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及其輔助調(diào)整感測范圍的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676446閱讀:199來源:國知局
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及其輔助調(diào)整感測范圍的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輔助裝置,特別是一種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及利用該輔助裝置輔助調(diào)整感測范圍的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感測裝置的種類相當繁多,例如紅外線感測裝置、熱感測裝置等等,而這些感測裝置需要裝在適當?shù)奈恢茫拍茉谶m當?shù)母袦y距離內(nèi)對所欲感測的區(qū)域進行感測。

目前感測裝置的安裝皆是使用人工量測距離的方式,例如使用激光測距儀來量測安裝位置與所欲感測處的距離,然而,激光測距儀僅能單點量測距離以及計算角度,而感測裝置的感測范圍為一區(qū)域,因此,若使用激光測距儀來輔助安裝感測裝置,必須經(jīng)過多重計算才能算出感測裝置所感測的范圍為何,換言之,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安裝感測裝置的方法皆為量測距離并通過計算而間接判斷出感測范圍,此將導致感測裝置的安裝過程非常繁復不便。

此外,若感測裝置是傾斜安裝時,使用激光測距儀來進一步計算感測區(qū)域?qū)訌碗s,更難以算出所涵蓋的范圍。

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所見可投影出圖形的設備,如led照地燈、舞臺激光燈等,其皆為單純投射出圖形,雖可通過判斷其所投射出的圖像清晰與否與該設備的焦距來判斷設置的位置是否于焦距處,進而得知設備與所投影處的距離是否恰當,然而,判斷圖像清晰與否會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有差異,并無一定標準,且此一方式并無法直接通過其所投射出的圖像來判斷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

因此,如何發(fā)展一種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及其輔助調(diào)整感測范圍的方法,可直接投射出感測裝置的感測范圍及感測距離,使使用者可直覺化判斷感測裝置是否安裝于適當位置,以簡化感測裝置的安裝,實為本領(lǐng)域所迫切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及其輔助調(diào)整感測范圍的方法,使使用者可直覺化判斷感測裝置是否安裝于適當位置,以簡化感測裝置的安裝過程。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感測裝置安裝輔助裝置,包含:本體,具有夾持機構(gòu),本體通過夾持機構(gòu)夾持于一感測裝置上;第一光源組,具有至少一固態(tài)光源,第一光源組設置于本體上,且以第一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一圖形;以及第二光源組,具有至少一固態(tài)光源,第二光源組設置于本體上,且以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二圖形;其中,第一投射角度與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時交錯,借此可通過分析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之間的相對位置,判斷感測裝置是否安裝至適當位置。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利用輔助裝置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的方法,利用輔助裝置判斷感測裝置的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輔助裝置夾持于感測裝置上,輔助裝置具有本體、第一光源組及第二光源組,且第一光源組及第二光源組設置于本體上,利用輔助裝置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的方法至少包含:(a)利用第一光源組及第二光源組分別以一第一投射角度及一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一第一圖形及一第二圖形,其中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一適當距離時交錯;(b)分析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之間的相對位置;(c)判斷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是否完全重疊且大小相同,若結(jié)果為是,表示感測距離為適當距離,可直接完成感測裝置的安裝,且此時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所涵蓋的范圍即為感測裝置的感測范圍,若結(jié)果為否,則進入下一步驟;(d)判斷第一圖形是否大于第二圖形且涵蓋第二圖形,若結(jié)果為是,表示感測距離超出適當距離,此時需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設置位置以縮短感測裝置與地面的距離,并在調(diào)整完感測裝置的位置后回到步驟(b),若結(jié)果為否,即第二圖形大于第一圖形且涵蓋第一圖形時,表示該感測距離在該適當距離之內(nèi),則進入下一步驟;(e)決定是否接受較小的感測距離與感測范圍,若決定為是,則完成感測裝置的安裝;若決定為否,則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設置位置以增加感測裝置與地面的距離,并在調(diào)整完感測裝置的位置后回到步驟(b),直到完成安裝。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利用第一光源組及第二光源組分別以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且進一步將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時交錯,利用輔助裝置與地面在不同高度時,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間會產(chǎn)生不同相對關(guān)的原理,達到可直接判斷輔助裝置與地面間的距離是否在適當距離內(nèi),并依此調(diào)整輔助裝置的位置的功效,且在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完全重疊時,可直接通過所投影出的圖形所涵蓋的范圍來判斷感測裝置的檢測范圍,即視覺化了輔助裝置與地面間的距離及感測裝置的感測范圍,因此,不需如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需要以人為方式計算檢測范圍,使使用者可直覺化判斷感測裝置是否安裝于適當位置并可進行適妥的調(diào)整,以簡化感測裝置的安裝過程。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a為感測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b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夾持于感測裝置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夾持于感測裝置時的結(jié)構(gòu)剖面圖;

圖3a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底視結(jié)構(gòu)圖;

圖3b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底視結(jié)構(gòu)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利用輔助裝置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的方法流程圖;

圖5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光源組投射示意圖;

圖6a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二圖形時的示意圖;

圖6b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輔助裝置所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完全重疊時的示意圖;

圖6c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所投射出的第二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一圖形時的示意圖;

圖7a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二圖形時的示意 圖;

圖7b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的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完全重疊時的示意圖;

圖7c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一圖形時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感測裝置

10基座

11感測模塊

111凸條

12感測單元

2輔助裝置

20本體

20a平臺

20b柱體

20b’凹槽

201夾持機構(gòu)

201a軸部

201b臂件

201b’夾持端

201b”抵頂端

201c頂塊

201d抵件

201e彈性元件

201f推鈕

21、31第一光源組

21a、21b、21c、21d、22a、22b、22c、22d、31a、31b、31c、31d、32a、32b、32c、32d固態(tài)光源

21a’、21b’、22a’、22b’光線

22、32第二光源組

23a、23a’交會點

41、51第一圖形

42、52第二圖形

a1第一平面

a2第二平面

a3第三平面

a4第四平面

d適當距離

s10、s11、s12、s120、s1201、s1202、s1203步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請參閱圖1a及1b,圖1a為感測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b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夾持于感測裝置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2用以輔助安裝感測裝置1。感測裝置1具有基座10、感測模塊11及感測單元12,感測單元12設置于感測模塊11上,感測模塊11則可動地設置于基座10上。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2包含本體20、第一光源組21及第二光源組22。本體20的外形為一側(cè)設有平臺20a的柱體20b,但并不以此為限,且本體20具有夾持機構(gòu)201,并通過夾持機構(gòu)201夾持于感測裝置1的感測模塊11上。第一光源組21與第二光源組22設置于本體20的平臺20a上,第一光源組21及第二光源組22皆由至少一固態(tài)光源所組成,且第一光源組21與第二光源組22分別以第一投射角度與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其中第一投射角度與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時交錯,借此可通過分析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判斷感測裝置1是否安裝至適當位置,至于詳細的實施方式則將于后續(xù)說明。再于本實施例中,本發(fā)明輔助裝置2的本體20上還可設有凹槽20b’,且凹槽20b’設置于本體20的柱體20b上,而感測裝置1上還設有凸條111,且凸條111設置于感測裝置1的感測模塊11上,借此,凸條111可供輔助裝置2定位所用,即將感測裝置1的凸條111對應卡入輔助裝置2的凹槽20b’中,借以定位輔助裝置2與感測裝置1之間的相對關(guān)系,使第一光源組21及第二光源組22投射角度與感測單元12相對應, 才能進一步進行輔助定位,然凹槽20b’及凸條111的形態(tài)、數(shù)量皆不以此為限,只要能提供兩者互相卡合的皆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夾持機構(gòu)201的作動方式,請參閱圖2,圖2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夾持于感測裝置時的結(jié)構(gòu)剖面圖。如圖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夾持機構(gòu)201具有軸部201a、臂件201b、頂塊201c、抵件201d、彈性元件201e及推鈕201f等元件,且該些元件設置于本體20內(nèi)的容置空間(未圖示)中。臂件201b與軸部201a于臂件201b的中心連接,借此,臂件201b可以軸部201a為軸旋轉(zhuǎn),且臂件201b還分為夾持端201b’及抵頂端201b”,夾持端201b’伸出于本體20的柱體20b外,用以夾持感測模塊11的外緣,使夾持機構(gòu)201呈夾持狀態(tài),抵頂端201b”及軸部201a則設置于本體20的柱體20b內(nèi)的容置空間(未圖示)中,且抵頂端201b”抵頂于頂塊202b。抵件201d的兩側(cè)分別與頂塊201b下方的斜面及推鈕201f抵頂,而彈性元件201e則用以復位推鈕201f于起始位置。借此,當完成輔助感測裝置1的安裝作業(yè)后而欲將輔助裝置2自其上脫離時,使用者可按壓推鈕201f,此時彈性元件201e會壓縮,且由于推鈕201f抵頂于抵件201d,而抵件201d還抵頂于頂塊201b下方的斜面,因此,當按壓推鈕201f時,抵件201d會由頂外201b下方的斜面?zhèn)鬟f向上推升的力使頂塊201b上升,進而頂塊201b會推壓臂件201b的抵頂部201b”,使臂件201b的夾持端201b’因旋轉(zhuǎn)而自感測模塊11的外緣脫離,并且,在夾持機構(gòu)201脫離而使用者放開推鈕201f后,彈性元件201e即將推鈕201f復位至起始位置。至于要將輔助裝置2夾持至感測裝置1時,其作動方式與脫離時相同,故于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圖3a及3b,圖3a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底視結(jié)構(gòu)圖,圖3b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底視結(jié)構(gòu)圖。如圖所示,第一光源組21、31及第二光源組22、32設置于本體20的平臺20a上。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即如圖3a所示,第一光源組21具有四個固態(tài)光源21a、21b、21c及21d,第二光源組22同樣具有四個固態(tài)光源22a、22b、22c及22d,且第一光源組21及第二光源組22的固態(tài)光源21a、21b、21c、21d、22a、22b、22c及22d為投射出實線的直線線條,且第一光源組21與該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光線顏色不同,但皆不以此為限,于另一些實施例中,投射出的直線線條還可為虛線,借此,第一光源組21所投射出的直線線條會組合形成第一 圖形41(如圖6a所示),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直線線條會組合形成第二圖形42(如圖6a所示),再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可為但不限為四邊形。

于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如圖3b所示,第一光源組31具有一個固態(tài)光源31a,且其有加裝一光罩(未圖示),使第一光源組31可直接投射出第一圖形,第二光源組32則具有四個固態(tài)光源32a、32b、32c及32d,且第二光源組的固態(tài)光源32a、32b、32c及32d皆可為但不限為投射出直線線條,線條可為但不限為實線,借此,第一光源組31所投射出的光線即組合為第一圖形41,第二光源組32所投射出的直線線條則會組合形成第二圖形42,且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可為但不限為四邊形、圓形或三角形其中之一。接著進一步說明投射出的光線為虛線的實施例,請參閱第圖7a-7c,圖7a-7c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的示意圖。如圖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圖形51由實線所組成,第二圖形52則為虛線所組成,但同樣不以此為限,因此,由前述說明可知,本發(fā)明的第一光源組21、31及第二光源組22、32主要為達到投射圖像的目的,故其固態(tài)光源的數(shù)量、顏色、線條形態(tài)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使用輔助裝置調(diào)整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的方法,請參閱圖4,圖4為本發(fā)明的利用輔助裝置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感測距離及感測范圍的方法流程圖。首先如圖1所示,利用輔助裝置2的夾持機構(gòu)201將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2夾持至欲安裝的感測裝置1的感測模塊11上。接著如步驟s10所示,利用第一光源組21(如圖3a所示)及第二光源組22(如圖3a所示)分別以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一圖形41(如圖6a所示)及第二圖形42(如圖6a所示),其中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d(如圖5所示)時交錯。再如步驟s11所示,分析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之間的相對位置。接著如步驟s12所示,判斷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是否完全重疊且大小相同,若結(jié)果為是,表示感測距離為適當距離d,此時可以直接完成感測裝置1的安裝,且此時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所涵蓋的范圍即為感測裝置1(如圖1a所示)的感測范圍;若結(jié)果為否,則進入步驟s120,判斷第一圖形41是否大于第二圖形42且涵蓋第二圖形42,若結(jié)果為是,表示感測距離超出適當距離d,此時則進入步驟s1201,調(diào)整感測裝置1的設置位置以縮短感測裝置1 與地面的距離,并在調(diào)整完感測裝置1的位置后回到步驟s11重新分析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之間的相對位置;若步驟s120的結(jié)果為否,即第二圖形42大于第一圖形41且涵蓋第一圖形41,表示感測距離在適當距離d之內(nèi),此時進入步驟s1202,定是否接受較小的感測距離與范圍,若結(jié)果為是,則完成感測裝置1的安裝;若步驟s1202的結(jié)果為否,則進入步驟s1203,調(diào)整感測裝置的設置位置以增加感測裝置與地面的距離,并在調(diào)整完感測裝置1的位置后回到步驟s11重新分析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判斷感測裝置1是否安裝至適當位置。

請參閱圖5,圖5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的光源組投射示意圖。于本圖中,第一光源組21及第二光源組22僅各示出兩個固態(tài)光源21a、21b、22a、22b,以便作說明所用,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光源組21的固態(tài)光源21a、21b以第一投射角度投射出光線21a’、21b’,第二光源組22的固態(tài)光源22a、22b以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光線22a’、22b’,且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d時交錯,即如圖所示,第一光源組21的固態(tài)光源21b所投射出的光線21b’與第二光源組22的固態(tài)光源22a所投射出的光線22a’交會于交會點23a處。另一方面,第一光源組21的固態(tài)光源21a所投射出的光線21a’同樣與第二光源組22的固態(tài)光源22b所投射出的光線22b’交會于交會點23a’處。應理解的是,此處僅說明兩側(cè)邊的光線交會,于本實施例中,其余側(cè)邊實際上以相同方式投射出光線,因此,第一光源組21所投射出的光線會組成第一圖形41(如圖6a所示),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光線會組成第二圖形42(如圖6a所示),借此,通過調(diào)整第一光源組21的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光源組22的第二投射角度,借以將設置固態(tài)光源的水平面(第一平面a1)與光線交會點23a水平延伸面(第二平面a2)之間的距離調(diào)整為感測裝置1可感測的最佳距離(即適當距離d),之后即可通過判斷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之間的相對位置,判斷感測裝置1是否安裝至適當位置,詳細內(nèi)容則說明如后。

請一并參閱圖5、6a、6b及6c。圖6a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所投射出的第二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一圖形時的示意圖,圖6b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輔助裝置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完全重疊時的示意圖,圖6c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輔助裝置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大于且涵蓋第二圖形時的 示意圖。須理解的是,在這些圖示中,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2已預先將第一投射角度與第二投射角度調(diào)整于適當距離d(即感測裝置1可感測的最佳距離)時交錯。

如圖所示,在輔助安裝時,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小于的適當距離d時(即為將第一平面a3視為地面的狀態(tài)時),此時第一光源組21與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之間的距離與大小如圖6a所示,即第二圖形42大于第一圖形41且涵蓋第一圖形41,此時由圖5所示可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設定適當距離d,因此,在此狀況下,感測裝置1的感測距離在適當距離d之內(nèi),可直接完成感測裝置1的安裝。

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等于適當距離d時(即為將第二平面a2視為地面的狀態(tài)時),此時第一光源組21與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之間的距離與大小如圖6b所示,此時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完全重疊,即第一圖形41的四個邊皆與第二圖形42的四個邊重疊,且各自所包圍的面積大小相同,此時由圖5所示可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等于所設定的適當距離d,因此,在此狀況下,感測裝置1的感測距離恰好等于適當距離d,可直接完成安裝,且此時第一圖形41與第二圖形42所涵蓋的范圍為感測單元12所能感測的范圍。

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大于適當距離d時(即為將第四平面a4視為地面的狀態(tài)時),此時第一光源組21與第二光源組22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之間的相對位置如圖6c所示,即第一圖形41大于第二圖形42且涵蓋第二圖形42,此時由圖5所示可知,輔助裝置2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設定的適當距離d,因此,在此狀況下,感測裝置1的感測距離已超出適當距離d,若將感測裝置1設置于此位置將無法有效感測,而需再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借此,可供使用者直覺式地通過輔助裝置2所投射出的第一圖形41及第二圖形42的相對位置以判斷感測裝置1是否設置在最適位置,并可據(jù)此進行調(diào)整。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利用第一光源組及第二光源組分別以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投射出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且進一步將第一投射角度及第二投射角度設定于適當距離時交錯,利用輔助裝置與地面在不同高度時,第一圖形與第二圖形間會產(chǎn)生不同相對關(guān)的原理,達到可直接判斷輔助裝置與 地面間的距離是否在適當距離內(nèi),并依此調(diào)整輔助裝置的位置的功效,且在第一圖形及第二圖形完全重疊時,可直接通過所投影出的圖形所涵蓋的范圍來判斷感測裝置的檢測范圍,即視覺化了輔助裝置與地面間的距離及感測裝置的感測范圍,因此,不需如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需要以人為方式計算檢測范圍,使使用者可直覺化判斷感測裝置是否安裝于適當位置并可進行適妥的調(diào)整,以簡化感測裝置的安裝過程。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zhì)的情況下,熟悉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佛学| 密山市| 通州区| 余江县| 曲沃县| 大连市| 邵武市| 呼玛县| 宣化县| 福建省| 嫩江县| 庆安县| 大理市| 明光市| 郎溪县| 汶上县| 佛山市| 保亭| 阿尔山市| 桂林市| 夹江县| 枣庄市| 波密县| 侯马市| 秦安县| 阜南县| 象州县| 云霄县| 南昌市| 宝鸡市| 敖汉旗| 西贡区| 隆尧县| 卢龙县| 四平市| 宜宾市| 贵南县| 溧阳市| 资阳市| 交城县|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