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盤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光盤裝置,特別是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
背景技術:
作為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 一般而言使用導螺桿或者齒條齒輪(以下稱作齒條)。 在使用齒條的機構的情況下,由于從拾取器電動機到光拾取器是由齒輪系和齒條構成,因 此需要去除齒輪的齒隙引起的松動。以往,作為去除松動的方法,使用由螺旋彈簧對光拾取 器向其內周方向作用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利用圖4說明本方法的例子。
圖4中,將紙面作為重放部的底板,在該底板上組裝被電動機驅動的轉臺10。在轉 臺10的周圍配置互相平行的引導構件11、12,將光拾取器2配置為在這些引導構件11、12 上滑動,沿行進方向(箭頭A)進行直線運動。在播放時,光拾取器2從安裝在轉臺10上并 旋轉的光盤20的內周位置2a移動到外周位置2c,讀取光盤20上的記錄數(shù)據(jù)。光拾取器 2的驅動是這樣進行的,S卩,將拾取器驅動用的電動機(未圖示)的旋轉,利用包含小齒輪 4的齒輪系來傳遞、減速,并利用固定在光拾取器2的側面部的齒條6轉換為直線運動。此 處,為了去除包含小齒輪4的齒輪系和齒條6的齒隙引起的松動,設置螺旋彈簧8。螺旋彈 簧8的一端8a固定在底板上,另一端8b固定在光拾取器2或者齒條6,配置得與齒條6平 行(包括近似平行),施加作用力使得齒條6和齒輪系的齒始終抵接。據(jù)此,可以抑制在齒 輪間產生松動。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1-297544號公報 在以往的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中,如上所述那樣去除齒條和齒輪系的齒隙引起的 松動,但由于螺旋彈簧沿與光拾取器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由光拾取器的移動 距離引起的彈簧伸長的變動量,如圖4所示,會從dl增大至d2。在MD那樣直徑較小的光盤 的情況下,由于光拾取器的移動距離較小,從而彈簧伸長也較小,因此沒有問題,但在CD或 DVD那樣直徑較大的光盤的情況下,由于彈簧伸長因光拾取器的移動位置而變大,彈簧引起 的對光拾取器施加的負載的變動變得顯著,會給拾取器電動機的轉矩帶來影響,使傳送動 作變得不穩(wěn)定,或控制設定變得復雜。 本發(fā)明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種光盤裝置,該光盤裝置 可以減少彈簧引起的使齒條和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相對于光拾取器的移動距離的變動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光盤裝置,設置將一端可轉動地被樞軸支承在齒條的桿,在桿的 另一端和底板中的一方設置長槽,在另一方設置支點構件,所述長槽被設置為對光拾取器 的移送方向呈近似垂直方向,所述支點構件被設置為可轉動且可滑動地卡合在長槽,并在 移送光拾取器時沿著所述長槽滑動,在底板的預定位置和桿的中間位置間架設螺旋彈簧, 所述螺旋彈簧以桿的所述另一端作為支點,以桿的所述一端作為作用點,始終提供使桿旋轉的方向的作用力,以向齒條提供使齒條和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減少彈簧引起的對齒條的作用力相對于光拾取器的移動距離的 變動量,可以吸收從齒條到拾取器驅動用的電動機的齒隙引起的齒輪的松動。因此,可以不 產生因光拾取器的移送位置的差異引起的傳送動作的不穩(wěn)定或不會使控制設定復雜化,而 構成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盤裝置的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的結構 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拾取器的各位置、彈簧引起的作用 力的施加方式的說明圖。 圖3是表示圖2的狀態(tài)的作用力的變化的說明圖。
圖4是表示以往的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的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盤裝置的光拾取器的傳送機構的結構 的俯視圖。圖中,對于與作為現(xiàn)有技術說明的圖4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標記,原則上省略 該部分的說明。 圖l表示光拾取器2位于光盤20的內周位置2a的狀態(tài)。在底板(紙面)上,設 置沿相對于光拾取器2的移送方向A近似垂直方向延伸的長槽1。在該長槽1與光拾取器 2或者齒條6之間架設桿7。該桿7的一端7a可轉動地被樞軸支承在光拾取器2或者齒條 6,另一端7b可轉動且滑動地卡合在長槽l。架設一端80a固定在底板(紙面),另一端80b 固定在桿7的中間位置的螺旋彈簧80。該螺旋彈簧80是用于通過桿7來吸收齒條6和齒 輪系的齒隙引起的松動。
接下來,說明動作。 關于螺旋彈簧80所產生的作用力的施加方式,圖2(a)表示光拾取器2位于光盤 20的內周位置(播放開始位置)2a的情況,圖2(b)表示位于中途2b的情況,圖2(c)表示 位于外周位置(播放結束位置)2c的情況。另外,圖2的各位置的狀態(tài)如圖3所示。
光拾取器2從2a移送向2c時,桿7由于施加在其一端7a的移送方向的力,以另 一端7b作為支點旋轉。此時,成為支點的另一端7b沿著長槽1,向相對于光拾取器2的移 送方向近似垂直的方向移動,因此成為作用點的一端7a的相對于底板的運動成為與光拾 取器2的移送方向相同的直線運動。另外,由于在桿7的中間位置80b連接螺旋彈簧80, 因此利用螺旋彈簧80,始終對成為力點的中間位置80b提供以另一端7b為支點、以一端7a 為作用點使其旋轉的作用力F。因此,對作用點7a和支點7b向相同方向產生作用。出現(xiàn)在 作用點7a的力F的向移送方向的分力Fl成為將齒條6壓回小齒輪4 一側的作用力。由于 該作用力Fl,齒條6和小齒輪4的齒抵接,抑制在齒輪間產生松動。 雖然桿7的一端7a的移動量與拾取器2的移動量相同,但桿7的中間位置80b的
4移動量小于光拾取器2的移動量。因此,與中間位置80b連接的螺旋彈簧80的伸長的變 動量相對于光拾取器2的移動量要減少。因此,由于可以抑制螺旋彈簧引起的對光拾取器 2施加的負載的顯著變動,改善對拾取器驅動用的電動機的轉矩的影響,因此可以使傳送動 作穩(wěn)定。 另外,在上述動作中,由于桿7以另一端7b為支點進行旋轉,因此螺旋彈簧80的 作用方向也會變化。因此,向光拾取器2的移送方向的分力F1由于光拾取器2的位置而變 化,對于螺旋彈簧80的作用方向的從桿7的支點7b到作用點7a的距離Bl與從支點7b到 力點80b的距離B2之比也會變化。 在采用某1個螺旋彈簧時,通過改變固定螺旋彈簧的桿7的中間位置80b、或者改 變底板上的固定位置80a,可以調整彈簧的伸長的變動量,據(jù)此可以調整向光拾取器2的移 送方向的分力Fl、即施加在齒條6的作用力,因此容易考慮到對光拾取器2施加的負載進行 設定。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1,在使用齒條6的光拾取器2的傳送機構中,在底板 上設置沿相對于光拾取器2的移送方向近似垂直方向延伸的長槽l,桿7的一端7a可轉動 地被樞軸支承在光拾取器2或者齒條6,另一端7b可轉動且滑動地卡合在長槽1,在移送光 拾取器2時,使桿7動作,使其以沿著長槽1滑動的另一端7b為支點旋轉,一端7a向光拾 取器2的移送方向直線移動,利用在底板的預定位置80a和桿7的中間位置80b間架設的 螺旋彈簧80,向齒條6提供使齒條6和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這樣始終向中間位置80b 提供以桿7的另一端7b為支點、以桿7的一端7a為作用點而使桿7旋轉的方向的作用力。 因此,可以減少彈簧引起的對齒條的作用力相對于光拾取器的移動距離的變動量,可以吸 收從齒條到拾取器驅動用的電動機的齒隙引起的齒輪的松動。因此,可以不產生因光拾取 器的移送位置的差異引起的傳送動作的不穩(wěn)定或不會使控制設定復雜化,而構成光拾取器 的傳送機構。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長槽為直線延伸的形狀,但為了使卡合的桿的另一端的運動 更為順暢,也可以為彎曲的形狀。 另外,作為上述例子的替代的結構,是在底板設置作為支點構件的軸,在桿7的另 一端側設置相對于軸可轉動且滑動地進行卡合的長槽,桿以該軸為支點旋轉,這也能得到 同樣的效果。 工業(yè)上的實用性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光盤裝置,由于可以減少彈簧相對于光拾取器的移動 距離的變動量,提供使齒條和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因此適用于光盤裝置,特別是光拾 取器的傳送機構等。
權利要求
一種光盤裝置,將電動機的旋轉利用齒輪系和齒條轉換為直線運動,將與所述齒條形成一體的光拾取器從光盤的內周位置向外周位置移送,所述光盤裝置的特征在于,設置將一端可轉動地被樞軸支承在所述齒條的桿,在所述桿的另一端和底板中的一方設置長槽,在另一方設置支點構件,所述長槽被設置為對所述光拾取器的移送方向呈近似垂直方向,所述支點構件被設置為可轉動且可滑動地卡合在所述長槽,并在移送所述光拾取器時沿著所述長槽滑動,在所述底板的預定位置和所述桿的中間位置間架設螺旋彈簧,所述螺旋彈簧以所述桿的另一端為支點,以所述桿的一端作為作用點,始終提供向使所述桿旋轉方向的作用力,以向所述齒條提供使所述齒條和所述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光盤裝置,其特征在于,長槽為直線延伸的形狀。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光盤裝置,其特征在于,長槽為彎曲延伸的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中,設置將一端可轉動地被樞軸支承在齒條的桿,在桿的另一端或者底板中的一個設置長槽,在另一個設置支點構件,所述長槽沿相對于光拾取器的移送方向近似垂直方向,所述支點構件可轉動且滑動地卡合在長槽,并在移送所述光拾取器時沿著所述長槽滑動,在底板的預定位置和桿的中間位置間架設螺旋彈簧,所述螺旋彈簧以桿的所述另一端作為支點,以桿的所述一端作為作用點,始終提供使桿旋轉的方向的作用力,以向齒條提供使齒條和齒輪系的齒抵接的作用力。
文檔編號G11B7/085GK101743594SQ200880024840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5日
發(fā)明者森本大輔, 江口貴明, 粟藏善文, 藤原達則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