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及凸輪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用于實現一種加壓調整作業(yè)簡單的軸承。該軸承具有:外輪部,其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以及多個轉動體,其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該軸承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專利說明】軸承及凸輪裝置
[0001]【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軸承及凸輪裝置。
[0002]【背景技術】
已知存在有下述結構的軸承,即,該軸承具有:外輪部,其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上;以及
多個轉動體,其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作為所述軸承,例如可以舉出四點接觸球滾珠軸承及交叉滾子軸承。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 - 186206號公報
但是,在上述軸承中,有些的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
[0004]并且,在該軸承中,利用將外輪部分割為兩個部件這一情況,進行對外輪部向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的加壓調整作業(yè)。例如,通過在上側外輪部和下側外輪部之間插入環(huán)狀的襯墊,并對插入的該襯墊的厚度進行調整,從而進行加壓的調整。另外,在不插入襯墊的狀態(tài)下加壓過低的情況下,則進行下述調整,即,直接削去上側外輪部和下側外輪部的對合面,提聞加壓。
[0005]但是,在上述情況下,會產生下述問題。即,無論在利用襯墊進行調整的情況還是進行削去對合面的調整的情況下,在調整時,都需要暫時將上側外輪部和下側外輪部從軸承卸下,然后再次進行組裝的工序,調整作業(yè)變得復雜。
[0006]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課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實現一種加壓調整作業(yè)簡單的軸承。
[0007]用于實現上述目的的主要發(fā)明為下述軸承,其具有:
外輪部,其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以及
多個轉動體,其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
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
該軸承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0008]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可以通過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明確。
[0009]【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是凸輪裝置10的俯視示意圖及側視示意圖。
[0010]圖2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示意圖。[0011]圖3是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時序圖(不意圖)。
[0012]圖4是現有例子所涉及的針對旋轉臺40的角度誤差的測量數據。
[0013]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示意圖。
[0014]圖6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時序圖(示意圖)。
[0015]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示意圖。
[0016]圖8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示意圖。
[0017]圖9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側視示意圖。
[0018]圖10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19]圖1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俯視示意圖。
[0020]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的俯視示意圖及側視示意圖。
[0021]圖13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示意圖。
[0022]圖14是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時序圖(不意圖)。
[0023]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示意圖。
[0024]圖16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時序圖。
[0025]圖17是用于說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26]圖18是用于說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27]圖19是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交叉滾子軸承51的側視示意圖。
[0028]圖20是用于說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29]圖21是用于說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30]圖22是用于說明書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31]標號的說明
10凸輪裝置 20滾子齒輪式凸輪 21筒形凸輪 22凸輪槽 22a第一槽部 22b第二槽部 22c第三槽部 24側面 24a —側面 24b另一側面 30滾動軸承 32殼體 34輸入軸 40旋轉臺 40a轉臺 40b中心 42凸輪隨動件 44外周槽 44a外周槽觸點 44b外周槽觸點 50四點接觸球軸承 51交叉滾子軸承 52外輪部 52a上側外輪部 52b下側外輪部 52c外側上部 52d槽形成面 54外輪部槽 54a外輪觸點 54b外輪觸點 54c上側部分 54d下側部分 56轉動體 58保持器 60加壓調整螺栓 62緊固螺桿 62a接合面 64安裝螺桿 80間隙 100內輪部 102內輪部槽 102a外輪觸點 102b外輪觸點 104襯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32]根據本說明書及附圖的記載,至少明確了下述內容。[0033]一種軸承,其具有:
外輪部,其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以及
多個轉動體,其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
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
該軸承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0034]利用所述軸承,加壓調整作業(yè)變得簡單。
[0035]還有一種凸輪裝置,其具有:帶凸輪槽的可旋轉的凸輪;
旋轉部件,其具有多個與所述凸輪槽卡合的凸輪隨動件,隨所述凸輪的旋轉而進行旋轉;以及
軸承,其具有外輪部和多個轉動體,該外輪部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該多個轉動體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軸承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
該凸輪裝置的特征在于,
軸承的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0036]利用所述凸輪裝置,加壓調整作業(yè)變得簡單。
[0037]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凸輪槽具有:第一槽部,在其中,多個所述凸輪隨動件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與所述凸輪槽的一側面抵接;第二槽部,在其中,多個所述凸輪隨動件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與所述凸輪槽的所述一側面的相對側的另一側面抵接;以及第三槽部,其將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進行連接,位于該第三槽部處的凸輪隨動件與所述一側面及所述另一側面均不抵接,
所述凸輪槽也可以具有下述形狀,即,
在將所述凸輪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從所述旋轉部件的中心觀察時的所述凸輪隨動件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的時序圖中,對應于所述第一槽部及所述第二槽部的部分均形成直線區(qū)間,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三槽部的部分成為連接兩個所述直線區(qū)間的曲線區(qū)間。
[0038]在所述情況下,可以實現高精度的凸輪裝置。
[0039]凸輪裝置10的構成例
在這里,參照附圖1,說明凸輪裝置10的構成例。圖1是凸輪裝置10的俯視圖及側視圖。
[0040]凸輪裝置10具有作為由電動機(未圖示)驅動旋轉的凸輪的一個例子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以及作為旋轉部件的一個例子的旋轉臺40。[0041]滾子齒輪式凸輪20具有凸輪槽22,由一對滾動軸承30相對于殼體32可旋轉(自由旋轉)地進行支撐。在滾子齒輪式凸輪20上,在其一端側連接未圖示的電動機,利用該電動機的驅動力而驅動滾子齒輪式凸輪20旋轉。此外,滾子齒輪式凸輪20上一體地設置有輸入軸34。
[0042]旋轉臺40例如具有保持被加工物的功能。該旋轉臺40通過作為軸承的一個例子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而可相對于殼體32旋轉(自由旋轉)地被支撐。在該旋轉臺40的下表面?zhèn)却瓜聢A筒狀的轉臺40a,在轉臺40a的外周面的下部,設置有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凸輪隨動件42(S卩,旋轉臺40放射狀地具有多個凸輪隨動件42)。該凸輪隨動件42與前述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卡合(與凸輪槽22嚙合),所述電動機的旋轉力經由滾子齒輪式凸輪20及凸輪隨動件42傳遞至旋轉臺40。即,旋轉臺40隨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旋轉而進行旋轉。
[0043]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的形狀 下面,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的形狀。
[0044]此外,下面首先使用圖2及圖3,說明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的形狀,使用圖4說明該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問題點。然后,接下來使用圖5至圖7,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的形狀,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有效性。
[0045]圖2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圖。左圖(即左上圖及左下圖)是表示設計時的卡合的情況的狀態(tài)圖,右圖(即右上圖及右下圖)是表示加壓調整后(該內容在后面說明)的卡合的情況的狀態(tài)圖。
[0046]首先,關注示出設計時的卡合的情況的左圖。在該左圖中,5個凸輪隨動件42 (標注I?5的序號)同時與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卡合。另外,如左下圖所示,凸輪隨動件42的凸輪隨動件直徑d與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相比較小,5個凸輪隨動件42都沒有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即,5個凸輪隨動件42的任一個都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之間具有間隙80。
[0047]圖3是在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χ軸)、將從旋轉臺40的中心40b觀察時的凸輪隨動件42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y軸)時,現有例子所涉及的(與圖2對應的)時序圖。
[0048]如圖3所示,在該時序圖中,對應于凸輪槽22的部分(具體而言,在圖3中,將凸輪槽22的2個側面24的y軸方向的中間值連接而形成的線)形成一個直線區(qū)間。此外,如果對凸輪槽22的2個側面24的y軸方向的中間值舉出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則在χ軸的坐標為xl的情況下2個側面24的y坐標為yl、y2時,中間值yc為(yl + y2) / 2 (參照圖3所示的3個坐標)。
[0049]換言之,分別對應于凸輪槽22的2個側面24的部分,即,對應于一側面24a的部分及對應于該一側面24a的相對側的另一側面24b的部分,都形成一個直線區(qū)間(由于設計為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在凸輪槽22的任一個位置都是相同的,所以一側面24a和另一側面24b平行)。
[0050]并且,根據該圖3也可知,任一個凸輪隨動件42都沒有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接觸。[0051]此外,凸輪槽22所涉及的位移(即,示意地示出的與χ坐標的值的變動相對的中間值yc的變動)和其一次微分值(即,凸輪槽22所涉及的速度)、以及該一次微分值的一次微分值(即,凸輪槽22所涉及的加速度)一起在圖3 (的下部)示出。另外,在圖3中示出所謂理論位移。理論位移與將各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連結而成的線一致,此外與將所述中央線連結而成的線一致。
[0052]如上面使用圖2的左圖及圖3所說明的那樣,當前將凸輪裝置10設計為,凸輪隨動件42不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但是,在所述狀態(tài)下,會產生所謂齒隙,因此,當前在制造凸輪裝置10時,為了防止產生齒隙而進行以下說明的加壓調整作業(yè)。
[0053]S卩,通過將圖2的左圖和右圖進行比較就可以明確,通過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向旋轉臺40側(在圖2中向上方)推壓,如右下圖所示,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對凸輪隨動件42施加適當的加壓。即通過使?jié)L子齒輪式凸輪20和旋轉臺40的軸間距離接近而進行加壓的調整。
[0054]但是,由于從圖2的左圖所示的凸輪裝置10的設計狀態(tài)開始,滾子齒輪式凸輪20是被半強制動作的,因此,對隨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旋轉而進行旋轉的旋轉臺40的旋轉精度產生惡劣影響(參照圖4。此外,該旋轉精度的惡化非常小,過去基本上沒有視為問題。但是,考慮到近來對凸輪裝置10的非常嚴格的精度要求,可以說該旋轉精度的惡化已經成為問題)。
[0055]進一步詳細說明上述惡劣影響。如果從圖2的左圖所示的凸輪裝置10的設計狀態(tài)開始,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向旋轉臺40側(在圖2中向上方)推壓,則很快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但根據圖2可以理解,首先5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第I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與該側面24接觸(此外,此時第2號?第4號的凸輪隨動件42沒有與側面24接觸)。S卩,在第I號和第5號的凸輪隨動件42上首先發(fā)生加壓。
[0056]然后,如果從該狀態(tài)開始,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進一步向旋轉臺40側按壓,則很快第2號和第4號凸輪隨動件42也與側面24接觸,成為圖2的右圖的狀態(tài)。即,在第2號和第4號凸輪隨動件42上也產生加壓,但另一方面,第I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被更強的力向側面24按壓,上述凸輪隨動件42的加壓進一步增加(第I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的加壓>第2號和第4號凸輪隨動件42的加壓)。
[0057]S卩,當前為了適當地防止產生齒隙而使第I號、第2號、第4號、第5號凸輪隨動件42上都發(fā)生加壓,則第I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的加壓變得過大(無法避免變得過大這一*清況)。
[0058]并且,該過量的加壓產生與前述旋轉精度相關的惡劣影響。即,對于第5號凸輪隨動件42,如果滾子齒輪式凸輪20旋轉,則有可能在過量施加了加壓(加壓非常大)的狀態(tài)下突然從凸輪槽22中脫落,成為無加壓的狀態(tài)。另外,相反地,第I號凸輪隨動件42在無加壓的狀態(tài)下,瞬間變化為加壓非常大的狀態(tài)。并且,上述大幅的狀態(tài)變化成為旋轉臺40發(fā)生旋轉誤差的原因。
[0059]因此,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本實施方式中,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的形狀如下所示進行設置。
[0060]圖5是與圖2對應的圖,是示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子齒輪式凸輪20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改變軸間距離以進行加壓調整,所以不存在如圖2那樣的左圖、右圖之間的差別。
[0061]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現有例子相同地,5個凸輪隨動件42 (分配I?5的序號)同時與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槽22卡合,凸輪隨動件42的凸輪隨動件直徑d小于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另外,與圖2的右圖(加壓調整后的現有例子)相同地,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接觸(如后述所示,接觸的方法也與加壓調整后的現有例子相同)。
[0062]具體而言,第I號和第2號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所述一側面24a接觸,另一方面,沒有與所述另一側面24b接觸(與另一側面24b之間具有間隙80)。另外,相反地,第4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接觸,另一方面,沒有與一側面24a接觸(與一側面24a之間具有間隙80。此外,間隙80的尺寸和與另一側面24b之間的間隙80的大小相同)。由此,第I號和第2號凸輪隨動件42與第4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的旋轉方向互逆。另一方面,第3號凸輪隨動件42沒有與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這兩者接觸。
[0063]圖6是與圖3對應的圖,是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X軸)、將從旋轉臺40的中心40b觀察時的凸輪隨動件42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y軸)時,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與圖5對應的)時序圖。
[0064]根據圖6也可知,另外如前述所示,第I號和第2號凸輪隨動件42僅與2個側面24中的一側面24a接觸,第4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僅與2個側面24中的另一側面24b接觸,第3號凸輪隨動件42沒有與任一個側面24接觸。
[0065]換言之,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槽22具有:第一槽部22a,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抵接;第二槽部22b,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另一側面24b抵接;以及第三槽部22c,其將第一槽部22a和第二槽部22b連接,位于該第三槽部22c中的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都不抵接。
[0066]并且,該凸輪槽22與前述現有例子不同,具有下述形狀,S卩,在時序圖中,對應于第一槽部22a及第二槽部22b的部分(將前述中間值連結而成的線)均形成直線區(qū)間,并且,對應于第三槽部22c的部分形成將兩個所述直線區(qū)間連接的曲線區(qū)間。
[0067]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圖6可知,對應于凸輪槽22的部分并非完全形成直線區(qū)間,而是形成有:從最初開始(從凸輪裝置10的設計狀態(tài)開始)為了將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抵接以產生加壓而準備的直線區(qū)間(相當于加壓區(qū)間)、為了將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抵接以產生加壓而準備的直線區(qū)間(相當于加壓區(qū)間)、以及為了使被施加了加壓的該凸輪隨動件42從一側的直線區(qū)間向另一側的直線區(qū)間順滑地移動而準備的用于連接的曲線區(qū)間,該曲線區(qū)間無加壓(凸輪隨動件的外輪旋轉方向切換區(qū)間,即,相當于緩沖區(qū)間)。
[0068]由此,無須如現有例子那樣改變軸間距離而進行加壓調整,不會產生旋轉臺40的旋轉精度惡化這一問題,并且,可以可靠地防止產生齒隙。
[0069]此外,在圖6中,與圖3相同地,將凸輪槽22的位移、其一次微分值(即凸輪槽22的速度)、以及該一次微分值的一次微分值(即凸輪槽22的加速度)一起示出。如果觀察速度則可知,對應于第一槽部22a及第二槽部22b的部分形成直線區(qū)間,對應于第三槽部22c的部分形成曲線區(qū)間(此外,曲線的形狀并不限定為圖6的例子)。[0070]另外,所述理論位移也與圖3相同地在圖6中示出。根據圖6可知,在本實施方式中,與曲線區(qū)間存在無關地,理論位移與將各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連結而成的線一致(換言之,將凸輪槽22制造成為,使得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位置不會偏離理論位移)。
[0071]S卩,在與第I號和第2號凸輪隨動件42對應的第一加壓區(qū)間中,將凸輪槽22的中心線從理論位移的線偏移(D — d) /2 + a的尺寸(a表示加壓量)。另一方面,在與第4號和第5號凸輪隨動件42對應的第二加壓區(qū)間中,將凸輪槽22的中心線從理論位移的線向相反方向偏移(D - d)/2 + a的尺寸。并且,在緩沖區(qū)間中,考慮該偏移而將第一加壓區(qū)間和第二加壓區(qū)間使用曲線連接(連結)。這樣,將凸輪槽22制造成為,使得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位置在所有區(qū)間都與理論位移一致。
[0072]并且,通過如上所述使得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位置不會偏離理論位移,從而可以減少誤差因素,可以實現高旋轉精度。這是與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向旋轉臺40側推壓而進行加壓調整的前述現有例子相異的(在本例子中,可以去除齒隙,但由于凸輪隨動件42的中心位置偏離理論位置,所以產生旋轉傳動的誤差)。
[0073]另外,在上述中,舉出具有2個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抵接的第一槽部22a、和2個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抵接的第二槽部22b的凸輪槽22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如圖7所示,形成具有I個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抵接的第一槽部22a、和I個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抵接的第二槽部22b的凸輪槽22。
[0074]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 下面,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
[0075]此外,下面首先使用圖8說明現有例子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說明該現有例子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問題點。然后,接下來使用圖9至圖11,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有效性。
[0076]圖8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通常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圖。
[0077]該四點接觸球軸承50具有:環(huán)狀的內輪部100,其外周形成有作為外周槽的一個例子的內輪部槽102 ;環(huán)狀的外輪部52,其形成有作為與該內輪部槽102相對的對向圓周槽的一個例子的外輪部槽54 ;多個球狀的轉動體56,其設置在內輪部槽102和外輪部槽54之間,在4個點處(B卩,2個內輪觸點102a、102b和2個外輪觸點54a, 54b)與該內輪部槽102及外輪部槽54接觸并進行轉動;以及保持器58,其用于保持該轉動體56。另外,外輪部52被分割為上側外輪部52a和下側外輪部52b這兩個部件。
[0078]并且,在該四點接觸球軸承50中,利用外輪部52被分割為二個部件這一情況,進行對外輪部52向轉動體56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的加壓調整作業(yè)。例如,如圖8所示,通過在上側外輪部52a和下側外輪部52b之間插入環(huán)狀的襯墊104 (即襯件(spacer)),并對插入的該襯墊104的厚度進行調整,從而進行加壓的調整。另外,在不插入襯墊104的狀態(tài)下加壓過低的情況下,進行將上側外輪部52a和下側外輪部52b的對合面直接削去以提高加壓的調整。
[0079]但是,在所述情況下產生下述問題。即,無論是在使用襯墊104進行調整的情況下還是進行削去對合面的調整的情況下,在調整時,都需要暫時將上側外輪部52a或下側外輪部52b從四點接觸球軸承50卸下,然后再次進行組裝的工序,調整作業(yè)變得復雜。另外,由于再次組裝后的再現產生波動,所以精度管理上也產生問題。[0080]因此,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結構如下所示進行設置。
[0081]圖9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側視示意圖。
[0082]該四點接觸球軸承50與現有例子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相同地,具有:環(huán)狀的外輪部52,其形成有作為與外周槽44相對的對向圓周槽的一個例子的外輪部槽54 ;多個球狀的轉動體56,其設置在外周槽44和外輪部槽54之間,在4個點處(即,2個外周槽觸點44a,44b和2個外輪觸點54a、54b)與該外周槽44及外輪部槽54接觸并進行轉動;以及保持器58,其用于保持該轉動體56。但是,與現有例子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不同,并不設置內輪部,在旋轉臺40的外周設置有外周槽44 (直接形成在該外周上)。
[0083]外輪部52分割為形成有外輪部槽54的上側部分54c的上側外輪部52a、和形成有外輪部槽54的下側部分54d的下側外輪部52b這兩個部件。并且,這兩個部件由作為緊固部件的一個例子的緊固螺桿62緊固,該緊固螺桿62沿上下方向而橫跨兩個部件設置。
[0084]另外,在旋轉臺40的徑向上的緊固螺桿62的外側,具有安裝螺桿64和作為調整螺栓的一個例子的加壓調整螺栓60。
[0085]安裝螺桿64用于將四點接觸球軸承50安裝在殼體32上。該安裝螺桿64設置為沿上下方向橫跨外輪部52和殼體32,將外輪部52固定在殼體32上。
[0086]加壓調整螺栓60用于對外輪部52向轉動體56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該加壓調整螺栓60設置為沿上下方向橫跨上側外輪部52a和下側外輪部52b。
[0087]圖10是用于說明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的加壓調整的說明示意圖。
[0088]如果緊固加壓調整螺栓60,則上側外輪部52a以緊固螺桿62形成的接合面62a為支點略微位移(在圖10中,以虛線示出位移后的上側外輪部52a)。S卩,上側外輪部52a的外側上部52c翹起,另一方面,形成外輪部槽54的槽形成面52d向轉動體56側傾斜(即,在上側外輪部52a的外周作用拉伸應力,上側外輪部52a的形狀變形的同時,槽形成面52d縮徑)。并且,通過上述上側外輪部52a的應力變形,向轉動體56施加的加壓增大。另一方面,如果松弛加壓調整螺栓60,則上側外輪部52a會做相反的運動,加壓減小。此外,上述變形的動作與伴隨著膜片彈簧的變形而產生的應力的動作類似。與加壓調整螺栓60的緊固力相對的變形并非線圈彈簧那種線性變形,而是所謂的非線性變形。
[0089]在上述現有例子中,在調整時,需要暫時將上側外輪部52a或下側外輪部52b從四點接觸球軸承50卸下,然后再次進行組裝的工序,調整作業(yè)變得復雜,但根據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壓調整螺栓60,無須卸下上側外輪部52a或下側外輪部52b就可以進行加壓調整作業(yè)。因此,加壓調整作業(yè)變得簡單。
[0090]圖1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的俯視示意圖。如圖11所示,力口壓調整螺栓60、緊固螺桿62、安裝螺桿64分別沿外輪部52的周向以等間距設置多個。并且,如前述所示,安裝螺桿64及加壓調整螺栓60在所述徑向上位于緊固螺桿62的外側,另夕卜,安裝螺桿64和加壓調整螺栓60在徑向上位于大致同一位置。
[0091]另外,加壓調整螺栓60并不僅具有加壓調整功能,還具有對旋轉臺40的軸心(中心40b)的偏移進行校正的功能。例如,在圖11中,如果線L上側的加壓調整螺栓60的緊固力大于下側的加壓調整螺栓60的緊固力(如果緊固是有意地產生差別的),則由于上側和下側的應力變形的程度不同,導致所述軸心向下方略微移動。由此,在所述軸心與設計時的位置相比略微偏移時,可以使用加壓調整螺栓60而將所述軸心推向設計時的位置。
[0092]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
在上述中,作為凸輪裝置10舉出具有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裝置10作為例子,說明了作為特征的凸輪槽22的形狀及作為特征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但是,設置該作為特征的凸輪槽22的形狀及作為特征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并不限于具有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裝置10。在這里,作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舉出具有筒形凸輪21的凸輪裝置10進行說明。
[0093]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的俯視圖及側視圖。
[0094]凸輪裝置10具有作為由電動機(未圖示)驅動旋轉的凸輪的一個例子的筒形凸輪
21、以及作為旋轉部件的一個例子的旋轉臺40。
[0095]筒形凸輪21具有凸輪槽22,由一對滾動軸承30而相對于殼體32可旋轉(自由旋轉)地支撐。在筒形凸輪21上,其一端側連接未圖示的電動機,通過該電動機的驅動力而驅動筒形凸輪21旋轉。此外,在筒形凸輪21上一體地設置有輸入軸34。
[0096]旋轉臺40例如具有保持被加工物的功能。該旋轉臺40由作為軸承的一個例子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而相對于殼體32可旋轉(自由旋轉)地支撐。在該旋轉臺40的下表面?zhèn)却瓜聢A筒狀的轉臺40a,在轉臺40a的下表面設置有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凸輪隨動件42 (S卩,凸輪隨動件42以其旋轉軸方向與旋轉臺40的旋轉軸方向平行的方式,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該凸輪隨動件42與前述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卡合(與凸輪槽22嚙合),所述電動機的旋轉力經由筒形凸輪21及凸輪隨動件42傳遞至旋轉臺40。即,旋轉臺40隨筒形凸輪21的旋轉而進行旋轉。
[0097]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的形狀
下面,說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的形狀。
[0098]此外,下面首先使用圖13及圖14,說明現有例子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的形狀,并說明該現有例子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問題點。然后,接下來使用圖15及圖16,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的形狀,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有效性。
[0099]圖13是表示現有例子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情況的圖,圖13的左圖是表示設計時的卡合的情況的狀態(tài)圖。在該左圖中,3個凸輪隨動件42 (分配I?3的序號)同時與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卡合。另外,凸輪隨動件42的凸輪隨動件直徑d小于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3個凸輪隨動件42的任一個都沒有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即,3個凸輪隨動件42都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之間具有間隙80。
[0100]圖14是在將筒形凸輪21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X軸)、從旋轉臺40的中心40b觀察時的凸輪隨動件42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y軸)時的現有例子所涉及的(與圖13對應的)時序圖。
[0101]如圖14所示,在該時序圖中,與凸輪槽22對應的部分(具體而言,在圖14中將凸輪槽22的兩個側面24的y軸方向上的中間值連結而成的線)成為一個直線區(qū)間。
[0102]換言之,分別對應于凸輪槽22的兩個側面24的部分,即對應于一側面24a的部分及對應于該一側面24a相對側的另一側面24b的部分都形成一個直線區(qū)間(由于將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設置為在凸輪槽22的任意位置都相同,所以一側面24a和另一側面24b平行)。
[0103]并且,根據該圖14也可知,任一個凸輪隨動件42都沒有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之任一者接觸。
[0104]在這里,在具有滾子齒輪式凸輪20的凸輪裝置10的前述實施方式(稱為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為了防止產生齒隙而進行將滾子齒輪式凸輪20向旋轉臺40側按壓的加壓調整作業(yè),但在具有筒形凸輪21的該凸輪裝置10中,即使將筒形凸輪21向旋轉臺40側按壓,也無法防止產生齒隙(這一點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即,如圖13的右圖所示,即使將筒形凸輪21向旋轉臺40側按壓而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側面24接觸,也由于3個凸輪隨動件42都與同一側的側面24接觸,從而無法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防止產生齒隙。由此,第二實施方式(具有筒形凸輪21的凸輪裝置10)中的現有例子的問題為產生該齒隙。
[0105]下面,為了解決該問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將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的形狀形成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形狀。
[0106]圖15是與圖13對應的圖,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與凸輪隨動件42卡合的狀態(tài)的圖。
[0107]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與現有例子相同地,3個凸輪隨動件42 (分配I?3的序號)同時與筒形凸輪21的凸輪槽22卡合,凸輪隨動件42的凸輪隨動件直徑d小于凸輪槽22的凸輪槽寬度D。
[0108]另外,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接觸。具體而言,第I號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所述一側面24a接觸,而沒有與所述另一側面24b接觸(與另一側面24b之間具有間隙80)。另外,相反地,第3號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接觸,而沒有與一側面24a接觸(與一側面24a之間具有間隙80)。由此,第I號凸輪隨動件42和第3號凸輪隨動件42的旋轉方向互逆。另一方面,第2號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這兩者都不接觸。
[0109]圖16是與圖14對應的圖,是在將筒形凸輪21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x軸)、從旋轉臺40的中心40b觀察時的凸輪隨動件42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y軸)時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與圖15對應的)時序圖。
[0110]根據圖16可知,另外,如前述所示,第I號凸輪隨動件42僅與2個側面24中的一側面24a接觸,第3號凸輪隨動件42僅與2個側面24中的另一側面24b接觸,第2號凸輪隨動件42沒有與任一個側面24接觸。
[0111]換言之,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槽22具有:第一槽部22a,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I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抵接;第二槽部22b,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在本實施方式中為I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另一側面24b抵接;以及第三槽部22c,其將第一槽部22a和第二槽部22b連接,位于該第三槽部22c中的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都不抵接。
[0112]并且,該凸輪槽22與前述現有例子不同,具有下述形狀,S卩,在時序圖中,對應于第一槽部22a及第二槽部22b的部分(將前述中間值連結而成的線)均形成直線區(qū)間,并且,對應于第三槽部22c的部分形成將兩個所述直線區(qū)間連接的曲線區(qū)間。
[0113]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圖16可知,對應于凸輪槽22的部分并非完全形成直線區(qū)間,而是形成有:為了將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抵接以產生加壓而準備的直線區(qū)間(對應于加壓區(qū)間)、為了將凸輪隨動件42與另一側面24b抵接以產生加壓而準備的直線區(qū)間(對應于加壓區(qū)間)、以及為了使被施加了加壓的該凸輪隨動件42從一側的直線區(qū)間向另一側的直線區(qū)間順滑地移動而準備的用于連接的曲線區(qū)間,該曲線區(qū)間無加壓(凸輪隨動件的外輪旋轉方向切換區(qū)間,即,對應于緩沖區(qū)間)。
[0114]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產生現有例子中存在的齒隙問題。
[0115]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中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
如圖12的下方的圖所示,具有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裝置10也可以設置與第一實施方式(圖1)相同的四點接觸球軸承50。因此,即使在具有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筒形凸輪21的凸輪裝置10中,也可以通過設置加壓調整螺栓60而產生上述益處。
[0116]上述實施方式(第一、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的凸輪槽形狀的有效性 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輪裝置10具有帶有凸輪槽22的可旋轉的凸輪以及旋轉臺
40,該旋轉臺40具有與凸輪槽22卡合的多個凸輪隨動件42,隨凸輪的旋轉而旋轉。并且,凸輪槽22具有:第一槽部22a,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抵接;第二槽部22b,在其中,多個凸輪隨動件42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42與凸輪槽22的一側面24a相對側的另一側面24b抵接;以及第三槽部22c,其將第一槽部22a和第二槽部22b連接,位于該第三槽部22c中的凸輪隨動件42與一側面24a及另一側面24b都不抵接;凸輪槽22具有下述形狀,即,在將凸輪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從旋轉臺40的中心觀察時的凸輪隨動件42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時的時序圖中,對應于第一槽部22a及第二槽部22b的部分均形成直線區(qū)間,并且,對應于第三槽部22c的部分形成將兩個所述直線區(qū)間連接的曲線區(qū)間。
[0117]因此,如前述所示,無須改變軸間距離以進行加壓調整,不會產生旋轉臺40的旋轉精度惡化這一問題(第一實施方式)。另外,可以可靠地防止產生齒隙(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S卩,提高凸輪裝置10的精度。
[0118]其它實施方式
以上,基于上述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軸承及凸輪裝置,但上述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僅為了容易理解本發(fā)明,并不限定本發(fā)明。本發(fā)明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進行變更、改良,并且本發(fā)明當然包括可以等同替代的內容。
[011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1所示,安裝螺桿64和加壓調整螺栓60在徑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圖17所示,安裝螺桿64在所述徑向上位于加壓調整螺栓60的外側。
[0120]另外,在圖17的例子中,安裝螺桿64將下側外輪部52b固定在殼體32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圖18所示,將上側外輪部52a固定在殼體32上。并且,在圖18的例子中,如圖中虛線所示,通過利用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加壓調整,從而與圖17的例子不同,下側外輪部52b進行位移。并且,通過這樣使下側外輪部52b位移,也可以使向轉動體56施加的加壓的大小變化。
[0121]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軸承舉出四點接觸球軸承50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應用滾動軸承等其它各種軸承。例如,也可以如圖19至圖22所示使用交叉滾子軸承51。此外,圖19是與圖9對應的圖,是交叉滾子軸承51的側視圖。圖20是與圖10對應的圖,是用于說明由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加壓調整的說明圖。圖21是與圖17對應的圖,是用于說明由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加壓調整的說明圖。圖22是與圖18對應的圖,是用于說明由加壓調整螺栓60進行加壓調整的說明圖。
[0122]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出設置在凸輪裝置10中的軸承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本發(fā)明也可以應用于設置在凸輪裝置10之外的裝置上的軸承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承,其具有: 外輪部,其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以及 多個轉動體,其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并進行轉動, 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 該軸承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2.一種凸輪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帶凸輪槽的可旋轉的凸輪; 旋轉部件,其具有多個與所述凸輪槽卡合的凸輪隨動件,隨所述凸輪的旋轉而進行旋轉;以及 軸承,其具有外輪部和多個轉動體,其中,該外輪部形成有與外周槽相對的對向圓周槽,該外周槽設置在可旋轉的旋轉部件的外周,該多個轉動體設置在所述外周槽和所述對向圓周槽之間,與該外周槽及該對向圓周槽接觸而進行轉動,所述外輪部被分割為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上側部分的上側外輪部和形成有所述對向圓周槽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外輪部這兩個部件,外輪部還具有用于緊固所述上側外輪部和所述下側外輪部的緊固部件, 該軸承在所述外輪部上設置有調整螺栓,其在所述旋轉部件的徑向上位于所述緊固部件的外側,用于對所述外輪部向所述轉動體施加的加壓進行調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凸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輪槽具有:第一槽部,在其中,多個所述凸輪隨動件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與所述凸輪槽的一側面抵接;第二槽部,在其中,多個所述凸輪隨動件中的至少一個凸輪隨動件與所述凸輪槽的所述一側面相對側的另一側面抵接;以及第三槽部,其將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連接,位于該第三槽部中的凸輪隨動件與所述一側面及所述另一側面都不抵接,該凸輪槽具有下述形狀,即,在將所述凸輪的旋轉角度設為橫軸、從所述旋轉部件的中心觀察時的所述凸輪隨動件所位于的角度位置設為縱軸時的時序圖中,對應于所述第一槽部及所述第二槽部的部分均形成直線區(qū)間,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三槽部的部分形成將兩個所述直線區(qū)間連接的曲線區(qū)間。
【文檔編號】F16H53/00GK103711796SQ201310355459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日
【發(fā)明者】加藤平三郎 申請人:技術力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