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控制電路,尤其是一種用于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的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主要適用于中、大型客車,現(xiàn)有的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總體結構主要采取分段閥芯、多個電磁線圈、分段控制的結構形式,實現(xiàn)多位控制的基本理念是設計不同功能的電磁閥,并配備獨立的電磁線圈去驅(qū)動該電磁閥的開啟及關閉,在電子控制技術上也采用各個線圈單獨供電進行控制,控制方式復雜。
發(fā)明內(nèi)容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對內(nèi)、外雙彈簧結構的電磁閥閥芯進行控制的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結構簡單,控制靈活。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阻器和電磁線圈,該電磁線圈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另一端分別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和第一開關后與電源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電阻器和電磁線圈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串聯(lián)第二開關后與電源另一端連接。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阻器和電磁線圈,該電磁線圈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另一`端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后與單刀雙擲開關的第一接線動端連接,在所述電阻器和電磁線圈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與所述單刀雙擲開關的第二接線動端連接,該單刀雙擲開關的不動端與電源的另一端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通過兩個開關或者一個單刀雙擲開關,實現(xiàn)將電磁線圈串聯(lián)電阻或者不串聯(lián)電阻,實現(xiàn)了通過電磁線圈的電流由三個狀態(tài),即無電流,小電流和大電流三個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三個狀態(tài)的控制,控制簡單。
圖1為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閥芯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實施例1的電路原理圖;圖4為多種電流控制的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原理圖;圖5為實施例2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1:如圖1所示,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包括外殼體5,該外殼體5內(nèi)部安裝有進氣閥座I和排氣閥座9,所述進氣閥座I安設置有進氣通道,所述排氣閥座9設置有出氣通道和降壓排氣通道,在所述進氣閥座I與排氣閥座9之間安裝有閥芯總成4,所述進氣閥座I的進氣通道通過閥芯總成4的氣路與所述排氣閥座9的出氣通道連通。如圖2所示,閥芯總成4包括閥芯體12和套裝在該閥芯體12上的電磁線圈2,該電磁線圈2連接有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閥芯體12內(nèi)壁上安裝有與該閥芯體12的中心軸垂直相交的圓柱銷19,在該閥芯體12內(nèi)腔安裝有彈簧套筒17,該彈簧套筒17位于所述進氣閥座I與圓柱銷19之間,所述彈簧套筒17前端安裝有用于堵住或打開所述進氣閥口 21的封堵體20,在靠近所述進氣閥座I進氣閥口 21的位置固定安裝有導引環(huán)14,所述彈簧套筒17的前部穿過該導引環(huán)14,該導引環(huán)14與所述圓柱銷19之間設置有套裝在所述彈簧套筒17上的外彈簧16,該外彈簧16預壓縮;所述彈簧套筒17內(nèi)安裝套裝有內(nèi)彈簧15的閥桿18,該閥桿18上設置有所述圓柱銷19穿過的過孔23,該過孔23的直徑大于所述圓柱銷19的直徑,所述閥桿18的前端用于堵住或打開所述排氣閥座9的泄壓閥口 22,所述內(nèi)彈簧15預壓縮。封堵體20為一鋼球,該鋼球的直徑大于所述進氣閥口 21的直徑,閥桿18前端呈圓臺形,所述泄壓閥口 22的直徑大于所述圓臺形前端直徑,小于所述圓臺形后端直徑,整個閥芯總成4都是采用金屬材料制成,在彈簧套筒17和閥桿18往復的運動撞擊中不會受到破壞,利于長久使用。進氣閥座I上設置有位于所述閥芯總成4氣路與外界大氣之間的排氣閥3。排氣閥3的作用是在工作過程中,如果閥芯總成4內(nèi)的壓力過大,通過排氣閥3進行排氣泄壓,使得調(diào)節(jié)閥使用安全。所述進氣閥座1、排氣閥座9與閥芯總成4都采用O型圈10密封。位于外彈簧16與圓柱銷19之間的墊圈13使得外彈簧受力均勻,工作穩(wěn)定可靠。所述降壓排氣通道的排氣口由防塵圈6排氣閥座9同圍成,在該排氣口安裝有防塵橡膠片7,該橡膠片7能夠防止外界灰塵等進入閥芯內(nèi)。如圖3所示,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包括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該電磁線圈L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L另一端分別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R和第一開關Kl后與電源
另一端連接;在所述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串聯(lián)第二開關K2后與電源另一端連接。初始狀態(tài)下,第一開關Kl和第二開關K2都斷開,電磁線圈不通電。閥芯總成4與進氣閥座和排氣閥座的內(nèi)側(cè)端面有相等的移動距離,內(nèi)彈簧和外彈簧都預壓縮。進氣閥座I的進氣通道和排氣閥座9的出氣通道為開啟狀態(tài),排氣閥座9的降壓排氣通道在閥桿18的作用下封閉,此為升壓狀態(tài)。當閉合第一開關Kl時,電磁線圈電流較小,整個閥芯外圓表面產(chǎn)生感應電磁力,在電磁力的驅(qū)動下,閥芯體12整體向進氣閥座I方向移動,進氣閥座I的進氣通道氣體流量減小,直至進氣閥座I進氣通道的進氣閥口完全關閉。但是由于內(nèi)彈簧的預緊彈簧力作用下,閥桿前端并未脫離于排氣閥座9降壓排氣通道的泄壓閥口,排氣閥座9降壓排氣通道的泄壓閥口仍然處于關閉狀態(tài),閥芯兩端的進氣閥口和泄壓閥口均處于關閉狀態(tài),即保壓狀態(tài)。斷開第一開關K1,閉合第二開關K2,電磁線圈中電流增大,電磁力增大,此時閥芯總成中的閥芯體12繼續(xù)向進氣閥座I方向移動,閥芯體上的圓柱銷壓縮外彈簧,使閥芯體與進氣閥座I之間的間隙為零,而內(nèi)彈簧恢復到初始壓縮狀態(tài)將泄壓閥口打開,出氣通道和降壓排氣通道連通,進行排氣,閥芯總成4內(nèi)的壓力下降到與外界大氣壓相同,從而實現(xiàn)降壓,即為降壓狀態(tài)(排氣狀態(tài))。當?shù)谝婚_關Kl和第二開關K2都斷開后,電磁線圈斷電,閥芯總成4即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保持進氣閥座I的閥口開啟,排氣閥座9的閥口關閉。將常開式電磁閥和常閉式電磁閥功能綜合到一個閥芯,使用同一個電磁線圈,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控制該電磁線圈中電流的大小,實現(xiàn)控制剎車氣路的升壓、保持和降壓的功能,電磁線圈采用兩種大小的電流控制,使控制更為簡單。通過串聯(lián)一個電阻R的辦法來實現(xiàn)輸出電流的改變,導致作用于閥芯上的電磁力改變。整個電磁線圈回路僅一個,用開關調(diào)節(jié)串聯(lián)電阻的連通與斷開,造成回路電流發(fā)生變化,使線圈與閥芯感應電磁力的大小也發(fā)生變化。相比采用多個電磁線圈的控制方式,本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實現(xiàn)了控制電路的簡化,在軟件控制上更易于電子控制,且不會產(chǎn)生電磁干擾的問題。實際使用的時候,還可以設置多個開關,控制接入不同個電阻器,實現(xiàn)更多種電流控制電磁線圈(如圖4所示),這要根據(jù)不同的控制來靈活選擇。實施例2:該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結構相同,不同的是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如圖5所示,該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包括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該電磁線圈L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L另一端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R后與單刀雙擲開關K的第一接線動端連接,在所述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與所述單刀雙擲開關K的第二接線動端連接,該單刀雙擲開關K的不動端與電源的另一端連接。使用一個單刀雙擲開關K,使得控制更加方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和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列。
權利要求1.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該電磁線圈(L)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L)另一端分別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R)和第一開關(Kl)后與電源另一端連接; 在所述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串聯(lián)第二開關(K2)后與電源另一端連接。
2.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該電磁線圈(L)的一端與電源的一端連接,該電磁線圈(L)另一端串聯(lián)所述電阻器(R)后與單刀雙擲開關(K)的第一接線動端連接,在所述電阻器(R)和電磁線圈(L)之間的電線上設置有結點,該結點與所述單刀雙擲開關(K)的第二接線動端連接,該單刀雙擲開關(K)的不動端與電源的另一端連接。
專利摘要電磁閥線圈控制電路,包括電阻器和電磁線圈,通過兩個開關或者一個單刀雙擲開關,實現(xiàn)將電磁線圈串聯(lián)電阻或者不串聯(lián)電阻,實現(xiàn)了通過電磁線圈的電流由三個狀態(tài),即無電流,小電流和大電流三個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氣壓ABS調(diào)節(jié)閥三個狀態(tài)的控制,控制簡單。
文檔編號F16K31/06GK202927213SQ2012206663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fā)明者袁海軍, 郭云春 申請人: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