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軸向變量柱塞泵,特別是涉及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要實現(xiàn)雙聯(lián)軸向變量柱塞泵,都是通過串聯(lián)兩個變量柱塞泵來實現(xiàn),雖然能夠實現(xiàn)雙泵的功能,但是還是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將兩個柱塞泵串聯(lián)需要使用兩套獨立的端蓋、殼體、泵軸、斜盤、回程盤、柱塞、滑靴、球鉸、缸體、配油盤等零件,結構復雜,成本高;二、串聯(lián)雙泵采用兩套變量機構,在變量工況下,實現(xiàn)串聯(lián)雙泵等流量輸出時,控制機構結構復雜,控制精度低、雙泵的同步性比較差。三、由于采用雙泵串聯(lián)結構,軸向尺寸大,經常會受到安裝空間的限制。四、現(xiàn)有的斜盤與支撐型面直接接觸并在接觸表面發(fā)生相對運動,以實現(xiàn)泵的變量。由于斜盤與支撐型面直接接觸并發(fā)生相對運動,零件磨損后維修困難,多為直接報廢,泵的維修成本高;并且對支撐型面材料的硬度等性能要求很高,且對支撐型面加工精度要求較高,使得柱塞泵的制造成本提高。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雙泵結構成本高、控制精度低、結構復雜、軸向尺寸大等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本發(fā)明的技 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包括泵軸1、端蓋2、缸體6,配油盤7和殼體8,所述配油盤7的一端與殼體8端面配合連接,所述配油盤7的另一端與缸體6端面配合連接,所述缸體6與配油盤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缸體排油口,所述配油盤7上設置有配油盤油口,所述殼體8上設置有殼體油口,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缸體排油口包括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所述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所述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所述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與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數(shù)量相等并均勻間隔設置,所述配油盤油口包括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ΡΓ、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和吸油口12,所述吸油口 12的徑向寬度包容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所述殼體油口包括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以及殼體吸油口 15,所述第一殼體排油口 Pl"通過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ΡΓ與第一缸體排油口 Pl連通,所述第二殼體排油口 P2"通過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與第二缸體排油口 P2連通,所述殼體吸油口 15與吸油口 12連通。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泵軸I兩側的兩個軸瓦20以及相應的軸瓦頭23,所述軸瓦20的一端緊固貼合在端蓋2的型面上,所述軸瓦20的另一端與軸瓦頭23球面接觸,所述軸瓦頭固定在斜盤3上。
上述軸瓦頭上設置有儲油槽21和過油小孔22,所述儲油槽21位于斜盤3與軸瓦20接觸的一側,所述過油小孔22的一端與儲油槽21相通,所述過油小孔22的另一端和與過油小孔接觸的滑靴4相通,高壓油由柱塞5和滑靴4流進過油小孔22進入儲油槽21內。上述過油小孔22內放置有阻尼塞18,所述阻尼塞18設置在靠近滑靴4的一端,所述阻尼塞18上設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連通過油小孔22和與過油小孔接觸的滑靴4。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1、雙泵等流量控制精度高。本發(fā)明的缸體排油口、配油盤排油口、殼體排油口均為兩組,只使用一套變量調節(jié)機構,確保了兩組輸出油路排量的一致性,避免了串聯(lián)雙泵結構中兩套變量控制機構控制精度低且操作復雜的缺陷。2、整泵結構緊湊、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本發(fā)明由于只使用一套端蓋、殼體、泵軸、斜盤、回程盤、柱塞、滑靴、球鉸、缸體、配油盤等零件,大大降低了結構的復雜程度及制造成本。3、本發(fā)明由于采用單泵結構替代雙泵串聯(lián)結構,最大程度上減小了整泵軸向結構尺寸,比起傳統(tǒng)雙泵串聯(lián)結構在安裝時更具有靈活性。4、本發(fā)明還在斜盤和端蓋之間增加軸瓦,杜絕了斜盤和端蓋之間的直接接觸摩擦,不僅改善斜盤支撐結構的受力情況,還改善了潤滑條件,既能提高斜盤擺動的靈活性,又能增大軸瓦使用壽命。5、為了控制泄油量、防止雜質進入斜盤和軸瓦之間,本發(fā)明還在過油小孔中增加了帶有阻尼孔的阻尼塞。6、本發(fā)明可以更換軸瓦。
圖1為本發(fā)明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雙泵式軸向 變量柱塞泵中缸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剖視圖;圖4為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中配油盤的結構示意5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中殼體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端蓋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的剖視圖;圖8為斜盤的局部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為:1_栗軸,2_端蓋,3_斜盤,4_滑靴,5_柱塞,6_缸體,7_配油盤,8-殼體,9-缸體柱塞孔,10-第一缸體排油口 Pl,11-第二缸體排油口 P2,12-配油盤吸油口,13-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ΡΓ,14-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15-殼體吸油口,16-第一殼體排油口 P1",17-第二殼體排油口 P2",18-阻尼塞,19-螺釘,20-軸瓦,21-儲油槽,22-過油小孔,23-軸瓦頭。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軸向柱塞泵的裝配結構見圖1-圖5,包括泵軸1、端蓋2、斜盤3、滑靴4、柱塞5、缸體6、配油盤7、殼體8。配油盤7的一端與殼體8端面配合連接,配油盤7的另一端與缸體6端面配合連接,缸體6與配油盤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缸體排油口,配油盤7上設置有配油盤油口,殼體8上設置有殼體油口,缸體排油口包括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P2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圓與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數(shù)量相等并均勻間隔設置,配油盤油口包括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PP、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和吸油口12,吸油口 12的徑向寬度包容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殼體油口包括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以及殼體吸油口 15,第一殼體排油口 Pl"通過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Pl1與第一缸體排油口 Pl連通,第二殼體排油口 P2"通過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與第二缸體排油口 P2連通,殼體吸油口 15與吸油口 12連通。為了避免端蓋和斜盤的直接接觸導致磨損,還包括軸瓦20,所述軸瓦20的一端緊固貼合在端蓋2的型面上,所述斜軸瓦20的另一端與斜盤3接觸。為了改善斜盤與軸瓦之間的受力情況,斜盤3在柱塞泵排油的一側設置有儲油槽21并開有過油小孔22,儲油槽21位于斜盤3與軸瓦20接觸的一側,所述過油小孔22的一端與儲油槽21相通,過油小孔22的另一端與滑靴4相通,高壓油由柱塞5和滑靴4流進過油小孔22進入儲油槽21內。為了控制泄油量,過油小孔22內放置有阻尼塞18,阻尼塞18設置在靠近滑靴4的一端,阻尼塞18上設置有阻尼孔,阻尼孔連通過油小孔22和滑靴4。其中所提到的軸瓦為片式圓弧結構,并且在接觸斜盤的表面設置有耐磨涂層。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斜盤3與軸瓦2以圓弧面進行配合,斜盤3繞圓弧面擺動,實現(xiàn)對軸向柱塞泵輸出排量的調節(jié);滑靴4平面與斜盤3平面貼合;缸體6具有偶數(shù)個柱塞孔9,在其端面設置有均勻分布的內外兩組排油口,分別為第一缸體排油口 PllO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11且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數(shù)量相同;配油盤7分別與殼體8和缸體6端面貼合,一側設置有一腰形吸油口 12,該吸油口 12槽寬應至少包容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保證充分吸油,另一側設置有內外兩組排油口,分別為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ΡΓ 13和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 14 ;殼體8在與配油盤貼合面一側設置有吸油口 15,該吸油口槽寬應至少包容吸油口 12,保證充分吸油,另一側設置有內外兩組排油口,分別為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和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 ;配油盤7的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Pl' 13和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 14分別與殼體8的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和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連通。缸體6在泵軸I驅動下轉動,柱塞5在缸體柱塞孔9內往復運動,泵通過配油盤的吸油口 12和殼體吸油口 15實現(xiàn)吸油;缸體6內側Pl 口 10與配油盤7內側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Pl' 13及殼體8內側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連通,形成一組輸出油路;缸體6外側第二缸體排油口 P211與配油盤外側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 14及殼體8外側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連通,形成另一組輸出油路; 由于分別與兩組輸出油路連通的柱塞數(shù)量相同,可實現(xiàn)兩組輸出油路的等流量輸出。
權利要求
1.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包括泵軸(I)、端蓋(2)、缸體(6),配油盤(7)和殼體(8),所述配油盤(7)的一端與殼體(8)端面配合連接,所述配油盤(7)的另一端與缸體(6)端面配合連接,所述缸體(6)與配油盤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缸體排油口,所述配油盤(7)上設置有配油盤油口,所述殼體(8)上設置有殼體油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體排油口包括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所述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所述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圓周均布在缸體(6)上,所述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 Pl與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 P2數(shù)量相等并均勻間隔設置, 所述配油盤油口包括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PP、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和吸油口(12),所述吸油口(12)的徑向寬度包容第一缸體排油口 Pl和第二缸體排油口 P2, 所述殼體油口包括第一殼體排油口 Pl" (16)、第二殼體排油口 P2" (17)以及殼體吸油口(15),所`述第一殼體排油口 Pl"通過第一配油盤排油口 ΡΓ與第一缸體排油口 Pl連通,所述第二殼體排油口 P2"通過第二配油盤排油口 P2'與第二缸體排油口 P2連通, 所述殼體吸油口(15)與吸油口(12)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泵軸(I)兩側的兩個軸瓦(20)以及相應的軸瓦頭(23),所述軸瓦(20)的一端緊固貼合在端蓋(2)的型面上,所述軸瓦(20)的另一端與軸瓦頭(23)球面接觸,所述軸瓦頭固定在斜盤(3)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軸瓦頭上設置有儲油槽(21)和過油小孔(22),所述儲油槽(21)位于斜盤(3)與軸瓦(20)接觸的一側,所述過油小孔(22)的一端與儲油槽(21)相通,所述過油小孔(22)的另一端和與過油小孔接觸的滑靴(4)相通,高壓油由柱塞(5)和滑靴(4)流進過油小孔(22)進入儲油槽(21)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油小孔(22)內放置有阻尼塞(18),所述阻尼塞(18)設置在靠近滑靴(4)的一端,所述阻尼塞(18)上設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連通過油小孔(22)和與過油小孔接觸的滑靴(4)。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雙泵式軸向變量柱塞泵,包括缸體排油口、配油盤油口以及殼體油口,缸體排油口包括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和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多個第一缸體排油口與多個第二缸體排油口數(shù)量相等并均勻間隔設置,配油盤油口包括第一配油盤排油口、第二配油盤排油口和吸油口,吸油口的徑向寬度包容第一缸體排油口和第二缸體排油口,殼體油口包括第一殼體排油口、第二殼體排油口以及殼體吸油口,第一殼體排油口通過第一配油盤排油口與第一缸體排油口連通,第二殼體排油口通過第二配油盤排油口與第二缸體排油口連通,殼體吸油口與吸油口連通。本發(fā)明解決了現(xiàn)有雙泵結構成本高、控制精度低、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雙泵等流量控制精度高。
文檔編號F04B53/16GK103075317SQ201310044240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fā)明者李峰, 王貴, 彭程, 安伯友, 祁文, 姜鵬, 張振軍, 趙景鵬, 王喜良 申請人:陜西航天動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