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流運輸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快遞行業(yè)為了對快遞包裹進行跟蹤與管理,在網(wǎng)點和分撥中心收件時每件包裹都需要經(jīng)過人工手動稱重、掃碼,普遍采用手持式掃碼槍加臺秤的方式,該方式雖能滿足掃碼及稱重的需求,但是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才能完成,且效率較低,當遇到快遞量較大時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出現(xiàn)“爆倉”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只需要一個人將包裹放到掃碼稱重臺上,該裝置即可自動獲取包裹的重量及條碼信息,操作簡單,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該裝置包括底部機柜、固定在底部機柜上的上支架、放置在底部機柜內(nèi)的控制主機、放置在底部機柜臺面上的稱重裝置、固定在上支架頂部的掃碼裝置以及固定在上支架上的顯示器和報警器,所述上支架頂部高于底部機柜臺面,所述稱重裝置的輸出端和掃碼裝置的輸出端均與控制主機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顯示器的輸入端和報警器的輸入端均與控制主機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主機與用戶計算機交互式連接。
所述的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所述稱重裝置采用靜態(tài)電子秤。
所述的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所述掃碼裝置由用于掃描條碼的工業(yè)相機以及用于為工業(yè)相機照明的兩個照明燈組成,所述工業(yè)相機通過相機支架固定在上支架頂部中間,所述兩個照明燈分別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在工業(yè)相機兩側且與工業(yè)相機平行,所述工業(yè)相機的輸出端與控制主機的輸入端連接。
所述的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所述顯示器通過機箱罩固定在上支架中部。
所述的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所述報警器有兩個,分別固定在上支架兩側部。
所述的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所述上支架的高度可調(diào)。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集稱重、自動掃碼于一體,只需要一個人即可完成原先需要兩個人才能完成的稱重、掃碼工作,且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大大節(jié)省了快遞包裹的運轉(zhuǎn)時間及運營成本,同時本實用新型價格低廉、體積小巧,可作為一個獨立單元添加到現(xiàn)有物流設備中,無需改動現(xiàn)有物流設備即可使用,便于在物流行業(yè)普遍推廣,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3所示,一種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包裹掃碼、稱重裝置,包括底部機柜1、上支架2、控制主機3、稱重裝置4、掃碼裝置5、顯示器6和兩個報警器7。上支架2固定在底部機柜1上,控制主機3放置在底部機柜1內(nèi)。稱重裝置4采用靜態(tài)電子秤,放置在底部機柜1的臺面上。上支架2的頂部高于底部機柜1的臺面。掃碼裝置5由用于掃描條碼的工業(yè)相機51以及用于為工業(yè)相機51照明的兩個照明燈52組成,工業(yè)相機51通過相機支架固定在上支架2的頂部中間,兩個照明燈52分別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在工業(yè)相機51兩側且與工業(yè)相機51平行。顯示器6通過機箱罩固定在上支架2的中部。兩個報警器7分別固定在上支架2的兩側部。上支架2的高度可以根據(jù)客戶的需求進行調(diào)整。稱重裝置4的輸出端和工業(yè)相機51的輸出端均與控制主機3的輸入端連接,顯示器6的輸入端和報警器7的輸入端均與控制主機3的輸出端連接,控制主機3與用戶計算機8交互式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首先將線路連接好,根據(jù)客戶實際使用需求調(diào)整好上支架2的高度,打開電源,將快遞包裹有條碼的那面朝上放置到稱重裝置4的中間位置,稱重裝置4稱出包裹的重量信息并反饋給控制主機3,控制主機3發(fā)送給顯示器6顯示出來;同時,工業(yè)相機51掃描出包裹的條碼信息并反饋給控制主機3,控制主機3也發(fā)送給顯示器6顯示出來。若條碼及重量信息讀取成功,則控制主機3控制報警器7發(fā)出讀取成功提示,此時操作人員只需取下包裹,包裹的信息即由控制主機3自動傳輸?shù)接脩粲嬎銠C8已有的快遞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中;若條碼錯誤(即條碼不屬于該快遞公司)或包裹超重(即不屬于小件包裹),則控制主機3控制報警器7發(fā)出讀取失敗提示,此時操作人員需取下包裹另行處理;若條碼掃描不成功,則報警器7不發(fā)出任何提示,此時操作人員需檢查條碼擺放位置、條碼是否有褶皺、污損等,待整理整齊后再重新放到稱重裝置4上。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