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包括步驟有:(1)通過拼接參數(shù)組成地圖請求路徑;包括令牌、地圖范圍、多源地圖參數(shù)、圖片尺寸及圖片格式參數(shù)值;(2)計算包含切片或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結合圖片尺寸參數(shù),確定最終返回地圖的地理范圍坐標,并將生成處理后的業(yè)務圖添加到多源地圖集合;(3)遍歷并融合多源地圖圖片集合中的所有圖片為最終返回的一張總業(yè)務圖圖片。本發(fā)明采用隔離底層空間數(shù)據結構,直接對各種圖進行融合處理,實現(xiàn)了多源地理圖或業(yè)務圖數(shù)據的集成,實現(xiàn)了靜態(tài)圖與動態(tài)圖的精確融合。
【專利說明】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中圖形數(shù)據處理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家電網公司“SG186”工程的實施,催生了電網地理信息系統(tǒng)平臺,它是構建在“SG186”工程一體化平臺之內,實現(xiàn)電網資源的結構化管理和圖形化展現(xiàn),以面向服務的架構為各類業(yè)務應用提供電網圖形和分析服務的企業(yè)級電網空間信息服務平臺。在“SG186”一體化平臺(包括企業(yè)門戶、數(shù)據中心、應用集成和數(shù)據交換等)之內,建設開放、遵行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標準、面向企業(yè)級應用的電網空間信息服務平臺,實現(xiàn)各類電網資源的統(tǒng)一結構化管理,為各類業(yè)務應用提供電網信息及分析服務;通過與各業(yè)務應用的集成,有效提升電網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0003]由于電網地理信息系統(tǒng)平臺第一階段的集成范圍只包括了與一體化平臺、生產管理系統(tǒng)的集成,對于營銷管理系統(tǒng)、通信資源管理系統(tǒng)、調度管理系統(tǒng)、應急指揮系統(tǒng)、車輛調度系統(tǒng)、電網規(guī)劃系統(tǒng),以及實時系統(tǒng)等的集成尚未實現(xiàn)。為此,如何快速實現(xiàn)基于電網地理信息系統(tǒng)平臺的上述各業(yè)務應用系統(tǒng)的集成,將是一個丞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各業(yè)務應用系統(tǒng)的業(yè)務圖如何與電網地理信息系統(tǒng)平臺提供的地理圖進行無縫整合更是一個難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
[0005]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0006]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0007](I)通過拼接參數(shù)組成地圖請求路徑;包括令牌、地圖范圍、多源地圖參數(shù)、圖片尺寸及圖片格式參數(shù)值;
[0008](2)計算包含切片或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結合圖片尺寸參數(shù),確定最終返回地圖的地理范圍坐標,并將生成處理后的業(yè)務圖添加到多源地圖集合;
[0009](3)遍歷并融合多源地圖圖片集合中的所有圖片為最終返回的一張總業(yè)務圖圖片。
[0010]而且,所述步驟(2)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0011]①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不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只需通過獲取的范圍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即可計算出最終的業(yè)務圖的地理坐標范圍,
[0012]A,參數(shù)表示如下:
[0013]地圖范圍bbox:x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 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 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 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 ;
[0014]圖片尺寸size:圖片寬度width,圖片高度height ;[0015]地理長度Δ x=xmax_xmin ;
[0016]地理寬度Λ y=ymax_ymin ;
[0017]B,當拉框放大或者縮小當前地圖時,針對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都有個默認邏輯,即以地理長度Λ χ、地理寬度Ay中變化較大的值為變化標準,結合拉框的中心點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來計算該方向變化的地理距離,以及計算變化較小的邊方向的地理距離;
[0018]C,以地理長度Λ χ>地理寬度Λ y為例,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將不會變動,
[0019]變化后的地理寬度AyT=Ax* (height/width)
[0020]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 ( Δ yT/2_ Δ y);
[0021]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AyT/2-Ay);
[0022]因此,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坐標值為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
[0023]②、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由于切片或影像圖是靜態(tài)圖片,具有固定的比例尺級別屬性,為了防止融合地圖時對切片或影像的拉伸錯位,需要與步驟①中計算出的地理坐標范圍有所差異;
[0024]A,結合切片或影像圖信息,確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
[0025]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 Δ x/width ;
[0026]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為切片或影像圖所有比例尺下的地面分辨率與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差值最小的那個分辨率;
[0027]B,相關參數(shù)表示如下
[0028]拉框中心點point (中心點的χ軸坐標χ,中心點的y軸坐標y):
[0029]中心點的 χ 軸坐標 X=Xmin+(xmax-xmin)/2 ;
[0030]中心點的y 軸坐標 y=ymin+(ymax_ymin)/2);
[0031 ] 以中心點計算出范圍坐標:
[0032]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x_lastDPI*width/2 ;
[0033]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y-lastDPI*length/2 ;
[0034]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x+lastDPI*width/2 ;
[0035]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y+lastDPI*length/2 ;
[0036]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值為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0037]而且,所述步驟(3)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0038]①處理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片,融合為最底層地理背景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039]A,根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1、地圖范圍bbox參數(shù)值可確定相應比例尺下的切片或影像圖及其行列號等信息;
[0040]B,采用多線程技術從切片或影像圖服務器上獲取相關的所有切片或影像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0041]C,拼接臨時圖片集合里的切片或影像圖,形成一張拼接圖;
[0042]D,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剪切拼接圖,并將最終的圖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043]②通過相關參數(shù)及其他動態(tài)圖服務器獲取最終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片格式等的地圖圖片,放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具體步驟為:
[0044]A,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層id、圖片格式等,拼接成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
[0045]B,通過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請求路徑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046]C,或將參數(shù)拼接成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通過調用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生成圖服務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047]③、遍歷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融合所有圖片為一張圖片,即最終返回的地圖圖片;
[0048]A,同切片或影像圖拼接邏輯相似,根據圖片的寬和高創(chuàng)建畫布;
[0049]B,遍歷最終的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將每個圖片繪制到畫布中,獲得最終返回的業(yè)務圖。
[0050]而且,所述步驟(3)的具體步驟①中B步驟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0051]I,定義記錄加載切片或影像的狀態(tài)值(線程外的變量),累計每個加載成功的切片或影像圖個數(shù),在線程內修改線程外的狀態(tài)值,以保證所有切片加載完畢后,主線程再往下執(zhí)行;
[0052]II,每遍歷一張切片或影像圖都將啟動一個線程來從服務器上獲取,并放到臨時圖片集合里,以備拼接。
[0053]而且,所述步驟(3)的具體步驟①中C步驟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0054]I,計算拼接后圖片的寬度和高度
[0055]寬度=((最后一個切片的列號-第一個切片的列號)+1) X單個切片的寬度;
[0056]高度=((最后一個切片的行號-第一個切片的行號)+1) X單個切片的寬度;
[0057]II,以獲取的拼接圖寬度和高度為參數(shù),創(chuàng)建內存圖片畫布;
[0058]III,遍歷切片或影像圖并將每張圖繪制到內存畫布上,并記錄左上角及右下角的切片或影像圖的地理坐標值,以備剪切。
[0059]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
[0060]1、實現(xiàn)了多源地理圖或業(yè)務圖數(shù)據的集成。
[0061]2、隔離底層空間數(shù)據結構,直接對各種圖進行融合處理。
[0062]3、實現(xiàn)了靜態(tài)圖(切片、影像等)與動態(tài)圖(通過傳參調用圖服務獲取的業(yè)務圖)的精確融合。
[0063]4、效果完全滿足了業(yè)務應用項目的需求。
【具體實施方式】
[0064]以下對本發(fā)明實施例做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0065]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包括步驟如下:[0066](I)通過拼接參數(shù)組成地圖請求路徑;包括令牌token、地圖范圍bbox、多源地圖參數(shù)maps、圖片尺寸size、圖片格式format等參數(shù)值;
[0067](2)計算包含切片或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如果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結合圖片尺寸參數(shù),確定最終返回地圖的地理范圍坐標,并生成處理后的業(yè)務圖添加到多源地圖集合;
[0068]具體步驟為:
[0069]①、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不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只需通過獲取的范圍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即可計算出最終的業(yè)務圖的地理坐標范圍,
[0070]A,參數(shù)表示如下
[0071]地圖范圍bbox:x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 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 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 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 ;
[0072]圖片尺寸size:圖片寬度width,圖片高度height ;
[0073]地理長度 Δ x=xmax-xmin ;
[0074]地理寬度Λ y=ymax-ymin ;
[0075]B,當拉框放大或者縮小當前地圖時,針對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都有個默認邏輯,即以地理長度Λ χ、地理寬度Ay中變化較大的值為變化標準,結合拉框的中心點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來計算該方向變化的地理距離,以及計算變化較小的邊方向的地理距離;
[0076]C,以下及后續(xù)用例皆以地理長度Λ χ>地理寬度Λ y為例(χ軸方向變化大):
[0077]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將不會變動,而變化后的地理寬度 ΔyT=Δχ*(height/width)
[0078]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 (AyT/2-Ay);
[0079]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AyT/2-Ay);
[0080]因此,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坐標值為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
[0081]②、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由于切片或影像圖是靜態(tài)圖片,具有固定的比例尺級別屬性,為了防止融合地圖時對切片或影像的拉伸錯位,需要與步驟①中計算出的地理坐標范圍有所差異;
[0082]A,結合切片或影像圖信息,確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
[0083]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 Δ x/width ;
[0084]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為切片或影像圖所有比例尺下的地面分辨率與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差值最小的那個分辨率(因為兩值恰好相等的幾率較小,此處也是地理范圍微調的關鍵之處,否則將出現(xiàn)切片或影像的拉伸等問題);
[0085]B,相關參數(shù)表示如下:
[0086]拉框中心點point (中心點的χ軸坐標χ,中心點的y軸坐標y):
[0087]中心點的 χ 軸坐標 X=Xmin+(xmax-xmin)/2 ;
[0088]中心點的y 軸坐標 y=ymin+(ymax_ymin)/2);
[0089]以中心點計算出范圍坐標:
[0090]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x_lastDPI*width/2 ;[0091]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y-lastDPI*length/2 ;
[0092]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x+lastDPI*width/2 ;
[0093]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y+lastDPI*length/2 ;
[0094]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值為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
[0095](3)遍歷并融合多源地圖圖片集合中的所有圖片為最終返回的一張總業(yè)務圖圖片;具體步驟為:
[0096]①、處理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片,融合為最底層地理背景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097]A,根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1、地圖范圍bbox參數(shù)值可確定相應比例尺下的切片或影像圖及其行列號等信息。
[0098]B,采用多線程技術從切片或影像圖服務器上獲取相關的所有切片或影像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具體步驟為:
[0099]I,定義記錄加載切片或影像的狀態(tài)值(線程外的變量),累計每個加載成功的切片或影像圖個數(shù),在線程內修改線程外的狀態(tài)值,以保證所有切片加載完畢后,主線程再往下執(zhí)行;
[0100]II,每遍歷一張切片或影像圖都將啟動一個線程來從服務器上獲取,并放到臨時圖片集合里,以備拼接;
[0101]C,拼接臨時圖片集合里的切片或影像圖,形成一張拼接圖;
[0102]I,計算拼接后圖片的寬度和高度
[0103]寬度=((最后一個切片的列號-第一個切片的列號)+1)*單個切片的寬度;
[0104]高度=((最后一個切片的行號-第一個切片的行號)+1)*單個切片的寬度;
[0105]II,以獲取的拼接圖寬度和高度為參數(shù),創(chuàng)建內存圖片畫布;
[0106]III,遍歷切片或影像圖并將每張圖繪制到內存畫布上,并記錄左上角及右下角的切片或影像圖的地理坐標值,以備剪切;
[0107]D,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剪切拼接圖,并將最終的圖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108]②、通過相關參數(shù)及其他動態(tài)圖服務器獲取最終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片格式等的地圖圖片,放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具體步驟為:
[0109]A,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層id、圖片格式等,拼接成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
[0110]B,通過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請求路徑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111]C,或將參數(shù)拼接成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通過調用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生成圖服務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0112]③、遍歷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融合所有圖片為一張圖片,即最終返回的地圖圖片;
[0113]A,同切片或影像圖拼接邏輯相似,根據圖片的寬和高創(chuàng)建畫布;
[0114]B,遍歷最終的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將每個圖片繪制到畫布中,獲得最終返回的業(yè)務圖。
【權利要求】
1.一種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如下: (1)通過拼接參數(shù)組成地圖請求路徑;包括令牌、地圖范圍、多源地圖參數(shù)、圖片尺寸及圖片格式參數(shù)值; (2)計算包含切片或影像圖的地面分辨率,結合圖片尺寸參數(shù),確定最終返回地圖的地理范圍坐標,并將生成處理后的業(yè)務圖添加到多源地圖集合; (3)遍歷并融合多源地圖圖片集合中的所有圖片為最終返回的一張總業(yè)務圖圖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①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不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只需通過獲取的范圍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即可計算出最終的業(yè)務圖的地理坐標范圍, A,參數(shù)表示如下: 地圖范圍bbox:x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 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 x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 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 ; 圖片尺寸size:圖片寬度width,圖片高度height; 地理長度 Δ x=xmax-xmin ; 地理寬度 Δ y=ymax-ymin ; B,當拉框放大或者縮小當前地圖時,針對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都有個默認邏輯,即以地理長度Λ X、地理寬度Ay中變化較大的值為變化標準,結合拉框的中心點坐標及圖片尺寸參數(shù)來計算該方向變化的地理距離,以及計算變化較小的邊方向的地理距離; C,以地理長度Δχ>地理寬度Ay為例,X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x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將不會變動, 變化后的地理寬度Λ yT= Δ χ* (height/width) 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AyT/2-Ay); 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AyT/2-Ay); 因此,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坐標值為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變化后的I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 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 ; ②、如果請求的多源地圖參數(shù)中包含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由于切片或影像圖是靜態(tài)圖片,具有固定的比例尺級別屬性,為了防止融合地圖時對切片或影像的拉伸錯位,需要與步驟①中計算出的地理坐標范圍有所差異; A,結合切片或影像圖信息,確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 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 Δ x/width ; 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I為切片或影像圖所有比例尺下的地面分辨率與起始的地面分辨率StartDPI差值最小的那個分辨率; B,相關參數(shù)表示如下: 拉框中心點point (中心點的χ軸坐標χ,中心點的y軸坐標y): 中心點的 χ 軸坐標 X=Xmin+(xmax—xmin)/2 ; 中心點的 y 軸坐標 y=ymin+(ymax-ymin)/2); 以中心點計算出范圍坐標: 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x_lastDPI*width/2 ;變化后的y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y-lastDPI*length/2 ; 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x+lastDPI*width/2 ; 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ymaxT=y+lastDPI*length/2 ; 最終返回的地圖范圍bbox的地理范圍值為變化后的χ軸左下角坐標值xminT、變化后的I軸左下角坐標值yminT、變化后的χ軸右上角坐標值xmaxT、變化后的y軸右上角坐標值 ymaxT。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①處理切片或影像等靜態(tài)圖片,融合為最底層地理背景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A,根據最終的地面分辨率IastDP1、地圖范圍bbox參數(shù)值可確定相應比例尺下的切片或影像圖及其行列號等信息; B,采用多線程技術從切片或影像圖服務器上獲取相關的所有切片或影像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C,拼接臨時圖片集合里的切片或影像圖,形成一張拼接圖; D,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剪切拼接圖,并將最終的圖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②通過相關參數(shù)及其他動態(tài)圖服務器獲取最終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片格式等的地圖圖片,放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具體步驟為: A,根據最終的地理范圍、圖片尺寸、圖層id、圖片格式等,拼接成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 B,通過表述性狀態(tài)轉移REST請求路徑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C,或將參數(shù)拼接成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標準的服務請求路徑,通過調用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lián)盟OGC生成圖服務獲取動態(tài)圖并添加到多源地圖圖片集合里; ③、遍歷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融合所有圖片為一張圖片,即最終返回的地圖圖片; A,同切片或影像圖拼接邏輯相似,根據圖片的寬和高創(chuàng)建畫布; B,遍歷最終的多源地圖圖片集合,并將每個圖片繪制到畫布中,獲得最終返回的業(yè)務圖。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①中B步驟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I,定義記錄加載切片或影像的狀態(tài)值,累計每個加載成功的切片或影像圖個數(shù),在線程內修改線程外的狀態(tài)值,以保證所有切片加載完畢后,主線程再往下執(zhí)行; II,每遍歷一張切片或影像圖都將啟動一個線程來從服務器上獲取,并放到臨時圖片集合里,以備拼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源地圖數(shù)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①中C步驟的具體方法步驟為: I,計算拼接后圖片的寬度和高度 寬度=((最后一個切片的列號-第一個切片的列號)+1) X單個切片的寬度; 高度=((最后一個切片的行號-第一個切片的行號)+1) X單個切片的寬度; II,以獲取的拼接圖寬度和高度為參數(shù),創(chuàng)建內存圖片畫布;III,遍歷切片或影像圖并將每張圖繪制到內存畫布上,并記錄左上角及右下角的切片或影像圖的地理坐標值,以備剪`切。
【文檔編號】G06F17/30GK103699582SQ201310648111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李寬榮, 韓雙立, 高勇, 趙光俊, 劉哲甫, 劉萬龍, 朱傳晶 申請人:天津市普迅電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