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U型供水管道阻塞與泄漏聲波檢測系統,屬于管道故障檢測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地下管網建設也迅速發(fā)展。由于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城市供水管網阻塞與泄漏事故時有發(fā)生,因此有效地檢測出管道故障意義重大。目前對壓力管道阻塞與泄漏檢測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長距離輸油、輸氣管道?;趬毫Φ臋z測方法只能在故障發(fā)生后才能檢測出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聲發(fā)射技術是聲學檢測技術中較為成熟的檢測技術,但聲發(fā)射技術側重于檢測泄漏,不能檢測出管道阻塞。為解決以上難題,設計一種U型供水管道阻塞與泄漏聲波檢測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U型供水管道阻塞與泄漏聲波檢測系統,用于供水管道的故障檢測。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U型供水管道阻塞與泄漏聲波檢測系統,包括計算機1、聲卡2、功率放大器3、揚聲器4、濾波器5、拾音器6、數據采集卡7、金屬桿8、U型管道9;
所述計算機1的輸出端與聲卡2輸入端連接,聲卡2輸出端與功率放大器3輸入端連接,功率放大器3輸出端與揚聲器4連接,計算機1的輸入端與數據采集卡7輸出端連接,采集卡7輸入端與濾波器5輸出端連接,濾波器5輸入端與拾音器6,揚聲器4、拾音器6安裝在金屬桿8底部,金屬桿8伸入U型管道9底部。
優(yōu)選地,所述的金屬桿8的數量為兩根,分別伸入U型管道9兩側底部,拾音器6的數量為三個,其中一個與揚聲器4安裝在U型管道9一側的金屬桿8上,另外兩個安裝在U型管道9另一側的金屬桿8上。
優(yōu)選地,所述的金屬桿8采用長度可調的金屬伸縮桿。
優(yōu)選地,所述的揚聲器4與位于同一金屬桿8上拾音器6的距離為50~100mm。
更優(yōu)選地,所述的揚聲器4與位于同一金屬桿8上拾音器6的距離為75mm。
優(yōu)選地,所述的計算機1通過控制聲卡2使揚聲器4產生正弦掃頻信號。
本實用新型的檢測過程是:
Step1、用計算機1控制聲卡2產生100Hz~6000Hz的正弦掃頻信號,通過功率放大器3將信號放大,揚聲器4將信號發(fā)出;
Step2、拾音器6接收信號,濾波器5對拾音器6接收的到的信號進行濾波,使信號在100Hz~6000Hz內;
Step3、數據采集卡7對濾波后的信號進行采樣并上傳給計算機1;
Step4、計算機1接收處理數據采集卡7上傳的信號,并根據EMD(經驗模態(tài)分解),依據相關系數和方差貢獻率選取合適的分量,計算對應相似熵,把近似熵組成的特征向量輸入SVM(支持向量機)進行訓練識別,根據處理結果,顯示管道運行狀態(tài)為正?;蜃枞蛐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決了地下供水管道的阻塞與泄漏檢測問題,保障了城市供水系統的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圖。
圖中各標號:1-計算機、2-聲卡、3-功率放大器、4-揚聲器、5-濾波器、6-拾音器、7-數據采集卡、8-金屬桿、9-U型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U型供水管道阻塞與泄漏聲波檢測系統,包括計算機1、聲卡2、功率放大器3、揚聲器4、濾波器5、拾音器6、數據采集卡7、金屬桿8、U型管道9;
所述計算機1的輸出端與聲卡2輸入端連接,聲卡2輸出端與功率放大器3輸入端連接,功率放大器3輸出端與揚聲器4連接,計算機1的輸入端與數據采集卡7輸出端連接,采集卡7輸入端與濾波器5輸出端連接,濾波器5輸入端與拾音器6,揚聲器4、拾音器6安裝在金屬桿8底部,金屬桿8伸入U型管道9底部。
所述計算機1安裝有WinMLS軟件,用于控制聲卡2使揚聲器4產生聲音信號,聲卡2選擇采樣精度16bit即可;功率放大器3用于驅動揚聲器4;濾波器5用于濾除拾音器6接收信號的噪聲;拾音器6用于接收信號;數據采集卡7用于采集數據并上傳給計算機1;數據采集卡7的采樣頻率設置為44100Hz即可;金屬桿8用于固定揚聲器4和拾音器6。
進一步地,所述的金屬桿8的數量為兩根,分別伸入U型管道9兩側底部,拾音器6的數量為三個,其中一個與揚聲器4安裝在U型管道9一側的金屬桿8上,另外兩個安裝在U型管道9另一側的金屬桿8上。三個拾音器6分別放置在U型管道9的兩側,用于全面接收管道內部的信息。
進一步地,所述的金屬桿8采用長度可調的金屬伸縮桿,可根據U型管道9的深度調節(jié)金屬桿8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的揚聲器4與位于同一金屬桿8上拾音器6的距離為50~100mm,確保拾音器6可以有效接收到揚聲器4發(fā)出的聲音,所述的揚聲器4與位于同一金屬桿8上拾音器6的最優(yōu)選距離為75mm。
進一步地,所述的計算機1通過控制聲卡2使揚聲器4產生正弦掃頻信號,使得檢測更加準確。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