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密封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液壓動密封組合式高壓密封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
液壓活塞是常見的產(chǎn)品,因其結(jié)構(gòu)簡單,靜態(tài)密封性能好,耐高溫等特點,在工程機械、石油機械、煤礦機械等廣泛運用。液壓活塞的結(jié)構(gòu)也需要考慮到密封性問題,大多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因其截面采用圓形,一方面,在安裝時通常會扭曲,影響密封效果;另一方面,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時,當油壓達到一定程度時,O型密封圈產(chǎn)生變形并隨著配合間隙擠壓而出,從而產(chǎn)生漏油。為了克服O型密封圈的缺陷,現(xiàn)有技術會采用X型密封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安裝時扭曲現(xiàn)象,抗扭曲能力強,密封性較好,摩擦阻力小,但在實際應用中發(fā)現(xiàn),當活塞行程大時X型密封圈在滑動面上也會產(chǎn)生變形,且在活塞長期使用后,X型密封圈與滑動接觸面的摩擦力會增大,在活塞運動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扭曲,以及產(chǎn)生漏油。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現(xiàn)狀,而提供結(jié)構(gòu)布局合理、各機構(gòu)配合巧妙、運行平穩(wěn)且能增強高壓油液密封性能的一種液壓動密封組合式高壓密封結(jié)構(gòu)。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液壓動密封組合式高壓密封結(jié)構(gòu),包括軸向配裝于閥體的活塞,閥體包括后閥腔和同軸擴制于后閥腔的前閥腔,活塞包括后段體和同軸擴制于后段體的前段體,前段體滑動設于前閥腔,后段體滑動設于后閥腔,前閥腔與后閥腔交界處橫向開有入油口;前段體包括環(huán)設于前段體的第一密封槽,閥體還包括設于后閥腔內(nèi)壁第二密封槽,第一密封槽配裝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槽配裝有第二密封圈。
為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第一密封圈包括自上而下順次疊加的第一上擋圈、第一X型密封圈和第一下?lián)跞?;第二密封圈包括自上而下順次疊加的第二上擋圈、第二X型密封圈和第二下?lián)跞Α?/p>
實施例二: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前段體包括分別開于第一密封槽上壁和下壁的第一上導孔和第一下導孔;第一上擋圈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一上導孔內(nèi)的第一上導柱,第一下?lián)跞Πɑ瑒犹字糜诘谝幌聦Э變?nèi)的第一下導柱;閥體包括分別開于第二密封槽上壁和下壁的第二上導孔和第二下導孔;第二上擋圈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二上導孔內(nèi)的第二上導柱,第二下?lián)跞Πɑ瑒犹字糜诘诙聦Э變?nèi)的第二下導柱。
上述的第一上導孔的末端和第一下導孔的末端分別傾斜于前段體的外周方向,第一上導孔和第一下導孔的軸心延伸線交匯于活塞內(nèi)部;第二上導孔的末端和第二下導孔的末端分別傾斜于后閥腔方向;第二上導孔和第二下導孔的軸心延伸線交匯于后閥腔外部。
上述的第一上導孔、第一下導孔、第二上導孔和第二下導孔分別為圓臺漸縮形孔;第一上導柱、第一下導柱、第二上導柱和第二下導柱分別為漸縮形圓臺柱。
上述的第一上導柱、第一下導柱、第二上導柱和第二下導柱分別為抗形變圓臺柱。
上述的第一上導柱、第一下導柱、第二上導柱和第二下導柱分別間隙配合于第一上導孔、第一下導孔、第二上導孔和第二下導孔;第一上擋圈和第一下?lián)跞Ψ謩e滑動設于第一密封槽的上下表面;第二上擋圈和第二下?lián)跞Ψ謩e滑動設于第二密封槽的上下表面。
上述的第一上擋圈、第一下?lián)跞?、第二上擋圈和第二下?lián)跞榭剐巫儾牧?;第一上導孔和第一下導孔在活塞同一橫截面上的投影為間隔設置;第二上導孔和第二下導孔在活塞同一橫截面上的投影也為間隔設置。
實施例三: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第一X型密封圈的內(nèi)側(cè)和第二X型密封圈的內(nèi)側(cè)分別設有第一連接環(huán)和第二連接環(huán);第一連接環(huán)的上下邊緣分別連于第一上擋圈和第一下?lián)跞?,第二連接環(huán)的上下邊緣分別連于第二上擋圈和第二下?lián)跞Α?/p>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液壓動密封組合式高壓密封結(jié)構(gòu),包括軸向配裝于閥體的活塞,閥體包括后閥腔和同軸擴制于后閥腔的前閥腔,活塞包括后段體和同軸擴制于后段體的前段體,前段體滑動設于前閥腔,后段體滑動設于后閥腔,前閥腔與后閥腔交界處橫向開有入油口;前段體包括環(huán)設于前段體的第一密封槽,閥體還包括設于后閥腔內(nèi)壁第二密封槽,第一密封槽配裝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槽配裝有第二密封圈。前段體與前閥腔形成儲液腔,入油口的高壓油液進入儲液腔后,隨著儲液腔液壓增大,能推動活塞往前移動,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能防止高壓油液從活塞與閥體之間的縫隙中滲漏。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密封性好,能避免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漏油。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1中A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圖1中B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二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是圖5中C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7是圖5中D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是圖6中前段體與第一密封圈的分解示意圖;
圖9是圖7中閥體與第二密封圈的分解示意圖;
圖10是實施例三的前段體和第一密封圈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1是實施例三的閥體與第二密封圈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1閥體、1a后閥腔、1b前閥腔、1c第二密封槽、1d第二上導孔、1e第二下導孔、2活塞、2a第一密封槽、2b第一上導孔、2c第一下導孔、21后段體、22前段體、3第一密封圈、31第一上擋圈、311第一上導柱、32第一X型密封圈、33第一下?lián)跞Α?31第一下導柱、34第一連接環(huán)、4第二密封圈、41第二上擋圈、411第二上導柱、42第二X型密封圈、43第二下?lián)跞Α?31第二下導柱、44第二連接環(huán)、5入油口、6儲液腔。
圖1至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液壓動密封組合式高壓密封結(jié)構(gòu),包括軸向配裝于閥體1的活塞2,閥體1包括后閥腔1a和同軸擴制于后閥腔1a的前閥腔1b,活塞2包括后段體21和同軸擴制于后段體21的前段體22,前段體22滑動設于前閥腔1b,后段體21滑動設于后閥腔1a,前閥腔1b與后閥腔1a交界處橫向開有入油口5;前段體22包括環(huán)設于前段體22的第一密封槽2a,閥體1還包括設于后閥腔1a內(nèi)壁第二密封槽1c,第一密封槽2a配裝有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槽1c配裝有第二密封圈4。前段體22與前閥腔1b形成儲液腔6,入油口5的高壓油液進入儲液腔6后,隨著儲液腔6液壓增大,能推動活塞2往前移動,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能防止高壓油液從活塞2與閥體1之間的縫隙中滲漏。第一擋圈包括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第二擋圈包括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
實施例中,如圖1、2、3、4所示,第一密封圈3包括自上而下順次疊加的第一上擋圈31、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一下?lián)跞?3;第二密封圈4包括自上而下順次疊加的第二上擋圈41、第二X型密封圈42和第二下?lián)跞?3。當活塞2移動時,第一上擋圈31、第一下?lián)跞?3、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收到壓力,分別對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二X型密封圈42施加軸向壓力,使得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二X型密封圈42分別產(chǎn)生橫向變形,從而使得第一X型密封圈32無法通過第一擋圈與前閥腔1b的縫隙,第二X型密封圈42也無法通過第二擋圈與后閥腔1a的縫隙,這樣能有效防止在設備長期使用過程中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二X型密封圈42卡在活塞2和閥體1的交接縫中,安裝時也保證了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二X型密封圈42不會產(chǎn)生扭曲現(xiàn)象。
實施例二:如圖5、6、7、8、9所示,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前段體22包括分別開于第一密封槽2a上壁和下壁的第一上導孔2b和第一下導孔2c;第一上擋圈31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一上導孔2b內(nèi)的第一上導柱311,第一下?lián)跞?3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一下導孔2c內(nèi)的第一下導柱331;閥體1包括分別開于第二密封槽1c上壁和下壁的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第二上擋圈41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二上導孔1d內(nèi)的第二上導柱411,第二下?lián)跞?3包括滑動套置于第二下導孔1e內(nèi)的第二下導柱431。第一上導柱311、第一下導柱331、第二上導柱411和第二下導柱431分別能防止第一擋圈和第二擋圈脫落。
實施例二中,如圖5、6、7、8、9所示,第一上導孔2b的末端和第一下導孔2c的末端分別傾斜于前段體22的外周方向,第一上導孔2b和第一下導孔2c的軸心延伸線交匯于活塞2內(nèi)部;第二上導孔1d的末端和第二下導孔1e的末端分別傾斜于后閥腔1a方向;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的軸心延伸線交匯于后閥腔1a外部。當儲液腔6液壓上升后,活塞2往前段體22方向(即往上)移動,在這過程中,前閥腔1b內(nèi)壁分別對第一上擋圈31、第一X型密封圈32和第一下?lián)跞?3產(chǎn)生向下的摩擦力,前閥腔1b內(nèi)壁對第一X型密封圈32產(chǎn)生翻轉(zhuǎn)的扭力,而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在受前閥腔1b內(nèi)壁向下的摩擦力的同時也受第一上導柱311和第一下導柱331的約束,使得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分別向內(nèi)外作輕微的移動,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的移動方向與第一X型密封圈32產(chǎn)生翻轉(zhuǎn)的方向相反,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抵消了第一X型密封圈32翻轉(zhuǎn)的趨勢,避免了第一X型密封圈32的變形;同理第二密封圈4的原理與第一密封圈3的原理相同。
實施例二中,如圖8和圖9所示,第一上導孔2b、第一下導孔2c、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分別為圓臺漸縮形孔;第一上導柱311、第一下導柱331、第二上導柱411和第二下導柱431分別為漸縮形圓臺柱,這樣的結(jié)構(gòu)有利于充分配合,防止第一密封圈3和第二密封圈4松動。
實施例二中,第一上導柱311、第一下導柱331、第二上導柱411和第二下導柱431分別為抗形變圓臺柱,防止它們在各自配合孔內(nèi)因彎曲或膨脹導致卡死。
實施例二中,第一上導柱311、第一下導柱331、第二上導柱411和第二下導柱431分別間隙配合于第一上導孔2b、第一下導孔2c、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分別滑動設于第一密封槽2a的上下表面;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分別滑動設于第二密封槽1c的上下表面。
實施例二中,如圖所示,第一上擋圈31、第一下?lián)跞?3、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為抗形變材料;第一上導孔2b和第一下導孔2c在活塞2同一橫截面上的投影為間隔設置;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在活塞2同一橫截面上的投影也為間隔設置。第一上導孔2b和第一下導孔2c錯開設置在活塞2的不同經(jīng)線上能避免活塞2剛度不均衡,第二上導孔1d和第二下導孔1e錯開設置在閥體1的不同經(jīng)線上能避免閥體1剛度不均衡。
實施例三: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第一X型密封圈32的內(nèi)側(cè)和第二X型密封圈42的內(nèi)側(cè)分別設有第一連接環(huán)34和第二連接環(huán)44;第一連接環(huán)34的上下邊緣分別連于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第二連接環(huán)44的上下邊緣分別連于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第一連接環(huán)34能保證第一上擋圈31和第一下?lián)跞?3的聯(lián)動,同理第二連接環(huán)44能保證第二上擋圈41和第二下?lián)跞?3的聯(lián)動。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