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載荷,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外兩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消除現(xiàn)有技術中測量試驗件扭矩時轉動連接結構形成摩擦力矩的干擾,提高試驗機扭矩測量精度,消除扭矩-轉角曲線波動。
【專利說明】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試驗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
[0003]
【背景技術】
[0004]現(xiàn)有的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的扭矩測量采用扭矩傳感器,扭矩傳感器的固定端通過螺釘固定于支座上,扭矩傳感器的輸入端與扭轉盤固定,扭轉盤和支座之間通過軸承形成轉動連接結構,該轉動連接結構使得支座與扭轉盤之間的軸向相對位置固定,扭矩傳感器只承受扭矩而不承受軸向拉伸或壓縮方向試驗力,但是支座和扭轉盤之間的轉動連接結構會形成摩擦力矩,降低了扭矩傳感器對試驗件的扭矩測量精度,摩擦力矩變化造成扭矩-轉角曲線波動。
[0005]
【發(fā)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提高了試驗件的扭矩測量精度。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0008]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載荷,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0009]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連接,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0010]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第三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二部件與第三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連接,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0011]上述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拉壓負荷傳感器至少為兩只。
[0012]上述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拉壓負荷傳感器采用單只中間帶通孔的拉壓負荷傳感器,扭轉軸穿設于通孔中。
[0013]本實用新型可以同時對試驗件施加拉伸(或壓縮)載荷及扭矩載荷,用于檢測試驗件在拉伸(或壓縮)載荷作用下的扭矩特性以及在扭矩作用下的拉伸(或壓縮)特性。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消除現(xiàn)有技術中測量試驗件扭矩時轉動連接結構形成摩擦力矩的干擾,提高試驗機扭矩測量精度,消除扭矩-轉角曲線波動。
[0014]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I第一部件,2第二部件,3第三部件,4第一夾具,5第二夾具,6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7試驗件,8拉壓負荷傳感器,9扭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實施例1
[0019]如圖1所示,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1、扭轉軸9、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扭轉軸的第二部件2、第三部件3、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6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7夾持的第一夾具4和第二夾具5。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既能夠承受軸向拉力或軸向壓力又能夠承受作用在與軸向垂直的平面內、以軸線為中心的扭矩,測量拉壓載荷和扭轉載荷。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用于夾持試驗件。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直接或間接與第二夾具連接,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為試驗件提供扭轉載荷。第二部件與第三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8連接,圖中僅示出了兩個拉壓負荷傳感器,實際上拉壓負荷傳感器至少為兩只。另外,也可以采用單只中間帶通孔的拉壓負荷傳感器,扭轉軸穿設于通孔中。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即為試驗件提供拉壓載荷,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第一部件為固定件,第三部件移動件,第三部件的移動方向與沿扭轉軸軸線一致;第二種:第一部件為移動件,第三部件固定件,第一部件的移動方向與沿扭轉軸軸線一致;第三種: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均為移動件,且它們的移動方向與沿扭轉軸軸線一致。
[0020]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工作方式:
[0021]第一部件和/或第三部件移動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拉伸或者壓縮載荷,扭轉軸旋轉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扭矩載荷,本實用新型可以進行以下兩種方式的工作:
[0022]I)拉-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拉伸-扭轉復合試驗;
[0023]2)壓-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壓縮-扭轉復合試驗。
[0024]對于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測量,可以通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輸出,也可以通過拉壓負荷傳感器輸出。
[0025]實施例2
[0026]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扭轉軸的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0027]第一部件和/或第二部件移動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拉伸或者壓縮載荷,扭轉軸旋轉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扭矩載荷,本實用新型可以進行以下兩種方式的工作:
[0028]I)拉-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拉伸-扭轉復合試驗;
[0029]2)壓-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壓縮-扭轉復合試驗。
[0030]對于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測量,通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輸出。
[0031]實施例3
[0032]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扭轉軸的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連接,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0033]第一部件和/或第二部件移動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拉伸或者壓縮載荷,扭轉軸旋轉時可以對試驗件施加扭矩載荷,本實用新型可以進行以下兩種方式的工作:
[0034]I)拉-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拉伸-扭轉復合試驗;
[0035]2)壓-扭復合加載試驗機,做壓縮-扭轉復合試驗。
[0036]對于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測量,可以通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輸出,也可以通過拉壓負荷傳感器輸出。
【權利要求】
1.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載荷,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2.一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連接,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3.—種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扭轉軸、第二部件、第三部件、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以及共同完成試驗件夾持的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扭轉軸轉動支撐于第二部件上且與第二部件軸向上相對固定,第一夾具和第二夾具相對設置,第一夾具固定于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一端,雙分量拉壓扭轉傳感器另一端與第一部件固定,扭轉軸向第二夾具施加扭矩,第二部件與第三部件通過用于測量拉伸與壓縮載荷的拉壓負荷傳感器連接,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提供拉壓載荷。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其特征在于:拉壓負荷傳感器至少為兩只。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壓-扭轉復合加載試驗機,其特征在于:拉壓負荷傳感器采用單只中間帶通孔的拉壓負荷傳感器,扭轉軸穿設于通孔中。
【文檔編號】G01N3/08GK204008309SQ201420478757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2日
【發(fā)明者】鄭全山, 種文艷 申請人:鄭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