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離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油分離裝置。該油分離裝置(1)包括以與氣缸體(2)之間形成空室(S)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該氣缸體(2)的側面的外殼、在空室(S)內設置的油分離部、及與空室(S)連通并將油分離部所分離出的油排出的漏孔(9),在外殼的內壁的漏孔(9)的附近,形成有阻止從漏孔(9)向空室(S)內倒流的油霧(16)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10)?;谠摻Y構,由于倒流限制部(10)能阻擋從漏孔(9)向空室(S)內倒流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所以能夠減少倒流到空室(S)內的油霧。
【專利說明】油分離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從含有油霧的竄缸混合氣體中分離出油的油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一種使從發(fā)動機燃燒室泄漏到曲軸箱的竄缸混合氣體流回到進氣通道、以進行曲軸箱換氣的P C 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由于竄缸混合氣體從曲軸箱通過時,混入了成為霧狀的機油(以下稱為油霧),若使竄缸混合氣體直接流回到進氣通道中再燃燒,則機油消耗量增大。因此,P C V裝置中大都設置有將竄缸混合氣體中的機油(以下簡稱為油)分離出、并將所分離出的油送回曲軸箱的油分離裝置。
[0003]作為油分離裝置,例如有一種具備外殼、油分離部及漏孔等的裝置。其中,外殼以與氣缸體之間形成空室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氣缸體的側面,在上述空室內設置有從竄缸混合氣體中將油分離出來的油分離部,漏孔將通往曲軸箱的油通道與上述空室連通。采用具有這種結構的油分離裝置,當上述空室內流入竄缸混合氣體時,油分離部從竄缸混合氣體中將油分離出,被分離出的油從漏孔排出并經由油通道而返回到曲軸箱。
[0004]然而,具有上述結構的油分離裝置存在以下問題。即,從漏孔倒流到上述空室內的油霧會在該空室內飛散,并與竄缸混合氣體一起流回到進氣通道中,使得機油消耗量增大。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考慮在漏孔中設置止回閥,或采用不會吸入油霧的油通道結構,但是,這些做法又會導致閥閉塞、結構變復雜這樣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少倒流到設置有油分離部的空室內的油霧,且結構簡單的油分離裝置。
[0006]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油分離裝置。該油分離裝置包括,以與氣缸體之間形成空室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該氣缸體的側面的外殼、在所述空室內設置的油分離部、及與所述空室連通并將所述油分離部所分離出的油排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殼的內壁的所述漏孔的附近,形成有阻止從所述漏孔向所述空室內倒流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
[0007]具有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的油分離裝置的優(yōu)點在于,由于在外殼內壁的漏孔附近形成有阻止從漏孔向空室內倒流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所以,從漏孔向空室內倒流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被倒流限制部阻擋,從而能夠減少倒流到空室內的油霧。其結果,能夠減少機油消耗量。而且,不需追加止回閥等新的部件,只需在外殼的內壁上形成倒流限制部即可,因而能夠以簡單的結構獲得上述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表示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油分離裝置的氣缸體側壁部的一部分的圖。
[0009]圖2是從氣缸體側看到的外殼的圖。
[0010]圖3是圖1中的A - A線上的截面圖。
[0011]圖4是圖3中的B部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不為該實施方式中的記載所限定。
[0013]圖1表示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油分離裝置I的氣缸體2的側壁部3的一部分。氣缸體2是組裝在汽車等上的發(fā)動機的一個組成部分。氣缸體2的上側安裝有氣缸蓋(未圖不)及缸蓋罩(未圖不)。氣缸體2的下側安裝有油底殼(未圖不)。
[0014]這樣的發(fā)動機中,在壓縮沖程及膨脹沖程中,氣體從氣缸體2的氣缸(未圖示)與活塞的活塞環(huán)(未圖示)之間的間隙泄漏到氣缸體2的下部及油底殼所圍成的空間(以下也稱曲軸箱)內。這樣的氣體包含壓縮沖程中漏出的混合氣體及膨脹沖程中漏出的燃燒氣體等,被稱為竄缸混合氣體(以下記為竄缸混合氣體G)。竄缸混合氣體會使發(fā)動機機油(以下簡稱油,并記為油O )劣化,因而有可能成為引起發(fā)動機內部生銹的原因。
[0015]因此,在發(fā)動機中設置有,通過使竄缸混合氣體返回進氣通道(未圖示)并在燃燒室(未圖示)中再燃燒,而實現(xiàn)曲軸箱內的換氣的P C V裝置。P C V裝置具有將曲軸箱與進氣通道的節(jié)流閥(未圖示)的下游側連通的竄缸混合氣體通道(后述)。P C V裝置中,節(jié)流閥的下游側發(fā)生的負壓經由竄缸混合氣體通道而作用于曲軸箱,因而,從發(fā)動機燃燒室中漏出的竄缸混合氣體G被吸入到曲軸箱中。然后,由于進氣負壓,流入曲軸箱內的竄缸混合氣體G從曲軸箱經由竄缸混合氣體通道而被吸入到進氣通道中,并在發(fā)動機燃燒室中再燃燒。
[0016]然而,竄缸混合氣體G從曲軸箱等通過時,油O變成霧狀而混入到竄缸混合氣體G中。如果使該含有霧狀的油O (油霧)的竄缸混合氣體G再燃燒,則機油消耗量會增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油分離裝置1,通過從竄缸混合氣體G中將油O分離出來,并將所分離出的油O回收,來減少機油消耗量。
[0017]如圖1所示,油分離裝置I被設置在氣缸體2的側壁部3的外壁面(側面)3 a上。該油分離裝置I包括,與氣缸體2之間形成空室S的外殼7、油分離部8、及用于將油排出的漏孔9 (參照圖3)。
[0018]在氣缸體2的側壁部3的外壁面3 a上,與側壁部3—體地形成有環(huán)狀凸條部11。圖2所示的外殼7的環(huán)狀緊固部17通過螺栓等緊固部件12而被緊固在該環(huán)狀凸條部11上。如此,通過將環(huán)狀凸條部11與環(huán)狀緊固部17固定連接而將外殼7固定在氣缸體2的側壁部3 (外壁面3 a)上,在氣缸體2的側面形成了一個由外壁面3 a、環(huán)狀凸條部11及外殼7圍成的空室S。另外,環(huán)狀凸條部11與環(huán)狀緊固部17之間被密封,以使竄缸混合氣體G無法泄漏到外部。
[0019]另外,如圖1所示,空室S的上側的部分設置有用于從竄缸混合氣體G中分離出油O (油霧)的油分離部8。在比該油分離部8更靠上游側的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對氣體通道5、6 (竄缸混合氣體通道)。各氣體通道5、6的下端部與曲軸箱相連。同時,在比油分離部8更靠下游側的部位,形成有一個下游氣體通道(未圖示)。該下游氣體通道與進氣通道的節(jié)流閥的進氣流下游側配置的緩沖罐(未圖示)相連。由此,油分離部8中,油霧被分離后的竄缸混合氣體G經由下游氣體通道而流回到進氣通道中。
[0020]圖3是圖1中的A - A線上的截面圖,圖4是圖3中的B部的放大圖。如圖3所示,在氣缸體2的側壁部3內,通過鑄造而形成了用于使油從氣缸蓋返回到曲軸箱的油通道13。該油通道13從氣缸體2的頂面一直延伸至曲軸箱內設置的曲軸(未圖示)的曲柄軸頸部。由此,從氣缸蓋排出的油O如圖3中的箭頭14所指,經由油通道13及曲柄軸頸部而返回到曲軸箱內。
[0021]漏孔9在空室S的內壁面上開口,并與空室S內部連通。更詳細而言,漏孔9以將位于兩個氣體通道5、6中間的空室S的底部與油通道13連通的狀態(tài),在氣缸體2的側壁部3的外壁面3 a上開口。由此,積蓄在空室S的底部的油O如圖3中的箭頭15所指,經由漏孔9而從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如此,油通道13的一部分(比漏孔9更靠下側的部分)兼用作使油分離部8從竄缸混合氣體G中分離出的油O返回曲軸箱的回油通道。
[0022]采用上述結構,從氣體通道5、6被導入到空室S內的竄缸混合氣體G中含有的油霧在空室S內一邊上升一邊與油分離部8的內壁面等接觸而被液化,液化后的油O從竄缸混合氣體G中分離出,S卩,因自重而滴到或流到油分離部8內,并積蓄在空室S的底部,其后,通過漏孔9從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再經由曲柄軸頸部而返回到曲軸箱。
[0023]然而,只是通過用漏孔9將空室S與油通道13連通來將所分離出的油O從油分離裝置I排出的話,會出現(xiàn)以下問題。即,如上所述那樣,P C V裝置中,節(jié)流閥的下游側發(fā)生的負壓經由竄缸混合氣體通道而作用于曲軸箱。因此,曲軸箱內的氣體有可能經由油通道13(回油通道)而從漏孔9倒流到空室S內,該氣體中混入的油霧從漏孔9被吸入到空室S,并在空室S內飛散。這樣,倒流的油霧在空室S內飛散,則會與竄缸混合氣體G—起倒流到進氣通道中被再燃燒,所以,盡管設置了油分離裝置1,還是不能有效地減少機油消耗量。
[0024]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考慮在漏孔9設置止回閥,或采用不會吸入油霧的油通道結構,但這些做法又會出現(xiàn)閥閉塞、結構變得復雜這樣的問題。
[0025]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和圖4所示,在外殼7的內壁的漏孔9的附近,形成了阻止從漏孔9倒流到空室S中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10。更具體而言,通常,外殼7上的環(huán)狀緊固部17被形成為與環(huán)狀凸條部11形狀大致相同,但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那樣,使環(huán)狀緊固部17的靠近漏孔9的部分向內側膨脹而形成了倒流限制部10。該倒流限制部10被形成為,頂部(圖4中的D部)高于氣缸體2的C部,側部E對著漏孔9的入口,從而能夠阻擋從漏孔9的入口進入的一部分油霧,而又不影響油O的排出。
[0026]如此,通過形成這樣的倒流限制部10,從漏孔9倒流到空室S的油霧如圖4的箭頭16所指,在飛散入空室S內之前就被倒流限制部10擋住而被液化。被這樣液化后的油O經由漏孔9而從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再經由該油通道13而返回到曲軸箱。因此,采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使從漏孔9吸入空室S內的油霧的量減少,從而能夠減少機油消耗量。而且,不需要增設止回閥等的新部件,只需將外殼7的一部分形成為倒流限制部10即可,因而,能夠以簡單的結構獲得上述效果。
[0027]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使油通道13 —直延伸至曲柄軸頸部的結構,所以,隨著曲柄銷和連桿的轉動而產生油霧的曲軸周圍的部分與油通道13的下端部之間能被隔離開。從而,能夠更有效地防止油霧的倒流。
【權利要求】
1.一種油分離裝置,包括以與氣缸體之間形成空室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該氣缸體的側面的外殼、在所述空室內設置的油分離部、及與所述空室連通并將所述油分離部所分離出的油排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殼的內壁的所述漏孔的附近,形成有阻止從所述漏孔向所述空室內倒流的油霧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
【文檔編號】F01M13/04GK203640806SQ201320851266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fā)明者】藤川季樹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