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尤其是IOKW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散熱冷卻總成,屬于燃油發(fā)電機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尤其是IOKW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是目前市場的緊俏商品。由于其在突發(fā)事件應急供電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而被社會所歡迎。然而,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散熱降溫,是保障其正常工作的關鍵技術。由于其溫升高(彡130°C)以致其在運行幾小時內(6、h),就會出現(xiàn)功率下降,油耗上升等問題,甚至發(fā)生冒黑煙而自動停機故障。本申請人在前申請的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1015094i;3B名稱為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的冷卻風道,將其柴油機和發(fā)電機所產生的工作熱量,由集風總管匯集后向其殼體外排空。該項發(fā)明專利技術的降溫效果比已有技術下降1(Γ15%,其降噪效果比已有技術下降2 3%,顯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積極意義。但是,所述的該項發(fā)明專利技術的降溫冷卻效果,還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其殼體表面還會燙手,所述發(fā)電機組工作不夠十分穩(wěn)定,功率下降幅度仍然偏大。因而其降溫冷卻技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研發(fā)空間。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以進一步降低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溫升,為保障所述發(fā)電機組正常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目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構想,一是保留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 CN1015094i;3B所公開的柴油機和發(fā)電機冷卻風道技術方案,實現(xiàn)所述發(fā)電機組的第一次重點散熱冷卻,二是增加殼體內冷卻裝置,將散發(fā)在柴油機和發(fā)電機冷卻風道外壁與殼體之間的熱量散發(fā)到殼體之外,實現(xiàn)所述發(fā)電機組的二次散熱降溫;三是增加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使進入柴油機機體潤滑系統(tǒng)內的機油溫度降下來,給柴油機機體供給“冷飲”,以有效降低柴油機的溫度,同時通過低溫潤滑油的供給,降低柴油機機件摩擦所產生的熱量。從而在所述散熱冷卻總成所包括的3個冷卻裝置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鑒于上述技術構想,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其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包括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風道), 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包括前端出風口面對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左側板所設出風口的集風總管,覆罩在柴油機上且與集風總管后端密合連接貫通的柴油機風罩,覆罩在發(fā)電機上且與集風總管密合連接貫通的發(fā)電機風罩,和與發(fā)電機套接的由分別設在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前側板和后側板的進風口與導風管密合連接貫通所構成的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所述柴油機風罩與柴油機飛輪風扇罩出風口密合連接貫通;柴油飛輪風扇罩的進風口與殼體右側板所設的進風口相應對;由所述飛輪風扇從殼體右側板進風口引入的外界空氣和由發(fā)電機風扇經由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引入的外界空氣,兩者匯集至集風總管內,由殼體左側板出風口向外界排空;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還包括一殼體內冷卻裝置,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包括設在用來安裝柴油機和發(fā)電機的機座底板上的底板進風口,設在殼體前側板上的進氣風扇組件,和設在殼體(KT)后側板上的排氣風扇組件;由底板進風口和進氣風扇組件進入殼體內的空氣,分別環(huán)繞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周圍運動并帶著由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外壁所散發(fā)的熱量,由所述排氣風扇組件向外界排空;一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所述機油冷卻裝置,包括分別與所述發(fā)電機組殼體連接的散熱器組件,散熱器降溫風扇組件和油泵;所述降溫風扇組件的出風口直接面對散熱器組件;且所述柴油機的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出口與散熱器組件的進口管路連接,散熱器組件的出口與所述柴油機的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進口管路連接,油泵設在所述連接管路上。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所包括的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具備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1015094i;3B所公開的所有技術方案。由以上所給出的技術方案可以明了,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和殼體內冷卻裝置的兩次散熱冷卻,以及柴油機機油冷卻的技術方案,從而使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溫度,得以有非常明顯的下降,從而實現(xiàn)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主張,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的進氣風扇組件,包括第一電動風扇,進風室和進風門板件;所述進風門板件與前側板相鉸接而可打開;第一電動風扇與進風室連接,且第一電動風扇的出風口與進風門板件的進風口相重合;進風室與進風門板件連接且包容第一電動風扇,而其與容置第一電動風扇一側相對的另一側的迎面,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進氣口,所述進氣風扇組件布置在前側板外側壁的中下方且鄰近機座的部位。但不局限于此。而其目的顯然在于,不但可以方便安裝維修,而且由于其進風風道呈折彎結構,可以明顯降低噪音外泄。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主張,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的排氣風扇組件,包括第二電動風扇和排氣室;第二電動風扇通過其風扇座與后側板連接;排氣室與后側板連接而與風扇座鄰接且相貫通;在排氣室所覆蓋的后側板上,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排氣口 ;所述排氣風扇組件,布置在后側板內側壁的上方且鄰近右側板的部位。但不局限于此。 其中排氣風扇組件的第二電動風扇與后側板的連接,以及排氣室與后側板的連接,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的是板件卡槽副卡合連接,而并不欣賞螺釘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主張,所述機油冷卻裝置還包括具有進風口的風扇組件安置箱,具有排風口的散熱器組件安置箱,和散熱器安裝架;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與散熱器組件安置箱上下對應分別與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機座連接且相互貫通;降溫風扇組件通過其安裝板固裝在風扇組件安置箱內,散熱器組件與散熱器安裝架連接,而散熱器安裝架與降溫風扇組件的安裝板連接,從而令散熱器組件固定在散熱器組件安裝箱內;所述機油冷卻裝置布置在與所述發(fā)電機組殼體的右側板相鄰接的部位。這是本實用新型所優(yōu)選的機油冷卻裝置在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上的一種實際使用結構形式。當然并不局限于此。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機油冷卻裝置的實用結構形式,本實用新型還主張,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的右側進風口,與殼體右側板的冷卻機油進風口相重合,所述散熱器組件安置箱的排風口設在其底壁上,從而構成其熱風向機座下方排空的結構形式。顯然,冷卻機油的熱空氣從機座底下排空,對工作現(xiàn)場環(huán)境是很有利的。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的進風口和散熱器組件安置箱的排風口也可以分別設在兩者的其它多個側壁上??紤]到降低噪音和防止雜物和雨水進入所述發(fā)電機組殼體內的需求,本實用新型還主張,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所包括的出風口和進風口,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所包括的底板進風口,進風門板件的進氣口排氣室所覆蓋的后側板上所設的排氣口,以及所述機油冷卻裝置所包括的風扇組件安置箱的進風口,散熱器組件安置箱的排風口,均為由若干個呈條狀的通孔且分開布置所組成的進、排氣孔群,且所述條狀通孔是具有防雨降噪音功能的倒燕窩形擋板的條形通孔。這一技術方案是通常所采用的類似于所謂百頁窗式的結構, 由于其降噪效果和防雨水性能好,而本實用新型予以積極主張。上述技術方案得以實施后,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結構合理,布局緊湊,可以在不改變已有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殼體形狀和尺寸大小的條件下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且其散熱冷卻效果非常明顯等特點,是顯而易見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主視剖面圖;圖中所示15為消聲器;圖2是圖1的俯視圖(剖面);圖3是圖1的右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殼體內冷卻裝置2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包括的機座11的俯視圖;圖6是圖4所示的進氣風扇組件2-2的結構剖視圖;圖7是圖4所示排氣風扇組件2-3的結構剖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3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如圖8所示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3的安裝結構剖面示意圖。圖中所示散熱器組件3-1可采用空調冷凝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照附圖廣9,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一種IOKW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它包括所述發(fā)電機組(即柴油機和發(fā)電機)冷卻裝置(即冷卻風道)1、殼體內冷卻裝置2和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3,且由三者構成所述發(fā)電機組的冷卻總成。 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包括前端出風口面對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KT左側板4 所設出風口 4-1的集風總管1-1,覆罩在柴油機5上且與集風總管1-1后端密合連接貫通的柴油機風罩1-2,覆罩在發(fā)電機6上且與集風總管1-1密合連接貫通的發(fā)電機風罩1-3, 和與發(fā)電機6端部套接的由分別設在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KT前側板7和后側板8的進風口 7-1、8-1與導風管1-4-1密合連接貫通所構成的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1-4 ;所述柴油機風罩1-2與柴油機飛輪風扇罩9-1出風口密合連接貫通;柴油機風扇罩9-1的進風口與殼體右側板10所設的進風口 10-1相應對;所述集風總管1-1布置在發(fā)電機風罩1-3的上方;由所述飛輪風扇9從殼體右側板10進風口 10-1引入的外界空氣和由發(fā)電機6風扇6-1經由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1-4引入的外界空氣,兩者匯集至集風總管1-1內,由殼體左側板4出風口 4-1向外界排空。以上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為一次冷卻裝置。用其排放所述柴油機和發(fā)電機的熱量。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包括設在用來安裝柴油機5和發(fā)電機6的機座11底板上的底板進風口 2-1,設在機殼體KT前側板7上的進氣風扇組件2-2,和設在殼體KT后側板8 上的排氣風扇組件2-3 ;由底板進風口 2-1和進氣風扇組件2-2進入殼體KT 內的空氣, 分別環(huán)繞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周圍運動并帶著由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外壁所散發(fā)的熱量,由所述排氣風扇組件2-3向外界排空;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為二次冷卻裝置。用其重點排放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外壁散發(fā)的熱量。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包括分別與所述發(fā)電機組殼體KT連接的散熱器組件3-1,散熱器降溫風扇組件3-2和油泵3-3 ;所述降溫風扇組件3-2的出風口直接面對散熱器組件 3-1 ;且所述柴油機5的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出口與散熱器組件3-1的進口管路連接,散熱器組件3-1的出口與所述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進口管路連接,油泵3-3設在所述連接管路上。建議油泵3-3設在散熱器組件3-1的上游管路上。而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的進氣風扇組件2-2,包括第一電動風扇2-2-1,進風室 2-2-2和進風門板件2-2-3 ;所述進風門板件2-2-3與前側板7相鉸接而可向下打開;第一電動風扇2-2-1與進風室2-2-2連接,且第一電動風扇2-2-1的出風口與進風門板件2_2_3 的進風口相重合;進風室2-2-2與進風門板件2-2-3連接且包容第一電動風扇2-2-1,而其與容置第一電動風扇2-2-1 —側相對的另一側的迎面,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進氣口 2-2-2-1,所述進氣風扇組件2-2布置在前側板7外側壁的中下方且鄰近機座11的部位。而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的排氣風扇組件2-3,包括第二電動風扇2-3-1和排氣室 2-3-2,第二電動風扇2-3-1通過其風扇座2-3-1-1與后側板8連接;排氣室2_3_2與后側板8連接而與風扇座2-3-1-1鄰接且相貫通;在排氣室2-3-2所覆蓋的后側板8上,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排氣口 2-3-3 ;所述排氣風扇組件2-3,布置在后側板8內側壁的上方且鄰近右側板10的部位。而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還包括具有進風口 3-4-1的風扇組件安置箱3-4,具有排風口 3-5-1的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和散熱器安裝架3-6 ;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3-4與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上下對應分別與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機座11連接且相互貫通;降溫風扇組件3-2通過其安裝板3-2-1固裝在風扇組件安置箱3-4內;散熱器組件3-1與散熱器安裝架3-6連接,而散熱器安裝架3-6與降溫風扇組件3-2的安裝板3-2-1連接,從而令散熱器組件3-1固定在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內;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布置在與殼體KT的右側板10相鄰接的部位。且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3-4的右側進風口 3-4-1,與殼體KT右側板10的冷卻機油進風口 10-1相重合,所述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的排風口 3-5-1設在其底壁6-2上,從而構成其熱風向機座11下方排空的結構形式。而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所包括的出風口 4-1和進風口 7-1、8-1,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所包括的底板進風口 2-1,進風門板件2-2-3的進氣口 2-2-3-1,排氣室2_3_2所覆蓋的后側板8上所設的排氣口 2-3-3,以及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所包括的風扇組件安置箱3-4的進風口 3-4-1,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的排風口 3-5-1,均為由若干個呈條狀的通孔且分開布置所組成的進、排氣孔群,且所述條狀通孔是具有防雨降噪音功能的倒燕窩形擋板的條形通孔。以上所描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其中絕大部分的零部件均為由薄鈑沖壓焊接成型的鈑金件。其中所述柴油機風罩1-2和發(fā)電機風罩1-3,要與柴油機5和發(fā)電機6的外形相吻合,且兩者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冷空氣的通過。其中所述進氣風扇組件2-2和排氣風扇組件2-3以及降溫風扇組件3-2,均采用軸流風扇且由所述發(fā)電機組自供電。其中所述散熱器組件3-1,可采用市供的空調冷凝器。本實用新型初樣經福建聯(lián)合動力集團研發(fā)中心實驗室,在環(huán)境溫度3(T38. 5°C的條件下,通過300h的耐久試驗,其試驗結果如下所述IOK風冷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殼體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45飛0°C范圍內,功率保持在9. 5^9. 8KW范圍內,頻率保持在49. 5飛1. 5HZ范圍內,油耗/小時在2. 3^2. 4L/h范圍內,機油油溫保持<95°C,取得非常令人滿意的散熱冷卻效果,為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式,同樣適用于風冷單缸柴油發(fā)電機組和汽油發(fā)電機組。
權利要求1.一種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包括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包括前端出風口面對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KT)左側板(4)所設出風口(4-1)的集風總管(1-1 ),覆罩在柴油機(5)上且與集風總管(1-1)后端密合連接貫通的柴油機風罩(1-2),覆罩在發(fā)電機(6)上且與集風總管(1-1)密合連接貫通的發(fā)電機風罩 (1-3),和與發(fā)電機(6)套接的由分別設在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KT)前側板(7)和后側板 (8)的進風口(7-1、8-1)與導風管(1-4-1)密合連接貫通所構成的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1-4); 所述柴油機風罩(1-2)與柴油機飛輪風扇罩(9-1)出風口密合連接貫通;柴油機飛輪風扇罩(9-1)的進風口與殼體右側板(10 )所設的進風口( 10-1)相應對;由所述飛輪風扇(9 )從殼體右側板(10)進風口(10-1)引入的外界空氣和由發(fā)電機(6)風扇(6-1)經由發(fā)電機冷卻進風道(1-4)引入的外界空氣,兩者匯集至集風總管(1-1)內,由殼體左側板(4)出風口 (4-1)向外界排空;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殼體內冷卻裝置(2),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包括設在用來安裝柴油機(5)和發(fā)電機(6)的機座(11)底板上的底板進風口(2-1),設在殼體(KT)前側板(7)上的進氣風扇組件(2-2),和設在殼體(KT)后側板(8)上的排氣風扇組件(2-3);由底板進風口(2-1)和進氣風扇組件(2-2)進入殼體(KT)內的空氣,分別環(huán)繞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周圍運動并帶著由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外壁所散發(fā)的熱量,由所述排氣風扇組件(2-3) 向外界排空;一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3);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包括分別與所述發(fā)電機組的殼體 (KT)連接的散熱器組件(3-1),散熱器降溫風扇組件(3-2)和油泵(3-3);所述降溫風扇組件(3-2)的出風口直接面對散熱器組件(3-1);所述柴油機(5)的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出口與散熱器組件(3-1)的進口管路連接,散熱器組件(3-1)的出口與所述柴油機(5 )的機體機油潤滑系統(tǒng)的進口管路連接,油泵(3-3)設在所述連接管路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的進氣風扇組件(2-2),包括第一電動風扇(2-2-1),進風室(2-2-2)和進風門板件(2-2-3);所述進風門板件(2-2-3)與前側板(7)相鉸接而可打開;第一電動風扇(2-2-1)與進風室(2-2-2)連接,且第一電動風扇(2-2-1)的出風口與進風門板件 (2-2-3)的進風口相重合;進風室(2-2-2)與進風門板件(2-2-3)連接且包容第一電動風扇 (2-2-1),而其與容置第一電動風扇(2-2-1)—側相對的另一側的迎面,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進氣口(2-2-2-1),所述進氣風扇組件(2-2)布置在前側板(7)外側壁的中下方且鄰近機座(11)的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的排氣風扇組件(2-3),包括第二電動風扇(2-3-1)和排氣室(2-3-2);第二電動風扇(2-3-1)通過其風扇座(2-3-1-1)與后側板(8)連接;排氣室(2-3-2)與后側板 (8)連接而與風扇座(2-3-1-1)鄰接且相貫通;在排氣室(2-3-2)所覆蓋的后側板(8)上, 設有若干個沿縱向布置的排氣口(2-3-3);所述排氣風扇組件(2-3),布置在后側板(8)內側壁的上方且鄰近右側板(10)的部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散熱冷卻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還包括具有進風口(3-4-1)的風扇組件安置箱(3-4),具有排風口 (3-5-1)的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和散熱器安裝架(3-6);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3-4)與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上下對應分別與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機座(11)連接且相互貫通; 降溫風扇組件(3-2)通過其安裝板(3-2-1)固裝在風扇組件安置箱(3-4)內;散熱器組件 (3-1)與散熱器安裝架(3-6 )連接,而散熱器安裝架(3-6 )與降溫風扇組件(3-2 )的安裝板 (3-2-1)連接,從而令散熱器組件(3-1)固定在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內;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 )布置在與右側板(10 )相鄰接的部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的散熱冷卻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組件安置箱(3-4)的右側進風口(3-4-1 ),與殼體(KT)右側板(10)的冷卻機油進風口 (10-2)相重合,所述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的排風口( 3-5-1)設在其底壁(3-5-2)上,從而構成其熱風向機座(11)下方排空的結構形式。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1)所包括的出風口(4-1)和進風口(7-1、8-1),所述殼體內冷卻裝置(2)所包括的底板進風口(2-1),進風門板件(2-2-3)的進氣口(2-2-3-1),排氣室 (2-3-2)所覆蓋的后側板(8)上所設的排氣口(2-3-3),以及所述機油冷卻裝置(3)所包括的風扇組件安置箱(3-4 )的進風口( 3-4-1),散熱器組件安置箱(3-5 )的排風口( 3-5-1),均為由若干個呈條狀的通孔且分開布置所組成的進、排氣孔群,且所述條狀通孔是具有防雨降噪音功能的倒燕窩形擋板的條形通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是一種風冷雙缸柴油發(fā)電機組散熱冷卻總成,以其包括所述柴油發(fā)電機組冷卻裝置,殼體內冷卻裝置和柴油機機油冷卻裝置為主要特征。具有結構合理,布局緊湊,可以不改變已有所述發(fā)電機組殼體的形狀和尺寸大小,散熱冷卻效果非常明顯,和所述發(fā)電機組運行工作正常等特點,本實用新型初樣連續(xù)運行300h未發(fā)現(xiàn)冒黑煙自動停機等技術故障。
文檔編號F01P5/06GK202250341SQ20112029951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fā)明者陳世榮 申請人:常州市豪馬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