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所述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由若干型材組成;所述第一支架組通過車身的裝配孔安裝在車身上,所述第二支架組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架組上,傳感器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架組上。本實用新型將固定裝置分成兩部分進行設計,第一部分是用于和車身連接的第一支架組,利用車身原有裝配孔,使得固定方式相對簡單;第二部分是利用第二支架組固定傳感器,且第二支架組的每個型材可在第一組支架組上靈活變化位置,根據(jù)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要求來改變傳感器測點X/Y/Z上的位置,真正做到一架多用,柔性測量。
【專利說明】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汽車領域的試驗中,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是重要的試驗之一,在試驗前通常需要安裝傳感器固定支架。
[0003]目前主要采用車身件鉆孔,,并通過螺栓組件將固定支架通過定位孔固定于車身的安裝方式。在車身上打孔對車輛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一定損害且不可恢復。另一方面,由于車身本身的鋼板強度高,技術工人操作難度較大,耗時長,并存在一定危險。
[0004]隨著研發(fā)車型試驗品種的增加,每種車型動力總成上的測點位置不同,所以傳感器的位置也要相應變化。每種車型動力總成試驗都需要搭建一個與之匹配的傳感器固定支架,這樣費時費力,影響工作效率。
[0005]綜上所述,目前支架安裝技術主要存在兩方面缺陷:一是與車身連接的支架固定方式繁瑣,二是傳感器位置不可調節(jié),固定支架的延用性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固定方式相對簡單,且延用性較佳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
[0007]為了解決這一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所述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由若干型材組成;所述第一支架組通過車身的裝配孔安裝在車身上,所述第二支架組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架組上,傳感器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架組上。
[0008]所述第一支架組中的型材包括若干垂直型材和水平型材,所述水平型材通過所述垂直型材與所述車身連接。
[0009]所述的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包括若干活動型材;所述活動型材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上,每個所述活動型材上安裝一個所述傳感器。
[0010]用以安裝所述活動型材的水平型材上設有用以引導所述活動型材移動的導軌槽,所述活動型材上設有用以弓I導所述傳感器移動的導軌槽。
[0011]所述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還包括直角件,所述垂直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與裝配孔安裝在所述車身上,所述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上。
[0012]設于同一垂直型材上的,分別用于連接所述水平型材和車身的直角件互相垂直,相鄰兩個垂直型材上對應位置的直角件之間互相垂直。
[0013]所述第二支架組相對于第一支架組的水平位置變化以及所述傳感器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架組的垂直位置變化使得所述傳感器相對于車身實現(xiàn)三維的位置變化。[0014]本實用新型將固定裝置分成兩部分進行設計,第一部分是用于跟車身連接的第一支架組,摒棄了在車身上鉆孔的固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車身上原有的裝配孔,使得固定方式相對簡單;第二部分是用可以靈活變化安裝位置的型材來固定傳感器,摒棄了用與車身部件緊固連接的型材來固定傳感器的方法,由于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進行了分離,可以根據(jù)不同動力總成上測點的變化靈活改變X/Y/Z方向傳感器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一架多用。提供了一種固定方式相對簡單,且延用性較佳的用于動力總成運動學干涉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及方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車身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垂直型材的布置示意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第一支架組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直角角件的布置示意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第一支架組與第二支架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第一支架組與第二支架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1-車身;
[0023]10-裝配孔;1、13_翼子板;12_前端模塊
[0024]2-第一支架組;
[0025]21-垂直型材;211-第一垂直型材;212_第二垂直型材;213_第三垂直型材;214-第四垂直型材;215_第五垂直型材;216_第六垂直型材;
[0026]221、222、223、224、225、226_ 水平型材;
[0027]3-活動型材;
[0028]4-傳感器;
[0029]5a、5b、5c、5d、5e、5f、5g、5h、51、5j、5k、51_ 直角角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將結合圖1至圖7,通過兩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干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及方法進行詳細的描述,其為本實用新型一可選的實施例,可以認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改變本實用新型精神和內容的范圍內,能夠對其進行修改和潤色。
[0031]請參考圖1和圖6,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干涉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該裝置包括第一支架組2和第二支架組,所述第一支架組2和第二支架組由若干型材組成,所述第一支架組2通過車身I上的裝配孔10安裝于車身I上,所述第二支架組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架組2上,傳感器4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架組上。所述第二支架組相對于第一支架組2的水平位置變化以及所述傳感器4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架組的垂直位置變化使得所述傳感器4相對于車身I實現(xiàn)三維的位置變化。
[0032]本實施例將固定裝置分成兩部分進行設計,第一部分是用于跟車身I連接的第一支架組2,摒棄了在車身上鉆孔的固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車身I上原有的裝配孔10,使得固定方式相對簡單;第二部分是用可以靈活變化安裝位置的型材來固定傳感器4,摒棄了用與車身部件緊固連接的型材來固定傳感器的方法,由于第一支架組2和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進行了分離,可以根據(jù)不同動力總成上測點的變化靈活改變X/Y/Z方向傳感器4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一架多用。提供了一種固定方式相對簡單,且延用性較佳的用于動力總成運動學干涉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及方法。
[0033]請著重參考圖3,并結合其他附圖,所述第一支架組2中的型材包括若干垂直型材21和若干水平型材22,所述水平型材22通過所述垂直型材21與所述車身I連接,亦即,所述第一支架組2中有相鄰關系的水平型材22和垂直型材21相互連接。具體來說,所述垂直型材21與所述車身I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安裝于所述垂直型材21或其他水平型材22上,但最終都是通過垂直型材21才與車身I連接的。
[0034]垂直型材21起到與車身I連接和作為支撐框架的作用;水平型材22有兩方面主要功能:功能一是連接垂直型材21,限制六根垂直型材21在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功能二是作為傳感器4在水平方向的運動導軌,具體來說,使得活動型材3以水平型材22為運動導軌,進而實現(xiàn)了對傳感器4在這一方向上的引導。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功能二,用以安裝所述活動型材3的水平型材222、223、224、225、226上設有用以引導所述活動型材3移動的導軌槽。
[0035]請參考圖2,所述垂直型材21包括沿著車身依次排布的第一垂直型材211、第二垂直型材212、第三垂直型材213、第四垂直型材214、第五垂直型材215和第六垂直型材216,所述第一垂直型材211與第二垂直型材212與車身I的一側翼子板13連接,所述第五垂直型材215與第六垂直型材216與車身I的另一側翼子板11連接,所述第三垂直型材213和第四垂直型材214與車身I的前端模塊12連接。
[0036]所述傳感器固定裝置還包括直角件,所述垂直型材21通過所述直角件與裝配孔10安裝在所述車身I上,所述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22上,即活動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22上。本實施例中,利用直角角件以交叉固定的方式實現(xiàn)6個垂直型材的固定。
[0037]請參考圖4,以下將針對交叉固定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描述。
[0038]所謂的交叉固定的方式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在于:設于同一垂直型材上的,分別用于連接所述垂直型材和機身的直角角件互相垂直。
[0039]具體來說:
[0040]第一垂直型材211上的兩個直角角件5a與5b互相垂直;
[0041]第二垂直型材212上的直角角件5c與5d互相垂直;
[0042]第三垂直型材213上的直角角件5e與5f互相垂直;
[0043]第四垂直型材214上的直角角件5g與5h互相垂直;
[0044]第五垂直型材215上的直角角件5i與5j互相垂直;
[0045]第六垂直型材216上的直角角件5k與51互相垂直。
[0046]另一方面在于:相鄰兩個垂直型材上對應位置的直角角件之間互相垂直。此處所說的對應是指均與水平型材連接或均與車身連接。
[0047]具體來說:[0048]連接所述第一垂直型材211和翼子板13以及連接所述第二垂直型材212與翼子板13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b與5d對應,且互相垂直;
[0049]連接所述第二垂直型材212與翼子板13以及連接所述第三型材213與前端模塊12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d與5f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0]連接所述第五垂直型材215與翼子板11以及連接所述第四型材214與前端模塊12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 j與5h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1]連接所述第五垂直型材215和翼子板11以及連接所述第六垂直型材216與翼子板11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j與51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2]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2與第一垂直型材211以及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2與第二垂直型材212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a與5c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3]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2與第二垂直型材212以及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3與第三垂直型材213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c與5e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4]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4與第五垂直型材215以及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4與第六垂直型材216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i與5k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5]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3與第四垂直型材214以及連接所述水平型材224與第五垂直型材215的兩個直角角件互相垂直,即直角角件5g與5i對應,且互相垂直。
[0056]采用交叉固定方式連接內部型材使整體達到與車身緊固連接。經試驗驗證直角角件的固定方式會對整體支架的穩(wěn)固程度造成影響,本實施例中介紹的交叉固定方式可大幅加強整體框架的牢固程度,起到積極的技術效果。
[0057]有關水平型材的具體設置:
[0058]請著重參考圖5,并結合其他附圖,所述水平型材的數(shù)量為六個,其中四個所述水平型材圍合成水平設置的矩形,即水平型材221、222、223、224圍合形成矩形。
[0059]另外兩個水平型材225與226互相平行,且該兩個水平型材225與226平行于所形成的矩形的一組對邊。
[0060]本實施例中,水平型材225與226平行于水平型材222與224,水平型材225與226均通過直角角件搭設于所形成的的矩形上。
[0061]所述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包括若干活動型材3 ;所述活動型材3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上,每個所述活動型材上安裝一個所述傳感器4。所述活動型材3上設有用以引導所述傳感器4移動的導軌槽。
[0062]在采用了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動力總成運動學干涉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時,首先,利用車身I上原有的裝配孔10在車身I上安裝所述第一支架組2,然后,分別安裝所述活動型材3和傳感器4,在安裝所述活動型材3時,每個活動型材3根據(jù)測點需要調節(jié)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調節(jié)后,固定所述活動型材3與所述第一支架組2的位置,在固定所述傳感器4前,每個活動型材3上的傳感器4根據(jù)測點需要調節(jié)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調節(jié)后,固定所述傳感器4與對應的所述活動型材3的位置。
[0063]在位置固定前,傳感器4可以沿著活動型材3上下任意調節(jié)位置,固定著的傳感器的活動型材3也可以沿著水平型材22上的導軌進行水平的位置調節(jié),從而實現(xiàn)傳感器4針對測點位置的自由調節(jié)。
[0064]實施例2[0065]請參考圖7,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另外兩個水平型材225與226分別通過直角角件搭設于所形成的的矩形上和連接車身前端模塊12的兩個垂直型材223與224上,而非如實施例1中那樣均搭設于所形成的矩形上,而且本實施例中,水平型材225與226平行于水平型材221與223。其他結構不變。
[0066]本實施例的方案相較實施例1雖然看似結構更加簡單,但是在實用性和靈活性上不如實施例1的方案,考慮到特定的工作需要,需要對各種動力總成進行試驗測試,所以實施例I方案更具延用性,可以適合更多種動力總成的車輛進行測試。
[0067]綜上兩個實施例所述,本實用新型帶來的優(yōu)點是:相對于先前的支架固定方法,采用交叉固定法,并且直接利用車身上的裝配孔來實現(xiàn)固定,大幅簡化了安裝步驟,同時又能達到與車身緊固連接的效果;因為支架內部的可調節(jié)設計,可以根據(jù)不同動力總成上測點的變化靈活改變X/Y/Z方向傳感器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一架多用。使用此種模塊化裝置后,每個車型只需要搭設一個第一支架組則可適用于該項目的各個動力總成,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型材使用,削減了試驗經費。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所述第一支架組和第二支架組由若干型材組成;所述第一支架組通過車身的裝配孔安裝在車身上,所述第二支架組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架組上,傳感器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架組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組中的型材包括若干垂直型材和水平型材,所述水平型材通過所述垂直型材與所述車身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包括若干活動型材;所述活動型材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上,每個所述活動型材上安裝一個所述傳感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干涉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用以安裝所述活動型材的水平型材上設有用以引導所述活動型材移動的導軌槽,所述活動型材上設有用以引導所述傳感器移動的導軌槽。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直角件,所述垂直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與裝配孔安裝在所述車身上,所述第二支架組中的型材通過所述直角件安裝在所述水平型材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設于同一垂直型材上的,分別用于連接所述水平型材和車身的直角件互相垂直,相鄰兩個垂直型材上對應位置的直角件之間互相垂直。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車動力總成運動學試驗的傳感器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組相對于第一支架組的水平位置變化以及所述傳感器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架組的位置變化使得所述傳感器相對于車身實現(xiàn)三維的位置變化。
【文檔編號】G01M17/007GK203719916SQ201420084209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2月26日
【發(fā)明者】王亮, 鄒振浩, 陸軍琰, 徐煒卿 申請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