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識別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通過掃描識別碼進行識別的自
動識別裝置。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市場上的對識別碼進行掃描識別的自動識別技術(shù)主要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shù)、 條形碼識別技術(shù)等,以條形碼為例介紹其基本的識別原理條形碼是由寬度不同、反射率不 同的條和空,按照一定的編碼規(guī)則(碼制)編制成的,用以表達一組數(shù)字或字母符號信息的 圖形標識符。即條形碼是一組粗細不同,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安排間距的平行線條圖形。常見 的條形碼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組成的。 為了閱讀出條形碼所代表的信息,需要一套條形碼識別系統(tǒng),它由條形碼掃描器、 放大整形電路、譯碼接口電路和計算機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 由于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不同,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 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所以當條形碼掃描器光源發(fā)出的光經(jīng)光闌及 凸透鏡1后,照射到黑白相間的條形碼上時,反射光經(jīng)凸透鏡2聚焦后,照射到光電轉(zhuǎn)換器 上,于是光電轉(zhuǎn)換器接收到與白條和黑條相應(yīng)的強弱不同的反射光信號,并轉(zhuǎn)換成相應(yīng)的 電信號輸出到放大整形電路.白條、黑條的寬度不同,相應(yīng)的電信號持續(xù)時間長短也不同。 但是,由光電轉(zhuǎn)換器輸出的與條形碼的條和空相應(yīng)的電信號一般僅10mV左右,不能直接使 用,因而先要將光電轉(zhuǎn)換器輸出的電信號送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電信號仍然是一個模擬 電信號,為了避免由條形碼中的疵點和污點導致錯誤信號,在放大電路后需加一整形電路, 把模擬信號轉(zhuǎn)換成數(shù)字電信號,以便計算機系統(tǒng)能準確判讀。 整形電路的脈沖數(shù)字信號經(jīng)譯碼器譯成數(shù)字、字符信息。它通過識別起始、終止字 符來判別出條形碼符號的碼制及掃描方向;通過測量脈沖數(shù)字電信號0、1的數(shù)目來判別出 條和空的數(shù)目。通過測量0、1信號持續(xù)的時間來判別條和空的寬度。這樣便得到了被辯讀 的條形碼符號的條和空的數(shù)目及相應(yīng)的寬度和所用碼制,根據(jù)碼制所對應(yīng)的編碼規(guī)則,便 可將條形符號換成相應(yīng)的數(shù)字、字符信息,通過接口電路送給計算機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 管理,便完成了條形碼辨讀的全過程。 目前對不同形狀物品上的識別碼進行識別只能是由人員使用識別器對物品單個 逐一的掃描識別,這樣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并且現(xiàn)有自動識別系統(tǒng)也只能識別某一 固定方向的識別碼,對于其他方向上的識別碼必須把識別碼的方向?qū)首R別器才能進行識 別。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對不同形狀帶識別碼 (例如條形碼)在傳輸帶快速傳輸過程中能夠進行自動識別,同時對于物品識別碼的不同 朝向可進行全方位識別,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不能自動識別、費時費力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該裝置包括位于支撐臺一上的輸
送帶一、位于支撐臺二上的輸送帶二、輸送帶一和輸送帶二之間的縫隙、跨越支撐臺一和支
撐臺二位于縫隙上的掃描盒,該掃描盒的上方安裝有上部識別器、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有右
前識別器和左后識別器,位于縫隙的下方有一棱鏡,下部識別器與縫隙中間位置連線垂直
棱鏡的斜面。通過在傳輸帶的下支架上安裝一個下部識別器,并在傳輸帶拼接口的縫隙的
下方置一棱鏡5,使物品下部的識別碼在通過輸送帶拼接口的縫隙處時能夠呈現(xiàn)在棱鏡5
上并成功折射到下部識別器,從而實現(xiàn)物品的識別。而物品的其他表面的識別碼則通過傳
輸帶上方掃描盒上的各個識別器識別,它們只需置于掃描盒的每一面,上部識別器識別識
別碼朝上的物品,右前識別器識別識別碼朝右和朝前的物品,左后識別器識別識別碼朝左
和朝后的物品,這樣就能輕而易舉的對不同形狀的物品進行全方位的自動識別。 進一步,棱鏡的斜面傾角為45度的斜面,棱鏡位于縫隙正下方,下部識別器與棱
鏡底面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過在傳輸帶的下支架上安裝一個下部識別器,并在傳
輸帶拼接口的正下方置一與水平面呈45°棱鏡,同時使下部識別器與棱鏡底面平行且位于
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物品下部的識別碼在通過輸送帶拼接口縫隙處時能夠呈現(xiàn)在棱鏡上并
成功折射到下部識別器,從而實現(xiàn)物品的識別,并且這樣傾角為45度的棱鏡最合適,安裝
和光線的折射都最簡單和清楚。 進一步,傳動裝置為一帶馬達的主動傳輸裝置,同時,上支撐輥軸和下支撐輥軸支 撐傳送帶且為彎折體,且上支撐輥軸的伸出長度大于下支撐輥軸的長度。這樣有利于傳輸 帶一和傳輸帶二拼接區(qū)的縫隙大小的調(diào)節(jié),其大小必須保證物品在通過縫隙時不至于翻倒 且又能使下識別器正確識別。 和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的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完全實現(xiàn)了帶識別碼的不同形狀物品在傳 輸過程中的自動識別,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約了時間,改變了以往對不同形狀物品上 的識別碼進行識別只能是由人員使用識別器對物品單個逐一的掃描識別的費時費力、效率 低下的識別模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的主視圖。 圖中 1-上部識別器,2-右前識別器,3-左后識別器,4-下部識別器,5-棱鏡,6-傳動 裝置,7-上支撐輥軸,8-下支撐輥軸,9-縫隙,10-輸送帶一,11-輸送帶二, 12-支撐臺一, 13-支撐臺二,14-掃描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l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的立體圖。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 種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該裝置包括位于支撐臺一 12上的輸送帶一 10、位于支撐臺二 13上的輸送帶二 11、輸送帶一 10和輸送帶二 11之間的縫隙9、跨越支撐臺一 12和支撐臺二 13位于縫隙9上的掃描盒14,該掃描盒14的上方安裝有上部識別器1、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 有右前識別器2和左后識別器3,位于縫隙9的下方有一棱鏡5,下部識別器4與縫隙9中 間位置連線垂直棱鏡5的斜面。通過在傳輸帶的下支架上安裝一個下部識別器4,并在傳 輸帶拼接口的縫隙9的下方置一棱鏡5,使物品下部的識別碼在通過輸送帶拼接口的縫隙9 處時能夠呈現(xiàn)在棱鏡5上并成功折射到下部識別器4,從而實現(xiàn)物品的識別。而物品的其他 表面的識別碼則通過傳輸帶上方掃描盒上的各個識別器識別,它們只需置于掃描盒的每一 面,上部識別器1識別識別碼朝上的物品,右前識別器2識別識別碼朝右和朝前的物品,左 后識別器3識別識別碼朝左和朝后的物品,這樣就能輕而易舉的對不同形狀的物品進行全 方位的自動識別。 棱鏡5的斜面傾角為45度的斜面,棱鏡5位于縫隙9正下方,下部識別器4與棱 鏡5底面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過在傳輸帶的下支架上安裝一個下部識別器4,并在 傳輸帶拼接口的正下方置一與水平面呈45°棱鏡5,同時使下部識別器4與棱鏡5底面平 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這樣物品下部的識別碼在通過輸送帶拼接口縫隙9處時能夠呈現(xiàn) 在棱鏡5上并成功折射到下部識別器4,從而實現(xiàn)物品的識別,并且這樣傾角為45度的棱鏡 5最合適,安裝和光線的折射都最簡單和清楚。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的主視圖。傳動裝置6為一帶馬 達的主動傳輸裝置,同時,上支撐輥軸7和下支撐輥軸8支撐傳送帶且為彎折體,且上支撐 輥軸7的伸出長度大于下支撐輥軸8的長度。各傳輸帶的上、下支撐輥軸7,8必須要有大 小的區(qū)分,這樣有利于傳輸帶一 10和傳輸帶二 11拼接區(qū)的縫隙9大小的調(diào)節(jié),其大小必須 保證物品在通過縫隙9時不至于翻倒且又能使下識別器4正確識別。 本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專利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專利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lǐng)域的 技術(shù)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yīng)落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一種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位于支撐臺一(12)上的輸送帶一(10)、位于支撐臺二(13)上的輸送帶二(11)、輸送帶一(10)和輸送帶二(11)之間的縫隙(9)、跨越支撐臺一(12)和支撐臺二(13)位于縫隙(9)上的掃描盒(14),該掃描盒(14)的上方安裝有上部識別器(1)、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有右前識別器(2)和左后識別器(3),位于縫隙(9)的下方有一棱鏡(5),下部識別器(4)與縫隙(9)中間位置連線垂直棱鏡(5)的斜面。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棱鏡(5)的斜面傾角 為45度的斜面,棱鏡(5)位于縫隙(9)正下方,下部識別器(4)與棱鏡(5)底面平行且位 于同一水平面上。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傳動裝置(6)為一 帶馬達的主動傳輸裝置,同時,上支撐輥軸(7)和下支撐輥軸(8)支撐傳送帶且為彎折體, 且上支撐輥軸(7)的伸出長度大于下支撐輥軸(8)的長度。
專利摘要一種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位于支撐臺一(12)上的輸送帶一(10)、位于支撐臺二(13)上的輸送帶二(11)、輸送帶一(10)和輸送帶二(11)之間的縫隙(9)、跨越支撐臺一(12)和支撐臺二(13)位于縫隙(9)上的掃描盒(14),該掃描盒(14)的上方安裝有上部識別器(1)、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有右前識別器(2)和左后識別器(3),位于縫隙(9)的下方有一棱鏡(5),下部識別器(4)與縫隙(9)中間位置連線垂直棱鏡(5)的斜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識別碼的自動識別裝置完全實現(xiàn)了帶識別碼的不同形狀物品在傳輸過程中的自動識別,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約了時間。
文檔編號G06K7/10GK201540579SQ200920235898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10月10日
發(fā)明者繆偉梁 申請人: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創(chuàng)偉精密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