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具體講是一種適用于軟土環(huán)境中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單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包括沿基坑邊緣設置的一圈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各個圍護樁的樁頂設置有壓頂梁,各壓頂梁之間設置了同標高的內支撐,在圍護樁上每隔一定高度設置有一層圍檁,同一層的各個圍檁之間也設置了同標高的內支撐;上述的圍護樁、壓頂梁、圍檁和各個內支撐構成了基坑的整體支護結構。城市建筑中,由于用地緊張,經常會出現兩個建筑物的地下室的基坑距離接近的情況,一般來說,如果兩個基坑之間的距離小于基坑挖土深度的3倍時,就必須考慮兩個相鄰基坑施工時的相互影響了,上述的兩個基坑就可以認為是相鄰基坑?,F有技術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包括兩個獨立且完整的基坑支護體系,換句話說每個基坑單獨設置了完整的基坑支護體系,即每個基坑擁有全套的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壓頂梁、圍檁及內支撐等,而且,為減少相鄰基坑施工時的相互影響,兩個基坑之間的土體內還澆注了多道聯系梁,聯系梁的頂端還澆注了鋼筋混凝土板,使得兩個基坑支護結構形成完整的整體式結構?,F有技術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每個基坑均設置有完整的支護體系,即每個基坑的邊緣均設有完整的一圈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圍護樁,且一圈四根壓頂梁之間均設置了內支撐,每層的四根圍檁之間也設置了內支撐,故材料耗費大、施工成本高、工期長;而且,由于兩個基坑之間的土體較少,而兩個基坑兩側的土體較多,故每個基坑都會產生一個向相鄰基坑的土體側壓力,在施工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要時刻保持兩個土體側壓力的平衡,這樣,就使得兩個基坑的施工步驟必須完全同步,如兩個基坑要同時開挖,開挖的深度要相同,開挖的進度也要相同,不能一個挖30米另一個才挖20米,而且兩個基坑內澆注地下室外墻并在外墻用鋼換撐來替代內支撐的進度也要相同,不能一個基坑澆注了 5米的地下室外墻并替換完鋼換撐而另一個基坑才澆注3米,而時刻計算并保持土體側壓力平衡的過程繁瑣,且一旦不慎出現土體側壓力不平衡就可能導致支護體系位移甚至坍塌的安全事故,何況,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兩個相鄰基坑往往分屬不同的施工單位,要協調不同施工單位,使其保持施工過程的同步性十分困難?,F有技術中,為了避免繁瑣的土體側壓力平衡的計算和考量,將兩個基坑作為一個整體的大基坑來考慮,將兩個基坑中間的土體也同時挖出,施工出一個整體的大的基坑支護結構,然后澆注出兩個基坑各自的地下室外墻,最后用土回填兩個地下室外墻的間隙,上述的施工方式雖然不用時刻考慮土體側壓力的平衡,但需要多挖掉兩個基坑之間的土體,施工完成后由必須重新回填,工作強度大,施工成本高,而且,在施工過程中,兩個基坑之間的土體本來是可以作為臨時堆放材料、行車或出土的平臺,挖掉這部分土體就喪失了這部分的臨時場地,使得本來就不寬裕的施工用地更加緊張,最后,將兩個基坑作為一個基坑施工,對不同施工單位的同步性要求更高,分屬不同施工單位的兩個基坑,協調統一十分困難。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節(jié)省材料、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無需考慮土體側壓力平衡且不要求兩個基坑施工過程同步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它包括兩個相鄰的基坑和兩個基坑之間的中間土體,中間土體與兩個基坑靠近的兩個側邊各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設有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各個圍護樁的樁頂設有壓頂梁,各個壓頂梁之間設有內支撐,圍護樁上每隔一定高度設有一層圍檁,同一層的圍檁之間設有內支撐。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驟包括:在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沉入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并在各個圍護樁的樁頂澆注壓頂梁,且在各個壓頂梁之間澆注內支撐,而在中間土體的兩側澆注兩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并在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之間每隔一定距離澆注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顯著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首先,每個基坑中與中間土體最接近的側邊不再采用造價高、耗材大、工期長的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而是用造價低、不耗鋼筋、施工速度快的水泥攪拌樁代替,故降低造價、節(jié)省材料、縮短工期,而且,每個基坑的該側邊不再澆注壓頂梁和各層圍檁,進一步降低造價、縮短工期;更關鍵的是,由于中間土體設有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之間又設有多排第二水泥攪拌樁,故大幅度提高了中間土體的強度和硬度,使之形成了重力式的獨立支撐結構,通俗的說,中間土體混凝土化了,而同時,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一般為三個側邊均仍然設有壓頂梁、圍護樁及圍檁,三個壓頂梁,每層的三道圍檁之間設有內支撐,這樣,一個基坑的四個側邊,一個已經混凝土化,另外兩個對稱的側邊本來的土體側壓力就是平衡的,而最后一個側邊的土體側壓力經各個圍檁內支撐和壓頂梁內支撐與兩個對稱的側邊抵消了,所以,兩個相鄰基坑的土體側壓力不再相互影響,這樣不僅省略了繁雜反復的土體側壓力的計算和校驗,簡化了施工過程,提高施工速度,避免由于土體壓力不平衡導致的位移、坍塌事故,而且,兩個基坑的施工步驟不再要求協調統一,只要完成了中間土體的各個水泥攪拌樁的施工,兩個基坑可以自由的完全按照各個施工單位的施工進度及施工要求去進行,徹底擺脫了兩個基坑施工同步化的約束,施工方便;而且無需像第二種方法一樣挖掉中間土體,施工結束后再重新回填,節(jié)約經費、省時省力。作為改進,中間土體內設有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每排混凝土立柱頂端設有一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道鋼筋混凝土副橫梁,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和多根鋼筋混凝土副橫梁構成了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上澆注有混凝土棧橋板。實施該改進的施工步驟為:第一水泥攪拌樁和第二水泥攪拌樁施工完畢后,在中間土體內施工鋼筋混凝土立柱,在鋼筋混凝土立柱頂端澆注鋼筋混凝土主橫梁,在鋼筋混凝土主橫梁之間澆注鋼筋混凝土副橫梁,再在由鋼筋混凝土主橫梁和鋼筋混凝土副橫梁構成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上澆注混凝土棧橋板。以上的結構的改進,加大了中間土體的強度和承載力,鋼筋混凝土棧橋板可以作為臨時施工用地,用來堆放材料、行車或為挖掘基坑提供出土的平臺,故方便實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 1、中間土體,2、第一水泥攪拌樁,3、第二水泥攪拌樁,4、圍護樁,5、壓頂梁,6、內支撐,7、圍檁,8、鋼筋混凝土立柱,9、鋼筋混凝土主橫梁,10、鋼筋混凝土副橫梁,
11、混凝土棧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它包括兩個相鄰的基坑和兩個基坑之間的中間土體I。中間土體I與兩個基坑靠近的兩個側邊各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2,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之間每隔一定距離如5米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換句話說,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之間設有多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每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均與每排的第一水泥攪拌樁2垂直且每排第二水泥攪拌樁3的兩端兩根第二水泥攪拌樁3的分別與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抵緊。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I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均設有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4。換句話說,每個基坑中除了與一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平行且接觸的那條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設有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4,更具體的說,就是每個基坑最外側的一條側邊還有兩條對稱的側邊共三條側邊均設有圍護樁4。各個圍護樁4的樁頂設有壓頂梁5。三個壓頂梁5之間設有內支撐6。圍護樁4上每隔一定高度設有一層圍檁7,同一層的三道圍檁7之間設有內支撐6。中間土體I內設有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8,每排鋼筋混凝土立柱8頂端設有一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之間每隔一定距離如每隔8米設有一道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和多根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構成了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上澆注有混凝土棧橋板11。實施本實用新型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驟包括:在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I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沉入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4,并在各個圍護樁4的樁頂澆注壓頂梁5,且在各個壓頂梁5之間澆注內支撐6,而在中間土體I的兩側澆注兩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2,并在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之間每隔一定距離澆注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第一水泥攪拌樁2和第二水泥攪拌樁3施工完畢后,在中間土體I內施工鋼筋混凝土立柱8,在鋼筋混凝土立柱8頂端澆注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在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之間澆注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再在由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和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構成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上澆注混凝土棧橋板11?;炷翖虬?1澆注完成后,可以按照與現有技術相同的施工步驟開挖基坑,并每隔一定高度澆注一層圍檁7,每層圍檁7為三道,分別位于每個基坑最外側的一個側邊和對稱的兩個側邊上,再在同層的圍檁7之間澆注內支撐6 ;施工到基坑底部后,再施工地下室底板,從下往上澆注地下室外
梢坐
丄回寸O
權利要求1.一種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它包括兩個相鄰的基坑和兩個基坑之間的中間土體(1),其特征在于:中間土體(I)與兩個基坑靠近的兩個側邊各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2),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每個基坑中除與中間土體(I)最接近的側邊以外的其它側邊設有鋼筋混凝土的圍護樁(4),各個圍護樁(4)的樁頂設有壓頂梁(5),各個壓頂梁(5)之間設有內支撐(6),圍護樁(4)上每隔一定高度設有一層圍檁(7),同一層的圍檁(7)之間設有內支撐(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中間土體(I)內設有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8),每排鋼筋混凝土立柱(8)頂端設有一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道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兩根鋼筋混凝土主橫梁(9)和多根鋼筋混凝土副橫梁(10)構成了鋼筋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上澆注有混凝土棧橋板(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相鄰的兩個基坑的支護結構,它包括兩個相鄰的基坑和中間土體(1),中間土體(1)與兩個基坑靠近的兩個側邊各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一水泥攪拌樁(2),兩排第一水泥攪拌樁(2)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排連續(xù)的第二水泥攪拌樁(3)。該結構能節(jié)省材料、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無需考慮土體側壓力平衡且不要求兩個基坑施工過程同步。
文檔編號E02D17/04GK203066083SQ2013201018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6日
發(fā)明者熊楚炎 申請人:熊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