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fā)電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
背景技術: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三槳葉風力發(fā)電機,為了實現(xiàn)大功率發(fā)電,一般都采用增大其
葉輪直徑,大的可達80m甚至120m,從而具有大轉矩的特點,使其發(fā)電量高達1. 5兆瓦、2. 5
兆瓦、甚至更大。然而,葉輪直徑越大其抗風性能就越差,特別是在強大的臺風面前,就顯得
特別脆弱,極易造成槳葉折損。在2009年7月的"莫拉菲"臺風就造成了南澳三槳葉風機
的大面積受損事故,嚴重暴露了三槳葉風力發(fā)電機的抗臺風性較差的這個缺陷。 專利號為ZL200720076220.8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風力發(fā)電裝置,該發(fā)電裝置
通過渦流通道管和喇叭口集風罩,使得風力發(fā)電機具備節(jié)流增速功能,從而實現(xiàn)了三槳葉
風力發(fā)電機所不具備的低風速啟動的效果。但是,該發(fā)電裝置也未有專門的抗風措施,遇到
大風以及超強臺風時,受損仍無法避免。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風力發(fā)電機的抗 風風輪,該風輪既能夠實現(xiàn)低風速啟動,又能夠提高抗風性能。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該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包括渦流通道管、設于渦流通道管一端的集風罩、設于
渦流通道管內的風輪機軸、軸套和渦葉,軸套套設于風輪機軸上,渦葉固定在軸套與渦流通
道管之間,所述的風輪機軸一端穿過渦流通道管并伸出集風罩,在風輪機軸的伸出段頂端
還連接有數根斜拉索,斜拉索的另一端固定于渦流通道管和集風罩的結合處。 所述的斜拉索的數量為均勻分布的三根,并通過卡扣分別與風輪機軸以及渦流通
道管和集風罩的結合處相連接固定。 所述的軸套一端還設有呈喇叭狀的分風罩,分風罩也套設于風輪機軸上,小口端
與風輪機軸連接固定,大口端與軸套連接固定。 所述的渦葉由均勻分部的三片扇葉構成。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包括渦流通道管、設于 渦流通道管一端的集風罩、設于渦流通道管內的風輪機軸、軸套和渦葉,軸套套設于風輪機 軸上,渦葉固定在軸套與渦流通道管之間,所述的風輪機軸一端穿過渦流通道管并伸出集 風罩,在風輪機軸的伸出段頂端還連接有數根斜拉索,斜拉索的另一端固定于渦流通道管 和集風罩的結合處。該風輪通過集風罩以及渦葉產生渦流效應,從而使發(fā)電機能夠在低風 速啟動進行發(fā)電,并且通過斜拉索能夠在迎風時,將集風罩、渦流通道管以及渦葉上產生并 集中于渦葉根部的應力,全部轉移至風輪機軸上,予以消化,從而大大提高了抗風性能,避 免渦葉受臺風影響而損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請參閱圖1 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IO包括渦流通道管
11、 設于渦流通道管11 一端的集風罩12、設于渦流通道管11內的風輪機軸13、軸套14和 渦葉15,軸套14套設于風輪機軸13上,并與風輪機軸13上的軸階相配合固定,渦葉15固 定在軸套14與渦流通道管11之間,即渦葉15根部固定在軸套14上,渦葉15端部與渦流 通道管11內壁固定,圖1中所示的渦葉15是由均勻分部的三片扇葉構成。風輪機軸13右 端可與發(fā)電機相連,為發(fā)電機發(fā)電提供動力;風輪機軸13左端穿過渦流通道管11并一直 伸出集風罩12夕卜,在風輪機軸13的伸出段頂端還連接有數根斜拉索16,斜拉索16的另一 端固定于渦流通道管11和集風罩12的結合處。斜拉索16可采用鋼索制作,斜拉索16的 數量以均勻分布的三根為較佳,并且在風輪機軸13的伸出段頂端以及渦流通道管11和集 風罩12的結合處分別設有相應的卡扣17,斜拉索16的兩端通過與卡扣17連接,從而分別 與風輪機軸13的伸出段頂端以及渦流通道管11和集風罩12的結合處相連接并保持拉直。 在軸套14 一端還設有呈喇叭狀的分風罩18,分風罩18也套設于風輪機軸13上,小口端與 風輪機軸13通過卡環(huán)19相連接固定,大口端與軸套14通過焊接連接固定。 該抗風風輪10的工作原來如下 當有來風時,通過集風罩12將來風加速并收集至渦流通道管11內,在渦流通道管 11內推動渦葉15產生旋轉,從而帶動風輪機軸13轉動,并且通過分風罩18,可將集風罩12 中心部分的來風導入渦流通道管11內,從而提高了風能的利用率,在較低風速下能夠啟動 發(fā)電,并且在同等風速條件下,該風輪10的轉速要遠大于三槳葉風力發(fā)電機。在此需要說 明的是,來風時,集風罩12、渦流通道管11與渦葉15是整體連動旋轉的。同時,在集風罩
12、 渦流通道管11以及渦葉15上產生并集中于渦葉15根部的應力,經斜拉索16全部轉移 到風輪機軸13上于以消化,因而大大提高了抗風能力,即使遇到臺風甚至在超級臺風,也 能有效保證渦葉15不受損傷。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 型,而并非用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 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包括渦流通道管、設于渦流通道管一端的集風罩、設于渦流通道管內的風輪機軸、軸套和渦葉,軸套套設于風輪機軸上,渦葉固定在軸套與渦流通道管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輪機軸一端穿過渦流通道管并伸出集風罩,在風輪機軸的伸出段頂端還連接有數根斜拉索,斜拉索的另一端固定于渦流通道管和集風罩的結合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拉索的數量為均勻分布的三根,并通過卡扣分別與風輪機軸以及渦流通道管和集風罩的結合處相連接固定。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套一端還設有呈喇叭狀的分風罩,分風罩也套設于風輪機軸上,小口端與風輪機軸連接固定,大口端與軸套連接固定。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渦葉由均勻分部的三片扇葉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風力發(fā)電機的抗風風輪,該風輪包括渦流通道管、設于渦流通道管一端的集風罩、設于渦流通道管內的風輪機軸、軸套和渦葉,軸套套設于風輪機軸上,渦葉固定在軸套與渦流通道管之間,所述的風輪機軸一端穿過渦流通道管并伸出集風罩,在風輪機軸的伸出段頂端還連接有數根斜拉索,斜拉索的另一端固定于渦流通道管和集風罩的結合處。該風輪通過集風罩以及渦葉產生渦流效應,從而使發(fā)電機能夠在低風速啟動進行發(fā)電,并且通過斜拉索能夠在迎風時,將集風罩、渦流通道管以及渦葉上產生并集中于渦葉根部的應力,全部轉移至風輪機軸上,予以消化,從而大大提高了抗風性能,避免渦葉受臺風影響而損壞。
文檔編號F03D1/00GK201507391SQ20092020995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3日
發(fā)明者廖厚聯(lián) 申請人:廖厚聯(lián)