂部的卡固作用而產(chǎn)生抗拉效果,可防上、下、左、右、前、后的外來拉力所造成的變形或毀損。
圖1習式鰭片組的扣合結(jié)構示意圖。
圖2習式鰭片組的嵌合結(jié)構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鰭片的立體圖。
圖4本實用新型鰭片抵頂部的立體示意圖。
圖5圖4的5~5剖視圖。
圖6圖4的前視圖。
圖7本實用新型鰭片抵頂部的扣耳彎折示意圖。
圖8圖7的8~8剖視圖。
圖9圖7的前視圖。
圖10本實用新型鰭片疊組示意圖。
圖11圖10的剖視圖。
圖12本實用新型鰭片扳疊后扣接示意圖。
圖13圖12的剖視圖。
圖14本實用新型鰭片組的立體實施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依據(jù)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后請參閱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鰭片的立體圖,圖中揭示出鰭片10具有一鰭片板體2,板體2的頂緣及底緣設有一抵頂部1且呈左右相互對稱。如圖4所示,前述的抵頂部1共包含有第一折板11、第二折板12,而第二折板12側(cè)端延伸有一扣耳13。
請同時參閱圖4、圖5、圖6所示,其中,圖5為圖4的5~5剖視圖、圖6為圖4的前視圖,前述第一折板11與鰭片板體2為垂直鄰接;第二折板12與第一折板11是錯位鄰接;而扣板13為第二折板12的端部延伸而成。其次,鰭片板體2與抵頂部1的第一折板11間預留有一插口21,此插口21與第二折板12呈對應狀態(tài)。
如圖7所示,扣耳13的作用在于可進行適當?shù)膹澱?,圖中揭示約呈45度角往下傾角,扣耳13彎折后的剖視構造如圖8所示(為圖7的8~8斷面),而前視構造如圖9所示。
再如圖10、圖11所示,當各鰭片10疊組時,后位鰭片10的第二折板12及其側(cè)端的扣耳13可插入于前位鰭片10的插口21內(nèi),此時后位鰭片10的第二折板12恰抵于前位鰭片10的第一折板11的錯位落差側(cè);當各個抵頂部1為對稱設置后,使得前、后兩位鰭片10間產(chǎn)生橫向及縱向的固定效果。
又如圖12、13圖所示,當前、后位鰭片10相疊后,可將扣耳13向下扳折呈彎折狀,使后位鰭片10的扣耳13可扣抵于前位鰭片10的板體前側(cè),因此前位鰭片10與后位鰭片10間可產(chǎn)生相互扣抵的力量,而具前后向定位作用。
圖14所示即為本實用新型鰭片的實施例圖,當多個鰭片連續(xù)疊組后,即可利用鰭片所產(chǎn)生的大量表面積作為散熱之用。而鰭片10底緣所設抵頂部1的第一折板11向板體底緣的中央處延伸,使前后位鰭片10于組裝后得于底面產(chǎn)生一大面積的平面。通過該平面可與一金屬基板3相接,藉金屬基板3供發(fā)熱物接抵而將熱傳導至各個鰭片。通過上述抵頂部1能使鰭片10間產(chǎn)生前、后、左、右、上、下三維方向的固定效果,并使鰭片10疊組后產(chǎn)生較高應力結(jié)構。
由于本實用新型散熱器鰭片10為一種使鰭片組能快速組合且牢固不松脫,并可確保間距及強化結(jié)構的設計,遂適合模塊化的快速生產(chǎn),具有產(chǎn)業(yè)利用性,例如運用于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繪圖芯片(GPU)...等易發(fā)熱的單元體上作為散熱之用。
本實用新型于申請前并未公開刊載或使用,又較習之散熱器具有功效上的增進。
權利要求1.一種散熱器鰭片,其包含由多個鰭片等距組疊成的鰭片組,其特征在于鰭片板體頂緣及底緣左右兩側(cè)各設有相對的抵頂部,抵頂部包含有一與鰭片板體垂直鄰接的第一折板、一與第一折板錯位鄰接的第二折板,其中,第二折板與第一折板落差有一板體厚度,第二折板側(cè)端延伸有一凸出的扣耳,又第一折板與鰭片板體接合處預設有一插口,此插口與第二折板相互對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鰭片,其特征在于,鰭片板體底緣所設抵頂部的第一折板向板體底緣的中央處延伸。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器鰭片,其特征在于,疊組后的鰭片組底端固設于金屬基板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散熱器鰭片,包含由多個鰭片等距組疊成的鰭片組,鰭片板體的頂緣及底緣左右兩側(cè)各設有相對的抵頂部,抵頂部包含一與鰭片板體垂直鄰接的第一折板、一與第一折板錯位鄰接的第二折板,第二折板與第一折板落差有一板體厚度,第二折板側(cè)端延伸有一凸出的扣耳,第一折板與鰭片板體接合處預設有一插口;當鰭片疊組時,后位鰭片的第二折板與側(cè)端的扣耳插入前位鰭片的插口內(nèi),后位鰭片的第二折板恰抵于前位鰭片的第一折板的錯位落差側(cè);將扣耳向下扳折呈彎折狀后,后位鰭片的扣耳可扣抵于前位鰭片板體前側(cè)。本實用新型使散熱器鰭片組的前、后鰭片間產(chǎn)生較佳的橫向及縱向固定效果,并使前、后鰭片間相互扣抵而有垂向定位功能。
文檔編號H01L23/367GK2632854SQ03267050
公開日2004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10日
發(fā)明者吳永珍 申請人:吳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