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氣體控制技術(shù),特別涉及一種高壓、大流量的電控啟動電磁氣動閥。
背景技術(shù):
通常高壓氣源開關(guān)采用手動截止閥,初始打開要求慢慢開啟,以防止高壓氣源對下游沖擊。目前設(shè)備都向遠程控制自動化發(fā)展,為了減輕體積和重量,電磁閥為先導,利用高壓氣體推動閥門開啟或關(guān)閉,稱為電磁氣動閥。由于電驅(qū)動,電磁氣動閥的開啟響應都是毫秒級,大流量的高壓氣體以接近音速的流速直接沖擊下游設(shè)備,破壞性極大。因此有種種的緩沖閥由此而產(chǎn)生,常見的緩沖閥有點類似于單向閥,雖然起到了緩沖作用,但流阻大, 一旦大流量系統(tǒng)氣體流速突然加快時,其緩沖閥會非正常關(guān)閉。另緩沖閥在整個系統(tǒng)上增加了元件,如果設(shè)備空間有限,給系統(tǒng)安裝帶來困難。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相對于現(xiàn)有的電磁氣動閥和緩沖閥相對體積小、重量輕,且緩沖可靠,安裝簡單。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取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包括電磁閥組件、氣動閥組件、緩沖裝置、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的電磁閥組件包括電磁閥芯和電磁閥套,電磁閥芯位于電磁閥套中并將電磁閥組件的內(nèi)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電磁閥組件的上腔具有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電磁閥芯上具有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所述的氣動閥組件包括氣動閥芯、彈簧和氣動閥套,氣動閥芯位于氣動閥套中并將氣動閥組件的內(nèi)腔分隔為緩沖腔和主氣腔,氣動閥芯上具有連通緩沖腔和主氣腔的緩沖通孔,氣動閥套上具有將電磁閥組件的下腔分別與氣動閥組件的緩沖腔和主氣腔連通的通道k2和通道kl。所述的緩沖裝置包括緩沖閥芯,緩沖閥芯的上端插入氣動閥芯上的緩沖通孔中并與緩沖通孔密封配合,緩沖閥芯的下端具有凸臺,緩沖閥芯上開有貫穿的節(jié)流孔,該節(jié)流孔一端位于緩沖閥芯的下端面上,節(jié)流孔的另一端位于緩沖閥芯的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與氣動閥組件的主氣腔相連通。在電磁氣動閥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時,電磁閥芯位于電磁閥組件的內(nèi)腔的上位,電磁閥芯將電磁閥組件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的緩沖腔和主氣腔分別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和通道kl與電磁閥組件的下腔相連通,經(jīng)壓縮的彈簧位于緩沖腔內(nèi),彈簧在其恢復力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和緩沖閥芯壓緊,氣動閥芯封閉緩沖閥芯上的節(jié)流孔在緩沖閥芯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的下端面壓在出氣口上將該出氣口封閉。在電磁氣動閥開啟時,電磁閥芯移動到電磁閥組件的內(nèi)腔的下位,電磁閥組件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開啟,電磁閥芯將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的下腔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芯上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與外部大氣連通,氣動閥芯在進氣口氣體的壓力下向上移動并且不再封閉緩沖閥芯上節(jié)流孔在緩沖閥芯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在進氣口氣體的壓力下不能隨著氣動閥芯上移,隨著連通氣動閥組件的主氣腔和出氣口的節(jié)流孔逐漸將主氣腔和出氣口的氣體壓強趨于平衡,作用于緩沖閥芯下端面的力使緩沖閥芯上移并與氣動閥芯貼緊,電磁氣動閥處于全開狀態(tài)。在電磁氣動閥關(guān)閉時,電磁閥芯移動到電磁閥組件的內(nèi)腔的上位,電磁閥芯將電磁閥組件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的下腔的通孔打開,氣動閥組件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組件的下腔和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與氣動閥組件的主氣腔相連通,作用于氣動閥芯上的壓力平衡,彈簧在其恢復力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和緩沖閥芯壓緊,氣動閥芯封閉緩沖閥芯上的節(jié)流孔在緩沖閥 芯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的下端面壓在出氣口上將該出氣口封閉。更進一步地,氣動閥芯與氣動閥套之間和緩沖閥芯與主氣腔的緩沖通孔之間均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本發(fā)明的有效效果是本發(fā)明的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集電磁閥、氣動閥、緩沖閥合在一起,特別是緩沖裝置,巧妙的利用氣動閥芯空間,緩沖裝置一旦打開,永遠開啟,不受系統(tǒng)工作流量影響,氣動閥關(guān)閉,緩沖裝置而被動關(guān)閉。本發(fā)明的帶緩沖裝置的電
磁氣動閥,結(jié)構(gòu)緊湊、重量輕,自帶緩沖裝置而流量大。因此,具有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軍事效
.、/■
Mo說明書附I是本發(fā)明的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的關(guān)閉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開啟后處于緩沖狀態(tài)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的開啟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圖I、圖2、圖3的箭頭表示流體的走向。電磁閥組件100包括電磁閥芯11、關(guān)閉線圈12,永磁13、打開線圈14 ;氣動閥組件200包括彈簧21、“O”型密封圈一 22、氣動閥芯23 ;緩沖裝置300包括“O”型密封圈二 31、緩沖閥芯32、“O”型密封圈三33、節(jié)流孔34。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jié)合附
圖1-3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本發(fā)明的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包括電磁閥組件100、氣動閥組件200、緩沖裝置300、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的電磁閥組件100包括電磁閥芯11和電磁閥套,電磁閥芯11位于電磁閥套中并將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具有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電磁閥芯11上具有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所述的氣動閥組件200包括氣動閥芯23、彈簧21和氣動閥套,氣動閥芯23位于氣動閥套中并將氣動閥組件200的內(nèi)腔分隔為緩沖腔和主氣腔,氣動閥芯23上具有連通緩沖腔和主氣腔的緩沖通孔,氣動閥套上具有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分別與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和主氣腔連通的通道k2和通道kl。所述的緩沖裝置300包括緩沖閥芯32,緩沖閥芯32的上端插入氣動閥芯23上的緩沖通孔中并與緩沖通孔密封配合,緩沖閥芯32的下端具有凸臺,緩沖閥芯32上開有貫穿的節(jié)流孔34,該節(jié)流孔34 —端位于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上,節(jié)流孔34的另一端位于緩沖閥芯32的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進氣口和出氣ロ分別與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相連通。如圖I所示,在電磁氣動閥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時,電磁閥芯11位于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上位,電磁閥芯11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和主氣腔分別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和通道kl與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相連通,經(jīng)壓縮的彈簧21位于緩沖腔內(nèi),彈簧21在其恢復カ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23和緩沖閥芯32壓緊,氣動閥芯23封閉緩沖閥芯32上的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 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壓在出氣ロ上將該出氣ロ封閉。如圖2-3所示,在電磁氣動閥開啟時,電磁閥組件100的打開線圈14通脈沖電,電磁閥芯11移動到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下位a2處,其永磁13將電磁閥芯11鎖住,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開啟,電磁閥芯11將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芯11上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與外部大氣連通,氣動閥芯23在進氣ロ氣體的壓カ下向上移動并且不再封閉緩沖閥芯32上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雖然氣動閥芯23已開啟,緩沖裝置300的緩沖閥芯32仍然還在原來位置,進氣ロ氣體被“O”型密封圈ニ 31阻擋向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內(nèi)流動,被“O”型密封圈三33阻擋向下游流動,氣體只能通過節(jié)流孔34流向下游,下游的建壓時間受小孔限制。緩沖閥芯32在進氣ロ氣體的壓カ下不能隨著氣動閥芯23上移,隨著連通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和出氣ロ的節(jié)流孔34逐漸將主氣腔和出氣ロ的氣體壓強趨于平衡,作用于緩沖閥芯32下端面的力使緩沖閥芯32上移并與氣動閥芯23貼緊,電磁氣動閥處于全開狀態(tài)。電磁氣動閥一旦打開,永遠開啟,不受系統(tǒng)工作流量影響。節(jié)流孔34大小與下游的用氣系統(tǒng)容積和建壓時間有關(guān),緩沖裝置300的緩沖閥芯32打開壓カ與其凸臺兩端受壓面積有夫。在電磁氣動閥關(guān)閉時,電磁閥組件100的關(guān)閉線圈12通脈沖電,電磁閥芯11移動到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上位al處,其永磁13將電磁閥芯11鎖住,電磁閥芯11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的通孔打開,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和與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相連通,作用于氣動閥芯23上的壓カ平衡,彈簧21在其恢復カ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23和緩沖閥芯32壓緊,氣動閥芯23封閉緩沖閥芯32上的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壓在出氣口上將該出氣ロ封閉。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包括電磁閥組件(100)、氣動閥組件(200)、緩沖裝置(300)、進氣口和出氣口, 所述的電磁閥組件(100)包括電磁閥芯(11)和電磁閥套,電磁閥芯(11)位于電磁閥套中并將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具有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電磁閥芯(11)上具有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 所述的氣動閥組件(200)包括氣動閥芯(23)、彈簧(21)和氣動閥套,氣動閥芯(23)位于氣動閥套中并將氣動閥組件(200)的內(nèi)腔分隔為緩沖腔和主氣腔,氣動閥芯(23)上具有連通緩沖腔和主氣腔的緩沖通孔,氣動閥套上具有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分別與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和主氣腔連通的通道k2和通道kl, 所述的緩沖裝置(300)包括緩沖閥芯(32),緩沖閥芯(32)的上端插入氣動閥芯(23)上的緩沖通孔中并與緩沖通孔密封配合,緩沖閥芯(32)的下端具有凸臺,緩沖閥芯(32)上開有貫穿的節(jié)流孔(34),該節(jié)流孔(34) —端位于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上,節(jié)流孔(34)的另一端位于緩沖閥芯(32)的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 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與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相連通, 其特征在于, 在電磁氣動閥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時,電磁閥芯(11)位于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上位,電磁閥芯(11)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和主氣腔分別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和通道kl與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相連通,經(jīng)壓縮的彈簧(21)位于緩沖腔內(nèi),彈簧(21)在其恢復力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23)和緩沖閥芯(32)壓緊,氣動閥芯(23)封閉緩沖閥芯(32)上的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壓在出氣口上將該出氣口封閉, 在電磁氣動閥開啟時,電磁閥芯(11)移動到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下位,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開啟,電磁閥芯(11)將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的通孔封閉,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芯(11)上連通上腔和下腔的通道k3與外部大氣連通,氣動閥芯(23)在進氣口氣體的壓力下向上移動并且不再封閉緩沖閥芯(32)上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32)在進氣口氣體的壓力下不能隨著氣動閥芯(23)上移,隨著連通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和出氣口的節(jié)流孔(34)逐漸將主氣腔和出氣口的氣體壓強趨于平衡,作用于緩沖閥芯(32)下端面的力使緩沖閥芯(32)上移并與氣動閥芯(23)貼緊,電磁氣動閥處于全開狀態(tài), 在電磁氣動閥關(guān)閉時,電磁閥芯(11)移動到電磁閥組件(100)的內(nèi)腔的上位,電磁閥芯(11)將電磁閥組件(100)的上腔與外部大氣連通的通孔封閉,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連通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的通孔打開,氣動閥組件(200)的緩沖腔通過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2、電磁閥組件(100)的下腔、氣動閥套上的通道kl和與氣動閥組件(200)的主氣腔相連通,作用于氣動閥芯(23)上的壓力平衡,彈簧(21)在其恢復力的作用下將氣動閥芯(23)和緩沖閥芯(32)壓緊,氣動閥芯(23)封閉緩沖閥芯(32)上的節(jié)流孔(34)在緩沖閥芯(32)側(cè)壁面上或凸臺的上表面上的一端,緩沖閥芯(32)的下端面壓在出氣口上將該出氣口封閉。
2.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動閥芯(23)與氣動閥套之間和緩沖閥芯(32)與主氣腔的緩沖通孔之間均采用“0”型密封圈密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包括電磁閥組件(100)、氣動閥組件(200)、緩沖裝置(300)、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的電磁閥組件(100)包括電磁閥芯(11)和電磁閥套,所述的氣動閥組件(200)包括氣動閥芯(23)、彈簧(21)和氣動閥套,所述的緩沖裝置(300)包括緩沖閥芯(32),本發(fā)明的一種帶緩沖裝置的電磁氣動閥集電磁閥、氣動閥、緩沖閥合在一起,不受系統(tǒng)工作流量影響,結(jié)構(gòu)緊湊、重量輕,自帶緩沖裝置而流量大。因此,具有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軍事效益。
文檔編號F16K31/06GK102734537SQ20121021138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6月26日
發(fā)明者李野, 郭正柔, 陳健 申請人:上海航天動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